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葵第十七〔1〕

广雅》曰:“蘬,丘葵也。”〔2〕

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

博物志》曰〔3〕:“人食落葵〔4〕,为狗所啮,作疮则不差,或至死。”

按: 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

【注释】

〔1〕葵: 锦葵科的冬葵(Malva verticillata),也叫冬寒菜;其味柔滑,古时又叫“滑菜”。葵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蔬菜,栽培很早,《诗经》中已有记载。《要术》列为蔬菜的第一篇,栽培方法也谈得详细,反映葵在当时的重要性。直到元代的《王氏农书》还说葵是“百菜之主”。但到明代的《本草纲目》已把它列入草类,现在蔬菜栽培学书中也没有葵的章节。今人已感到陌生,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仍有栽培,长沙等地还是叫葵菜,不过已远远不如古代的重要了。

〔2〕《广雅·释草》作:“蘬,葵也。”无“丘”字。启愉按: 《玉篇》“蘬”字有“丘追”等三切(声母都是“丘”字),《御览》卷九七九“葵”引《广雅》正作:“蘬(丘轨切),葵也。”说明“丘”字是衍文,是音切脱去下面二字,只剩着“丘”字而致误。

〔3〕《博物志》: 西晋张华(232—300)撰。记载异域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等。原书已佚,今本由后人搜辑而成,已杂有后人掺假成分。

〔4〕落葵: 落葵科的落葵(Basella rubra),一年生缠绕草本。子实为浆果,暗紫色,可作胭脂,又名胭脂菜。又有终()葵、天葵、露葵、繁(蘩)露、承露等异名。《丛书集成》本《博物志》卷二有此条,“落葵”作“终葵”。别本又作“冬葵”,“冬”是“终”的残误。《御览》卷九八〇引《博物志》又作“络葵”。

【译文】

《广雅》说:“蘬(guī),就是葵。”

《广志》说:“胡葵,花紫红色。”

《博物志》说:“吃了落葵的人,被狗咬伤,长的疮不会好,甚至因此致死。”

〔思勰〕按: 现在的葵有紫茎和白茎两种,每种又都有大型和小型的不同。此外又有鸭脚葵。

临种时,必燥曝葵子。葵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者,疥而不肥也〔1〕。

地不厌良,故墟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

春必畦种水浇。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地省而菜多,一畦供一口。畦长两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均,又不用人足入〔2〕。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耙耧之,令熟,足踏使坚平;下水,令彻泽。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葵生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便止。

每一掐,辄耙耧地令起,下水加粪。三掐更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

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践踏之乃佳。践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

五月初,更种之。春者既老,秋叶未生,故种此相接。

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3〕。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即黑而涩。

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于此时,附地剪却春葵,令根上枿生者〔4〕,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留之,亦中为榜簇〔5〕。

掐秋菜,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多则科大。〔6〕凡掐,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其不剪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菜心;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

收待霜降。伤早黄烂,伤晚黑涩。榜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之。待萎而者必烂。

【注释】

〔1〕“疥”,明抄及《辑要》引并同;殿本《王氏农书》引作“瘠”,《渐西》本从之。“疥”指叶片上有瘢斑等病害,“瘠”是瘦,二义不同。

〔2〕畦不能做得太宽,否则管理上和披叶时都很不方便,势必踩进畦里伤菜坏畦。按: 后魏也是6尺为步。1尺约合今280毫米,即0.84市尺;半步3尺,合2.52市尺。人站在畦旁伸手进去披菜,已经够宽,不能再宽了。

〔3〕葵菜一年可以种三批,即三季,就是春葵、夏葵和秋葵。畦种的免得重新作畦,都是拔掉再种在原畦。大田种的三季都种在另外的地里。上文冬种早春生长的是春葵,老了还要剪去主茎,使复壮更生新侧茎;五月初另地种的是夏葵,老了要留着收种子;这里六月初一另地种的是秋葵,除供鲜食外,主要是阴干贮藏作冬菜的。

〔4〕植物全体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组合体,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而保持着平衡发展。如果把地上部切割去一部分,打破了二者的平衡状态,植物本身为了统一植物体内部的矛盾,就以强盛的再生能力萌发新芽,长成新枝,达到新的平衡。人们从长期的感性认识中发现植物体有这种猛长新枝的现象,久而久之,贾思勰就继承着运用在葵菜上,有意识地截去春葵老茎,促使长出新茎,挖掘老株余势,达到了复壮更新的高标准。原来老葵截去主茎后,近根部的腋芽迅速萌发生长;就连那作为后备军的潜伏芽也不甘心潜伏,加快活跃起来,出来递补,一起发芽长出新茎叶,以恢复平衡。秋葵老了,也照此处理。秋葵根部侧芽多的截短些;单茎的留长些,促使下部有较多的腋芽、潜伏芽萌发新侧茎。这样处理之后,葵株虽然短些,但发棵大,新茎叶多,柔嫩,老叶怎样也赶不上,比不截茎的产量大大提高,品质也很好。枿(niè)生,蘖生。枿,同“蘖”。

〔5〕榜簇: 指挂在支架上阴干贮藏。榜,一种晾晒的支架。簇,成小把地排挂在支架上。

〔6〕不掐去主茎下部的叶,养分被分耗,腋芽不易长成新茎,只长着孤单单的一条主茎。多留五六片上部的功能叶使营光合作用,促使腋芽萌发新枝,科丛就容易长得旺盛。

【译文】

临种前一定要把葵子晒燥。葵子虽然过一年不会窝坏,但湿子种下去,叶子会有瘢斑病害,长不肥大。

地不嫌肥沃,种过葵的连作地更好;地瘦了就加粪,不要随便乱种。

春天,必须作成低畦种下,浇水。春天干旱和吹干风的日子多,非作畦种不可。而且畦种的占地少,〔集约程度高,〕单位面积产菜多,一畦菜可以供给一口人。畦子两步长,一步阔。畦大了浇水难得均匀,而且畦里面是不允许人踏进去的。把畦土深深地掘起,〔耧些土作成小畦埂,〕再用熟粪和掘起的土对半相和,盖在畦面上,盖一寸厚,用手用铁齿耙耧过,把土耧熟,再用脚踏过,踏实踏平;接着浇水,让地湿透。水渗尽了,播下葵子,仍用熟粪和土对半和匀,盖在葵子上面一寸多厚。葵长出三片叶子时,开始浇水。只在早晨和晚上浇,日中便停止。

每掐一次葵叶,就把土耙松耙浮起,浇一次水,上一次粪。掐过三次,就拔掉再种上。一年之中,可以种三季。凡是畦种的作物,作畦都像种葵的方法,以后不再重复叙述。

早种〔要使早春生长〕的,必须先进行秋耕。到十月末,地快要结冻之前,撒上子,耢盖过,一亩地用三升子。正月末撒子也可以。再由人在地里踏过才好。踏过的菜长得肥些。地解冻松软了,苗也就长出来了。以后锄的遍数不嫌多。

五月初,再种一季。早春生长的春葵已经老了,秋葵还没有长叶,所以种这季夏葵相接。

六月初一种白茎秋葵。白茎的宜于作菜干;紫茎的干了就发黑而且粗涩。

秋葵可以吃的时候,要留着五月种的来收种子。春葵的种子成熟不均匀,所以要留中间一季的夏葵来收种子。在这时候,贴近地面剪去春葵老茎,促使根茬上重新蘖生出新茎。这新茎的叶柔软肥嫩,仍可作为常吃的菜,比秋葵叶还好吃。留着,以后也可以“榜簇”起来阴干。

掐秋葵,必须留着主茎上部的五六片叶子。如果不掐叶,只长着孤单单的一条主茎;多留上部的叶,〔分枝就多,〕科丛就大。凡掐葵叶,必须等露水干了的时候才掐。农谚说:“露湿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八月半,剪去主茎。要留着下部的小侧茎。侧茎多的可以离地一二寸剪去,独茎的也可以留高些,离地四五寸剪去。这样,蘖生的新茎,又肥又嫩,到收的时候,有齐人膝盖那么高,茎和叶子都好,科丛虽然不很高,菜的分量却加倍的多。如果不剪去原来早长着的主茎,虽然有几尺高,可茎和叶子坚硬,全不好吃;用得上的,只有菜心;就连菜心外面的叶也是发黄的,味道粗涩,很坏很坏,怎样煮也不好吃。所以,看看好像很多,其实是极少极少。

收获要等到见过霜后。收早了会发黄软烂,收晚了会发黑,涩而不滑。收来挂在支架上,必须在阴处晾干。见太阳也会变涩。零碎的茎叶,割下后,就在地里随手收聚起来扎成小把。等到萎蔫了再收扎成把,以后一定会烂坏。

又冬种葵法: 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九月收菜后即耕,至十月半,令得三遍。每耕即劳,以铁齿耙耧去陈根,使地极熟,令如麻地。于中逐长穿井十口。井必相当,斜角则妨地。地形狭长者,井必作一行;地形正方者,作两三行亦不嫌也。井别作桔槔、辘轳〔1〕。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柳罐令受一石。罐小,用则功费。

十月末,地将冻,漫散子,唯穊为佳。亩用子六升。散讫,即再劳。有雪,勿令从风飞去,劳雪令地保泽,叶又不虫。〔2〕每雪辄一劳之。若竟冬无雪,腊月中汲井水普浇,悉令彻泽。有雪则不荒。正月地释,驱羊踏破地皮〔3〕。不踏即枯涸,皮破即膏润。春暖草生,葵亦俱生。

三月初,叶大如钱,逐穊处拔大者卖之。十手拔,乃禁取〔4〕。儿女子七岁以上,皆得充事也。一升葵,还得一升米。日日常拔,看稀稠得所乃止。有草拔却,不得用锄。一亩得葵三载,合收米九十车。车准二十斛,为米一千八百石。

自四月八日以后,日日剪卖。其剪处,寻以手拌斫 地令起〔5〕,水浇,粪覆之。四月亢旱,不浇则不长;有雨即不须。四月以前,虽旱亦不须浇,地实保泽,雪势未尽故也。比及剪遍,初者还复,周而复始,日日无穷。至八月社日止,留作秋菜。九月,指地卖,两亩得绢一匹。

收讫,即急耕,依去年法,胜作十顷谷田。止须一乘车牛专供此园。耕、劳、辇粪、卖菜,终岁不闲。

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种菉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其井间之田,犁不及者,可作畦,以种诸菜。〔6〕

【注释】

〔1〕桔槔: 原始的提水机具,利用杠杆作用提水。最早见于《庄子·天地·天运》。如图十一(采自《王氏农书》)。 辘轳: 利用旋转动力提水,比桔槔前进一步,现在农村仍有应用。如图十二(采自《授时通考》)。

图十一 桔槔

图十二 辘轳

〔2〕“劳雪……叶又不虫”这条小注,应在下句正文“每雪辄一劳之”的下面。下条小注“有雪则不荒”,“荒”疑应作“浇”。

〔3〕踏破地皮: 即踏破踏松地表层。冬天经过几次压雪之后,土壤塌实,地下毛管水孔道联通良好,回春化冻之后,地面暴露,毛管水向上运行,直达地表,很快蒸发失墒。赶羊在地里踏破踏松地表,切断和打乱了毛管通道,使上行水分阻断在土层之下,因而保住墒,使地润泽。

〔4〕禁(jīn): 能,经受。

〔5〕手拌(pàn)斫: 一种手用的小型刨土农具。

〔6〕井间隙地种其他的菜,常年种葵菜时就可以种,以尽其地利,不必只在五六月耕地种绿豆作绿肥时才种。所以,井间隙地种菜这条注文,怀疑该在前文“穿井十口”的注文“作两三行亦不嫌也”之下。

【译文】

又冬天种葵的方法: 靠近州、郡的大城市有市场的地方,在郊外有着三十亩好地的,九月收过秋葵之后就耕翻,到十月半,要求耕三遍。每耕一遍就耱耢,再用手用铁齿耙把陈根耧掉,把土耙细使得极熟,像种大麻的地一样。在地的中央随着它的长开十口井。开井必须对直开成一线,如果斜着对角开,那就妨碍耕作而且费地了。地形狭长的,井只能开一排;地形正方的,开成两排三排也不妨。每口井分别装置桔槔或辘轳。井水离井口深的用辘轳,离井口浅的用桔槔。汲水用的柳条罐子,用可以装得下一石水的。罐子小了,费的工夫就多。

十月底,地快结冻前,撒播种子,尽量密播为好。一亩地用六升种子。撒完后,随即耢盖两遍。下过雪,不要让雪被风吹走,每下一次雪,随即耢压一遍。(耢压过,可以使地保住水泽,叶又不会生虫。)假如整个冬天不下雪,就在腊月里汲井水普遍浇灌一遍,要统统浇湿透。有雪不会多长杂草(?)。正月,地面化冻了,赶着羊在地里踏破踏松地表层。不踏松地表就会干涸,踏松了就保得住润泽。春天回暖的时候,杂草长出,葵也都出苗了。

三月初,葵叶长到像铜钱的大小,依次看稠密的地方拣大的拔来卖掉。要有十足的人手拔才能拔得了。七岁以上的男女小孩,都干得了这工作。一升葵秧,可以换得一升米。天天间苗拔来卖,到稀稠合适时停止。有草就拔掉,不能用锄头锄。一亩地可以收到三大车的葵秧,〔等于三大车的米。三十亩地〕共可收到九十车米。一车以二十斛米计算,〔九十车〕共得米一千八百斛。

从四月八日起,以后天天剪下留着的葵菜来卖。剪过的地方,随即用“手拌斫”把土刨松浮起,浇上水,盖上粪。四月里亢阳天旱,不浇水就不生长;有雨就无须浇水。四月以前,就是不下雨也不必浇水,因为地里还保有墒,去冬压雪的余墒还没有消尽。等到全部的地都剪过了一遍,早先剪过的地又都陆续长出来了。这样循环着剪,一轮转一轮地天天有得剪。剪到八月秋社日停止,留下来作为秋菜。到九月,就整片地批卖给人家,两亩地的菜,可以卖得一匹绢。

菜全部收完之后,赶快又耕翻,还是依照去年的办法又种上。这样,〔三十亩地的收益〕比种一千亩谷田还强。营运上只要配备一辆牛车,专门供这菜园用。耕地,耢地,运粪,卖菜,一年到头不闲空。

如果粪没法得到,可以在五、六月里稠密地播种绿豆,到七月、八月耕翻掩埋在地里,就像用粪粪田一样,它的肥美实在和粪没有两样,而且又省功力。井边上犁不到的隙地,可以作成畦,种上别的各种菜。

崔寔曰:“正月,可种瓜、瓠、葵、芥、薤、大小葱、苏。苜蓿及杂蒜,亦可种—此二物皆不如秋。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作葵菹,干葵。”〔1〕

《家政法》曰:“正月种葵。”

【注释】

〔1〕《玉烛宝典·正月》引崔寔《四民月令》“葱”后“苏”前尚有“蓼”,《要术》本卷《荏蓼》引崔寔正作:“正月,可种蓼。”《要术》此处似脱“蓼”字。

【译文】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瓜、瓠、葵、芥、薤、大葱、小葱、〔蓼、〕苏。苜蓿和杂蒜,也可以种—这两种都不如秋天种的好。六月,六日可以种秋葵,中伏以后可以种冬天的葵。九月,腌葵菹,晒干葵。”

《家政法》说:“正月种葵。”

蔓菁第十八

菘、芦菔附出

尔雅》曰〔1〕:“,葑苁。”注:“江东呼为芜菁,或为菘,菘、音相近,则芜菁。”〔2〕

《字林》曰:“,芜菁苗也,乃齐鲁云。”

《广志》云:“芜菁,有紫花者,白花者。”

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tianbooks

【注释】

〔1〕引文见《尔雅·释草》,“”作“须”。关于后面的“注”,《尔雅》郭璞注是“未详”,孙炎注是:“须,一名葑苁。”(《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孔颖达疏引)这里的注文有不同,未悉出自何人。清臧庸(镛堂)将《要术》此注辑入所纂《尔雅汉注》中,则认为是汉人所注,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只推定为“旧注之文”。又,《要术》明抄等原无“注”字,据湖湘本补入。

〔2〕古人对某些相似的植物往往混为一物。这里《尔雅》的某一注者把芜菁当作菘菜,即其一例。其实芜菁(Brassica rapa,十字花科,现在北方通称蔓菁)是根菜类蔬菜,肉质根肥大,可供食,菘菜是白菜类蔬菜,以叶供食,二者不同。不过,二者叶和花(黄色)有些相似,或者又由于栽培环境和管理不善,芜菁肉质根不长大,有些像菘菜,因此误认为一物?但贾氏指出菘菜像芜菁,叶丛大,不是芜菁,不能混淆。古人又把萝卜当作芜菁(下文)。《方言》说:“芜菁开紫花的叫作芦菔。”芦菔即萝卜。按: 芜菁花黄色,没有紫花的,紫花的是萝卜,不是芜菁。《广志》也说:“芜菁有紫花的,有白花的。”实际也把萝卜当作芜菁,因为萝卜才有紫花、白花的。贾氏也予以辨正,指出萝卜根(肉质根)粗大,可以生吃,但芜菁根不能生吃,俗话说:“生吃芜菁,没有人情。”贾氏通过细心的观察分析,抓住植物形态、生理、性状等的不同“把柄”,对千百年来混二为一的类似植物,第一个予以鉴别辨正,在植物分类上有独到的见解(此外还有梅和杏、棠和杜、楸和梓等)。

【译文】

《尔雅》说:“,是葑苁(cōng)。”注解说:“江东称为芜菁,或称为菘,菘和语音相近,就是芜菁。”

《字林》说:“,是芜菁苗,是齐鲁的方言。”

《广志》说:“芜菁,有紫花的,有白花的。”

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若无故墟粪者〔1〕,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耕地欲熟。

七月初种之。一亩用子三升。从处暑至八月白露节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干。漫散而劳。种不用湿。湿则地坚叶焦。既生不锄〔2〕。

九月末收叶,晚收则黄落。仍留根取子。十月中,犁粗,拾取耕出者。若不耕,则留者英不茂〔3〕,实不繁也。

其叶作菹者,料理如常法。拟作干菜及人丈反菹者,菹者,后年正月始作耳〔4〕,须留第一好菜拟之。其菹法列后条〔5〕。割讫则寻手择治而辫之,勿待萎,萎而后辫则烂。挂着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烟熏则苦。燥则上在厨积置以苫之。积时宜候天阴润,不尔,多碎折。久不积苫则涩也。

春夏畦种供食者,与畦葵法同。剪讫更种,从春至秋得三辈,常供好菹。

取根者,用大小麦底。六月中种。十月将冻,耕出之。一亩得数车。早出者根细。

【注释】

〔1〕“故墟粪”,“墟”疑“垣”字之误,“故垣粪”即指用旧墙土作粪。

〔2〕既生不锄: 出苗后,不要锄。在田间管理上,芜菁没有像葵那样要求精细重视,肥水管理和中耕锄草都是这样。锄苗可以同时间苗,芜菁既然不锄,也没有提到手间,这是不行间苗的。但间苗是很重要的。芜菁虽然管理上可以简便些,但幼苗期间土壤仍要经常保持疏松,雨后尤其需要中耕除草,促使生长旺盛。根部逐渐发育露出地面时,更需要培土,以利肉质根的次生生长,并使肉质根盖在地下,则表皮细润,颜色正常,品质也提高。《要术》显然对芜菁的栽培管理是相当粗放的。

