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大师名吉藏,倡三论宗;与天台智者同时,年辈稍后;其力量虽在天台之下,然世常以天台嘉祥并称;而分中国佛教史为二大区划:曰天台、嘉祥以前之佛教;天台、嘉祥以后之佛教。嘉祥自称继承罗什正统;但罗什非如嘉祥三论宗专务说空;而嘉祥立论,每趋重于空之方面,故决非罗什正统;仅可谓罗什教义南来之后,自成一派,借嘉祥而集大成者也。历来相传嘉祥之说为罗什正统;呼罗什为三论之祖,决非确论。盖禅与三论间,有极相似之处;因其同属罗什系统,而成于南地故也。

学者有分三论,为古三论、新三论者:而以嘉祥以后者为新三论;嘉祥以前者为古三论;古三论若将罗什、道生除外,则(以此二人非三论空宗人)。古三论之教义,颇难索解;盖系统者,自来学者所传而成,若传记不详其姓氏,著述义多阙略,尚何系统之足云。相传三论宗,经罗什、道生传至昙济。《高僧传》仅载昙济著《七宗论》,其书今亦不存。或谓道朗为昙济弟子,朗之事迹亦无传。但《大乘玄论》所载,有足据者。其文曰:

摄山高丽朗大师,本是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南土,住钟山草堂寺。值隐士周颙,周颙因就师学。次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寂等十师,往山受学。梁武天子得师意。舍本成论,依大乘作章疏。

玄义释签所载亦同。其文曰:

自宋朝已来,三论相承;其师非一,并禀罗什。但年代淹久,文疏零落。至齐朝已来,玄纲殆绝。

江南盛弘成实;河北偏尚毗昙。于时高丽朗公,自齐建武来至江南;难成实师,结舌无对;因兹朗公,自弘三论。至梁武帝敕十人止观诠等,令学三论:九人但为儿戏,惟止观诠,习学成就:诠有学士四人入室。时人语曰:兴皇伏虎朗;楼霞得意布;长干领悟辩;禅众文章勇;故知南宗初弘成实,后尚三论。

观此:则南方研究二论者,一时为成实论所掩;至梁武时,高丽道朗来,而再兴焉(高丽者指今满洲辽东地方)。嘉祥大师系统实始此。

梁武所遣僧正以下十人,就学于道朗者,惟僧诠得传其教。《高僧传》载其崖略:初诠为北方学者之宗:后往南方,止闲居寺;晚憩虎丘山。平昌孟顗,于余杭建立方显寺,请诠居之,率众勤禅;遂致失明,而讲授不废。终于临安董某家。相传僧诠曾居摄山止观寺,故称止观之诠。诠之学问,无由得知。其弟子法朗;法朗弟子,即吉藏也。今据《高僧传》,列其系统之重要人于下:

道生:僧瑾、道猷、昙济

昙济:僧宗、法宠、道朗、僧诠

僧宗(涅槃经学者《高僧传》云“年九岁为瑗公弟子咨承慧业晚又受道于斌济二法师”,斌济即昙斌昙济也)

法宠(续传云成办法式习学威仪其后出都住兴皇寺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僧诠:慧勇、慧布、辩法师一慧因、法朗

辩法师一慧因(昙济出道生下为日本凝然大德等说但其说似无根据或以为出于僧肇下亦似推断今权用前说)

法朗:

罗云[居荆州土东明寺盛讲三论终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

法安(号称三绝形长八尺风仪挺特一也解义穷深二也精进洁已三也终于等界寺入室弟子十人)

慧哲[《居龙泉寺传·灯者慧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璇慧楞慧响等五十余人终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

法澄(向住江东开善寺奉召入京居日严寺)

道庄(居日严寺终于大业初)

智炬[由建初寺移居慧日道场转日严寺终于大业二年(606年)《续高僧传》称之曰“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学本兴皇威名相架文藻横逸炬实过之”]

慧觉(居栖霞寺曾受慧布之教入慧日永福诸大寺又住白塔寺智果其门人也)

小明(传载义褒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即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专经强对亦当时之僧杰)义褒

明法师(《法敏传》载“入荆州茅山聪明法师三论明法师即兴皇遗属也”)——

法敏[住越州静林寺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

慧棱[与慧嵩入蜀同受罪终于贞观十四年(640年)]

慧皓[弘教蜀地一时被诬谓其结徒有异志将被罪后还安州终于贞观七年(633年)]

慧璇[居襄州光福寺终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智锴

吉藏

僧诠弟子,称高足者四人:慧勇、慧布、辩法师、法朗是也;慧勇居扬都(扬州)大禅众寺;慧布居摄山栖霞寺;辩法师居长干寺;法朗居兴皇寺;时称“诠公四友”:有“四句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之称“此《续高僧传》所载,与《释签》所载稍异,当以此文为可信)。即法朗长于立四句分别之论理;辩法师长于舌辩;慧勇长于文章;慧布能得师意之谓也。语云:“布称得意,最为高也”;布之称豪可知矣。此四人中:辩朗意见稍异。朗弟子号称极盛;称朗门二十五哲;今兹所举,仪著名者。中有明法师,其事迹不明;然为最重要之人;爰据《续高僧传》,列其逸事于下(节录《法敏传》):

