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东问题之复起

近东问题与欧洲政局

有人将1914年之欧战称为第三次巴尔干战争,殆因为欧战之最近的原因在巴尔干方面势力之冲突。此项说法,诚未免小视欧战之意义。然而近东问题之于促发欧战与有大力,则不可否认。巴尔干称为欧洲政治之火山。欧洲政局之因为近东问题益臻纷争,而引起重大的危机,即在1878年以后亦是层见迭出之事。然而迄于1908年近东事件,如1885年保加利之合并东罗美尼亚,1897年土耳其与希腊之战争,均限于局部的变动,而未至于引起列强间之公然的冲突。然及于1908年,局面一变,则以其时土耳其内部有青年土耳其党之革命运动发生,此革命中虽经短时间之挫折(1909年反动党于短时间恢复权力),然最后土耳其政权完全落于彼以恢复国权为职志之“统一进步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之手。土耳其内部之政变登时影响列国对于巴尔干事情之态度,东方问题又成为欧洲政治冲突之中心点。而首开东方问题冲突之端者,为1908年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之举。

1908年波、赫两州事件之效果

青年土耳其党抱有改革土耳其政治,复兴土耳其帝国之志,如果任其自由施展怀抱,土耳其或可以变成强盛的国家,而近东问题或将别开生面。然而欧洲国家不容他们有实行其政策之余裕。奥大利首先采先发制人之手段,即时宣言合并土耳其主权下之波、赫两州。此举不仅是侵害土帝国之利益,并且对于欧洲政局产生有极深远的效果: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之重大的效果,在其公然破坏《柏林条约》,合并土耳其领土,给其他国家,尤其巴尔干诸小国,一个群起瓜分土耳其帝国领土之先例。且令已经纷争之巴尔干问题,更加一重纷争因素。巴尔干之乱机乃从此复起。

近东危机

1908年波、赫两州事件起后数年间,为近东多事之秋。与奥大利之合并政策同时发作者,有保加利之宣告独立。继奥大利而侵犯土耳其帝国领土者,则有1911年意大利之强占托里波里。意、土战事方告终,而所谓“巴尔干同盟”又对土开战(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局,近东事情益形纷争,因之激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识者预料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尚不是最后的解决,而更重大的冲突且将一触即发。

第二节 意、土战争

意大利与托里波里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之一个反响为意大利之强占托里波里(Tripoli),意大利是继奥大利而侵害土耳其帝国领土完整者。意大利久垂涎于非洲海岸,不幸而它的殖民政策常落英、法之后,它的殖民活动之结果在在使它失望。它谋支配突尼斯,而1881年法兰西之行动使它绝望。未几而英国占领埃及;最后意大利对于阿比西尼亚(Abyssinia)之野心则以1896年远征军之败灭全然挫退。但法、意妥协的结果,1901年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利益为法兰西所承认,以为意大利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之报酬。而在阿耳吉西拉斯会议,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利益为一切列强所承诺。实则意大利久已将托里波里视为它的势力范围;意大利之政治家逖托里(Tittoni)在1905年已公然宣言说,一切关系列强皆已承认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优先权利。托里波里之变成意大利领土,不过是时日问题、程序问题。

意大利之平和侵入政策

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地位既得列强承认,而又未招土耳其之抗议,意政府随即在托里波里施行一种平和的商业的侵入政策。意大利开发托里波里之富源,从事于种种的经济活动,而着着发展意大利之势力。罗马银行在托里波里设分行,以助意大利事业之发展;受其补助的航船往来于托里波里之港口,补助的学校开设于此;意大利资本准备供给全部铁路建设之资金。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势力已经立有基础,只待时机,即可实行合并。实则除政治上的名分外,托里波里实际已成为意大利之一省。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反响

意大利合并托里波里之动机因为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而促发。土耳其帝国之复兴者,决计不令托里波里如波斯尼亚然,落于外人手。他们派新官吏赴托里波里;此等官吏随即开始阻害意大利一切事业之运动。意大利人受压迫,意大利资本不能取得企业之特许;而土耳其采行军事性质之手段,明明表示土耳其立意保持其在非洲残余之领地。如果意大利欲不丧失其在北非海岸殖民地之最后的机会,则它之须用武力助成其对于托里波里之合并计划,至为明白。

意大利对土宣战

1911年6月意大利外交家圣格里诺(San Giuliano)告奥国外务大臣耶列达尔(Aehrenthal)说,意大利或须合并托里波里;而在德国外交次长雅各(Jagow)通知德舰判退号开赴阿格的之消息的时候,他对此外交次长说,托里波里合并之期近了。8月26日,在圣彼得堡之意大利公使发表意大利政府将强迫土耳其尊重意大利的利益之意思。他且说,其他列强知道此计划,而无异议。但驻维也纳之意大利大使及至9月26日,始通知耶列达尔说,他的政府将即时动作。意大利政府限令土耳其退出托里波里之最后通牒发于9月26日,而它于9月29日对土宣战。