〔3〕英: 指嫩叶,这里指着生于短缩茎上的新叶丛。按: 这是撒播芜菁,十月中粗疏地犁起土条,翻出一部分芜菁根收根,另一部分留着越冬,明年收子。但须注意,九月底收叶,怎样收法,是摘叶还是切断其茎。据下文“割下后”,应是割茎,保留着短缩茎基部(根颈部),使潜伏芽蘖生新枝叶,即所谓“英”。但根颈部接近地面,容易受冻害,《要术》没有提到保护措施。这样露地越冬收子的处理法,现在不采用。

〔4〕“后年”,各本相同,《辑要》引改为“次年”,没有错。按: 古称“后年”,实是后一年的意思,就是现在说的明年,非指明年的明年。卷六《养羊》的“后年春”,也是指明年春。其他文献如《晋书·杜预传》的“当须后年”,实际也是明年。《辑要》改为“次年”,后人读此,免致混淆。又,去年,古亦常称“前年”,即今年前的一年,与今称去年之去年为“前年”不同,如卷二《水稻》引《周礼·稻人》郑玄注的“扬去前年所芟之草”,所指实即去年也。他如《史记·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指的都是去年的事情,裴骃《集解》引张晏说:“往年、前年同年,使文相避也。”

〔5〕菹是一种用麦曲加黍米淀粉酿制而成的菹菜,制法见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的“菹法”。

【译文】

种芜菁不要求种多,但必须是好地,在连作地上新近上过陈墙土作粪的很好。如果没有〔陈墙土〕作粪,就用灰作粪,施上一寸厚;灰太多了土会过燥,苗就出不了了。地要耕整得细熟。

七月初种下去。一亩地用三升种子。从处暑到八月白露节,都可以种。早种的作腌菜,晚种的作干菜。撒播,耢盖好。地湿时不要种。地湿盖后紧实,长出的叶子会干焦。出苗后不要锄。

九月末,收获叶子,收晚了叶子会发黄掉落。仍然留着根,准备收种子。十月中,粗粗地犁起土条,拾取翻出来的芜菁根。如果不粗疏地犁过,留着的芜菁的嫩叶长不茂盛,明年结的子实就少了。

叶子准备腌作菹菜的,按通常的办法处理。准备作干菜和“菹”的,所谓菹,是明年正月才开始酿制的,须要留着第一等好菜作准备。它的作法后文有专条说明。割下后,随手选择整理出来,打成辫形,不要延迟让蔫了,蔫了再打辫,就会烂坏。再两头相结挂在屋里不见太阳风凉的地方,但不能被烟熏。烟熏过味道就苦。干了之后,上在橱架上堆积起来,上面用东西盖好。堆积时该等候潮润的阴天,不然的话,叶便会破碎折断。长时间不堆积起来盖好,味道会粗涩。

春夏两季种来作为常吃的,可以采用畦种法,畦种的方法跟种葵菜相同。剪完,拔掉又种上,从春到秋,可以种三季,经常有好菹菜供吃。

以收根为目的的,用大麦小麦茬的地。六月中种。十月快结冻前,耕翻出来收根。一亩地可以收到几车根。早耕出的根小。

又多种芜菁法: 近市良田一顷,七月初种之。六月种者,根虽粗大,叶复虫食;七月末种者,叶虽膏润,根复细小;七月初种,根叶俱得。拟卖者,纯种九英〔1〕。九英叶根粗大,虽堪举卖,气味不美。欲自食者,须种细根。

一顷取叶三十载。正月、二月,卖作 菹,三载得一奴。收根依 法,一顷收二百载。二十载得一婢。细剉和茎饲牛羊,全掷乞猪〔2〕,并得充肥,亚于大豆耳。一顷收子二百石,输与压油家,三量成米,此为收粟米六百石,亦胜谷田十顷。

是故汉桓帝诏曰〔3〕:“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4〕然此可以度凶年,救饥馑。干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馑?若值凶年,一顷乃活百人耳。

蒸干芜菁根法: 作汤净洗芜菁根,漉着一斛瓮子中,以苇荻塞瓮里以蔽口,合着釜上,系甑带;以干牛粪燃火,竟夜蒸之。粗细均熟,谨谨着牙,真类鹿尾。蒸而卖者,则收米十石也〔5〕。

【注释】

〔1〕九英: 九英芜菁。启愉按: 古人常把芜菁当作菘菜或萝卜,其实后人习俗上也有混叫的。例如芜菁有的地方俗名“九英菘”,江西的地方志上仍有叫小萝卜为蔓菁的。芥菜的变种大头芥(即大头菜),其叶除中央主要叶丛外,在周围还有小叶丛数簇。小芥菜中有一种俗名“九头芥”的,主茎外围涌生着多条小侧茎。此类都是所谓“多头种”。但芜菁的叶只有中央一丛而已,不具分簇或分头,则所谓“九英”,应指短缩茎上分生着多片长大的羽状分裂叶,成为一大丛。

〔2〕乞: 这里作“给予”解。

〔3〕汉桓帝(132—167): 东汉晚期皇帝,在位21年,到死都被外戚和宦官专权。

〔4〕此诏记于《东观汉记》,见《御览》卷九七九“芜菁”引,其年份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桓帝本纪》也载此事,是: 永兴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长逆流,诏司隶校尉、部刺史曰:‘蝗灾为害,水变仍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其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事实是蝗灾以后,继以水灾,故《东观汉记》并称“蝗、水”。《要术》的“横”,疑是“蝗”字之误。郡国: 国与郡相当,都是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至隋废国存郡。

〔5〕“收米十石”,没有说明多少芜菁根,照行文习惯,应是承上文“一斛瓮”的芜菁根说的。但经济效益未免太高。

【译文】

又多种芜菁的方法: 靠近城市用一顷好地,七月初种下去。六月种的,根虽然粗大,但叶子遭受虫害;七月底种的,叶子虽然肥润,但根却细小;只有七月初种的,根和叶子都好。打算卖给人家的,全种九英芜菁。九英芜菁,叶子和根都粗大,虽然卖得钱多,但气味都不好。自己吃的,该种细根芜菁。

一顷地可以收三十车的叶。正月、二月,卖给人家作菹,三车叶可以换得一个奴。收根时,依照犁地翻出的办法,一顷地可以收二百车根。二十车根可以换得一个婢。把根斩碎拌和在茎里一起喂牛羊,或者整块地扔给猪吃,都能长得膘肥,比大豆只稍微差点。一顷地还可以收二百石种子,拿来卖给榨油作坊,可以换得三倍的米,也就是总共收得六百石的粟米,胜过种十顷的谷田。

所以汉桓帝下诏说:“洪水横流成灾,五谷没有收成,命令受灾害的郡国,都种上芜菁,以接济粮食。”这说明芜菁可以度过凶年,解救饥荒。其实芜菁根晒干后蒸熟吃,又甜又美,自可当粮食充饥,何必要到荒年才种呢?如果碰上荒年,一顷地的芜菁只能救活一百人罢了。

干芜菁根的蒸熟方法: 烧热水把干芜菁根洗干净,捞出来倒进一斛容量大的瓦瓮中,拿芦苇两头都塞进瓮里,遮蔽瓮口,倒转扣合在釜甑上,系上甑带;下面用干牛粪缓缓地烧着,蒸上一整夜。这样,大的小的都熟了,吃时细致紧密有嚼劲,真像鹿尾一样。这样蒸熟后卖掉,一斛根(?)可以收得十石米。

种菘、芦菔蒲北反法,与芜菁同。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方言》曰〔1〕:“芜菁,紫花者谓之芦菔。”〔2〕按: 芦菔,根实粗大,其角及根叶,并可生食,非芜菁也。谚曰:“生噉芜菁无人情。”取子者,以草覆之,不覆则冻死。秋中卖银〔3〕,十亩得钱一万。

《广志》曰:“芦菔,一名雹突。”

崔寔曰:“四月,收芜菁及芥、葶苈、冬葵子〔4〕。六月中伏后,七月可种芜菁,至十月可收也。”

【注释】

〔1〕《方言》: 西汉末扬雄(前53—18)撰,记述西汉时代各地区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著作。

〔2〕见《方言》卷三:“、荛,芜菁也。……其紫花者谓之芦菔。”

〔3〕“银”,湖湘本校语:“银似钱误。”《渐西》本即据以改为“钱”字,但嫌重沓。清末黄麓森《仿北宋本齐民要术》稿本(未出版)则改为“根”字,可能是“根”字之误。

〔4〕葶苈: 十字花科,学名Rorippa montana,原野杂草。种子供药用,为利尿及祛痰药。这是采子供药用的。 冬葵: 指葵菜越冬收种子者。

【译文】

种菘菜和芦菔的方法,与芜菁相同。菘菜像芜菁,叶上没有毛,棵大。《方言》说:“芜菁开紫花的叫作芦菔。”〔思勰〕按: 芦菔的根和子实都比较粗大,它的嫩角、嫩叶和根都可以生吃,并不是芜菁。〔芜菁是不能生吃的,〕所以俗话说:“生吃芜菁,没有人情。”准备收种子的,冬天要用草覆盖,不盖就会冻死。秋天收〔根〕卖掉,十亩地可以卖得一万文钱。

《广志》说:“芦菔,又名雹突。”

崔寔说:“四月,收芜菁、芥、葶苈和冬葵的种子。六月中伏以后到七月,可以种芜菁,到十月可以收获。”

种蒜第十九

泽蒜附出

《说文》曰:“蒜,荤菜也。”

《广志》曰:“蒜有胡蒜、小蒜。黄蒜,长苗无科,出哀牢〔1〕。”

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2〕、苜蓿。”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3〕

延笃曰〔4〕:“张骞大宛之蒜。”〔5〕

潘尼曰〔6〕:“西域之蒜。”〔7〕

朝歌大蒜甚辛〔8〕。一名葫,南人尚有“齐葫”之言。又有胡蒜、泽蒜也。〔9〕

【注释】

〔1〕黄蒜: 未详。“出”,明抄等都空一格,湖湘本等脱,据日译本《要术》引劳季言校宋本空格作“出”补。 哀牢: 古国名。东汉明帝时置哀牢、博南二县,即今云南盈江、永平等地。

〔2〕“葡萄”,各本错脱殊甚,据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补正为“葡萄”。

〔3〕清黄丕烈刊叶氏宋本《博物志》只有:“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钱熙祚《指海》据各书辑校的《博物志》就很多:“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可作燕支也。”但《汉书·西域传》记载只有葡萄、苜蓿二种,《博物志》所说,未必可靠。

〔4〕延笃: 东汉人,《后汉书》有传。《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有“后汉京兆尹《延笃集》一卷”,今佚。

〔5〕此条《御览》卷九七七“蒜”引作“延笃《与李文德书》”,但《后汉书·延笃传》所载《与李文德书》不载此句,或系在给李文德的别的书信中。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6〕潘尼(约·经籍志四》著录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同,《宋史·艺文志》不复著录,则已亡佚。《要术》所引为潘尼《钓赋》文。

〔7〕此条《御览》卷九七七“蒜”引作“潘尼《钓赋》”:“西戎之蒜,南夷之姜。”后一句《要术》引于本卷《种姜》。

〔8〕朝(zhāo)歌: 殷末的都城,汉置县,在今河南淇县。隋废。

〔9〕以上各种蒜: 据《本草纲目》卷二六“蒜”说,中国原来只有“蒜”,后来从西域传进葫蒜,即大蒜,就把原来的蒜叫“小蒜”,以示区别。小蒜(Alliumscorodoprasum)是大蒜的近缘植物,与大蒜显著不同处是鳞茎细小如薤,其中只有一个鳞球,所以《夏小正》称为“卵蒜”,因其鳞茎小如鸟卵。李时珍说,泽蒜是从野泽移来种植的,所以有“泽”的名称。一般人都把野生的山蒜、泽蒜当作栽培历史悠久的小蒜,是错的。从《要术》所记,泽蒜确实是野生而在半栽培过程中的。胡蒜,可能是大蒜,或者是山蒜。

【译文】

《说文》说:“蒜是有熏人臭气的菜。”

《广志》说:“蒜,有胡蒜、小蒜。又一种黄蒜,长长的苗叶,没有蒜瓣,出在哀牢。”

王逸说:“张骞周游极远的异域,才得到大蒜、葡萄和苜蓿带了回来。”

《博物志》说:“张骞出使西域,得到了大蒜和胡荽。”

延笃说:“张骞带回来大宛的蒜。”

潘尼说:“西域的蒜。”

朝歌的大蒜很辣。大蒜又叫葫,现在南方人还有“齐葫”的说法。又有胡蒜、泽蒜的种类。

蒜宜良软地〔1〕。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软次之〔2〕。刚强之地,辛辣而瘦小也。三遍熟耕。九月初种。

种法: 黄墒时,以耧耩,逐垅手下之。五寸一株。谚曰:“左右通锄,一万余株。”空曳劳。

二月半锄之,令满三遍。勿以无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3〕。

条拳而轧之〔4〕。不轧则独科〔5〕。

叶黄,锋出,则辫,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6〕。早出者,皮赤科坚,可以远行;晚则皮皴而喜碎〔7〕。

冬寒,取谷奴勒反布地,一行蒜,一行。不尔则冻死。〔8〕

收条中子种者〔9〕,一年为独瓣;种二年者,则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凡蒜矣。瓦子垅底〔10〕,置独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横阔而大,形容殊别,亦足以为异。

今并州无大蒜〔11〕,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矣〔12〕,其瓣粗细,正与条中子同。芜菁根,其大如碗口,虽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至于五谷、蔬、果,与余州早晚不殊,亦一异也。并州豌豆,度井陉以东〔13〕,山东谷子〔14〕,入壶关、上党〔15〕,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 盖土地之异者也〔16〕。

【注释】

〔1〕大蒜的根系浅,摄取肥水的能力弱,所以要选在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上种植最为合宜。这类土壤比较疏松,吸水保肥性能较好,所产蒜头颗头大,含水分较多,辣味相对淡。黏重坚实的地,由于鳞茎膨大时受到的阻力大,蒜头就瘦小,水分少,辣味也就重了。

〔2〕“次之”,各本讹作“次大”或“次七”,或仅残存一“欠”字,据《辑要》引改正。

〔3〕不锄则科小: 不锄蒜头就小。锄蒜不但是除草,更重要的是疏松土壤,增高土温,促使其顺利生长发育,有利于蒜瓣的形成和长大。

〔4〕现在群众打蒜薹,一般也以显薹后10—15天蒜薹已显弯曲时为适期。过早产量低;过迟组织变粗,纤维增多,就不好吃了,而且消耗养分,影响蒜头的加速生长。轧(yà),此处指拔掉蒜薹。

〔5〕大蒜种瓣“退母”后,花芽和鳞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时期。打去蒜薹后,顶端生长优势解除,养分大量下移输送到鳞茎,鳞茎加速肥大,蒜头乃进入膨大盛期,产生多瓣的大蒜头。如果植株营养条件不足,或者春播过晚,未能满足春化适温的要求,那就不能发生鳞芽,只能由叶鞘基部的最内一层逐渐膨大,最后形成一个不分瓣的独头蒜。但不打蒜薹就会长成独头蒜,并不是必然的。

〔6〕桁(héng): 梁上横木。这里指挂在横木上风干。

〔7〕蒜头过迟收获,蒜瓣容易散脱,给收获带来很大麻烦。清王筠注释《马首农言》引山东安丘农谚说:“夏至不蒜,必定散了瓣。”

〔8〕“冬寒”这段是说用谷子秸秆一行一行地盖在露地蒜株上,以便保暖越冬,既然不是指“锋出”后的蒜头,按栽培顺序,这段被颠倒了,该排在“二月半锄之”之前。䅞(nè),谷物的秸秆。

〔9〕条中子: 即天蒜,蒜薹上所生的气生鳞茎,也叫蒜珠。蒜珠和蒜头相似,但个体极小,瓣数多,极细小。大蒜是用蒜瓣繁殖的,但用种量很大,而且不断进行无性繁殖,会使生活力衰退,蒜头变小。贾氏采用了一项特殊技术,改用蒜珠繁殖,却意外地发现具有复壮作用。本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农学院曾经就贾氏所记做过用蒜珠繁殖的试验,结果确如贾氏所说,第一年长成独头蒜,第二年再用独头蒜繁殖,却长成分瓣的大蒜,而且蒜头更大。贾氏没事找事做的这个“试验报告”确实不假,能显著提高大蒜的繁殖率和产量,并起到蒜种复壮作用。现在也是利用蒜珠作为防止蒜种退化、提高种性的手段。下文还异想天开地做着把蒜头放在瓦片上埋种在沟底的试验,结果蒜头被瓦片阻抑,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向四外“横行”,因而长成扁圆横大的奇特蒜头。贾思勰这样“无中生有”地探索自然种类,其科学精神,令人敬佩。

〔10〕“瓦子垅底”,是说把小瓦片放在垄沟底上。但缺少动词,也许“子”应该作“置”,音近搞错。

〔11〕并(bīng)州: 今山西北部,州治在太原。

〔12〕百子蒜: 蒜瓣特别细小又多的蒜头。并州气候严寒,大蒜不行秋播。把河南淇县的秋播大蒜移种到并州,只能改行春播,由于环境条件的突起变化,叶腋间的侧芽分化过多,可能发育成细小多瓣的百子蒜。

〔13〕井陉(xíng): 今河北井陉,在太行山东。

〔14〕山东: 指太行山以东,非今山东省,与壶关一带仅一山之隔,而谷子移种产生变异。

〔15〕壶关、上党: 今山西东南隅壶关、长治一带地区。

〔16〕土地之异: 土地条件不同。包括地势、土壤、气候、日照、水质、病虫害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植物在一定的地域内世世代代繁衍着生活着,同化于生活环境,锻炼出适应性,同时也形成了保守性,但一旦环境条件骤然大变,植物适应不了,抵抗不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冲决了其保守性的堤防,于是就出现种种变异。这个普遍真理,贾氏概括说成“土地之异”。

【译文】

大蒜宜于种在松软肥好的地里。白色砂质壤土的地,蒜味带甜,蒜头也大;黑色松软的地次之。黏重坚实的地,蒜味就辣,蒜头也瘦小。地要细熟地耕三遍。九月初下种。

种法: 趁地黄墒的时候,用空耧耩出〔栽植沟〕,跟着一沟沟地按种蒜瓣,相距五寸种一瓣。农谚说:“左右锄头通得过,一亩地种一万多颗。”拖空耢耢盖一遍。

(冬天天气冷,拿禾谷稿秆铺盖在地面上,就是一行蒜株上面,盖一行稿秆〔保暖,让它在露地越冬〕。不然的话,蒜株会冻死。)

到二月半,开始锄,要锄够三遍。不要因为没有草就不锄,不锄蒜头就小。

蒜薹已经显现弯曲时,就拔断它采收蒜薹。不拔掉便只能长成独头蒜。

叶子发黄了,用锋锋出蒜头,便几株打结成一辫,〔然后辫辫相结〕挂在屋里风凉地方架空着的横木上。早锋出来的,蒜皮紫色,蒜头紧实,可以运到远处;锋出迟的,蒜皮会开裂剥落,蒜瓣也容易松裂散落。

拿蒜薹顶上的天蒜来种,第一年长成独瓣蒜;第二年〔再用独瓣蒜〕种下去,却变成了大蒜,而且蒜头大得像拳头,远远超过普通的蒜头。还有: 用瓦片放在沟底,拿独瓣蒜放在瓦片上,盖上土,长成的蒜头扁圆横阔,而且很大,形状非常特别,也足以使人惊异。

