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之地丁合一税

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用黄册与鱼鳞册,以丁税计入粮中,即成为丁粮合一的单一税。

至于清代的地丁合一税,也是以丁税算入粮中,与明代的一条鞭法相同。清代的所谓“地丁合一”,即是“地”指田,“丁”指户口,以地与丁计算所得向政府缴纳钱粮。

清代的地丁合一税也与明代的税相同,可用白银折缴。所谓“地丁合一”者,就是按田派丁,当时就传诵着一句口号,叫做“富民出财,贫民出力”。

总之,清代的地丁合一税,与明代的一条鞭法是大致相同的。不过所不同者,明代是每十年统计户口一次,如人口有增加时,便须加税。至于清代的地丁合一税,康熙五十二年有诏书,凡每户有添丁时,永不加税(按钱先生称赞说,清代税制比明代宽大,是一种好制度也)。

二、清代之消亡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过的是相当平稳安宁的日子,可以与唐代的贞观及开元、天宝媲美。不过到了乾隆中叶,清室便步入衰落之期,此由于乾隆常喜动干戈,也不及雍正的励精图治。单就国家的库房来说,康熙二十一年,户部库存有银800余万两,到雍正时,增至6000余万两,达七倍有多,但到了乾隆初年,库存只有2400余万两。乾隆曾普免钱粮四次,总算有益于百姓,但他巡幸江南六次,可说好大喜功,动用库银甚巨,总算仍存7000余万两。

但乾隆时和珅为相二十年,贪银达八万万之巨,富可敌国,相当于国家岁入十倍以上,于是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谣。由于和珅之贪渎无厌,因此影响清室以下数朝吏治日窳。时有章学诚洪亮吉等给予劣评,洪亮吉言道:“今日州县之恶,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以前。……无事蚀冒粮饷,有事避罪就功。”①章学诚抨击道:“上下相蒙,惟事婪赃渎货。始则蚕食,渐至鲸吞。初以千百计者,俄而非万不交注矣,俄而万且以数计矣,俄以数十万计,或百万计矣。”②因此,老百姓之家财,被政府抽去重税,又有力役,几乎不破其家不止,人民生活之惨可知矣!

当时民间经济普遍转坏,人民生活困苦,加上乾隆时之户口比康熙朝激增达七八倍,由乾隆初之一亿七千余万增至乾隆四十八年之二亿八千四百余万,至嘉庆时更增至三亿六千一百余万人。因此人民所耕之田、所住之屋常感不足,而赋税负荷又重,真是民不聊生,其苦无比。

当时洪杨乱起,官逼民变,有“天厌满清,朱明再兴”之口号兴起,不久由曾国藩之湘军将洪杨数千兵丁平定。不久西北捻回之乱又起,依旧要靠湘军平定之。当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员号称“同治中兴”之功臣,但他们能平乱,却不能治理,于是清代的部落政权始终苟延残喘。且外患频仍,如英国入侵的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广州失陷、俄国入侵的伊犁订约、日寇侵华的台湾被割等等,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再加上财政之竭蹶,内政之不振,晚清虽欲变法,已无力自强矣!

当时虽有盛宣怀、张之洞等能臣之协助,但守旧势力顽固,阻碍了革新运动。终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之下,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虽有康有为梁启超等有意想维持当时之和平现状,但潮流趋新,孙中山之辛亥革命终于奠定了民国之基础。但由于光绪年间兵变与内乱频仍,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难说可以得到丰足和平之生活矣!

附:民国时代之赋税

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晏阳初做了文化、经济、政治及教育方面的各种实验。晏由河北定县迁移至四川灌县后,某日说:“耕户并不吃亏了,地主也并不占便宜了。”

近百年来,中国人在经济上是吃亏的,原因是:

(一)与外国人订了关税条约,外国货进口中国只能抽税一次。

(二)订厘金,中国货运到任何关卡均须抽税。

由于上述两项,中国商业日衰,而外国货则大占便宜。由于只抽租税,但政府的费用大,如办学校,普及教育,原来的田租不够用,新增所谓“教育附加税”,而加出的名目达数十项之多,因此人民要缴纳给政府的税便很重了。

① 洪亮吉《征邪教疏》。

②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