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子读书写字
举人、进士,命中带来,前生分定,不敢过责我子。只要朝夕勤苦,读得文理粗通,博得一个秀才,也好训书糊口,终身不受刑辱。写得一笔好字,也足闻名乡党①,钞写可以聊生。万一命蹇时乖②,青衿③不得上身,遇事亦可明白,未必终受人欺。若不读书,不识字,不做得一个秀才,耕种无力,商贾无本,或习星相,或进衙门,人品愈趋愈下。何以成身?何以立家?何以向人前见士大夫?何以跻公堂见官府?何以遇不测理祸患?此时头磕地,膝跪阶,称小的,叫老爷。言之痛心,书此泪下。子岂非人,能不怃然④?
┃ 今译 ┃
举人、进士的功名,是命中带来的,前世注定的,即使考不中,也不敢过分责怪我们自家的孩子。只要他们朝夕用功,勤读诗书,文理粗通,能考取秀才的功名,也能够当个私塾先生,借以安身立命,终身不受刑辱。如果能写得一手好字,也能闻名乡里,替人抄抄写写,养家糊口也是够的。万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秀才也考不中,多读点书,遇到事情也可明白,不会一辈子受人欺负。如果不读书,不识字,考不中秀才,没力气种地,也没本钱经商,为了糊口,只能观察天象、占卜吉凶当一个算命先生,或进衙门里谋个差事,整日里和三教九流之人混在一起,人品就会愈来愈低下。如果不读书、不识字,没有功名在身,拿什么来安身立命?拿什么来齐家治国?凭什么和士大夫们平等交往?又凭什么在公堂上享受优待?又靠什么在遭遇不测时排除祸患?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只有卑躬屈膝,磕头作揖,自称小的,喊人家大老爷,完全没了身份。哎,这种事啊,说起来让人痛心疾首,写下来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难道你不是人吗,岂能不怅然失意?
┃ 简注 ┃
① 乡党: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泛指乡里。
② 命蹇(jiǎn)时乖:蹇,一足偏废,引申为不顺利;乖,不顺利。命蹇时乖,即指命运不济,遭遇坎坷。
③ 青衿(jīn):青色交领的深衣,唐宋时期国子监学生的常服。明清时期专指秀才。
④ 怃(wǔ)然:怅然失意貌。
┃ 实践要点 ┃
《教子读书写字》是陆陇其《治嘉格言》的首篇,在这一篇中,他开宗明义,着重提出“教子读书写字”,并以长辈口吻,历数读书识字、考取秀才的好处和不读书、不识字、没有考取秀才的坏处,通过正反对比,循循善诱引导子弟勤学苦读,奋发上进。在此,陆陇其认为,读书识字有三种出路:勤学苦读,考中秀才,可以担任私塾先生,自然能够修身齐家,自在安闲;考中秀才后,不去坐馆教书,如能写得一手好字,也可以替人抄抄写写,做到衣食无忧;如果碰到特殊情况,因故没能考中秀才,书也不会白读,书读多了,道理懂得多了,也就能明白事理,不会受人欺负。同时,陆陇其又认为,如果不读书、不识字、考不中秀才,那是没有好下场的,读书读成个半吊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耕种无力,商贾无本,为了生存,只能混迹三教九流,一辈子凄凄惨惨,好不可怜。“有书不读子孙愚。”陆陇其提倡教子读书写字,也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子女的教化养成,教育子女多读书、读好书、走正道、有作为,把读书识字看作是子孙后代安身立命、修身齐家之根本,所谓“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是也。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陆陇其的看法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他所说的“举人、进士,命中带来,前生分定”,就具有典型的宿命论色彩,这些还是需要我们加以鉴别的。
2. 羡有佳儿
我人自家读得书,方可教儿子读书;亦唯自家不读书,故苦苦要儿子读书。儿子若肯读书,略有文理,则气质自然驯雅①,周身皆流动活泼,可以向前出众,迎宾送客,语言不甚无味。落花水面皆文章,使人羡吾有佳儿。即此便为父母争一口气,岂必待中举人、进士,然后显亲扬名哉?若不读书,则志慧不开,一般身体偏自倔强,宛如枯木死灰,只乐与下人相处,见正人惟是一叛②。若不一叛,亦必面红头胀,伸膀缩脚,搔头挖耳,俗气薰人。绝无随机应变风流,绝无揖让③进退礼节。即此便是现世报。为人父者,尚喜有此子乎?为人子者,尚不肯读书哉?
┃ 今译 ┃
我们自己读书识字,才可以教育子孙后代读书识字;也有人自己不读书识字,吃尽苦头,因此要子孙后代读书识字。子孙后代若肯读书识字,文理粗通,则气质自然典雅完美,周身都流动着活泼气息,可以待人接物,迎来送往,言语适宜,进退得体。花儿飘落在水面的情景,其实都是像一篇篇好文章,值得我们欣赏,别人也会羡慕我们家有爱读书的好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为父母争了一口气,难道一定要等到考中举人、进士之后,才能显亲扬名、夸耀乡里?如果不读书,智力就开发不出来,言语行为没有规矩,身形也如枯木死灰,只喜欢与下人待在一起,见到士人君子就会反身走开,不敢与之见面。即使不是反身走开,也会脸红脖子粗,伸胳膊缩腿、挠头挖耳朵的,俗气熏人。这样的孩子不会随机应变,也不懂得进退礼节,毫无处事规矩,更谈不上风流倜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世报!为人父母者,有喜欢这样的孩子的吗?为人子女者,还不肯好好读书吗?
┃ 简注 ┃
① 驯雅:典雅完美。
② 叛:背离,反叛。
③ 揖(yī)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认为,读书“则气质自然驯雅,周身皆流动活泼”,读书不但能增长知识、懂得礼仪,还能改变气质、培养精神。读了书,文思敏捷,气质典雅,待人接物,言之有理,行之有据,给父母长面子,也给自己长精神。不读书,必然愚昧倔强,自以为是,不懂礼节,不知如何待人接物,给父母丢脸,让父母寒心,也让自己越来越沉沦,以致人品低下。通过读书与不读书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的正反对比,陆陇其得出的结论是“落花水面皆文章,使人羡吾有佳儿”。如何得到“佳儿”,自然是“苦苦要儿子读书”,勤学苦读,方得始终。读书人家,自然有条件让子孙后代读书识字。贫寒人家,也要创造机会让子孙后代读书识字,“家纵贫寒,必须留读书种子”(《围炉夜话》),因为“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小窗幽记》)。因此,重视子女的教化养成,才能培养出让别人看重、给父母长脸的好孩子。
3. 父祖荣辱所关
子孙肯读书,能孝悌①,做好人,行好事,人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为善出自子孙,而名则归美父祖矣。为父祖者,岂不生色乎?若不肯读书,不孝悌,不做好人,不行好事,人亦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不善出自子孙,而父祖则蒙被恶名矣。有此子孙,岂不短气乎?夫②子孙而有贤者,诚能勤学好问,修德合道③,与父祖以美名,亦可以为人矣,亦可以为子矣。
┃ 今译 ┃
子孙后代若能勤读诗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好人,行好事,人们必定赞扬说:“这是谁谁家的儿子,谁谁家的孙子。”子孙后代能做善事,美名则属于他们的父祖。有这样的子孙,为人父祖者能不觉得脸上有光彩吗?如果子孙后代不肯勤读诗书,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做好人,不行好事,人们必定批评说:“这是谁谁家的儿子,谁谁家的孙子。”子孙后代不做善事,父祖也被连带背上恶名。有这样的子孙,能不心虚气短吗?子孙贤能,勤奋学习,不懂就问,修身立德,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儒家之道,可以给父祖带来美名,也可以做个大写的人,还可以做个孝子贤孙。
┃ 简注 ┃
① 孝悌(t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② 夫:文言发语词。
③ 修德合道:修身立德,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儒家之道。
┃ 实践要点 ┃
“肯读书,能孝悌,做好人,行好事”,是陆陇其教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因为这关系到子孙个人的品德教养和学问修行,也关系到父祖的名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或说到,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多么孝顺,读书多么好,工作多么好,生活多么好。碰到好的样子,我们总会给予称赞和表扬,顺便也会说起这家人家的长辈,称赞人家的良好家风家教。如果碰到不好的例子,也会指指点点,连带人家的长辈也会受到指责。陆陇其深谙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把读书、孝悌、做人、做事与父祖荣辱联系起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读书、孝悌、做人、做事不单单是某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与他所在的家庭息息相关。好的家风家教能培养出好的子孙,好的子孙也能反映出他所在家庭的好的家风家教,由此显现出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教育子孙后代“肯读书,能孝悌,做好人,行好事”,关系甚大,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4. 读书一生受用
读书如斗草①,见一件采一件,自家受用。读书人如何不读书?试看出家和尚,犹暮鼓晨钟②,看经念佛,岂我人在世,反不能夙兴夜寐③,诵诗读书,一和尚不如耶?可慨也已。
┃ 今译 ┃
读书如同斗草,选择坚韧的草才能取胜,碰到好书,见一本读一本,好书读得多了,自家能够得到益处。读书人怎么能不好好读书呢?看看那些寺庙里的和尚,他们晚上击鼓,早晨敲钟,整日里看经念佛,难道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反倒不能早起晚睡,诵读诗书,连个和尚都不如吗?太让人感慨了。
┃ 简注 ┃
① 斗草:又称斗百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游戏。相传,儿童斗草之时,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② 暮鼓晨钟:佛门规矩,寺里晚上击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③ 夙(sù)兴夜寐(mèi):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以斗草为喻,教导人们选择有价值、有代表性的书去读,尽力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他还站在褒扬读书人、贬抑出家人的立场,用出家的和尚尚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到晚上击鼓、早晨敲钟来刺激求取功名的读书人要坚持不懈地做到早起晚睡、诵读诗书。读书一生受用,陆陇其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贬抑出家人的言语,出于他“尊朱黜王、力辟佛老”的学术需要,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5. 男儿何事不读书
读书人家不可轻弃书本。试看开店之人,偶有空闲偷看小说,自悔当初不读书。街坊上每见此等人,不知几转回肠①。况吾本分内事,可不朝乾夕惕②,互相警戒,竟使子孙饱食暖衣,终日无所用心?且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③耶?时乎,时乎!不再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晚矣。
┃ 今译 ┃
读书人家不可轻易放弃诵读诗书的良好习惯。看看那些开店铺的商贾人家,一有空了也会偷着看看小说,暗地里后悔当年不好好诵读诗书。走街串巷的时候,每见到这种人总觉得不是滋味,心里充满了忧愁。何况诵读诗书是我们读书人的分内事,一天到晚要勤奋谨慎,不能稍有疏忽懈怠,并要互相提醒规劝,难道要让子孙后代好吃好穿虚度光阴,整日无所事事吗?况且还有些人喜欢聚在一起,说话不讲道德原则,胡吹乱侃,漫无边际,那样做怎么能行呢?珍惜时间,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如同古诗中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到那个时候就晚了。
┃ 简注 ┃
① 回肠:比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②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③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出自《论语·卫灵公》,意为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话不讲道德原则,胡吹乱侃,漫无边际。
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用开店之人抽空看小说以及自悔不读书来劝说、勉励读书人不可轻弃书本,而是要勤读诗书,早成学业。在这段话中,他指出两种不良风气:一是“子孙饱食暖衣,终日无所用心”,这是针对个人来说的;一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是针对一群人来说的。第一种不良风气,荒废掉的是子孙后代个人,社会影响相对较小;第二种不良风气,荒废掉的是一群人,社会影响相对较大。针对这两种风气,陆陇其开出的药方是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朝乾夕惕,互相警戒”,以早日考取功名。
6. 幼习礼仪
子弟幼时读书,须教其端坐①,不许揺身摆膝,习成恶态②。朝夕须教其作揖,使知礼貌。至长见人,方不面赤,自然便有威仪③。
┃ 今译 ┃
子弟幼时诵读诗书,应当教他端正安坐,不许揺身摆膝,习成丑恶的样子。早晚要教他作揖,让他知道礼貌待人。等他长大了见到他人,才不至于面红耳赤,仪容举止自然就会端正庄重。
┃ 简注 ┃
① 端坐:安坐,正坐。
② 恶态:丑恶的样子。
③ 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告诉我们,诵读诗书重要,学习礼仪也很重要。孩子小的时候,要充分重视礼仪教育,一是要教其端正安坐,“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形体;一是要教其学会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礼貌,尊重师长。陆陇其深谙礼仪教育之道,让我们从孩子抓起,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吧。
7. 少犯毛病
凡少年子弟,切勿许两手反背①,如老人然。习成傲慢,使人议论:此儿无父母教训②。
┃ 今译 ┃
凡是青少年,不要让他们像老人那样走路时双手反背在身后。如果走路时双手反背在身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傲慢的习惯,让人在背后说闲话:这孩子没有父母教导训诫。
┃ 简注 ┃
① 两手反背:走路时双手反背于身后,这会给人以傲慢、呆板之感。
② 教训:教导训诫。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幼习礼仪》一节中讲述了小孩子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在这一节,他继续讲述礼仪问题,教导小孩子从走路开始做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8. 教子无欲速
凡事或可欲速,惟儿子读书,或亲教,或易教①,断不可欲速。父子之间不责善②,责善则离③父子。责善,贼④恩之大者,亦正为欲速之心胜耳。若去其欲速之心,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子弟未尝不乐有贤父兄也。何必定谓不责善哉?但一经亲教,子多愚顽,未有不以怒相继。庶几⑤贤者其能率教⑥乎?吾安得贤者而教之哉?则惟有易子而教之耳。易子而教,安得不讲“尊师重傅”四字?吁!尊师重傅,贫富不同,又难言也已。
┃ 今译 ┃
其他事情或许可以讲求速度,但唯独教子读书这件事,或自己亲自教,或与他人换着教,万万不能操之过急。父子之间不需劝勉从善,若劝勉从善,便会背离父子相处之道。劝勉从善还会毁坏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也是导致人们产生欲速之心的罪魁祸首。如果要想去掉欲速之心,中等才智的子弟要教,不到中等才智的子弟也要教,不到中等才智的子弟未尝不会为有这么贤能的父兄感到高兴。何必一定要说不让人们劝勉从善呢?但是,一旦亲自教自家的孩子,孩子中有愚昧而顽固的,则没有不动怒甚至打骂的。也许贤惠子孙能遵从教导吧。我怎样才能得到贤惠子孙而教导呢?看来,只有换着教才行。换着教,怎么能不讲究尊师重傅呢?说到尊师重傅,各家贫富不同,其中情形就一言难尽了。
┃ 简注 ┃
① 易教:易子而教,互相交换教育对象而实施教育。
② 责善:劝勉从善。出自《孟子·离娄下》:“责善,朋友之道也。”
③ 离:违背,背离。
④ 贼:毁坏,残害,伤害。
⑤ 庶几:或许,也许。
⑥ 率教:遵从教导。
┃ 实践要点 ┃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熏陶的过程,欲速则不达。陆陇其从孟子“责善”出发,引出了“父子之间不责善”,因为“责善则离父子”,因此要“去其欲速之心,中也养,不中才也养”才可“亲教”,指出教育子弟要破除急躁、侥幸心态,避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然而,他话锋一转,又指出了“亲教”的弊端,即“子多愚顽,未有不以怒相继”。如此一来,则只能“易教”,即将子弟委托给他人去教育。易子而教,尊师重教,这是陆陇其开出的教育良方,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主意。
9. 成人子自为政
家有严父,席有严师,子弟又谦谨受教,效不欲速,功不作辍①,不怕不成才。其不才者,大都子弟本质顽梗②,教亦不善。或自以为是,不肯虚心率教,故堕落无成耳。或慈父爱惜,师长宽柔。不欲子弟成人耶?在子弟自要成人,父师不过树一的③耳。若发彼尔的,则射者主之矣,又岂父师为政哉?
