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①,皆是儒家实事。儒教久衰,礼仪尽废,程伯子②见释徒③会食④井井有法,叹曰:“三代威仪,尽在于此。”⑤吾晚年得汝,爱养慈惜,不以规绳相督。今汝当成人之日,宜以礼自闲⑥。礼之大者,如冠婚丧祭之属,有《仪礼》⑦一书及先儒修辑《家礼》⑧等书,可斟酌行之。且以日用要节画为数条,切宜谨守:一曰视,二曰听,三曰行,四曰立,五曰坐,六曰卧,七曰言,八曰笑,九曰洒扫,十曰应对,十一曰揖拜,十二曰授受,十三曰饮食,十四曰涕唾,十五曰登厕。
┃ 今译 ┃
╱
根本性的条目性礼仪有很多,那些具体的细致的礼仪就更多了,这都是儒家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儒教慢慢衰微,它的礼仪也都荒废殆尽。程伯子见僧侣在一起吃饭井井有条,于是感慨说:“上古三代的威仪,都在这里了啊。”我到了老年才有了你,慈爱有加,不用规矩和打骂来矫正你。现在你到了成人的年龄,要用礼法来自我约束。礼节当中比较重要的,比如成人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等,有《仪礼》和先儒朱熹编纂的《家礼》等书籍,可供你参考。现在我把常用礼节总结为以下数条,你一定要谨慎严格地遵守:一是视,二是听,三是行,四是立,五是坐,六是卧,七是言说,八是笑,九是洒扫家务,十是谈话应对,十一是揖拜之礼,十二是给予和接受之礼,十三是饮食,十四是擤涕唾痰,十五是上厕所。
┃ 简注 ┃
╱
①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形容礼仪的项目很多,内容非常全面和细致。威仪指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另,《礼器》中也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据《朱子语类》的解释,“经礼三百”指根本的大的礼节,“曲礼三千”是指具体的细小的礼节。三百和三千都是极言其多,而非确数。
② 程伯子:指程颢,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北宋大儒,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③ 释徒:释迦牟尼之徒,即僧侣。
④ 会食:聚餐,一起进食。
⑤ 三代威仪,尽在于此: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明道先生尝至天宁寺,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理学家程颢先生曾到天宁寺,遇见寺里吃饭,看到里面每个人在行进揖让都非常注意礼节,因此感叹道:“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都在这里了。”)
⑥ 自闲:自我约束、防范。
⑦ 《仪礼》:中国最早的关于礼的文献,本名《礼》,又称《士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⑧ 《家礼》:指《朱子家礼》,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全书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从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仪式体现孝道主张。
孔子教颜回“四勿”①,以视为先。孟子见人,先观眸子②。故视不可忽。邪视者奸,故视不可邪;直视者愚,故视不可直;高视者傲,故视不可高;下视者深,故视不可下。《礼经》③教人,尊者则视其带,卑者则视其胸,皆有定式。遇女色,不得辄视④。见人私书⑤,不得窥视。凡一应非礼之事,皆不可辄视。
┃ 今译 ┃
╱
孔子教导颜回“四勿”,首先就是“视”。孟子观察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睛。所以视的礼节很重要。斜眼看的人一定奸猾,所以目光不能斜视;眼光直直地看的人愚笨,所以眼睛不能直视;向上翻白眼的人显得高傲,所以不能翻白眼;眼睛向下看的人往往深藏不露,所以也不能总是向下看。《礼经》教导我们,面对尊长者的时候,看他的衣带,面对卑下者的时候,看他的胸口,这些都有一定的范式。遇见女性,不要直勾勾地看。看到私人的书信,不能随意翻阅。凡是遇到那些不合礼法的事情,都不应该毫不避讳地去看。
┃ 简注 ┃
╱
① “四勿”:出自《论语·颜渊》。颜渊向孔子请教礼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
② 孟子见人,先观眸子:《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比眼睛更直接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藏内心的险恶。如果内心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明亮;如果不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昏暗无光。听一个人说话,再看他的眼神,他哪里能够隐藏自己呢?)
