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明儒学案》,于王门诸子,由地域分系之。曰浙中,曰江右,曰南中,曰楚中,曰北方,曰粤闽,曰泰州,盖列为七派。今不能详述,惟撮其厓略于下。

姚江之学,由近及远,其初从学,不过郡邑之士。龙场论后,四方弟子渐进。而浙中从学者,钱绪山、王龙溪最著。余如范栗斋、管石屏、范半野、夏复吾、柴凤、孙蒙泉、闻人北江、黄骥、黄文焕、黄鹤溪、黄丁山、黄后川等,亦皆笃力行,确守师说。又有徐横山、蔡我斋、朱白浦、季彭山、黄久庵、董萝石、董谷、陆原静、顾箬溪、董致斋、张淳峰、程松溪、徐鲁源、万鹿园、王敬所、张阳相、胡今山,都三十一人。

王学,惟江右得其传,邹东廓、罗念庵、刘两峰、聂双江其选也。再传为王塘南、万思默,皆能推阳明未尽之意。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此外,如东廓之子善、孙德涵、德溥、德泳、欧阳南野、刘师泉、刘三五、刘邱山、王柳川、刘梅源、刘晴川、黄洛村、何善山、陈明水、魏水洲、魏师伊、魏药湖、邓定宇、陈蒙山、刘泸潇、胡庐山、邹南皋、罗匡湖、宋望之、邓潜谷、章本清、冯慕冈,合三十三人。

南中名王学者,阳明在时,有王心斋、黄五岳、朱得之、戚南元、周道通、冯南江,其最著者也。阳明殁后,钱绪山、王龙溪,所在讲学。于是泾县有水西会,宁国有同善会,江阴有君山会,贵池有光岳会,太平有九龙会,广德有复初会,江北有南谯精舍,新安有程氏世庙会,泰州有复心斋讲堂。又邹东廓、欧阳南野、何善山,先后官留都,兴起者甚众。如周讷溪、薛方山、薛异斋、查毅斋、杨幼殷,以及贡受轩、沈古林、梅宛溪、萧会渠、萧拙斋、戚竹坡、张本静、章孟泉、程心泉、程子木、郑景明、姚凤麓、殷秋溟、姜廷善,皆南中之英也。

楚中王学之盛,惟耿天台一派,由泰州王心斋流入。阳明在时,信者未众。及蒋道林、冀暗斋、刘观时,由武陵出,而武清之及门者,冠于全楚,道林实得阳明之传云。北方为王学者独少,著者穆元庵、王纯甫、张宏山、孟我强、尤西川、孟云浦、杨晋庵、南瑞泉数人而已。

粤闽之士,学于阳明者,自方西樵。阳明开府赣州,来学者益众。即潮州一隅,有薛氏兄弟子侄,杨氏昆季。其余聪明特达,毅然以道自任者,往往有之。盖薛尚贤、薛中离、杨仕德、杨仕鸣、梁日字、郑朝翔、马子莘、周谦斋等,尤显名矣。

泰州王学,由心斋而行。阳明之传,得心斋、龙溪始广。然使天下诟阳明流于禅者,亦自心斋、龙溪矣。心斋以下,益驰于虚妙。至颜山农、何心隐、邵豁渠、管志道诸人,遂不复为名教所羁。徐波石、王一庵、林东城、赵大洲、罗近溪、杨复所、耿天台、耿楚绽、焦淡园、潘雪松、方本庵、何克斋、祝舞功、周海门、陶石篑、刘仲倩,皆承泰州之学者也。

以上略记王学之七大派。至于明末,王学之弊极矣。能崛起以报救此弊者,实惟刘念台、黄石斋。清初为王学者,多出念台之门焉。

清初受业蕺山门人,亦有治程朱学者,亦有治王学而不出于蕺山之门。故清代讲学,承阳明之绪者,有黄梨洲、李二曲、孙夏峰、刘伯绳、汤潜庵、万元宗、万石园、沈水如、史孝感、管宗圣、韩仁父、邵子唯、邵鹤间、邵念鲁、王金如等。今于明以来王学诸子之尤著者,略为叙次如后。

徐横山: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人,阳明妹婿也。阳出诏狱时,横山奋然立志,执贽从学,为王门最初之高弟。阳明始讲学,从游者不过乡里之士,而曰仁与蔡希渊、朱守中为最先。阳明尝曰:“徐曰仁之温恭,蔡希渊之深潜,朱守中之明敏,皆予所不逮也。”曰仁卒于正德十三年,年三十有一。《传习录》上卷前十四条,皆曰仁所问。

蔡我斋:蔡宗衮,字希渊,号我斋,山阴人,官至四川督学佥事。林见素谓:“我斋中有余养,只见外者之轻,故能壁立千仞。”

