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孝威(反对家中铺张浪费,养口体不如养心志)
家中加盖后栋已觉劳费,见又改作轿厅,合买地基及工料等费,又须六百余两。孝宽竟不禀命,妄自举动,托言尔伯父所命。无论旧屋改作非宜,且当此西事未宁、廉项将竭之时,兴此可已不已之工,但求观美,不顾事理,殊非我意料所及。据称欲为我作六十生辰,似亦古人洗腆①之义,但不知孝宽果能一日仰承②亲训,默体③亲心否?养口体不如养心志④,况数千里外张筵受祝,亦忆及黄沙⑤远塞、长征未归之苦况否?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计尔到家,工已就矣。成事不说,可出此谕与尔诸弟共读之。今年满甲之日,不准宴客开筵,亲好中有来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准下帖,至要,至要!御书⑦四字可恭悬住宅中间,轿厅则不宜也。
今译
家中加盖后面一栋房子已经觉得很浪费了,如今你们又将轿厅重新装修,光买地基及材料费用又需要六百两银子。孝宽竟然不征求我的意见,自作主张,还借口说是你伯父的主意。旧屋改造是否合适暂且不说,现在正是西北战事还没有平息、养廉银即将枯竭之时,开始做这种没有必要的工程,你们只求美观,而不顾事理,是我始料未及的。据(孝宽)说准备给我在家中过六十岁生日,好像是古人所说孝敬父母的意思,但不知孝宽果真能够有一天遵从父亲的训导,默默体会父亲的心意呢?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顺从父母的心意,何况千里之外为父亲大摆生日宴席接受亲友的祝贺,是否想到过父亲远赴边塞、征战未归的劳苦呢?我们世代都是贫寒的读书之家,却没有想到(孝宽)竟沾染了养尊处优、追求奢华的陋习,惹人讥讽和耻笑,令我十分生气。
估计等你到家,工期已经完成。过去的事情就不说了,你可以把这封信拿给弟弟们一起读,让他们了解我的心思,以免下次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今年六十寿诞,不许大宴宾客,亲朋好友中如果有人来祝寿,照常款待,但不准下请帖,切记,切记!御书四个字,你们要恭恭敬敬悬挂在住宅中间,挂在轿厅则不合适。
简注
①洗腆(tiǎn):谓置办洁净丰盛的酒食。多指用来孝敬父母或款待客人。
②仰承:敬仰承受,多用于下对上的敬辞,指遵从对方的意图。
③默体:默默体会。
④养口体不如养心志:养,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口体,口和腹;口和身体。心志,心意。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口腹之欲不如在精神上顺从父母的心意。语出《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可翻译为: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必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请问剩余的酒肉给谁。曾晳问他还有没有剩余时,必定回答说‘有’。(因为父亲曾晳这么问,一定是想要送给别人一份。)曾皙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顿必定有酒有肉。撤除酒食的时候,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曾子问他还有没有剩余,便说‘没有了’。曾元是想将剩下的饭菜下顿再进奉给曾子。这就是所谓的奉养口体。像曾子这样奉养父亲,就可以称为奉养父亲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⑤黄沙:沙漠地区。
⑥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养尊处优无所用心,养得肥头大耳的样子。脑满,指脑袋肥耳朵大。肠肥,指肚子大身子肥。也比喻终日饱食无所用心的庸夫。
⑦御书:皇帝亲写的文字。
实践要点
孝宽在家中先斩后奏地私自加盖后栋又改作轿厅,共需六百多两花费,他说是伯父的意见,还准备在家中庆祝父亲的六十岁生日。一贯崇俭的左宗棠对此极为反感,指出“养口体不如养心志”,痛批孝宽“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并明确告诫:“不准宴客开筵,亲好中有来祝者照常款以酒面,不准下帖”,以杜绝富贵人家习气。
孟子说,对父母的孝顺有三个层次,依次为“养口体”、“养心志”、“大孝终身慕父母”(只有最孝敬的人才终身都爱慕着父母)。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孝道就偏重于让父母在精神方面感到愉悦。对比当下的“啃老族”、常回家看看后连吃饭都在玩手机的“手机一族”和以为给钱就是孝顺的心理,我们应该从左宗棠对儿子的教导中反思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
与孝威(慎爱其身,庶免数千里老人牵挂)
孝威知之:
得沈吉田书,知尔三月初八日已抵荆紫关①,计顺流出樊城②,下鄂渚③,无须多日。鄂至长沙,只须北风数日,此时当已抵家。咳嗽全愈,仍当多服滋阴补肺之剂。尔体气虚弱,吾每忧之,须时以亲忧为念。凡可以爱其身者,无不慎益加慎,庶免数千里老人牵挂耳。前闻丁侄噩耗,当即作书;并将润儿信寄尔,由若农处转递,计已接到。二伯年老值此,心绪哀切不问可知。病势恐因此有增无减,如需药品,可分奉之,我处当再觅寄。
四月四日
今译
收到沈吉田的书信,知道你三月初八已经抵达荆紫关,将要顺江离开樊城抵达武昌附近,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从湖北到长沙,顺着北风只需要几天,想必你现在已经到家。你的咳嗽虽然已经痊愈,还是应该多服滋阴补肺的药剂。你体质比较虚弱,我经常感到担忧,你要时时将父亲的担忧放在心上。凡是懂得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便会更加谨慎小心,这样才能避免让千里之外的老父亲牵挂。
前段时间接到丁侄去世的消逝,当时便写了家书;并将润儿的信一并寄给你,由若农转送,想来已经送达。你二伯老年痛失爱子,悲痛的心情可以想见。我担心他的病情会因此加重,需要哪些药品,你要及时分送给他,我会想办法再给你们寄送。
简注
①荆紫关:荆紫关镇位于河南淅川西北部,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
②樊城:为襄阳所辖镇,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水中游。