现在并州没有大蒜,到朝歌取蒜种来种,一年之后,却变成了百子蒜,蒜瓣细小,正和天蒜瓣一样。可并州的芜菁根,大得像碗口,就是拿外州的种子来种,一年之后也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两种现象相反,这个道理难以推究。又,并州芜菁到八月里才成熟,九月里才收得种子。可其他的五谷、蔬菜、果实等,成熟的早晚,都跟外州并没有两样,也是奇异的事情。另外,并州的豌豆,越过井陉以东,山东的谷子,进入山西的壶关、上党,种起来都只长茎叶不结实。这些都是思勰亲眼所见,并不是听信传闻。总之,都是土地条件不同的结果。

种泽蒜法: 预耕地,熟时采取子,漫散劳之。

泽蒜可以香食,吴人调鼎,率多用此;根、叶解菹,更胜葱韭。

此物繁息,一种永生。蔓延滋漫,年年稍广。间区取,随手还合。但种数亩,用之无穷。种者地熟,美于野生。

崔寔曰:“布谷鸣〔1〕,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种小蒜。八月,可种大蒜。”

【注释】

〔1〕布谷: 即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canorus)。它在谷雨后开始叫,夏至后停止,叫声像“布谷”,故名。也叫勃姑、郭公等,都以鸣声得名。农家很早就把它当作候鸟。

【译文】

种泽蒜的方法: 预先耕好地,泽蒜头成熟时收来,撒播,耢盖。

泽蒜可以使菜肴增添香味,吴人烹调鱼肉荤菜,常常采用这个:鳞茎和叶解去鱼肉腥腻味,比葱和韭菜更好。

这种植物很容易繁衍,种一次就用不着再种。它蔓延滋长开去,一年比一年扩大。间隔着一块块地掘来用,随后又长满连成一片了。只要种上几亩地,以后就吃用不尽。种的因为地熟,比野生的好。

崔寔说:“布谷鸟叫的时候,收小蒜。六月、七月,可以种小蒜。八月,可以种大蒜。”

种薤第二十

《尔雅》曰〔1〕:“薤〔2〕,鸿荟。”注曰:“薤菜也。”

【注释】

〔1〕见《尔雅·释草》。郭璞注作:“即薤菜也。”《御览》卷九七七“薤”引《尔雅》注也有“即”字。有“即”字不会使有的人误读为“薤,菜也”。

〔2〕薤(Allium chinense): 百合科,俗称“藠( jiào )头”。鳞茎狭卵形,供食用。一般少见,我国现在以西南各省区栽培最多。

【译文】

《尔雅》说:“薤,是鸿荟。”注解说:“就是薤菜。”

薤宜白软良地,三转乃佳。

二月、三月种。八月、九月种亦得。秋种者,春末生〔1〕。率七八支为一本。谚曰:“葱三薤四。”移葱者,三支为一本;种薤者,四支为一科。然支多者,科圆大,故以七八为率。

薤子〔2〕,三月叶青便出之,未青而出者,肉未满,令薤瘦。燥曝,挼去莩余,切却强根〔3〕。留强根而湿者,即瘦细不得肥也。先重耧耩地,垅燥,掊而种之。垅燥则薤肥,耧重则白长。率一尺一本。

叶生即锄,锄不厌数。薤性多秽〔4〕,荒则羸恶。五月锋,八月初耩。不耩则白短。

叶不用剪。剪则损白。供常食者,别种。九月、十月出,卖。经久不任也。

拟种子,至春地释,出,即曝之。

崔寔曰:“正月,可种薤、韭、芥。七月,别种薤矣。”

【注释】

〔1〕春末生: 春末鳞茎成熟。“生”指长成,即鳞茎成熟。有的书译成“发芽”,八九月种直到春末才发芽,岂有此理?就是冬种的“埋头”葵菜、瓜茄,也是开春解冻就长出,哪能等到春末?《要术》的薤有春种和秋种。这是秋种,作二年生栽培,越冬收薤,下文三月里收作种薤的,就是这秋种的。春种的当年九、十月收薤白,但留种的仍到明春掘出。

〔2〕薤子: 指繁殖用的鳞茎,今蔬菜栽培学上称“种球”,非指种子。上篇种泽蒜有“采取子”,“子”也应指鳞茎,即泽蒜头,非指种子。

〔3〕强根: 干缩硬化的枯根,即干死的茎踵和须根,留着会影响种薤的吸水,并妨碍新根的发生,所以种前须要切除。

〔4〕薤叶管状线形细长,基生三五枚而已,无分枝,而这里株距又宽,不能荫蔽地面,所以叶丛外容易长杂草,不锄去,薤株会被裹没,薤就长不好了。不但薤,葱、韭等叶子细长,近于直立,都这样。

【译文】

薤宜于种在白色砂质壤土的好地,初耕后再耕三遍为好。

二月、三月种。八月、九月种也可以。秋天种的,到明年春末鳞茎成熟。标准是七八个鳞茎栽植一窝。农谚说:“葱三薤四。”一般是移葱要三根作一窝,种薤要四个作一窝。不过,薤种个数多的,发窝圆大,所以要七八个一窝作标准。

〔繁殖用的〕鳞茎,三月里叶子回青时便掘出来,没有回青便掘出来,肉还没有长满,种下去使薤白瘦小。晒干,搓去外层的枯皮,切掉干死的强根。留着强根,又没有晒干,长的薤就瘦小不会肥大。先用空耧在同一沟里耩两遍,〔把种植沟耩得深些阔些,〕等沟干了,刨个穴种下去。沟干了薤长得肥大,耩两遍薤白就长得长。标准是相隔一尺种一窝。

叶子长出就锄,锄的次数不嫌多。薤地容易长杂草,杂草多了薤就瘦恶。五月锋一遍,八月初耩一遍。不耩,薤白就短。

叶子不要剪。剪叶,薤白生长受到损害。想要平时剪叶吃的,该另外种一些。九月、十月掘出来,可以卖。留着多日不掘,就不好了。

准备作种薤的,到春天地解冻的时候,掘出来,随即晒干。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薤、韭菜、芥菜。七月,可以分薤移栽。”

种葱第二十一

《尔雅》曰:“茖,山葱。”注曰:“茖葱,细茎大叶。”〔1〕

《广雅》曰:“藿、、,葱也;其蓊谓之薹。”〔2〕

《广志》曰:“葱有冬春二葱。有胡葱、木葱、山葱〔3〕。”

《晋令》曰〔4〕:“有紫葱。”〔5〕

【注释】

〔1〕见《尔雅·释草》。注文与郭璞注同。茖(gè),即茖葱(Alliumvictorialis)。具根状茎,叶披针状矩形或椭圆形,下部叶鞘抱合狭长如茎,所谓“茎细叶大”。野生于阴湿山坡,所谓“山葱”的一种。

〔2〕今本《广雅·释草》作:“、藸,葱也。蓊,薹也。”葱不能称“藿”(豆叶)。但《广雅》在此条前面相隔几条的另一条是:“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要术》以“藿”为葱,可能从上条文误入于此。

〔3〕胡葱: 小株型葱的一种类型,鳞茎外皮赤褐色,也叫火葱。分蘖力很强,不易结子,用分株法繁殖,南方栽培很多。 木葱: 未详。

〔4〕《晋令》: 《旧唐书·经籍志上》刑法类著录有“《晋令》四十卷,贾充等撰”。于晋受魏禅前一年(·贾充传》,同时参加修订者尚有荀勖、羊祜、成公绥等十四人。

〔5〕《御览》卷九七七引有:“《晋书》曰: 居洛阳城十里内,有园菜欲以当课,听引其长流灌紫葱。”《类聚》卷八二“葱”引此条作“《晋令》”,“引其”倒作“其引”,是。这明显是郊区菜农愿意种紫葱供应公家,政府准许利用公家水渠灌溉的“律令”,《御览》的《晋书》是《晋令》之误。

【译文】

《尔雅》说:“茖,是山葱。”注解说:“茖葱,茎细叶大。”

《广雅》说:“藿(?)、(chóu)、(chú),都是葱;它的蓊(wěng)叫作薹。”

《广志》说:“葱有冬葱、春葱两种。有胡葱、木葱、山葱。”

《晋令》说:“有紫葱。”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勿令浥郁。此葱性热,多喜浥郁;浥郁则不生〔1〕。

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掩杀之。比至七月,耕数遍。

一亩用子四五升。良田五升,薄地四升。炒谷拌和之,葱子性涩,不以谷和,下不均调;不炒谷,则草秽生。两耧重耩,窍瓠下之〔2〕,以批蒲结反契苏结反继腰曳之〔3〕。七月纳种。

至四月始锄。锄遍乃剪。剪与地平。高留则无叶,深剪则伤根。剪欲旦起,避热时〔4〕。良地三剪,薄地再剪,八月止〔5〕。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6〕。若八月不止,则葱无袍而损白。

十二月尽〔7〕,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叶,春叶则不茂。二月、三月出之。良地二月出,薄地三月出。收子者,别留之。

葱中亦种胡荽,寻手供食;乃至孟冬为菹,亦无妨。

崔寔曰:“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可种大小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8〕

【注释】

〔1〕葱的种类多,《要术》种的是大葱(Allium fistulosum),是大株型葱,以生吃葱白为主,是北方人爱吃的重要蔬菜。以种子繁殖,和南方人爱吃的小株型葱的用鳞茎或分株法繁殖不同。大葱子种皮厚,胚小,最易失去生活力,其发芽力一般只能保持一年,所以必须充分阴干,贮藏在干燥地方。没有阴干或者受潮,水分很难自行消失,则引起自热变质,就不能发芽了。这种情况,《要术》认为葱子性“热”。《要术》把大葱作为三年生蔬菜栽培,就是第一年秋季播子,在露地让幼苗越冬;第二年春季返青生长,入夏叶质柔嫩,可以收获青葱,叫作“小葱”;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最有利于葱白的长高长肥,到冬季可以开始收获葱白(《要术》在过冬二三月收),假茎抱合粗大,因名“大葱”;留种的就留在露地越冬,第三年夏季开花结子,可以采收种子。这时,大葱的生命周期才结束,全生育期要经过二十二三个月。

〔2〕窍瓠: 干葫芦穿孔作成的下种器。播种时用小杖轻叩其下种管震落种子,便于掌握稀密,后面拖着“批契”覆土。《王氏农书》叫“瓠种”,北方通称“点葫芦”。1976年河北滦平在金代遗址中出土瓠种一件,形制和王祯的图基本相同。如图十三。

图十三 瓠种

〔3〕批(biè)契(xiè): 一种用绳系在腰间牵引着覆土的工具。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昭和53年—1978年版)说解放前河北平谷和辽宁锦州等地,播种时后腰间系着“拨梭”(bō suō)(图十四)拉曳着覆土,似乎和批契是同一种农具。石声汉《农桑辑要校注》说沈阳孟方平同志告诉他,辽宁朝阳一带大众使用的一种覆土工具,叫作“簸契”(bǒ qì)(图十五),应该就是批契。

〔4〕青葱经过一夜的生长,清晨剪来,未经日晒,品质特别鲜嫩。

图十四 拨梭(河北平谷)

图十五 簸契(辽宁朝阳)

〔5〕八月止: 到八月停剪。葱叶基部层层包裹着的叶鞘,《要术》称为“袍”。袍抱合成假茎,就是人们需要的主要食用部分—葱白。葱白适于在凉爽季节生长,入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是葱白生长的最盛期,所以要八月停止剪叶,以育养肥大的葱白。

〔6〕根跳: 根向上跳。启愉按: 跳根是植株新老根系进行更替因而使新根上移的一种新陈代谢现象。但大葱在营养生长期间很少分蘖,在整个生育期间也很少有死根、换根现象,它跟善分蘖的韭菜不同,一般不会出现跳根现象。是否《要术》的大葱品种不同,则有不明。

〔7〕“尽”,也可以连下句读为“尽扫去”。但“十二月尽”已很快开春(或已开春),可以不必留着枯叶枯袍保暖,所以“尽”字连上句比较好。

〔8〕春季返青生长、夏季供食的青葱为小葱,冬季收获葱白作为干葱供应的为大葱。春播的也可在夏月以青葱供食,也是小葱。所谓“夏葱叫小葱,冬葱叫大葱”,实际都是以大葱的采收期的不同而分名,并不是两种葱。

【译文】

收取葱子,必须薄薄地摊开阴干,不要让它郁坏。葱子性“热”,很容易郁坏;郁坏了就不能发芽。

准备种葱的地,必须在春天先种绿豆,到五月里耕翻掩埋在地里〔作绿肥〕。到七月,再耕翻几遍。

一亩地用四五升种子。好地五升,瘦地四升。拿炒过的谷子拌和葱子,葱子有棱角,粘手不滑脱,不用谷子拌和,溜种就不均匀;谷子不炒过,都会长成秽草。〔播种沟〕用空耧重耩两遍,把种子放进“窍瓠”里溜下,同时腰上系着“批契”拖过覆土。播种期是七月。

到四月开始锄。锄遍了开始剪青葱。剪要和地面相平。留得高了,叶就少了;剪得太深了,根会受伤。剪葱要在清晨起来避开太阳晒着的时候。好地剪三次,瘦地剪两次,到八月停剪。不剪长不茂盛,剪过头了根会上跳。如果八月不停剪,葱就没有多少“袍”,葱白也就减损了。

到十二月底,扫去株间的枯叶枯袍。不去掉枯叶枯袍,春天的叶长不茂盛。二月、三月起出来收获葱白。好地二月起出,瘦地三月起出。准备收种子的,另外留着不起出。

大葱行间也可以套种胡荽,随时供给食用;就是到十月间拿来作菹菜,也不会妨害大葱的生长。

崔寔说:“三月,分栽小葱。六月,分栽大葱。七月,可以种大葱、小葱。”“夏葱叫小葱,冬葱叫大葱。”

种韭第二十二

《广志》曰:“白弱韭,长一尺,出蜀汉。”

王彪之《关中赋》曰〔1〕“蒲、韭冬藏”也。

【注释】

〔1〕王彪之: 东晋人,晋简文帝时任尚书仆射加光禄大夫。《隋书》、新旧《唐书》经籍志均著录有《王彪之集》二十卷,已亡佚。此《赋》和卷一〇“竹〔五一〕”引有王彪之的赋文是“《闽中赋》”。按: 王彪之,《晋书》有传,未至关中,“关中”未知是否是“闽中”之误(繁体二字形近)。

【译文】

《广志》说:“白弱韭,一尺长,出在蜀汉。”

王彪之《关(?)中赋》说: 是“冬藏的蒲菜和韭菜”。

收韭子,如葱子法。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 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裛郁矣。〔1〕

治畦,下水,粪覆,悉与葵同。然畦欲极深。韭,一剪一加粪,又根性上跳〔2〕,故须深也。

二月、七月种。种法: 以升盏合地为处,布子于围内。韭性内生,不向外长〔3〕,围种令科成。

薅令常净。韭性多秽,数拔为良。

高数寸剪之。初种,岁止一剪。至正月,扫去畦中陈叶。冻解,以铁耙耧起,下水,加熟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剪,耙耧、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即留之。

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一种永生。谚曰:“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声类》曰〔4〕:“韭者,久长也,一种永生。”

崔寔曰:“正月上辛日,扫除韭畦中枯叶。七月,藏韭菁。”“菁,韭花也。”

【注释】

〔1〕启愉按: 韭菜子种皮坚厚,不容易透水,因此膨胀得很慢,出苗也很慢,同时寿命很短,有效发芽力只能保持一年,如果用陈子播种,即使发了芽也长不好,常会半路萎死,所以必须用新子播种。不但韭菜子,凡是葱蒜类蔬菜的种子都有这种特性。近年有人做过试验,掌握适当的水煮时间确实能使韭菜子很快发芽,不过有两种情况: 最早发芽的是好种子;煮的时间延长一点,不好的种子也会发芽,叫作假发芽,种下去就不会出苗。所以关键在贾氏交代明白的稍微煮一下和一会儿的时间,这两个条件必须掌握,否则仍会出差错,测试无效。铜铛(chēng),铜锅。

〔2〕根性上跳: 启愉按,韭菜的须根着生在鳞茎下面的茎盘上,分蘖的新鳞茎高出老鳞茎之上,新的须根因新鳞茎的年年增长也跟着年年抬高,下层的老根也就不断地死亡。因此,根部逐年上移,层层抬高,这种新陈代谢自行更新复壮的特性,叫作“跳根”。由于根部逐年抬高,必须每年壅上粪土,免得根部外露,所以畦必须做得“极深”。跳根的高度因分蘖和收割的次数而有差异,《要术》是不超过五剪,现在基本相同,那一般每年上跳1.5—2厘米。培养好根部是争取韭菜高产和延寿的关键,如果不壅土,寿命只有三四年,壅土的,能收获七八年,配合其他精细合理的管理,寿命可长达十年以上。

〔3〕不向外长: 不向外面扩散。这只是相对而言,外延进度极缓慢并且不能无限度地扩展而已。

〔4〕《声类》: 三国魏李登撰,是我国最早的韵书。《隋书》、新旧《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十卷。书已不传。

【译文】

收韭菜子的方法,跟收葱子一样。如果在市场上买韭菜种子,该先测试一下: 用小铜锅盛着水,放进韭菜子搁在火上稍微煮一煮,过一会儿就发芽的是好的;不发芽的,就是窝坏了的。

作成畦,浇水,盖上粪和土,都同种葵菜一样。不过,畦要作得极深。韭菜剪一次要加一次粪,同时根又有向上跳的特性,所以畦必须作得深。

二月、七月播种。种法: 用容量一升大的盏子倒扣在畦面上,扣出个圆圈来,韭菜子就播在圈子里面。韭菜的生长特性是只向里面发棵,不向外面扩散,种在圈子里面让它密集成一大科丛。

常常要拔净杂草。韭菜地容易长杂草,所以要经常拔去为好。

长到几寸高时,开始剪叶。新种的,第一年只剪一次。到正月,扫去畦中的枯叶。解冻后,用手用钉耙耙松土,浇水,施上熟粪。韭菜又长到三寸高时,便剪一次。剪法同剪葱一样。一年之中,只能剪五次。每剪一次,把土耙松,浇水,加粪,都跟第一次一样。准备收种子的,剪过一次就留着不剪。

如果在旱地种的,只是不作畦,不浇水,其他耙松、加粪都一样。种一次,以后长久生长着。俗话说:“韭菜是懒人菜。”因为它不需要每年都种。《声类》说:“韭是长久的意思,种一次,长久生长着。”

崔寔说:“正月第一个辛日,扫除韭菜畦里的枯叶。七月,腌藏韭菁。”“韭菁,就是韭菜花。”

种蜀芥、芸薹、芥子第二十三

《吴氏本草》云〔1〕:“芥蒩,一名水苏,一名劳抯。”〔2〕

【注释】

〔1〕《吴氏本草》: 《隋书·经籍志三》医方类记载“梁有华佗弟子《吴普本草》六卷,亡”,即是此书。至唐时征书又出现,著录于新旧《唐书》经籍志。今已亡佚。吴普,东汉末广陵(今扬州)人,著名医学家华佗(?—208)弟子。

〔2〕《御览》卷九八〇“芥”引《吴氏本草》同《要术》,但“蒩”误作“葅”,“抯”作“祖”。《名医别录》记载水苏的异名有鸡苏、芥蒩、劳祖等。《方言》卷一〇:“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水苏(Stachys japonica),《唐本草》注“生下湿水侧”,《本草图经》“生水岸傍”,吴普是广陵(治所在今扬州)人,则《要术》引作“劳抯”,似乎也合适。又,水苏是唇形科植物,与苏、荏同科,虽有“芥蒩”的异名,实际和十字花科的芥、芸薹毫不相干,而且下文《荏蓼》同样引到此条,引在《荏蓼》篇是对的,引在这里不合适,疑系窜衍。

