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部之类
口舌甘旨言欠
(2)心部
(3)目部之类
目见
(4)页部之类
页首面耳鼻齿
(5)肉部之类
肉骨血身
(6)手部之类
手又攴
(7)足部之类
足止走辵彳行
(8)人部之类
人儿
(9)大部之类
大立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11)鬼部之类
鬼巫
(12)示部
(13)疒部
(14)天文方面
日月风雨气
(15)地理方面
土邑山厂石阜
(16)宫室方面
宀广尸门户
(17)衣服器用方面
衣巾黹革韦糸网 弓矢戈矛刀斤皿缶瓦
(18)金玉财宝方面
金玉贝
(19)水部、火部
(20)植物之类
艸木竹禾米食酉
(21)动物之类
马牛羊豕鹿犬鸟佳虫鱼龟鼠
(1)口部之类
口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跟口有关的器官,如喉、吻(嘴边)、噣(zhòu,鸟嘴)、喙(huì,兽嘴)等。
第二类是跟口有关的行为,如含(从口,今声)、嚼(据《说文》,嚼是噍的异体字)、吮、噬(shì,咬)、啼(啼是嗁的异体字,《说文》有嗁,无啼)、叫等。
第三类是象声词,如呱(gū,小儿哭声)、啾(jiū,小儿声)等。第一类字上古较少,后代才多起来。
第四类是属於语言方面的事情,如命(从口从令,会意,令亦声)、问(从口,门声)、唯(答应)、咨(谘询)等。
舌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舌字本身就从口。
甘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甘字篆文作 ,表示嘴里有好吃的东西。旨尝二字值得讨论一下:
旨,《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本义是味美。《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尝,本义是辨别滋味(《说文》:"尝,口味之也");从旨(味美),尚声。
《说文》旨尝都属旨部,现在一般字典把旨归入日部,把尝归入口部,看不出意符来了。
言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言字本身就从口。跟语言有关的意义,原则上从言从口都可以,例如谕喻、謼呼等;有时候甚至既从口又加言,例如谘(后起字)。
言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动词,如谏、谤、谗、诬、讳、谓、诺、谢、许等。在这一类中,有几个字值得讨论一下:
谋,本义是谘询。《说文》:"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有困难的事提出来商量叫谋,所以从言。《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访,本义也是谘询。《说文》:"泛谋曰访"(广泛地谘询)。《尔雅·释诂》:"访,谋也。"所以从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诛,本义是责。斥责是言语的事,所以从言。《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识,本义是知(懂),是记住。《说文》忘字下注云,不识也。
忘,就是记不住。古人所谓识,指的是记住古人传下来的话,所以从言。《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二类是名词,如诗、词等。《说文》词字在司部。朱骏声认为词字应属言部,从言,司声。
第三类是形容词。这一类字多与道德有关,如谨、诚、信、谅、诈等(信字《康熙字典》归入人部)。这些字值得讨论一下:
谨,本义是谨慎,特别是在言语上多加小心,所以从言。《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诚,本义是诚实,特别是在言语上不虚伪,所以从言。《周易·文言》:"修辞其诚。"
信,本义也是诚实。《说文》:"信,诚也"。言语真实叫做信,所以从言。《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谅,本义也是诚实。《说文》:"谅,信也。"所以从言。《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跟忠直、诚实、学问渊博的人交朋友。)
诈,本义是不诚实,最初的意思是谎骗,所以从言。《说文》:"诈,欺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
言部和心部有相通之处,所以误又写作悞,悖又写作誖(现在一般只写作悖)。