┃ 今译 ┃
家里有严厉的父亲,课堂上有严格的老师,子弟又谦虚谨慎接受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怕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些不能成就事业的,大多数是因为子弟本身非常固执,愚妄而不顺服,教书先生方式也不对。有些是子弟自以为是,不肯虚心遵从教导,因此堕落腐朽没有成就。也有的是慈父过分疼爱,师长宽顺柔和,子弟缺乏管教,因此没有成就。难道是师长不想让子弟成就一番事业吗?当然不是,根本在于,子弟自身必须发自内心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才行,家长和老师只不过是帮他树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师长把目标向他说明,剩下的事由子弟来做主,这难道是为父为师者能主导的吗?
┃ 简注 ┃
① 辍(chuò):中止,停止。
② 顽梗(gěng):愚妄而不顺服,非常固执。
③ 的(dì):箭靶的中心。
┃ 实践要点 ┃
如何才能学有所成?陆陇其认为,“家有严父,席有严师,子弟又谦虚受教,效不欲速,功不作辍,不怕不成才”。至于那些不成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子弟顽劣不肯用功,“自以为是,不肯虚心率教”;二是师长教育方式不对,“慈父爱惜,师长宽柔”,“教亦不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子弟成才呢?启发式教育。陆陇其指出,“在子弟自要成人,父师不过树一的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还是要靠子弟个人努力。
10. 弗半途废书
子弟完经①后开笔头②,直到晓得八股③文字,略成一篇文字模样。纵然不好,不知费先生多少神思。有父兄不读书、不在行者,见儿子一两次考试不利,废书改业,欲速见小④,良可惜也!
┃ 今译 ┃
子弟读完儒家经典之后开始写文章,直到明晰八股文的写法,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纵然写得不算太好,不知道花费了教书先生多少心思。有的父兄不读书、不懂得考试的门道,见到子弟一两次科举考试不利,就想让他荒废学业改学其他,这是急功近利,只考虑快点出成绩,真是太可惜了!
┃ 简注 ┃
① 完经:读完儒家经典。
② 开笔头:开始写文章。
③ 八股: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制艺、时文。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④ 小:小结果,指取得阶段性成果。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从子弟完经、开笔头说到晓得八股文字、写成一篇文章,指出学习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他还用那些不读书、不在行的父兄急于让子弟考取功名的事例来说明,读书治学要目标明确,排除干扰,咬定青山不放松,决不能因小小挫折就见异思迁。
11. 出头日
诵诗读书还有出头日子,闲游浪荡终无结果①时辰②。
┃ 今译 ┃
勤奋刻苦地诵读诗书还有出头日子,懒惰无聊地闲游浪荡终究没有取得成果的时候。
┃ 简注 ┃
① 结果:成就,成果。
② 时辰:时间,时候。
┃ 实践要点 ┃
诵读诗书是勤劳,闲游浪荡是懒惰。一勤一惰,一是“还有出头日子”,一是“终无结果时辰”,两相对比,鲜明深刻,令人深省。
12. 思小结果
夫做秀才①,安得人人皆中?然不观场②几次,亦枉读一番书。读书若不做得一个秀才,亦终身无结果。
┃ 今译 ┃
秀才岂是人人都能考中的?然而,不去参加几次考试,也枉费读书一番。读书人若考不上秀才,终究是没有什么成就的。
┃ 简注 ┃
①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称呼府、州、县学的生员。
② 观场:参加考试,多指儒生参加府、州、县学的生员考试。
┃ 实践要点 ┃
读书治学要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陆陇其认为,“读书若不做得一个秀才,亦终身无结果”。考取秀才是读书人最起码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即使多费些心思也是值得的。
13. 机会不可失
功名一路,易者自易,难者自难。更有难而易、易而难者,甚是变幻。无论大小场屋①,总之院门未封,则吾进取之阶梯未绝,不可心灰意懒,错过机会。安命②一说,虽是正论③,亦常误人。
┃ 今译 ┃
考取功名一事,容易考取的人说是容易,难以考取的人说是困难。更有的是开始困难后来容易,或者是开始容易后来困难,此中形势变化多端,诸种可能都有。无论是大大小小的科举考试,总之,只要科举取士的道路没有封闭,我们读书人的进取之路就没有断绝,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心灰意冷,白白错失良机。安于命运一说,虽然是正确合理的言论,但也常常误人子弟,不可全信。
┃ 简注 ┃
① 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引申指科举考试。
② 安命:安于命运。出自《庄子·德充符》:“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③ 正论:正确合理的言论。
┃ 实践要点 ┃
读书人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有一些波折是在所难免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心灰意冷,也不要相信安命之说,白白错过机会。只要“院门未封”,“进取之阶梯”就未断绝,机会总还是会有的。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拼搏,才会梦想成真。陆陇其鼓励贫寒学子依靠读书改变命运,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依然有其适用价值。
14. 自重取重
做秀才原要自重,切不可将别事干渎①府县。每月朔望②,当送窗课③两篇。无论看与不看,官府自有子弟在衙,当有识拔神交者④。万一有切己⑤之事相问,或即与吾昭雪,未可知也。傥遇观风⑥季考⑦,月课⑧不可不试。若经年不见上官,便不熟面,未必呼天辄应。此又不可不知。
┃ 今译 ┃
身为秀才,要懂得自重,切不可因为一些琐事冒犯府县官员。每月初一和十五,应当送交习作诗文两篇,不管府县官员是否看到,官府里面总会有人值守,可能会碰到能够赏识提拔你,并与你心意相投的朋友。万一府县官员问到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也可能会有人帮我们应答,这也是有可能的。倘若遇到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季度考试,每月一次的例行考试就要按时参加。如果常年见不到上官,便与上官不熟,一旦遇到事情,很可能就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啊。
┃ 简注 ┃
① 干渎:冒犯;干扰。
② 朔望: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
③ 窗课:旧称私塾中学生习作的诗文。
④ 识拔神交者:能赏识提拔你,而且虽未谋面却心意相投的朋友。
⑤ 切己:切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
⑥ 观风: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
⑦ 季考:古代官学中每一季度末举行的考试。
⑧ 月课:明清时每月对学子课试的考校。
┃ 实践要点 ┃
读书人之间如何交往?在陆陇其看来,既要“自重”,维护读书人的脸面,不要与官府走得太近,更不能冒犯官府;又要“取重”,知晓与官府打交道的诀窍,按照官府的规矩办事,按时完成窗课、月课,按时参加月考、季考。读书人与官府中人打交道,混个脸熟,一是可以交流切磋,砥砺促进,一是可以结交人情,以备不时之需。多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多个朋友多条道,多留个后手,说不定哪天就用到了。陆陇其深谙人情世故,老谋深算啊!
15. 疑思问
虞舜好问,称曰大知①。孔圉②不耻下问,谥曰文子。问礼问官,大圣③不免。先民④有言,询于刍荛⑤。吾本读书人,俗字写不出,闲字不识,故事不记不晓者十常八九。不妨向相知者质疑,断不可耻于求教,终身莫解。
┃ 今译 ┃
虞舜勤学好问,被称作是博学而有智慧的人。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谥号是文子。问礼仪,问官制,圣贤之人也在所难免。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我们本是读书人,俗字不会写,闲字也不认识,故事掌故十有八九都是不记得不知道的。不妨向知道的人询问,万万不能耻于向别人请教,以致终身不解。
┃ 简注 ┃
① 大知:指博学而有智慧的人。出自《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② 孔圉(yǔ):史称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称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 大圣:古谓道德最完善﹑智能最超绝﹑通晓万物之道的人。
④ 先民:古之贤人。
⑤ 刍(chú)荛(ráo):指割草打柴的人。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连用“舜其大知也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先民有言,询于刍荛”等《四书五经》中的名言警句,指出古代圣贤好疑多问的优良品质及其重要性。古之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是“俗字写不出,闲字不识,故事不记不晓者十常八九”的读书人呢。好疑多问,既能表现一个人虚怀若谷的优良品格,又是获取真知的便捷途径。古来在读书治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人。读书人“不妨向相知者质疑”,今天,我们也要好疑多问,在疑和问中提出问题,获得解答,锻炼思维,获取知识,终会有所成就。
16. 愿良朋辅儿
子弟学问,得之父兄师长者多,得之朋友者亦不少。试看掷骰、着棋、抹牌、斗叶子,父师并未尝教之也,何子弟熟此者十有八九?岂非得之朋友辈耶?朋友与吾子弟讲书论文,其受益讵①不多哉?友无损益,岂必曰择②?见善而从,不善而改③,皆吾师也,皆吾友也。思齐内省④而已。
┃ 今译 ┃
子弟学问多得之于父兄师长的教导,从朋友那里得来的也不少。看看他们玩的掷骰、着棋、抹牌、斗叶子等游戏,父兄师长并没有教过,为何子弟中十有八九都熟悉玩法呢?难道不是从他们的朋友那里学来的吗?子弟与朋友一起讲书论文,受益难道不多吗?古人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如果朋友不分损友和益友,何必要选择呢?对于朋友,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则要注意改正。如此看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朋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简注 ┃
① 讵(jù):难道,用于表示反问。
② 友无损益,岂必曰择:如果朋友不分损友和益友,何必要选择呢?出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③ 见善而从,不善而改:学习他们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则要注意改正。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 思齐内省:思齐,向对方看齐,要求赶上对方;内省,反省自己。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提出了他的良好愿望:“愿良朋辅儿。”因为子弟学问有一大部分来自朋友,朋友在子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子弟可以与朋友讲书论文,互相砥砺,长进学问;子弟可以从益友身上学到“直”“谅”“多闻”等优良品质,还可以从损友身上认识到“便辟”“善柔”“便佞”等恶劣习气,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为此,陆陇其对子弟如何与朋友交往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子弟要有辨别能力,交往朋友要慎重选择,要交接良朋益友,而不能去交接狐朋狗友;二是子弟要有思辨能力,要向良朋益友学习,同时也要认识到狐朋狗友身上的恶劣习气并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陆陇其对交友之道的认识非常深刻,放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17. 业在此
一①几案上无朱墨笔砚,无卷轴书籍,手眼便冷②,气味便俗。
┃ 今译 ┃
整个几案上若没有朱墨笔砚,没有卷轴书籍,便觉得手眼冷清,气味庸俗。
┃ 简注 ┃
① 一:全;满。
② 冷:冷清。
┃ 实践要点 ┃
从几案上的摆设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素养。朱墨笔砚、卷轴书籍等是明清时期读书人几案上的必备品,陆陇其用几案上如果没有朱墨笔砚、卷轴书籍就觉得手眼冷、气味俗,来提醒读书人勤读诗书、勤练书法,提高生活品位,培养高雅情操。当下,书桌上除了放电脑,书和纸笔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有益,“业在此”啊!
