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訛

青蒲

以青規地曰青蒲。非后妃不得至。史丹以勳戚得直入臥內。伏青蒲而諫。後世諫官動引青蒲。可笑。

仁祠

七修類稿。後漢楚王元英傳。遠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仁祠指佛寺。唐時多以寺為仁祠。權載之詩。逸氣淩顥清。仁祠訪金碧。是也。溫公通鑒及綱目以祠為慈。並非。

秦人

日知錄。衛律為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穀。與秦人守之。師古曰。秦時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孫尚號秦人。非也。彼時匈奴謂中國人馬秦人。猶今言漠人耳。西域傳。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師古曰。謂中國人為秦人。習言故也。是矣。其言與秦人守者。匈奴以轉徙為業。不習守禦。凡穿井築城之事。非秦人不能為也。大宛傳。聞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亦謂中國人。後漢書鄧訓傳。發湟中秦胡。袁紹傳。許賞賜秦胡。秦者中國人。胡者胡人。猶後人之言蕃漢也。

丁文

九思。思丁文兮聖明哲。哀平差兮迷謬愚。呂傅舉兮殷周興。忌嚭專兮郢吳虛。此援古賢不肖君臣各二。丁謂商宗武丁。舉傳說者也。注以丁為當。非。

不佞

甕牖閑評。香灣類稿謂。懶真子錄以不佞為不才。非也。乃以為諂佞之佞。亦非也。惟洪慶善解論語。以佞為口辯。此說極為得之。公孫醜云。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而獨遺仲弓者。以仲弓無口辯也。故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答。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佞非口辯而何。衛子行。敬子言於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從。及其將長蔡也。賴佗一言而卒長衛侯。故孔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則不佞非無口辯而何。

頓挫

使事而不知其義。朱可輕甩也。頓挫猶言抑揚耳。故後漢書孔融讚云。音情頓挫。是矣。一士人謝及第啟云。頓拌場屋。比幸塵忝。頓挫乃作摧挫解。朋非抑揚也。

獸畜

柳南隨筆。麋、鹿、虎、豹、馬、牛、羊。狗。皆獸屬也。而爾雅以麋、鹿、虎、豹歸之釋獸。馬。牛、羊、狗歸之釋畜者。何歟。蓋一育於山林。一為人所養故也。今人則物之四足者。概以獸目之。不復知獸畜之分矣。

乖剌

言鯖。勢有不便順。謂之乖剌。剌音類。讀作刺。非也。東方朔謂。吾強乖剌而無當。杜欽謂。陛下無乖剌之心。今俗罵人曰歪剌。沿此。

胍𦘴

天香樓偶得。胍𦘴。胍音孤。𦘴音都。架景文筆記曰。關中人以腹大為胍𦘴。俗音謂杖頭大者亦曰胍𦘴。後訛為骨朵。朵音端羅反。

庯峭

齊魏間。以人之有儀矩可喜者。謂之庯峭。韻書。庯音逋。屋上平也。集韻。庯。屋不平也。今造屋。形勢曲折曰庯峭。俗轉語為波峭。《湘煙錄》。魏收有庯峭難為之語。人多不解其義。文潞公以問蘇子容。子容曰。向聞之宋元憲。云事見木經。蓋梁上小柱。取其有曲折之勢耳。乃用此事作詩為謝。曰。自知伯起(魏收字。)難庯峭。不及淳於善滑稽。

開秩

柳南隨筆。古者以十年為一秩。自六十以外。便可雲開七秩。樂天詩。已開第七秩。飽食仍安眠。又云。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是時年六十二。此其證也。自七十以外。便可雲開八秩。樂天詩。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自注。時俗謂七十以上為開第八秩。此其證也。自八十以外。便可雲開九秩。司馬溫公作慶文潞公八十會致語云。歷歷行看九秩新。此又其證也。據此。則已滿七十者。止可雲七秩。已滿八十、九十者。止可雲八秩、九秩。若仍加一開字。則失之矣。查浦輯聞。禮八十有秩。故云八秩。今人六十、七十壽俱用秩字。非也。

書柬

宦遊隨筆。書柬名稱。古人皆先書某啟。然後入事。間有書名於後者。必曰某再拜。至某執事、某門下、某侍史之類。蓋即禮所謂卑不敢當尊意。若曰執事、侍史之人代某誦之使聞云爾。古人之書。莫不皆然。時下多有於某稱下復綴曰我師、曰如胞。以示尊之、親之之意。而不知失體甚矣。並有書某稱於末。而次行書某頓首者。理尤難通。又右軍帖。草書羲之頓首四字。蓋全柬皆革。故隨筆而下。亦草書之。今人全柬俱楷。而獨於頓首二字學右軍草書。可笑極矣。

㞚㞏

《天祿識餘》:㞚㞏音插直。從後相及也。答賓戲。其餘焱飛景附。㞚㞏其間者。吳都賦。㞚㞏鱗接。俗不解義。妄作霅霵。

折枝

孟子古注考。為長者折枝。後漢書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案。此見張皓王龔傳論。豈同折枝於長者。以不為為難乎。毛奇齡四書改錯引云。劉熙注。案摩不為。豈是難能。正孟子之解。未知所據何本。

案。趙注。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少者恥見役。故不為耳。劉峻廣絕交論。折技舐痔。本此。鄭注禮記內則抑搔曰。即案摩也。屈抑枝體。調和血脈。乃少事長、賤事貴之常禮。即導引之法也。陸善經直以折草樹枝解之。夫折草樹之枝誠易也。與長者何涉乎。陸筠翼盂以磬折腰肢解之。差近。

潦倒

七修類稿。潦倒乃醞藉也。後人以為不偶。誤矣。如史云。宋武帝舉止行事如劉穆之。此非醞藉潦倒士耶。又北史崔瞻傳云。容止醞藉者為潦倒生。可見矣。

調

日知錄。袁盎傳。調為隴西都尉。此今日調官字所本。調有更易之意。猶琴瑟之更張乃調也。(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如淳訓為選。未盡。

削柹

顏氏家訓。後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QWXC]。此是削劄牘之柹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謂劄為削。王褒僮約曰。書削代牘。蘇竟書云。昔以摩研編削之才。皆其證也。學士解云。是屏障之名。妄矣。此是風角占候耳。風角書曰。庶人風者。拂地揚塵轉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轉。

絳帕頭

老學庵筆記。孫策傳。張津嘗著絳帕頭。帕頭者。猶今言襆頭也。韓文公云。以紅帕首。已為失之。東坡云。絳帕蒙頭讀道書。增一蒙字。其誤尤甚。

誼義粵越亮諒字

讀書質疑。誼乃古義字。漢書賈誼亦作賈義。今人以義為道義、文義字。以誼為氣誼字。粵乃古越字。或作發語聲。或作國名。或訓逾。今人專以越為吳越。以粵為百粵及發語聲。而逾越字無作粵者。亮即諒字。孟子。君子不亮。惡乎執。注云。與諒同。今人鑒亮字無作諒者。揣諒字無作亮者。又專以諒訓信。凡此皆沿襲之謬。

墨杘{匡大}奊褦襶

墨杘音眉。癡呆貌。今俗見人無所可否而多笑顏者曰乜乜癡癡。意亦相似。{匡大}奊音列挈。胸次不平貌。今俗作劣蹶。褦襶。衣厚貌。一雲不曉事。非也。今俗見人衣服粗重者曰衲裰。此即褦襶之訛耳。