③鄂渚:一个较为广泛的区域,在不同的时期,“鄂渚”所指的地点有时是不一样的。大致说来,上起武汉市江夏区,下至鄂州市鄂城区,东止黄石市区,南止大冶,长江南岸这一片区域,均在“鄂渚”的范围之内。语出《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
实践要点
体弱的孝威从陕甘回乡,老父一直在掐着指头估算他的行程,叮嘱他要继续服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免让老父牵挂。细语唠叨中只见一片拳拳慈父之心!如果说严格要求能督促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完善自我,那么“爱”无疑能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其内心永存温暖的归处。同样,对于迟暮之年痛失爱子的二伯,他也十分惦念,嘱咐儿子们对二伯的日常起居多加照料,生活上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应当多加体察。
与孝威(谈曾国藩去世及君臣朋友之道)
孝威览:
曾侯①之丧,吾甚悲之。不但时局可虑,且交游情谊亦难恝然②也。已致赙③四百金,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④;同心若金,攻错若石⑤,相期无负平生⑥。”盖亦道实语。见何小宋⑦代恳恩恤⑧一疏,于侯心事颇道得着,阐发不遗余力,知劼刚⑨亦能言父实际,可谓无忝矣。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
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⑪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锄去陵谷,绝无城府⑫。至兹⑬感伤不暇之时,乃复负气耶?“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语亦久见章奏,非始毁今誉,儿当知吾心也。丧过湘干⑭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⑮,牲醴肴馔⑯自不可少,更能作诔⑰哀之,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吾与侯所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竞势比,同时纤儒⑱妄生揣疑之词,何直一哂⑲耶?
四月十四日
今译
曾国藩去世,我感到很悲痛。他的离去,不但影响到这个多危多变的时局,而且我一回想起和他多年之间的交往情谊便难以淡然处之。我已经派人送去四百两银子作为奠仪,并附上挽联一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为国谋划的忠诚,善辨人才的英明,我自愧不如曾侯你呀;我们俩既像琢玉的石头和玉石互相打磨那样,不留情面地指出彼此的错误,又同心协力共赴国事,像黄金一样坚固,不辜负平生的交情。)这些都是我发自内心的实话。何璟上疏朝廷的谢恩表写得言辞恳切,阐述得十分全面,很符合曾侯生前的心思,我也深知劼刚能够懂得他父亲的心声,所写的奏折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可谓无愧了。君臣朋友之间相处,内心应该正直,感情应该深厚。
从前,我们也因政见不同而产生争执,我以前给朝廷的奏折,每次写好后都抄录一份寄给他,两人之间并没有隔阂,更没有城府(不是外界猜测与想象的那样)。如今到了这个地步(指曾国藩已去世),我连感伤都来不及,还会去争长短、生闲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很久之前就写在奏章里了,不是现今特意而作的褒奖之语,你应该了解父亲的心意。当曾家接丧的队伍路过湘江时,一定要代表我上船去祭奠,牺牲、美酒、菜肴等祭品一定要丰富,一件也不可缺少。还要作一篇祭文来表达敬佩感伤之情,将我在挽联中未能充分表达的深意表达出来,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和曾国藩平日的争执都是针对如何治国和用兵的公事,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争权夺势(这也就是左宗棠要儿子在诔文中强调的“尤是道理”),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儒们,对我和曾侯之间的争执妄加猜测,生出许多不实之词,简直不值得一笑。
简注
①曾侯:曾国藩。同治年间封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3 月 12 日。
②恝(jiá)然:无动于衷,冷淡的样子。宋辛弃疾《醉翁操》词序:“又念先之与余游八年,日从事诗酒间,意相得欢甚,于其别也,何独能恝然。”
③致赙(fù):吊丧的礼金。《玉篇》:“赙,以财助丧也。”《礼记·曲礼上》:“吊丧弗能赙。”
④元辅:国之重臣。语出班固《涿邪山祝文》:“晃晃将军,大汉元辅。”
⑤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两人同心协力,友谊像黄金一样坚固;两人相互砥砺,不留情面地指出对方错误。攻错若石,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错,是一种可以琢玉的石头,即它山的玉石,可以用来雕琢美玉。即通过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比喻毫不留情面地指出对方的错误。
⑥相期无负平生:相互期许做这样的真朋友,才不辜负我俩平生的交情。
⑦ 何小宋:即何璟,字伯玉,号小宋、筱宋,广东中山小榄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给事中、道员等。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陷广州,上疏弹劾两广总督叶名琛、广东巡抚柏贵,名震一时。后连上八疏,说明战守要略,举世瞩目。同治元年(1862)入曾国藩军总办营务处,同治三年江宁克复,功授安徽按察使、布政使,翌年任湖北布政使,后护理湖北巡抚。其间,周密行事,助曾国藩裁撤湘军,平定叛军及省内捻军,再擢山西、福建和江苏巡抚。同治十一年署理两广总督,光绪二年(1876)授闽浙总督,后兼福建将军、福建巡抚,任内积极筹划海防,以应法、日。写褒扬曾国藩奏章时在两广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任上。
⑧恩恤:对臣民的照顾、周济或身后的抚助。
