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户籍残卷,出自敦煌,今藏英伦博物馆。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敦煌资料》第一辑,第一篇即此卷。卷首尾中间均有残阙,计得户十,皆建初十二年(四一六年)正月籍。汉章帝及姚苌均尝改元建初,然均只有八年,改元建初而有十二年者惟西凉李嵩,故定此为西凉户籍。

古来户籍传世者极少,《隋书·经籍志》有晋元康六年(二九六年)《户口簿记》三卷,强置史部地理类,亦以同类书少故也。今此辑所载敦煌户籍,乃有数十卷,至可宝贵。数十卷中关于地亩者多,关于户口者寡,属于唐代者多,属于唐以前者只二卷,则此卷尤可宝贵。

据《西凉录》,建初元年(四〇五年)李嵩迁都酒泉,以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以次子让为敦煌太守镇敦煌。建初三年,嵩奉表于晋,犹称让为敦煌太守,是建初初年治敦煌者让也。让以何年去职,其治敦煌政绩若何,无可考。

嘉兴四年(四二〇年)李歆为沮渠蒙逊所杀,时为敦煌太守者嵩第六子恂。恂以何年继让,亦莫可考。惟嘉兴四年去建初十二年甚近,则建初末年治敦煌者恂也。《后凉录》称恂在郡有惠政,疑此户籍为恂在郡时所为。

宋繇初领敦煌护军,至李歆立,始以繇为广夏太守,是建初末年宋繇亦在敦煌。《魏书》繇传称繇雅好儒学,虽在兵难,讲诵不废。疑此户籍为恂与繇同在郡时所为,故能条理若此。

自汉以来,敦煌文化极盛,其地为西域与京洛出入必经之孔道,实中西文化交流之枢纽。其人民又多由中州所移徙,故后汉、晋、魏三书敦煌人士实繁有徒。据此残卷,十户五姓,又有妇女之姓七,皆中州旧姓,或宦于此,可戍于此,或避乱于此者也。

裴氏,二户。裴本河东巨族,《唐书·宰相世系表》言:“光武时有裴遵者曾为敦煌太守,又有裴岑者,亦后汉永和间敦煌太守,今所传裴岑纪功刻石,即其人也。《旧唐书·经籍志》有裴守贞撰《裴氏家牒》二十卷。《唐书·宰相世系表》并言裴氏有五房,其一曰西眷裴。西眷裴者,出自后汉末阳吉平侯茂,以其子孙多仕西凉,故号西眷,此二户应为其族。

阴氏,一户。阴为敦煌著姓,《晋书·载记》:张轨威著西州,以阴克、阴澹为谋主,又有阴濬、阴预、阴鉴等为其将,又有阴据者为其从事。《索袭、索 传》言:张茂时阴澹为敦煌太守。《后凉录》言:轨保凉州,阴澹之力,及骏嗣位,澹弟鉴为镇军将军,骏以阴氏宗门强盛,遂忌害之。《晋书·宋纤传》纤敦煌人,明究经纬,与阴顒颙、齐好友善。《西凉录》:李嵩始据凉州,以阴亮为西安太守。《魏书·刘昞传》:昞敦煌人,李暠徵为儒林祭酒,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索敞传》:敞在州之日,与乡人阴世隆文才相友。据此,则敦煌阴氏,材备文武,盛极一时。

吕氏,二户。当为吕光族姓,《后凉录》:光僭位之前年,群议以高昌虽在西垂,地居形势,易生翻覆,宜遣子弟镇之。光以子覆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都督玉门已西诸军事,镇高昌,命大臣子弟随之。吕氏据河右凡十三年,其族姓之留遗敦煌已西者,当必不少。

随氏,二户。随氏为晋大夫随武子之后。晋有随会仕于秦,汉有随何说九江王黥布归汉。随氏不甚著,此残卷竟有二随,是古姓之仅存者。自隋文帝去“辵”为隋,后世遂只有隋氏无随氏矣。

唐氏,一户,李暠之霸西凉,实由于北凉晋昌太守唐瑶(魏书作繇)之推戴。《西凉录》言:李氏亡后,瑶子和与兄契携外甥李宝避难伊吾,后归于魏。宝,李暠少子翻之子也。《唐书·宰相世系表》:唐彬子熙娶凉州刺史张轨女,永嘉末(三一二年)遂居凉州,熙子辉仕前凉陵江将军,弘西凉武兴太守。凉土之有唐氏,其来远矣。此卷唐有娶吕氏,吕亦有娶唐氏者,可见当时里 中,固互为婚娶也。