四累之上

天香樓偶得。呂覽順說篇。惠盎說荊王論勇力之說。凡四更端。故云。居四累之上。大王獨無意耶。高氏訓解以四累為卿。大夫。士。民四等。君處其上。故曰四累之上。何異盲人說夢。

居者行者

呂覽知接篇。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仲引齊鄙人諺曰。居者無裁。行者無薶。蓋謂人之居止者。凡物皆不當載負。人之行徙者。凡物皆不當薶藏。高氏訓解以居為居職。行為即世。甚謬。至下文云。今臣將有遠行。然後以遠行喻死耳。

大誥減等

客下閑集。元世祖笞杖之刑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止杖九十七。明洪武初。以大誥頒行天下。令官民人等有此一本者。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無比者。每加一等。今之斷獄者不知其原。凡案牘皆曰大誥減等。失其旨矣。

世俗沿冒之誤

讀書質疑。魏善伯云。今人以文字就質於人。稱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稱曰政。又念政者必須刪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轉曰斧政。又念善斧斤者莫若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單稱曰郢。而最奇者。以為孔子肇削春秋。而春秋絕筆於獲麟。遂曰麟郢。愈文而愈不通。令人絕倒。今俗人作古文。地名、官名之屬務稱古號。以為新別。而復多錯謬。否則杜撰牽合。如稱給事為給諫。狀元為殿撰。三公、三孤。保其一也。而通曰宮保。牽強支離。竟不成語。著於文章之內。真所謂金甌玉戔盛狗矢也。又如。日居月諸。居、諸乃語詞。而稱日月為居諸。刑於寡妻。友於兄弟。於乃語詞。而日刑於、友於。司馬遷、諸葛殼、司馬長卿而曰馬遷、馬卿、葛亮。則古人已先不通。時俗又何足怪乎。鄙背之遠。不能不望於君子。

字彙。楊用修曰。軼與轍通。陳晦伯正之曰。國策。聶政姊嫈曰。軼賁、育。高成荊。注。車相遇也。史記。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索隱曰。散軼也。安得為轍乎。

詩生民章。上文言棧生載育。故下文言誕彌厥月。誕洲大。非洲生育也。令人生辰直謂誕辰。慶生直謂慶誕。是謂大辰輿慶大矣。

揮麈新淡。字書。居高臨垂邊曰廁。則知漢武帝據廁以見衛青。非溷廁明矣。蓋近代字學不明。故往往以一義注釋古書。而不知一字有數義存焉。安可以一義該之。

天祿識餘。詩。遄臻於衛。不瑕有害。朱子注云。瑕、何古音相近。通用。不知瑕即瑕瑜之瑕。言縱曰不瑕。亦有害矣。今言不何有害。文義欠順當。倒轉云何不有害。善始稍通。又周頌。假以溢我。舊注。假。大也。溢。盈也。朱注以假為何。以溢為恤。夫瑕既為何矣。假又為何。古人胡為謬寫如此。依舊注。假、大。溢、盈。於義為順。即不依舊注。亦當云假令有以盈溢於我。我當收其溢而不使放失也。奚必轉其字。而謂之何以恤我也。

宗尊古通用

丹鉛總綠。孝經。宗祀文王於明堂。鄭玄曰。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文王稱祖矣。孝經雲宗祀文王。是文王稱宗。王肅駁之曰。鄭引孝經以解祭法。而不曉周公本意殊非仲尼之義旨也。祖宗自是不毀之名。非謂配食於明堂也。審如鄭言。則經當言祖祀文王於明堂。不當言宗祀也。宗者尊也。王肅之言可證鄭玄之謬。而宗者尊也四字有根據。慎按。宗與尊古字通用。左傳召伯宗。公羊作召伯尊。古帝尊盧氏。亦作宗盧字。可以為證。

說文。略。經略土地也。左傳。天手經略。諸侯正封。注。聚土為封曰略。經為巡行。略為邊界。即聚土為封之略。孟子所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也。後世不知略之為聚土。陸詞黃公紹謂巡行為略。失之遠矣。巡行可以解經字。而不可以解略字。經略之云。猶雲防邊也。猶雲出塞也。二字相聯為義。若以略為巡行。則謂邊雲防禦。謂塞為征行。可乎。略也、邊也、塞也。皆實字也。邊、塞字易明。人皆知之。略字義少隱。故解者不以為實字而虛之。轉解轉謬矣。再考左傳中凡言略者。皆謂聚土為封也。如雲侵敗王略。又曰與之武公之略。又曰吾將略地焉。又曰略塞垣。其義皆同。尚書云。嵎夷既略。謂立邊防以界嵎夷。正天子經略之事也。孔穎達不識略字本義。以為俗稱忽略、簡略之略。乃注云。用功少曰略。何其俗而且陋。謬而可笑哉。孟子曰。此其大略也。略字本喻言。謂得其邊而未盡其中也。亦猶莊子所謂道無封。為是而有畛也。郭象注云。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妙得莊旨。

史記張良傳

略地。謂取其地而立我封疆也。唐蒙傳。略通夜郎。謂通夜郎之略也。古文簡奧如此。或曰。兵法有黃公三略。何義也。曰。略與韜對。韜。弓衣也。義取藏器。略。封畛也。義取固守。決非簡略之略也。若依集韻謬解。則三略之名又將曰略書名矣。用此以證略之為宇愈益明。趙充國傳。圖上方略。圖。畫本也。方。鄉道也。略。邊界也。注謂方略為計策。亦謬。王右軍帖。王略始及舊都。

肺附

甕牖閑評。史記、漢書肺胕二字。亦有作肺附者。古人多假借用字。蓋喻親族。猶人之有肺胕。常相依者也。注家不能深考其義。乃妄為解釋。遂有肝肺相附之說。余謂作附處下。當云附讀與腑同。而徐廣注史記。卻於腑字下音為附字。殊非作史者之意耳。

禀稟

班馬字類上聲。稟字下從禾。又有禀字下從示。於從禾稟字下云。史記禮書。不稟京師。於從示禀字下云。漢書西域傳。須諸國禀食。余疑不稟京師當從示作禀字。須諸國禀食卻當從禾作稟。恐是其錯誤也。

今人作寬字。於見字旁須著安一小點。蓋寬豐從莧。音胡官切。乃桓字。白羊是也。能宀其山羊。惟寬為可。故寬字從宀從莧。若妄作莧字。乃是菜名。非寬字之義也。

西溪從話。韓退之瀧吏詩云。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否。得無風共間。不武亦不文。仁義飾其躬。巧奸敗群倫。古本風作虱字。或引阮嗣宗虱處禪中為解。非也。按秦公孫鞅書靳命篇云。國以功受官予爵。則治省言寡。以六虱授官予爵。則治煩言生。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悌。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日非兵。日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官之治不勝其民。此謂六虱勝其政也。(此言十二。乃止九條。)杜牧之云。彼商鞅者。能耕能戰。能行其法。基秦為強。曰彼仁義虱官也。可以置之。比昌黎之意也。

天祿識餘。王吉曰。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濟。今俗本作躋。非。吉本傳亦作濟。頗氏注。域。界也。若是躋字。合注登陟之義。域。平衍之區。非有崇高之意。何取於登陟。舒子史纂曰。未濟。則民在天橫之鄉。既濟。則民履仁壽之域。濟字義為長。