意大利取此重大手段之理由说是在土耳其之虐待意国侨民及阻害意大利贸易,此明明是口实。意大利之目的在合并此非洲北岸之殖民地,而其影响所及,行将侵逼土耳其帝国之领土完整,重开东方问题;因之,意土战争牵涉欧洲列强全体之利益。

列强之态度

意土战争对于欧洲政局之影响虽是间接的,而却仍是关系重要。列强中固无一国衷心表同情于意大利之对土宣战者。英、法恐因此摇动地中海之均势,虽则它们会承认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地位,而不料意政府之发动如此其骤。然无论如何,协商侧对意既有先约,至少对于意大利之行动不能不消极的默认。而在他方面,德、奥对于意大利之攻土,自然深表不悦,意大利得协商国之消极的好意,而不商及其同盟国之利益,取此行动,足示它对外倾向变动之再进一步。意大利在阿耳吉西拉斯之独立的态度及其对于波、赫两州事件之表示不悦,已经是叛党的征兆,而其进攻托里波里,则更是独立的宣告。德皇见其支配回教徒世界之计划龃龉,大为愤慨。德国总理倍特曼-和卫格(Bethmann-Hollweg)说,“意大利无商诸吾人之义务,而它未商诸吾人。但当它欲攻击欧洲之土耳其,巴尔干之现状维持成为危急的问题。吾人又不能不出来调解,使吾人的同盟国间之争端不至成为危险”。德国际兹意土战争之中,处于两难的地位。意大利是德国正式的同盟国;土耳其则是德皇所卵翼的国家。德国既对土耳其深感利益关系,不愿睹其瓜分;而又不能公然反对意大利之行动,奥大利此时利于维持土耳其之领土完整,而以德奥关系之密切,德国于此亦不能不与奥国表同情。而在他方面,德国明知意大利之久有异志,然始终欲牢笼之于三国同盟中,不使之决然脱离,则又不敢与之失和致其与德为敌。

奥大利对于意大利之行动公然表示攻击。在奥匈帝国中,一般以为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明明无何等权利,它之骤然攻击土耳其,谋取有托里波里,是为强盗之行为。奥国军队中有力人物至主张对之以开战,但为耶列达尔所制止。但奥大利亦如德国然,不愿与意大利公然冲突,只要求意大利不在耶辟鲁(Epirus)爱琴海诸岛及鞑靼雷斯海峡径施攻击。

意大利之战事动作

意大利自身亦诚愿免于扰动土耳其在近东之地位;它希望战事为时必短,或甚至宣战之结果,土耳其必将平和的交出托里波里。因之意大利将它初期的军事动作限于非洲海岸。意政府宣言它必遵守它的约束,而不对于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巴尔干半岛施攻击。

意大利之困难地位

意大利政府继续表示无意对土耳其为侵略的战争,只要它交出托里波里。但土耳其政府不肯如意大利之愿以降伏,而意大利在军事上外交上的地位均感困难。土耳其之抵抗意外的顽强。在1912年2月,意大利已看清,如土耳其拒绝承认意大利之征服,则意大利欲肃清并支配其新土地,恐须待数年。唯一的打击土耳其而使之承认败北之方法,是在将战争移至亚得里亚海或爱琴海方面。在亚得里亚方面之攻击不是可能的,因为此与意大利之同盟国奥大利的利益冲突。而对于鞑靼雷斯海峡之攻击,则直接侵逼土耳其之地位,行将重启东方问题之全部问题;而意大利之他一同盟国德意志则要求东方问题依旧不变。土耳其以监护鞑靼雷斯海峡之地位于德国之近东政策为切要。

意大利在开战之初约定决不扰动巴尔干半岛之现状维持。但至于1912年4月,以北非军事行动之无进步,对土耳其之施直接攻击,日见其必要。惟如是乃可迫土耳其承认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征服。在4月18日,鞑靼雷斯海峡入口之要塞库木卡勒(Kum Kalé)被炮击,而在5月初,意军侵入罗得岛(Rhodes)。爱琴海上的其他诸岛亦被占领。土耳其随即封锁鞑靼雷斯海峡。如果土耳其之行动能自由,意大利即令对土帝国施直接攻击之后,恐仍难致土耳其政府承受其条件。鞑靼雷斯海峡坚不可攻入,而土耳其或可长久支持。意土战争或且延长为长久的战争。