⑨劼刚:即曾劼刚,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清末大臣,外交家,与郭嵩焘并称。光绪三年(1877),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光绪四年起,任驻英、法、俄国大使。光绪六年出使俄国,与左宗棠在新疆之武力相协同,与沙俄坚韧交涉,修改崇厚与俄国所签卖国条约,光绪七年正月(1881 年 2 月),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恢复大片领土及利权。
⑩忝:有愧的意思,常作谦辞。
⑪拜疏:古时大臣写好奏章上奏朝廷前,先放在香案上焚香上拜,以示尊重朝廷。
⑫ 锄去陵谷,绝无城府:可算是胸怀坦荡,无所隐藏。锄去陵谷,铲平高丘,填平山谷。比喻胸怀坦荡,平坦如砥。锄,这里做动词,铲平。陵谷,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毛传:“言易位也。”此处锄去陵谷,引自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平坦。”城府,语出《后汉书·庞公传》:“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原指官府,后喻为心机多而难测。晋干宝《晋纪总论》:“昔高祖宣皇帝……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⑬至兹:到了这个地步。
⑭湘干:湘江边。江边称江干。杜甫《宾至》:“漫劳车马驻江干。”
⑮父执:父亲的朋友。出自《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孔颖达疏:“见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幼学琼林》:“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
⑯牲醴(lǐ)肴馔:祭祀用的牺牲、美酒和菜肴等祭品。牲,本义指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后泛指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醴,本义是采用稻、麦、粟、黍等不同等级的谷子酿造的酒。特指美酒。肴馔,丰盛的饭菜。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静海邵生,家贫。值母初度,备牲酒祀于庭,拜已而起,则案上肴馔皆空。”
⑰诔(lěi):古文的一种文体,专门用来吊唁死者。《说文》曰:“诔,谥也”。《墨子·鲁问》:“诔者,道死人之志也。”
⑱纤儒:纤小的儒生,贬义词。
⑲哂(shěn):讥笑。
实践要点
这封家书是左宗棠在与曾国藩历经八年不通音信后唯一一封表明心迹的重要文献,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除了其中包含评价曾国藩与二人交情的微言大义外,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有两点颇值得关注:一是尽管曾左二人交恶已久,但左宗棠捐弃前嫌,饱含深情地高度评价曾国藩,想到的还是国事艰难,表达了一位父亲胸怀坦荡、为人处世光明磊落的作风;二是父子之间流露真情,父亲把儿子当成了知心朋友,好似父亲在向一位好友倾诉。
这两点都是为人父母者应当尽力去做到的。《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父母能为子女树立一个坦荡磊落的榜样,则可培育出有胸怀、有情怀的家风,对子女一生成长大有裨益。另外,现代家庭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代沟,家庭成员之间多抱怨观点不同、交流不畅,一般都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每个人更应该扪心自问:能否换位思考?我是否理解对方的想法?能否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想到:生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成长环境中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观点,有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平心静气地沟通。理想的状态是双方能够无话不谈,情同兄弟或姐妹。父母与子女若能相互尊重、互诉衷肠,何愁茅塞不开、心结不解?
与威宽勋同(凡可博老人欢者极力为之,兄弟相为师友勿比匪人)
威、宽、勋、同知之:
得威书,知四月朔①已抵家,慰甚。腰疼、咳嗽已痊愈否?格外葆慎,勿贻吾忧也。
二伯病状,前得宽书已知大概,恐心疾不可愈矣。中年哀乐多端②,足损怀抱③,况老年多病,何以堪此?尔辈但常省视④,凡可博老人欢者极力为之,或有时渐忘忧戚,亦未可知耳。
今译
收到孝威的书信,得知四月初一已经到家,我便放心了。不知道你的旧疾腰疼和咳嗽是否好了?一定要特别注意保养,不要让我担心牵挂。
关于你二伯的病情,从孝宽此前的家书已经大概知道了,恐怕心病是治不好了。对于中年人来说,各种各样的哀伤和喜乐之事都会损伤身体,何况(二伯是)多病的老年人,怎么能经受这样的打击和折磨呢?你们作为侄儿,应该常去二伯处看望走动,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都要积极去做,或许你二伯能暂时忘记丧子之痛,这也是不一定的。
简注
①朔: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
②多端:多种多样。
③怀抱:本指心意、胸怀,这里指身体。
④省视:看望。
实践要点
二哥左宗植因为丧子之痛,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刺激,身体每况愈下,让千里之外的左宗棠非常担忧,因此他让儿子们多去看望二伯,尽力做一些能带给他快乐的事情,以减轻他的忧伤。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亲情陪伴。左宗棠叮嘱儿子们,要视二伯为自己的父亲,尽量多陪陪他,正是由于这种态度,这个大家族里才不缺乏温暖和亲情。当然,不仅仅对亲戚中的长辈该这样,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对周围需要关爱的老人都应该施以援手,有时间就多陪伴,因为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家中土木之工计已完竣。宽书来,极知谬误,吾亦不深责。尔辈须时以老父为念,勿以庸妄①时撄②父怒。读书行己,刻求精进③,兄弟相为师友,勿比匪人④,吾之愿也。尔母三年终矣,此三年中,家中一切能如尔母在时否?庶母已老,家事一切不必操劳,儿妇诸宜照管,“勤俭忠厚”四字时常在意,家门其有望乎!