齊斧

陳琳云。腰領不足以膏齊斧。服虔以為與資斧同。張晏。公以整齊天下。故云齊斧。應劭云。齊。利也。俱未安。虞喜誌林。齊。側階切。凡師出齋戒。入廟受斧。故云齊斧。

冶容

天祿識餘。冶。銷也。遇熱則流。遇冷則合。遇冰同志。故冶字從冰。女之豔媚。亦令人銷神流誌。故曰冶容。按。易。冶容誨淫。冶。陶冶。蓋修飾之意。未必如此解。

天香樓偶得。杜預曰。衣單復具曰稱。謂一單衣、一復衣。復猶今俗言夾也。稱字讀作去聲。又禮喪大記云。衣必有裳。謂之一稱。小斂、大斂。君、大夫、士各有稱數。今俗始死取斂衣往橋上用稱稱之。蓋因誤解稱字之義耳。

中酒

日知錄。樊噲傳。項羽既饗軍。中酒。中酒謂酒半也。呂氏春秋謂之中飲。(晉靈公發酒於宣盂。宣孟知之。中飲而出。戰國策。楚王觴張儀。中飲再拜而請。)凡事之半曰中。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中置。謂饋之半也。(上雲饋之始至。下雲饋之畢。)史記河渠書。中作而覺。謂工之半也。呂氏春秋。中關(音彎。)而止。謂關弓弦正半而止也。中酒猶今人言半席。師古解以不醉不醒。故謂之中。失之矣。(司馬相如傳。酒中樂酣。師古曰。酒中。飲酒中半也。一人注書。前後不同。)

絕倒

賓退錄。晉琅琊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衛玠言。輒歎息絕倒。時人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今流俗謂大笑為絕倒。非也。

雷門

毋持布鼓過雷門。漢王尊語。師古注謂。雷門。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故尊引之也。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曾文清詩。敗鼓無聲強自撾。不堪持過阿香家。似用王語點化。而誤以雷門為雷霆之雷。洪文敏續筆謂。城門名用一字者為雅馴。曆舉左氏、公羊諸書所裁。亦獨遺此。

三殤

仇池筆記。李善注文選。本末詳備。所謂五臣者。真俚儒荒陋者也。泳張子房詩云。苛慝暴三殤。此禮所謂上中下三殤。言秦無道。戮及幼稚。而注乃引苛政猛於虎。吾父、吾夫、吾子皆死。謂父謂夫為殤。此類甚謬。

事訛

戲馬台

甕牖閑評。東坡作徐州戲馬台詩云。路失玉鉤芳草合。林亡白鶴野泉清。若據後山詩話所載。台下有路號玉鉤斜。唐高宗東封。有鶴下焉。乃詔諸州為老氏築宮。名以白鶴。此廣陵戲馬台。非徐州戲馬台也。正猶潘嶽作西征賦。以陝之曲沃為成師所居。不知成師所居乃晉之曲沃耳。豈不為錯誤耶。

峽山寺

東坡作英州峽山寺詩。所載孫恰化猿事。乃端州峽山寺。非英州峽山寺也。

孫汝權

聽雨增記。孫汝權乃宋朝名進士。有文集行世。玉蓮則王十朋之女也。十朋劾史浩八罪。乃汝權嗾之。孝宗雖不聽。而史氏子姓怨兩人刺骨。遂作荊釵記。以玉蓮為十朋妻。而汝權有奪配事。其實不根之謗也。

楊莊薦雄

讀書質疑。薦相如者狗監楊得意。揚雄答劉歆書曰。雄始草文。先作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鉻及成都城四隅銘。蜀人有楊莊者。為郎。誦於成帝。成帝好之。以為似相如。遂以此得外見。乃知薦雄者乃楊莊。文似相如乃成帝之言。非莊薦雄之言也。詩家多誤用。

揚雄非莽大夫

揚子云。古以比孟、荀。紫陽著通鑒綱目。書曰。莽大夫揚雄死。誅其仕莽美新也。不知雄至京見成帝。年四十餘矣。自成帝建始改元至天鳳五年。計五十有二年。以五十二合四十餘。計九十餘歲矣。又考雄至京。大司馬王音奇其文。音薨在永始初年。則雄來必在永始之前。然則謂雄尚及仕莽者非也。又桓譚新語曰。雄作甘泉賦成。夢腸出。收而納之。明日遂卒。而祠甘泉在永始四年。雄卒永始四年。去莽尚遠。劇秦美新文。或云穀子雲所作。考之法言云。漢興二百一十載。爰自高帝至平帝末。蓋其數矣。則雄卒永始亦未必然。計雄之終或在平帝末。其年正七十餘矣。因雄曆成、哀、平。故稱三世不徙官。若復事莽。則四世矣。由是知雄無仕莽投閣美新之事。紫陽或未詳考也。

嚴震直

世演搜山打車諸劇。為嚴震直搜獲建文君。感程濟言。釋而自剄者。人多不察而信之。鄭曉遜國名臣記。嚴震直奉使安南。至滇。見建文君。悲愴吞金而死。永樂本紀。甲辰。尚書嚴震直、王鈍、府尹薛正言等。巡視山東、山西諸省。嚴震直列傳。命以故官。巡視山西。至澤州病卒。紀載照野史固非實錄。而傳奇尤失之誣矣。

退之事誤

孔毅夫雜說稱。退之晚年服金石藥致死。引香山詩。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為證。呂汲公辨之云。衛中立字退之。餌金石。求不死。反死。中立與香山交好。非韓退之也。韓公之痛詆金石。已見李虛中諸人墓誌矣。豈有身反服之之理。

牛耕始於叔均

丹鉛總錄。困學紀聞論牛耕不始於趙過。引冉耕字伯牛是也。但未有明證。按山海經曰。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王伯厚豈亦未考及比耶。

鬻爵之始

堅瓠集。事物紀原。鬻爵始於漢文帝受晁錯言。令人入粟輿官。及援武帝、靈帝事。殊不知秦始皇時飛蝗蔽天。詔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蓋在漢文之前。此鬻爵之始。

井田之壞不始於秦

天祿識餘。世儒罪秦廢井田。不知井田之廢始於管仲作內政已漸壞矣。至秦乃盡壞耳。元陳孚題管仲井詩云。畫野分民亂井田。百王禮樂散寒煙。平生一勺潢汗水。不信東溟浪沃天。可謂闡幽之論。

有慚不可借用

甕牖閑評。紹興初。省闈試兼聽盡天下之美賦。魁卷第六韻云。三千同德。誰云大武之有慚。四七合謀。孰謂中興之未盡。美則美矣。惜有慚二字乃成湯。非武王也。左傳。季劄觀周樂。見舞韶者。曰。聖人之宏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劄言蓋本仲虺之誥得來。有慚二字豈可借用。

錯父不棄市

晁錯誅死。洪景盧作客齋隨筆。謂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然本傳載錯父聞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歡嘩。遂從潁川來。飲藥而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則錯父初不曾棄市也。洪說誤矣。

舞非唐兒

漢書。景帝召程姬。姬有所避。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上醉。不知。以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覺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名曰發。立為長沙定王。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注云。後二年。諸王來朝。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陽益焉。蘇東坡作趙伯成母生日致語口號斷句云。願得唐兒舞一曲。莫嫌國小向長沙。舞者乃長沙王發。非唐兒。東坡錯誤也。