巴尔干形势之变动

但在意土战争不决中,巴尔干方面之新形势又令土耳其增一重后顾之忧。在阿耳巴尼亚有革命发生,大消磨青年土耳其党之兵力。如以巴尔干诸小国对于土耳其开始取一种敌视的态度,而此方面之爆发似在目前。于是土耳其受一个新战争之侵逼,如果此战争在意土战争未结局以前爆发,似于土帝国为致命的危险。

德、奥两国在意土战争进行中,久居于监视之地位,而值此新形势出现,它们更不能不顾虑事情之更增纷争,而求所以防止之法。它们皆欲使意大利速对土息兵,俾土耳其有以全力在巴尔干活动之自由。德国对于近东事变之顾虑更甚于奥国,它急于使意大利与土政府讲和。

以德、奥两政府之促迫,从7月末以来,土政府已明明倾向和议。

洛桑和议

实则讲和会议久已由意、土两国代表非正式的开于瑞士之洛桑(Lausanne)。时则巴尔干诸国对土之举动日益紧逼。和议谈判拖延至10月,而意大利不复能忍耐,明白对土威吓,说,如值巴尔干方面战争发生,意大利或当与巴尔干诸国协力。土耳其卒乃让步,而意、土两国之和约卒以1912年10月15日签定于洛桑。

《洛桑和约》规定,土耳其军队撤出托里波里,而意大利军队撤出其所占领之爱琴海诸岛;至于托里波里之割让则未说及,以保全土耳其体面;但征服之承认是绝对的,虽则是默认的。

意土战争的政治的效果

意土战争之真意义尚不在托里波里之征服。此事久为列强所预料,而在1911年以前,意大利已着手准备实现此目的。意大利对土开战之重要关系还是在意大利给欧洲一个直接攻击土耳其之先例。如此而欲期望巴尔干诸国之不效尤,而利用1912年所给予之机会,以达瓜分土帝国领土之目的,势不可能。

第三节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诸国与土耳其

在1912年10月,土耳其之不能继续从事于托里波里战争,而须急速与意大利讲和,是因为在巴尔干方面有一新战争将发生。此即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为巴尔干半岛之保加利、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四国对于土耳其而起;此四国组成所谓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它们对土冲突的目的说是在解放在土耳其治下之耶教省份,尤其是马塞顿(Macedonia);而其真正的动机,则是欲乘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势力未巩固之际,急起而压迫土耳其,各遂其扩张领土之欲望。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反响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结果,于各国在巴尔干方面之政策大生变动,因之有1908年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保加利宣告独立。及1911年意大利对土开战之事,已如上述。然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最大的反响,还是在巴尔干诸国对于巴尔干问题态度之变动。

1908年奥国合并波、赫两州之结果,于塞尔维亚之国民的野心为致命的大打击。在柏林会议中,塞尔维亚人不能分得波、赫两州,已经失望,然犹冀后来有取得之机会。此两州今既正式被奥国合并,明明断绝塞尔维亚自己取得此两州之希望,而永久致其与海隔绝。不仅大塞尔维亚帝国之梦想于此打破,而且它自己将永受奥大利之支配。塞尔维亚为保全它自己的生存独立,势不得不于别地求得补偿,以抵偿在波、赫两州之所失。于是而巴尔干方面之现状打破乃于塞尔维亚为必要。

马塞顿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政策之再一个切要的结果,见于马塞顿问题及保加利对于马塞顿问题之态度。

马塞顿问题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巴尔干之一个纷争的问题。人说马塞顿问题是巴尔干问题之缩影。保加利独并马塞顿之目的既在柏林会议破坏,它乃转而趋向于自治政策。马塞顿如得自治,可容保加利从教育上、宗教上为宣传之运动,便于最后使此州真正保加利化;它可望如1885年平和吸收东罗美尼亚之故事,以吸收马塞顿。但青年土耳其党随即明白表示他们的政策,不许有马塞顿之自治。土耳其政府随即开始一种强化手段,将土耳其人中最下等分子移入马塞顿,以充实回教分子,而强令耶教徒服役于土帝国军队。保加利看清自治之可能日益减小。加之在马塞顿的保加利人种之迫害开始;他们求救于保加利。保加利国内人民见马塞顿方面同胞的惨状,不胜其愤激,他们极欲设法解放他们。在此种情状之下,保加利国王自不敢逆国民之要求,坐视不理。如是保加利亦如塞尔维亚然,它为政策及感情之理由,倾向于打破巴尔干之现状。

