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寓言

文人寓言不可為典要者,如:《晏子春秋》一桃殺三士。《史記》魯連射聊城書,齊將自殺;優孟假孫叔敖衣冠而莊王即欲用之。《國策》秦滅六國,而安陵六十里以唐睢故獨存。夏禹之鼎沒泗水;張華之劍躍龍津;相如作《長門賦》,武帝讀之,寵陳皇后如初。其實並無此事也。他如孔稚圭《北山移文》、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皆偶爾興到之作,孔與周交好無間,而山公與嵇亦並未絕交也。

行狀

漢丞相倉曹傳朝幹作楊原伯行狀,見《文章緣始》。江淹為宋太妃周氏行狀,見文集。

上梁文

上梁文見《溫子升集》,有閶闔門上梁文。

祭文

《曲禮》:「知生者弔,知死者傷。」《孔疏》:「弔詞面致傷詞,當書之於版,使人讀之而奠殯前。」此祭文之始也。

檄文

檄文始於周穆王,令謀父為威讓之詞,以責狄人。

編文用《爾雅》之非

郭注《爾雅》「閼逢」、「攝提格」:「未詳。」司馬貞《索隱》以《爾雅》為近人所作,所記年名不符,古鍾鼎從未有以閼逢、攝提記年者。鄭夾漈曰:「今人編年好用《爾雅》,名甲為閼逢、乙為旃蒙,是以一元大武為牛也。夫隱語為眢井逃難之言,豈可施於簡編乎?」

自注其文之非

歐公譏元微之《桐柏宮銘》自注典故,以為非作者法。今人犯此病者多。

編集以賦裝頭之非

文以賦裝頭,始於《文選》。劉禹錫曰:「文章家先立言而後體物,今以賦裝頭者,非也。」

詩賦不可為興要

上林不產盧橘,而相如賦有之:甘泉不產玉樹,而揚雄賦有之。簡文《雁門太守行》而云「日逐康居與月氐」,蕭子暉《隴頭水》而云「北注黃河,東流白馬」,皆非題中所有之地。唐明皇幸蜀,不過峨嵋,而香山《長恨歌》乃云「峨嵋山下少人行」。宣州去江數百里,郡中無江,而謝朓登城樓詩乃云「澄江淨如練」。蘇武詩有「俯看江漢流」之句,其時武在長安,安得有江漢?

文中用釋老

韓、歐文集無一字及釋老者,文品最高,曾、蘇便不免矣。范文正公有《水陸齋薦祖先文》,文文山有誕節、升遐、保安等疏,俱非文章上乘。至宋金華、焦弱侯侏亻離雜引,而江河日下矣。

一字異音

觭,杜子春讀為奇,鄭康成讀為掎;燋,杜讀樵,鄭讀雀;焌,杜讀俊,鄭讀鐏。又鄭司農釁讀徽,紛讀粉;康成郭讀燾,獻讀莎,修讀滌,俱不可解。

方言與今不合

方言者,一方之言,如今鄉言是也。然今古亦頗不同,如《公》、《穀》之以豫為踴,以狂為忄戊,以即來為登來,吳呼善伊為稻緩,楚呼妹為胃,以至化我、筍將之類,今皆不同。他如《左氏》以於菟為虎。《漢書》以抱小兒為面擁樹。如淳曰:「齊人以不知為丘。」高誘曰:「楚人以恨不得為柸治。」《淮南子》曰:「淮南人呼母為社。」范成大《吳船錄》蜀呼老為波。《世說》吳語以冷為毋乃渹。《長安志》秦人以水驟長為霸長。《大戴禮》楚人稱塚曰琴,故皋陶塚名公琴。《越絕書》越人謂鹽曰餘,故鹽官曰朱餘。《唐韻》江淮之間以韓為何。《匡謬正俗》山東謂眾為洋。《內則》注齊人呼巾為紛。《喪大記》注:「齊人呼棺索為緘繩。」今皆無此音。予杭人也,偶閱田汝成《委巷叢談》云「杭人以快速為鯽溜」,此語尚存也;「以好為現薩、醜為懷五」,則久無此音矣。