③ 《礼经》:一般指《仪礼》,也可能是泛指。《礼记·曲礼下》:“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看天子,视线上不高于交叠的衣领,下不低于腰带;看国君,视线稍低于脸部以下;看大夫,可以平视脸部;看士,视线可以看到五步之内。凡是看人,视线高于对方脸部就显得傲慢,低于对方腰带就显得心不在焉,视线旁顾就显得奸邪。)
④ 辄视:毫不避讳地直视。辄,音zhé,就,直接。
⑤ 私书:隐秘不公开的书信。
凡听人说话,宜详其意,不可草率。《语》①云“听思聪”②。如听先生讲书,或论道理,各从人浅深而得之。浅者得其粗,深者得其精,安可不思聪哉?今人听说话,有彼说未终而辄申③己见者,此粗率之极也。听不可倾头侧耳,亦不可覆壁倚门。凡二三人共语,不可窃听是非。
┃ 今译 ┃
╱
凡是听别人讲话,应该仔细听明白人家的意图,而不能草率粗略。《论语·季氏》上说“听思聪”。如果是听老师讲课,或是谈论道理,每个人所得到的深浅各不相同。领会浅显的人,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而领会深刻的人,就会得到内在的精要,所以说怎么能够不听明白呢?现在有人听别人说话,别人还没有说完就马上打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粗率的行为。听别人说话不能伸头侧目,也不能靠墙倚门。如果两三个人一起说话,不应当偷听别人的错事纠纷。
┃ 简注 ┃
╱
① 《语》:指《论语》。
② 听思聪: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③ 申:表达,表明。
凡行,须要端详次第。举足行路,步步与心相应,不可太急,亦不可太缓。不得猖狂驰行,不得两手摇摆而行,不得跳跃而行,不得蹈门阈①,不得共人挨肩行,不得口中啮②食行,不得前后左右顾影而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当防迅车驰马,取次③而行。若遇老者、病者、瞽者④、负重者、乘骑者,即避道傍,让路而行。若遇亲戚长者,即避立下肩,或先意行礼。
┃ 今译 ┃
╱
凡是走路,须要认真考虑前后左右的次序。抬脚走路,每一步都要与内心相照应,不能太急促,也不能过于缓慢。不要疾步奔走,不要两手摇摆地走路,不要边走边跳,不要踩门槛,不要和别人紧挨着走路,不要吃着东西走路,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不要在喝醉的人或癫狂的人前后走路。要回避快速的车子和奔驰的马匹,按照次序来走。如果遇到老人、病人、盲人、搬运重物的人、骑马的人,就马上避让到路边。如果遇到亲戚中的长辈,要马上避让,在路旁垂肩而立,或先行施礼。
┃ 简注 ┃
╱
① 蹈门阈:蹈,踩。门阈:门槛。
② 啮:音niè,咬。
③ 次:依照顺序,次第。
④ 瞽者:眼睛失明的人。瞽音gǔ。
凡立次须要端正。古人谓“立如斋”①,欲前后襜如②,左右斩如③,无倾侧也。不得当门中立,不得共人牵手当道立,不得以手叉腰立,不得侧倚④而立。
凡坐欲恭而直,欲如奠石⑤,欲如槁木⑥,古人谓“坐如尸”⑦是也。不得欹坐⑧,不得箕坐⑨,不得跷足坐,不得摇膝,不得交胫⑩,不得动身。
┃ 今译 ┃
╱
凡是站立,一定要端正。古人说“立如斋”(站立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前后衣襟要整齐,左右像被刀切过一样,没有任何倾斜。不要在门口当中站着,不要和人一起手拉手挡在路上,不要叉腰站立,也不要靠墙侧立。
凡是坐下,就要保持恭敬的态度,直身而坐,就要像奠基石一样端正庄重,像枯木那样纹丝不动,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坐如尸”(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不要斜着身子坐,不要两腿张开像一面簸箕那样坐着,不要翘起二郎腿坐着,不要摇晃腿膝,不要小腿交叠,也不要移动身体。
┃ 简注 ┃
╱
① 立如斋:语出《礼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如果坐着,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齐,通“斋”。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 襜如:整齐的样子。襜音chān。