库列特岛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之执政于别一方面亦有重大的结果,即库列特岛。库列特岛住民大部为希腊人,而曾参加1821年之希腊革命。此岛希腊住民常起叛乱,土耳其从未能完全压伏之。最后在1896年与1897年之叛乱中,土耳其对希腊人施其虐杀。在希腊本国,人心激昂,希腊王至不得不起而干涉。希腊派兵赴库列特,援助叛军,其结果有1897年之希土战争。在此战争中,希腊完全败北,列强出来干涉,促成两国和局。希土战争了结,此战争之目的亦已部分的达到,因为库列特取得自治。库列特之自治是完全的:它有它的邮征、国旗、法律;而在其与土耳其之关系上,后者待之如外国。最后希、库之联合不过是时日问题。

但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有使希腊不能安心者。青年土耳其党人对于库列特亦如对于马塞顿然,不肯放弃其国权。他们决意不许库列特岛合并于希腊。他们的使命在中兴土帝国;他们失之于波、赫两州者,行将求补偿于库列特。他们的政策在1910年表现的很明白,当时他们开始要求列强恢复土耳其之权利,而要求希腊抛弃合并此岛之意思。为实行此项要求,他们命令对希腊货物行排货运动,因之希腊商务受极恶的影响。

在库列特自治后半期中,其首领为威尼佐洛斯(Venizelos)。他是一个实行家,他主张继续库列特岛之自治,以至其希腊化,及列强有肯承认之意思而后合并之,其事较为简单平稳。但鉴于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觉得希腊将无平和合并此岛之望。库列特终当依希腊之武力以解放。1910年威尼佐洛斯自赴希腊,主持希腊政权,而开始改组希腊国家。18个月之后,他已完成了宪法的、财政的改革,他改良了海陆军备,致希腊已能于必要之时对土耳其取最后行动。

于是则塞尔维亚、保加利、希腊之三国皆有强烈的动机致其蓄意破坏近东之现状。意土战争适促起它们急速行动之决心。

巴尔干同盟之组织

巴尔干诸国欲压迫土耳其,惟有结成同盟乃可成功,甚为明白。1897年希腊之败北,已足使它再不敢独立为冒险之举。而保、塞两国无希腊之助,亦不能望其抵对土耳其。希腊海军之合作尤为急要,因为惟如此,乃可阻止土耳其从亚细亚运兵在慈拉斯(Thrace)海岸登陆。巴尔干同盟为土耳其及列强一般视为不可实现之事。塞尔维亚之恨保加利,仅逊于保加利之恨希腊;而三国皆于马塞顿有利益关系,似不相容。然而国际情势有以迫之抛弃争执,协力行动者。

从1910年至1912年,巴尔干诸国间之相互关系有许多改善之征兆。公开的社交的聚会与暗中进行的政治谈判,趋于同一方向。1911年4月,希腊总理威尼佐洛斯已向保加利提议订同盟。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两国间结成同盟条约。此协约保障彼此的独立及领土完整,而如值任何一强国谋合并或占领土耳其治下之巴尔干土地,它们约定相互援助。关于将来土地之分配,亦明白协定;而关于争执的马塞顿中部地带,则交由俄皇仲裁。4月末,俄皇通告愿当仲裁者之任。一个月以后,另签有一军事协定,规定在它们被土耳其、罗马尼亚及奥大利攻击之时,或它们攻击土耳其之时,相互援助之条件。

在保塞盟约签定两个月之后,希腊与保加利之间亦订有协约(5月29日)。此约与保、塞两国间之约有一大异点。保加利与希腊间之协约未涉及马塞顿之分割目的。而且规定,如果希、土之间为库列特议员入希腊议会之问题发生战事,保加利与此问题无关,惟须守好意的中立。5月中,保希防御同盟条约缔结之后,又在9月订有详细的军事协定。在8月中保加利与门的内哥罗亦有口头的协定。

列强之外交活动

当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正在动员之中,列强极力谋维持平和。9月,巴尔干同盟请求列强协助它们要求在马塞顿施行即时的根本的改革:马塞顿须设一耶教徒总督,设一地方议会,而组织全然从此州征募之民兵团。列强一方面促土耳其政府让步,而对于巴尔干同盟则劝其忍耐。然而两者皆不可得。此时舍在君士坦丁堡加极大的压迫,无可以免于战争者。列强不取那种行动,而徒向保、塞、希、门四国政府同时提出最后通牒,抑制它们的极端举动。经过数星期讨论之后,卒于10月7日商由俄、奥两国通知巴尔干诸国说,列强反对一切惹起决裂之举动;它们自己将主持改革;从战争而生之任何现状变更皆所不许。但此已太迟,因为10月8日列强通牒始提出诸国首都,而门的内哥罗已于是日对土宣战。