音義繁重

古無平、上、去、入之分,可以通讀,自齊梁間《四聲譜》出而後之編韻書者以一字分數音,而訓詁亦異,所謂動靜音是也。今按《康熙字典》「上」字注:「如上聲是掌切,為升上之上,屬動;去聲時亮切,為本在物上之上,屬靜。」有兩音兩義者,如食讀飼、中讀仲、王讀旺之類。如毀敗之「毀」讀上聲,《莊子》「其成也毀也」是也;非自毀而人毀之之「毀」讀去聲,《孟子》「毀其宗廟」是也。已成之「譽」讀去聲,《孟子》「不虞之譽」是也;媚人而譽之「譽」讀平聲,《論語》「誰毀誰譽」是也。風雨之「雨」,上聲,《易經》「雲行雨施」是也;自上而下之「雨」,去聲,《詩經》「雨我公田」是也。衣裳之「衣」,平聲,《繫詞》「垂衣裳而天下治」是也;衣被人之「衣」,去聲,《東方朔傳》「身衣弋糸弟」是也。玉音獄,入聲,《乾》「為玉為金」是也;琢玉工之「玉」音遇,去聲,《易林》「鉛刀攻玉」是也。出,入聲音黜,凡物之自出也;出,去聲音吹,推而出之也。《詩經》「君子如怒」,怒讀上聲;「逢彼之怒」,怒讀去聲。諸如此類,今行文者雖不能記清,然不可不知也。

字義相反

古用字有與字義相反者:亂之為治也,息之為長也,擾之為順也,荒之為定也,結之為解也,浮之為沉也,面之為背也,臭之為香也,糞之為除也。

俗用字不知所始

吊,哀死也,而取文案曰吊卷,縊死曰吊死。打,擊也,而造船曰打船,取漁曰打網。巴,地名也,而望遠曰巴想,勉力曰巴急。行棋也而曰著棋,披衣也而曰穿衣,其由來皆不可解。至於遣人曰差,本《詩經》之「既差我馬」,毛傳:「差,擇也。」蓋謂檢擇而用之也。少物曰欠,本《說文》:「甚,食不滿也。」 歇即欠。《匡謬正俗》載此二字,可見唐時已有此音。

左丘明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人常疑左丘明古無其人,《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作《春秋》,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傳,故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是左丘明者,乃魯國賢者,為孔子同時友,非弟子也,故曰「左丘明恥之,某亦恥之」。又班固《白虎通》以《春秋》書名黃帝時已有,亦奇。

尸女

魯莊公如齊觀社,《穀梁》(按:原誤作《公羊》。)云:「觀,無事之辭也,以是為尸女也。」范寗注:「尸,主也,主為女往爾,以觀社為辭。」語意不明。或讀女為汝,尤屬牽強。余按《漢書•地理志》齊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於是令國中民間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大概遇社會之日則巫兒皆出,妖冶喧闐,故莊公往觀,曹劌以為非禮。尸女或即巫兒。

上行用草書

《東觀餘論》云:「唐太宗許臣下用草書,惟署名處用楷書。群臣先正書而又加草,遂為花押。」按《通鑒》李元道佐王君廓時,上書房相,君廓私閱之,因不識草書,疑其傾己,遂反。可見上宰相書亦用草矣。余偶得王陽明擒宸濠時在軍中寄其父家信,亦草書,字如栗子大。