綠野非閑居事

鼠璞。閑居用綠野。乃裴度於文宗時留守東都治堂。雖野服蕭散不問事。時尚保厘留台。非閑居事也。宮觀用蓮社。乃白居易致仕。與僧如滿在香山修淨土。號白蓮社。是致仕後事。

雁塔題名不專屬登第

唐雁塔題名石刻。凡留題姓名。僧道士庶。前後不一。非止新進士。唐進士特於曲江宴賞之暇有此會。猶今北使過錢唐。例於浙江觀潮、天竺燒香耳。若泛以雁塔題名為登第慶賀之詞。則觀潮燒香亦可專言穹廬之來使乎。

伏羲即重卦

讀書質疑。王輔嗣謂伏交畫卦即重卦。為六十四是已。若鄭康成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又以為文王重卦。何說之謬哉。使伏羲止畫八卦。則必筮者止揲三爻而後可。必伏羲時未生蓍製筮而後可。然天錫洪範九疇。七、稽疑。占用二。曰貞。曰悔。蓋兼內外卦也。則非禹重卦可知矣。而又何俟文王哉。夫子云。聖人作易。幽讚生蓍。言伏羲也。況虞書枚卜功臣。龜筮協從。則筮之從來舊矣。筮必兼六爻。備貞悔。孰謂重卦非由伏羲哉。

騎射不始於趙武靈王

日知錄。詩云。古公亶直父。來朝走馬。古者馬以駕車。不可言走。(董氏曰。顧野王作來朝趣馬。)曰走者。單騎之稱。古公之國鄰於戎翟。其習尚有相同者。(程大昌雍錄曰。古皆乘車。今曰走馬。恐此時或已變乘為騎。蓋避翟之遽。不暇駕車。)然則騎射之法不始於趙武靈王。

宿平康裏是鄭合敬事

賓退錄。唐僖宗乾符二年。禮部侍郎崔沆下進士三十人。鄭合敬第一。唐摭言載其宿平康裏詩云。春來無處不閑行。楚閏相看別有情。好是五更殘酒醒。時時聞喚狀頭聲。注云。楚娘、閏娘。妓之尤者。韻語陽秋謂為鄭穀作。誤矣。

學奇字是劉非劉歆

漢書揚雄傳云。劉棻嘗雄學作奇字。韓文公題張十六所居詩云。端來問奇字。為我講聲形。然傳但雲學作奇字。不言問奇字。後來相承而用。蓋又以韓詩為本。傳又云。家素貧。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與前學作奇字凡隔數十字。了不相涉。而近世文人多云。載酒問字、載酒問奇字之類。不知何所本也。藝文志云。蕭何草律。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師古曰。古文謂孔子壁中書。奇字則古文而異者也。許叔重說文解字云。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與顏注合。其後晉衛巨山四體書勢、元魏江式論書表皆同。然則奇字者。與科斗文字略相似。而異於小篆。六書之一體耳。今人才見書籍中難字。便謂之奇字。非也。容齋三筆摘周禮中字。如[1234]、{石}、飌、鱻之類。凡數十。為一則。題曰。周禮奇字。且云。前賢以為此書出於劉歆。歆嘗從揚子雲學作奇字。故用以入經。蓋亦失於詳考。學作奇字者。歆之子棻。亦非歆也。

字訛

毋丘

讀書質疑。貫丘氏即毋丘。索隱云。毋音貫。作巫、壯二音者俱非。貫丘。古國名。衛之邑。漢有毋丘與。魏有毋丘儉。皆同。俗今分為二姓。曰毋。曰丘。而以毋為父母之母。今有母儂者。為縣令。不惟人不知。而母氏子孫亦不知也。

丹鉛總錄。晉苻堅以應圖讖文改姓。其字從草。不從竹。今多書作符。非也。符音蒲。其音亦別。又左傳萑苻之澤。杜預注。苻亦音蒲。

鍾繇

鍾繇字元常。取咎繇陳謨。彰厥有常之義也。今多以繇音由。非。晉世說裁庾公謂鈍會曰。何以久望卿遙遙不至。蓋舉其父諱以嘲之。此可證矣。

霄雪

甕牖閑評。爾雅釋天。冰雪雜下曰霄雪。俗謂探聽音信曰消雪。非。宜作此。

日知錄。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肖乃削字脫其旁耳。與孟子魯之削也滋甚義同。徐廣注以為痟者非。

園亡捐瘠者。瘠。古胔字。謂死而不葬者也。婁敬傳。徒見贏胔老弱。史記作瘠。後漢書彭城靖王恭傳。毀胔過禮。大戴禮。羸醜以胔。皆是瘠字。則此瘠乃胔字之誤。當從孟康之說。(蘇林音漬。是。)

壯月

山東人刻趙氏金石綠李易安後序。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不知壯月之出於爾雅。(八月為壯。)而改為牡丹。凡萬曆以來所刻之書。多牡丹之類也。

別字

後漢書儒林傳。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近鄙者。猶今俗用之字。別字者。本當為此字。而誤為彼字也。今人謂之白字。乃別音之轉。

於定園傳讚。哀鰥哲獄。毛詩、禮記凡鰥寡之鰥皆作矜。此亦矜之誤。哲則折之誤也。師古以傳中有哀鰥寡語。遂以釋此文。而以哲為明哲之哲。

誤字

史書之文中有誤字。要當旁證以求其是。不必曲為之說。如此傳解嘲篇中。欲談者宛舌而固聲。固乃同之誤。東方朔割名於細君。名乃炙之誤。有文選可證。而必欲訓之為固、為名。此小顏之癖也。頓氏家訓云。穀梁傳。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僖元年。)有薑仲嶽讀刀為力。謂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所寶。與吾苦諍。清河郡守邢峙。當世碩儒。助吾證之。赧然而服。此傳刻割名之解。得無類之。

通鑒。突厥立劉武周為定楊可汗。注云。將使之定揚州。非也。楊者隋姓。下條云。劉武周為定楊天子。郭子和為平楊天子。猶言定隋、平隋爾。楊字從木。

東坡誤字

甕牖閑評。蘇東坡任翰林院學士日。作除范純仁右僕射製云。得臣奉己而不在民。若以左氏傳考之。乃蒍呂臣。非楚得臣也。又作呂公著除司空製云。仁莫大於求舊。書。人惟求舊。恐非仁字。殆傳寫之誤耳。

蘇黃詩中誤字

東坡詩云。關右玉酥黃似酒。碑本乃作土酥。土字是也。況末句又云。明朝積玉高三尺。無用兩玉字之理。則是土字無疑。

黃太史謝張寬夫送棕栮頌云。張子羞我助貧餐。下句云。桑鵝楮雞不足云。餘疑乃飧字。蓋傳寫之誤。字書云。熟食曰飧。以飧字葉故也。

前輩誤字

前輩作字亦有錯誤處。初不是假借也。米元章帖寫無耗作無好。東坡帖寫墨仙作默仙。周孚先帖寫修園作脩園。以至王荊公作詩。其間有千竿玉三字。卻寫作千岸玉。恐皆是其筆誤耳。