朱白浦:朱节,字守中,号白浦,山阴人。平生尝言于“爱众”“亲仁”二语得力,然“亲仁”必由“爱众”得来。

王心斋: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扬州人。三十八岁时,始为阳明弟子。先是,心斋至阳明之门,相与反覆辩论,曲尽端委,心大折服,乃执弟子礼。阳明语门人曰:“吾曩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乃为斯人所动,是真学圣人者。”然心斋言动奇矫,时或以为狂,阳明深戒之。所著有《心斋全集》。心斋之“格物”说,以格如格式之格,即挈矩之谓也。吾心一矩也。天下国家,如一方形。矩正则方形亦正,故心正则天下国家亦正也,方形正则格成,故曰“物格”。

王龙溪: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人。弱冠,受业阳明。资性明朗,辩舌爽快。专心流布王学,讲学吴楚、闽越、江浙之间,皆有讲舍。年八十六始卒。有《龙溪全集》。龙溪之学,得于天泉证道问答之际,其所主“四无”说,前已略述之。或曰:“阳明之有龙溪,犹象山之有慈湖也。”

钱绪山: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阳明平宸濠乱归越,绪山与范引年、管州、郑寅、柴凤、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受业。当时四方来学者甚众,先由绪山、龙溪,疏通大旨,后乃从阳明卒业。其后讲学江浙、楚粤之交,与龙溪迭主讲席。万历二年,年七十九始卒。绪山与龙溪,亲炙阳明最久,而所得不同。龙溪从心体悟入,绪山就事上磨炼。故龙溪流于禅,而绪山不失儒者之矩矱也。

欧阳南野: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少时从学阳明,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共相切磨。其后与豹及徐阶、程文德等,并致显位。嘉靖中,诏四方学子集灵济宫,讲良知学,南野与徐、程、聂三人,实为主盟云。

邹东廓: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幼时,罗整庵见而奇之。正德六年,授翰林院编修。逾年丁父忧告归,谒阳明于赣州,求为父墓表,殊无意从学。阳明顾与日夕讲论,东廓忽悟曰:“往吾疑程、朱补《大学》,先‘格物穷理’,与《中庸》‘慎独’不相蒙。今始知‘格物’即‘慎独’也。”遂称弟子。阳明卒后,日与吕泾野、湛甘泉、钱绪山、王龙溪、薛中离等,讲良知学。仕至南京国子祭酒。

薛中离: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从阳明学于赣四年。阳明卒后,远游江浙,与罗念庵会于青原书院。已而入罗浮山,讲学永福寺。所著有《研几录》。或人疑阳明学类禅者有三:一废书;二背朱子;三涉虚。中离一一辨之。其发挥王学,虽不及龙溪、心斋,而笃信实践则无所让云。

何善山: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江西雩县人。谒阳于南康。时师旅务繁,尝助讲席。与薛中离、魏药湖诸子,接引来学。不厌缕覙,学者益亲。阳明殁后,与同志讲学。时人语曰:“浙有钱、王,江有何、黄。”指绪山、龙溪、善山及黄洛村也。洛村名宏纲,善山同县人。善山论学,务为平实。每曰:“吾人须在起端发念处察识,于此有得,思过半矣。”

聂双江: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人。阳明在越,双江以御史按闽。过武林,欲渡江见之,人言力阻,双江不听。及见,大悦曰:“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犹疑接人太滥。”阳明曰:“吾讲学非蕲人之信己,行吾不得已之心而已。若畏人之不信,必择人而与之,是自丧其心也。”双江为之惕然。阳明征思、田,双江问“勿助勿忘”之工夫。阳明答书曰:“此间只说‘必有事焉’,不说‘勿助勿忘’。专言‘勿助勿忘’,是爨空铛也。”阳明既殁,双江时官苏州。曰:“昔未称门生,冀得再见,今不可得。”于是设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以钱绪山为证,刻石以识之。双江后立静坐之法,罗念庵深契之,以为是真霹雳手段。

季彭山:季本,字明德,号彭山,山阴人。夙厌学者之空疏,惟以讲说为事。故入王门后,刻苦磨砺,究心经训。尝周游天下,观山川形势,为学期于有用。晚年罢官,寓居僧寺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废书。阳明殁后,王门诸子,多失于流荡。彭山独唱“主宰气化”之说,稍不与同辈相容。然守其说不变,著述甚富。

蒋道林: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楚之常德人。初与武陵冀暗斋友善,尝谓:“《大学》‘知止’,当是知仁体。”暗斋跃然曰:“如此则定静安虑,是存之以诚敬。”阳明在龙场见道林诗,称之。道林遂与暗斋师事阳明,已而应贡入都,又师事湛甘泉。楚中治王学,自暗斋与道林矣。