名數字義

南朝呼筆四管為一狀,見孔元舒《在家記》。北朝呼帶為腰,周武帝賜李賢御服十三鐶金帶一腰。裙亦稱腰,《唐•五行志》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兩腰。陸雲與兄書曰:「一日上三台,曹公藏墨數十萬斤,今送兄二螺。」《北戶錄》亦稱墨為螺、為丸、為枚。衣稱稱,見《禮•喪服大記》「衣十九稱」,注:「單復具曰稱。」袍有表、衣有裳謂之一稱。名銀為流者,《漢書•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名田為雙者,《唐書•南詔傳》官給田四雙為二百畝。《輟耕錄》一雙四畝也,佛地二畝為一雙。名酒為椑者,見段成式送人酒一椑。《博雅》椑,榼也。《集韻》飲器也。以金稱版者,見韓晉公與擔夫白金一版。《周禮•秋宮•職金》 「旅於上帝,供其金版」,注:「餅金謂之版。」以物稱覓者,《唐書•南蠻傳》十六枚為一覓。以食稱頭者,見《晉元帝集》謝賜功德淨饌一頭。又以食稱頓者,見《世說》羅友少時,伺人祠,曰:「乞一頓食。」面稱屈者,見《南海志》扶南國貢交面百屈。以寶稱俘者,見《尚書大傳》湯伐三股,俘厥寶玉。以玉稱隻者,見《穆天子傳》天子至群玉之山,載玉萬隻。以履稱診者,見《後漢書•王喬傳》有雙鳧從東方來,舉羅張之,得一隻舄,乃詔上方診視。以詩稱餉者,見《魏•文帝紀》以詩賦餉孫權。以城稱幣者,見《趙世家》馮亭以城七十幣吾國。以矢稱賄者,見《周本紀》王命榮伯作賄肅慎之命。以天子所到稱踐者,見《尚書序》成王既伐東夷,遂踐奄。以幣稱兩者,見《周禮•媒氏》「凡嫁娶入幣,純帛無過五兩」,注:「五兩,十端也。言兩者,取配合之名。」《孔疏》云「四十尺也」。錦稱純,見《穆天子傳》「獻西王母錦組百純」,注:「純,匹端名也。」以酒稱經程者,見《韓詩外傅》齊桓公置酒,令大夫後者飲一經程,管仲後,當飲一經程。《急就章》曰「稽檠程」,即經程之義也。以經稱斤者,楊升庵稱「《易》重一斤,《詩》重八兩」以人稱鎰者,陳白沙稱「堯萬鎰,孔子九千鎰」。稱地為弓者,《儀禮•鄉射》侯道五十弓。稱餅為軸者,見《太平廣記》唐儉過薛良,遺之以餅二軸。紙稱番者,見《唐書》太府月給蜀郡麻紙五千番。田可稱棱,陸魯望詩「我本曾無一棱田」。炙稱壯者,《後漢書》注《華佗別傳》有「炙此艾各七壯」之語;《三餘贅筆》醫家艾一灼謂之一壯。首飾稱樹者,《隋書•禮志》後首飾花千二樹。以一往稱一遭者,見楊子《方言》一周日一傮,即一遭也。又車亦可稱兩,《孟子》革車三百兩。絹稱匹者,《小爾雅》倍丈曰端,倍端曰兩,倍兩曰匹;《淮南子•天文訓》四丈為匹。稱牛馬為一頭者,見《漢書•西域•烏孫傳》馬牛羊驢七十餘萬頭。鼓稱通者,見《文選注》引《車戰令》:「嚴鼓一通,步騎士悉嚴。」一石稱一擔者,《後漢書•韋彪傳》注:「江淮人謂一石為一擔。」以裘稱石者,《史記•貨殖傳》羔羊裘千石。以簟稱領者,《世說》王大見王恭坐六尺簟,曰:「可以一領及我。」以珠稱琲者,《魏志》孫權貢珠百琲。以金稱笏者,《墨莊漫錄》朱芾為太常博士,寫《黃庭》小楷,詔賜白金十三笏。米可稱條者,見白香山《登靈應台北望》詩云:「臨高始見人寰小,遠望方知世界空。回音卻歸朝市去,一條米落太倉中。」

句讀

漢何劭公序《公羊傳》始連出「句讀」二字,「讀」字舊無音,當即《群經古注》所謂「讀若某某人讀之『讀』」也。馬季良《長笛賦》又言「察度於句投」,注云:「《說文》訓逗為止,投與逗古字通,音豆,句之所止也。」然則句所止為投,音之出為讀。古未有以讀為投者,亦未有以投為句之半者。自宋而後通讀為投,呼以豆音,凡館閣校書,旁點為句,句中點為讀,而讀遂改為半句絕之名。