貌侵

酉陽雜俎。今人謂醜為貌寢。誤矣。魏志。劉表以王粲貌侵而體弱通脫。不甚重之。注云。侵。不足也。

禮記。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注。宗皆當為榮字之誤也。釋文。幽宗、雩宗並依注讀為榮。榮敬反。

顏氏家訓。禮王制云。贏股肱。鄭注云。謂捋衣出其臂脛。今書皆作擐甲之擐。國子博士玄該云。擐當作捋。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義。

桃萊

後漢書。馮衍遺田邑書曰。晏嬰臨盟。擬以曲戟。不易其詞。謝息守郕。脅以晉魯。不喪其邑。由是言之。內無鉤頸之禍。外無桃萊之利。而被畔人之聲。蒙降城之恥。竊為左右羞之。章懷太子注。案。謝息得桃邑萊山。故言無桃萊之利也。萊字似棗。文又速桃。後學者以桃棗易明。桃萊難悟。輒改萊為棗。衍集又作菜。展轉乖僻矣。洪邁謝入館啟。桃萊難悟。[1234][1234]本同。

陶詩誤字

懶真子。世所傳五柳集。數本不同。遊斜川詩。開歲倏五十。非也。近得廬山東林舊本。作五日。宜以為正。

韓碑訛字

六一題跋。南海神廟碑。韓愈撰。陳諫書。以餘家舊藏集本校之。皆同。惟集本云。蜿蜿蜒蜒。而碑為蜿蜿虵虵。小異。當以碑為正。

杜牧詩訛字

芥隱筆記。杜牧之詩。老翁四百牙爪利。擲火萬里精神高。蓋用天蓬咒舌蒼綠齒四目老翁。而今本誤以目為百耳。擲火萬里亦用度人經擲火萬里流鈴八衡語。

文君婿

聞見後錄。東坡為董毅夫作長短句。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奇語也。文君婿猶虞姬婿云。今刻本者不知。有自改文君細知否。可笑耳。

古今詩話

韋蟾左丞至長樂驛。見李瑒給事題名。因書其側云。渭水秦山照眼明。希仁何事寡詩情。隻應學得虞姬婿。書字才能記姓名。

術有序

日知錄。學記。術有序。注。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周禮。萬二千五百家為遂。按水經注引此。作遂有序。周禮。遂人之職。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四里為酂。五酂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遂人。中大夫二人。遂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土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又按月令。審端徑術。注。術。周禮作遂。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徑。小溝也。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來聘。公羊傳、漢書五行志並作遂。管子度地篇。百家為裏。裏十為術。術十為州。術音遂。此古術、遂二字通用之證。陳可大集說改術為州。非也。

爾雅。舒雁。鵝。注。今江東呼<可鳥>。<可鳥>即駕字。(古加字讀如哥。詩君子偕老之珈、東山之嘉。並與何為韻。)山海經。青要之山。是多駕鳥。郭璞云。未詳。或云。當作駕。其從馬者。傳寫之誤爾。(漢書古今人表。榮駕鵝。師古曰。駕音加。今本亦誤作駕。今左傳本亦多作駕。猶詩乘乘駂之誤作鴇也。)

勘書

凡勘書。必用能讀書之人。偶見焦氏易林舊刻。有曰環緒倚鉏。乃環堵之誤。注云。緒疑作佩。井堙水刊。乃木刊之誤。注云。刊疑作利。失之遠矣。

梁簡文帝長安道詩。金椎抵長樂。復道向宜春。是用漢書賈山傳。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三輔決錄。長安十二門。三塗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徑。(水經注同。)今誤作金槌。而又改為椎輪。唐閻朝隱送金城公主適西蕃詩。還將公主貴。嫁與傉僻檀王。是用晉書載記。河西王禿發傉檀。今誤作耨檀。而又改為褥氈。比於金根車之改金銀。而又甚焉者矣。

莊子。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一本作所師。蓋魏晉以後寫書多有作草者。故以所而訛石也。

說文長箋誤字

左氏成六年傳。韓獻子曰。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說文{執}、墊二字兩引之。而一作厄者。古隘、厄二字通用也。箋乃雲未詳何出。野下引左傳身橫九野。不知其當為九畝。又穀梁傳之文。而非左氏也。

枝厤

顏氏家訓。太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嶽賦。周文弱枝之棗。以枝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厤。以厤為碓磨之磨。談說製文。援引古今。必須眼學。勿信耳受。

冷齋夜話。溫公謂魏野詩燒葉爐中無宿火俗。改葉為藥。誤矣。

智永千文

妮古錄。智永禪師寫真字千文八百本。每了。人爭取之。但是律召調陽。即其真本。石本是內降貞觀年中刻。俗本稱律呂調陽。誤也。

千字文訛字重字

沈毅齋(誌祖)云。敕員外散騎侍郎。今本俱作梁員外。楊文公云。唐始用敕。六朝時命令未加敕字。且謂梁舛為敕。當由草書筆畫轉移之訛。董廣川亦主是說。愚意梁與敕。草法大不類。考漢華山廟碑。敕監都水掾。楊著碑。詔書留敕。則漢時已用敕字。何疑於梁。按周興嗣本傳。高祖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垂制碑。此則當時敕字明證也。智永、懷素俱從敕。今仍之。又。女募貞潔。紈扇圓潔。潔字重。今貞潔漫作[B096]。漢梁休碑。秉忠蹈[B096]。範縝碑。[B096]擬季文。洪氏隸釋云。[B096]與潔通。因稍異其體以別之。工顰妍笑。世多作嚬。廣韻注云。噸。笑也。顰。眉蹙也。笑嚬義復。漫從顰。

七修類稿。千字文重字。女墓貞潔典紈扇圓潔同潔字。吳枋野乘云。宜改造清貞。予意清字亦有夙興溫清矣。不若改為貞烈。人以為華亭張東海看出。非也。布射遼丸之遼。當作僚。蓋宦僚非此遼也。並皆佳妙。從上文對讀來。當作並佳皆妙。庶幾文理方通。

魁梧

書傳正誤。漢書張良傳讚。魁梧奇偉。蘇林。梧音悟。顏師古注。可驚悟也。或讀吾。非。

梨號五髒刀斧之訛

湘山野錄。李建勳罷相江南。出鎮豫章。一日。遊西山。因聞茅屋老叟教數村童。公觴於其廬。連食數梨。賓僚有曰。梨號五髒刀斧。不宜多食。叟曰。鶡冠子雲五髒刀斧。乃離別之離。非梨也。蓋離別戕伐胸懷。甚若刀斧。遂就架取小冊。振拂以呈丞相。乃鶡冠子也。

陳祥道禮書。周禮曰。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釋曰。純實緇字。考之於史。曰錦繡千純。又曰文繡千純。則純。兩端也。周禮所謂純帛。乃匹帛也。鄭改以為緇。誤矣。匹帛無過五兩。則庶人不必五兩。大夫士不得過焉。非謂庶人用緇。大夫用玄纁也。先王之制。婚禮其用財不過如此。則婦之所飾可知矣。以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而不在財也。是以梁鴻鄙孟光之綺繡。袁隗卻馬倫之囊裝。後世之俗。有以金帛相高。蓋不知此。