魏药湖:魏良器,字师颜,号药湖。尝从学阳明于洪都,又随至越。时王龙溪为诸生,落魄不羁,方巾中衣,居与阳明为邻。见往来讲学者,每窃骂之。药湖多方诱致,卒使见阳明称弟子。钱绪山临事多滞,药湖每戒之曰:“心何不洒脱?”龙溪工夫懒散,则戒之曰:“心何不严栗?”其不姑息如此。阳明有内丧,药湖、龙溪司库,不厌繁缛。阳明曰:“二子可谓‘执事敬’。”归主白鹿洞,生徒数百人,年四十二卒。药湖兄良弼,字师说。良政,字师伊,并事阳明,以学行著。

张浮峰:张元冲,字叔谦,号浮峰,山阴人。阳明尝曰:“吾门不乏辨慧之士。至真切纯笃,无如叔谦者。”浮峰每告学者曰:“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良知’之说,如是而已。”又曰:“学者当先立志。不学为圣人,非志也。”其揭于坐右曰:“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咸得其平。”

刘师泉:刘邦采,字君亮,号师泉,安福人。少与同县刘宜充共学(宜充,名文敏,号两峰。),后俱入越师事阳明。阳明殁后,学者承袭口吻,浸失其真。以揣摩为妙悟,以纵恣为乐地,以情爱为仁,以因循为自然。师泉怒然忧之,谓:“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于无为,而命杂于有质。故必兼修而后可以为学。”又分“立体”与“致用”之功,言“二者不可相离”云。

胡今山:胡瀚,字川甫,号今山,余姚人。年十八从阳明游,论“致良知”之学。反覆终日,则跃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阳明因授以《传习录》。自是益究意心学,危言笃行,绳检甚密。阳明殁后,诸弟子互讲良知之学。其最盛者,山阴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刘君亮、永丰聂文蔚四家,骎骎各立门户。于是海内议者群起。今山曰:“汝中天泉证道,其说不无附会。汝止以自然为宗,君亮分别支离,文蔚偏向求寂,无立脚处。”于是今山之学,乃以求心为主。作《心箴图》,其目有五:曰心图,指本体;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各有箴,而用功以存心为主。尝官崇明教谕,后归家,居三十年,筑室今山。

罗念庵: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八年进士,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谥“文恭”。念庵之学,始致力践履,中年归摄于寂静,晚悟彻仁体。幼时闻谓阳明学者,心即慕之。《传习录》出,读之至忘寝食。及聂双江以归寂之说,号于同志,念庵独心契之。尝辟石莲洞以居,默坐半榻,足不出户者三年。王龙溪恐其专守枯静,不达当机顺应之妙,访之于松原。问曰:“近日行持,比前何似?”念庵曰:“往年尚多断续,近来无有杂念。杂念渐少,即感应处便自顺适。”龙溪嗟叹而退。念庵初有疑于阳明之学,及至工夫纯熟,乃洞然无间。初订阳明《年谱》,尚称后学。后改称门人,以绪山、龙溪为证。

以上皆阳明门人之尤著者。至于再传或数传弟子,亦略述于下。

祝无功:祝世禄,字延之,号无功,鄱阳人。当绪山、龙溪讲学江右,无功与其徒祝以直、祝介卿,为文麓之会,及耿天台倡道东南,海内云附景从。其间最名者,即新安潘去华、芜阴王德孺与无功也。无功谓:“吾人自有性以来,习染缠绊,毛发骨髓,无不受病。纵攻朋友之过,亦难枚举。惟是彼此互相虚下,开一条受善之道而已。此真洗涤肠胃之良剂也。”故修身不离讲席。天台以不容已为宗,无功由此得力。“身在心中”一语,实先儒所未发也。有《祝子小言》等。

颜山农:颜钧,字山农,吉安人。尝师事刘师泉,无所得。乃从徐波石传《心斋》之学。其学以为,人心如万物而不测,性如明珠,原无尘染。有时及于放逸,然后戒慎恐惧以修之。尝曰:“吾门人与罗汝芳言性,与陈一泉言心,与余子但言情而已。”阳明之学,至山农而流入佛、老云。

梁心隐:梁汝元,字夫山,后改姓名为何心隐,吉州永丰人。从颜山农学,与闻心斋立本之旨。入京师与罗近溪、耿天台游,尝谓:“有是理,则实有是事。无声无臭,事藏于理;有形有象,理显于事。”亦承王学而失之高荡云。

徐波石:徐樾,字子直,号波石,贵溪人。初事阳明,继从心斋卒业。尝谓:“六合者,心之郛廓;四海者,心之边际;万物者,心之形色。往古来今,惟此心而已。”

李见罗:李材,字孟诚,号见罗,丰城人。初学于东廓,信“致良知”之说。已而稍变其宗,别立“止修”二字,以为孔、孟之真传。

赵大洲: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内江人。其学得之于徐波石。大洲好禅,自谓:“禅不足为人害,仆亲身证之。”著有内篇曰《经世通》,外篇曰《出世通》。同邑有何祥,号克斋,亦传王学。