五姓外尚有赵、冯、高、袁、张、苏、曹等七姓,赵三人,张二人。《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敦煌赵氏。李暠大夏太守有赵开。《前凉录》有敦煌人张谘,仕轨为著作郎,撰《凉记》八卷;张斌作《蒲萄酒赋》,文致甚美;张沖家财巨万,悉以济贫。《北凉录》有敦煌人张穆,博通经史,才藻清赡,蒙逊擢为中书侍郎。《魏书》有敦煌人张湛,好学能文,仕蒙逊为兵部尚书。《旧唐书·经籍志》有张太素撰《敦煌张氏家传》二十卷。《北凉录》又有吕绍美人张氏,敦煌人,姿色庄严,清辨有操行。《后汉书·张奂传》:奂子芝与弟昶,并善草书,世称草圣,亦敦煌人也。

卷首一户户主姓名均阙,然其人子三,孙一,命名为道、德、仙、宫,实受道教之影响。其他各户命名,如魄、如金、如嵩、如寿等,亦辄有修炼长生之意。自敦煌石室发见写经,释典而外,道经亦不少,《老子化胡经》其最著者。《化胡经》为晋道士王浮所著,当时已流布敦煌,可见河西道教之盛。又观其女子命名,如华、如媚、如皇。华通作花,皇通作凰,其寄托亦有深致。由此又可见当时敦煌文化之一斑。

《晋书·食货志》:武帝平吴之后,制户调之式,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本卷阴怀年十五,照晋武之制应为次男,而此已称丁男;裴保年六十六,照晋武之制应为老男,而此仍称次男。可见当时户制已与晋初不同,其不得不多用民力者,户口稀少也。

敦煌户口何以稀少?则以李暠东迁之际,曾徙二万余户于酒泉。《晋书·凉武昭王传》:苻坚建元之末(三八四年),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暠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中州人五千户,余万三千户,分置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敦煌户口之稀少,此实原因之一。

此卷著籍者兵三户,大府吏一户,散四户。大府即太府,掌财赋之所,太府吏者给事财赋所者也。散者,无常职,《周礼》所谓“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者也。谓此为散居非土著者,非是。各户均注居赵羽坞。坞,备战守之地,《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元年(一一四年)遣兵屯河内冲要皆作坞壁”,是也,《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蒙逊之叛,段业先壁于侯坞,傅檀来伐,蒙逊败之于若原坞北”,其类也。

始余得见此卷显微胶片在一九一九年,与今中华书局印本颇有异文。如开卷第一行“驿子”,系当时力士之称。《北齐书·神武纪》有“梗杨驿子,以力闻”,是也。户口簿附注驿子者,系预备有力役时调用,今印本作“释子”,则是和尚矣。又吕沾一户,今印本作吕沾石,据全卷体例,人名无二字者,犹是汉以来旧俗,以常识判断,印本“石”字当是衍文。又裴保一户,隆妻年廿二,隆才四岁,据余所见胶片“四”上原有一字模糊,不是“廿”即是“卅”,今印本“四”字,上并不空格,亦可以常识判其有误。其他异文不备举。谨附录吾所见原文于篇末,可以与印本相对证。

一九六三年三月

附西凉户籍残卷原文

道男弟德 年廿一 驿子

仙妻赵 年十七

仙息女宫 年一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兵 裴晟 年六十五

  息男魄 年廿九         丁男二

  魄男弟溱 年廿五        次男一

  溱妻冯 年廿九         女口一

                  凡口四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散 阴怀 年十五

  母高 年六十三         丁男一

                  女口一

                  凡口二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兵 裴保 年六十六

  妻袁 年六十三         丁男二

  息男金 年卅九         次男一

  金男弟隆 年□四        小男一

  金妻张 年卅六         女口三

  隆妻苏 年廿二         凡口七

  金息男养 年二         居赵羽坞

                  □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散 吕沾 年五十六

  妻赵 年卌三          丁男二

  息男元 年十七         小男一

  元男弟腾 年七   本名臈   女口二

  腾女妹华 年二         凡口五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兵 吕德 年卌五

  妻唐 年卌一          丁男二

  息男  年十七    小男二

   男弟爱 年十    女口二

  爱女妹媚 年六         凡口六

  媚男弟兴 年二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大府吏 随嵩 年五十

  妻曹 年五十          丁男二

  息男寿 年廿四         女口三

  寿妻赵 年廿五         凡口五

  姉皇 年七十四 附籍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散 随杨 年廿六

  母张 年五十四         丁男一

                  女口一

                  凡口二

                  居赵羽坞

                  女口一

                  凡口二

                  居赵羽坞

                  建初十二年正月籍

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 散 唐黄 年廿四

  妻吕 年廿六          丁男一

  息女皇 年六          女口二

                  □

* * *

[1] 本篇原作于1920年1月,修改于1963年3月,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2期。今据原稿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