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歌詞之法式微,而南北曲先後繼起。唐宋以來,有大曲,有轉踏,且歌且舞,漸具戲劇之形式。至金元而有院本,有諸宫調,以次演化爲雜劇,爲傳奇,有科白,兼歌舞,儼然成爲舞臺劇;此當入於《中國戲曲史》,非本編之所可範圍也。
明王驥德推論南北曲之起源,以爲中國樂歌,自古即分南北(詳《曲律·總論南北曲》)。而今之所謂北曲,實始於金,至元而極盛。南曲始於何時,未有定説。據祝允明《猥談》云:“南戲出於宣和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温州雜劇。”(《續説郛》)其所用曲調,出於唐宋詞者爲多,其淵源可考也。南曲至明代而大行。迨魏良輔創昆腔,而北曲遂廢。明康海論南北曲之流變云:“古曲與詩同。自樂府作,詩與曲始歧而二矣,其實詩之變也。宋元以來,益變益異,遂有南詞北曲之分。然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爲流麗;北曲主慷慨,其變也爲樸實;惟樸實,故聲有矩度而難借;惟流麗,故唱得宛轉而易調;此二者,詞曲之定分也。”(《沜東樂府序》)南北曲以淵源之殊致,與音樂上之不同,其差别如此。
元明以來之小令、散套,並依南北曲之聲而作。小令、散套,統名“散曲”,又名“樂府”,别稱“清唱”;而散套亦稱“套數”,又名“大令”;小令别有“葉兒”之目;實皆清唱之曲,特體制長短微别耳。小令只用一曲,與宋詞畧同。套數則合一宫調中諸曲爲一套,與雜劇之一折畧同(王國維説)。魏良輔云:“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借鑼鼓之勢,全要閒雅整肅,清俊温潤。”(《曲律》)清李斗亦云:“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爲場面。”(《揚州畫舫録》)清唱有時摘取雜劇、傳奇中之一段,省其賓白用之;而散曲之本無場面可言者,恰爲清唱中最主要之資料。其唱而不演,場面清静,亦與宋人歌詞之藉以“娱賓遣興”者,約畧相同。此歌唱方面,詞曲之性質相近者也。
王驥德云:“套數之曲,元人謂之樂府;與古之辭賦,今之時義,同一機軸。有起、有止、有開、有闔,須先定下間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調,然後遣句,然後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將就;務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又如鮫人之錦,不著一絲紕纇。意新語俊,字響調圓,增減一調不得,顛倒一調不得。有規、有矩、有色、有聲,衆美具矣,而其妙處政不在聲調之中,而在字句之外。又須烟波渺漫,姿態横逸,攬之不得,挹之不盡。”(《曲律·論套數》)又云:“作小令與五七言絶句同法,要醖藉,要無襯字,要言簡而趣味無窮。”(《論小令》)此散曲結構上所應注意者也。
驥德又云:“散曲絶難佳者。北詞載《太平樂府》、《雍熙樂府》、《詞林摘艷》,小令及長套,多有妙絶可喜者。”(《曲律·雜論》)今三書并存。《太平樂府》爲楊朝英(號澹齋,青城人)所編,全爲元曲。《雍熙樂府》、《詞林摘艷》,同出於明嘉靖間,兼收元、明諸家作品,而《雍熙樂府》搜羅尤富;特不標作者姓氏,爲一大缺點耳。此外元人選元曲之傳世者,尚有楊朝英之《陽春白雪》,無名氏之《樂府羣玉》、《樂府新聲》。由上六書,可以窺見元代及明初散曲流行之盛;而《陽春白雪》首録宋、金人詞十首,題爲“大樂”,以别於元人之小令、套數;《詞林摘艷》,亦間採趙令畤、歐陽修、康與之諸家小詞;意此爲宋詞歌譜之僅存於元、明二代者;而詞與散曲之關係,與其源流盛衰之由,亦較然可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