天香樓偶得。敖。平聲。說文云。出遊也。傲。去聲。說文云。倨也。尚書益稷篇。傲虐是作。傳云。傲戲而為虐。謂之傲虐。是借傲作敖。音五羔反。至孟子。般樂怠敖。趙注云。怠惰遨遊。本義自明。朱注敖音傲。是以平聲之敖。讀作去聲之傲。而義仍訓偷安。不訓倨慢。失之矣。蓋敖遊敖字不當以去聲讀也。

日知錄。禰衡為鼓吏。作漁陽撾摻。摻乃操字。(操下。)按後漢書。街方為漁陽參撾。蹀習而前。注引文士傳。作漁陽參捶。王僧孺詩云。散度廣陵音。參寫漁陽曲。自注云。參音七紺反。乃曲奏之名。後人添手作摻。後周庾信詩。玉階風轉急。長城雪應闇。新綬始欲縫。細錦行須篸。聲煩廣陵散。杵急漁陽摻。隋煬帝詩。今夜長城下。雲昏月應暗。誰見倡樓前。心悲不成摻。唐李頎詩。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正音七紺反。今以為操字。而又倒其文。不知漢人書操。固有借作摻者。而非此也。(摻。七紺反。音憾。)

西溪叢話。南唐世家。號揵馬牌。按南唐史亦作揵字。舉世以為揵字。非也。說文。揵字從建。音紀偃切。馬行不利也。考工記云。終日馳騁。左不揵。是也。

咄諾

劉羲叟云。咄嗟而辦。當作咄諾而辦。汾晉之間。尊者呼左右雲咄。左右必諾。

丹鉛總錄。說文。查。浮木也。今作槎。非。槎音詫。邪斫也。國語。山不槎蘖。是也。今世混用。莫知其非。略證數條於此。王子年拾遺記。堯時。巨查浮西海上。十二年一周天。名貫月查。一曰掛星查。道藏歌詩。抉桑不為查。王勃詩。澀路擁崩查。又送行序云。夜查之客猶對仙家。坐菊之賓尚臨清賞。駱賓王有浮查詩。劉道友有浮查硯賦。水經注。臨海江邊。有查浦。字並作查。至唐人猶然。任希古詩。泛查分寫漢。孟浩然詩。試垂竹竿釣。果得查頭鯿。又云。風土無縞紵。鄉味有查頭。又云。橋崩臥查擁。路險垂藤接。皆用正字。不從俗體。此公匪惟詩律妙。字學亦超矣。杜工部詩。查上覓張騫。又。滄海有靈查。惟七言絕。空愛槎頭縮項鯿。七言律。奉使虛乘八月槎。古體近體不應用字頓殊。蓋七言絕與律乃俗夫競玩。遂肆筆妄改。古體則視為冷局。俗目不擊。幸存舊文耳。

榮音與融同。楚越齊魯。其音皆同也。按淮南子云。聖人之能固已多矣。而所守又約。故動而必榮。愚人之知固已少矣。其所事者多。故動而必窮。以榮與窮葉。越絕書云。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以榮輿終葉。古韻已如此。後世入庚字韻。蓋誤以縈為榮也。

廣雅云。夠。多也。音遘。今人謂多為夠。少日不夠。是也。文選魏都賦。繁富夥夠。不可單究。五臣注誤音作平聲。不知夠、究本文自協韻也。

儲光羲京口題崇上人山亭詩。叫叫海鴻聲。軒軒江燕翼。寄言清淨者。閭閻徒白<缶>。按字書。<缶>。畢裴切。缶別音。其音與翼韻不葉。或是菩字。菩。唐韻音蒲北反。草也。言間閻民窮。惟白草而已。

摒擋字誤

讀書質疑。摒擋二字。俗訓收拾。晉已有此語。按世說。長豫與丞相語。常以謹密為端。承相還台。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嘗為曹夫人並當箱篋。今作宋詩者。喜用此二字。多作摒擋。要當以並富為是。

顏師古糾繆正俗。或問曰。年壽之字。北人讀作受音。南人則作授音。何者為是。日。兩音皆通。詩云。南山有栲。北山有杻。樂隻君子。遐不眉壽。此即音受。嵇康詩云。頤神養壽。散發岩蚰。此則音授。今或皆讀如授。則失之矣。

雥。徂合切。音雜。群鳥也。元趙古則以雥為集。楊升庵云。非也。按隋許善心神雀頌曰。景福氤氳。嘉貺雥集。可砭趙氏之謬。雥之與集。猶氤之與氳。以雥即為集。謂氤即是氳。可乎。

麥含金

梁鴻傳載鴻詩二首。麥含含兮方秀。刻本皆如此。藝文類聚引之。作麥含金為是。金與含相似。而衍為二字也。比當表出之。

蒲城王孝齋名綡。謁選縣令。唱名讀如梁。王不應。唱至再三。王趣進曰。知縣名讀如京。而呼作梁。未政應耳。吏部哄然曰。汝進士出身。即己名尚未識耶。綡為係冠之繩。古謂之幘梁。故字書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讀之。謬矣。

{雨天}

甕牖閑評。{雨天}字從天從雲省。故易曰。雲上於天。{雨天}。{雨天}字不從而也。今人作需字乃從而。蓋篆文天字與而字相類。後之作字者失於較量。各從其便書字。其誤甚矣。五經文字云。需音須。遇雨而不進。從而非也。

漢書晁錯傳。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今諸本皆作禍字。余謂此禍字當是過字。蓋前云此不習勒卒之過也。此二過字皆同。必無別用禍字之理。

往、來二字。一體也。安有往字從彳。而來字不從彳者。彳。行字之省文耳。來字若不從彳。乃是來牟之來。雖曰來字。非往來之來也。漢書云。氏羌徠服。又云。天馬徠從西極。用此徠字極是。夫古人製字。未嘗無義。皆為後世所更變。遂不容稽考。非古人之過也。

今人作添減字。添字從氵。是也。而減字從冫。冫乃是冰字。於減字有何意義。其謬誤有如此者。蘇東坡書皇太后閣春帖子云。宮中侍女減珠翠。作減字。方為得體。

役字古或從亻。五經文字言之甚詳。米元章蓋知之矣。故其帖文陋邦幸得君子與遊。天良款而行役相仍。作此伇字是也。又字說云。成則操戈。役則執殳。餘謂此役字不必從彳。止作伇字。

筆談辨吳字本從口從矢。非從天也。非從天良是。然從矢者亦非也。蓋吳字從口從矢。矢即大字。其義與{口天}同。皆訓大聲。故從口從大。吳字正不當從口天。前輩論之甚詳。蔡君謨有美堂記云。以資富貴之娛。娛字卻寫作娛字。非也。

蔡君謨寫東閣記。景字頭上從口。洪景盧自書其表德。景字頭上亦從口。均誤也。獨不見漢書音義解景字云。日居於頭上。京在其下。故為景耶。

犁明

七修類稿。徐廣曰。犁猶比也。比至天明也。諸言犁明者。將明時也。呂靜曰。犁。結也。程大昌曰。諸犁、黎。古字通。黎。黑也。黑與明相襍。欲曉未曉之交也。猶曰昧爽。昧。暗也。爽。明也。亦明暗相襍也。遲明即未及乎明也。厥明。質明則已曉矣。予以惟程說最是。但犁、黎字考之韻會等書。古不通用。惟黎、黧通用。蓋犁。耕也。田器也。恐此犁字誤刻。

