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观与神祇神话
整个宇宙在古代是神秘的,宇宙的大神秘中包含无数较小的神秘势力,这就是各种赋有丰富神话的神祇鬼怪。宗教是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三代的宗教是天命神学宗教。天命神学宗教崇拜的对象有天(或称帝、上帝)、祖先神和自然神,而以天为至上神。祖先神和自然神被置于从属于天的位置,认为人间的统治权、统治方式、人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天意决定的,人必须执行天的命令。
三代时人们信鬼。《礼记·祭义》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魂(编者注: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但“周人尊礼而尚施,奉(编者注:事)鬼敬神而远之”,说明周人虽还没有摆脱迷信,但已经把眼光从天上下移到人间,人事日益受到重视。
二、教士
人与神不能直接交接,必须以各种有专门知识的教士为媒介。司祭礼的教士称宗祝,司卜筮的有卜官与筮人,这两种都是国家的宗教官。卜用龟甲,筮用蓍草。春秋时,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坚持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可献公不肯听他的,后来酿出祸患。事载于《左传·隐公四年》。
此外尚有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后泛指巫师。虽然国家也用他们,比如祭祀、丧葬之场合,但他们是一般民众与非常情势之下的唯一人神交流的中间人,天旱求雨、祈福禳灾少不了他们。
三、坛庙与祭祀
祭祀有一定的地方。祭神祇的地方称坛,祭祖先的地方称庙。祭祀的种类非常繁多,非常复杂。祭祀时,除用牲与固定的祝词外,音乐与跳舞往往也是必需的。
在各种祭祀中,我们只对祭祖的典礼知道得比较清楚些。《诗经·小雅·楚茨》就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它描写了祭祀的全过程,从祭前的准备一直写到祭后的宴乐,详细展现了周代祭祀的仪制风貌。
这首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洪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第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辞: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作为一首记载古代祭祀活动全过程的诗,它对于古代文化,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四、大武舞
古代的舞蹈已经完全失传,只有周天子祭祖所用的《大武舞》,我们还知道一个大概。《大武舞》是一套分六出的歌舞剧,纪念武王灭殷的事业。第一出为《北出》,第二出为《灭商》,第三出为《南》,第四出为《南国是疆》,第五出为《分陕》,第六出为《复缀》。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宾牟贾问孔子《大武舞》开始时击鼓警众,台上肃穆很久,为什么迟迟没有后续表演。孔子说乐是现成事物的再现,并解释,开始时舞者手持盾牌,山立不动,象征武王等待时机;发扬蹈厉,象征太公吕望决心坚定;武事毕,单膝跪地,象征周召二公治理国家。再者,乐开始时,舞者象征北出朝歌;再奏象征武王灭商;再奏象征凯旋南归;再奏象征南方归顺;再奏象征分陕而治,周公治左,召公治右;奏第六遍舞者复缀成行表示对天子的崇敬,天子与大将夹舞者而立,振动铎铃,四面出击,威势盛于中国。夹舞者分进而出,是为了战事早些成功。成行以后久立不动,是为了等待诸侯援军的到来。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来维护它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