18. 时艺切勿轻弃,经文虽旧必存
士人作文,原是随时生意见①,随时发兴致②。尽有旧时做不出者,今日做得出;亦有今日做不出者,旧时反做得出。不必谓今日新而前日旧,亦不必谓新者好而旧者不好。故小题③文字,尽有议论刻画,不可磨灭。岁时虽远,宛如新发于硎④。其不可传,惟直铺八股无味无色耳。定当勿论新旧,姑存备览,且又备题,切勿轻弃。至于经文,作者尤少,虽旧必存。
┃ 今译 ┃
读书人写文章,原本就是随时产生见解,随时抒发兴趣。总是存在以前写不出来,现在写得出的情况;也有现在写不出,以前反而写得出的情况。不必说现在的新而以前的旧,也不必说新的好而旧的不好。因此,以《四书》文字命题的文章,都有议论刻画,不可磨灭。虽然年代已经很远,还是锋芒毕露,好像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这些文章没有广泛流传,只是因为它们采取了平铺直叙的八股作文方式显得无色无味平淡了些。对于这些文章,我们不要管是新文还是旧作,暂且留存下来以备查看,而且还要准备题目应试,切不可轻易丢弃。至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篇幅本来就少,虽然是以前的旧作,还是要留存下来。
┃ 简注 ┃
① 意见:见解,主张。
② 兴致:兴趣。
③ 小题:明清科举考试时以《四书》文句命题为小题。
④ 新发于硎(xíng):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或初露锋芒。
┃ 实践要点 ┃
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讨论了“时艺”与“经文”的辩证关系。“时艺”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需的八股制艺文章,“经文”即《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他认为“时艺切勿轻弃,经文虽旧必存”,因为“时艺”是科举考试的书写样式,是表,读书人必须熟悉八股文的写作套路,而“经文”是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是里,读书人必须熟悉《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只有做到表里结合,才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有所斩获。在此,还有个传承和创新的问题:“经文”是传承,“时艺”是创新,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当下,我们在准备考试尤其是准备语文考试时,也要把阅读古今经典和阅读优秀作文结合起来,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争取做到既正宗又时尚。
19. 藏书弗损弗卖
父祖传下书籍,不知费几许①心思、几许钱财,自当善藏②。若吾不能读父书而轻卖,此不肖无耻之极。戒子孙切勿轻弃,留此以待后起之能读者。
┃ 今译 ┃
父祖留传下来的书籍,不知道耗费了他们多少心血、多少钱财,自然应当妥善保藏。如果我们因为用不到父祖传下来的书就轻易卖掉,这真是不肖无耻至极啊。我们要训诫子孙切勿轻易放弃父祖流传下来的书籍,而是留存下来,给后世子孙中用得到的人读。
┃ 简注 ┃
① 几许:多少,几多。
② 善藏:妥善保藏。
┃ 实践要点 ┃
读书,读书,先有书才能读。我国古代书籍难得,很多读书人皓首穷经,终其一生熟读一经,除了他们勤学苦读的好学精神,还有就是因为他们自知得书不易,能得一经已属幸运,自当读精读透。书籍难得,藏书尤为可贵,父祖几经周折,耗费多少心血、钱财,才留存下来一些书籍,如果轻易就卖掉了,既是对父祖的不尊重,也是对书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陆陇其才说那些轻卖书籍的人是“不肖无耻之极”。当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书籍易得,纸质书籍购买方式很多,电脑上、手机上也容易读到各种书籍,甚至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想要的书籍。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重视藏书,爱惜藏书,因为藏书既可以继承前辈的学问志趣,又可以衡量一个家庭的文化功底。当下,读书藏书依然得到社会的重视,“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开展和“书香家庭”的评选就是很好的证明。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读书人、爱书人、藏书人吧!
20. 取譬通方
看古人后场①有譬喻②处,时艺中有奇警③处,须各录一集便览。
┃ 今译 ┃
看到古人后场考试文章中有说理明白通晓之处,八股制艺文章中有含义新颖深切之处,须分门别类摘抄下来,以便将来查看。
┃ 简注 ┃
① 后场:明清科举考试乡试时分前场与后场,凡前场试取之士,才能参加后场考试。
② 譬喻:晓譬劝喻,指文章内说理明白通晓之处。
③ 奇警: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
┃ 实践要点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人行,必有我师。把别人文章中说理明白通晓之处、含义新颖深切之处,分门别类摘抄下来,时时诵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当下,我们习惯于电子阅读,常做指尖上的读书人,却时常忽视了动笔,久而久之,笔头僵硬了,脑子生锈了,学问却没有进步,这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21. 犹母断机
读书人家若遇岁考科举,无秀才与试,无子弟考童生,门衰祚薄①,难矣哉。孟母所谓:“子之废学,犹吾断斯机也。”②甚矣,书香不可断。家无读书子,庭前气色寒。
┃ 今译 ┃
读书人家若是遇到科举考试的年份,家里没有秀才参加乡试,甚至没有子弟去考秀才,这户人家就显得门庭衰微,福祚浅薄,太让人难过了。这就如同是孟子的母亲仉氏对孟子所说的:“你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呢!”读书真是不能中断啊。家里没有读书的子弟,门庭气色就很冷清。
┃ 简注 ┃
① 门衰祚(zuò)薄:祚,福气。门庭衰微,福祚浅薄。
② 语出《列女传·母仪传》。
┃ 实践要点 ┃
在陆陇其的心目中,有没有读书人是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所谓“家无读书子,庭前气色寒”。若是遇到科考年份,家里没有人考秀才、考举人,这个家族就没落了。反之,若是家里读书人多,接连不断去考秀才、考举人,考取功名,家族就会愈来愈兴旺,终究会发达起来。读书人承担着家族兴旺发达的重任,他们该如何去做呢?陆陇其用了孟母教育孟子的例子,教导读书人要不间断地积累知识、增长学问,做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书香不可断”,古今同理。
22. 切勿失足衙门
子弟以读书为主。若不然,吾亦不能代汝谋矣。切不可误入衙门,坏心术,舞文法①,系囹圄②,受刑辱,惊妻累子,玷祖辱宗。
┃ 今译 ┃
读书人应当以诵读诗书、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如果不这样,我也不能帮你们谋划什么了。万万不可委身衙门,充当讼师,包揽讼词,以致心术变坏,故意曲解法令条文,编织罪名,时间长了,事情必然会败露,甚至身陷监狱,遭受刑罚,连累妻子儿女,玷污祖宗清誉。
┃ 简注 ┃
① 舞文法:故意曲解法令条文,编织罪名。
② 囹圄:监狱。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痛恨那些播弄是非、陷害忠良的恶棍讼师。他认为读书人就该干读书人的事情,以诵读诗书、考取功名为己任,坚决反对他们涉足衙门,充当讼师,包揽讼词,以致坏事干尽,身陷囹圄,惊妻累子,玷祖辱宗。陆陇其以此来劝导读书人读圣贤书,做圣贤事,保持读书人的正直和善良,做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这充分体现了陆陇其对读书人的关爱。当然,基于儒家传统的无讼理念,陆陇其对讼师(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旧时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的人)的认识以贬斥为主,有其历史局限性。
23. 择业养生
子弟读书不得进学①,或工②书工画,或习医处馆③,亦是不俗。此亦随身一艺,聊可养生。若晓得大算法,人亦有用吾处。断不可晓得骰子、骨牌、纸牌诸色,混入赌场,便陷死地。若晓得围棋、象棋,止适意④遣兴⑤,似亦不妨。傥起一好胜心,便思赌胜赢钱。初试一钱一局,渐进三钱四钱,热血灌牙,渐不可长。况且废时失事,吞饥致疾,此又万万不可者也。痛戒,痛戒!吾生极拙,喜与书墨笔砚相对。若见各色玩好之物,便心酸、便头痛,所以寡交忤俗⑥,自甘不入时⑦也。
┃ 今译 ┃
读书人若科举考试不顺利,未能考取秀才,或勤习书画去卖字卖画,或学医开医馆,或到私塾当塾师,也是挺不错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身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养家。如果精通深奥的计算方法,别人也有用到我们的地方。绝对不能沾染骰子、骨牌、纸牌等诸种赌博样式,一入赌场,便身陷绝境。如果喜欢围棋、象棋,只是用于抒发情怀,表达情意,好像也没有妨碍。假使一时兴起好胜之心,便想着靠赌博来赢钱。一开始一钱一局,逐渐三钱、四钱一局,赌着赌着,便会牙龈肿痛,头脑发热,别人的钱没赚着,自己的钱反而渐渐不够用了。况且,赌博浪费时间,荒废事业,还容易因为忍饥挨饿导致生病,这也是万万不可赌博的原因。彻底戒除,彻底戒除!我生性极其笨拙,喜欢和书墨笔砚打交道。如果见到各式各样供人玩赏的奇技淫巧之物,便觉得心酸头疼,所以交往的朋友比较少,也不顺从时俗,自己心甘情愿地不合乎时尚。
┃ 简注 ┃
① 进学:明清两代指童生考取生员,进入府学、县学读书。
② 工:善长,长于。
③ 处馆:在私塾中教书。
④ 适意:称心,合意。
⑤ 遣兴:抒发情怀,解闷散心。
⑥ 忤俗:不顺从时俗。
⑦ 入时:合乎时尚。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认为,青年人如果仕途不畅,把功夫用到书法绘画、学医处馆上,有个一技之长,足够谋生养家,也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赌博。赌博,轻则输钱伤身,重则荒废事业,甚至家破人亡。人们常说赌博是万恶之源,赌博导致的家破人亡事件不计其数。掷骰子、斗骨牌、打纸牌等各种各样的赌博,看似简单易懂,不易作弊,好像是撞运气,内里的门道却很多。赌来赌去,参赌的人都输了,唯一赢的是庄家。据史书记载,陆陇其在担任嘉定知县期间,曾经审理过赌博案件。为了劝谕赌博者,陆陇其让人拿来五只碗,中间的一只空着,边上的四只灌水,碗中的水转来转去,最终中间的空碗满了,边上的四只碗却空了。陆陇其说:“尔赌之忽赢忽输,何异此水之移来移去乎?今尔等争相攫取,而彼此总归乌有,又安用是劳劳者为?”于是,众人醒悟,陆陇其任内,嘉定再无人赌博。这则故事真实与否不必细究,陆陇其劝戒赌博却是黑纸白字明确记载的。择业养生,干什么都好,就是不要赌博。戒赌,禁赌,古今一致。为了美好生活,请远离赌博吧!
24. 善恶皆师,从改由己
论交而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①,甚非取友之道也。且人皆自贤自善②,亦孰肯自居不能不可哉?在吾亦岂真贤胜人,乃轻以不可不能目人也?莫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是二人者,皆吾师也,则皆我友也。此在吾从改为主,不论人之善恶矣。何等浑融④!
┃ 今译 ┃
说起交友之道,认为合适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合适的就拒绝他,这种说法很是不符合交友之道。而且,人们总是自以为贤能、善良,又怎么肯自认为不贤能、不合适呢?就我们自己来说,哪里是真比别人贤能,而轻易地用不合适、不贤能看人呢?不如孔子所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人。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则要注意改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我一起的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朋友。对我而言,当以改正为主,不论别人是善是恶。这种交友之道是何等的融会而不显露啊!
┃ 简注 ┃
①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出自《论语·子张》。
② 自贤自善:自以为贤,自以为善。
③ “三人行”至“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④ 浑融:浑合,融合。融会而不显露。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论述交友之道,否定了子夏所说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认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善恶皆师,从改由己”。其实,这两种交友之道都是出自《论语》。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学生答道:“子夏说:‘合适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合适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在这段话中,子夏认为人们可以以自己认为的是否合适来判断是否交朋友,这种观点的弊端很大;子张提出人们要以君子之贤良淑德来对待所有的人,这种观点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很高。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陆陇其否定了子夏的观点,回避其实是变相否定了子张的观点,而选择孔子的观点,教导人们正确交友:他人不论善恶贤愚都可以多多接触,交往的时候,注意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见贤思齐;注意辨别朋友身上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5. 学好样
人须件件要看好样,则学问日进,人品亦端,故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又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②时时要想着。
┃ 今译 ┃
人们每件事情都必须向好的榜样学习,学问才会日渐长进,人品也会越来越端正,因此孔子说:“见到好的品行,应思考差距,并努力赶上;见到恶行恶人,不应参与其中,应像手碰触开水一样立刻抽走。”他又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他又说:“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则要注意改正。”他又说:“要像厌恶臭气和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这些需要我们时时都想着。
┃ 简注 ┃
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出自《论语·季氏》。
②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出自《大学》。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讨论的是“学好样”。他借用《论语》《大学》中的现成语句,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提出了“见善如不及”“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如好好色”等引导人们学习好的榜样,同时也提出了“见不善如探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恶恶臭”等引导人们要以坏的榜样为戒,并要求人们时时想着这些先贤的至理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下,我们需要树立一些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青年学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
26. 书中有金
人皆怨①贫,妄想富贵,何不怨贱?苦志读书,自有贵日,自有富日。惜乎!甘为人下而不辞者,比比然②也,乌③得不贫?又何怨贫?
┃ 今译 ┃
人们都不满意贫穷,妄想着有朝一日能大富大贵,可是为何不埋怨自己地位低下呢?坚定信念,勤读诗书,自然有大富大贵的日子。可惜啊!自甘屈居人下而不发愤图强的人太多了,又怎么能不贫穷呢?自己不努力改变,又怎么能埋怨自己贫穷呢?