③ 斩如:平齐。
④ 侧倚:侧靠。
⑤ 奠石:奠基石。
⑥ 槁木:干枯的木头。
⑦ 坐如尸:见“立如斋”。
⑧ 欹坐:斜着坐。欹音qī,倾斜。
⑨ 箕坐:犹箕踞,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
⑩ 交胫:胫,小腿。交胫,交叠小腿。
凡卧,未闭目,先净心,扫除群念,惺然①而息,则夜梦恬愉②,不致暗中放逸。须封唇以固其气,须调息以潜其神。不得常舒两足卧,不得仰面卧,所谓“寝不尸”③也。亦不得覆身卧。古人多右胁④着席,曲膝而卧。
┃ 今译 ┃
╱
凡是躺卧,没有闭上眼睛之前,要先净化心灵,扫除各种念头,内心明静而安然休息,那么睡觉就会恬然愉快,不会在暗中流失精气。要闭上嘴唇以稳固心气,要调节气息以沉静心神。不要像挺尸那样伸着两条腿,仰面而卧,这就是所谓的“寝不尸”。也不要趴着睡。古人一般都是躬身右侧而睡。
┃ 简注 ┃
╱
① 惺然:不动感官而内心明静的状态。
② 恬愉:快乐。
③ 寝不尸:语出《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④ 右胁:右肋。
宋儒①有云:“凡高声说一句话,便是罪过。”凡人言语,要常如在父母之侧,下气柔声。又须任缘而发,虚己而应,当言则言,当默则默。言必存诚,所谓“谨而信”②也。当开心见诚,不得含糊,令人不解。不得恶口,不得两舌,不得妄语,不得绮语。③切须戒之。
┃ 今译 ┃
╱
宋儒谢良佐先生说:“凡是大声说一句话,就是罪过。”凡是一个人说话,就要像在父母身边那样,放平气息、声音柔和。又要根据具体情况,虚心应答,当说则说,不当说则止。说话一定要诚恳,就是《论语》里所说的“谨而信”。说话一定要以坦诚相见,不能含糊其辞,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说粗口谩骂,不能搬弄是非,不能妄言无忌,不能花言巧语。这些都是切切要戒除的。
┃ 简注 ┃
╱
① 宋儒:指北宋儒者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蔡州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师从程颢、程颐。
② 谨而信: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幼的子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爱师长,谨慎而守信,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技艺。”)
③ 恶口、两舌、妄语、绮语:佛教中指语言的四种恶业。第一是妄语。《正法念处经》:“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所以说话都要真实、诚恳。第二是离间语,即两舌,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制造矛盾。《正法念处经》:“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第三是恶口,就是粗言粗语和骂人的话。《正法念处经》:“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第四是绮语,即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阿毗昙心论经》:“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另据《中阿含经》:“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指说话不切时机,当说不说,当止不止。
一颦①一笑,皆当慎重。不得大声狂笑,不得无缘冷笑,不得掀喉露齿。凡呵欠大笑,必以手掩其口。
洒扫原是弟子之职,有十事须知:一者先卷门帘,如有圣像②,先下厨幔;二者洒水要均,不得厚薄;三者不得污溅四壁;四者不得足蹈湿土;五者运帚要轻;六者扫地当顺行;七者扫令遍净;八者扱时当以箕口自向③;九者不得存聚,当分择弃除;十者净拭几案。