五月十二夜安定大营
今译
家中改作轿厅的工程想来已经完工。孝宽来信,极力表达了他知错的忏悔之情,我也就不再深究了。你们应该时常想到年迈的父亲,不要做浅陋妄为的事情惹老父生气。读书和自律方面要时刻努力追求进取,兄弟之间好比师友,互敬互爱,彼此之间多鼓励与鞭策,不要成为相互不亲近的人,这便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不知不觉中,你们的母亲去世已经三年了,家中是否仍和你们的母亲活着时一样?你们的庶母年事已高,凡事不必再让她操劳,儿子儿媳们多承担一些,将“勤俭忠厚”四个字常常放在心上,家族的兴旺发达才会有希望吧!
简注
①庸妄:浅陋妄为,如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
②撄(yīng):触犯。
③精进:一心努力进取。
④匪人:不是亲近的人。《易·比》:“比之匪人。”王弼注:“所与比者皆非己亲,故曰比之匪人。”
实践要点
短短一段家书中,饱含老父的多重叮咛和一片深情。
孝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做父亲的就不深责了,但是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要做出无知浅陋的事情让长辈生气,精神上的愉悦比什么都重要。
读书上进,努力进取,一刻也不能停息。兄弟之间要像师友一样,相互砥砺切磋,既要有深厚的感情,更要成为良师益友,不能当好好先生没有原则,那样不利于双方的成长。
母亲去世已经三年,纪念母亲最好的方式就是牢记她的教诲,延续她一以贯之的好家风,从中又可见左宗棠与夫人周诒端的伉俪情深!
道光十六年(1836),由于周老夫人(王慈云)的支持和周夫人(诒端)的决意,促成左宗棠纳周夫人的贴身丫环张氏为妾。虽然庶母张夫人在家,但是她年老体衰,儿女们要多操持家务,减轻她的辛劳,可见左宗棠对张夫人也是很关心的。
诸多教诲,一言以蔽之,就是“勤俭忠厚”。左宗棠希望以此传家兴家,几百年来家族发展的事实证明,左氏后人未负苦心!
与孝威(须时常在意服内兄弟子侄)
前函未发,复接四月十七日书,具悉家中光景①。二伯忧伤成疾,何能猝②愈?应备一切,应早料理。癸哥在浙,有信归否?官可不作,子职不可不尽也。
九伯、十伯、楷叔近来可免饥困,聊慰我意,每月馈食③可缓。然吾每见世俗骨肉,一经异居便如路人,各私其妻子④,视服内⑤兄弟子侄毫不介意,心窃以为不可。尔曹但能时常在意,庶毋伤天性,可以教家,可以保世⑥也。
二舅决意移居县城,当有以周⑦之,毋失其欢⑧。尔母兄弟仅存一矣。孟翔⑨未婚之妇如果过门守贞,则前二百金尚不足,当益以三百金,一赡贞女,一为二舅甘旨之奉。或为经营生计置一恒产,月取其息,归之贞妇可耳。(此节暂勿出口,望门守节必视本人立志如何,此大难事也。)
少云、大姊偕居福源巷,小淹是否尚留人住?诸孙读书有进,吾闻之喜。但须令其勿囿于科名之学,多读正⑫书为要。
五月十七日
今译
前封家信尚未寄出,又收到四月十七日寄来的家书,知悉家中的情况。你二伯忧伤成疾,又怎么能一下子好起来呢?应该早点为他的身后事做准备,打点好一切。癸哥仍在浙江,是否写信回去?官可以不做,但作为儿子应尽的孝道不能少。
近来,你九伯、十伯和楷叔缺衣少食的境况有所改变,我听了心里感到很欣慰,你们的馈赠可以暂时减少。然而,我每当看到世间的骨肉兄弟,因为分家之后便如同路人,都只顾自己小家庭的妻子和儿女,对家族内血缘关系稍远的兄弟子侄漠不关心,我便感到很悲哀。你们处理宗族内的人伦关系要时刻注意这点,才不至于泯灭人的天性,这样才可以教育家族成员,才能保持家族的世代相传。
二舅决定搬家到县城,你们应当尽量周济他,不要让他不高兴。你母亲的兄弟现在仅存你二舅了。周孟翔没有过门的媳妇,如果决定守贞,那么之前的二百两银子还不够,需要加到三百两,一来用作维持贞女的生活开销,二来作为你二舅的养老费用。或者想着帮他们置买田地或房屋等不动产,每月能够固定收取利息,收入归贞妇也可以。(不过这种考虑暂时不要传出去,因为望门守节要看贞妇本人的志向,切不可强求,这是一件大难事。)
你少云大姐、大姐夫都搬到福源巷去了,安化小淹是否还有人留在那里住呢?孙子们读书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但要好好教导他们不可限于科举功名之学,要多读合乎规范的书。
简注
①光景:景况,或指生活情况。
②猝(cù):突然。
③馈(kuì)食:指馈赠食物。泛指馈赠、资助。
④妻子:古汉语一字一义,指妻和子,即妻子和儿女。
⑤服内:古人将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分为五种,以确定服丧时对应的五种孝服,称为“五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所以“服内”也意指族内兄弟子侄的亲疏关系。
⑥保世:保持家族的世代相传。
⑦周:接济,救济。
⑧欢:快乐,高兴。
⑨孟翔:周夫人弟弟之子周孟翔,未及结婚就因病去世。