┃ 简注 ┃
① 怨:不满意,责备。
② 比比然:到处都有或每每有之。
③ 乌:疑问代词,何。
┃ 实践要点 ┃
北宋真宗赵恒《劝学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在这首诗里,诗人皇帝赵恒用“千钟粟”“黄金屋”“马多如簇”“女颜如玉”等美人美物诱导、劝谕男儿勤读诗书,考取功名,一展平生所愿。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用由“书中自有黄金屋”化来的“书中有金”以及“苦志读书,自有贵日,自有富日”来点明读书的重要价值。然而,他论述的重点不在于告诉人们读书有多么重要,而在于指出人们“皆怨贫,妄想富贵”的普遍心态,以及“甘为人下而不辞者,比比然也”的普遍状态,以此来告诫人们不要嫌贫爱富,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坚定信念,勤读诗书,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读书能否改变命运,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知识就是力量,或者说是知道就是权力,有知识总比没知识强,知道总比不知道强,即使不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为了精神生活的丰富,也要勤读诗书,好学上进。
27. 守身孝子当留心
读书人医书不可不看,药性不可不知。此亦守身谨疾①之要。孝子各宜留心,不可以其缓②而忽③之。
┃ 今译 ┃
读书人不能不读一些医书,中草药的药性也不能不知道一些。这也是保持健康、提防生病的关键所在。孝子贤孙应当留心诵读医书,不能因为收效缓慢就不重视。
┃ 简注 ┃
① 守身谨疾:保持健康,提防生病。
② 缓:缓慢。
③ 忽:不重视,不注意。
┃ 实践要点 ┃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陆陇其在《择业养生》篇中谈论读书人的出路时也曾提到“习医”,可见熟读医书还是有必要的。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再次重申了熟读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人在诵读诗书之余,读些医书,懂得些医学常理和药物常识,不仅可以防病养生,还可以照顾家人健康,更可以在他人急需医治时给予援手。当下,当医生需要通过专门的医师资格考试,卖药也需要有药师或中药师资格证,不是读几本医书就能给人看病治疗了。但是,读些医书,懂些医药常识,尤其是急救知识,总是有好处的,修身养性也好,帮助他人也好,总归是艺多不压身。
28. 喜听书声
居家听妻女纺织声,耳根觉闹,然亦可喜。听儿孙读书声,心境独①清②,更觉可喜。
┃ 今译 ┃
待在家里听到妻子女儿纺织的声音,耳朵根子虽然觉得吵闹,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听到儿子孙子的朗朗读书声,心境反而变得安静,更觉得心里高兴。
┃ 简注 ┃
① 独:语气助词。
② 清:安静。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拿纺织声和读书声作比较,突显了他对读书人的喜爱。纺织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纺织声虽让人觉得吵闹,却也让人高兴,读书声让人闹中取静,心里更加高兴。家里有纺织声,说明妻子女儿勤劳善良,劳作不断,生活自有保障。家里有读书声,说明儿子孙子好学不辍,勤读诗书,考取功名有望。纺织声可喜,读书声更觉可喜,因为读书不但寄托了家中长辈的殷切希望,书中更是积淀了前人的学识才情和生命气息。
29. 孝亲敬长
孩提之童①,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彼不孝不弟者,岂天性然哉?皆由不觉耳。试看《蓼莪》③章,安得不孝顺父母?又读《常棣》④章,安得不友于兄弟?为人子为人弟,试读此两篇作座右铭,有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⑤?犹不知爱亲敬长,不孝不悌,非人也。
┃ 今译 ┃
幼儿没有不知道爱父母的,等他们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重兄长的。对父母尊敬,对兄弟姐妹友爱,是行仁的根本吧!尧舜之道,也就是孝悌。那些不尊敬父母不友爱兄弟姐妹的,难道是天性使然吗?都是由于他们没有醒悟啊。尝试着读读《诗经·小雅·蓼莪》篇,读过之后怎么会不孝顺父母呢?尝试着读读《诗经·小雅·棠棣》篇,读过之后又怎么会不友爱兄弟姐妹呢?为人子女者,为人兄弟姐妹者,试着读读这两篇,并把它当作座右铭,有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吗?如果仍然不知道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简直不配做人。
┃ 简注 ┃
① 孩提之童:出自《孟子·尽心》,指幼儿,两至三岁的儿童。
②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出自《论语·学而》。孝,尊敬,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友爱,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对父母尊敬,对兄弟姐妹友爱,是行仁的根本。
③ 《蓼(lù)莪(é)》:蓼,长又大的样子;莪,一种草,即莪蒿。《蓼莪》出自《诗经·小雅》,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叙写父母养育抚爱的恩情。
④ 《常棣(dì)》: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常棣》出自《诗经·小雅》,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
⑤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像是在忧怨,又像在思慕,像是在哭泣,又像在倾诉。
┃ 实践要点 ┃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人之子女,自然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从幼儿知道爱父母,长大了后知道尊重兄长写起,指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尧舜之道就是孝悌。他建议不懂得孝悌的人尝试着去读读《诗经·小雅·蓼莪》和《诗经·小雅·棠棣》。他认为读过这两篇之后,是个人就会被其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所感动,就会懂得其中蕴含的孝悌之道。当然,也许会有例外,例外的就不配做人了。陆陇其是个大孝子,据说,他当官之后,迎亲老于官署,早晚侍奉,承欢膝下。民间也流传有《陆稼书孝行化逆子》的故事,说的是他把不孝少年喊到身边当随从,看他日常起居如何孝亲敬长,不孝少年被他的言行感化,成了一个懂得孝亲敬长的好孩子。当下,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越来越成问题,传承中国传统孝悌文化,孝亲敬长,正当其时。
30. 人所以异
非禽非兽,当孝当悌。不孝不悌,禽兽何异①?
┃ 今译 ┃
如果不是飞禽走兽,就应当懂得孝悌。不孝不悌,和飞禽走兽有什么区别呢?
┃ 简注 ┃
① 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孝悌:人懂得孝悌,禽兽不懂得孝悌。那些不懂得孝悌的人,和禽兽是没有区别的,可以用衣冠禽兽来指称。孝悌之中,孝易悌难。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兄弟之间的关系,《诗经·小雅·棠棣》专门讲述兄弟之情。兄弟关系的核心在于悌,关键在于睦,《礼记·礼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合,家之肥也。”《弟子规》也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只有兄弟和睦,家庭才会和谐,才有利于家庭的兴旺发达。
31. 慈爱率先
人皆责①子之孝,责弟之悌。吾独责父之先慈,责兄之先友。故子或不孝,父不可不慈;弟或不悌,兄不可不友。盖②父兄为子弟主③,岂可不立子弟之榜样,徒④责子弟之孝悌哉?
┃ 今译 ┃
父母都要求子女孝顺自己,兄长都要求弟弟尊重自己。我单单要求为人父母者要先慈爱,为人兄长者要先友爱。因此,子女或许不孝顺父母,父母不可以不慈爱子女;弟弟或许不尊重兄长,兄长不能不友爱弟弟。父母兄长对子女弟妹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怎能不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而只是要求子弟孝悌呢?
┃ 简注 ┃
① 责:要求。
② 盖:虚词,发语词。
③ 主:主宰。
④ 徒:只;仅仅。
┃ 实践要点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封建社会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从语序来说,慈在孝之前,友在恭之前;从实际情况来说,有父慈才有子孝,有兄友才有弟恭。因此,慈友要先于孝悌,慈友要为孝悌的产生做好引导、做好铺垫。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讲述的就是“慈爱率先”。他认为,要想子孝弟悌,首先要做到父慈兄友,父兄与子弟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情,日久见人心,功到自然成。做到了父慈兄友、子孝弟悌,家庭自然团结和睦,家业自然兴旺发达。陆陇其任职嘉定时,曾经审过一个“老父告‘逆子’”的案子。有一天,某老父状告自己的儿子不孝顺,陆陇其受理了此案。父子两人来到大堂后,陆陇其询问情况,老父喋喋不休地说儿子怎么不孝顺,儿子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陆陇其没有急着结案,他让人给父子两人每人一吊钱,他们可以自由支配,并让他们天黑之前把剩余的钱交回县衙。陆陇其同时派人跟随父子二人观察他们的言行,并派人到他们家附近调查,结果发现老父好吃懒做,儿子虽然勤劳,却收入微薄,供养不起老父。天快黑时,父子二人回到县衙,老父把一吊钱好吃好喝好玩地花了个精光,儿子却一个子儿也没花,原封不动地把钱交了回去。陆陇其询问原因,老父说县太爷给了钱,不花白不花;儿子说县太爷给的钱,哪敢随便花。陆陇其结合二人言行和调查结果,狠狠训斥了好吃懒做的老父,让他从此以后要勤劳,要体谅儿子,要给儿子做榜样;好好褒扬了勤劳本分的儿子,并把一吊钱赏给了儿子,让他回去之后好好营生,争取多赚些钱,让家人日子过得好些。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陆陇其在处理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时“慈爱率先”的理念。
32. 真孝真悌
父慈而后子孝,兄友而后弟恭。此是常事,固①不足道。傥父不慈而子自②孝,默③有以感动父之慈,斯为真孝。兄不友而弟自悌,默有以感动兄之友,斯为真悌。
┃ 今译 ┃
父亲慈爱然后儿子孝顺,兄长友爱而后弟弟恭敬。这是平常的事情,当然不值得称道。假使父亲不慈爱而儿子仍旧孝顺,无形中以孝心孝行感动父亲从而使得父亲慈爱,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假使兄长不友爱而弟弟仍旧恭敬,无形中以悌心悌行感动兄长从而使得兄长友爱,这才是真正的恭敬。
┃ 简注 ┃
① 固:当然。
② 自:仍旧,依然。
③ 默:私下,暗中,无形中。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上一节中讲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良性道德互动关系的父兄行为层面,提倡“慈爱率先”;在这一则格言中,他以“真孝真悌”为题讲述了子弟行为层面,提倡“自孝”“自悌”。陆陇其认为,“父慈而后子孝,兄友而后弟恭”,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碰到不慈爱的父亲、不友爱的兄长,做儿子、当弟弟的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有样学样,做一个对父亲不孝顺的儿子、对兄长不恭敬的弟弟呢?当然不是,子弟不能以父慈兄友为子孝弟恭的前提,而是要在无形中以孝心孝行、悌心悌行感动父兄,委婉劝谕父兄慈友。唯有如此,才是真孝真悌。在《慈爱率先》篇中,我们分享了陆陇其审判“老父告‘逆子’”案的故事,故事中的老父就是个“不慈父”,他的儿子就是个“真孝子”。当下,家庭矛盾纷繁复杂,父子矛盾、兄弟矛盾时有发生,甚至激化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人子者、为人弟者要从一个正常人的立场出发,不管老父如何、兄长如何,都要尽到自己子、弟的责任和义务,以一时一人的委屈换取阖家团结幸福。
33. 十思
逢食思亲,遇节思亲,饥寒思亲,疾病思亲,安乐思亲,忧患思亲,嫁娶思亲,诞日思亲,出身①思亲,养儿思亲。
┃ 今译 ┃
吃饭的时候思念双亲;过节的时候思念双亲;饥寒交迫的时候思念双亲;生病的时候思念双亲;高兴愉悦的时候思念双亲;困苦患难的时候思念双亲;出嫁娶亲的时候思念双亲;生日的时候思念双亲;步入仕途的时候思念双亲;初为人父母的时候思念双亲。
┃ 简注 ┃
① 出身: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份、资格,亦指学历。此处指步入仕途为官。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归纳了最易引起儿女思念父母双亲的十个时刻。其中,吃饭、过节、高兴愉悦、出嫁娶亲、生日、步入仕途、初为人父母这七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快乐的时候,饥寒交迫、生病、困苦患难这三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悲伤的时候。这些快乐的时候或悲伤的时候,总会使人想起父母双亲养育自己的艰辛,想起父母双亲的慈爱呵护,进而让人想到自己还未能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之情。儿女孝顺父母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陆陇其的这则格言明白易懂,言简意赅,却饱含温情,充满人文关怀。
34. 教孝教悌
子弟孝悌出自天性①,原不待教而能,故有不教孝而自孝,不教悌而自悌;亦有教之孝而不孝,教之悌而不悌。然宁使我教之孝悌而不孝悌,毋使我不教孝悌而不孝悌。世有一种人,平日不教之孝悌,而遽②责其不孝不悌。噫③,何谬谬也!
┃ 今译 ┃
儿女孝敬父母、弟弟尊重兄长是出自人的天性,原本是不用等教了之后才会的,因此,有的人,不用教他如何去孝敬父母自然就懂得孝敬父母,不用教他如何去尊重兄长自然就懂得尊重兄长。不过也有的人,即便教他孝敬父母也不去孝敬父母,教他尊重兄长也不去尊重兄长。然而,宁可让我们教他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而他却不去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也不要不教他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而导致他不去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世上有一种人,平日不教子女孝敬父母、不教弟弟尊重兄长,就去指责子女不孝敬父母、弟弟不尊重兄长。唉,这种做法是何等的荒谬啊!