巴尔干战争之开始

门的内哥罗之发难,为巴尔干大战之先声。一星期后(10月14日),保、塞、希三国向土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一切领土省份之自治。此时土耳其始悟巴尔干同盟已成事实,而同盟国之意志是真要实行的,然已太迟。土政府急速向保加利政府提议翻改其马塞顿之政策,向希腊承认其合并库列特,而皆被拒绝。国际事变有使巴尔干同盟决计急速取最后手段者。土耳其政府如此顽强,原不能望其如巴尔干诸国要求,取何改革。同盟诸国如欲维持其地位,有急速动作之必要,亦甚明白。土耳其之兵力已不足畏;意土战争及阿耳巴尼亚之革命减杀了土耳其之实力。如果它们要动作,此其良机;它们决不可待至土耳其军队改组之效果实现而后发动。加以巴尔干诸国国民舆论之要求,更为强迫它们开战之有力的因素。保、塞两国之王室不能长久抑制民族的愤慨心,它们如不应民心以开战,国内将不免发生革命。对于它们要求的条件,土耳其为国民体面,势不能容认;于是土耳其决然拒绝它们的最后通牒,而于10月18日对塞、保两国宣战。同日希腊亦对土耳其宣战。

战争之进行

虽土耳其已即与意大利媾和,然而其兵力终不能抵御巴尔干同盟联军之猛攻。依同盟国之作战计划,希腊与塞尔维亚阻制土军于马塞顿,以防阿耳巴尼亚援师之来。希腊海军控制小亚细亚至土领欧洲地方之水路,于是援兵不能急速的运到马塞顿。而进攻慈拉斯,直当土军主力攻击之责任,则委诸保加利。在各方面战场,同盟国对土完全制胜。同盟军队各尽其职役,不过是保加利之出力更多。保加利军于10月22日大胜于慈拉斯之启岐力塞(Kirkkilisse);塞军于26日大胜于马塞顿之库马诺服(Kumanovo);而希腊于11月8日攻下萨罗尼克(Salonika)。至于希腊海军,则自始即完全支配爱琴海。

列强之态度

俄国自始即对巴尔干同盟诸国表示同情。虽则俄国外务大臣萨佐洛夫(Sazonoff)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即示意列强干涉,然而在11月2日向其驻外各代表发电,声明被征服之土地,依占领权属于同盟诸国,而当依友谊的协定分配之。英国舆论一致赞助耶教诸国;而英国总理于11月9日在伦敦市会厅演说,说列强当承认既成的事实,而不反对从同盟国胜利所生之领土的变更。而在他方面,则中欧之德、奥深忌巴尔干同盟之胜利。

幸而德政府倾向平和。通巴尔干战争中,德皇持慎重之态度。为防止战争,当抑制维也纳政府之行动,但德国明白表示,如其同盟国被攻击,它当助之。法国同样地倾向平和,但其对于其同盟国之忠实亦不亚于德国;德国总理波安加雷(Poincaré)告俄国大使伊斯洼尔斯基(Isvolsky)说,如奥国对俄开战而有德国之援助,法国当履行同盟之义务。在此时期之间,法国总理热心运动平和,而与列强磋商召集会议解决时局之法。波安加雷之计划得着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之助,卒得实行,而列强会议最后能开于伦敦。

伦敦会议之开始

土耳其军队之败北,致青年土耳其党政府推倒,而土耳其之老政治家启密尔·拍奢(Kiamil Pasha)复掌政权。他知道讲和之必要,乃命与巴尔干诸国开谈判;而在1912年12月3日各交战国依列强之提议签定停战条约。于是政治利益的中心由巴尔干移到伦敦。停战条约成立后之十日,交战国代表会合于伦敦。在此议和代表会议之外,另有一个会议,以五强驻伦敦之大使组成之。后者继续从1912年12月至1913年8月,于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主宰之下开会。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之谈判自始即多困难,而俄、奥意见之冲突,更不容易调和,惟以古雷之手腕及耐性,与其有时坦白的坚强的发言,乃能致伦敦会议维持许久。

在伦敦会议中,土耳其坚持保有残留的四城:君士坦丁堡、亚得里亚罗堡、斯库他尼、雅里拉(Janina)。关于第一城未有争论;而阻害和议之主要的困难究是亚得里亚罗堡与慈拉斯问题。第二个困难起于罗马尼亚之要求改正达普鲁甲(Dobroudja)之境界,以为其守中立之报酬。迨至1913年1月22日,两项困难大致已解决,而土耳其承认以从黑海岸之米的亚(Midia)至爱琴海岸上玛利扎(Maritza)河口之伊洛斯(Enos)之一线为土耳其与保加利之国境,土耳其抛弃亚得里亚罗堡。