欠部也和口部有关。欠字的篆文是 ,上半是气字(气的本字),下半是人字,表示人在呵气。现在我们说"打呵欠"正是这个欠字。因此,有关呵气的动作往往从欠。例如吹字从欠从口,因为吹就是"出气"(见《说文》)。(注:吹在《说文》中重见,口部有吹字,欠部也有吹字。)叹字从欠,因为叹是太息(据《文选》注引),太息就是呵长气。唏嘘(xīxū)多写作欷歔,是大哭后的抽息声,所以也从欠。欢欣都从欠,徐锴说:"喜动声气,故从欠。"歌字从欠,徐锴说:"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长引其声,也需要呵长气,所以从欠。此外,有关吸气的动作也往往从欠。歙(xī)是鼻子吸气,所以从欠。饮、歠(chuò)歃(shà)都是喝,喝也需要吸气,所以也从欠。饮字篆文作 ( ),从欠,酓声,《说文》立有 部。歠字《说文》在 部。
欠部和口部、言部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欢又写作叹(有些文字学家认为欢叹有分别,那是靠不住的),?br> 又写作啸(现在一般只写作啸),欧又写作呕(现在呕吐一般只写作呕),歌又写作謌,欢又写作讙。
(2)心部
心部字的偏旁共有三种写法:(一)写作心,放在字的下部或中部,例如意、念、恩、惠、爱、忧等。(惠字《说文》在 部。爱字《说文》作 ,从心,兂声,在心部;《说文》别有 (爱)字,从夂, 声,在夂部;先秦经典皆假爱为 。忧字《说文》作 ,在心部;《说文》别有忧字,在夂部;先秦经典皆假忧为 。)(二)写作忄,放在字的左边,如性、情、愤、恨等。(三)写作?br> ,放在字的下部,如恭、慕、忝等。
心部的情况比较简单,一般都是关於心理的意义。有些是大的概念,如意、志、性、情等。主要是性和情两类的字。所谓性类的字,是关於人的德性和品质的,如忠、恭、悍、惰、怠、慈、懦、愚等;所谓情类的字,是关於人的心理活动的,如怨、怒、恨、恐、悔、惜、惕、悲、愁、惭、慰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惟,本义是思惟,所以从心。《诗经·大雅·生民》:"载谋载惟。"
息,本义是呼吸;从自,从心。自就是鼻字,呼吸是用鼻子的。段玉裁说:"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古代科学不发达,所以人们以为气是从心里呼出来的。引申则口里出气也叫息,所以长叹叫做太息。《楚辞·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
慢,本义是怠慢,傲慢(不是缓慢),所以从心。《孟子·梁惠王下》:"是上慢而残下也。"《荀子·还丁罚骸熬涌矶宦!甭ㄗⅲ骸端滴摹酚新郑迌K字。)。
(3)目部之类
目部的字都是跟眼睛有关的意义(如瞻、睡等),但是有些字的本义已经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了。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省(xǐng),本义是细看。省字应在目部,《说文》把省字归入眉部,那是错的;不过眉字也从目。引申为省察的意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
相,本义也是细看。《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从木的意思不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显。《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
眷,本义是回头看。《说文》:"眷,顾也。"《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
见部可以认为目部的分支。见字篆文作 ,本身就从目,从人(儿即人字)。有些字从目从见都可以,例如睹字也可以写作覩。
见部指有关视觉的动作,如观、览等;又指有关会晤的行为,如觐(jìn,朝见)、觏(gòu,见面)、觌(dí,见面;《说文》新附字)等。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视,本义是看;从见,示声。注意:这个字在见部,不在示部,因为它的意符是见,不是示。(视和示在意义上也有关系,那是另一问题。)
觉,本义是睡醒;从见,学省声。觉字从见,和睡眠从目是一样的道理。睡眠和醒觉都和眼睛有关:睡着就闭上了眼睛,睡醒就张开了眼睛。《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
(4)页部之类
页(xiè)就是头(不是书页的页),篆文作 ,从 (首),从儿(人),指的是人头。因此,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如头、顶、颊、颈等。有些从页的字,现在看来,本义不大明显。举例讨论如下:
颜,本义是额,所以从页。
颠,本义是头顶,所以从页。《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引申为山顶,写作巅。
题,本义是额;从页,是声。《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毛传:"定,题也。"《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注:"题,頟(额)也。"《战国策·赵策》:"黑齿雕题。"鲍云:"刻其额"。