┃ 简注 ┃
① 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属性。
② 遽(jù):遂,就。
③ 噫(yī):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论述了“教孝教悌”。陆陇其认为,“子弟孝悌出自天性,原不待教而能”,有了这个先天固有的基础秉性,孝悌本该是自然而然的,“不教孝而自孝,不教悌而自悌”。但是,也有冥顽不化之徒,“教之孝而不孝,教之悌而不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孝悌的教育功能了,要在言行举止中注重孝悌,以身教和言教带动人们孝悌,从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此,陆陇其特别指出一种荒谬的做法,“世有一种人,平日不教之孝悌,而遽责其不孝不悌”,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不教而诛”。“不教而诛”出自《论语·述而》:“子张曰:‘何谓四恶?’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认为,“不教而诛”是四种恶政之首,“不教而杀谓之虐”,即不进行教育就杀戮叫做残虐。作为一个成语,不教而诛指事先不讲明道理,一出错或犯法就给予惩处或处死。父母教育儿女、兄长教育弟弟,当然不能不教而诛,而是要通过身教言教,言出必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孝教悌。唯有如此,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5. 悌从孝生
闵子骞①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味此二语,实友于兄弟也,而孝归之。象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子治。”及立为天子,则封之有庳③,亦舜之友于兄弟也。非大孝,曷克臻此?
┃ 今译 ┃
闵子骞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从这两句话可以体会到闵子骞对两个弟弟的友爱之情,以及其中蕴含的闵子骞对父亲和继母的孝顺之情。象说:“谋略总是归功于国君,可都是我的功绩。”舜说:“这些臣民希望你来治理。”等到舜登基为天子,封象于有庳,这是舜对象的友爱之情的体现。舜若不是大孝,怎么能做到这个地步呢?
┃ 简注 ┃
①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德行与颜回并称。
② 象:姬姓,舜的异母弟,黄帝的八世孙。
③ 有庳(bì):古地名,庳一作“鼻”。又名鼻墟、鼻亭。在今湖南道县北,接零陵县界。相传舜封象于此。
┃ 实践要点 ┃
这一则格言讨论“孝”与“悌”的生发顺序,陆陇其认为“悌从孝生”,并以闵子骞、舜的例子来说明对兄弟的友爱之情出自对父母的孝顺之情。据传,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虐待闵子骞,闵子骞却没有告知父亲,怕影响父母之间的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天,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呵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了解情况后,想休掉妻子。闵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便不再坚持休妻,继母也忽然醒悟,痛改前非。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闵子骞的这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闵子骞以其孝行,入选元人编纂的《二十四孝图》,题为《单衣顺母》,名列第三。舜与象的故事也是人们熟知的。据传,象生性傲狠,对其异母兄舜非常不满,经常与父母一起想要寻机杀死舜。在这一则格言中,象说 “谟盖都君咸我绩”,语气中充满了傲慢;舜说 “惟兹臣庶汝其于子治”,语气颇为谦卑。两相比较,品格高下立现。象等三人对舜很不好,多次陷害舜,但舜却仍然孝顺友爱地侍奉这三人,不敢有半点不敬不爱。后来他们陷害舜的计划暴露,舜不但没有生三人的气,反而对三人比以前更好,三人颇为感动,从此不再怀有害舜之心。
36. 一孝立而万事从,只少肥爷丸也
孝悌之道亦难言也。傥能以爱妻子之心爱父兄,庶乎①其可矣。可惜医家无见识,只有肥儿丸②,不合③肥爷丸也。子弟之道,庶乎其不替④也哉⑤!
┃ 今译 ┃
孝悌之道也是非言词所能表达的。假使人们能以关爱妻子儿女的心态去关爱父母兄长,也就差不多了吧。可惜医家没有见识,认为只有肥儿丸,不该有肥爷丸。如此一来,子弟的孝悌之道,差不多就不会衰落了吧!
┃ 简注 ┃
① 庶乎:近似,差不多。
② 肥儿丸: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③ 不合:不应当,不该。
④ 替:衰亡,衰落。
⑤ 也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 实践要点 ┃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人如果能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其他美德也会相伴而生,进而通过不断修习,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陆陇其所说的“一孝立而万事从”就是这个道理。在多子女家庭里,孝是与悌连在一起的。什么才是孝悌呢?陆陇其认为孝悌是难以言说的,“孝悌之道亦难言也”;孝悌虽不可言说,却能在言行中体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兄”就是孝悌。
37. 勉兄爱弟
天下断①无不爱子之父,宜②亦无不爱弟之兄。然子不孝,父未必即罪其子,母又为之解纷③。设弟若不悌,兄便有以责其弟,嫂又为之鼓吹④。吾为为兄者计,莫若⑤推父母爱子之心以爱弟,则庶几可矣。
┃ 今译 ┃
天下绝对没有不关爱子女的父亲,当然也没有不关爱弟弟的兄长。然而,如果子女不孝顺,父亲未必会怪罪他们,母亲又在一旁给他们排解纠纷,事情也就解决了。假设弟弟不尊重兄长,兄长便有可能责备弟弟,嫂子又在一旁使坏添乱,事情就没法解决了。对于兄长而言,不如以父母爱子之心去关爱弟弟,差不多就可以了。
┃ 简注 ┃
① 断:一定,绝对。
② 宜:当然,无怪。
③ 解纷:排解纷乱;排解纠纷。出自《老子》:“挫其锐,解其纷。”
④ 鼓吹:宣扬、宣传,多带有贬义。
⑤ 莫若:不如。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勉励兄长像父母关爱自己那样去关爱弟弟。他认为,“天下断无不爱子之父,宜亦无不爱弟之兄”,这个判断下得虽然有些武断,却也基本符合事实。陆陇其论述了父母对待不孝子女的态度,同时也论述了兄嫂对待不悌弟弟的态度,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两相比较,可以发现,“父未必即罪其子”,而“兄便有以责其弟”,这是男人的态度;“母又为之解纷”,而“嫂又为之鼓吹”,这是女人的态度。父母与子女之间、兄长与弟弟之间有着血缘亲情,遇事容易处理,手段也相对温和;嫂子与兄弟之间没有血缘亲情,遇事难以处理,手段就会相对偏激。这种分析也是基本符合人之常情的,只是对“嫂子”这一角色有些看轻。如果兄嫂能“推父母爱子之心以爱弟”,兄弟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兄友弟恭也容易办到。
38. 事父为父,事兄为兄
人人有为父之日,不思为子之时能竭其力,他日何以责①子之孝?人人有为兄之日,不思为弟之时恭敬其兄,他日何以责弟之悌?若吾事父未能,事兄未能,而顿欲求备于子若②弟,可谓内省不疚,无恶于志③乎?故必修身为本,责己宜严,兢兢④自立一标榜,确足为子弟师表,然后可以为人父兄。
┃ 今译 ┃
人人都有做父亲的一天,不考虑着做儿子的时候能竭尽全力孝顺父亲,等到自己做父亲了,凭什么要求儿子孝顺他呢?人人都有做兄长的一天,不考虑着做弟弟的时候恭敬兄长,等到做兄长了,凭什么要求弟弟尊重他呢?如果我们事父未能做到孝顺,事兄未能做到尊重,而忽然对儿子和弟弟求全责备,能说是做到“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了吗?因此,我们必须以修身为本,严格要求自己,小心谨慎地把自己树立为一个榜样,的确足以作为子弟的师长和表率,然后就可以做合格的父亲和兄长了。
┃ 简注 ┃
① 责:要求。
② 若:与,和。
③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出自《中庸》,意为君子反省自己可无愧疚,没有什么会损害自己内心的心志。
④ 兢(jīng)兢:小心谨慎貌。出自《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实践要点 ┃
俗话说:“有样学样。”做父亲、兄长的如果想要儿子孝顺自己、弟弟尊重自己,那就要自己首先做到孝顺自己的父亲、尊重自己的兄长。如果自己做不到,那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呢?因此,陆陇其提出 “事父为父,事兄为兄”,要求 “为子之时能竭其力”孝顺父亲,“为弟之时恭敬其兄”。如何才能做到“事父为父,事兄为兄”呢?陆陇其提出“修身为本,责己宜严”,即以“修身”为做人的根本,以儒家君子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格和气质修养,让自己成为子弟学习孝悌的好榜样。进一步说,儿子孝顺父亲、父亲孝顺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父子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传统孝德的代际传承,有了这种良好的传承,中华民族才会更好地绵延下去。孝如此,悌亦如此。孝悌的根本是处于孝悌关系网中每一个点上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修身为本,责己宜严”,这张网就会很好地互动起来。常言道:“上行下效。”在这张网中,处于上游的更有示范效应,那就要求上游的人(父、兄)给下游的人(子、弟)做好榜样示范,发挥应有的作用。
39. 老官人何当汝尊称
父兄名分,其尊无对。读书子在人前,必须称家父家兄,此一定之理也。令后生辈无效挑脚①汉子,称父为老官人,称兄为大老官,若不屑称父称兄者。然即此便是不孝。相习②不察,是何体统?又有为子者,当面叫母亲为老亲娘。此对下人称则然耳。膝下承欢③而亦云尔④,可乎?并戒之。
┃ 今译 ┃
父兄名分尊贵无比。读书人在他人面前,必须尊称父兄为家父家兄,这是一定之理。让后生晚辈不要效仿挑脚汉子,称呼父亲为老官人,称呼兄长为大老官,好像是不屑称呼家父家兄。然而,这样做便是不孝顺。相沿成习,不加察觉,成何体统?又有做儿子的,当面称呼母亲为老亲娘。这种称呼,佣人用来是合适的。读书人侍奉父母,也这样称呼,可以吗?以上诸种不妥,一定要防备着。
┃ 简注 ┃
① 挑脚:为别人挑运货物或行装。
② 相习:沿袭。
③ 承欢:迎合人意,求得欢心,多指侍奉父母。
④ 云尔:如此说。
┃ 实践要点 ┃
称呼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称呼体现了人的礼仪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社会阶层。读书人在称呼父母和兄长时,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一定要亲切而尊重,这是为人子弟者应有的礼仪。在人前应当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兄长为家兄,而不能和没读过书的挑脚汉子或佣人一样,称呼父母为老官人、老亲娘,称呼兄长为大老官。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这是读书人的说法,尊重而亲切;称呼老官人、老亲娘、大老官,这是挑脚汉子或佣人的说法,粗鄙而轻佻。因此,陆陇其才指出:“父兄名分其尊无对。读书子在人前,必须称家父家兄。”虽说时代变了,礼仪的表达方式变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陆陇其要求人们规范称呼的观点在当下也是有效的,我们在称呼父母时也要体现礼仪和涵养,比如称呼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而不是老头子老太太。
40. 小相法
见父亲而行行①无和颜悦色②,如不欲见面者,不是贤郎。见父亲而逡巡③若搔头鼠忧④,而不欲见面者,必非令子⑤。盖子之于父,自有一种至诚恻怛⑥慈爱之意,殆⑦难以言语形容者,莫谓人莫知其子之恶也。
┃ 今译 ┃
见到父亲而脸色难看,好像不想见面一样,这样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见到父亲而欲进不进,迟疑不决,好像是在搔头抓耳,心中充满忧虑,似乎不想见面,也不是好孩子。儿子对于父亲,自然而然会生起一种最真诚的恻隐慈爱之情,大概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不要以为人们不知道自家儿子的不好。
┃ 简注 ┃
① 行行:刚强负气貌。
②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③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 鼠忧:忧虑。
⑤ 令子:犹言佳儿、贤郎。多用于称赞他人之子。
⑥ 恻怛:恻隐。
⑦ 殆:大概,几乎。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里讲述的是“小相法”。何为小相法?他认为,从儿子对待父亲的态度,可以看出儿子是否优秀。这种从小事情观察从而得出结论的做法就是小相法。陆陇其认为,见到父亲时,凡是有以下两种情形的都不是好孩子:一种是“行行无和颜悦色,如不欲见面者”,一种是“见父亲而逡巡若搔头鼠忧,而不欲见面者”。这两种情形中,一种是“如不欲见面者”,强调一个“如”字,这种情形下,儿子“行行无和颜悦色”,是不是真的不想见面不得而知;一种“而不欲见面者”,强调一个“而”字,这种情形下,儿子“逡巡若搔头鼠忧”,真的不想见面。父子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子之于父,自有一种至诚恻怛慈爱之意”,按照常理,父子理当相处融洽,儿子见到父亲,不说欢呼雀跃,也要亲切喜悦;然而,以上两种情形中,儿子见到父亲,表现得都不和谐,好像是老鼠见到了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偏差呢?陆陇其没有深究,但他说了一句话:“莫谓人莫知其子之恶也。”知子莫若父,儿子怎么样,父亲当然知道。如果知道“子有恶”,父亲该怎么劝导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41. 卑弗议尊
凡处卑幼①,若向人前议论尊长,无损于尊长,必见鄙②于正人。
┃ 今译 ┃
年龄小的晚辈如果在别人面前议论尊长,不会对尊长的名声造成伤害,却一定会让自己遭到正人君子的鄙视。
┃ 简注 ┃
① 卑幼:指晚辈年龄幼小者。
② 见鄙:被鄙视。
┃ 实践要点 ┃
中国古代等级森严,上与下、尊与卑、长与幼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卑幼者不可冒犯尊长,当面不可以,背后也不可以。因此,陆陇其提出了“卑弗议尊”的观点。他认为,卑幼者“若向人前议论尊长,无损于尊长,必见鄙于正人”,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是家法的处置。这里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卑幼者的议论“无损于尊长”;二是“必见鄙于正人”。“无损于尊长”说的是卑幼者的议论不会损伤尊长的名声,没有达到诋毁或贬低尊长的目的;“必见鄙于正人”说的是卑幼者如果在正人君子面前说尊长的坏话,将会受到正人君子的鄙视。这两点共同说明了卑幼者议论尊长的言论不会受到重视,甚至会使自己受到惩罚,进而说明了等级的森严和社会的顽固。当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如果长辈有错误,晚辈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规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妄议,更不得谩骂和指责。
42. 同心土金
父子天性,呼吸痛痒相关者也。曾是呼吸痛痒相关者,而可一日不在左右哉?故子虽婚娶成人,决当同居共炊,父母刻刻得以行其慈,子媳刻刻得以行其孝,方不愧“膝下承欢”①四字。若父母体恤子媳,遂分爨待其自便,便自不慈,且开子媳以不孝之端。若子媳不亲父母,要自居自爨,取其自便,便是不孝,亦起父母不慈之渐。若房分蕃盛②,各有妻家往来,各房又各生育男女,各有礼教,势又不得不分。然亦当留一房侍侧。虽不望其定省③之勤,或可通吾顾复④之爱。若个个饥依,个个饱飏⑤,则所谓养儿防老、膝下承欢之谓何?而忍令子尽飞去,声息不闻一本,如同路人哉?可恨人家儿子,略能振羽,便要抛娘,得不痛心疾首,感怀流涕?道破世情,冀其改心易虑,无忘圣帝孝顺父母之训。是所望于为子者。
┃ 今译 ┃
父子天性相连,呼吸痛痒密切相关。曾经是呼吸痛痒密切相关的父子,可以一日不在左右吗?因此,儿子虽然已经结婚成人,但仍应当和父母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父母可以时时刻刻施予慈爱,儿子和儿媳可以时时刻刻尽其孝道,这才无愧于“承欢膝下”四个字的教诲。如果父母体恤儿子和儿媳,便分开吃饭,让他们各自过各自的,这不仅是自己不够慈爱,也给儿子和儿媳的不孝顺开了头。如果儿子和儿媳不亲近父母,要分开居住、分开吃饭,贪图自己方便,便是不孝顺,同时也会逐渐让父母不慈爱。如果家里儿子多,各自有岳父母家要交往,各房又各自生儿育女,各有礼数教导,势必不得不分家。然而,即使是这种情况,也要留下一房与父母同住。虽然不指望他们晨昏定省,朝夕侍候在侧,但或许可以补偿一下父母养育的恩情。如果子女一个个都像豢养的鹰,饥则依赖人,饱则飞开去,那么所谓的养儿防老、膝下承欢指的又是什么呢?父母能容忍儿子们一个个都飞了出去,音讯不通,不相往来,如同路人吗?可恨有些人家的儿子,略微能展翅飞翔了,就要抛却亲生父母,这种情况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感怀流涕吗?对这种人,要把道理和他们说清楚,希望他们能够改正心思,更易想法,不要忘记圣帝所说的孝顺父母的训诫。这些道理,是对为人子者的希望。
