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将字写好?这是一切初学写字人的第一个问题。我对此问题将首先答以四字“必须悬腕”。

这样不免有人要问:“不是首先要求执笔正确吗?”答曰:“固然不错。但执笔方法何者始为正确,尚有争论;而主张悬腕一层,则任何书家教人,几乎是一致的。”

不过关于悬腕的解释,却不定人人相同。有的人主张必须将右臂整个提起。有的人却认为将右臂中关节骨靠在案上,只要“腕”离开书案,也算悬腕了。甚至有人主张以左手掌覆于案上,而以右手搁在左手背上,使右腕部分也能离案,就算悬腕了。这样左右手相交的方法,又名“枕腕”,意即为右手枕在左手。手虽“枕”,但部分离案,也算“悬”了。

当然,右臂整个提起,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掉臂游行”,挥洒如意。尤其写大字,能如此,则笔笔有力。即使写一寸左右的字,如写扇叶之类,只要能提起右臂,则决无瞻前顾后,怕袖口拂污了已写未干的行次之感,不过写很小的字如蝇头楷之类,则并不“一定”要提起右臂,即使将右关节靠在案上也是可以的。总之,要看所写的字大小尺度而定。小字所需要的笔锋运动范围较小,自然不“一定”要提起全臂。这样便活用了方法,而不是死守规矩。但这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即是能够悬腕,方可活用。换言之,不要只会靠在案上,而不会悬腕,却以这样也是悬腕为借口。

至于以“枕”腕为“悬”腕,却是不敢苟同的。这种方法,在中国以及日本,许多写字的人都如此实行。在他们“习惯成自然”,也许认为最方便的。但在我看来,这种方法是不方便的。右手“枕”在左手上,如何可以运用自如呢?

现在,再就何以必须悬腕,说明几句。将右臂提起执笔作字,是一种肌肉运动,是一种增强臂腕力量的锻炼。这种运动、锻炼,是很容易的。最初会觉得手臂提起来就酸痛。写出来的笔画曲如蚯蚓,非常难看。但,酸痛不会太厉害,必须忍耐。难看就不要给人家看。努力用功,顶多半年之后,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自然不觉酸,笔画也自然逐渐圆劲。从此以后,便打定了写字的基础,何乐不为?若连这一点耐心、一点勇气、一点劳力都不肯付出来,而欲将字写好,天下哪有这样投机取巧的便宜事?

能够执笔,能够悬腕,便解决了写字的最基本的问题。原不须再说什么话了。但剩下来的还有如何用笔(或者运笔)的问题。笔如何用法?简言之,直笔横下,横笔直下而已。能将手上的一支笔运用自如,写字的能事,尽之矣。这一切进程本来应由学写字的人自己去参究、去体会的。别人纵然说得非常详尽也无多益处。所以不须再说什么。但其中关涉到一个“中锋”的问题,因此,略为谈及似乎不无益处。

所谓“中锋”,自来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要说清楚,非另撰专篇不可。简言之,即是能使笔锋在点画中畅行之谓。笔毫一定在点画中,这容易懂。但笔毫在点画中,不等于说笔“锋”也在点画中。所谓锋者,即指笔毫的尖子。书者能使每一笔尖皆能尽到它的功用,而无一根笔尖在其中受到扭结,受到偏枯,即为能用中锋。但有许多人认为只有笔管垂直了写出来的点画,才是中锋。这就是所以要说明的地方。

我不以为笔管必须垂直了才写得出“中锋”。我自己的用笔就是很多像垂直的,但运用之际,笔管必然会左右倾动,不可能垂直。这是一试即明的。所以写时笔管倾动,而使笔管全部得力,能在点画中畅行,才能叫中锋。因此,谈到用笔有“导”和“送”之说。如若以管向左侧为“导”,则右侧为“送”;如以右侧为“导”,则左侧为“送”。总之是说明用笔时的笔管倾动状况,而其目的则在使笔锋能够在点画中畅行。笔锋能畅行,点画才有意态。若就一画来讲,则自首至尾,必然有其行程。在行程之中,笔锋与纸之间,接触必然有高低。此即“提”“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