王塘南:王时槐,字子植,号塘南,吉州安福人,师事刘两峰。其学主悟空寂,以收敛方能入微透性。高忠宪曰:“塘南八十年磨勘至此,洞彻心境。”

罗近溪: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少时诵薛文清语,谓:“万念起灭之私,乱吾心已久。今当一切决去,以全吾心之本体。”时颜山农方讲学,近溪见之,述己心不为生死得失之故所动,山农曰:“是制欲而已,非体仁也。”近溪曰:“克去己私而复天理,非制欲安能体仁?”山农曰:“子不观孟子之论四端耶?知皆扩而充之,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如此体仁,何等直截?故子当下患不知日用,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近溪大悟,纳拜称弟子。然以后近溪以不思不虑为学的,益近于禅矣。

周海门:周汝登,字继元,号海门,嵊县人。本学于王龙溪,后见罗近溪,益有所悟。终身供近溪像,时祭事之。阳明“无善无恶”之言,后人多议之,海门为著《证学录》《四言教九解》以明之。

许敬庵: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德清人。其学以克己为要,深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尝戒罗近溪曰:“公为后生标准,而与二三轻浮之徒,恣为荒唐无忌惮之说,以惑乱人听。使守正好修之士,摇首闭目,拒而不信。不可不思其故也。”周海门以无善无恶为宗,敬庵设九谛以难之。敬庵之学,出于唐一庵。一庵虽慕王学,而受业湛甘泉。故敬庵之学,不至流荡入禅。

唐荆川: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武进人。受学于王龙溪。以此心天机活物,自寂自感,不容人力,吾惟顺此天机而已。

耿天台:耿定向,字在伦,号天台,楚之黄安人。天台之学,始不尚立远,以中行为主。时李卓吾鼓吹狂禅,学者靡然从风,天台苦口匡救。然自于禅学,又疑信参半,故终无以折服卓吾。论者多以天台之认良知为未纯也。

焦澹园: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旗手卫人。师事耿天台、罗近溪,又笃信李卓吾之学。

邹南皋:邹元标,字尔瞻,号南皋,吉水人。南皋虽不讳禅,然其言行,尚不失儒者之规矩。尝曰:“五伦是真性命,词气是真涵养,家庭是真政事,寝室是真明堂。”

刘念台: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尝就许孚远问为学之要,告以“存天理、遏人欲”,遂谨而识之不敢忘。明末主讲蕺山书院,从游者甚众,学以慎独为主。王学末流,多骛于高远。念台本由程、朱学入,所言独为切近。梓《人谱》以教学者。有《刘子全书》四十卷。

黄石斋:黄道周,字幼元,号石斋,又号榕坛,镇海卫人。深辨宋儒所谓气质之上之非。谓:“气有清浊,质有敏钝。自是气质,何关于性?性即通天彻地,只此一物也。”明末王学者,当推石斋与刘念台。石斋所著述尤众,且精研象数,为当时所不及。

以上记明代王门诸子。清初承王学绪论者,略述如下:黄梨洲: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人。父尊素,为明忠臣。梨洲受父遗命,从学于刘蕺山。时越中承周海门之绪,多援儒入释。梨洲多引高材,奉蕺山之学,风气一变。明亡以后,为一时耆宿。与弟宗炎、宗会,并有显名,号“浙中三黄”。所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等。

李二曲:李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厔人。博通经、史以至释、老诸家之书。康熙九年,南游入道南书院,发顾宪成高攀龙诸子遗书,为学者讲之,听众云集。后屏居一室,不复接人。惟顾宁人来,则与款接。二曲刻苦笃行,重近省之功,不尚口耳之学。尝谓门人曰:“授受精微,不在于书,要在自得而已。”清初与梨洲、夏峰,并称“三大儒”。二曲所学,似仍承王学之绪。故附论于此。

孙夏峰: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夏峰,直隶容城人。明末已有重名。与鹿伯顺友善,以圣贤相期,不为口耳、章句之学。尝谓:“识得‘天理’二字,是千圣之真诀。非可以言语文字承当,唯当由勿自欺始。”入清,甚为学者宗仰。汤斌、耿介,皆其高弟。或谓夏峰调和朱、陆,然实近于王学者为多云。

此外,清初为王学者,有刘念台子约,字伯绳。又沈求如、史孝感、管宗圣、韩仁父、邵子唯、王金如,皆闻念台之风而兴起者也。至如万充野及季野,受学梨洲,汤潜庵受学夏峰。潜庵虽多折衷之论,亦有以为出于阳明之余绪者。康熙以后,讲学之风渐息,其渊源莫得而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