┃ 今译 ┃
╱
一皱眉一微笑,都要慎重。不要大声狂笑,不要无故冷笑,不要张大喉咙漏出牙齿。凡是打呵欠或张嘴大笑,一定要用手遮掩嘴巴。
洒扫庭院本就是后生晚辈应该承担的家务,有十个注意事项:一是要卷起门帘,如果家中有孔圣人的画像,就要先用帷幔遮住;二是洒水要均匀,不能过多或者过少;三是不能弄脏墙壁;四是脚不要踩到湿土上;五是使用扫帚要轻快;六是扫地要顺着地面的纹理;七是要清扫周遍干净;八是收取垃圾的时候簸箕口要对着自己;九是不要积存太多东西,应当择取丢弃;十是擦干净几案。
┃ 简注 ┃
╱
① 颦:音pín,皱眉。
② 圣像:指孔子的画像。
③ 扱时当以箕口自向:出自《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给尊长扫地,先把扫帚放在簸箕之上。扫的时候要举起衣袖遮挡灰尘。边扫边退,不要让扬起的灰尘污及尊长。簸箕口要朝向自己将垃圾扫进去。)扱,音xī,收取。乡,通“向”。
应对之节,要心平气和,不得闻呼不应,不得高呼低应,不得惊呼怪应,不得违情怒应,不得隔屋咤声呼应。凡拜见尊长,问及来历,或正问,或泛问,或相试,当识知问意,或宜应,或不宜应。昔王述素有痴名,王导辟之为掾。①一见,但问江东米价,述张目不答。导语人曰:“王郎不痴。”②此不宜答而不答也。或问及先辈,切不可辄称名号。如马永卿③见司马温公④,问:“刘某安否?”马应云:“刘学士安。”⑤温公极喜之,谓:“后生不称前辈表德⑥,最为得体。”此等处,皆应对之所当知者也。
┃ 今译 ┃
╱
应对别人的礼节,要心平气和,不能听到喊你的声音却不回应,不能别人呼喊的声音大你回应的声音却很小,不能用古怪的腔调回应,不能因为不情愿而愤怒地回应,不能隔着墙壁大吼着回应。凡是拜见尊长,当他们问你的来历,有的是直接问,有的只是泛泛地问,有的则是有意考察你的反应,所以要知道他们所问的意图,有的适合直接回答,有的则要适度回避。当年王述平时有愚痴的名声,王导召他为副官。一见面,王导就问王述江东大米的价格,王述只是瞪大了眼睛却不回答。王导告诉别人说:“王述并不愚痴。”这就是不适合回答就不回答。如果有人问到先辈,切切不可随便称呼他们的名号。就像马永卿拜见司马温公的时候,温公问他:“刘某人是否安好?”马永卿回答说:“刘学士安好。”司马温公非常高兴,说:“后生晚辈不直称前辈的名字,这样说话是非常得体的。”这些地方,都是应对时所应当知道的。
┃ 简注 ┃
╱
① 昔王述素有痴名,王导辟之为掾:事见《晋书·王述传》。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在晋成帝朝任丞相,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他褒尚清谈,推崇玄学,但以儒家纲常名教为修身治国之本。王述(303—368),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司徒王导以其门第缘故任用他为中兵属。
② 王郎不痴:王导征召王述,当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国相对宗亲王姓之人的照顾,而并无真正重用的意思。而王述当时是被任命为军官,王导却问他农业方面的事,显然是一种试探。王述明了他的意图,故而不作应答。王导从这个一问一默的过程中了解了王述的为人,所以说“王郎不痴”。
③ 马永卿:两宋之间的著名学者,北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邮人。任永城主簿时,恰好刘安世寓居永城,马永卿前往求教,因著有《元城语录》三卷、《嬾真子》五卷,多述刘安世言辞。
④ 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⑤ 事见马永卿《元城语录》。刘某、刘学士指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魏县人,北宋后期大臣。曾师从司马光。其人忠孝正直,立身行事均效法司马光。
⑥ 表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后因以“表德”指人之表字或别号。司马光是师长,所以称刘安世直呼其名(此处写作“刘某”,是为避讳),并以此来考察马永卿。马永卿回答“刘学士安”,遵守礼节避开尊长名讳,故司马光称赞他“得体”。