廿

天祿識餘。顏之推稽聖賦。魏嫗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夥。有子百廿。廿音入。說文。二十並也。俗音念者誤。又三十並為[C068]。音撤。四十並為冊。音錫。始皇禪梁父刻石詞曰。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飾。廿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乃以三句為韻。四字為句。而今史記刻本皆作二十有六年。一字改作二字。非也。

八采

齊文帝崩。文士各作挽詩十首。擇其善者用之。每人不過一二首。惟盧思道十首采擇八首。故時人稱為八采。元微之酬樂天雲八采詩成未伏盧是也。後訛采為米。黃山谷詩。尊前八米句。窗下十年書。徐師川詩。字直千金師智永。句稱八米繼盧郎。皆非也。

升庵外集。唐六典有裝潢匠。注。潢。光上聲。謂裝成而以蠟潢紙也。今制箋法猶有潢漿之說。人多不解。作平聲讀。又別為裝池。其謬甚矣。

舟旋

查浦輯聞。磬折舟旋。今誤舟為周。

琴暉

琴暉論。自古暉十有三。其一象閏。蓋用螺蚌為之。近代用金、玉、瑟瑟、水晶等寶。未聞有弦繩之義。所以示其明瑩以節奢縱而已。俗傳暉作徽墨之徽。誤矣。

句訛

幹湖

丹鉛總錄。王敦屯千湖。帝至幹湖。陰察營壘而去。比晉紀本文。幹湖。今之曆陽也。帝至幹湖為一句。陰察營壘為一句。溫庭筠作湖陰曲。誤以陰字屬上句也。張耒作幹湖曲以正之。

百姓

唐明皇問張說曰。今之姓氏。皆云出自帝王後。古者無民邪。說對曰。古者民無姓。有姓者皆有土有爵者也。故左傳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而已。其後居諸侯之國土者。其民以諸侯之姓為姓。居大夫之采地者。以大夫之姓為姓。莫可分辨。故云皆出自帝王也。說此言。考古證今。不刊之論。予因以知尚書所稱百姓。論語所言百姓。可以類知矣。堯典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蔡氏注云。百姓者。畿內之民。黎民者。四方之民。此不通古今之說也。聖人之視民。遠近一也。豈分畿內與四方哉。百姓蓋祿而有土、仕而有爵者。能自明其德。而後協和萬國。萬國諸侯協和。而後黎民於變時雍。此其序也。若以百姓為民庶。則黎民又是何物。亦豈有民庶先於諸侯者哉。舜典曰。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此二句。今之句讀以如喪考妣為一句。三年四海遏密八音為一句。非也。百姓如喪考妣三年為一句。四海遏密八音為一句。乃協文義。百姓。有爵命者也。為君斬衰三年。禮也。禮不下庶人。且有服賈力役農畝之事。豈能皆服斬衰。則但遏密八音而已。此當時君祭禮制。如今大行遺詔。非百姓、四海不由上令而自為也。至周人尚文。則人皆有姓。所稱百姓則民庶也。論語曰。修己安人。又曰。脩己以安百姓。書曰。百姓有過。又日。非敵百姓也。是時人皆有姓矣。故指民庶亦曰百姓耳。堯典百姓昭明。以百姓為有爵命者。其說出孔安國尚書古注。安國漢人。孔子之後。其說必有所授。蔡氏生千年之後。何據而變之耶。

禮經訛句

雲麓漫抄。禮記。問入之年。若二十。則曰弱冠。蓋不習句讀。將兩句作一句讀了。夫人生十年曰幼。學。亦兩句讀。論年則幼。在禮則當學矣。二十曰弱。冠。年雖弱。在禮則當冠矣。三十始壯。在禮有室矣。四十曰強。而仕矣。五十曰艾。在禮則服官政矣。六十日耆。在禮可以指使矣。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在禮不加刑矣。皆當作兩句點。今人並作一句點。誤矣。

天祿識餘。晉武帝炎報帖末云。故遣使還。南史。晨起出陌頭。屬與信會。古者謂使者曰信。黃誥云。公至山下。又遣一使見告。謝宣城傳云。荊州信去倚待。陶隱居云。明旦信還。仍遇取反。虞永興帖云。事已信人口具。凡雲信者。皆謂使者也。今遂以遣書饋物為信。故謂之書信。而謂前人之語亦然。謬矣。王右軍十七帖有云。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謂昔嘗得其來書。而信人竟不取回書耳。世俗讀往得其書信為一句。遂不取答為一句。誤矣。古樂府云。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奠作瓶墜井。一去無消息。包佶持云。去劄頻逢信。迥帆早掛空。二詩尤可證。

丹鉛總錄。韓文石鼎聯句序。長頸高結。喉中作楚語。結字斷句。結音髻。義亦同。西漢書髻皆作結。文公正用此。今多作結喉。誤矣。且中作楚語。成何文理。

玉溪詩句誤

李義山題白石達花寄楚公詩原本云。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鐙。空庭積蘚饒霜露。時夢西山老病僧。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漫誇鹙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程夢星箋以為七絕。恐未必然。(駿)按。此詩必七律。第二聯不對者。或當時繕寫誤以結聯置於頷聯耳。且題詩而寄某人。則寄人意必於結處見之。豈有頷聯即見者耶。故愚定為。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鐙。漫誇鹙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空庭積蘚饒霜露。時夢西山老病僧。以結聯與頷聯對換。則體備而意順。前人未論及此。特為拈出。

書訛

刀劍錄之訛

天香樓偶得。南史宋後廢帝紀。元徽五年七月七夕。帝令楊玉夫伺織女度。報己。因與內人穿針訖。醉臥仁壽殿東阿氈幄中。玉夫取千牛刀殺之。而陶弘景刀劍錄乃云。順帝準於升明元年掘得一刀。銘日。帝血光照一室。至二年七月。帝使楊玉候織女。玉候女不得。懼死。用以弑帝。果如銘。蓋誤以後廢帝為順帝。以楊玉夫為楊玉也。順帝於元徽五年七月即位。即改是年為升明元年。至三年四月始禪於齊。亦無二年七月遇弑之事。楊玉夫弑後廢帝。本係蕭道成指使。非關候織女。且史云。伺織女度。報己。或限以報明時刻而已。乃雲候女不得。懼死。尤屬荒怪。

晉獻帝

日知錄。晉獻帝醉虞侍中。命扶之下。按晉書虞嘯父傳。為孝武帝所親愛。侍飲。大醉。拜不能起。帝顧曰。扶虞侍中。嘯父曰。臣位未及扶。醉不及亂。非分之賜。所不敢當。帝甚悅。傳首明有孝武帝字。引書者未曾全讀。但見中間有貢獻之獻。適與帝字相接。遂以為獻帝。而不悟晉之無獻帝也。

田完

田敬仲完世家。敬仲之如齊。以陳氏為田氏。比太史公之誤。春秋傳未有稱田者。至戰國時始為田耳。

蒙嘉

秦皇帝任中庶子蒙之言。師古曰。蒙者庶子名也。今流俗書本蒙下輒加恬字。非也。按史記。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為先言於秦王。非蒙恬。蒙亦非名。傳文脫一嘉字。