初朗公将化;通召门人,言在后事,令自举处,皆不中意。以所举者,并门学有声,言令自属。朗曰:如吾所举,乃明公乎?徒侣将千,名明非一。皆曰:义旨所拟,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座之东,柱下明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载;口无谈述,身无妄涉,众目痴明。既有此告,莫不回惑;私议,法师他力扶矣。朗曰:吾举明公,必骇众意;法教无私,不容瑕隐。命就法座对众叙之。明性谦退,泣涕固让。朗曰:明公来,吾意决矣;为静众口,聊举其致。命少年捧就传座。告曰:大众听;今问论中十科深义。初未尝言,而明已解,一一叙之;既叙之后,大众惬伏,皆惭谢于轻蔑矣。即日辞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常弘此论;故兴皇之宗,或举山门之致者是也。

观此:可知明法师,确在法朗入灭之际嗣其大德;然性质谦让,不沽名于世;人罕有知者;其门多俊才,自成兴皇门下一派焉(《续高僧传》以道朗、法朗非一人;据“《罗云传》”“会扬都道朗,盛业兴皇,乃倾首法筵云”;罗云为法朗弟子,则道朗应作法朗;据《吉藏传》谅(藏父道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则兴皇寺道朗即法朗,而非僧诠之师道朗;盖吉藏七龄时,法朗四十九岁;其师僧诠之师道朗早逝,道朗似梁武帝初时人,亦似未曾居兴皇寺)。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人。祖奉叔,官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父梁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名神归,梁大通二年(528年),出家青州;游学扬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此三论宗与禅宗关系密切之一证。朗曾研究律、成实、毗昙等;后就止观寺僧诠学智度中百十二门诸论,暨华严大品等经,以此得传龙树教风。陈永定二年(558年),敕至建康兴皇寺;弘其宗派。其言论多前人所未发;语曰:“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摘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常众千余,福慧弥广;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法衣千领,积散恒结”;其盛可窥见一斑矣。入寂于太建十三年(581年)九月;寿七十五岁。

吉藏,先祖安息人,故俗姓安。祖父来华,先居南方交广间;后至建康,生藏。年在孩童,父引之谒真谛三藏请名,遂名吉藏。父极信佛,出家名道谅。常携子吉藏,往听法朗讲。藏七岁遂投朗出家(此时尚在法朗住兴皇寺之前;续《高僧传》载“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然朗于此时尚未来兴皇寺,因后住兴皇,单称朗为兴皇;又谓兴皇寺之法朗)。陈亡,隋兵攻建康;藏避往东方越州嘉祥寺,盛说教,著书;其重要著述,皆成于此寺中,遂呼为嘉祥大师云。隋文帝开皇末,置四道场(隋时呼寺为道场。藏负盛名,召居扬都慧日道场;又转居洛阳日严寺。唐时高祖,亦加以优礼;因发愿居实际、定水二寺,故来往其间;并应齐王元吉之请,转居延兴寺。入寂于武德六年(623年),寿七十有五。其重要著述如下:

华严经游意》一卷

法华经义疏》十三卷

弥勒经游意》一卷

《法华经游意》二卷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一卷

《法华经统略》六卷

《大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法华经玄论》十卷

《大品般若经疏》十卷

法华论疏》三卷

《大品般若经游意》一卷

涅槃经游意》一卷

《仁王般若经疏》二卷

中论疏》二十卷

百论疏》九卷

《三论略章》一卷

十二门论疏》六卷

二谛章》三卷

三论玄义》一卷

二谛义》二卷

《大乘玄论》五卷

诸宗章疏录所列目录有四十余部,惟其中颇多散佚;今据《藏经书院续·藏目录》,现存者仅有二十一部九十六卷;即上所列者。

天台与嘉祥并称;天台大师,既称为天台宗之集大成者;嘉祥大师,著述闳富,亦可与天台媲美,称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

与嘉祥同时者,高丽之实法师也;传记不详,大概与吉藏为同门。慧持、法敏,亦力实法师弟子,而受其教。又高丽之印法师,(恐系实法师弟子)于开皇之始,入蜀讲三论,有弟子曰灵睿。睿于慧皓(明法师弟子)来蜀时,亦列其讲席;盛弘三论于西方,与成实学者争衡。此外研究三论学者,尚不乏人,兹略之。

嘉祥弟子,慧远最贤;《续高僧传》称:“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敷传法化,光嗣余景;末投迹于蓝田之悟真寺;时讲京邑,亟动众心;人世即目,故不广叙”。传既从略,故慧远事迹,后世不知其详。嘉祥门下尚有智凯、智命。日本凝然大德之内典尘露章,于智凯、智命、慧远外,尚举智实、寂师二人;寂师何人,不可考;智实在唐太宗时,因佛教置于道教下,谏而被罪;不敢断定为嘉祥弟子;传载嘉祥见其俊才,颇以本身年老,不能见其成德为恨;仅记其特赏之言。嘉祥化后,三论宗旨、不能大振;殆被玄奘三藏法相所压;同时禅宗兴起,自然合并;此宗遂渐就式微。宋《高僧传》仅载元康为空宗学者。在安国寺讲三论,别撰玄枢二卷,明中百十二门之宗旨。虎丘僧琼,亦传其就常乐之聪法师学三论;但又转入禅宗。由此可知唐之初业,三论大势已衰矣(嘉祥大师弟子智凯,有二人:一丹阳人;俗姓冯氏;身相黑色,故人呼为乌凯;居嘉祥寺,盛说此宗,四方义学八百余人,《续高僧传》十四卷有传。一扬都人,俗姓安氏;于嘉祥寺师事嘉祥,偶与道教徒在殿内论教之高下,遂知名于世;其传载《续高僧传》第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