⑩恒产:田地房屋等比较固定的产业,不动产。
⑪望门守节:女子订婚之后,未婚夫死了还来到夫家不再嫁。
⑫正:合乎规范的、合乎法则的。
实践要点
这封家书继续谈“奉亲”“孝养”的话题。二伯老年丧子,左宗棠要求儿子们落实到行动上,对痛失爱子的老人多一些精神上的安抚。对于社会上因为分家而导致漠视血缘亲情的做法,左宗棠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淡漠亲情意味着家族成员离心离德,也是对忠孝传家信念的消解,不利于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他告诫孝威,尽量多帮助家族中的亲人,大小事情应该互相照应,形成和睦互助的家风。
左宗棠早年生活贫困,入赘湘潭望族周家,在经济在获得了妻子一家的帮助。后来,妻族渐渐衰落,但对于曾经资助过他的亲友,仍存有感恩图报的心理,一直非常牵挂他们。他多次嘱咐孝威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周济母舅一族,在感情上多亲近舅舅、姨母们,表现了左宗棠重情重义、厚德育人的风范。
与威宽勋同(以近名为耻)
威、宽、勋、同知悉:
湖南议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有信来属①抄奏稿、文札,我有书复之,阅后递去,并录稿留家中为要。我平生颇以近名为耻,不求表曝②,《楚军纪事本末》一书可不挂名其间。至关系湖南各大件,有张、骆、曾章奏具在,不必虑其掩抑。此时吾湘极盛,实则衰机已伏。诸公不以去奢去泰③诫其乡人为少留地步计,乃以止谤为桑梓④谋此,我所不解也。
恤无告及他义举应用之费,我所不惜,尔自斟酌可也。余三伯之季子来,当饬⑤其还,以四十金作路费。日升父子及某三人来,畀⑥以五十四两作路费外,以十两给日升子新盛(此子似能作田),均不准逗留。
丰孙寄呈字甚端秀可爱,赏以尼山砚及湖笔、徽墨、摆包外,一砚留赐诸孙能读者。可饬丰孙写谢禀来,看其有文理否。陶氏孙女出嫁,应与奁资⑦。二外孙入邑庠⑧,可赏以笔墨。近得阁帖⑨数本(明肃王刻,此间板尚存),有便再寄归分赏也。少云处不及复信。
十月二十七夜
今译
湖南那边商议要刊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专门有人为此事写信给我,托付抄录奏稿、文札等具体事宜,我有信回复,你们阅读之后尽快送去,记住要抄录底稿留在家中。我向来很以徒有虚名为耻,不求显露,《楚军纪事本末》一书不必将我的名字列入作者当中。至于与湖南相关的大事件,张亮基、骆秉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俱有留存,不必担心会有所隐瞒。现如今,大家都说湖南到了极盛时期,其实已经隐含走向衰败的苗头。各位不以去除奢侈和过度来告诫湖南乡亲,以便为日后稍稍留有余地,而以制止诽谤作借口来为家乡做这件事,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救济他人不用告诉我,以及其他义举所产生的费用,我决不吝惜,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三伯的小儿子来探亲,已告诫他早点回家,送四十两银子作为路费。日升父子及另外三个亲戚来,赠送五十四两银子作为路费,另有十两给日升的儿子新盛(他好像种田的技术很不错),都不准多作逗留。
丰孙的字很是端秀,让人喜欢,我赏给他一些尼山砚、湖笔、徽墨、摆包等,此外还有一方砚台留给孙子中读书读得好的孩子。可以让丰孙给我写一封感谢的信,我顺便看看他写的文章文句是否通顺。陶家的孙女出嫁,我们从道理上来说应该置办嫁妆。两个外孙入县学了,可以赏些笔墨。近来我得到好几本阁帖(明肃王刻,此处刻板尚存),如果有更多,我便寄回家,分给大家一起赏玩。少云那里来不及写回信了。
简注
①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②表曝(pù):暴露,显露。
③去奢去泰:去除奢侈、过度,意思是做事情不能太逾越它的本分。语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④桑梓:故乡。
⑤饬:古同“敕”,告诫,命令。
⑥畀(bì):给予。
⑦奁(lián)资:嫁妆。
⑧邑庠:庠,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
⑨阁帖:《淳化秘阁法帖》(十卷),历史丛帖,简称《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出秘阁所藏历史法书,命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大臣进登二府,则拓赐一本。《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著名臣至二王唐柳,共存书家 103 人,作品约 420 篇。从此,大量古人书法墨迹赖它得以保存,被后世誉为法帖之冠,功在千秋。