┃ 简注 ┃
① 膝下承欢:承欢,旧指侍奉父母,承担使长辈欢快的任务;膝下,子女尊称父母之词。出自《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② 蕃盛:繁茂,兴旺。
③ 定省:晨昏定省,指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
④ 顾复:指父母之养育。出自《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郑玄笺:“顾,旋视;复,反复也。”孔颖达疏:“覆育我,顾视我,反复我,其出入门户之时常爱厚我,是生我劬劳也。”
⑤ 若个个饥依,个个饱飏(yáng):飏,通“扬”,飞扬。如果子女一个个都像豢养的鹰,饥则依赖人,饱则飞开去。比喻忘恩负义。出自《后汉书》曹操对吕布的评价:“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飏去。”
┃ 实践要点 ┃
大家庭中,如何处理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养儿防老、承欢膝下,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呢?陆陇其认为“父子天性,呼吸痛痒相关”,即使儿子结婚以后,儿子儿媳也该和父母“同居共炊”,以便父母行慈爱之心,儿子儿媳尽孝顺之道。然而,大家庭也有大家庭的难处,如果家里儿子较多,人多事杂,矛盾重重,有些势必要搬出去住。即使如此,也应当留一房在父母身边朝夕侍候,让父母老有所养,享受膝下承欢之乐。陆陇其严厉批判了那些“略能振羽,便要抛娘”的不孝儿女,教导他们“无忘圣帝孝顺父母之训”,主动承担孝顺父母的责任。陆陇其所说的“同心土金”,就是希望父母子女同心同德,教导人们讲求仁爱,弘扬亲情,以父慈子孝解决家庭矛盾。大家庭如此,小家庭亦是如此,只有做到“同心土金”,才会家庭和睦,家业兴旺。
43. 字义联属,共当体认
喻①人情亲爱之至,必曰如兄如弟。喻人兄弟亲爱之至,必曰如手如足。则知兄弟本极亲极爱者也,有兄不可无弟,有弟不可无兄。兄兄弟弟,父母岂不乐哉?彼昏不知,动辄相残,充其心岂不欲父母单传而快乎?噫!父母若单传,恐又自伤其孤特②矣。曾见书中“兄弟”两字有间断哉?
┃ 今译 ┃
比喻人与人之间感情亲爱之极,必然说是亲如兄弟。比喻兄弟之间亲爱之极,必然说是亲如手足。由此可知,兄弟本来是极其相亲相爱的,有兄不可无弟,有弟不可无兄。做兄长的有兄长的样子,做弟弟的有弟弟的样子,父母岂会不快乐?如果彼此之间昏昧无知,动辄互相残害,难道他们内心深处想要父母单传才后快吗?唉,父母若是单传,恐怕又会因为孤独无依而自我感伤。可曾有人看到书中“兄弟”二字分开写的吗?
┃ 简注 ┃
① 喻:比喻。
② 孤特:孤独;孤立。
┃ 实践要点 ┃
兄弟关系是儒家五常(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之一,悌是兄弟关系的处理准则。陆陇其以汉字书写中“兄弟”二字经常连用为由,提出了兄弟“字义联属,共当体认”,倡导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朋友亲如兄弟、兄弟亲如手足,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兄弟关系的篇章,比如《小雅·常棣》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唐风·杕杜》是唐人所写因为没有兄弟而感到伤感的诗。陆陇其以兄弟二字“字义联属”来强调兄弟之间应该“共当体认”的说法很有新意,也颇有说服力,值得我们借鉴。
44. 弗纳逃流
远来不根①之人,非奸盗破败,即叛主逃奴。切勿贪其做工②,留其居住,受其祸害。
┃ 今译 ┃
远道而来的没有根基的人,不是因为奸淫、偷盗而破落衰败之人,就是背叛主人而逃出来的奴仆。务必不要贪图他们能帮助做些体力活,就留他们住下来,受到他们的祸害。
┃ 简注 ┃
① 不根:没有根基,形容人流浪漂泊、没有落脚之地。
② 做工:干活,从事体力劳动。
┃ 实践要点 ┃
如何对待陌生人?陆陇其提出了“弗纳逃流”,建议人们不要容纳远道而来的陌生人。他认为,“远来不根之人,非奸盗破败,即叛主逃奴”。“奸盗” “逃奴”,两者均是祸害。“奸盗”自不必说,都是些穷凶极恶之徒,留之大害,不能容纳;“逃奴”也不能接受,因为古代有“逃人法”,窝藏“逃奴”,要被政府追究,承担连带责任,而且这些人的逃因不明,如果是因为作奸犯科而逃亡,也必然是坏恶之人,留下来终究是祸害。因此,对待“逃流”的最好办法就是“弗纳”——拒不接纳,最多是礼送出境,只要不留下来,就与自己无关,也不会到牵连、祸害。陆陇其“弗纳逃流”的建议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能够起到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然而,如果对方确实需要帮助,那也无妨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给予一臂之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警惕不是冷漠的理由,人世间还是需要温暖和关爱的,只要方法得当,便不会惹祸上身;如果是举手之劳,那更应当施以援手。
45. 帝训服膺
明太祖①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②,毋作非为。煌煌天语,凡众庶③所当念兹④,永矢弗谖⑤者也。
┃ 今译 ┃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上司,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计,不要胡作非为。明太祖之言如同煌煌之天语,普天之下的百姓都要念念不忘,永远牢记在心。
┃ 简注 ┃
①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明太祖的语录辑为《明太祖宝训》,共六卷,记录了明太祖治国、施政、纳谏、刑法、武备等诸多类容。
② 生理:生计。
③ 众庶:众民,百姓。出自《尚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④ 念兹:念念不忘某事。
⑤ 永矢弗谖(xuān):指决心永远牢记着。出自《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矢,发誓。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是清初康熙年间的知县,却在用以训导嘉定百姓的《治嘉格言》中专列一节讲述前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太祖宝训》。初看起来,匪夷所思,细细想来,却又非常合理。原因如下:其一,个人情感因素。陆陇其生于崇祯三年(1630),在明代度过童年、少年,接受了较为完整的私塾教育。待他由明入清时已经十四岁,对明朝、故国有着深深的思念。其二,清初时代氛围。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同年稍晚些时候,多尔衮率军击败李自成,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建立清朝。清沿明制,顺治、康熙等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评价较高。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多次祭拜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寝),甚至在朱元璋牌位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康熙皇帝称赞明太祖朱元璋“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评价甚高。其三,价值观念相同。明清同属封建社会末期,价值观念相同,都极力提倡道德教化。明太祖朱元璋倡导的孝顺、尊敬、和睦等价值观念在清代也是适用的,仍然能够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康熙皇帝《圣谕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意;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与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宝训》有诸多类似之处,以朱子理学为治国之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
46. 自反不尤
人惟单见人有不是处,故不见自己有不是处。人若知自己有不是处,遂不见人有不是处。此在凡有血气①者,时宜省察,而于兄弟叔侄间尤宜刻刻自反自省。有不觉困心横虑②不胜自失之悔矣,何至有参商凌竞③之日哉?
┃ 今译 ┃
人只能看见别人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因此就看不见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人如果知道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不会单单盯着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对这些道理,凡是血气充裕、容易冲动的人,应该时刻反省、自查,而在对待兄弟叔侄的时候,更应该时时刻刻反思、自省。做到这些,就不会觉得心意困苦、忧虑满胸,不会因自己的过失而后悔,如此一来,何至于有骨肉分离、战栗恐惧的那一天呢?
┃ 简注 ┃
① 血气:血气,指有血液、气息的动物,多指人类;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
② 困心横虑:心意困苦,忧虑满胸。表示费尽心力。出自《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 参(shēn)商:本指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亲友不能会面,也比喻感情不和睦。凌竞:指战栗、恐惧的样子。
┃ 实践要点 ┃
老子《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于“智者”“明者”来说,是可以知人,也可自知;可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既不智,也不明,既做不到知人,也做不到自知。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人惟单见人有不是处,故不见自己有不是处”的情况。对此,陆陇其提出了“自反不尤”的建议,希望人们能够“时宜省察”,尤其是在与本家亲戚交往时,更应该时时刻刻“自反自省”,既要见到别人的长处,又要见到自己的短处,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得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当下,无事生非、自以为是的人仍然很多,“自反不尤”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孔子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省身仍然是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人君子不可不察。
47. 读书遵注
习举业子弟,《四书》①遵正注,断不可删削。盖先贤曲体②圣人立言奥义,其口下一之乎者也③闲字,文法自有顿挫④,奚容后学窃取妄削,得罪先师,贻讥⑤识者?
┃ 今译 ┃
修习举业的子弟,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应遵照官方颁布的注释版本,绝对不可删减。因为先贤深入体察圣人立言的奥义,在他们笔下即便是每一个之乎者也之类的闲字,在文法方面也自有其跌宕起伏、回旋转折的地方,怎么能够容忍后辈学子妄自取舍、擅自削除,以至于得罪先师,招致有识之士的讥笑?
┃ 简注 ┃
① 《四书》: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② 曲体:原指弯腰,后多指深入体察。
③ 之乎者也:古代汉语的文言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④ 顿挫: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
⑤ 贻讥:招致讥责。
┃ 实践要点 ┃
《四书五经》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明代科举定式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永乐年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弃注疏不用,成为科举考试的不二标准。同时,该书还被颁诸学宫,要求永为遵守,成为庠序课读的范本,进德修业的标准。据高攀龙《崇正学辟异说疏》载,其后“二百余年以来,庠序之所教,制科之所取,一禀于是”。《四书大全》成了明代儒生们为学的基础,为人的准则。清代沿袭明代做法,基本上没有改动。陆陇其要求修习举业的子弟“读书遵注”,就是要求他们以朝廷颁布的《四书五经大全》为准,这样有利于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陆陇其是《四书》研究专家,他四十岁考中进士,之前一直钻研《四书》,做官之后,也是手不释卷,所著《三鱼堂四书大全》《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等与《四书》有关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清一代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陆陇其倡导的“读书遵注”,对于学子们考取功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试想,如果不按照朝廷公布的标准答案回答问题,又怎么可能会考中呢?同时,“读书遵注”有利于尽快掌握《四书》的精神和奥义,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统一。这是其积极的一面。其消极之处在于,可能会钳制人们的思想。明代,宋明理学非常活跃,先贤王阳明就是读着《四书五经大全》科考得中,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更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朱熹理学内部反动,创立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创立,即是“读书遵注”,深入探究的积极结果。到了清代,尤其是雍正之后,宋明理学陷入僵化,“读书遵注”而缺乏探究精神,就成了盲目的遵从,造就了一批范进式的读书读傻了的学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读书遵注”,既要“遵注”,又不能盲从,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才有利于推进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创新。
48. 本无事
人情反复事极变幻,做秀才断不可与公门事,做中证①,递公呈②。万一有不测之祸,遂致不可救药。匪我言耄,尔用忧谑。用戒不虞④,防患未然。颠倒思子⑤,何嗟及矣。
┃ 今译 ┃
人情反复的事情极其变幻莫测,身为秀才切不可参与衙门之事,做证人,或是递交联名公文。万一遭遇不测之祸,就会导致不可救药的后果。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做昏聩荒唐。我这么做是为了提醒你们用以戒备无法预料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我颠来复去为你们考虑,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 简注 ┃
① 中证:证人。
② 公呈:公众联名呈递政府的一种公文。
③ 匪我言耄(mào),尔用忧谑: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做昏聩荒唐。出自《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hè)熇,不可救药。”
④ 用戒不虞:虞,料想。用以戒备无法预料的事情。
⑤ 颠倒思子:子,古代用作“你”的尊称。形容为对方担忧。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坚决反对读书人“做中证,递公呈”,反对他们参与诉讼,扰乱正常司法秩序。因为参与诉讼就意味着参与是非争端、利益纠葛,所谓“人情反复事极变幻”,指的就是诉讼之时的翻云覆雨、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人妖混杂,如此便有可能助纣为虐、诬良为盗、逼良为娼,帮助豪门富户做出迫害贫苦良民的事情,既坏了读书人的道德品性,又有可能使底层民众受到伤害。因此,陆陇其苦口婆心劝说“秀才断不可与公门事”,这既是对读书人的提醒,也是对底层民众的关爱。当下,有职业律师专门替人打官司,这是社会分工的历史必然,也是法治建设的内在需求。但愿律师们能谨记陆陇其“本无事”的教诲,既遵守法律法规,又遵循天理良知,依法办事,秉持公正,不要做出有损世道人心的事情来。
49. 弗作风云
大凡富贵长者,出言定是持重。若立地风云①变化,毫无情实②,自谓谈笑有机锋,倜傥③过人,吾谓削元气,非正人君子之道也。孔子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④又曰:“是故恶夫佞者。”⑤佞且不可,而况风云乎?