【译文】

《吴氏本草》说:“芥蒩(zū),又叫水苏,又叫劳抯(zhā)。”

蜀芥、芸薹取叶者〔1〕,皆七月半种。地欲粪熟。蜀芥一亩,用子一升;芸薹一亩,用子四升。种法与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

十月收芜菁讫时,收蜀芥。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干菜。芸薹,足霜乃收〔2〕。不足霜即涩。

种芥子,及蜀芥、芸薹收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旱则畦种水浇。

五月熟而收子。芸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3〕;又得生茹供食。

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后〔4〕,可收芥子。七月、八月,可种芥。”

【注释】

〔1〕蜀芥: 现代植物分类上有大芥菜(Brassica juncea)和小芥菜(Brassica cernua)的分别。蜀芥,可能是大芥。下文“芥子”,可能是小芥。《本草纲目》卷二六以“白芥”为蜀芥,白芥则是Brassica alba。 芸薹: 是油菜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油菜都是芸薹。汉以来所称的芸薹,属于白菜类型,植株较矮小,是Brassica campestris,亦称胡菜,今称薹菜,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要术》所种,应属此种。另有芥菜类型和甘蓝类型的。芥菜类型植株高大,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等地。甘蓝类型近年才从外国传入,现在栽培面积在迅速扩大。

〔2〕这是收叶作为鲜菜供食的。芸薹叶须经霜冻后才柔嫩味美。塌菜类、油冬菜类也是这样。

〔3〕芸薹收子,可以春播夏收,也可以秋播而覆草越冬,到来夏收子。《要术》就明确记载着这两种收子法。其所种同是白菜类型的种。收子目的是采收种子,还没有用来榨油的记载。

〔4〕“大暑中伏”,《玉烛宝典·六月》引《四民月令》无“伏”字,《要术》有这字是衍文。启愉按: 中伏和大暑是紧挨着的,中伏在大暑前后一二天或四五天,或在同一天,日子这样近,没有兼定两个日子的必要。农历每月两个节气,古称月初者为“节”,月中者为“中”。《四民月令》概依此称,即月初的都称为“节”,如三月清明节,四月立夏节,五月芒种节,八月白露节等;月中的都称为“中”,如正月雨水中,二月春分中,三月谷雨中等,辨别很清楚,丝毫没有混淆。而大暑正属于“中气”,故称“大暑中”,再拖个“伏”就没有意义。

【译文】

蜀芥、芸薹准备采叶供食的,都在七月半下种。地要上粪整熟。蜀芥一亩地用一升种子,芸薹一亩地用四升种子。种法和种芜菁一样。出苗以后,也不要锄。

十月收完芜菁根之后,就收蜀芥。可以腌作咸菹或淡菹,也可以晒作干菜。芸薹,等受足了霜才收。没有受足霜的,味道粗涩。

种芥子,以及种蜀芥、芸薹收种子的,都在二三月里趁雨水好的时候下种。这三种植物都不耐寒,越冬会死,所以须要春天种。如果天旱没有好雨水,那就采用畦种浇水的办法。

五月,种子成熟了就收种子。不过,芸薹冬天用草覆盖着,也可以越冬收子;又可以得到鲜菜供食。

崔寔说:“六月,大暑后可以收芥子。七月、八月,可以种芥。”

种胡荽第二十四

胡荽宜黑软、青沙良地〔1〕,三遍熟耕。树阴下,得;禾豆处,亦得。

春种者,用秋耕地。开春冻解地起有润泽时,急接泽种之。

种法: 近市负郭田,一亩用子二升,故穊种,渐锄取,卖供生菜也。外舍无市之处,一亩用子一升,疏密正好。六七月种,一亩用子一升〔2〕。先燥晒,欲种时,布子于坚地,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以脚蹉令破作两段〔3〕。多种者,以砖瓦蹉之亦得,以木砻砻之亦得。子有两人,人各着,故不破两段,则疏密水裛而不生〔4〕。着土者,令土入壳中,则生疾而长速。种时欲燥,此菜非雨不生〔5〕,所以不求湿下也〔6〕。于旦暮润时,以耧耩作垅,以手散子,即劳令平。春雨难期,必须藉泽,蹉跎失机,则不得矣。地正月中冻解者,时节既早,虽浸,芽不生,但燥种之,不须浸子。地若二月始解者,岁月稍晚,恐泽少,不时生,失岁计矣;便于暖处笼盛胡荽子,一日三度以水沃之,二三日则芽生,于旦暮时接润漫掷之,数日悉出矣。大体与种麻法相似。假令十日、二十日未出者,亦勿怪之,寻自当出。有草,乃令拔之。

菜生三二寸,锄去穊者,供食及卖。

【注释】

〔1〕胡荽: 即芫荽(Coriandrum sativum),伞形科,一、二年生蔬菜,通名香菜。植株矮小,叶细薄柔嫩,有一种特别的香气,可以生吃,也可以煮吃或盐渍,并可冻藏在冬季供食。种子可作香料调味,也供药用。

〔2〕本篇多有错简倒乱,这里“六七月种,一亩用子一升”,即其一例。这里上下文都是讲春种胡荽,不宜突入六七月种的用种量,怀疑应在下文“秋种者”下,被误窜入此。在译文中加圆括号“( )”以示错简或衍文。

〔3〕令破作两段: 将种实搓破成两半个。启愉按: 芫荽的果实是复子房果,两个子房中各有一粒种子,但种孔被果柄堵塞着,所以必须搓开使分成两半个,就是使两个分果完全脱离果柄,露出种孔,幼芽才可能透过种孔长出来。否则,种子被果柄闭塞着,水分不足会干死,水分过多会缺氧窝死。

〔4〕“疏密”,费解。有人解释为出苗有疏有密,和文意联系不上;又有人解释“疏”为种子“难以全面接触土壤”,也很牵强。胡荽的果实是复子房果,每一子房中有一粒种子,种孔连接在果柄上,被果柄堵塞住。果实被搓开为两半后,两个分果脱离果柄,种孔露出,幼芽才容易长出来。否则,种孔封闭着,即使水分可以渗过果壳进入种子,幼芽仍很难伸展出来,就形成所谓“水裛而不生”。因此,“疏密”疑是“绵密”的误写。

〔5〕非雨不生: 没有雨不会出苗。启愉按: 这是有条件的,小雨有利,大雨急雨不行。因为芫荽种子发芽时最怕下大雨,那同样会被水窝坏,不能出苗。它的子叶瘦小,出土力弱,如果碰上大雨急雨,则表土板结,子叶就钻不出土面而被闷死。

〔6〕“湿下”,《要术》概指趁地湿润时下种,如下文“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即此意。但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用燥子播种,就是不需要作浸种处理,也就是下文说的“但燥种之,不须浸子”。严格说来,“湿下”该作“浸子”,才不致有混淆。

【译文】

胡荽宜于种在黑色壤土或者灰色砂质壤土的好地,地要细熟地耕三遍。树荫下可以种,种谷子、豆子的地也可以种。

春天种的,用去年秋耕的地。开春解冻后,土壤酥碎松浮有润泽的时候,赶紧趁墒种下去。

种的方法: 在城郊靠近城市的地,一亩用二升子,特意种得密些,逐渐地分次锄出来,卖给人家作生菜吃。在外村没有市场的地,一亩用一升子,疏密正合适。(六七月种,一亩用一升子。)先把种实晒干燥,临种前,把种实铺在硬地上,一升种实,和进一把湿土,用脚来回地踩搓,将种实搓破成两半个。种得多的,用砖瓦来搓破也可以,或者用木砻来砻破也可以。种实里面有两粒种子,种子是各自分开长着的,所以如果不破成两半个,那种孔被〔紧密〕堵塞住,种子便会被水窝坏长不出苗。之所以要和进湿土,是让湿土进入果壳里面,那发芽就快,生长也快。要用燥子播种,因为这种菜没有雨不会出苗,所以不要求用湿子下种。在早晨或晚上地里潮润的时候,用耧犁耩出播种沟,就撒子在沟里,随即耢平。春天的雨难得遇到,必须趁墒下种,如果拖拉错过时机,那就麻烦了。地土正月里就解冻的,时令还早,种子就是浸着也不发芽,所以只要用燥子种下去,不需要浸种。要是二月才解冻的,时令稍为晚了点,只怕墒不够,不能及时发芽,就错失了这年的计划安排。这时,该在温暖的地方,用竹笼盛着胡荽种子,一天用水浇淋三次,两三天后就发芽了;在清晨或晚上地里返润时,就趁润撒播下去,过几天就都出苗了。办法大致和种大麻相似。假如十天、二十天还没有出苗,也不必惊怪,不久自然会出苗的。有草,就要拔掉。

菜长到两三寸长时,把密的锄出来,可以供食,也可以出卖。

十月足霜,乃收之。〔1〕

取子者,仍留根,间古苋反拔令稀,穊即不生。以草覆上。覆者得供生食,又不冻死。

又五月子熟〔2〕,拔取曝干,勿使令湿,湿则裛郁。格柯打出〔3〕,作蒿篅盛之〔4〕。冬日亦得入窖,夏还出之。但不湿,亦得五六年停。

一亩收十石〔5〕,都邑粜卖,石堪一匹绢。

若地柔良,不须重加耕垦者,于子熟时,好子稍有零落者,然后拔取,直深细锄地一遍,劳令平,六月连雨时,穞音吕生者亦寻满地,省耕种之劳。

秋种者,五月子熟,拔去,急耕,十余日又一转,入六月又一转,令好调熟,调熟如麻地。即于六月中旱时,耧耩作垅,蹉子令破,手散,还劳令平,一同春法。但既是旱种,不须耧润。此菜旱种,非连雨不生,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6〕。种后,未遇连雨,虽一月不生,亦勿怪。麦底地亦得种,止须急耕调熟。虽名秋种,会在六月。六月中无不霖,遇连雨生,则根强科大。七月种者,雨多亦得;雨少则生不尽,但根细科小〔7〕,不同六月种者,便十倍失矣。大都不用触地湿入中。

生高数寸,锄去穊者,供食及卖。

作菹者,十月足霜及收之。一亩两载,载直绢三匹。若留冬中食者,以草覆之,尚得竟冬中食。

其春种小小供食者,自可畦种。畦种者,一如葵法。

若种者〔8〕,挼生子,令中破,笼盛,一日再度以水沃之,令生芽,然后种之。再宿即生矣。昼用箔盖,夜则去之。昼不盖,热不生;夜不去,虫栖之。

凡种菜,子难生者,皆水沃令芽生,无不即生矣。

作胡荽菹法: 汤中渫出之〔9〕,着大瓮中,以暖盐水经宿浸之。明日,汲水净洗,出别器中,以盐、酢浸之,香美不苦。亦可洗讫,作粥清、麦末〔10〕,如、芥菹法〔11〕,亦有一种味。作裹菹者〔12〕,亦须渫去苦汁,然后乃用之矣。

【注释】

〔1〕“十月足霜,乃收之”,上面讲的是春种胡荽,春胡荽到夏季生命周期就结束,不可能延长到“十月足霜”的时候还有得收。其实这讲的是秋种胡荽,到十月收叶作菹菜的,就是下文说的“作菹者,十月足霜乃收之”。由于这两处的上文同样有“锄去穊者,供食及卖”的句子,看错了就把“十月足霜乃收之”这句也错写在春种胡荽下面。所以,这句似乎是衍文;不然,也该在秋种的“供食及卖”下面。从这句下面,开始有大段错简。就是下面“取子者,仍留根”一直到“穞生者亦寻满地,省耕种之劳”,要和“秋种者”一直到“锄去穊者,供食及卖”倒换过来,即前者移后,后者移前。原因很简单,春胡荽不能越冬收子,秋胡荽则可草覆保温,在露地越冬收子。这是沈阳孟方平同志的意见。

〔2〕又五月: 第二个五月。“又”是承接秋种胡荽五月拔去老株的“五月”说的,秋种时当年五月拔去春胡荽不要(没有提到收子,因其子不能作种),整熟地,六月下种,到翌年五月子熟收子,所以这翌年五月是“又五月”,即第二个五月。但原文错简,“又五月”反而在秋种“五月”之前,讲不通,所以二者应该倒过来,故在译文中用“( )”括出。

〔3〕格柯: 格是杖,柯是柄,格柯疑是单杖的“枷”,即《释名·释用器》所说“加杖于柄头”的“枷”。《马首农言》“种植”说:“打谷耞板,俗名拉戈。”音近格柯,即是单板的耞。说详拙作《思适磋言》,《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4〕蒿篅(chuán): 蒿草编成的容器。孟方平说现在不见有用蒿草作容器的,《要术》所有作容器的“蒿”字都是“稿”的俗假字,不知何据。其实《要术》本文和引书以蒿草作容器以及食用和杂用的相当多,不能少见多怪,以今况古。

〔5〕一亩收十石: 一亩地收到十石胡荽子。需要核算一下。启愉按: 芫荽的果实,1市升重约330克,1亩的产量,现今大约是100公斤左右。后魏1石,约合今4市斗,1亩约合今1.016市亩。换算如下:

1市石=100市升 1公斤=1 000克

330克×100市升=33 000克

33 000克÷1 000克=33公斤(1市石的重量)

100公斤÷33公斤=3.03市石(1市亩的产量)

后魏1亩=1.016市亩

100公斤×1.016市亩=101.6公斤

101.6公斤÷33公斤=3.08市石(后魏的亩产)

但记载的是1亩收10石,10×4市斗=4市石,比3.08市石几乎超过1市石,产量很高,似乎夸大了。古人爱用一五、一十之类的概数,恐怕不能作准。

〔6〕“此菜旱种,非连雨不生,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这是对“不须耧润”说的,疑是注文而误为正文。

〔7〕“但”,各本同,日译本疑“且”之误。

〔8〕“若种者”,孟方平同志认为“若”是“夏”字之误。据文内所记,催芽和出土,是春迟而夏速;夏日气温高,所以白天要用箔盖,并且夜间要防虫,春天则都无须。

〔9〕渫(xiè): 焯(chāo)。这字在《要术》烹饪各篇用得很多,也写作“煠”、“”,意思是在沸汤中暂滚一下就捞出来,目的在解去其苦、辣、涩乃至腥恶的气味。

〔10〕“作粥清、麦末”,原作“作粥津、麦味”,不可解。据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的“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条改正。麦(huàn),即黄衣,一种整粒小麦作成的酱曲,见卷八《黄衣黄蒸及糵》篇。

〔11〕“、芥菹”:菹、芥菹。见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的“菹法”和“蜀芥咸菹法”。

〔12〕《要术》中菹法很多,但没有“裹菹”。下面《荏蓼》作蓼菹是用“绢袋盛,沉着酱瓮中”,颇像“裹菹”,未知是否此类。存疑。

【译文】

(十月受足了霜,然后收获。)

(准备收子的,让根仍然留在地里,间拔去让它稀疏些,密了就长不好。用草覆盖在上面。盖着的宿根又长出嫩苗,可以供给生吃,又不会冻死。

(到第二个五月,种实成熟了,整株拔出来,晒干,不能让它潮湿,湿着便会郁坏。用“格柯”打下来,盛在蒿草编成的容器里。冬天也可以藏在地窖里,到夏天取出来。只要不受潮,也可以保存五六年。

(一亩地可以收到十石胡荽子。拿到都市里卖掉,一石子可以换到一匹绢。

(如果原来种的地松和肥美,不需要重新耕翻的,等到子实成熟时,有些好子稍稍掉落在地里之后,然后拔掉。这时只要深细地锄地一遍,随即耢平。到六月里下连雨时,落子自然长出,不久也会长满一地,却省去耕翻播种的劳累。)

(秋天种的,五月间原先种的子实成熟了,拔掉,赶快耕翻,过十几天,再耕一遍,一到六月,又耕一遍,耕得很松和软熟,软熟得像种大麻的地一样。就在六月里天旱时,用耧犁耩出播种沟,把种实搓破,撒在沟里,然后耢平,一切都和种春胡荽一样。所不同的,这既然是旱时下种,所以不必要地湿润时耧耩下种。这种旱种的菜,非遇到连雨是不会出苗的,所以跟春播的要求地湿时下种不同。下种后,没有遇到连雨,即使一个月还没出苗,也不要惊怪。麦茬地也可以种,但必须赶紧耕转,耕得松和软熟。这菜虽然名为“秋种”,实际上总要在六月种下。六月里没有不下连绵雨的,遇上连雨,就发芽出苗了,它的根强壮,发科也大。七月种的,雨多时也可以;如果雨少,就不能全都出苗,〔而且〕根细弱,发科也小,远远比不上六月种的,那便有十倍的损失。种胡荽,大都不能在地湿的时候踩进地里去。

(苗长到几寸长时,把稠密的锄出来,可以供食,也可以出卖。)

作菹菜的,到十月受足了霜,然后收割。一亩地收得两大车,一车值三匹绢。如果要留着冬天供食,就用草盖在上面,整个冬天都有得吃。

春天稍稍种些供日常吃的,自然可以采用畦种。畦种的方法,全同种葵一样。

〔夏天〕种的,用手搓开原胡荽子,使成两爿,盛在笼子里,一天淋两次水,让它发了芽,然后种下去。过两夜就出苗了。白天用箔盖上,夜间去掉。白天不盖,太热,不出苗;夜间不去掉,会有虫在里面活动。

凡是种菜,种子难得出苗的,都可以用水浸、淋,让它发芽,再种下去,就没有不出苗的了。

作胡荽菹的方法: 在沸水里焯一下,捞出来,放入大瓮中,灌进暖盐水浸着,过夜。第二天,汲清水荡洗干净,拿出来,装入另外的容器中,用盐和醋浸着,香美好吃,没有苦味。也可以在洗干净之后,加入稀粥浆和麦末,像作菹和芥菹的方法,另有一种味道。如果作“裹菹”,也必须先焯去苦汁,然后才可以作。

种兰香第二十五

兰香者〔1〕,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2〕,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兰香之目,美于罗勒之名,故即而用之。

韦弘《赋叙》曰〔3〕:“罗勒者,生昆仑之丘,出西蛮之俗。”

按: 今世大叶而肥者,名朝兰香也。

【注释】

〔1〕兰香: 即罗勒(Ocimum basilicum),唇形科,一年生芳香草本。古时以其嫩茎叶作香菜供食。

〔2〕石勒(274—333): 羯族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15年。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死后其侄石虎继位。不久国亡。

〔3〕韦弘: 《汉书·韦贤传》,贤次子名弘,官至东海太守。但各家书目无韦弘著述记载,恐未必是其人。此条类书亦未引。

【译文】

兰香,就是罗勒;中国为了避石勒的名讳,所以改名兰香,现在人也就这样叫开了。而且兰香的名称,实际比罗勒还好,所以我也顺便用它了。

韦弘《赋叙》说:“罗勒,生在昆仑的山丘,用它是西蛮的习俗。”

〔思勰〕按: 现在有叶大而肥壮的,称为朝兰香。

三月中,候枣叶始生,乃种兰香。早种者,徒费子耳,天寒不生。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水尽,簁熟粪,仅得盖子便止。厚则不生,弱苗故也。昼日箔盖,夜即去之。昼日不用见日,夜须受露气。生即去箔。常令足水。

六月连雨,拔栽之。掐心着泥中,亦活。

作菹及干者,九月收。晚即干恶。

作干者: 大晴时,薄地刈取,布地曝之。干乃挼取末,瓮中盛。须则取用。拔根悬者,裛烂,又有雀粪、尘土之患也。

取子者,十月收。

自余杂香菜不列者〔1〕,种法悉与此同。

《博物志》曰:“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着湿地,罗勒乃生。”