战争之再进行

但在1913年1月22日土耳其军官燕维(Enver Bey)在君士坦丁堡起革命,反对亚得里亚罗堡之抛弃,要求启密尔·拍奢辞职,而杀死土军总司令拿仁·拍奢(Nazim Pasha)。燕维之行动致伦敦谈判突然告终,而在2月1日,会议解散。同盟国已于1月29日宣告解除停战之约,2月3日战争再开,4日保加利军复攻亚得里亚罗堡。青年土耳其党虽复取得政权,而其力仍不足以挽回颓势。亚得里亚罗堡于3月26日为保塞联军攻落;而希腊亦已于3月6日攻下雅里拉城。亚得里亚罗堡及雅里拉既下,土耳其所保留者,在君士坦丁堡之外,仅有阿耳巴尼亚之斯库他尼未下。斯库他尼卒亦于4月22日降于门的内哥罗。

伦敦和议之再开

在1913年3月2日,土耳其政府知大势已不可挽回,正式请求列强调停。但在战争进行中,同盟诸国之内讧已渐显出。在希腊军进雅里拉城之日,希军与保军已在萨罗尼克附近冲突。同盟国之间公然互相仇视。塞尔维亚要求修改1912年之分割条约,而得希腊之助。

斯库他尼陷落之前数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之间已约定停战,而随后(4月21日)巴尔干同盟承诺无条件的受列强之调停,而保留与列强讨论慈拉斯与阿耳巴尼亚境界问题及爱琴岛处分问题之权。议和谈判于5月20日再开于伦敦,而在5月30日《伦敦条约》签字。

《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宣布土耳其欧洲领土之瓜分。伊洛斯与米的亚界线(Enos-Midia Line)以西之一切土地(除阿耳巴尼亚外)及库列特岛均割让于同盟国,任其分配;而关于阿耳巴尼亚及爱琴群岛问题之处决,则委于列强之手。土耳其只留得东部慈拉斯一带之地。然而战胜者分利不均,发生内讧;虽以俄皇之力谋维持平和,而不能免其自相攻击。巴尔干同盟之胜利,究未终结巴尔干战祸,而所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随即继之以起。

第四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诸国利益之冲突

1913年5月30日之《伦敦条约》虽然结束了巴尔干同盟对土战争,瓜分了土帝国,而未能解决巴尔干问题,巴尔干诸国于攻击土耳其虽有一致之决心,然而对于其从土耳其所夺得之土地之分配,则有极大的利益冲突。《伦敦条约》所划让于同盟诸国之土耳其领土将如何分配乎?库列特岛之当划归希腊,此为一般所预计,自然不成问题。然而关于其他土地之分配,则问题不如是之简单。就常理上说,巴尔干诸国可迳依它们战前所订之协定以分领马塞顿之土地,然而战争产生之新事实致情形为之复杂,不容如此解决。

马塞顿之分配

依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之协约,马塞顿之大部分划归保加利。兹值第一次巴尔干战事结局,慈拉斯亦包入在应当分配的土地内。而慈拉斯则未规定在1913年3月之《保塞协约》者。今则慈拉斯自然归于保加利之手,于是塞尔维亚乃要求将曾经协定划归保加利之马塞顿部分重行分配。(在巴尔干战争二次开始,保军攻克亚得里亚罗堡以后,塞尔维亚即已要求修改1912年之协约,而它得有希腊之赞助。)然而保加利拒斥塞尔维亚此项主张。

阿耳巴尼亚处分问题

列强对于阿耳巴尼亚之处分,更令巴尔干诸国间分配征服的土地之问题愈臻困难。

阿耳巴尼亚之一州在军事上极占重要,因为此控制亚得里亚海之入口;为此理由,奥、意两强皆垂涎此地,而塞尔维亚为求一出海之口,亦欲取而有之。

从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以来,奥、意两国对于亚得里亚海支配权之竞争甚烈。意大利谋取得一阿耳巴尼亚港,以支配俄特兰陀海峡(Straits of Otranto)之野心,公然暴露。而在他方面,奥大利亦决计不使意大利在此重要地点立足。30年之间意、奥两国各从事于继续不断的宣传运动,以期在阿耳巴尼亚占得经济的文化的优势。