实践要点
左宗棠对湘人准备议刻《楚军纪事本末》一书这件事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著书立说的目的是养德,是为涵养整个社会的高尚风气,而非用来置换荣名利益。作为传统文人士大夫,左宗棠对于刻书本身并不反对,但告诫诸公要多反躬自省,去除博取虚名的骄奢姿态,多为子孙后代积攒些余庆,仍是“笃根本、去浮华”思想的一脉相承。
对于周济乡邻及族人的义举,左宗棠采取一贯鼓励并支持的态度。他告诫子孙多行善事,善待身边需要帮助的穷苦百姓。耕读传家与经世、济世的仁者情怀紧密相连,亦是声施乡邦、振兴家族必须恪守的操行。
左宗棠关心孙辈的学业。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他深知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因为幼童神思专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他赏给孙子们的砚台、湖笔等,可以看出左宗棠对于家庭教育持之以恒、从不松懈的重视,同时也彰显出诗书之家的文化品位。
与威宽勋同(名之传不传,声称之美不美,何足计较)
威、宽、勋、同知之:
吴南屏、郭意城、罗研生、曹镜初前有书来,欲辑《楚军纪事本末》为一书,意在表章余烈①,用心周至②,陈义③甚高,实可佩慰④。惟我所虑者,吾湘于咸丰初年首倡忠义,至今二十余载,风流未沬⑤。诸英杰乘时树绩,各有所成,为自来未有盛事。此时正宜韬光匿采⑥,加以蕴酿,冀后时俊民辈出,以护我桑梓,为国干辅⑦。不宜更事铺张,来谗慝⑧之口而坏老辈朴愿⑨之风也。
至当时战迹事实,各行省章奏具在,新修方略国故昭彰,纵有堙没,亦断不能刬削事实,并其人而去之者。陶士行得罪当时权贵,至身后惨遭诬谤,子孙冤累衰弱,数世不振。数千年后征文考献,尚有为其昭雪者。至史宬⑫体例,不录各家议论、本人逸事,而惟取章奏为据依。譬犹画真家,但审形模部位,而神采意态不具,生气索然,移之他人,则亦未有宛肖者,以是胜于私家记载野史爱憎可矣。
士君子立身行己,出而任事,但求无愧此心,不负所学。名之传不传,声称之美不美,何足计较?“吁嗟⑬没世名,寂寞身后事”,古人盖见及矣。尔母在日曾言我“不喜华士,日后恐无人作佳传”,我笑答云:“自有我在,求在我不求之人也。”
今译
吴敏树(号南屏)、郭崑焘(号意城)、罗汝怀(字研生)、曹耀湘(字镜初)之前写信给我,向我详细讲述了打算编辑《楚军纪事本末》这件事,本意是为表彰湖湘英杰的历史功绩,考虑得很周全,陈述的道理也十分高远,让我心生钦佩和欣慰。不过我考虑的是,我们湖南士人自从咸丰初年倡导忠义以来,二十多年过去了,豪杰辈出影响不止。大批湖湘才俊顺应时势建功立业,各自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湖南)自古以来所没出现过的盛况。这个时候我们正应该韬光养晦,蓄势隐藏,希望后辈中涌现出更多优秀人才,以保护家乡,并为国家担当重任。不宜将已有的盛名到处放肆夸耀,以免招来那些内心邪恶的小人的口舌是非,而败坏老一辈乡贤朴实忠厚的风气。
至于当时战争的史实,在各省的奏章中都有详细记载,新修的史书中明确记载了已经发生的重大变故,尽管可能会有一些遗漏或埋没,但那些曾经实实在在存在的显赫功绩并不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失。东晋的陶侃当年得罪权贵,死后遭到诬陷,并祸及子孙,以致家族衰微,其后好几代都没有振兴起来。但数千年之后的文献和考证,仍然有人在为他平反昭雪。按照正史体例,是不收录各家评论和人物逸事的,只取奏章里的言论作为依据。比如画活生生的人,只根据部位来画,那么神态就难以摹状,画出来也就毫无生机了,换一个人来画,也不会画出跟真人完全相似的感觉。对史书而言,求真求实是最重要的原则,它在这方面胜过私家野史的爱憎分明。
读书人修己处世,出外任职,只求问心无愧,不辜负一生所学。至于名声能不能传播,他人评价美不美,又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的呢?“吁嗟没世名,寂寞身后事”(一辈子的名声,都是寂寞生涯以后的事情啊),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母亲当年曾对我说:“你不喜欢虚华的文人学士,将来恐怕没有人会写对你评价很高的传记呢。”我则笑着回答说:“自从我来到人世,我就只要求自己而不会折节央求他人。”
简注
①余烈:遗留的业绩、功业。
②周至:周全,详尽。
③陈义:陈述大义;陈说的道理;所表现出的凛然大义。
④佩慰:敬佩和欣慰。
⑤沬(mèi):古同“昧”,微暗。
⑥韬光匿采:敛藏光芒,隐去光彩,意指韬光养晦。
⑦干辅:主干与辅佐,喻指担当重任之人。
⑧慝(tè):奸邪,邪恶。
⑨愿:忠厚,谨慎。
⑩堙(yīn)没:埋没,磨灭。堙,古同“湮”。
