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山石树木,皆重皴法。其笔法,有浓淡、繁简、燥湿之不同,当求笔到意足,各宜合度。其所以合度,则在浓笔宜分明,淡笔宜骨力,繁笔宜检静,简笔宜沉着,湿笔宜爽朗,燥笔宜润泽;至山石之皴法,多创始于唐宋间人,盖古人作画,有染无皴,自唐李思训、王维始发明皴法也。用述派别于下:

小斧劈皴 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皴,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后人以李为北宗。

雨雪皴 亦名雨点皴,王维亦用点攒簇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后人以王为南宗。

披麻皴 亦名麻皮皴,董源用王维渲淡法,下笔均直,点纵为长,遂变为此皴,巨然及元人多学之。

大斧劈皴 南宋刘松年作皴,犹作小斧劈法,李唐亦近之。夏圭、马远乃变其法,用侧笔皴,或用卧笔带水作皴,谓之带水斧斫,则已非北宗之皴法。

长斧劈皴 许道宁、颜晖所作,一名曰雨淋墙头。

短笔皴 江贯道师巨然所作。

泥里拔钉皴 夏圭师李唐所作。

拖泥带水皴 米友仁所作。先以水遍抹山形坡形大小之处,然后蘸佳墨横笔拖之。

卷云皴 郭熙画皴,原用披麻,至矾头石用笔多旋转,如卷云,故名。

解索皴 王叔明喜用长皴皴山峦,准头用笔多弯曲,故名。

马牙勾 李思训、赵千里所作多有之,盖先勾勒成山,却以大青绿着色,方用螺青苦绿碎皴染,兼以泥金作石脚。

荷叶筋 赵孟画山,分脉络,似荷叶,故名。

大抵皴法,以斧劈、披麻为二大宗,其他皴法,皆由二大宗变化而出,盖古人画中皴染,本非一格,每到画时,意之所至,就山之形势,石之式样,少变笔意,即自成一家矣。总之,皴法佳否,全视笔法,落笔轻松,则无多少厚薄之病,又能毛而不滞,光而不滑,则更擅其妙。上述马牙勾、荷叶筋,皆为皴法之别称,故以附缀;其他皴法不常用者则阙之。

初学皴法,当从披麻皴入手,因其便于规仿,复多变化。既通其法,又当以用墨之法,以为补助。古人作皴之用墨,其佳者,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特然一下处,有渐渐渍成处,有淡荡虚无处,有沉着雄厚处,兼此五者,则皴法尽其长矣。

木树皴法,则较简单,如松皮作鳞皴,柏皮作绳皴,柳身作交叉麻皮皴,梅身要点擦横皴,梧桐树身作稀笔横皴,余作疏林丛灌之树身,则以简笔作皴即可。惟黑处留白,明处求暗,亦须加意耳。

点苔之法,亦为山石木树之关系最重者,且为一画之成,最后着笔之处;盖通体片段,皴染已完,如何处墨光不显,何处墨气不厚,加以点苔,即能起色。点苔之诀,或圆或直或横,大要在每幅之用笔,不可凌杂;其有用尖点侧点之处,则宜疏不宜密;点苔一有不合,则佳画成为劣品;故古人极重视之。古画且有全不点苔者,因其渲染已佳,坡石岸根,皆隐显合度,无所用于点苔;然宋明以来之名家,则无不点苔矣。画青绿及工笔设色者,点笔或用大青大绿,每先用粉作底,再加颜色,此宋元人之法也。木树之根,画家亦多点苔,此为表示幽深之迹象,惟不能与枝叶相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