凡揖拜须先两足并齐,两手相叉当心①,然后相让而揖。不可太深,不可太浅。揖则不得回头相顾。拜则先屈左足,次屈右足。起则先右足,以两手枕于膝上而起。古礼有九拜②之仪,今不悉也。凡遇长者,不得自己在高处向下作礼。见长者用食未辍③,不得作礼。如长者传命特免,不得强为作礼。如遇逼窄④之地,长者不便回礼,须从容取便作礼。
┃ 今译 ┃
╱
凡是揖拜,行礼的时候首先要两足并齐,两手于胸前交叉,然后作揖礼让。作揖时身体不能下弯太深,也不能太浅。既然作揖,就不可扭头旁顾。跪拜就要先跪左膝,然后是右膝。起身则是要右脚先站,用两手扶在膝盖上起来。古代有九拜的礼仪,现在人们都已经不熟悉了。凡是遇到长辈,不能让自己居高临下地行礼。如果是长辈还在饮食,不能马上行礼。如果长辈要求免于行礼,也不要勉强。如果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长辈不方便回礼,那么也要就地从简行礼。
┃ 简注 ┃
╱
① 当心:护在胸前。
② 九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按照不同身份、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所使用,具体指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形式。《周礼》对此有详细记录。
③ 辍:停止。
④ 逼窄:狭窄。
凡授物与人,向背有体。如授刀剑,则以刃自向。授笔墨,则以执处向人。《曲礼》①中“献鸟者佛其首②,献车马者执策绥③,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④执右美⑤,献米者操量鼓⑥,献孰食者操酱齐⑦,献田宅者操书致⑧。凡遗⑨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⑩右手执箫,左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段可记也。受人之物,最宜慎重,执虚如执盈,执轻如执重,不可忽也。
┃ 今译 ┃
╱
凡是拿东西给别人,都要注意物体的面向。如果给人刀剑,一定要让锋刃对着自己。如果给人笔墨,一定要把好拿的部分对着别人。《礼记·曲礼》中说:“献野鸟的时候应把鸟首罩住(以防野鸟凶猛而攻击人),献车马这样的大物件的时候,(不要直接把车马引进庙堂)只拿着马鞭、拉手这样的物件来表示进献就可以了;献铠甲的时候要拿着头盔给对方就可以了;献手杖要手拿手杖末段交给对方;献俘虏的时要抓住俘虏的右衣袖;献谷子的时候不要直接拿着谷子而是手持契券的右侧;献稻米的时候只拿着量米的器具来表示就可以了;献熟食的时候只拿着酱料以表示就可以了;献田地、房屋的时候只要献上田契房契就可以了。凡是赠送给人弓,弓是挂了弦的,就以弦向着对方。没有挂弦就以弓背向着对方。右手执末稍处,左手托中间把手处。不论尊卑,授受时都要相互行礼,使佩巾着地。如果主人行拜受礼,客就要后退以避让。主人亲自接受所赠的弓,要由客人的左边,挨着客人的手的位置接下,与客人并排而立,然后接受。进献剑器时,要使剑柄向左。进献戈的时候,要把戈柄末段对着对方,而使它的锋刃在后面。进献矛和戟的时候,也是如此。进献坐几和手杖,一定要当面擦拭(以示礼敬)。赠送马羊的时候,要用右手牵着(这样才牢靠)。赠送犬的时候,要用左手牵着(右手做好防护的准备,以防不测)。手持禽鸟晋见的时候,要把禽鸟拿在左边。赠送羊或雁,要覆盖绘有云气图案的布饰。接受别人赠送珠玉的时候,要用两手捧住(防其掉落)。接受长者赠送弓、剑的时候,不露手来拿,而是捧起衣襟托住(以示尊敬)。使用玉酒杯的时候,不要随意挥动(以免脱手摔碎)。以剑弓、鱼肉、饭食等为礼赠送别人的时候,先要拿着这些东西接受主人的吩咐,神态要像奉命出使一样庄重。”这段话应该记背下来。接受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拿着空的东西就像是满满的,拿着轻的东西就像是重的,不能轻忽草率。
┃ 简注 ┃
╱
① 《曲礼》:《礼记》的第一部分,分为上下两篇。曲,细微;曲礼,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下文录自《礼记·曲礼上》,与原文略有出入。
② 佛其首:佛,通“拂”,扭转。佛其首,扭转鸟头以防伤人。一说,用小竹笼将鸟头罩住。
③ 策绥:策,马鞭。绥音suí,登车拉手的绳索。