⑪刬(chǎn)削:删减,夺去。
⑫史宬(chéng):古代的档案馆。
⑬吁嗟(yù jiē):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
实践要点
左宗棠对吴南屏、郭意城等人准备编写《楚军纪事本末》一事持不同看法。
首先,对于家乡来说,虽然弘扬湖湘士人学以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一件令人感佩的极有意义的好事,但湖湘英杰自咸丰初年崭露头角后至今风头正盛,此时不应推波助澜,领风气之先的湘人更应该低调谨慎,避免物极必反和盛极而衰,以期福泽绵长。他的“天道忌盈”忧患意识仍一以贯之。
其次,对于个人来说,他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来强调黜浮名求根本,志在安邦济民,务必经世致用,只当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不求迎合世俗博取美名。试看当今不少人并无多少可圈可点的才学和业绩,却喜欢“著书立说”,希冀留下文字扬名立万,甚至花钱请人来帮自己立传,或是为了争取话语权以实现对金钱财富的提现。左宗棠与这类不学无术、沽名钓誉之徒正形成鲜明对比!
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腹泻自饮河水稍减,然常患水泻①,日或数遍,盖地气高寒,亦有以致之。腰脚则酸疼麻木,筋络不舒,心血耗散,时患健忘,断不能生出玉门矣,惟西陲之事不能不预筹大概。
使我如四十许时,尚可为国宣劳,一了此局。今老矣,无能为矣。不久当拜疏陈明病状,乞朝廷速觅替人。如一时不得其人,或先择可者作帮办;或留衰躯在此作帮办②,俟布置周妥,任用得人,乃放令归,亦无不可。此时不求退,则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不可,于心亦难安也。尔等试一思之。
孝威所拟二伯父哀词,以古文哀祭多用韵者,不知古文哀祭用韵施之友戚皆然,惟骨肉则不可用韵,所谓“至亲无文”也。韩祭十二郎、熙甫③志父母墓皆散行不韵,此可类推,楚辞哀些岂宜用之兄弟乎?
十一月二十二夜
今译
我已过六十岁,长期劳累后,衰老之态日渐严重。腹泻的毛病自从喝了河水以后稍有好转,但是常有水泻的毛病,有时每天好几次,估计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的原因。腰脚则酸疼麻木,筋络不通畅,心血耗散得过多,还时常健忘,看来肯定不能活着走出玉门关了,只是西北边疆的事情不能不提前进行大致的安排。
假如我现在只有四十来岁,或许还可以为国家效劳,稳定西北边疆的局面。可惜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不久,我将向朝廷说明病情,请求朝廷尽快安排好替代我的人。如果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选,可先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帮我管理事务;或者先留下我这衰老之身在这里协助他人,等全部布置妥当并任命新人选之后,我再告老还乡,也并非不可。现在如果我不请求引退,恐怕会因为年老体衰耽误国家大事;但是,如果我急于离开,不顾后果,从义的角度考虑是不合适的,又怎么能让我感到心安呢?你们可以试着站在我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孝威给你二伯父写的祭文,用韵文的地方太多,但他却不知道,自古以来的哀诔文章,用韵文形式而作的,多用于朋友和亲戚之间,若祭文的对象是最亲近的人,则应该少用韵文(发自肺腑的感情应当自然流淌在朴实的行文当中),这就是所谓“至亲无文”。如韩愈写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为父母所作的墓志铭《先妣事略》等,都是行散杂糅,由此可以类推,《楚辞》形式的哀婉风格怎么会适合给兄弟写祭文呢?
简注
①水泻:病证名。泻下稀水,如水下注。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多因脾胃虚弱,感寒停湿及热迫肠胃所致。
②帮办:旧指帮助主管人员办理事务。
③熙甫: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唐宋派”散文家代表。
实践要点
左宗棠戎马一生,最大的功劳是出塞平叛,收复新疆。早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和一介布衣左宗棠的湘江夜话中,两人都认为新疆是必收之地,中国最大的隐患就是北方的俄国以及东边的日本。一席话后林则徐认定“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后来果真应验!
