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分期是相当难的。关于魏晋以下门第社会的成立,先要说一说汉武帝以后。此一时期士人政府的政治意识,因由半耕半读中产生,故他们走的是社会主义的路,重农抑商,要求社会经济平等,生活有理想秩序。

王莽之新政府最重要的即经济政策,他主张“王田”制度,即土地收归国有后再分配,即是要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王莽时有盐铁官卖,又废止货币,认为资本由于货币而形成贫富不均。

王莽失败后,东汉初,士的地位日高,但商人依然存在,其中有自然的突出者叫做“豪人”(“豪”者,原意为动物身上毛之长者)。东汉时期仍是贫富不均,一个家不易有世袭性,但一个大的士族则容易延续而带有世袭性。总之,门第社会产生后,商人仍有其势力。

自东汉到魏晋,又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变是在农民身上,是农民身份的变。在当时无不是身份之高下看经济状况之好坏,农民的生活总是清苦的,但身份与商人相同,同样要纳税、尽义务、当兵,但不能说他们是农奴。

东汉末年大乱,有黄巾之乱,又有董卓之乱,后有袁绍、公孙瓒、吕布、曹操、孙策等起来互相攻击,当时的中央政府徒具虚名。但这同战国时期的乱局并不相同,到了三国时期,就比较像样了。赤壁之战前的大乱,已无中央政府,到处是军队,农民只有参战才有生活。此时已有豪姓大族,各自筑有堡垒以保护自己,称为“坞”。有农民逃入坞中投靠坞主,以保全性命,坞主便有了更多的壮丁,有了更大的自卫力量。荒乱时便集体迁居到某山某地,而由坞主领导,他手下常拥有两三千壮丁,女人织布,这批人都变成豪姓大族的私属。

此时没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任由自生自灭,农民归附这些强姓大族,如典韦手下就有两三千人,袁绍及曹操均拉拢他参加自己集团,许褚等亦是手下拥有数千壮丁且附有家庭。这是新政权的形成,即豪姓大族有了私属户和私家兵,这些私属户和私家兵身份不同了,叫做“部曲”。“部曲”者,军队的队伍也,壮丁编入自卫队伍,当时称“部曲”。此为三国时特有的名称,相当于奴隶的身份。如某人投奔曹操时带部曲同去,曹操便封其一官,但部曲仍属于原来的主人。

此时中国只有军队而没有农民了,军队也缺粮草,甚至只吃桑葚充饥。袁绍、袁术的军队驻扎近湖边,便以蚌充饥。此时有曹操出来,手下有人献策,用600人去打仗,派300人去种田,用此方法使粮食足够而统一了天下。这叫“屯田”,这些兵叫“屯田兵”,当年蜀国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便是学自曹操。但屯田兵的身份与农民不同。

强宗大族以坞壁自卫,有农民来投靠,形成部曲与私属户。彼时群雄并起,但这些高级军阀(州牧)逐渐形成了新政权。当时的农民有两条出路,一是投靠群雄,成为群雄军队的一分子;一是投靠强宗大族,成为部曲。但强宗大族的部曲最后的出路亦是投靠群雄,只是仍属于原来的部曲领导所统管。民众非公的,而是属于某一势力集团的,这事实上是近于一般性的封建。

如当时的董卓遭受东方十八州牧进攻,逃到郿坞以自卫,城外的人耕种纳粮,但遭受匪乱时则可逃入城中受到保护,双方是订立契约的。群雄的军队中就分出一部分用来屯田,如邓艾屯兵于淮水,淮北2万人,淮南3万人,其中有1万兵轮番种田,种出的粮供给5万人吃尚有剩余。当时曹操、诸葛亮和孙权都照此办法实行屯田。

门第来源自东汉,因东汉时有察举(选举)制度,读书人才有被选的资格。古代的书因未有快速的印刷,造用很不方便,要用传抄,十分困难,因此造就了“累世经学”的家族,便成了“累世公卿”。其次,因为选举是分区的,门第要有郡望的才可以分配在各地。像东汉末年,袁绍是一大门第,其家中“四世五公”,即是高、曾、祖、父四代主人都是做过公的,且是“五户三公”,即是要有兄弟都做过公的,如孔融家族便是。

经过东汉末年的大乱,有很多平民归附到大家庭里面去,成为所谓“私属”。晋朝统一后,不久又有五胡之乱,造成中国民族的大迁徙,叫做“衣冠渡江”,都是有地位的读书人,家人跟随逃的亦变成私属户。故此种风气不但没有矫正,反而变本加厉。西晋末年之乱与汉末之乱时,均有大批人跟着逃亡。留在北方的寒门单户均去投靠强宗大族,到西晋五胡之乱以后的南北朝,就成为家庭。

春秋时期有五口之家、平民之家与贵族之家并存,到战国时期,贵族之家遭受到破坏,只剩下五口之家。在这些家中产生商人,家有家奴数百或上千的,造成经济不平等。但经汉武帝实行盐铁政策以后,就有了士族,即由读书人来组织家庭,来组织政府,来敬宗恤族,来建造宗庙和坟墓。

士人的势力在地方上扩大了,形成了士族。即五户或八户之间,每一户与其他户之间均有礼法,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与教育条件。自东汉以来就有此情形,即一家之下包含多个小家(即部曲),小家变成很多姓的家庭集团,如琅琊诸葛氏,家世二千石,诸葛孔明三兄弟各自投奔三国时的一国。

魏蜀吴三国时期在长江南北均有大门第。孙吴时在南京有陆与顾两大家,直至今日尚没有衰落,这就要讲到优生学了。又如孔子直到今天也没有断代,而是代代相传,宋时有大乱,孔氏未及逃出,但逃出其中两家弟兄,到了浙江境内。孔氏以前可讲到商汤,至少是有四千年血统历史的家族,同根共族,犹如一棵大神木。陆、顾为孙权在江东时的两大家,又如从北方逃到南方的王、谢,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指此。这些大家庭都是讲文化礼法教育的。

中国几千年来素有户口册,用黄纸编成的叫“黄册”,当时叫“黄籍”。当时从北方逃到南方的叫“侨户”,即暗示将来时局平静后要归回中原的,用的是“白籍”,即是“白册子”。北方人到南方后,除侨户外,尚有“侨郡”。后来东晋及宋、齐、梁、陈四朝重立制度,叫做“土断”,即自北方来南方的人,要与土著受同样待遇。之前为了优待侨户,不征收他的赋税。后来有士、庶之分,士是受优待的,庶则是要缴赋税的。

所谓的“白丁”,即是在“白籍”上的丁。“土断”是重写册子,侨户都要纳赋税、服劳役,但对士则优待,庶才需要纳税服役。南朝时为整理户口册,经历过几次大变乱,因此中国社会成为有流品而无阶级的,只有身份与待遇的不同。只要察看写在不同的黄籍或白籍上,便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