④ 粟:谷子。
⑤ 右美:《礼记》原文作“右契”,契券的右侧,以示尊重。
⑥ 量鼓:古量器名。孔颖达疏:“量是知斗斛之数,鼓是量器名也…… 东海乐浪人呼容十二斛者为鼓以量米,故云量鼓。”
⑦ 酱齐:指酱类食品和酱醋拌的小菜。齐,通“虀”(齑),音jī,捣碎的菜或肉。孔颖达疏:“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知献鱼脍之属也。”
⑧ 书致:一种契约凭证文书,标注有田宅大小数据。
⑨ 遗:音wèi,赠与,赠送。
⑩ 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张弓,绷紧了弦的弓。弛弓,松了弦的弓。“尚”通“上”。筋,弓弦。角,弓背,弓把。
箫:弓的一头。
弣:音fǔ,弓中部把手处。
尊卑垂帨:授受双方如果尊卑地位匹敌,就要互相鞠躬,使佩戴的丝巾垂到地面上。帨音shuì,佩巾。
乡:通“向”。
进剑者左首:首,剑柄上的环。进献时剑柄末端的环指向左方,以便受赠者右手方便持握剑柄。
鐏:音zūn,戈柄下端的圆锥形金属套。
镦:音duì,矛戟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
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后亦用以借指老人。
效:献出。
右牵:孔颖达疏:“马羊多力,人右手亦有力,故用右手牵掣之也。”后以“右牵”指进献马、羊之礼。
执禽者左首:执禽即“禽贽”之礼。贽音zhì,本意是指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引申义是持物以求见,赠送。古代“禽贽”之礼为“若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缋,音huì,画。
苞苴:音bāo jū,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也指馈赠的礼物。
箪笥:音dān sì,是指竹或苇制的圆形和方形容器,箪为圆形,盛饭食用,笥为方形,装衣物用。
问人:问同“遗”(音wèi),赠与。
如沐时以巾授①尊长,亦有五事须知:一者须当抖擞②之;二者当两手托巾两头;三者不得太近太远,相离二尺许;四者冬则两手展巾,近炉烘暖;五者尊长用毕,仍置常处。其余诸类,皆当据此推之。
┃ 今译 ┃
╱
如果在尊长沐浴的时候呈递浴巾给他们,也要有五个方面要注意:一是要先抖动一下;二是要用双手托住浴巾的两头;三是不能太近或者太远,距离二尺左右;四是在冬天的时候,就要先用双手展开浴巾,靠近炉火烘暖再给;五是尊长用完浴巾之后,要放回原位。其他各类事务,都可以据此类推。
┃ 简注 ┃
╱
① 授:给,呈递。
② 抖擞:都懂。擞,音sǒu,振作。
饮食乃日用之需,不可拣择美恶、肥浓、甘脆①,或至伐胃。箪瓢②蔬食,可以怡神,须当存节食之意。不得仰面食,不得曲身食。与人同食,不可自拣精者。客未食,不敢先食。食毕,不敢后。不得急喉食,不得颊食,不得遗粒狼藉,不得怒食,不得缩鼻食③,不得嚼食有声,不得向人语话。将口就食失之贪,将食就口失之倨④,皆宜戒之。食毕漱口,不得大向⑤,令人动念。
┃ 今译 ┃
╱
饮食是日常所需,不能挑肥拣瘦,偏好美味,以致损伤肠胃。简单饮食,却可以怡养心神,所以要心存节食的意识。不要躺着仰面向上饮食,不要弯曲身体饮食。和别人一起饮食,不能专捡好的吃。客人没有开始吃,不要先吃。也不要在客人吃完了之后,自己还在吃。不要急于吞咽,不要满口食物,不要散落饭粒一片狼藉,不要一边生气一边吃东西,不要面露不屑地吃东西,不要发出咀嚼东西的声音,不要边吃边说话。伸出嘴去吃食物,就会被认为是贪心;把食物拿到嘴边吃,就显得十分傲慢。这些都应该戒除。吃完漱口,声音不能太大,以免让人心烦。
┃ 简注 ┃
╱
① 美恶、肥浓、甘脆:美恶,偏指美味。肥浓,肥美的肉食和浓郁的酒。甘脆,指味甜、松脆可口的食物。
② 箪瓢:即“一箪食,一瓢饮”,形容极其简单的生活。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篓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堪承受那种窘困之忧,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修养呀!”)