意、奥两国本为同盟,它们觉得关于阿耳巴尼亚问题有立一个协定之必要。从1907年以后,它们决定最重要的点,是在防止阿耳巴尼亚于欧洲土耳其分裂之时落于塞尔维亚之手。因为在塞尔维亚之背后有俄国,而塞尔维亚之支配阿耳巴尼亚,似为大斯拉夫主义势力扩张到亚得里亚海之先兆,此则意、奥两国俱所不愿之事。因之,它们援助阿耳巴尼亚之国民运动;阿耳巴尼亚独立之原则为它们所主张,而经列强承认。

其结果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局,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不能不抛弃其阿耳巴尼亚之征服地。门的内哥罗虽取得斯库他尼港,而不能不如列强之命退去,实则此亚得里亚海上之良港,门、塞两国人视为他们出海之口,于他们的国民经济生活为不可缺的。阿耳巴尼亚完全由列强处分,而建成一独立国,以一德意志王族(Prince William of Wied)为其君主。

阿耳巴尼亚之处分,对于1913年之巴尔干政局有重要的影响。当巴尔干诸国讨议分配土耳其的土地之时,塞尔维亚可以说,它应得之战利品一份为列强所夺去。塞尔维亚之于1912年与保加利订立马塞顿分配之协定,是预计有塞尔维亚可于阿耳巴尼亚求发展之事。如果阿耳巴尼亚建为独立国,而1912年之分配协约如原定计划以执行,则保加利获得一切,而塞尔维亚相形见绌。加之,摩拉斯逖(Monastir)与萨罗尼克原为保加利所垂涎者,今已在塞尔维亚之手,塞尔维亚可以占住不放。

塞尔维亚决计推翻1912年之土地分配协定,以剥夺保加利在马塞顿应得土地之部分。为增强它的地位,塞尔维亚于1913年6月与希腊订有攻守同盟条约,抵对保加利,而它们相互保障其在马塞顿征服之地。

保加利之地位

保加利之地位究亦困难。保加利的军队在对土战争中出力最大,自以为应得补报。但它所占得之地是慈拉斯,虽说此地域自然当划归它所有,然而究非它所宝贵之地;至于保加利人种之乡土,而为一切保加利努力的目标之马塞顿,则今为塞尔维亚人及希腊人所征服。亚得里亚罗堡之征服,于保加利无甚大利益;而摩拉斯逖及萨罗尼克之取得,则于它为根本的重要。及见塞尔维亚欲据有马塞顿征服地之意志明白,保加利之不平益甚。而加以塞尔维亚虐待在马塞顿之保加利人之风说传出,保加利人更为愤慨。起初保加利政府谋以贿动希腊,使不为塞尔维亚援助,如希腊不助塞尔维亚攻击保加利,保加利承认其占有萨罗尼克。及遇希腊总理威尼佐洛斯之拒绝,保加利政府之激烈分子,乃开始以武力贯彻其野心之计划。

德、奥之态度

保加利激烈派之主战政策似为德、奥所赞助。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结果于德、奥为不利。德国之军事的威望因土耳其之败北而受打击,法国军器枪炮之有效力及土耳其军队组织之缺点,使人渐觉得德国军事上的优势不如一般想像的确实。奥国舆论援助土耳其,而以土耳其之失败,奥国之外交的威望亦受大挫。加之,如果塞尔维亚与希腊之分配土地计划实行,将见塞尔维亚在巴尔干之权力大增加,行将侵逼奥帝国之领土保全。对于德、奥政策之有利,再无如战胜的巴尔干诸国间之同室操戈者。

保加利之对塞开战

关于土地分配问题之争议,俄皇曾出来调停,而不为保王所承受。在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之谈判进行中,保加利突然诉诸战争手段。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王不经宣战,而下令对塞尔维亚及希腊军队施总攻击。保加利军队突攻在马塞顿之塞军,而保加利南军进逼萨罗尼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于此开始。

自保加利政府视之,或者它仅以一示威运动,可如它的要求,成立分配之协定。但塞希两国军队所占之地位甚优,而保加利兵力已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疲敝,一遇塞希军队反攻,即节节败退。

罗马尼亚之加入战争

保加利战胜之希望至7月末而全断绝。罗马尼亚王深忌保加利雄长巴尔干半岛。保加利在1912年对土之胜利侵逼了罗马尼亚之地位,此似将令保加利在巴尔干占优势。为抵消保加利之利益,罗马尼亚在1913年之春季要求从保加利割让一部土地,俾罗马尼亚在其南境得一军事上可防守的国境。保加利不肯承认罗马尼亚要求为正当,虽则在1913年5月已将后者所要求之土地之一小部分割让与它。罗马尼亚不以此为满足,而塞、希两国军队于7月中第一星期之胜利的前进,给它以积极行动之机会。