書父祖考應從父稱

凡行狀之作,特狀其所狀之人,而無與乎其狀之者。故子狀父而稱父之祖考必從其父之稱,孫狀祖而稱祖之祖考必從其祖之稱。故唐穆員狀父所云「祖思恭,考元休」,白樂天狀祖所云「祖志善,父溫」,皆其祖父之祖考也。惟明之中葉,乃有稱其祖父之祖考而從狀之者之所自稱,不從所狀之人之所稱者,此流俗無稽之失,不可以為典也。凡高祖之父,連身數之為六世,離身數之為五世,《後漢書•蔡邕傳》邕六世祖勳,勳乃邕高祖之父。《邕傳》注引邕祖攜碑云:「攜曾祖父勳。攜生棱,棱生邕。」則連身數之也。陳子昂誌父墓,柳子厚表父神道,於高祖之上一世皆稱五代祖,則離身數之也。按《古文尚書》云:「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荀子》云:「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是祖禰而上皆身所治,數世離身實本古制,故韓退之撰薛戎墓銘稱高祖為四世祖,此其證也。至凡所狀之曾祖、祖父與其鄉貫,有列於狀之前者,以上太常之館議諡編錄,任彥升之狀蕭子良、韓退之之狀柳渾、陳京是也;有疏於狀之內者,以托文章家撰著碑誌,韓退之之狀馬彙、蘇子瞻之狀其祖序是也。

古有史無經

道原曰:歷代史出於《春秋》,劉歆《七略》、王儉《七志》皆以《史》、《漢》附《春秋》而已,阮孝緒《七錄》才將經、史分類。不知古有史而無經,《尚書》、《春秋》皆史也,《詩》、《易》者,先王所傳之言,《禮》者,先王所立之法,皆史也;故漢人引《論語》、《孝經》皆稱傳不稱經也。「六經」 之名始於《莊子》,經解之名始於戴聖,歷考「六經」並無以「經」字作書名解者。

七言律即樂府

《舊唐書•音樂志》享龍池樂章十首,姚崇、蔡孚等十人之作,皆七律也。沈全期之《盧家少婦》一章,即樂府之《獨不見》也。陳標《飲馬長城窟》一篇亦是七律。楊升庵《草堂詞選序》曰:「唐七言律即填詞之《瑞鷓鴣》,七言仄韻即填詞之《玉樓春》也。」

聯句始《式微》

劉向《列女傳》謂《式微》之詩二人同作,是聯句之始矣。《文心雕龍》云:「聯句共韻,柏梁餘制。」

集句始傳咸

傅咸有回文反覆詩,又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皆集經語,是集句所由始矣。

文集之名始東京

《隋•經籍志》曰:「集之名漢東京所創。」蓋指《班史》某人文幾篇、某人詩幾篇而言,實後人集之,非自為集也。齊、梁間始有自為集者,南齊阮孝緒為《七錄》,四曰文集,王筠以一官為一集,江淹自名前、後集是也。有一人之集止一題者,阮步兵集五言八十篇,四言十三篇,題皆曰《詠懷》;應休璉詩八卷,總名曰《百一詩》是也。亦有一集止為一事者,梁元帝為《燕歌行》,群臣和之,為《燕歌行集》;唐睿宗時李適送司馬承貞還山詩,朝士賀者三百餘人,徐彥伯編而序之,號《白雲記》是也。有一集止一體者,崔道融《唐詩》二卷皆四言是也。有數人唱和而成集者,元、白之《因繼集》,皮、陸之《松陵集》,溫飛卿之《漢上題襟集》是也。

近體詩出韻

近體亦可通韻,明皇餞王晙巡邊長律用六魚韻,而次聯即押用「符」字,十聯用「數」字,乃七虞也。蘇頲出塞詩五律用五微韻,而次聯用「麾」字,乃四支也。少陵寄賈嚴兩閣老用十一真,而三聯押「芹」字,乃十二文也。劉長卿登思禪五律用東韻,而三聯用「松」字,乃二冬也。《康熙字典》「重」字注云:「古人三聲通用,必謂另聲另用者,宋人拘泥之過也。」

八分書

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王次仲作八分。或不解八分之義,《讀書譜》載蔡文姬之言曰:「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謂之八分。」知此而隸與八分之辨已如列眉。