┃ 今译 ┃
大凡富贵长者,说话必定老成持重。如果平地生波澜,无事生非,毫无真心实意,自认为谈笑有机锋,洒脱过人,在我看来是削减了自身的元气,不是正人君子之道。孔子说:“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孔子又说:“正因为如此,我讨厌能言善辩的人。”能言善辩尚且不可以,何况是无事生非呢?
┃ 简注 ┃
① 风云:比喻平地生波澜,无事生非。
② 情实:真心,实情。
③ 倜(tì)傥(tǎng):洒脱,不受约束。
④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出自《论语·公冶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⑤ 是故恶夫佞(nìng)者:佞,善辩,巧言谄媚。出自《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认为“富贵长者,出言定是持重”,如果“立地风云变化,毫无情实”,则“非正人君子之道”。因此,他警告人们“弗作风云”,以免“削元气”,招来不测之祸。在陆陇其的观念中,能言善辩不是正人君子之道,老成持重才是正人君子,这符合《论语·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以及《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等语句中关于“君子慎言”的界定。陆陇其指出,有些能言善辩者自视高明,目中无人,凭着快嘴利舌,经常平地生波澜,挑起事端,讥笑、讽刺他人。在儒家看来,这种人最缺的是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就是要求人具有包容之心,平等待人,尊重和关怀他人,充分体现出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厚仁德。君子慎言,讲究恕道,可以消弭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纠纷,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弗作风云”,慎言敏行,宽厚待人,才是正人君子之道。
50. 畏人称议
称①人者,有称人孝悌者,有称人不孝不悌者。噫!同一子弟耳,而令人称之顿殊也。必子弟顺逆之心、顺逆之迹,默使人窥察②,故遂有一毁誉之言,出乎此即入乎彼,可不慎哉?
┃ 今译 ┃
评议他人,有评议他人孝悌的,也有评议他人不孝不悌的。唉!同一个人,别人对他的评议竟有天壤之别。必须使人暗地里观察子弟内心以及行为的顺逆,于是才有一句诋毁或赞誉的话,出于这个人的嘴,进到那个人的耳朵。如此看来,评议时能不谨慎吗?
┃ 简注 ┃
① 称:评议。
② 窥察:暗中观察。
┃ 实践要点 ┃
对于同一件事,因个人立场、视角、价值观等的不同,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对于同一个人,也是如此,褒者有之,贬者亦有之,评价大相径庭,很可能出现天壤之别。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听凭别人的评价,而是要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暗地里长期观察和考验,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公允的判断,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陆陇其所说的“畏人称议”,除了涉及辨别顺逆的方法,还牵涉到社会舆论的问题。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即使是好人好事,经过很多人不加辨别的或恶意的传播,也可能会变成坏人坏事,而一些细微小事、微末小人,经过很多人的背后操控和特意传播之后,也可能会变成看起来很重要的人、很关键的事,比如所谓的“网红”。因此,我们要重视社会舆论奖贤惩恶的道德约束力量,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议论,并把“非议”作为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加强自律,提升修养,完善人格。
51. 儒者务实
凡文房书画、琴瑟、古鼎、玉器种种宝玩①,真令人一见而心花②开然,只可为富贵人取乐,又须得贤子孙世守弗失,方为镇家之宝。我辈读书人切不可见猎心喜③,误置此种。一当急用求售,十不偿一,徒增一浩叹④耳。
┃ 今译 ┃
凡是文房书画、琴瑟、古鼎、玉器等种种珍贵的赏玩品,真是令人一见到就心花怒放,这些东西只能供富贵人家把玩取乐,又必须得有贤良子孙世代守护不失,才能成为镇家之宝。我们这些读书人万万不可见到之后觉得喜欢便买回来,错误地置办这些东西。一旦手里缺钱急着抛售,卖出的价格还不到买进时的十分之一,徒然增添一声长叹而已。
┃ 简注 ┃
① 宝玩:珍贵的赏玩品。
② 心花:精神,心思,情绪。
③ 见猎心喜: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出自《二程全书》第七卷:“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④ 浩叹:指长叹,大声叹息。出自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命归齐去鲁,发浩叹于衰周。”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倡导“儒者务实”,不希望家境一般的读书人购置文房书画、琴瑟、古鼎、玉器等种种珍贵的赏玩品,附庸风雅,徒费钱财。陆陇其所说的“务实”之“实”,既是指物质之“实”,也是指精神之“实”。读书人的物质之“实”是丰衣足食,精神之“实”是读书写字,对于诸种把玩之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中国传统乡村士大夫讲究“耕读传家”,“耕”是要物质丰富,有吃有穿,“读”是要精神丰富,好学上进。“耕读传家”是传家宝,至于文房书画、琴瑟、古鼎、玉器等种种珍贵的赏玩品,常常是有德有钱者占有之,很难成为流传百世的镇家之宝,即使侥幸传个两世、三世,最终还是要转售给他人。因此,传家宝不是器物,而是精神,是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所形成的家训。中国古代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家训传世,比如说颜之推《颜氏家训》、朱熹《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张履祥《训子语》、陆陇其《治嘉格言》、吕留良《晚村先生家训》、许汝霖《德星堂家订》、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等,这些家训世代流传,成为这些名人所在家族的传家宝,造就了一个个流传甚久的世家大族。新时代的家庭建设也要吸取古代家训精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唯有务此之实,才能家族绵延,传承长久。
52. 待师从厚有益
子孙读书,无论延师①附学②,无论举业句读,各要于脩仪③贽节之外,意气勤勤恳恳,另加厚一两五钱。先生自然有感动,耳提面命,触景启发,不宽不严。师爱其弟,弟爱其师,加工倍常,无言不悦。其加工处,又要知感知谢。先生晓得主人知感,愈觉有兴,子弟从此终身受益矣。不知子弟受益处全在我待师从厚得力也。傥不知此而徒事稽功察课④,抑末⑤矣,未可也。
┃ 今译 ┃
子孙读书,不论是家里私塾聘请老师,还是附入他人家塾读书,无论是准备科举考试,还是学习文章句读,都要在正常酬金和过节礼物之外,诚恳地奉送财礼,另外多给一两五钱报酬。私塾先生自然便会感动,对弟子耳提面命,触景生情,启发教导,需宽就宽,需严就严。老师关爱弟子,弟子热爱老师,加班加点教导学生超过正常时间,没有一句话不让人喜悦。对先生的加班加点,主家又要知恩图报。私塾先生晓得主家的知恩感德,就会更加有教学的兴致,子弟从此便终身受益了。浑然不觉的主家,不知道子弟受益,全在于我以丰厚的待遇对待老师。假使不知道个中道理,徒劳地去稽查和督察子弟功课,这只是末事,不可以这么做。
┃ 简注 ┃
① 延师:聘请老师。
② 附学:旧时指附入他人家塾读书。
③ 脩仪:脩,干肉,古代用于支付学费。脩仪指付给老师的酬金。
④ 稽功察课:稽查和督察功课。
⑤ 抑末:指末事,即非关根本之事,小事。语出《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从二十岁起到六十三岁去世,除在外做官的十余年外,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或外出坐馆,或在家授徒,即使在担任嘉定、灵寿知县期间,也曾在公务之余或在县学开坛讲课,教授弟子,或下到乡村里保,劝谕读书。陆陇其担任私塾先生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从政做官的时间,对主家如何与私塾先生相处有着很深的体会。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提出了“待师从厚有益”的观点,希望主家“于脩仪贽节之外,意气勤勤恳恳,另加厚一两五钱”。如此便能拉近私塾先生和主家的关系,促使私塾先生更加尽力地教导子弟,“子弟从此终身受益”;如果主家为人苛刻,不懂得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动不动就“稽功察课”,苛责先生,子弟受教必然会受到影响。陆陇其“待师从厚有益”的建议不仅是出于待人接物的礼仪常规,更是他夫子自道的经验之谈,出自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宽大胸怀。当下,党和政府明文规定教师不得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这对家长、对老师都有益,有利于处理好双方关系。然而,必要的人情还是需要的,一个电话、一声祝福、一道慰问,一束鲜花、一份蔬果、一张卡片等等,也可以拉近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毕竟人都是感情动物。“待师从厚有益”,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53. 处馆当戒
誓弗自膳①就村馆训蒙童。东家要宽,西家要严。宽是真心,严是假语。费尽心思,淘尽闲气,四时八节②,束脩节仪不见面。延至年终岁毕,家家不清楚。一年砚田③竟不收成。所当立定主意,弗苟就者也。
┃ 今译 ┃
发誓不要自备饭食到村馆中教训蒙童。东家要求对蒙童宽一点,西家要求对蒙童严一点。要求宽一点的是真心话,要求严一点的是假话。费尽心思,受尽闲气,四时八节,教课的酬劳和过节的慰问品连影子都不见。等到过年了,家家户户也不把酬劳结算清楚。一年辛辛苦苦授课,到头来竟然没有收获。所以要打定主意,不苟且屈就。
┃ 简注 ┃
① 自膳:自备饭食。
②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
③ 砚田:借指教书授徒生涯。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倡导主家“待师从厚有益”之后,又以在村馆中教授蒙童可能会遭受不公正对待为例,严厉告诫同道之人,既要认真教学,对得起教师的身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又要认清现实状况,有所选择地坐馆,必要时还要据理力争,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陆陇其是个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私塾先生,深味坐馆之苦乐。他怀着对同道中人的深切关怀,希望未能做官的读书人应聘到品德贤良的富贵人家去当私塾先生,而不要去穷乡僻壤的村馆训导蒙童。“处馆当戒”体现了陆陇其对私塾从业人员的关爱。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教育需要公平,村馆蒙童也需要有人训导,陆陇其的“处馆当戒”有着很深的偏见,这也是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的。
54. 宜慎养媳
家虽贫,断不可以女为人家养媳,亦不可娶人家女为自家养媳。盖养媳自幼亵狎①,则尊卑上下之间未免体统不肃,虽长大成人,自不尊重。且人家消长不常,翁姑爱憎或异,子女贤愚不等,尽有口烁金②、毁消骨③、卑逾尊、疏逾戚之变。媳妇关系非轻,为人父母者可不慎终虑始乎?
┃ 今译 ┃
家里虽然穷困,绝对不可以让女儿给人家当童养媳,也不可娶别人家的女儿回来当自家的童养媳。儿子和童养媳自幼一起长大,相互之间很有可能不够庄重,以致家庭内部尊卑上下之间的关系不成体统,两人虽然已经长大成人,也不能给予充分尊重。而且家事的此消彼长没有常态,公婆爱憎或许有所改变,子女贤愚又不相同,可能会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事情发生,也可能会有卑贱超过尊贵、疏远超过亲近的事情发生。娶儿媳妇一事关系匪浅,为人父母者能不始终小心谨慎吗?