③ 缩鼻:嗤视、厌恶的样子。
④ 倨:倨傲,傲慢不逊。
⑤ 大向:太响。大通“太”,向通“响”。
涕唾①理不可忍,亦不可数②,但不得已,必酌其宜。不得对客涕唾,不得于正厅涕唾,不得向人家静室③内涕唾,不得于房壁上涕唾,不得当道净地上涕唾,不得于生花草上涕唾,不得于溪泉流水涕唾,当于隐僻处方便④行之,勿触人目。
┃ 今译 ┃
╱
擤涕吐痰是生理的自然反应,不能强忍着,也不能太多次,只是不得已时才为之,所以要考虑怎么做才合适。不能对着客人擤涕吐痰,不能在客厅擤涕吐痰,不能对着别人家斋戒用的静室擤涕吐痰,不能对着墙壁擤涕吐痰,不能在干净的道路上擤涕吐痰,不能在活着的花草上擤涕吐痰,不能在溪泉流水里擤涕吐痰,应该在隐蔽便宜的地方进行,不要被人看见。
┃ 简注 ┃
╱
① 涕唾:鼻涕和唾液。此处用作动词。
② 数:音shuò,屡次,多次。
③ 静室:古代家中用于斋戒的房间。
④ 方便:随机乘便。
登厕亦有十事:一者,当行即行,不得急迫,左右顾视;二者,厕上有人,当少待,不得故作声迫促之;三者,当高举衣而入;四者,入厕当微咳一声;五者,厕上不得共人语笑;六者,不可涕唾于厕中;七者,不得于地上壁上划字;八者,不得频低头返视;九者,不得遗秽于厕椽①上;十者,毕当濯手②,方持物。
┃ 今译 ┃
╱
去厕所也有十个注意事项:一是需要时就去,不要急急忙忙,或者左顾右盼;二是厕所里有人的时候,就要稍微耐心等待,不能故作声响来催促人家;三是要把衣襟拉起来进去(以免弄脏);四是进入厕所的时候要轻声咳嗽一下(以示有人进入);五是不要在厕所里与人言语玩笑;六是不能在厕所里擤涕吐痰;七是不能在厕所的地面或墙壁上乱写乱画;八是不要频频低头回看排泄物;九是不能弄脏厕所的房椽;十是便后洗手才拿东西。
┃ 简注 ┃
╱
① 椽:音chuán,用以支持屋顶面板和瓦的条木。
② 濯手:濯音zhuó,洗。
以上数条,特其大概。汝真有志,三千之仪,皆可据此推广。智及仁守,大本已正。然必临之以庄,动之以礼,方为尽善。①故礼虽至卑,崇之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勿视为末节而忽之也。
┃ 今译 ┃
╱
以上数条礼节,只是个大概。你如果真的用心于此,三千条礼仪,都可以根据这些来推论。懂得了道理,又能以仁德来保持它,根本就已经确立了,然而还需要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所言所行无不依照礼节,这样才算是尽善尽美了。这些礼节虽然低微琐碎,只要不断地扩充发扬它,就可以到达发育万物、上极于天道的地位,所以不要认为这是礼的细枝末节而忽视它。
┃ 简注 ┃
╱
① 智及仁守……方为尽善: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说:“一个在上位者,他的智慧足以知道此道了,若其心之仁不足以守,则虽知得了,必然还会失去。知得了,其心之仁也足以守之不失了,但不能庄敬以临莅其民,则其民仍将慢其上而不敬。知得了,其心之仁又足以守,又能庄敬以临其民,但鼓动兴作,运使其民时,若不合乎礼,仍是未善。”)
②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出自《礼记·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伟大啊圣人之道!广大美好以化育万物,这种道德真的是可以与天比高了。)
┃ 实践要点 ┃
╱
今人谈礼,多失其古义,要么鄙薄其繁琐形式,要么只注重公共商务礼仪,皆未能从根源上理解礼之要义。故笔者不揣鄙陋,简略总结礼之要义如下,共有四点:
一、古礼演化,展示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和发展线索,掌握之,则能体悟中国文化之要义。
古者祭礼为重,而祭礼本为祭祀神灵,而后转变为祭祀鬼神、上天。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即是谓此。“鬼”为逝去之祖先,“神”则是指日月、山川等的自然神灵,在鬼神之上,还有“天”。
“祭如在”显然是敬鬼神……但“如在”却又不是鬼神本身之自在,而是献祭者的主体状态,所以它与自在的鬼神拉开了距离,是对鬼神本身的“远之”。换句话说,“祭如在”反映出的是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是既根植于古代宗教又超出了古代宗教;既与“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鬼神之德相接,又能够与鬼神本身保持距离,不倚赖于鬼神,从自身中开发出精神性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与鬼神的外在关系变成了人本身与他的精神状态的内在关系,于是人人可以成为鬼神之德的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将原先主要指祭礼的礼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于是事事可以是礼的实践。(倪培民《儒学的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载于《南国学术》2016年第3期)