中國書在海外

西洋國有算法書名《幾何》,乃春秋時冉求所造也,今在海外而中國無之,猶之《楞嚴經》乃番僧語也,今在中國而西域無之,見《藝林餘話》。

然雖

《晉書•八王傳序》「然雖克滅權逼,猶足維翰王畿」,是倒「雖然」二字而用之。

諸子

《商子》二十六篇,雖奇崛不可句讀,而殿中御史之號實出是書,其非孝公之世明矣。《晏子春秋》裏淺已甚,參入孔子、曾子見晏子等語,尤為不倫。《管子》龐雜,非一人之筆。或本文列前而解自為篇,或有篇而無解。其自相矛盾者,如桓公十日齋戒召仲,仲三觴三行而趨出;又云樂飲數旬而後諫。戒勿用豎刁、易牙等語,屢稱而屢不同。且有西施、毛嬙等語,年代太懸隔矣。《墨子》奧澀難讀,既曰「非攻」矣,乃有《備城》、《備水》篇等;既曰「非儒」矣,乃南遊使衛,載書甚多。《所染篇》抄襲《呂覽》,《兼愛》、《明鬼》純盜《佛經》,至詆孔子為白公,尤悖。漢人好敷衍湊集以成一書,故《淮南•要略》一篇,全用《莊子》,《大戴禮》、《投壺》、《袁公問》、《僧子問》、(按:「問」字原脫。)《大孝》篇,半抄《戴記》,《保傳》一篇全寫《賈子》,《投壺》一篇又仿《儀禮》。

揚子

法言》十三篇,其中評子胥曰「卒眼之」,評六國曰「方肉方木」,問餘耳曰「光初」,稱文帝曰「宮不女」,全是割裂文義,測庾猜謎,讀之欲嘔。末云「周公以來未有如安漢公之懿」,尤屬無恥。乃前見美於韓公,後見美於溫公,實不可解。或云美新投閣是谷永,非雄,雄年七十有一卒,不逮天鳳五年。余按揚子年四十餘入京,成帝方郊祀甘泉,是永始四年。次年王根秉政,薦之。由{{YL|永始四年}至天鳳五年計三十年,揚子以四十餘入京,又三十年正七十一。今必欲諱其莽大夫之恥,以為不逮事莽,乃自成帝建始元年數之,則移揚子入京之歲在二十年前,自可從而為之辭矣。夫建始初元,王鳳秉政,非王根,成帝並未祀甘泉,揚子必不枯坐京師至二十年以待王根之薦。谷永則死於王根之世,有明文矣。