【注释】

〔1〕杂香菜: 芫荽、罗勒、香薷都有“香菜”的名称。现在通指芫荽。《要术》是泛指,所谓杂项香菜,指芫荽、罗勒以外的香菜,下面《荏蓼》的紫苏、姜芥、薰葇和《种蘘荷芹》的马芹子都是。

【译文】

三月中,看到枣树开始露叶芽时,才可种兰香。种早了,天冷不出苗,白白耗费种子。作畦,浇水,都跟种葵的方法一样。趁畦里有水撒下种子;等水渗尽了,筛些熟粪在上面,只要盖没种子就够了。盖厚了就长不出苗,因为它的力量很软弱。白天用箔覆盖,夜间就揭去。白天不能让它见太阳,夜间须要让它受到露水滋润。出苗后就把箔撤去。常常使它有足够的水。

六月接连下雨时,拔出移栽。掐下苗心插在泥里,也能活。

作菹菜或干菜的,到九月就要收。收晚了会干硬,味道变涩。

作干菜的: 在大晴天,贴近地面割下来,摊在地上晒。晒干了,就揉碎它,取碎末盛在瓮里搁着,到需要时可以随时取出来食用。如果连根拔出挂起来,容易郁烂,又受着麻雀粪和灰尘的污染。

准备作种子的,到十月里〔种子成熟时〕收。

其余的杂项香菜没有列入记载的,种法都和兰香一样。

《博物志》说:“拿马蹄和羊角烧成灰,春天撒在湿地里,就生出罗勒。”

荏、蓼第二十六

紫苏、姜芥、薰葇〔1〕,与荏同时〔2〕,宜畦种。

《尔雅》曰:“蔷,虞蓼。”〔3〕注云:“虞蓼,泽蓼也〔4〕。”“苏,桂荏。”“苏,荏类,故名桂荏也。”〔5〕

《本草》曰〔6〕:“芥蒩(音租),一名水苏〔7〕。”

《吴氏》曰〔8〕:“假苏,一名鼠蓂,一名姜芥。”

《方言》曰:“苏之小者谓之穰葇。”注曰:“薰葇也。”〔9〕

【注释】

〔1〕姜芥: 又名假苏,就是唇形科的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有强烈香气。 薰葇: 是唇形科的香薷(Elsholtzia ciliata),全草有芳香气味。

〔2〕荏: 是唇形科的白苏(Perilla frutescens),一年生芳香草本。荏主要是用来榨荏子油的。

〔3〕“蔷,虞蓼”与下文“苏,桂荏”,并《尔雅·释草》文。余均注文,与郭璞注文相同,惟均无“也”字。

〔4〕泽蓼: 当是蓼科的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要术》的蓼,当是蓼科的香蓼(Polygonum viscosum)。

〔5〕苏: 是唇形科的紫苏,是白苏的一个变种(var. crispa),《尔雅》注说是“荏类”,没有错。由于古有所谓“味辛似桂”,所以别名“桂荏”。《要术》烹饪各篇,用苏很多。

〔6〕《御览》卷九七七“苏”引作《本草经》,但《本草经》“水苏”项下无此记载,而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插进去的:“水苏……一名芥蒩(原注:“音祖”)。”《要术》“音租”原作“音粗”,蒩有租、祖二音,无“粗”音,今改正。

〔7〕水苏: 唇形科的Stachys japonica,具辛香气。以上各种唇形科辛香植物,古时都供食用,古本草书也都列入菜部。

〔8〕《吴氏》,指吴普的《吴氏本草》。本条的假苏和上条的水苏是两种,本条不是上条的注文,可《御览》卷九七七“苏”引本条列为上条的注文,误。《蜀本草》注引《吴氏本草》说: 假苏“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唐本草》注也说:“此药(指假苏)即菜中荆芥也,‘姜’、‘荆’声讹耳(按假苏一名‘姜芥’)。……今人食之。”说明吴普并没有混假苏为水苏。

〔9〕见《方言》卷三,“穰葇”作“葇”。注是郭璞注。

【译文】

紫苏、姜芥、薰葇,和荏同时,宜于作畦下种。

《尔雅》说:“蔷,是虞蓼。”注解说:“虞蓼,就是泽蓼。”〔《尔雅》又说:〕“苏,是桂荏。”〔注解说:〕“苏是荏类,所以叫桂荏。”

《本草》说:“芥蒩,又叫水苏。”

《吴氏〔本草〕》说:“假苏,又叫鼠蓂,又叫姜芥。”

《方言》说:“苏中有小的,叫作穰葇。”郭璞注解说:“就是薰葇。”

三月可种荏、蓼。荏,子白者良,黄者不美。荏,性甚易生。蓼,尤宜水畦种也。荏则随宜,园畔漫掷,便岁岁自生矣。

荏子秋未成〔1〕,可收蓬于酱中藏之。蓬,荏角也;实成则恶。

其多种者,如种谷法。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

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麻子脂膏,并有腥气。然荏油不可为泽,焦人发〔2〕。研为羹臛,美于麻子远矣。又可以为烛。良地十石,多种博谷则倍收,与诸田不同。为帛煎油弥佳。荏油性淳,涂帛胜麻油。

蓼作菹者,长二寸则剪,绢袋盛,沉于酱瓮中。又长,更剪,常得嫩者。若待秋,子成而落,茎既坚硬,叶又枯燥也。

取子者,候实成,速收之。性易凋零,晚则落尽。

五月、六月中,蓼可为齑以食苋。

崔寔曰:“正月,可种蓼。”

《家政法》曰:“三月可种蓼。”

【注释】

〔1〕“未”,原作“末”,殿本《辑要》引同,误。这里指成熟前的嫩穗子,注文明说“实成则恶”,岂能待到“秋末”成熟时?《证类本草》卷二七“荏子”引唐萧炳《四声本草》也说:“欲熟,人采其角食之,甚香美。”元刻《辑要》引正作“未”,是唯一正确的字,据改。

〔2〕焦人发: 使头发枯焦。按: 荏油是干性油(大麻油也是),很容易和氧结合而凝固,所以涂在物体上会在物体表面生成一层坚固的膜,因此可以用来涂布帛作成油布。但用来搽头发却不行,因为它会氧化而使头发发黄枯焦,并且胶结。

【译文】

三月,可以种荏和蓼。荏,种子白色的好,黄色的不好。荏,很容易生长。蓼,尤其适宜在水畦里种。荏就很随便,在菜园旁边隙地上撒子,以后便年年落子自然生长了。

荏子秋天还没有成熟以前,可以把它的“蓬”摘下来,腌渍在酱里面。“蓬”,就是〔嫩穗子〕荏角;但到结果成熟时就不好吃了。

要多种时,就像种谷子的方法种。荏子麻雀非常喜欢吃,必须种在近住宅的地里〔,便于驱赶麻雀〕。

收荏子榨出荏油,可以炸面食吃。荏油绿色可爱,气味也香美,炸面食虽然比芝麻油差些,但比大麻油好。大麻油都有腥气。然而,荏油不能用来作润发油,它会使头发枯焦的。把荏子研碎调入荤腥菜肴中,味道好远远超过大麻子。荏子还可以用来作火炬式的“烛”。一亩好地,可以收到十石荏子;多种荏子,换取谷子,〔荏子价高,〕因而可以博得加倍的收益。这样,就和别的地大不相同了。荏油煎成涂油布的油,尤其好。荏油纯净,涂油布胜过大麻油。

用蓼作菹菜的,苗有二寸长时,就剪下,用绢袋盛着,沉在酱瓮里。又长出来,再剪〔,照样处理〕。这样,就经常有嫩苗吃。如果等到秋天,子实成熟掉落,这时茎已经坚硬,叶也枯萎了。

准备收种子的,到果实成熟时,赶快收割。种子容易掉落,收晚了会掉光的。

五月、六月里,蓼可以作成〔细碎型的调味〕齑菜,配苋菜一道吃。

崔寔说:“正月,可以种蓼。”

《家政法》说:“三月可以种蓼。”

种姜第二十七

《字林》曰:“姜,御湿之菜。”“茈(音紫),生姜也。”

潘尼曰:“南夷之姜。”〔1〕

【注释】

〔1〕据《御览》卷九七七“蒜”所引,此句是潘尼《钓赋》文。

【译文】

《字林》说:“姜是祛除湿邪的菜。”“茈,音紫,就是生姜。”

潘尼说:“南夷的姜。”

姜宜白沙地〔1〕,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

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垅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

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2〕。不耐寒热故也〔3〕。

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合埋之〔4〕。

中国土不宜姜〔5〕,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6〕。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姜、蘘荷〔7〕。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谓之茈姜。”

《博物志》曰:“姙娠不可食姜,令子盈指。”〔8〕

【注释】

〔1〕姜喜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忌干旱、霜冻。姜的根系很不发达,入土既浅,根的数量和分枝也少,所以土壤必须翻耕较深(《要术》重耩两次),并充分耙细耱透。

〔2〕姜要求阴湿而温暖的环境,既不耐寒,又不耐热,尤忌强烈的日光直射,所以必须搭盖荫棚遮荫。现在长江流域多搭棚遮荫,山东姜区则多采用“插姜草法”适当遮荫。

〔3〕“寒热”,姜虽然不耐寒又不耐热,尤忌强烈日光直射,但在这里是防热,似宜作“暑热”。

〔4〕“”,各本多误,元刻《辑要》引作“”,是,从之。

〔5〕“中国”,就后魏疆域大致而言。按: 我国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贵一带比较温暖多湿的地区,姜的栽培最盛。北方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山脉以南的丘陵地区,河南、陕西、辽宁等省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栽培。贾氏所说,只能是北方严寒而又干旱的地区,并非“中国”全部。

〔6〕封生姜: 把生姜封起来。这是种姜在栽培前进行催芽处理的最早记载。在山东俗称“炕姜”。泰安姜农是将经过日晒的种姜泥封在缸内催芽。炕姜所需时间约为一个月,温度较高则短些,与崔寔所说大致相当。

〔7〕藏: 这里是泛指,不限于如《要术》的鲜姜窖藏,其所用为紫姜,尤宜于渍藏、酱藏等。 茈姜: 即子姜。《文选》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茈姜、蘘荷”李善注:“张揖曰:‘茈姜,子姜也。’”“茈”即紫字,以其“芽色微紫,故名”(《王氏农书》)。 蘘荷: 见下篇。

〔8〕今本《博物志》卷二载此条,“盈”作“多”,指歧指。

【译文】

姜宜于种在白色砂质壤土的地里,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熟像种大麻的地一样,并且不嫌熟,纵横耕七遍尤其好。

三月种下。先用耧犁耩出种植沟,要在沟内重复耩两次,再随着沟植下种姜,相距一尺植一科,上面盖上三寸厚的土。

出苗后要多锄。到六月,在姜行间要搭盖苇箔凉棚遮荫。因为姜苗不耐〔暑〕热。

到九月,掘出来,存放在屋里。北方很寒冷,该作成土窖,杂和着禾谷稿秆一起窖埋。

“中国”的土地对姜不适宜,种下去只是存活而已,子姜并不很繁息。所以要种,姑且少少地准备点药用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后十天,用泥土把生姜封起来。到四月立夏节之后,蚕〔大眠起后〕盛食的时候,封着的生姜发芽了,就可以挖出来种植。九月,藏紫姜和蘘荷。如果当年气候暖和,都可以等到十月里藏。”“生姜,叫作紫姜。”

《博物志》说:“怀孕的妇人不可吃生姜,吃了会使胎儿多长歧指。”

种蘘荷、芹、第二十八

菫、胡葸附出

《说文》曰:“蘘荷,一名葍蒩。”〔1〕

搜神记》曰〔2〕:“蘘荷,或谓嘉草。”〔3〕

《尔雅》曰:“芹,楚葵也。”〔4〕

《本草》曰:“水斳,一名水英。”〔5〕

“,菜,似蒯。”〔6〕

《诗义疏》曰:“,苦菜,青州谓之芑。”〔7〕

【注释】

〔1〕《说文》是对“蘘”字作这样的注解:“蘘,蘘荷也,一名葍蒩。”

〔2〕《搜神记》: 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所记多为神怪灵异事,也保存了一些民间传说。原书已佚,今本由后人辑录而成。

〔3〕《御览》卷九八〇“蘘荷”引《搜神记》:“今世攻蛊,多用蘘荷根,往往验。蘘荷,或谓嘉草。”后人辑录的二十卷本《搜神记》(《丛书集成》本)即将《御览》这条辑入。

〔4〕见《尔雅·释草》,无“也”字。

〔5〕《神农本草经》菜部下品有“水斳”,记其别名“一名水英”。这条《本草》当出此。“斳”,《要术》原作“靳”,显系近似致误,据《本草经》改正。

〔6〕本草书不载“”的药品,此条与上条《本草》无关,怀疑或是字书文而脱其书名。“似蒯”,按:“”是菊科莴苣或苦苣一类的植物,不可能和莎草科的蒯相像,而菊科的蓟,却和苦苣属的某些种很相像,字形也很相似,“蒯”疑是“蓟”字之误。

〔7〕卷九《作菹藏生菜法》“菹法”引《诗义疏》是:“,似苦菜……青州谓之芑。”说明“”不等于“苦菜”,此处应脱“似”字。青州,今山东淄博至潍坊等地,东晋州治在今益都。

【译文】

《说文》说:“蘘荷,又叫葍(fú)蒩。”

《搜神记》说:“蘘荷,或者称为嘉草。”

《尔雅》说:“芹,是楚葵。”

《本草》说:“水斳(qín),又名水英。”

“(jù),是菜,像蒯(?)。”

《诗义疏》说:“,〔像〕苦菜,青州叫作芑(qǐ)。”

蘘荷宜在树阴下〔1〕。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亦不须锄。微须加粪,以土覆其上。

八月初,踏其苗令死。不踏则根不滋润。

九月中,取旁生根为菹;亦可酱中藏之。

十月中,以谷麦糠覆之〔2〕。不覆则冻死。二月,扫去之。

《食经》藏蘘荷法〔3〕:“蘘荷一石,洗,渍。以苦酒六斗,盛铜盆中,着火上,使小沸。以蘘荷稍稍投之,小萎便出,着席上令冷。下苦酒三斗〔4〕,以三升盐着中。干梅三升〔5〕,使蘘荷一行。以盐酢浇上,绵覆罂口。二十日便可食矣。”

葛洪方》曰〔6〕:“人得蛊,欲知姓名者,取蘘荷叶着病人卧席下,立呼蛊主名也。”

芹、 〔7〕,并收根畦种之。常令足水。尤忌潘泔及咸水。浇之即死。性并易繁茂,而甜脆胜野生者。

白,尤宜粪,岁常可收。

马芹子〔8〕,可以调蒜齑〔9〕。

菫及胡葸〔10〕,子熟时收子。收又〔11〕,冬初畦种之。开春早得,美于野生。惟穊为良,尤宜熟粪。

【注释】

〔1〕蘘荷: 姜科的Zingiber mioga,多年生草本,与姜同属。花穗和嫩芽可供食用,地下根茎亦供食用,并供药用。

〔2〕“糠”,各本均作“种”,壅覆宿根绝不可能用谷麦的种粒,误。《四时纂要·三月》“种蘘荷”采《要术》作“糠”,据改。

〔3〕《食经》: 据《隋书》、新旧《唐书》经籍志记载,以《食经》为名的书,或存或亡多达八种(不包括大部头一百多卷的《淮南王食经》),著者有崔浩、马琬、竺暄、卢仁宗等,书都已失佚。《要术》的《食经》出自何种,无可推测。崔浩(?—450),后魏大臣,今山东武城人,为北方士族首领。或谓此书出自崔浩,实属悬测。细察《要术》烹饪等篇引《食经》所用物料,多有南方口味,而且词有吴越方言,疑是南朝人所写。《要术》引《食次》文也很多,有同样情况。

〔4〕“下苦酒三斗”的“下”,应指出自容器,即从“铜盆中”舀出,但《食经》文往往简省得不易明白,也有颠倒,卷七、八、九酿造、烹调各篇,它的行文特点就是这样。封藏的容器是“罂”,最后才指出。“以盐酢浇上”,即指上文三斗醋(苦酒)和上三升盐的盐醋液汁,因为盐只能撒上,不能浇上,“盐酢(醋)”连词,实指液汁。而且这个盐醋液汁是调和在另一容器中的,到一层干梅、一层蘘荷在罂中铺好了,才浇进这个另一容器中预先调好了的盐醋液汁。它的行文就是这样想当然而颠来倒去。

〔5〕干梅: 用青梅盐渍日晒而成,用来调味。《要术》卷四《种梅杏》有“白梅”,为同类物品。

〔6〕《葛洪方》: 各家书目未见著录。卷六《养鹅鸭》又引该书鹅辟“射工”一条,则此书似是厌胜类书,恐非医方。本条与《搜神记》用蘘荷辟蛊,如出一辙。

〔7〕芹: 可能是水芹(Oenanthe javanica),伞形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其嫩茎和叶柄作蔬菜。引《本草》的水斳,即水芹。: 即“苣”字,不能确指是什么苣,但不出菊科莴苣属(Lactuca)或苦苣菜属(Sonchus)的植物。下文白也应是莴苣属的植物。

〔8〕马芹子: 南宋郑樵通志》卷七五说马芹“俗谓胡芹”。《要术》烹饪各篇引《食经》、《食次》用胡芹很多。李时珍说马芹子就是野茴香(《本草纲目》卷二六)。野茴香是伞形科的Angelica citriodora。

〔9〕蒜齑: 捣蒜作成的调味齑菜,卷八《八和齑》正是用马芹子作为捣齑的和料。

〔10〕菫(jǐn): 当是菫菜科的菫菜(Viola verecunda),多年生草本,春末开花,带紫色,夏结蒴果。李时珍说菫就是旱芹(伞形科的Apium graveolens,即俗称“芹菜”者),吴其濬说是紫花地丁(菫菜科的Viola philippica)。 胡葸(xǐ): 即葈耳(Xanthium sibiricum),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粗壮草本。五六月开花,六至八月结有刺的倒卵形瘦果。

〔11〕“收又”二字,不好解释,也许是“收后”之误。但没有“收后”,同样不碍“初冬畦种”程序,《要术》不会这样累赘,“收又”可能是衍文。

【译文】

蘘荷宜于种在树荫底下。二月里种。种一次,以后宿根年年自己生长。也不要锄。只需稍微加些粪,再用土盖上。

八月初,把地上的茎叶踏死。不踏死,地下根茎的滋养不够。

九月中,掘出旁边长出的根茎作菹菜,也可以在酱中腌作酱菜。

十月中,拿谷麦稃壳盖在上面。不盖上就会冻死。到二月,扫去稃壳。

《食经》渍藏蘘荷的方法:“蘘荷一石,洗干净,用水泡着。拿铜盆盛着六斗醋,搁在火上烧,使醋稍稍烧开。拿少量的蘘荷〔分次〕投入热醋里,让它稍稍变软了,便拿出来,摊在席子上,让它冷却。再舀出三斗醋,〔装在另一容器里,〕放进三升盐。再将冷却的蘘荷一层层地铺在罂子里,每一层加进三升干梅。然后拿调好的盐醋液汁浇在上面,用丝绵把罂口封盖严。二十天后便可以吃了。”

《葛洪方》说:“人中了蛊生病时,如果想知道放蛊人的姓名,只要拿蘘荷叶放入病人的卧席下面,病人立即会叫出放蛊人的姓名来。”