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并未远去的历史: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极力顶住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压力,在平定了陕甘叛乱之后请缨西征,意在收复伊犁。光绪二年三月,左宗棠六十五岁,率兵到达肃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五月,攻克乌鲁木齐。九月,又攻克了有乌鲁木齐西大门之称的玛纳斯南城,完全收复了北疆,继续挥师南疆。光绪三年三月,攻克达坂,又接连攻克托克逊、吐鲁番,原先暗中勾结英国和俄国的叛乱头子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他的儿子杀了弟弟后逃往喀什。光绪四年,左宗棠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新疆省,并请朝廷与俄国交涉归还伊犁,交出逃到俄国的叛乱分子。光绪六年四月,近七十高龄的左宗棠抬着棺材,带四万大兵到哈密驻扎,计划收复伊犁。七月,朝廷下诏让左宗棠回京,部下刘锦棠代替他带兵驻守新疆。第二年正月,朝廷和俄国达成协议,俄国同意归还伊犁。光绪八年,俄国正式归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新疆省。光绪十年,正式设立新疆省,左宗棠时年七十三岁。第二年,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四岁。左宗棠在有生之年,不但亲自带兵收复新疆,而且见到新疆单独设省,抒写了中国历史上激荡人心的爱国主义篇章!
无疑,花甲之年的老人要做出率军出征的抉择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他向儿子们说出了诸多顾虑:年过六十,常年劳苦的征战生涯,使他患有多种疾病,如腹泻、水泻、腰酸背痛等老年人常见病,估计不能活着走出玉门关,可最让他放不下的是西北边疆还未得到平定。谁不想早点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安度晚年!但目睹国家有难,边疆告急,他无法做到置身事外,含饴弄孙。虽然深入不毛之地且胜负难卜,但他无法顾及老弱病躯!他希望有接班人来担任中流砥柱,甚至可以放低身份协助他人运筹帷幄,但需要挺身而出时他还是毫不退缩……戈壁滩上的“左公柳”应当见证了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辛。
爱国、忠诚、担当等等道德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左宗棠这种以国事为重的大义已深深融入家族精神中。左氏家族至今人才辈出,或为国育才,或悬壶济世,或为民造福,正是对先辈爱国爱民风范最好的传承与纪念!
与威宽勋同(世泽之兴隆要多出勤耕苦读子弟)
威、宽、勋、同览:
关陇事幸而后济,亦非始愿所到。器忌盈满,功名亦忌太盛,不独衰朽余生不堪负荷已也。湖南诸老友有《楚军纪事本末》之议,意在表章,实则赘说;且令同时之人多议论,不如其已。南屏年伯性情敦挚①,又善为古文,有书复之。尔等须时常亲敬,见父执当以所事诸父者事之,于心亦安也。子弟不好读书,只想作官;不明义理,只想富贵,可叹耳。
族间建总祠、修谱之议,如可行亦宜图②之。实则支祠已建,谱修未久,暂缓兴办亦未尝不可。吾总以世泽之兴隆要多出勤耕苦读子弟,家祚③之昌盛总在忠孝节义④,他不足贵也。遇有相知世旧⑤,可与共勉之。
小除前夕兰州节署
今译
陕甘战事幸亏后来得以解决,这也并不是我最初的心愿。盛水的器皿忌讳水太满,功名也忌讳太盛,并不仅仅是因为我现在风烛残年无法承担重荷。湖南的各位老友有编写《楚军纪事本末》的提议,本意是为表彰,实际上是赘述;而且让同时代的人多有讥评,还不如不做此事。你们的吴南屏伯伯为人厚道诚恳,又写得一手好古文,我有信给他。你们要多亲近尊敬他,见到父亲的朋友应该用事奉父亲的礼节事奉他,这样我就安心了。家族子弟不喜欢读书,只想做官;不知晓事理,而只图富贵,真是令人可叹。
族里打算修建总祠和族谱的建议,如果(你们觉得)可行,就可以谋划了。其实分祠已建,族谱刚修过不久,暂时将此计划放到一边也未尝不可。我认为祖先遗泽兴旺在于多一些勤耕苦读的家族子弟,家运昌隆的关键还是在于忠孝节义,其他的都不值得重视。遇到知心的世交旧谊,可以用我的这番话与之共勉。
简注
①敦挚:厚道诚恳。
②图:策划、考虑。
③家祚:是家运的意思,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赞》:“明德既升,家祚以兴。”
④ 忠孝节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夫妻尽节,对朋友尽义,泛指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⑤世旧:世交旧谊。
实践要点
左宗棠一直考虑的是如何让家乡和家族持续兴旺发达,避免盛极而衰和物极必反,所以对于编写《楚军纪事本末》和家族建总祠、修族谱两件事,他都是持反对态度。他提倡什么呢?就是“多出勤耕苦读子弟”和“总在忠孝节义”这两点,其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
不少老宅第上都有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的内涵在于: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而是要边劳动边读书,两者相辅相成,既可以锻炼筋骨、磨炼意志以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还可以学会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领悟书本知识和学以致用,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耕读传家确实成为农业社会家族和个人的兴隆之道。
贫苦人家子弟依靠耕读,不但能够满足基本生活条件,还能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富贵人家强调耕读,更需要清醒的认识与坚强的意志。面对长辈积累下来的地位和财产,子女们何尝不想走捷径?家长们何尝想让子女再去吃苦受累?所以,“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有识之士,从小就开始开展“耕读传家”的教育,以非凡的意志保持寒素人家的风气,率先垂范,苦口婆心,才有子女后来的自强不息,家族才能兴旺发达。尽管这是农业社会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至于强调“忠孝节义”,是着眼于强调道德品质对一个家族和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虽然“忠孝节义”中有一些需要批判的糟粕,但是“以德为先”的教育原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