古事見古人引用而不知所本

有古事見古人引用而不知所本者,《周禮•大司寇》注引《王霸記》曰:「置之空墠之地,五刑弼教之官,非理刑也。」《王霸記》不知何書。《顏氏家訓》曰:「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劉子《謹獨篇》曰:「顏淵夜浴不改容。」曹子建《求自試表》曰:「恐犯詩人胡顏之譏。」陳琳與曹洪書曰:「有子勝斐然之志。」《漢書》崔駰賦:「顏淵明仁於度轂。」馮衍賦:「許由隱於負黍,皋陶漁於雷澤,吉良釋聖於羑裏。」《魏志•張淵傳》曰:「或取證於逢公,或推變於衝午。」孔穎達正義曰:「三始之目,章於帝軒。」《南齊•劉璡傳》曰:「曾子孝親而沉乎水。」又曰:「曾子不逆薪而爨,知其不為暴也。」劉《革終論》曰:「但設茅君之虛位,伯夷之杅水。」魯桓公二年,滕子來朝,朱氏灌甫曰:「樂正子記滕、薛旅朝隱公,桓王聞之征朝,滕以子往,薛以伯往,王怒,皆黜焉。」《屍子》曰:「堯寄於伊耆,舜灰於常羊。」唐人策問曰:「范蠡逞能於千樹,文子開教於五神。」《三國志•秦宓傳》曰:「三皇乘祗車出斜谷。」又曰: 「成湯見野魚而有獵逐之失。」《博物志》曰:「吳玉璧羽伐楚,六甲畫見。」邯鄲淳《受命述》曰:「鳴玉除壇,三搢以俟。」張衡《綬笥賦》曰:「周公惟事七涓有鄰。」《尚書大傳》曰:「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又曰:「目作宴瑱飽,腹作宛惱饑,刀作離婁僻。」又曰:「既死明月魄,無復玻璃魂。」李涪《刊誤》曰:膗酒二十拍促曲名《三台》,大傳曲名《桐鼓》,殺空桑作。張衡《大象賦》曰:「出石所以旌處士,谷風所以應騶虞。」《管輅別傳》曰:「杜伯乘火氣以流精,彭生托水變以立形。」《淮南子》曰:「羿死於桃棓,祀為宗布,武王弑紂宣室,湯禽桀焦門。」《呂覽》曰:「成湯約於郼薄,武王窮於畢程。」賈子《新書》子胥傷五藏之寶,毀十龍之鍾。子貢觀魯廟之北堂,九蓋皆繼。禹以身解於陽盱之河。堯舉舜於童土之地。賈子曰:「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又曰:「齊桓假八流以自廣。」《鹽鐵論》曰:「孔子能方而不能圓,故饑於黎丘。」桓譚《新論》曰:子思好佩銀珮。孔子名牲牲,聞野人之歌而知之。《繹史•列士傳》曰: 「天遣白鹿乳夷齊,夷齊欲食鹿,鹿不來,乃餓死。」元晏《思遊賦》夏像韜塵於市北,修稀合而靡呈。皇甫謐《釋勸篇》云支伯以幽疾拒唐。顏師古《策題問》封钜大填,翠媯元扈,地皇出於雄耳龍門之嶽,人皇生於刑馬山提之國。《韓詩外傳》曰:「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勤之意者好麗。」《文心雕龍》曰:「應瑒之鼻方於盜削卵,張華之形比於握春杵。漢瓠梁托弦以流韻,晉隸拊髀以清文。」劉畫《新論》曰:「微子感牽牛,樊噲感狼星,范蠡吠於狗竇,鮑申戴石而吟。」《論衡》曰:「子貢滅須為婦人。」《莊子》注:「務光長八寸,張師仲長尺二寸。」《墨子》文王舉閎天於置網之中,孔子疾齊景公不用,乃樹鴟夷子皮於田常之門。《歸藏易》曰:「宵梁為酒尊於兩壺兩瑜,飲之三日而蘇。」周宣王時采薪歌曰:「金虎入門吸元泉。」《荀子》曰:「藍苴路作,似智而非。」葛洪《枕中記》曰:「二儀始分生元蟲,元蟲生剛須,剛須生元始天王。」《淮南子》曰:「黃澒生青曾,青曾生若菌,若菌生聖人。」《鹽鐵論》胡建不得其死,而胡得幾不免於患也,今欲下針石,通關鬲,則恐有盛胡之累。《管子》車有韜沂,冠有縷鹿。又曰「衣不務於隅肶之削,冠無觚嬴之理」。應璩與曹公箋云:「光武與戴子高有撫塵之好。」顧愷之《定命論》曰:「知周天地,獨羅沉牖之災;明並日月,必嬰深匡之難。」《荀子》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弟子曰:「泔之傷人,不如粵之。」曾子泣,悔其聞之晚也。《說苑》曾子曰:「蘭本三年,湛以鹿醢,易以匹馬,湛以苦酒,則庶人不佩,君子不近。」《大戴禮》上交下交,銀手如斷,此卜商之行也。宋紹聖時掘得甄後板函綠石匣,鹿頭笏,笏頭上有文昭皇后識坐板函十字,識坐板是古人何物?康成箋《詩經》「塚土」曰:「《春秋》 『蜃宜社之肉。』」「蜃」字不解。或問:「太白樂府『元氣是文康之老親』作何解?」余按周捨《上雲樂》曰:「西方老胡,厥名文康。」此其所本也,然終亦不可解。