罗马尼亚于7月10日对保宣战,越达溜白河侵入保加利,进逼保加利国都苏菲亚(Sofia)。随后土耳其之军队亦克复亚得里亚罗堡。保加利四面受敌,势不能再支。

《蒲加雷斯特和约》

罗马尼亚之行动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7月30日各方停战宣布,而巴尔干半岛五国之代表会议于罗马尼亚国都蒲加雷斯特(Bucharest)。第二次巴尔干战事如此的急速终结,已无容列强取共同行动之余裕,而和议乃为战胜国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及门的内哥罗强迫订成;是为1913年8月10日之《蒲加雷斯特和约》。

蒲加雷斯特和议之条件自然不利于保加利;以罗马尼亚军队之逼迫于背后,它不能再继续与塞、希两国战斗,而当服从其要求。希腊不但取得萨罗尼克,并且扩张其海岸线至东方,而包含加洼那(Kavalla)港在内,如此则于保加利所得的马塞顿一小部分之经济的发达极关重要之爱琴海上一港,亦被敌国夺去。库列特岛划归希腊。塞尔维亚扩张其领土南至于摩拉斯逖,它与门的内哥罗分领洛维巴札区;而罗马尼亚从保加利取得在其南境之领土,即扩张其达不溜甲(Dobroudja)之领土,此为促它加入战争之目的物。保加利尚受一个屈辱,即土耳其居然争回亚得里亚罗堡。保加利则只分得马塞顿之极南部,它的领土扩张,南至于爱琴海之狄德加(Dedeagach);此为保加利在爱琴海上唯一之港。

蒲加雷斯特和议之效果

世人知道1913年巴尔干之协定不满足,很难望其持久。保加利之失望及其不平,亦可想见。塞尔维亚在马塞顿获有之土地,有在人种上言语上应属于保加利者。而希腊之在马塞顿海岸如此的膨胀,侵逼保加利之经济的发达,同时将大部分保加利人种置于希腊统治下。保加利国人自以为受欺压,而不忘复仇之念。

奥大利在10月之初,促其同盟国意大利协同压伏塞尔维亚而不成功,今乃要求将《蒲加雷斯特和约》提交列强审议,为列强所拒绝,而罗马尼亚表示决心拥护此约。8月11日伦敦大使会议最后一次开会,决定阿耳巴尼亚之南方境界;但至10月,塞尔维亚始屈服于奥大利之威逼,撤退其所占领之阿耳巴尼亚地方。土耳其军不肯退出亚得里亚罗堡,而保加利与土耳其于9月订成和约,默认土耳其保有此城,随后继以订结同盟之谈判,已表示保加利变更对外政策倾向,预备保留全力为复仇之举。

列强之态度

《蒲加雷斯特和约》之协定对于列强有重大的关系。欧洲列强皆受近东现状打破之影响。列强之外交威望亦皆大受挫折。然而蒲加雷斯特之结果于英、法可以相安,它们在此方面不感直接的利益,而在维持平和。塞尔维亚及希腊之胜利为俄国所乐睹。而至于意大利,虽睹此两国之兴盛而吃惊,而亦对于和约能相安,因为此保证了一个独立的阿耳巴尼亚,于此可继续意大利的宣传运动。

但至于德、奥,则对于1913年之协定感想大异。巴尔干战争结果,于此两国威望利益皆有损伤。奥大利诚能坚持建立独立的阿耳巴尼亚,以阻止塞尔维亚的势力侵到亚得里亚海岸。但奥大利此项外交的胜利因为塞尔维亚在马塞顿之领土大扩张而抵消。奥大利于1908年在巴尔干树立之政治的经济的支配权,行将破毁。奥大利注目之萨罗尼克今落于希腊之手。

加之奥大利在国内亦受侵逼。波斯尼亚人既已不安居于奥国治下,今受塞尔维亚扩张之刺激,更于奥国为危险;奥大利须应付斯拉夫人之革命问题。如果塞尔维亚新得的势力不打破,奥匈帝国将有分裂之虞。

至于德国,则1913年之巴尔干协定,将伤及其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它方竭力谋贯通柏林至八各达之铁路交通,实行美索不达米亚开发之计划,贯彻其近东政策之目的。《蒲加雷斯特和约》给此政策以一个大打击;巴尔干之优势似落于斯拉夫人之手。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屹立于半岛,实足为德国近东交通之阻力。加以巴尔干战争结果,它所保护之土耳其及表同情之保加利皆一败涂地,而同盟国奥大利之地位亦动摇。鉴于德国政治家之如何重视德国威望的维持,及其在1905年、1908年、1911年所行之高压手段,则其不能安然忍受1913年的巴尔干协定,从可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