这是一部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陈旭麓先生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

陈旭麓先生很早便着手构建本书体系。自1978年开始,他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题,为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授课。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他朝思夕虑,琢之磨之,尽力使自己的学术体系臻于完善。根据授课记录,曾整理过一个二十余万字的讲稿。先生对此讲稿字斟句酌,细加厘订,确定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作大纲。

在授课同时,陈先生陆续将思虑所得,形成论文,予以发表,既是为了及时捕捉住思想火花,也是为了投石问路,让社会检验自己的成果。这些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同一性》、《论“中体西用”》、《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和《关于近代史线索的思考》。这些论文阐发了许多深邃的见解,体现了独特的思辨风格,是先生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的副产品。

陈先生关于近代社会的独到见解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陈旭麓”的名字与“新陈代谢”密切相连。各地学界朋友、众多学生都亟盼先生尽快将此专著推出,先生也几次想集中时间,了此心愿,但是几次都旋作旋辍:或因人情难却,代人阅稿;或因杂事缠身,无法专致。1988年,他下定决心,打算在参加“纪念戊戌变法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后,找一地方,杜门谢客,将书稿杀青。不料天不佑人,先生竟于这年12月1日遽归道山。书未成,人先去,对于先生是终天之恨,对于本书则留下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陈旭麓先生去世以后,作为学生,我们承担了整理先生遗著的任务。对于这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我们的整理原则是:以忠实于先生原意为第一要义,以先生手定的写作大纲为基础,参照先生前两次授课记录和有关论文,充实、核对史料,条理文字;同时,根据出版要求做一些技术性工作。

本书具体整理工作主要由杨国强、周武执行。他俩都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的研究生,完整地听过先生讲授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课程,颇得先生赏识。先生逝世以后,他们肩负众托,不辞辛劳,不避寒暑,探赜索隐,沿波讨源,终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把先生这部学术专著整理完毕。

对于本书的整理、出版,陈先生许多生前好友、学生都相当关心,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陈先生的子女自始至终全面地协助了这项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年来一直热情支持本书的撰写、出版。对此,作为陈先生的学生,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旭麓先生部分在沪学生

199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