芹和,都是收取宿根,作畦种植。常常要使它有足够的水。但是最忌用米泔水和咸水来浇。浇上就会死。这两种菜都容易繁息茂盛;种的又甜又脆,胜过野生的。

白,尤其宜于加粪,一年中常常有得采收。

马芹子,可以用来调和蒜齑。

菫和胡葸,种子成熟时收子。初冬作畦种下。明年开春,便早早有嫩苗采收,比野生的好。总要种得稠密为好,尤其宜于施上熟粪。

种苜蓿第二十九

《汉书·西域传》曰〔1〕,罽宾有苜蓿〔2〕。大宛马,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天子益种离宫别馆旁。

陆机《与弟书》曰:“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

西京杂记》曰〔3〕:“乐游苑自生玫瑰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光风’;光风在其间,常肃然自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4〕

【注释】

〔1〕见《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罽(jì)宾、大宛是《西域传》中二国名,《要术》所引分别记载在该二国项下。《要术》是掇引其意,不是原文。

〔2〕苜蓿: 这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豆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即张骞出使西域传进者。古代所称苜蓿,即指此种。现在我国北方栽培很广,为重要绿肥和牧草。《要术》主要用作饲料,还没有作为绿肥。

〔3〕《西京杂记》: 旧题西汉刘歆撰,经考证,作者实为东晋葛洪。“西京”指西汉京都长安。所记多为西汉遗闻佚事,也间有怪诞的传说。

〔4〕今本《西京杂记》卷一载有此条,多有异文,“光风”下是:“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比较明顺。《要术》“肃然自照”,费解,有脱讹,末一“苜蓿”下也宜有“为”字。乐游苑,西汉宣帝所建,故址在今西安城南、大雁塔东北。茂陵,原为茂乡,因汉武帝陵墓所在,因名茂陵。汉宣帝时建茂陵县,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北。

【译文】

《汉书·西域传》记载,罽宾国有苜蓿。大宛国有好马,汉武帝时得到了大宛马。汉朝出使西域的人,采得苜蓿种子回来,天子便在离宫别馆的旁地,多加种植。

陆机给他弟弟的信里说:“张骞出使外国十八年,带得苜蓿种回来。”

《西京杂记》说:“乐游苑中有野生的玫瑰树,树下多长着苜蓿。苜蓿,又名‘怀风’,当时人也有叫它‘光风’的;风吹在枝叶间,〔萧萧地发出响声,太阳〕照着它的花,反映出光彩,因此叫苜蓿为‘怀风’。茂陵人管它叫‘连枝草’。”

地宜良熟。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耙耧土令起,然后下水。

旱种者,重耧耩地,使垅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

每至正月,烧去枯叶。地液辄耕垅〔1〕,以铁齿 楱 楱之,更以鲁斫 其科土〔2〕,则滋茂矣。不尔,瘦矣。

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

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3〕。

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

崔寔曰:“七月、八月,可种苜蓿。”

【注释】

〔1〕地液: 指返浆。启愉按: 华北平原地区,现在大体上在惊蛰前后地面开始解冻融化,这时融层还薄,冻层仍厚。随着气温的继续上升,土层融化逐渐加厚,融雪和解冻水分聚积地表(下面有冻层托水),地面形成显著潮湿状态,通常称为“返浆”。返浆阶段是春季保墒最有利的时期。《要术》称返浆初期为“地释”,即化冻,称返浆盛期为“地液”,就是地面显著潮湿的状态。 耕垅: 耕翻沟间的垄。垅,同“垄”。启愉按: 《要术》的“垅”,通常指播种沟或栽植沟,但这里的“垅”指条播的行间,即播种沟间,因为种着苜蓿的沟是不能耕翻的。但紫苜蓿的根系强大,会延伸到行间,现在耕翻行垄,不但松土保墒,并且耕断延伸的旧根,促使新根生长,起到更新复壮的作用。下文用鲁斫掘锄宿根外旁的土,作用相同。《四时纂要·十二月》“烧苜蓿”条:“耕垄外,根斩(断),覆土掩之,即不衰。”目的也相同。

〔2〕鲁斫: 一种重型钝刃的锄头,《王氏农书》说就是“”,见图十六。

图十六

〔3〕“嗜”下《辑要》引《要术》有“之”字,宜有,不然,或与“此物”连读,就费解了。

【译文】

地要肥要整熟。七月里下种。畦种,浇水,都和种韭菜的方法一样。也是每剪一次,上一次粪,用手用钉耙把土耧松,然后浇水。

大田旱种的,用耧犁在播种沟内重耩两次,把沟耩得深些阔些,用窍瓠下子,拖着批契覆土。

每到正月,用火烧掉地上的枯叶。到来春土壤返浆时,随即耕翻沟间的垅,接着拖铁齿耙耙过,再用鲁斫刨锄宿根外旁的土。这样,就自然滋生茂盛了。不然的话,就瘦弱了。

一年可以割三次。准备留种的,割一次便停止。

初春嫩苗既可以生吃,就是烧羹吃也很香。特别宜于饲马,马非常喜欢吃。

这种植物寿命长,种一次,〔以后年年萌发新苗,〕一劳永逸。城市近郊地方,应该多种些。

崔寔说:“七月、八月,可以种苜蓿。”

杂说第三十

崔寔《四民月令》曰〔1〕:“正旦,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上除若十五日,合诸膏、小草续命丸〔2〕、散、法药〔3〕。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4〕。“谓十五以上至二十也。”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5〕,学篇章。“谓九岁以上,十四以下。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6〕。”命女工趋织布,典馈釀春酒。”

染潢及治书法〔7〕: 凡打纸欲生〔8〕,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人浸蘗熟〔9〕,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豆黄特不宜裛〔10〕,裛则全不入黄矣。

凡开卷读书,卷头首纸〔11〕,不宜急卷;急则破折,折则裂。以书带上下络首纸者,无不裂坏;卷一两张后,乃以书带上下络之者,稳而不坏。卷书勿用鬲带而引之〔12〕,非直带湿损卷〔13〕,又损首纸令穴;当衔竹引之。书带勿太急,急则令书腰折。骑蓦书上过者,亦令书腰折。

书有毁裂,方纸而补者〔14〕,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15〕,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裂若屈曲者,还须于正纸上,逐屈曲形势裂取而补之。若不先正元理,随宜裂斜纸者,则令书拳缩。

凡点书、记事,多用绯缝〔16〕,缯体硬强,费人齿力,俞污染书〔17〕,又多零落。若用红纸者,非直明净无染,又纸性相亲,久而不落。

雌黄治书法〔18〕: 先于青硬石上,水磨雌黄令熟;曝干,更于瓷碗中研令极熟;曝干,又于瓷碗中研令极熟〔19〕。乃融好胶清,和于铁杵臼中,熟捣。丸如墨丸,阴干。以水研而治书,永不剥落。若于碗中和用之者,胶清虽多,久亦剥落。凡雌黄治书,待潢讫治者佳;先治入潢则动。

书橱中欲得安麝香、木瓜,令蠹虫不生。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日曝书,令书色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慎书如此,则数百年矣。

【注释】

〔1〕《要术》引《四民月令》文,其有关作物和副业生产的,分别引录在有关各篇中,这里是综引十二个月的非生产的杂项事情的安排,都是节引。文内注文,凡是《四民月令》原有的,概加引号,以与贾氏的插注相区别。又,各月下的染潢、治书、漱生绢、作假蜡烛等法,都是贾氏附带插进去的,一律缩进二格排印,以示区别。

〔2〕小草: 中草药中远志科的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别名小草,中医用作安神化痰药。

〔3〕“法药”,“十二月”重见,但《玉烛宝典》引《四民月令》均作“注药”,应是“注药”之误。《周礼·天官·疡医》郑玄注:“注,谓附着药。”贾公彦疏:“注谓注药于中,食去脓血耳。”孙诒让《周礼正义》说:“附着药,盖犹今治创疡者之傅药。《玉烛宝典》引崔寔《四民月令》云‘正月上除合注药’是也。”北宋沈括《补笔谈》卷一“辩证”:“至今齐谓‘注’为‘咒’。”说明“注药”是外敷疮疡之药,使附着于疮疡之上,亦犹“注射”、“灌注”之“注”,本草书和经典文献中未闻有“法药”之称。凡药都要依法修治,“合诸膏、小草续命丸”,亦不例外,以依法配合解释“法药”,不妥。

〔4〕太学: 中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在京都。东汉在洛阳。崔寔时大有发展,太学生曾多至三万人。 五经: 指《易》、《书》、《诗》、《礼》、《春秋》。始称于汉武帝时。

〔5〕小学: 古时称地方乡学为小学,对“太学”而言。其公家学校有庠、序,私学则有蒙馆、私塾之类。

〔6〕六甲: 指六十甲子,古时训蒙从这学起。 九九: 即最基础的乘法九九歌诀,也是童蒙必学的最初算术知识。 《急就》: 西汉史游撰,罗列各种名物的不同文字,编成韵言,以便记诵,作为学童识字课本。今传有唐代颜师古注本。 《三仓》: 也作“三苍”,秦时《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的合称,至汉代又有增益,也是编成韵文的学童文字学教本。今已不传,清人有辑佚本。

〔7〕染潢: 指用黄檗汁把纸染成黄色。潢,通常和装潢即装裱分不开,但《要术》所记只是单纯染黄色,无一字涉及装裱,不知入水染潢之后怎样处理书纸。西晋陆云(262—303)《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陆机)书》:“前集兄文为二十卷,适讫一十,当黄之。”“黄”即入潢,也是先编书而后入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背(褙)褾轴》:“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南朝〕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果如此,似乎北方贾思勰那时装潢技术还不怎样精良?又,这是因上面讲到读书,贾思勰顺便插进去的材料,故缩进二格排印。以下仿此。

〔8〕打纸: 底纸。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要术》……云,‘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则打纸工盖熟纸工也。”但既已打熟,为什么还要求“生”,此释不解决问题。《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褾轴》:“勿用熟纸背,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此说直捷明白。但《要术》并无装褙处理,“打纸”不能解释为在原纸背面打褙上去的纸。排除这种情况,只能解释为写书“打底”的纸,即写书的原纸。这是未经打熟磨光的生纸,纤维间的毛细管未被过分压缩,所以比较厚而柔韧,特别宜于入潢,因为它的吸收性能较强。

〔9〕“蘗”,各本均讹作“蘖”,经典亦多有沿讹,亦犹“薜”(莎草)之沿误为“薛”(蒿),都是长撇上移变作短撇的点点差误,可意义毫厘千里。蘗是黄檗,芸香科的Phellodendron amurense,也叫黄柏树,皮厚,含黄色素,可作染料;蘖是芽蘖也。这里指黄柏,故改。

〔10〕豆黄: 据卷八《作酱等法》指蒸熟的黄豆。这里是晒干磨成豆粉作为调和黏糊的材料,用来粘连书纸。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九“粘接纸缝法”引书记载:“古法用楮树叶、飞面、白芨三物调和如糊,以之粘接纸缝,永不脱解,过如胶漆之坚。”明佚名《墨娥小录》“粘合糊法”:“糊内入白芨末、豆粉少许,永不脱落,甚佳。”飞面谓面粉临空分散撒入。白芨是兰科的Bletilla striata,其肉质块茎含有多量的黏液质,可作糊料,黏性强。

〔11〕卷头首纸: 《要术》那时的书是卷轴式的,即卷子本,还没有装订成册。此指卷子开头的空白纸幅,术语称为“引首”。引首伸长出去包在卷子外面起保护作用的叫“包首”,通常用绫绢作成。引首下面还有一白幅叫“玉池”,也叫“池纸”。卷子中间书纸不连接的空幅叫“隔水”。卷末的白幅叫“拖尾”。《要术》除引首外,其他都没有提到,书卷的装潢似乎颇为简朴。北宋米芾(1051—1107)《书史》:“装书褾前须用素纸一张,卷到书时,纸厚已如一轴子,看到跋尾,则不损。……纸多有益于书。”《要术》的引首似乎卷到书纸时还没有厚如轴子,所以要再卷一两张书纸才行。

〔12〕勿用鬲(·士丧礼》“苴绖大鬲”,郑玄注:“鬲,搤也。”《仪礼·丧服》作“苴绖大搹”,郑玄注:“搹,扼也。”鬲、搹、搤都是同字异写,即“扼”字,就是掐住,扼制住。“勿用”即“不用”,就是不要。“引”是卷书。这句是说不要把书带两头掐紧了来卷书,那会把书的上下两边(天头地脚)弄坏的。这是参照《齐民要术今释》作解释的。

〔13〕“湿”,各本相同,但书带不会用湿的,石声汉疑“”之误,即涩滞之意。

〔14〕(lì): 割。

〔15〕裂薄纸如薤叶: 启愉按: 薤叶线形,半圆柱状,中空,宽约2—3毫米。薄纸无论如何不能薄如薤叶,不好讲,只能是叶基部被抱合着的像叶鞘的鳞茎之鳞被,白色膜质,略可当之。如果“如薤叶”指纸的宽度,那只有2—3毫米宽的纸条,破坏处稍大,要补多少条,是并排补还是交织?牢不牢?能不绉缩?疑窦颇多。所以译文姑作如“〔 〕”内的改译,以就正方家。

〔16〕“缝”,各本相同,讲不通。下句既说“缯体硬强”,应是“缯”字之误。

〔17〕明抄作“俞”,无意思;他本作“愈”,也勉强。疑应作“渝”,谓绯红褪色污染书纸。

〔18〕雌黄: 矿物名,晶体,橙黄色,可作颜料。北宋沈括(·故事》:“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 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灭,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雌黄色与潢后纸色相似,所以字迹涂灭后可以在上面再写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以雌黄改‘宵’为‘’。”正是这样改法。因而以改窜文字为“雌黄”,成语“信口雌黄”,本此。所谓“雌黄治书”,就是调制好雌黄锭子,要用时像磨墨一样磨出黄汁来使用。

〔19〕上句没有加水,这里“曝干”云云重复,疑是衍文。否则,上句应脱“加水”字样。

【译文】

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全家的小辈,〕分别给家长敬上花椒酒,举杯祝贺长寿,大家都非常快乐。正月第一个逢除的日子,或者十五日,配制各种药膏、小草续命丸、散药和外用〔注〕药。农业生产还没有开始,叫成童以上的少年上太学,学‘五经’。“这是说十五岁以上到二十岁的少年。”砚台上的墨不再结冰了,叫幼童上小学,学篇章。“这是说九岁以上到十四岁的男孩。篇章,指六甲、九九、《急就篇》、《三仓》这类启蒙教材。”命令管纺织的女工勤力织布,命令管饮食的家人酿造春酒。”

纸的染潢和书的保护方法: 凡写书的底纸,要用生纸,因为生纸比较厚而柔韧,特别宜于入潢染上黄色。染黄色只要不见白色底子就可以了,不宜染得太深;太深了年份久了会变成暗褐色。现在一般人把黄檗浸出黄汁后,就把渣滓丢掉,只用第一道纯汁,既浪费又没有好处。应该在黄檗浸熟之后,捞出渣滓来捣碎,煮过,用布袋盛着压出液汁来;又拿渣滓再捣再煮,再压出液汁。这样,可以捣三次煮三次。将三次所得的液汁,添加到第一道的纯汁里,可以节省四倍,〔而且黄汁经过过滤,〕更加清明洁净。写好的文章,要经过一个夏天然后才入潢,那纸张接缝的地方不会脱黏开裂。新写好的,〔如果急于入潢,〕必须拿熨斗在接缝处一缝缝地熨帖过,〔使粘合牢固,〕然后染黄;不然的话,一投入潢汁,就会散开脱落了。豆黄特别不可窝坏,窝坏了就染不上黄色。

凡打开卷子本书卷来读,卷头首纸不可卷得太紧;太紧了会拗折,折了便会破裂。打开后如果用书带上下络定首纸的,也没有不裂坏的;应该在卷过一两张书纸之后,再将首纸连同书纸一起用书带上下络定,才能稳妥不被弄坏。卷书的时候,不要鬲着书带来卷,这样不但带子〔阻滞着〕会把书的天头地脚磨坏,还会把首纸穿出洞来;应该绕着竹轴来卷书卷。书带不可系得太紧,紧了会中腰折断。横扣在书上压过,也会拦腰折断。

书有损坏和破裂的地方,如果撕一块大纸补贴在下面,往往绉缩不平整,结着又硬又厚的疤痕。疤痕却把书损害了。应该撕点很薄的纸,薄得像薤叶〔下面白色膜质的鳞被〕那样,用来织补,就显得细致入微,两相吻合,几乎看不出接合的痕迹,要不是把书纸举起来透着亮光看过去,简直觉察不出是贴补过的。裂开的地方如果是弯曲的,就该蒙张纸在上面,随着原纸弯曲的形状,撕下蒙上去的纸来补。假如不先对正原来裂口的纹理,随便撕条斜纸来补,也会使书绉缩不平。

通常涂灭文字或者在书上记写点什么,常是用红〔绸〕贴在上面,可绸子坚厚抗力强,撕断它很费齿力,而且〔褪色时〕会污染着书,又容易脱黏掉落。如果用红纸贴上去,不但清明干净,不会污染,而且纸与纸性质相同,相亲相黏结,久久不会脱落。

雌黄治书的方法: 先在青硬石上,用水磨雌黄,把它磨熟,〔晶体解离成粉末状;〕晒干,再在瓷碗里研到极细极匀熟;再晒干,又在瓷碗里研到极细极熟(?)。然后将好牛皮清胶加热融化,连同研熟的雌黄一起放入铁臼中,拿铁杵捣和匀熟。最后把它作成像墨一样的墨锭,阴干备用。用时加水研磨出黄汁,用笔蘸来涂改文字,永远不会剥落褪色。要是在碗里临时将雌黄调和胶汁来用,胶汁再和得多,久了还是会剥落。凡用雌黄涂改文字,等潢好之后再涂改为好;如果先涂改而后入潢,黄色便渗出褪散了。

书橱中要放些麝香、木瓜,可以避免蠹虫发生。五月天气湿热,蠹虫快要发生,书卷如果经过一个夏天没有展开过的,一定会生虫。从五月十五日以后,到七月二十日以前的这段时期内,必须把所有的书卷都展开过,要展开三次。须要选在晴天,在大屋子里风凉不见太阳的地方展开。在太阳底下晒书,书的颜色会变暗。晒热了卷书,生虫更快。阴雨天空气潮湿,尤其要避免展书。像这样谨慎地保护书卷,可以保存几百年。

“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春分中,雷且发声,先后各五日,寝别内外。“有不戒者,生子不备。”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复为夹。其有嬴帛,遂供秋服。凡浣故帛,用灰汁则色黄而且脆。捣小豆为末,下绢簁,投汤中以洗之,洁白而柔韧,胜皂荚矣。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等。收薪炭。”炭聚之下碎末,勿令弃之。捣,簁,煮淅米泔溲之,更捣令熟。丸如鸡子,曝干。以供笼炉种火之用,辄得通宵达曙,坚实耐久,逾炭十倍。

漱素钩反生衣绢法: 以水浸绢令没,一日数度回转之。六七日,水微臭,然后拍出,柔韧洁白,大胜用灰。

上犊车篷〔1〕,及糊屏风、书帙令不生虫法: 水浸石灰,经一宿,挹取汁〔2〕,以和豆黏及作面糊〔3〕,则无虫。若黏纸写书,入潢则黑矣。

作假蜡烛法: 蒲熟时,多收蒲薹〔4〕。削肥松,大如指,以为心。烂布缠之。融羊牛脂,灌于蒲薹中,宛转于板上,挼令圆平。更灌,更展,粗细足,便止。融蜡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功十倍也。