┃ 简注 ┃
① 亵(xiè)狎(xiá):轻慢,不庄重。
② 口烁金:即众口铄金,指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
③ 毁消骨:即积毁销骨,指不断的诽谤能使人毁灭。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这则格言讲述的是童养媳的问题。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童养媳在清代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童养的女孩年龄都很小,有的达到了清代法定婚龄,也待在婆家,则是等候幼小的女婿成年。周代所实行的媵制,其中夫人之妹与侄女往往年龄尚幼即随同出嫁;秦汉以后,帝王每选贵戚之幼女进宫,成年后为帝王妃嫔,或赐予子弟为妻妾,皆为童养媳的一种表现。“童养媳”的名称,起于宋代。元、明、清时,童养媳从帝王家普及于社会,小地主或平民,往往花少许钱财买来,以节省聘礼。由于女家贫寒,养媳年幼,多有遭受虐待者。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名作《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就是童养媳。解放以前,许多人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这一天,童养媳和新郎只须换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办几桌简单的酒菜应酬亲朋好友就行了。这样操办婚事,既省事又省钱。贫民家里收养的童养媳,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或灾区抱养来的,再一个就是从道旁路边捡回来的女弃婴,还有的是从街上插草标卖儿卖女的灾民手中用贱价买回的幼女。这些女孩被抱养后,不送去上学读书,整天待在家里做家务。如遇上恶婆,就要经常遭到百般打骂,受尽虐待,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等到长大要“圆房”时,如小女孩不肯,就采取强迫手段。所以这些童养媳,从小就被迫扮演了一个小媳妇的角色。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抱养童养媳的问题终于从法律层面得到了彻底解决。陆陇其认为“媳妇关系非轻”,他基于童养媳“自幼亵狎”导致“尊卑上下之间未免体统不肃”,“人家消长不常,翁姑爱憎或异,子女贤愚不等”导致“有口烁金、毁消骨、卑逾尊、疏逾戚之变”等原因,严词批判了畸形的童养媳婚姻制度,强烈反对童养媳,着意强调“家虽贫,断不可以女为人家养媳,亦不可娶人家女为自家养媳”,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55. 三福论
天下极有福人方做封君①。封君其勉乎哉!不知吾子读书以来费几许心思始有今日也,可遂以封君为乐哉?天下极有福人方做公子②。公子勉乎哉!不知我父萤窗③下费几许苦楚得有今日也,可遂以公子为乐哉?天下极有福人方中举人④、进士⑤。举人、进士勉乎哉!不知祖宗积几许大德,本身历几许勤苦,始得今日也。今日策名⑥仕籍,即以天下为己任。朝野胥⑦仰望之,不得容子孙奴仆辈生事坏法,则天下国家并受其福矣。故我不为举人、进士喜,而为举人、进士忧也,盖举人、进士有忧国忧民之职。当事之日,值食不能下咽,席不暇暖⑧者也。又不为公子喜而深为公子忧也。公子享福上半世,封君享福下半世。上半世犹有未了,下半世收全盛之福。公子乎亦念尔父学而忧,忧无穷而乐无日也。可以公子自乐,忘其忧而败其身乎?或曰为此说者岂泛为公子唤醒哉?盖深戒子孙不可不读书也。诚知我心,方慰我念也。
┃ 今译 ┃
天下极有福气的人才做得了封君。做了封君的人,要努力呀!不知儿子自读书以来耗费了多少心思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于是就能以成为封君为乐吗?天下极有福气的人才做得了公子。做了公子的人,要努力呀!不知父亲在灯光昏暗的书窗下耗费了多少苦楚才有了今日的成就,于是就能以成为公子为乐吗?天下极有福气的人才能考中举人、进士。考中举人、进士的人,要努力呀!不知祖上积累了多少功德,本身又经历了多少勤苦,才成就今日的功名。今天在仕途榜上有名,就应当以天下为己任。朝野上下都仰望之,不能容忍后辈子孙和家中奴仆制造事端、触犯法令,则家国天下也能一并享受他们的福气。因此,我不向考中举人、进士的人贺喜,而是为他们担忧,因为举人、进士有忧国忧民的职责。他们做官的时候,过着食不下咽、席不暇暖的生活。我也不向做公子的贺喜,而是为他们担忧。公子享受是半辈子的福气,封君享受下半辈子的福气。上半辈子的福气没有享受完,下半辈子才能享受全盛的福气。公子也应该感念父亲好学上进而且忧国忧民,忧患无穷而欢乐无多啊。公子难道能够自得其乐,而忘记忧患以致身败名裂吗?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么说是要把公子唤醒吗?只是为了深切地训诫子孙不可不勤读诗书。真能知道我的用心,才能让我感到欣慰啊。
┃ 简注 ┃
① 封君:泛指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中国的封君一般是男子,如王、公、侯、伯、子、男之类;也有女封君,如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之类。另外,旧时子孙显贵,其父祖因而受到封典,也可以叫做封君。
② 公子: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后来泛指读书的文化人或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③ 萤窗:萤,萤火虫。指灯光昏暗的书窗。
④ 举人:明清时期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亦称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时节,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⑤ 进士:明清时期经会试、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⑥ 策名:题名于策,指榜上有名。
⑦ 胥:全,都。
⑧ 席不暇(xiá)暖:指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 实践要点 ┃
陆陇其在《三福论》中论述了举人、进士人家祖、父、子三代都应各自珍惜自己当下的幸福生活。他认为“天下极有福人”才有机会做封君、做公子、考中举人或进士,举人、进士出仕做官,其父做封君,其子做公子,三代各得其所,各有富贵。然而,这些富贵不是白白得来的。做封君之人,其子“读书以来费几许心思”;做公子之人,其父“萤窗下费几许苦楚”。能够做得封君、公子,皆是由于其子、其父是举人、进士,可以出仕做官。考中举人、进士者,除“本身历几许辛苦”外,还在于“祖上积几许大德”。因此,能够考中举人、进士,做封君、公子,原因有二:一是考中举人、进士者自身的努力拼搏;二是,举人、进士所在家族的祖上恩德。由此可知,在陆陇其的意识中,只有自我努力和祖辈恩德相结合,才会获得富贵和幸福。然而,陆陇其“三福论”的重点不是在于如何获得富贵和幸福,而是在于论述举人、进士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强调的是儒家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陆陇其“不为举人、进士喜,而为举人、进士忧”,因为“举人、进士有忧国忧民之职”,“当事之日”,“食不能下咽,席不暇暖”,而且还要约束好家中子弟和奴仆,“不得容子孙奴仆辈生事坏法”。因为举人、进士责任重大,陆陇其才不为之喜,而为之忧。陆陇其的忧患意识源于孔子以来儒家士子所秉承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和乐道精神。孔子说 “士志于道”,教导儒家弟子不但要修身、齐家,还要治国、平天下,这种乐道精神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核心特质之一。陆陇其以自身努力和祖辈恩德为必要条件,鼓励读书人奋发进取、乐观向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奋斗。
56. 字写法帖
写字不临法帖①,则点画撇捺布置、间架俱无格式,故每日须摩仿法帖几行。久之笔头纯熟,依稀仿佛矣。若精神懈怠,随意落笔,便不入彀②。
┃ 今译 ┃
写毛笔字如果不临法帖,点、划、撇、捺的空间布置和字的间架结构就会都没有格式,因此,每天必须模仿法帖写上几行。时间久了,笔头纯熟,依稀之间写的就有点像了。如果精神懈怠,随意落笔,便不符合写毛笔字的程式和要求。
┃ 简注 ┃
① 法帖:学习书法的范本。
② 入彀(gòu):《唐摭言·述进士》记载,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考中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后用“入彀”比喻受人牢笼,由人操纵或控制。此处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要求。
┃ 实践要点 ┃
凡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既定的套路,循序渐进,方能成事。初学者写毛笔字,要按照书法教师的要求临帖,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点、划、撇、捺的空间布置,体会汉字笔画圆转流畅的特点。陆陇其要求“字写法帖”,“每日须摩仿法帖几行”,讲究的就是循序渐进,“久之笔头纯熟,依稀仿佛矣”。同时,他还提出,写毛笔字必须精神焕发,下笔认真,一丝不苟,如果“精神懈怠,随意落笔,便不入彀”。当下,电脑打字多了,纸上写字少了,电脑上打出来的字虽然很符合规矩,看起来很美,但总是让人觉得千篇一律,无法展现写字者自身的性格和风韵,更无法展现中国传统书法的灵动和生气,甚至对汉字的传承也有妨碍,如经常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此,拿起笔来,临帖写字,体验书法艺术带来的美,接受熏陶,修身养性,还是很有必要的。
57. 真孝子方许烧香
我不禁尔烧香点烛。试问你曾沽酒市脯①,养现在的父母否?就尔拈香祷告时,亦曾祈求保父亲母亲乎?若犹未也,赫声濯灵②先鉴之矣,何必烧香点烛,拜元虚③之神佛哉?
┃ 今译 ┃
我不会禁止你们烧香点烛祭拜神佛。试问,你们可曾买酒买肉,供养现在的父母?就在你们拈香祈祷的时候,又可曾祈求神佛保佑你们的父亲母亲?如果还没有,“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就是前车之鉴啊,何必烧香点烛,祭拜玄虚的神佛呢?
┃ 简注 ┃
① 沽酒市脯(fǔ):沽、市,买;脯,肉干。意为买酒买肉。出自《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② 赫声濯灵:出自《诗经·商颂·殷武》 “赫赫厥声,濯濯厥灵”,朱熹注曰:“赫赫,显盛也;濯濯,光明也。”
③ 元虚:玄虚。因康熙皇帝名玄烨,避讳改玄为元。
┃ 实践要点 ┃
佛教和道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长期占据着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在广大下层民众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更为深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即使在以宋明理学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明清时期,佛教和道教也在民间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深深地介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陆陇其是清初中下层官员中“尊朱黜王、力辟佛老”的典型代表,他崇信朱子理学,主张罢黜阳明心学、佛教和道教,比如在主编《灵寿县志》时,他就一反府县史志编纂惯例,删除了有关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首先默认了人们烧香拜佛的普遍需求,而后旗帜鲜明地指出“真孝子方许烧香”。他反对那些不曾买酒买肉供养父母的人烧香拜佛,也反对那些在烧香拜佛时只顾祈求神佛保佑自己而想不到父母的人。陆陇其以《诗经·商颂·殷武》中的“赫赫厥声,濯濯厥灵”两句为例,提醒人们敬畏祖先、祭拜祖先,而不是烧香拜佛去祭拜那些玄虚的神佛。那么,在新时代,该如何对待佛教和道教呢?编者以为,传承弘扬佛教和道教的最好方式,不是枯寂的修禅打坐,也不是热闹的烧香祈福,而是深入钻研两家典籍,学习、研究佛教教义中的哲理和道教教义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信息,从而将其中的精髓和奥义传承弘扬下去,让佛道两教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58. 真悌方许施布
我不怪尔布施①僧道乞丐。试问尔曾照顾穷兄弟、穷亲友否?或乡邻有旦夕不举火②者,能救之否?若犹未也,五伦③达道④,玷缺⑤且多,何独于僧道乞丐窃有布施之虚名哉?
┃ 今译 ┃
我不责备你们布施财物给僧、道、乞丐。试问,你们可曾照顾家境贫困的兄弟和亲友?乡邻中如果谁家早晚断了炊,你们能救济吗?如果这些还没做到,说明你们的五伦常道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为何唯独布施财物给僧、道、乞丐而窃取乐善好施的虚名呢?
┃ 简注 ┃
① 布施:将金钱、实物布散分享给别人。
② 不举火:断炊。
③ 五伦:指中国古代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④ 达道:通行不变之道。出自《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又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⑤ 玷(diàn)缺:白玉上的斑点﹑缺损,比喻缺点、过失。
┃ 实践要点 ┃
在这一则格言中,陆陇其指出“真悌方许施布”。他认为,如果没有帮助穷困的兄弟、亲友,如果没有救济断炊的乡亲、邻居,而只顾着布施财物给僧、道、乞丐,博取乐善好施的虚名,就有欺世盗名的嫌疑。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尽到照顾穷兄弟、穷亲友的义务和责任,所谓的乐善好施也就是欺世盗名。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五伦达道”有关,五伦之中有兄弟关系、朋友关系,悌是兄弟关系的准则,善是朋友关系的准则,这一则格言就是针对悌和善展开讨论的。在儒家看来,不悌不善之人,即使乐善好施,也是虚有其表的伪君子,在今天说来就是作秀,或是欺世盗名以谋取更多利益,或是另有所图而采取的掩人耳目的手段。新时代,悌和善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倡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的“友善”就包含兄弟相悌、朋友相善的诸多内涵。因此,与其“布施僧道乞丐”,博取乐善好施的虚名,还不如善待兄弟、朋友,与人为善,多做善事,乐做善事。
59. 子尽子职
一父母所生兄弟,凡遇公事①,皆当协力同心。内而养生送死,外而吉凶庆吊,固必均任。傥或贫富不同、贤愚不等,即一力承充,不必分派兄弟以伤和气。
┃ 今译 ┃
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凡是遇到朝廷之事、公家之事,都应当同心协力完成。在家给父母养老送终,出门给人家庆贺吊唁,都必须平均摊派。假使兄弟之间有贫富差距和贤愚差别,富裕的、贤明的应该一力承担,不能因为要摊派给兄弟而伤了和气。
┃ 简注 ┃
① 公事:朝廷之事,公家之事。出自《诗经·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 实践要点 ┃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即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在财物问题上也要明白清晰、公开公平,不能一团和气,糊涂度日。因此,陆陇其在这一则格言中提出了“子尽子责”,要求“一母所生兄弟”在“内而养生送死,外而吉凶庆吊”等事情上“固必均任”。如此才能保持兄弟之间的兄友弟恭关系。同时,他也指出,如果“贫富不同、贤愚不等”,也不能因为“分派兄弟以伤和气”,有钱有势的索性大人有大量,多担待点,多付出些,不能因钱财而产生嫌隙。陆陇其的这则格言重在强调后面一点,要求人们在处理兄弟关系时,富者、贤者应该“一力承充”,主动承担责任、包揽义务,这既是对兄弟友善,也是对父母孝敬。如此才能做到“子尽子责”,即各“子”因条件不同而各自尽其“子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