周朝取代商朝,在礼制上进行了巨大的变革,即从敬畏和祭祀各种自然神灵,改为敬畏和祭祀上天和祖先,而相应的礼的内在精神的巨大转变,则是如上所述的“人的在场”,而非“非人”的在场。我们常常所谓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精神核心“天人合一”,即是从此等意义上转化而建立的。天人合一,则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张扬,而礼是“天人合一”精神的具体实践。明了这一点,就会知道礼的传统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切相关性。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即说明礼对于民众日常教化的重要功用。我们生在“礼仪之邦”,如果能够对“礼”之内涵有所理解,且保持一些内心的敬畏之情,则会相应地赋予我们以文化的自信和精神的力量。
二、礼具有文化传承和心理塑型作用,有助于民生安定与社会和谐。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夫子说:“用政法来引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司马迁将其简化为:“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史记·太史公自序》)这说明礼在社会中不仅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而且这种传承对民众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形成一种预防机制,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日常之礼具有自我规约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礼记·玉藻》中有一段文字特别值得推荐: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远则扬之,然后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身上的佩玉只有在不快不慢、节奏匀称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和谐、悦耳动听的声音,随时都给人以警醒和启示,这样邪僻的念头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中。原来,我们文化传统中崇尚佩戴玉器,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其真正涵义是用玉来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操守和仪态,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更具有道德规约作用。这或许是现代商业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如果习学了古礼的精神内涵后,我们却可以很好地践履其文化意义。
四、礼是传情达意、自我实现的合理方式和有效途径。
《诗经·大雅·抑》中记述了一段劝勉依礼言行的事例: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秃羊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程俊英译,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诗经译注》)作者劝谏年轻的周王,投桃报李,依礼而动,禁止轻狂,在符合礼仪的范围内举动言语。因此礼又是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关系中合理传递情感的通道。
孔子告诫颜回“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似乎把礼绝对化了,不能越雷池一步,然而这是对于低层次人格境界者而言,而如果能够达到较高的修为层次,则会把礼当作修身成人的路径,有助于梳理内心的情感和欲望,因此会更加自觉遵守礼的规约,从而使精神层次和人格修养自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四勿”不是约束,而恰恰是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四点总结,我们来看本章内容,其深得《礼记》《仪礼》诸书之精髓,而披沙拣金,化繁为简,既便于掌握又准确地呈现了古礼的精神。它们本就为具体可行的日常规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当然,今人不必泥于古礼,亦不必像律师记诵法律条文一样,把这里列具的每一点都记下来,而应体会其出发点,理解并掌握其要义精髓,深刻认识礼的价值与功用,充分尊重并认真学习古人智慧。一是要领会其精神要旨,不轻易否定古礼之质;二是在现实中躬身力行,以尊人自尊,助人自助;三是要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不至僵化,而能够崇文兴礼,振兴文明,以文化担当来自我加持。
如是,则礼仪大兴,人得而为人,物则得而成物,性命各有所安,传统文化体系之意义得以呈现。人在礼中,亦可如鱼得水,欣飨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