【注释】

〔1〕“篷”: 据《方言》卷九郭璞注,“即车弓”。所谓车弓,就是作为撑持车篷的骨架,用竹木制成,弯曲如弓,故名。“篷”,各本均作“蓬”,这里是指“车弓”,即车篷,字宜作“篷”。(fàn,又bèn),车篷。

〔2〕“挹”,各本均作“浥”,这里是指舀出石灰水,字宜作“挹”。

〔3〕豆黏: 《墨娥小录》“打叠纸骨用糊法”:“用糯米浸软,研细,滤净,逼去水,稀稠得中,加入豆粉及筛过石灰各少许,打成糊。以打叠纸骨,仿造器用。 ……待一年后,骨中药发,其坚似石,永不致发蒸生蠹也。”又有豆粉黏糊,已见上文注释〔10〕。《要术》所说豆黏,当是此类。但加入石灰汁的豆黏和面糊,不能用来粘合写书的纸。

〔4〕蒲薹: 香蒲科香蒲(Typha orientalis)的花穗,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花轴上,形如蜡烛,俗亦称蒲槌。

【译文】

“二月。顺应转暖的天气,练习射箭,以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春分节,将要打雷了,在春分前五天和后五天之内,男女要分床。“不遵守这条戒约的,生出的婴儿形体不完备。”养蚕的事还没有开始,命令缝制衣服的缝人,浣洗冬天的衣服,拆出绵衣中的丝绵,并裁制夹衣。假如还有多余的绸料,可以做成秋衣。〔思勰按〕: 凡洗涤旧帛,用灰汁来洗,颜色会发黄,质地也会变脆。拿小豆捣成粉末,用绢筛筛下细粉,放入热水中,用来洗帛,又洁白又柔韧,比皂荚还好。可以粜卖谷子、黍子、大豆、小豆、大麻子、麦子等。收买柴炭。”〔思勰按:〕 炭堆下面的碎末,不要给丢掉。把它捣细,筛过,用煮沸的米泔水来溲和,再捣匀捣熟。然后团成鸡蛋大的圆子,晒干。这样,可以烧着保存在火笼、火炉里作为火种,就可以烧过通宵到天亮,它坚实耐久,比炭强十倍。

漂洗做衣服的生绢的方法: 用水浸生绢让它没水,每天回转荡涤几次。六七天后,水稍微发臭的时候,再拍打洗荡去污质和臭气,又柔韧又洁白,大大胜过用灰汁漂洗。

上牛车车弓和糊屏风、书帙使不生虫的方法: 用水浸泡石灰,过一夜,舀取清汁,用来调和豆黏,以及调和面糊,就不会生虫。但如果用来粘贴写书的纸,书入潢时,就会变黑。

作假蜡烛的方法: 香蒲成熟的时候,多收些蒲薹。拿多含松脂的松木,削成指头粗细的条,作为烛心。用烂布裹在蒲薹外面,融些牛羊脂膏,灌进蒲薹里面,趁热放在平板上来回搓转,把它搓平搓圆。再灌,再搓,到粗细合适时停止。然后融些蜡浇在外面包着。这样,便可以用了。可以〔比其他作法〕省十倍工夫。

“三月。三日及上除,采艾及柳絮。“絮,止疮痛。”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名,罄家继富: 度入为出,处厥中焉。蚕农尚闲〔1〕,可利沟渎,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是月尽夏至,暖气将盛,日烈暵燥,利用漆油,作诸日煎药。可粜黍。买布。

“四月。茧既入簇,趋缲,剖绵〔2〕;具机杼,敬经络。草茂,可烧灰。是月也,可作枣糒〔3〕,以御宾客。可籴及大麦〔4〕。收弊絮〔5〕。

“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6〕;暖气始盛,蛊蠹并兴。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7〕;张竹木弓弩〔8〕,弛其弦。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及箭羽〔9〕。以竿挂油衣,勿辟藏。“暑湿相着也。”是月五日,合止痢黄连丸、霍乱丸〔10〕。采葸耳。取蟾蜍“以合血疽疮药。”及东行蝼蛄〔11〕。“蝼蛄,有刺;治去刺,疗产妇难生,衣不出。”霖雨将降,储米谷、薪炭,以备道路陷滞不通。是月也,阴阳争,血气散。夏至先后各十五日,薄滋味,勿多食肥;距立秋,无食煮饼及水引饼。“夏月食水时,此二饼得水,即坚强难消,不幸便为宿食伤寒病矣〔12〕。试以此二饼置水中即见验。唯酒引饼,入水即烂矣。”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弊絮及布帛。至后籴〔13〕,曝干,置罂中,密封,“使不虫生。”至冬可养马。

【注释】

〔1〕“蚕农尚闲”,有问题,应如《玉烛宝典》引作“农事尚闲”。按: 阴历三月已进入蚕忙季节,《四民月令》严格规定: 三月“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有不顺命,罚之无疑。”(《玉烛宝典》引)可见“蚕”事并不闲,怎么可能拖着蚕女分身投入掏沟修墙的作业?

〔2〕剖绵: 指利用下茧、蛹口茧等不能缫丝的来剖制丝绵,《要术》原误作“缐”,据《玉烛宝典》引改正。

〔3〕枣糒(bèi): 是炒米粉和以枣泥的点心。《要术》原误作“弃蛹”,据《玉烛宝典》及《御览》卷八六〇“糗糒”引《四民月令》改正。

〔4〕“”,《要术》原误作“麪”,据《玉烛宝典》及《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李善注引《四民月令》改正。

〔5〕“收”字,《玉烛宝典》和《要术》引都没有。按: 《四民月令》对农副产品的收进和卖出,总是先说粜、卖,后说籴、收,粜、籴专指谷物,可“弊絮”不能“籴”,只能是“收”,五月有“收弊絮”,六月、七月还有“收缣縳”,所以这里补入“收”字。

〔6〕阴慝(tè): 阴恶,阴气。

〔7〕徽弦:“八月”重见。五月解下,八月缚上,这不是弓本身的弦,应是弓弰(弓的末梢)的中钩住弓弦的套绳,即所谓“耳索”。《考工记·弓人》唐贾公彦疏:“〔弓〕引之则臂用力,放矢则箫用力。”“箫”即弓弰。开弓时用力在臂膀,放箭时则借助于弓弰的回弹力。但回弹容易震伤弓弰,所以弓弦不能直接缚在弓弰上,其间必须有缓冲弹力的装置。这缓冲装置一是在中加钉厚牛皮或软木,叫作“垫弦”,二是在垫弦中穿贯耳索,弓弦就缚在耳索上。这里徽弦,应是耳索。

〔8〕“张”,《玉烛宝典》和《要术》所引都一样,不好解释。按:“张”指上弓弦,既然是“张”,就不能“弛其弦”;反之,“弛其弦”就不可能再“张”弓,二者不能同时进行。此字疑是“弢”字的形似之误。弢( ·高祖》:“〔李〕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

〔9〕旃(zhān): 同“毡”。 毳(cuì): 鸟兽的细毛。

〔10〕黄连: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学名Coptis chinensis。中医学上以其根状茎入药,是治痢疾和慢性肠炎的要药。 霍乱: 中医学病名,不是现代所称的烈性传染病的霍乱,所指范围颇广,包括上吐下泻、食物中毒、中暑等突发性的急剧病症。

〔11〕蟾(chán)蜍(chú): 蟾蜍科的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俗称“癞蛤蟆”。其体肉烘干研末及其耳后腺和皮肤腺的分泌物蟾酥,均可配制治痈毒恶疮等药。 蝼蛄: 蝼蛄科,学名Gryuotalpa africana,俗名“土狗”。前足特别发达,尖端有扁齿4枚,形成开掘足,掘土伤害农作物很大。后足节大,内缘有3—4枚刺。《神农本草经》:“主产难,出肉中刺。”以后本草医方等书都有此类记载。《四民月令》原文“有刺;治去刺”,“治去刺”即指“出肉中刺”,不是治病时“要弄掉它的刺”。

〔12〕伤寒: 中医学病名,不是现代所称的肠急性传染病的伤寒,所指范围颇广,包括各种外邪侵袭引起的恶寒发热等病。积食不化,消化机能紊乱,也会引起“伤寒”。

〔13〕(fū)(xiè): 麦麸,麦屑。“”,《玉烛宝典》和《要术》所引都一样,应是“”字之误。按: 这二字意义相同,都是麦屑的意思,但读音不同,前者读xiè,后者读suǒ。崔寔(?—170)是东汉后期人,问题在《玉篇》以前没有“”字,只是“”字。《说文》“麦部”:“,小麦屑之覈。从麦,声。”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及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及《四民月令》正作“”,可作参证。

【译文】

“三月。初三日和第一个除日,收采艾和柳絮。“柳絮可以止疮痛。”这个月,冬天储蓄的粮食,或者已经吃完,而桑椹和麦子还没有成熟,应该顺应万物向荣的天道,散布恩德,赈济穷困挨饿的人,尽先施与同宗族的人,从最亲的人开始。不要隐藏物资,忍心看着穷人挨饿;也不要贪图虚名,耗尽家里所有,去接济富有的人。总之,要量入为出,处事要适中而可。农业的事还有些闲空,可以开通沟渎,修治墙壁房屋;加固门户,警惕着设置守护的人,以防御春天饥饿走险的盗贼。从这个月起到夏至,气温逐渐增高,太阳光强烈,晒热晒干的力量强,有利于油漆各种器物,也有利于利用太阳煎制各种药膏。可以粜卖黍子。可以买布。

“四月。蚕已经上簇结茧,赶速进行缫丝,剖制丝绵;准备机杼,细心地上经络纬。草茂盛了,可以割来烧草灰。这个月,可以作炒米粉同枣泥相和的点心,准备招待宾客。可以籴进麦、大麦。收买旧丝绵。

“五月。芒种节之后,阳气开始亏损,阴恶的东西将要萌生;暖气开始旺盛,各种害虫都活跃起来。该解去角弓弩的弦,并解下它的徽弦;把竹木制的弓弩装入弓袋,解下它的弦。用灰保藏毡子、裘皮、毛羽用品和箭翎。用竿子把油衣挂起来,不要褶叠着收藏。“因为天热潮湿会黏结。”这个月初五日,配合止痢黄连丸、霍乱丸。收采葈耳。捉蟾蜍“可以配制流血恶疮的药。”以及东行蝼蛄。“蝼蛄,有刺;可以治出肉中的刺,又治疗产妇难产,胞衣不下。”连天的淫雨快要降下了,该储备些米谷、柴炭,作为道路泥泞陷滞不通的准备。这个月,阴气渐渐滋长,阳气渐渐消退,人血气的消耗较多〔,脾胃消化差〕。所以,在夏至前和夏至后的各十五天之内,应该吃得清淡些,不要多吃肥腻浓厚的食物;到立秋以前,也不可吃‘煮饼’和水溲的死面饼。“夏天喝的冷水多,这两种面食碰上冷水,便坚硬难以消化,弄得不好,便会得积食伤寒的病。把这两种面食浸入水中试验着看,就可以看出它不化解的效验。只有用酒溲和的发面做成的面食,入水就烂了。”可以粜卖大豆、小豆、芝麻。籴进麦、大麦、小麦。收买旧丝绵、绸子和布。夏至之后,籴入麦麸和麦屑,晒干,盛入瓦器中密封着,“避免生虫。”到冬天可以养马。

“六月。命女工织缣縳〔1〕。“绢及纱縠之属。”可烧灰〔2〕,染青、绀杂色。

“七月。四日,命治曲室,具箔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谷、磨具〔3〕。七日,遂作曲;及曝经书与衣裳;作干糗〔4〕;采葸耳。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作袷薄,以备始凉。粜大小豆。籴麦〔5〕。收缣练〔6〕。

“八月。暑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

河东染御黄法: 碓捣地黄根令熟〔7〕,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别器盛。更捣滓,使极熟,又以灰汁和之,如薄粥;泻入不渝釜中,煮生绢。数回转使匀,举看有盛水袋子,便是绢熟。抒出,着盆中,寻绎舒张。少时,捩出,净搌去滓。晒极干。以别绢滤白淳汁,和热抒出,更就盆染之,急舒展令匀。汁冷,捩出,曝干,则成矣。治釜不渝法,在《醴酪》条中。大率三升地黄,染得一匹御黄。地黄多则好。柞柴、桑薪、蒿灰等物,皆得用之。

“擘绵治絮,制新浣故;及韦履贱好,预买以备冬寒。刈萑〔8〕、苇、刍茭。凉燥,可上角弓弩,缮理檠正〔9〕,縳徽絃〔10〕,遂以习射。弛竹木弓弧〔11〕。粜种麦。籴黍。

【注释】

〔1〕縳(juàn),各本作“练”,误。《玉烛宝典》引作“縳”,练(練)应是“縳”字残烂后错成的。

〔2〕烧灰: 烧草灰。按: 丝麻织品的纤维不容易染上颜色,必须借助于媒染剂才能使颜色固着于纤维上。草木灰含有碳酸钾,溶在水中可作植物性染料的媒染剂,使颜色染上。

〔3〕五谷: 按,作曲原料,有生有熟;熟的有蒸有炒。《要术》的曲,用小麦或谷子,引《食次》的“女曲”则用糯米,但是酱曲,不是酒曲。这里提到“五谷”作曲,虽然崔寔早年曾做过酿酒生意,但用五谷作曲,恐不可能,近现代除小麦外,也只有用大麦、豌豆、籼米等作曲,没有五谷都用上的。崔寔的曲,可能品种有不同,可惜没有具体交代。又,馔治也只能把曲原料簸净,然后入锅炒,不可能蒸,因为次日还没有干,不能入磨。

〔4〕干糗(qiǔ): 干粮。

〔5〕“麦”上《玉烛宝典》引有“籴”字,《要术》脱,据补。按: 崔寔规划的是庄园式的经营活动,农产品都是在出产时收进,少缺时卖出,这里七月是继五月、六月之后接续收进新麦(六月籴麦见《玉烛宝典》)。

〔6〕“练”,《要术》和《玉烛宝典》同,误。按: 八月才开始“趣练缣帛”,七月应无“练”可收。前著《四民月令辑释》已疑为“縛”字之误。后得日本渡部武教授来信,告知日本前田家藏旧钞卷子本《玉烛宝典》此字作“缚”,但“缚”在这里毫不相干,显然是“縳”字抄错。

〔7〕卷五《伐木》附有“种地黄法”,即用来染色者。

〔8〕萑(huán): 芦类植物。

〔9〕檠(qíng): 辅正弓弩的器具。“正”上《要术》原有“锄”字,无可解释,《玉烛宝典》没有,是衍文,据删。

〔10〕縳(zhuàn): 卷、束。“徽絃”,《要术》原误作“铠絃”,这正是五月解去的“徽弦”,本月缚上,据《玉烛宝典》引改正。

〔11〕“弛”,《要术》作“”,同“弛”,《玉烛宝典》引作“施”。但“施”是“弛”的假借字,不作设施讲。本月正开始习射,要缚上弓弦,字宜作“张”。又,此句应与“遂以习射”倒换过来。

【译文】

“六月。命令女工织双丝细绸和〔縳〕。“縳是绢和轻纱、绉纱之类。”可以烧草灰,染青色、天青等杂色。

“七月。初四日,命令家人整治好曲室,准备好放曲的箔席和曲架,采取干净的艾。初六日,馔治五谷,准备磨具。初七日就作曲。这个月,可以晒经书和衣裳;作干粮;采葈耳。从处暑到重阳节,把旧衣洗干净,添制新衣,作好夹衣和薄绵衣,作为天气转凉的准备。粜卖大豆、小豆。籴进麦。收买细绸和縳。

“八月。暑气已退。叫幼童上小学,同正月一样。凉风警戒我们天气快冷了,催促加紧煮练生绸生绢,染上彩色。

河东染御黄的方法: 用碓把地黄根捣碎捣熟,加入灰汁调和,搅匀,用手搦挤出黄汁,倒在另外的容器里盛着。把地黄的渣滓再捣,捣得极熟,又用灰汁调和,调成像稀粥一样,然后倒在不褪污的铁锅里,用来煮生绢。多次回转翻动,提起来看,绢里夹着水灌进去的水泡子,绢就熟了。拉出来,搁在盆里,抽出绢头舒展开来。过一会,拧干,取出,把渣滓抖拭干净。拿出去晒到极干。再用白绢滤出第一道的地黄纯汁,〔用火煮,〕趁热舀出盛在盆里,就把熟绢放入盆中去染黄色,急速舒展翻动,让它染得均匀。等汁冷了,拧干,取出来晒干,就染成了。治铁锅不褪污的办法,在卷九《醴酪》篇中。大致三升地黄,可以染得一匹御黄绢子。地黄多时,颜色更好。柞柴灰、桑柴灰、蒿灰等,都可以用。

“撕松丝绵,作成绵絮,缝制新衣,浣洗旧衣。趁熟皮鞋又贱又好的时候,预先买下,准备冬天寒冷时穿。收割荻、芦苇、饲料草。天气凉爽干燥,可以上好角弓弩,将坏弓修理好,把歪曲的弓放在校弓器上校正,缚上徽弦,就可以练习射箭。〔缚上〕竹木弓弧的弦。粜卖麦种。籴进黍子。

“九月。治场圃〔1〕,涂囷仓,修箪、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十月。培筑垣墙,塞向、墐户。“北出牗谓之向。”上辛,命典馈渍曲,酿冬酒。作脯腊〔2〕。农事毕,命成童入太学,如正月焉。五谷既登,家储蓄积,乃顺时令,敕丧纪,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3〕,则纠合宗人,共兴举之;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无相逾越;先自竭,以率不随。先冰冻,作凉饧〔4〕,煮暴饴。可析麻〔5〕,缉绩布缕。作白履、不借〔6〕。“草履之贱者曰‘不借’。”卖缣帛、弊絮。籴粟、豆、麻子。

“十一月。阴阳争,血气散。冬至日先后各五日,寝别内外。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小学〔7〕。可酿醢。籴秔稻、粟、豆、麻子。

“十二月。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以笃恩纪。休农息役,惠下必浃。遂合耦田器,养耕牛,选任田者,以俟农事之起。去猪盍车骨,“后三岁可合疮膏药。”及腊日祀炙箑〔8〕,箑,一作簴。“烧饮,治刺入肉中及树瓜田中四角,去虫。”东门磔白鸡头〔9〕。“可以合法药〔10〕。””

【注释】

〔1〕治场圃: 古代场、圃同地,按季节交换,即春种时耕翻场地作为菜圃,秋收时筑实菜圃作为打谷场。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但直到清初张履祥补农书》,还说这种春圃秋场同地互换的做法,在浙江湖州乡间还往往可以见到。

〔2〕“作脯腊”是十月的另一安排,有人读成从“上辛”日连贯下来都在这一天是不妥的,因为《玉烛宝典》所引是“是月也,作脯腊”,所以在“酿冬酒”句圈断。

〔3〕贫窭(jù);贫寒,贫穷。

〔4〕饧: 即糖。

〔5〕“析”,《要术》各本作“柝”或“拆”,《玉烛宝典》又作“折”,都是“析”字之误。

〔6〕白履: 白鞋。《仪礼·士冠礼》:“素积、白屦。”又有“黑屦”、“(大红色)屦”。在古代,白鞋、黑鞋、红鞋都是常穿的鞋子。

〔7〕“小学”,《要术》原作“入小学”,“入”字衍,据《玉烛宝典》删去。按:汉代的教育制度,八九岁的小孩入小学学识字和计数,十二三岁的大小孩进一步学《孝经》、《论语》,仍在小学;成童以上则入太学学“五经”,在京都。现在十一月砚台磨墨要结冰了,所以只叫小孩诵读“小学”,不作书写作业。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就是因为学童先学文字,故有此称。而且小学已在八月复学(“八月 ……命幼童入小学”),学生都已上学,本月再来个“入小学”就讲不通。