二字義分而今合用

《漢書》注「得利曰乾,失利曰沒」,今混稱乾沒為贓入己之稱。《漢書》注「馬傳曰置,步傳曰郵」,今混稱置郵為驛馬之名。《詩》疏「外諸侯曰君,內諸侯曰長」,猶之漢官制「萬戶以上稱令,不及萬戶稱長」也,今混稱令長、君長。《楚世家》為火正者一吳回、一陸終,父子也,今混稱回陸。火正為重黎,《左氏》曰「重為少昊氏叔,黎為顓頊氏子」,亦二人也,今混稱重黎。漢制「郡國曰學,侯國曰校」,今混稱學校。《禮運》「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今混稱臣僕。《演繁露》「閣,夾室也,庋食之所。閤,門旁小戶也,腳門也。」今混稱閣下。《屍子》注「婦女曰姑,兒童曰息」,今混稱姑息。《緯略》「有聲曰雷,無聲曰霆,雷善而霆惡」。今混稱雷霆。《周官•塚人》注「丘封之度」:「王公曰丘,諸侯曰封。」今混稱丘封。《公羊》注「側手為膚,按指為寸」,《投壺》注「鋪四指曰膚」,《大戴禮》「布指曰寸」,今混稱膚寸為些小之名。何休《公羊》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今混稱朋友為交好之名。《佛經》「本覺曰如,今覺曰來」,今混以如來為佛號。《考工記》「青雜白謂之文,赤雜白謂之章」,今混以章句為文章。他若《禮記》疏「一舉足曰跬,二舉足曰步」,「字少曰名,字多曰字」,「男幼曰嬰,女幼日兒」,「能知姓氏所出者為宗,能知明神之事者為祀」,「有才能者為奚,無才能者為奴」。太史公《功臣表》「明其等曰閥,積其功曰閱」。《左氏釋文》「貪財曰饕,貪食曰餮」,「有足曰蟲,無足曰豸」,「有牆曰囿,插籬曰圃」。《爾雅》注「平底曰履,復底曰舄」。《詩》疏 「下田曰汙,上田曰萊」,「穀曰倉,米曰廩」。《國語》注「東西曰廣,南北曰袤」。《儀禮》「下獻上曰享,上食下曰饗」。《爾雅翼》「妻父曰昏,婿父曰姻」。《周禮•春官•小史》注「先王死日曰忌,名曰諱」。《地理志》「江南曰雲,江北曰夢」。《論語》疏「一穀不收曰饉,五穀不收曰饑」。《金•食貨志》 「官田曰租,私田曰稅」。陸德明《釋文》「三糾繩曰徽,二糾繩曰纏」。《庶物異名疏》「戶限曰樞,弩牙曰機」,「小曰羔,大曰羊」。劉向《洪範五行傳記》 「內曰恭,外曰敬」。《韓詩》「齊顏色均眾寡曰沉,閉門飲曰湎」。鄭眾《解詁》「玉曰琢,石曰磨」,「有目關曰蒙,無目關曰瞍」,「裳曰要,衣曰領」。《爾雅》「內宗曰族,母妻曰黨」,「女曰巫,男曰覡」。杜預云「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婦之父曰昏,重昏曰媾」。《國史補》「上告下曰臚,下告上曰句」,「菜不熟曰饉,果不熟曰荒」。《宋史•儀衛志「文曰儀,武曰衛」,「平曰墓,高曰墳,封曰塚」,《檀弓》「古者墓而不墳」是也。《爾雅》「婦黨為昏兄弟,婿黨為姻兄弟」。管輅曰「朝旦為輝,日中為光」,見《三國志》。孔子曰「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見《孔叢子》。他如匡、廬、武、夷、羅、浮,皆以六人名為六山名,非以二字為一山也。他如爛漫,水火之象也;契闊,離合之情也;憂虞,悲喜之別也;來,去來之異也。軒輊、依違、然疑、淹速,皆兼二義,而今人皆以一義用之。「妻子」二字,古竟有作一義用者,樂府「結髮為妻子」,妻可云結髮,子不可云結髮也。《韓非子》卜子使妻為袴,妻問:「今袴何如?」曰:「如故袴。」妻子遂毀新袴為故袴,是以妻子稱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