褒姒

詩白華箋。褒姒。褒人所入之女。姒其字也。字當作姓。此康成之誤。孔氏曰。褒國姒姓。言其字者。婦人因姓為字也。乃是曲為之解耳。

鐵氏二女詩

列朝詩集。遜園諸書載鐵氏二女詩。謂鐵司馬就義。二女沒入教坊。獻詩於原問官。上聞。得赦小嫁士人。考鐵長女詩。乃吳人範昌期題老妓卷作也。詩云。教坊落籍洗鉛華。一片春心對落花。舊曲聽來空有恨。故園歸去卻無家。雲鬟半軃臨青鏡。雨淚頻彈濕絳紗。安得江州司馬在。尊前重為賦琵琶。昌期字鳴鳳。詩見張士瀹國朝文纂。同時杜瓊用嘉亦有次韻詩。題曰無題。則其非鐵氏作明矣。次女詩所謂春來雨露深如海。嫁得劉郎勝阮郎。其論尤為不倫。宗正陸挈論革除事。謂建文流落西南諸詩。皆好事偽作。則鐵女之詩可知。革除間事。野史所裁大半偽謬。本朝閨閣持。出好事假托者居多。如章綸母金節母詩。誰云妾無夫一篇。高季迪詩也。陳少卿妻野雞毛羽好一篇。釋道原樂府也。甄節婦泉流不歸山長歌。羅一峰詩也。今盡削之。

注疏小引書之誤

日知錄。爾雅釋山。多草木。岵。無草木。亥。(疏。亥當作屺。)石戴土謂之崔嵬。土戴石為砠。毛傳引之互相反。鄭康成箋詩蘩。引少牢饋食禮。主婦被裼。誤作禮記。皇矣引左傳。鄭公子突。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晉士會。若使輕者肆焉。其可。誤合為一事。注周禮大司徒。引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誤作吾子疆理天下。引詩。之山川。土田附庸。誤作土地。射人引射義。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誤作樂記。縣士引左傳。韓襄為公族大夫。誤作韓須。注禮記月令。引夏小正。八月丹鳥羞白鳥。誤作九月。引詩。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誤作受福無疆。範武子解穀梁傳。莊十八年引玉藻。天子玄冕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誤作王制。郭景純注爾雅。引孟子。止或尼之。誤作行或尼之。引易。鞏用黃牛之革。固誌也。誤以革、遯二爻合為一傳。韋昭國語注。公父文伯母賦綠衣之三章。誤引四章。高誘淮南子注。引詩。鼉鼓逢逢。誤作鼉鼓洋洋。孔穎達左傳文十八年正義。引孟子。柳下惠聖之和者也。誤作伊尹聖人之和者也。蘇軾書傳伊訓。引孟子。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誤作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遊。朱震易傳井大象。引詩。維此哲人。謂我劬勞。誤作知我者謂我劬勞。趙汝易輯聞蹇大象。引孟子。我必不仁。我必無禮。誤作我必不仁不義。朱元晦中庸章句。引詩。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誤作至於大王。詩集傳。閔予小子。引楚辭。三公穆穆登降堂隻。誤作三公揖讓。

麻沙板

老學庵筆記。三舍法行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諸生乃懷監本至簾前請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板。若監本。則坤為釜也。教授惶恐謝。

大清律

查浦輯聞。大清律率依明律。如雲依大誥減等。則明初有大誥。國朝未嘗有大誥。宜改正。

續文獻通考之誤

績文獻通考藝文。載及琵琶記、水滸傳。謬甚。宗室。鄭、越、襄、荊、淮、滕、梁、衛八王並仁宗昭皇帝子。而曰成祖子。其誤尤甚。

中山狼

靜志居詩話。中山狼小說乃東田馬中錫所作。(觚賸續編。為宋謝良所著。)今載其集中。世傳以訾獻吉者。數其負德涵。考之康、李未嘗隙末。黃才伯有讀見素救空同奏疏詩云。憐才不是雲莊老。愁殺中山獵後狼。然則當日所訾乃負見素耳。見素。林尚書。名俊。字待用。莆田人。

高力士詩

七修類稿。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此詩見高適集中。唐詩紀事又入於高力士下。以力士無集。因一高字誤入。殊不知力士曾貶永州。五溪其地也。況段柯古敘力土事。證亦有詠薺之作。高適但往還於山陝四川。未嘗至湖湘間。此必力士之詩無疑。達夫集中收者。反為高字傳訛也。且適集斤作薺。題既詠薺。又可復云。但力士集中終作部。此或適集終字尚是也。

迥波詞誤

《日知錄》:劉肅大唐新語。中宗宴興慶池。侍宴者並唱迥波詞。給事中李景伯歌曰。回波詞。持酒卮。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誼嘩竊恐非儀。首二句三言。下三句六言。蓋迥波詞體也。今《通鑒》作迥波爾時酒卮,恐傳寫之誤。

李白姑蘇十詠之偽

讀書質疑。姑蘇十詠。乃姑蘇溪、丹陽湖、謝公宅、淩台、柏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虛山、天門山是比。其詩相傳為太白所作。淺近粗俗。不類李白。乃李赤持也。柳千厚李赤傳云。李赤。江湖人也。嘗曰。吾善為歌詩。類李白。故自號曰李赤。後為鬼所惑。卒死於廁。

易無周公

本義云。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係之辭也。此說非也。易無周公。揚雄解難、魏伯陽參同契、劉勰文心雕龍可證。蓋卦之六爻亦文王所係之辭也。如上下皆乾。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水雷屯。則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此孔子大象傳也。六爻。如潛龍勿用為文王之辭。孔子則以陽在下也釋之。如盤桓為文王之辭。孔子則以誌行正也釋之。此小象傳也。全與周公無涉。

班固漢書云。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以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也。與周公絕無干涉。故係辭傳累舉庖犧、文王。而略不及周公。揚子雲曰。伏羲綿絡天地。經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錯其象。彖其辭。然後發天地之藏。定萬物之基。班、揚去古未遠。較世儒所傳。當得其實。

萬曆間。慈溪傅文兆著有羲經十一翼。曰。太初易。古周易。玩辭篇。觀變篇。觀象篇。玩占篇。大與舉子業不同。而推明古易次序。上下二篇。十翼十篇。將三聖易學闡明深切。及漢儒費直亂易根因。剖辨無餘蘊。且力主文工作爻辭之說。絕與周公無干。蓋謂揚雄、魏伯陽、劉勰俱直言文王、伏羲。原無一字及周公。兩漢及梁去古未遠。所見不差。而周公係爻之說。但始於唐孔穎達附會。未便可信也。

鵝群帖

東觀餘論。鵝群帖。前輩謂大令真筆。仆觀此帖詞云。崇虛劉道士鵝群。按崇虛館乃宋明帝太始四年建。子敬晉人。相去五十餘年。何得已稱之。其偽可無疑。

筆陣圖

《天祿識餘》:筆陣圖乃羊欣作。李後主續之。今陝西刻石李後主書也。以為羲之。誤矣。

草書心經

《丹鉛總錄》:草書《心經》乃唐駙馬鄭萬鈞所書,張說有序。見《唐文粹》。今陝西碑林有此石刻。或以為右軍書,非也。

書評

《賓退錄》:梁武帝袁昂作書評。其答啟曰。奉敕遣臣評古今書。臣愚短。豈敢輒量江海。但天旨諉臣斟酌是非。謹品字法如前。今淳化法帖第五卷智永書此一段。謂梁武帝評書。中興館閣書目亦然。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