〔8〕炙箑: 实即炙脯,参见卷二《种瓜》注释。《本草纲目》有燻肉可治出肉中刺的记载。或释为“挂炙肉的竿子”,但竿子不能治出肉中刺。“箑”,各本多纷乱,《玉烛宝典》作“”,无此字。此从明抄(卷二《种瓜》作“萐”,字通)。

〔9〕磔(zhé): 分裂。

〔10〕“法药”,应依《玉烛宝典》作“注药”。

【译文】

“九月。把菜圃地筑坚实作为打谷场,用泥涂抹芦苇之类编成的粮囤,修治贮藏种子的箪和土窖。修缮各种兵器,练习战斗和射箭,以防御冬天饥寒穷困的盗寇。慰问同宗族中那些孤、寡、老、病不能自己养活的人,拿出厚实多余的东西分些给他们,救济他们的贫困。

“十月。修筑围墙和墙壁,堵塞好向窗,用泥涂封好门缝。“北面开的窗洞叫作‘向’。”上旬的辛日,命令管饮食的家人浸渍酒曲,酿造冬酒。制作脯肉和腊肉。农业的事已经完毕,叫成童上太学,同正月一样。五谷已经收进来,各家都有了积蓄,可以顺着收敛的时令,整顿埋葬死人的丧纪: 就是同宗族中有死亡已久的人,只因家贫还没能力埋葬入土的,现在该纠合同宗的人,大家来办理,按照亲疏的关系和贫富的能力来分别负担,无私公平地分摊钱财,不要相争避多就少,并且先尽自己的力量作表率,来带动不愿顺从的人。在冰冻以前,作干硬的饴糖,煮速成的薄饴。可以细擘麻纤维,缉绩成织布用的麻缕。作白鞋、‘不借’。“贱的草鞋叫‘不借’。”卖去熟绸熟绢、旧丝绵。籴进谷子、豆子、大麻子。

“十一月。阴气和阳气一消一长地相争,人的气血在消散。在冬至前五天和后五天之内,男女要分床睡。砚台里的墨都结冰了,叫幼童诵读《孝经》、《论语》、篇章识字课本,〔不练习写字。〕可以酿制肉酱。籴进粳稻、谷子、豆子、大麻子。

“十二月。邀请宗族、姻亲、宾客和外乡来的客户,会集在一起,讲究和好的礼节,加深彼此之间的亲爱团结。让从事农作的人休息,停止服役,对下面的人施恩惠,务必使他们深深地感到融洽。于是就配合修理好农具,养好耕牛,选定胜任农田耕作的人,作为春耕即将开始的准备。收藏猪牙床骨“三年之后可以配制治疮膏药。”及腊日祭祀用的炙箑,箑,一本作簴。“烧煳用水吞下,治出刺入肉中的刺;〔用棒子穿着,〕插在瓜田四角,可以除去虫。”又在东门斩下白鸡的头,也收藏着。“可以配制外用的〔注〕药。””

范子计然》曰〔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民,不能积其盛有余之时,以待其衰不足也。”〔2〕

孟子》曰:“狗彘食人之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言丰年人君养犬豕,使食人食,不知法度检敛;凶年,道路之旁,人有饿死者,不知发仓廪以赈之。”原孟子之意,盖“常平仓”之滥觞也。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人死,谓饿、役死者,王政使然,而曰:‘非我杀之,岁不熟杀人。’何异于用兵杀人,而曰:‘非我杀也,兵自杀之。’”

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凡冬籴豆谷,至夏秋初雨潦之时粜之,价亦倍矣。盖自然之数。

鲁秋胡曰:“力田不如逢年。”〔4〕丰年尤宜多籴。

《史记·货殖传》曰:“宣曲任氏为督道仓吏〔5〕。秦之败,豪杰皆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拒荥阳〔6〕,民不得耕,米石至数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其效也。且风、虫、水、旱,饥馑荐臻,十年之内,俭居四五,安可不预备凶灾也?

【注释】

〔1〕《范子计然》: 《旧唐书·经籍志下》五行类、《新唐书·艺文志三》农家类均著录(前者作《范子问计然》),均作“十五卷。范蠡问,计然答”。书已佚。范蠡,春秋末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吴者。计然,或说姓计名然,或说姓辛,字文子。曾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或说“计然”根本不是人名,而是范蠡所著书的篇名,是“预计而然”的意思。近又有人考证说计然就是越国大夫文种。其书或出后人伪托。

〔2〕《类聚》卷八五“谷”引到这条,文句相同(多几个虚词)。

〔3〕见《孟子·梁惠王上》。注文是节引赵岐注,但“役”,今本赵注作“疫”。“原孟子之意 ……”是贾氏的申说。

〔4〕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五“鲁秋洁妇”条载有秋胡此语。其文曰:“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曰 ……‘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 ……’至家 ……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 ……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没有“丰年尤宜多籴”这句。鉴于上文讲趁时收籴,下文有“其效也”的申说,这句姑且看作是贾氏的话。

〔5〕宣曲: 其地失考,据《史记》唐人注解,当在今关中地区。“任氏”,今本《史记·货殖列传》作“任氏之先”。

〔6〕荥阳: 今河南荥阳。项羽刘邦交战时,曾在这里相持抗争。

【译文】

《范子计然》说:“五谷是千千万万人民的命,国家的贵重财宝。正因如此,没有德行的君主和没有德行的人民,〔就拼命地吃用和挥霍〕,不能在丰盛有余的时候积蓄下来,准备到歉收不足的时候应用。”

《孟子》说:“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自己检点;路上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开仓赈济,〔赵岐注解说:〕“这是说丰年人君养着猪狗,让它吃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遵守法纪自己约束收敛;荒年,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开仓放粮来赈济。”〔思勰按〕: 推究孟子的用意,似乎是“常平仓”的滥觞。到人死了,却说:‘不是我害死的,是年岁不好啊!’这同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刺死的,是刀刺死的’,有什么两样?”“人死了,是指死于饥饿和劳役,这是国君政治腐败造成的,现在却说:‘不是我害死的,是年岁收成不好害死的。’这同用刀杀死人,却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刀自己杀死的’,有什么不同?”

凡收籴五谷和蔬菜种子,都该在初成熟时籴进,到快要下种时粜出,一定可以得到加倍的利益。凡在冬天籴进豆子谷子,到夏秋间开始多雨淋潦的时候粜卖,价格也会增长一倍。这是自然的道理。

鲁国的秋胡说:“努力种田,不如遇上丰年。”所以丰年尤其要多收籴粮食。

《史记·货殖传》说:“宣曲任氏〔的先人〕,做过督运粮食管粮仓的官。秦国败亡的时候,有钱势的人家都争着收进金玉,唯独任氏却把仓里的粮食窖藏起来。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战争的时候,农民没法耕种,一石米贵到几万文钱,结果,有钱势人家的金玉,全都归了任氏。任氏就这样起家致富。”这就是储备粮食的效验。而且风、虫、水、旱的灾害,使得饥荒年岁接连发生,十年之中,倒有四五年是收成微薄的,又怎么可以不为预防凶荒灾害作准备呢?

师旷占》五谷贵贱法:“常以十月朔日,占春粜贵贱: 风从东来,春贱;逆此者,贵。以四月朔占秋粜: 风从南来、西来者,秋皆贱;逆此者,贵。以正月朔占夏粜: 风从南来、东来者,皆贱;逆此者,贵。”

《师旷占》五谷曰:“正月甲戌日,大风东来折树者,稻熟。甲寅日,大风西北来者,贵。庚寅日,风从西、北来者,皆贵。二月甲戌日,风从南来者,稻熟。乙卯日,稻上场〔1〕,不雨晴明,不熟。四月四日雨,稻熟;日月珥〔2〕,天下喜。十五日、十六日雨,晚稻善;日月蚀〔3〕。”

《师旷占》五谷早晚曰:“粟米常以九月为本;若贵贱不时,以最贱所之月为本〔4〕。粟以秋得本,贵在来夏;以冬得本,贵在来秋。此收谷远近之期也,早晚以其时差之。粟米春夏贵去年秋冬什七,到夏复贵秋冬什九者,是阳道之极也,急粜之勿留,留则太贱也。”

黄帝问师旷曰〔5〕:‘欲知牛马贵贱?’‘秋葵下有小葵生,牛贵;大葵不虫,牛马贱。’”〔6〕

越绝书》曰〔7〕:“越王问范子曰:‘今寡人欲保谷,为之奈何?’范子曰:‘欲保谷,必观于野,视诸侯所多少为备。’越王曰:‘所少可得为困,其贵贱亦有应乎?’范子曰:‘夫知谷贵贱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越王曰:‘请问三表。’范子曰:‘水之势胜金,阴气蓄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此天之三表也,不可不察。能知三表,可以为邦宝。’ ……越王又问曰:‘寡人已闻阴阳之事,谷之贵贱,可得闻乎?’答曰:‘阳主贵,阴主贱。故当寒不寒,谷暴贵;当温不温,谷暴贱。 ……’王曰:‘善!’书帛致于枕中,以为国宝。”

“范子曰:‘ ……尧、舜、禹、汤,皆有预见之明,虽有凶年,而民不穷。’王曰:‘善!’以丹书帛,致于枕中,以为国宝。”〔8〕

盐铁论》曰:“桃李实多者,来年为之穰。”〔9〕

物理论》曰:“正月望夜占阴阳,阳长即旱,阴长即水〔10〕。立表以测其长短,审其水旱,表长丈二尺: 月影长二尺者以下〔11〕,大旱;二尺五寸至三尺,小旱;三尺五寸至四尺,调适,高下皆熟;四尺五寸至五尺,小水;五尺五寸至六尺,大水。月影所极,则正面也;立表中正〔12〕,乃得其定。”

又曰:“正月朔旦,四面有黄气,其岁大丰。此黄帝用事,土气黄均,四方并熟。有青气杂黄,有螟虫。赤气,大旱。黑气,大水。正朝占岁星,上有青气,宜桑;赤气,宜豆;黄气,宜稻。”

《史记·天官书》曰〔13〕:“正月旦,决八风: 风从南方来,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为,“戎菽,胡豆也。为,成也。”趣兵;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东方,大水;东南,民有疾疫,岁恶。 ……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从西方,若旦黄云,恶。”

《师旷占》曰:“黄帝问曰:‘吾欲占〔岁〕苦乐善恶〔14〕,可知否?’对曰:‘岁欲甘,甘草先生;“荠〔15〕。”岁欲苦,苦草先生;“葶苈〔16〕。”岁欲雨,雨草先生;“藕。”岁欲旱,旱草先生;“蒺藜〔17〕。”岁欲流,流草先生〔18〕;“蓬〔19〕。”岁欲病,病草先生。“艾。”’”

【注释】

〔1〕“稻上场”,明清刻本在“不雨晴明”之下,则“稻上场不熟”为句,意谓到应收割时仍不熟,较妥。

〔2〕珥(ěr): 日、月两旁的光晕。

〔3〕“日月蚀”,句未全,其下有脱文。

〔4〕“所”谓处所,即最贱所处之月,亦犹下文引《越绝书》之“诸侯所”(诸侯的地方)。有的书说“所”下“脱去‘在’字”,其实没有“在”字也可以。

〔5〕黄帝是上古人物,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乐师,时代远隔,二人怎能对话。但假托的书,往往如此。

〔6〕《类聚》卷八二及《御览》卷九七九“葵”都引到这条,作:“《师旷占》曰:‘黄帝问师旷曰 ……’”故知此条仍是《师旷占》文。文句全同,但“牛贵”作“牛马贵”,据上下文,《要术》脱“马”字。

〔7〕《越绝书》: 东汉袁康撰,原书·越绝外传枕中》篇,文句颇有不同(《四部丛刊》本),而“诸侯”无“侯”字,“可得为困”之“困”作“因”,比《要术》好解释。

〔8〕“范子曰”这条仍是《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之文,文字稍有不同。

〔9〕见《盐铁论·非鞅》,文作:“夫李梅多实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者,旧谷为之亏: 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衰”是指果实的“大小年”,大年之后有小年。而“穰”指丰熟,则是大年连续,变为“两盈”,大有不同。唐杜佑通典》卷一〇《食货》引《盐铁论》亦作“衰”。

〔10〕阳长、阴长: 长是生长的长,不是长短的长。高为阳,低为阴,月高则测竿之影短,认为是阳长,即阳盛,所以旱;月低则影长,认为是阴长,即阴盛,所以水。

〔11〕“者”,疑衍,或宜倒在“以下”之下。

〔12〕立表中正: 立竿必须笔直,正中不偏,即与地面垂直。《周礼·春官·冯相氏》贾公彦疏引《易纬通卦验》:“冬至日,置八神,树八尺之表,日中视其影。”“神,读如引。言八引者,栽杙于地,四维四中引绳以正之。”“四维”即四角,这是四面八方拉绳打桩来引正立竿。

〔13〕《史记·天官书》记明是汉人魏鲜的占候法,文字稍异。注文是裴骃《集解》引孟康的注。但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注,“戎菽”释为大豆。

〔14〕“占〔岁〕苦乐善恶”,南宋系统本作“占乐善一心”或“苦乐善一心”,明清刻本又作“占药善一心”,均误。《御览》卷一七及卷九九四引均作“知岁苦乐善恶”,《要术》“一心”显系“恶”字的残文析为二字,并脱“岁”字,今据以补正。

〔15〕荠: 即荠菜(·邶风·谷风》:“其甘如荠。”

〔16〕葶苈: 学名Rorippa montana,十字花科。味苦辛,《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注:“子细黄,至苦。”

〔17〕蒺藜: 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蒺藜科,生于沙丘干旱地。

〔18〕二“流”字,《御览》卷一七及卷九九四引均作“溜”或“潦”,乍看起来和“旱”相对,其实错误。按,流草即蓬草。蓬草生于旱地,不生于薮泽,与“潦”违戾。《四时纂要·正月》引《师旷》说:“蓬先生,主流亡。”蓬草的枯茎和种子随风飞扬,故有“飞蓬”之名。这里“流”指流亡、逃荒,故以飞蓬飘离不定喻之。

〔19〕蓬: 蓬草。学名Erigeron acer,菊科。

【译文】

《师旷占》占卜五谷贵贱的方法:“通常在十月初一日,预卜当年春天粜卖的贵贱行情: 风从东面来,明年春天粜价贱;从西面来,粜价贵。四月初一日,预卜当年秋天的粜卖: 风从南面、西面来,秋粜都贱;从北面、东面来,秋粜都贵。正月初一日,预卜当年夏天的粜卖: 风从南面、东面来,夏粜都贱;从北面、西面来,夏粜都贵。”

《师旷占》占卜五谷的好坏说:“正月甲戌日,大风从东面吹来折断大树的,稻的收成好。甲寅日,大风从西北来,价钱贵。庚寅日,风从西面北面来,都贵。二月甲戌日,风从南面来,稻的收成好。乙卯日,不下雨,晴明,(稻一直到可以收割上场时,)仍然会歉收不好。四月初四日有雨,稻的收成好。这一天,日月外周有光晕,天下丰收。十五、十六日有雨,晚稻好;日月亏食 ……”

《师旷占》占卜收籴五谷早晚的方法说:“粟和米常常以九月的价格作为本价;如果贵贱变化不定,就以最贱的那个月作为本价。粟如果在秋天合到本价,它贵的时期在明年夏天〔,就在今年秋天籴进〕;如果在冬天合到本价,那贵的时期在明年秋天〔,就在今年冬天籴进〕。这是收谷远近时间的规律,其间早晚按照合到本价的时间来酌定。粟米如果春夏之交的价格比去年秋冬贵十分之七,到夏天又比秋冬贵十分之九,这已经到了阳道的极点,赶快脱手粜去,不能再留了,留着会暴跌太贱的。”

“黄帝问师旷说:‘我想知道牛马价格的贵贱〔,有什么征候没有〕?’〔师旷答道:〕‘秋葵下面生出小葵,牛〔马〕就贵;大葵不生虫害,牛马就贱。’”

《越绝书》说:“越王问范子说:‘寡人现在要保护谷物,该怎么办?’范子答道:‘想要保护谷物,必须视察原野,看各地方所产多少以为准备。’越王问道:‘少的地方〔因而〕可以增加生产,那么,价格的贵贱,有什么应验没有?’范子回答:‘要知道谷价的贵贱,方法是必须察看天的三表,知道三表就可以决定了。’越王说:‘请问三表是什么?’范子回答:‘水势胜过金,就是阴气蓄积太盛,太盛了水就死在金里,所以金中有水。像这样,年成会大败,八种谷物都贵。金势胜过木,就是阳气蓄积太盛,太盛了金就死在木里,所以木中有火。像这样,年成就大好,八种谷物都贱。金、木、水、火交替相胜,这就是天的三表,不可以不明察。明察了三表,可以视为国家之宝。’ ……越王又问道:‘阴阳的道理,寡人已经听说了;谷价的贵贱,可以讲给我听听吗?’范子答道:‘阳主贵,阴主贱。因此,该寒冷而不寒冷,〔阳气太盛,〕谷价便会暴涨;当温暖而不温暖,〔阴气太盛,〕谷价便会暴跌。 ……’越王说:‘很好!’就把这些写在帛上,藏在枕内,作为传国之宝。”

“范子说:‘ ……尧、舜、禹、汤,都有先见之明,因此虽然遇上荒年,人民也不会受饿。’越王说:‘很好!’就用银朱写在帛上,藏在枕内,作为传国之宝。”

《盐铁论》说:“桃李今年结实多的,第二年〔就结少了〕。”

《物理论》说:“正月十五日夜里,占候阴阳的消长,阳长就旱,阴长就水。〔方法是〕在地上竖立一根一丈二尺长的测竿作为‘表’,用来测出月亮映到测竿上的影子的长短,来审定这一年是水还是旱,就是: 月影长二尺以下的,大旱;二尺五寸到三尺,小旱;三尺五寸到四尺,水旱调匀,高低田收成都好;四尺五寸到五尺,小水;五尺五寸到六尺,大水。月亮升高到极点即正中的时刻,投射的竿影是正面相当的,就是与地面垂直的〔,测影要在这个时刻测〕。竖立测竿必须笔直,正中不偏,才能测得准确。”

又说:“正月初一,四面有黄气,这一年大丰收。这是黄帝管事,土气黄而均匀,所以四方都丰熟。如果有青气杂着黄气,有螟虫。有赤气,大旱。有黑气,大水。正月初一占验岁星,上面有青气,桑好;有赤气,豆好;有黄气,稻好。”

《史记·天官书》说:“正月初一,占八方面的风,决定年岁: 风从南方来,大旱;从西南来,小旱;从西方来,有战争;从西北来,戎菽有为,“戎菽,就是胡豆。为,就是年成好。”很快将起战争;从北方来,中等年成;从东北来,上好丰年;从东方来,大水;从东南来,百姓有瘟疫,年成很坏。 ……正月上旬的甲日,风从东方来,蚕好;从西方来,或者早晨有黄云,年岁恶。”

《师旷占》说:“黄帝问道:‘我想占卜〔一年的〕苦、乐、善、恶,可以知道吗?’师旷答道:‘要是这年是甘的,先生的是甘草;“就是荠。”这年是苦的,先生的是苦草;“就是葶苈。”这年是多雨的,先生的是雨草;“就是藕。”这年是干旱的,先生的是旱草;“就是蒺藜。”这年百姓多流亡的,先生的是流草;“就是蓬。”这年百姓多病的,先生的是病草。“就是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