领,本义是脖子(颈),所以从页。《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项,本义是脖子的后部,所以从页。《广韵》:"颈在前,项在后。"《后汉书·左雄传》:"项背相望。"
颁,本义是大头;形容词。《诗经·小雅·鱼藻》:"有颁其首。"
颇pō,本义是头偏,所以从页。引申为一般的偏。《尚书·洪范》:"无偏无颇"(今本颇作陂)。
顾,本义是回头看。因为回头,所以从页。《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顾和眷本义都是回头看,是同义词;但是二者词义上有细微的差别,《说文》眷字下段玉裁注:"凡顾眷并言者,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於侧而已,眷则至於反,故毛云反顾;许浑言之,故言顾也。"
顿,本义是顿首(磕头),所以从页。《战国策·燕策》:"太子避席顿首。"
首部可以认为页部的分支。有人说,页字就是首字。
面部也可以认为页部的分支。面字篆文作 ,里边是个页,即首字。
附带谈谈耳部、鼻部、齿部。下面只挑几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字来谈一谈。
圣,本义为通达事理。通达事理从多闻得来,所以从耳。
聪,本义是耳朶好,听觉敏锐,所以从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闻,本义是听见;从耳,门声。
齅(嗅),《说文》:"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声。"臭,气味。拿鼻子去闻有香味(或臭味)的东西,叫做齅(嗅)。
鼾(hān),熟睡时的鼻息声,所以从鼻。龄,年龄;从齿,令声。这是《说文》新附字。齿字有年龄的意义,所以从齿。《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5)肉部之类
肉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一)写作肉,一般放在字的下部,如腐(这类字很少);(二)写作 ,放在字的左边或下部,如腹、背(这类字占极大部分)。依照现代的写法,肉部的偏旁和日月的月,字形上不容易分辨。但是从意义上还可以辨别,例如朝朔等字和天文时令有关,自然是从日月的月,不是从肉。 肉部的字,就它们的意义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名词,指身体的部分,特别是除头部以外的部分及各种内脏。例如肩、肘、股、肱(《说文》作厷,《肱》是厷的异体字)、腋(腋,《说文》作亦)、胁、腹、背、脚、胫、肝、胆、肺、肠等。
第二类是形容词,指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如肥、腯(tú,也是肥)、腴(yú,也是肥)、肿、胀(《说文》无胀字,《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陷而卒。"《玉篇》引作胀)、腻,臞(qú,瘦)、腥(注:据《说文》,腥本指长有绦虫的幼虫的猪肉;腥臊的腥,本字作胜,《说文》:"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但先秦经典中腥臊的腥不用胜,而用腥。)、臊等。
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肯,本义是紧紧附著在骨上的骨间肉,所以从肉。篆文作 ,从肉,从 省。《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膏,本义是脂肪,所以从肉。
腊,本义是岁终祭,祭神用肉,所以从肉。《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虞国等不到岁终祭神就要被灭亡了!)
膳,本义是备办伙食,一般指上等的餐,即肉食,所以从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
胡,本义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为兽类脖子的垂肉,所以从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bá,践踏。)
修,本义是乾肉,所以从肉。
肉部和口部有相通之处,所以脣又写作唇。
骨部可以认为肉部的分支。骨字本身就是从 (guǎ剐),从肉。段玉裁说去肉为 (《说文》:" ,剔人肉置其骨也。"),在肉中为骨。凡跟骨头有关的意义都从骨,如骸(hái),骼(gé),髑髅(dú lóu死人头骨)等。体字丛骨,因为整个身体都是有骨的。
附带谈谈血部。血部有蔑(miè)字,是以血涂污的意思。从血的衅字,《说文》作衅,意思是血祭(杀牲用血涂器物)。《孟子·梁惠王上》:"将以衅钟。"
身部也可以认为肉部的分支。身部除部首外,常用词只有身的同义词躬和躯,这里无需详细讨论。
(6)手部之类
手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在字的下部写作手(少数),如拳、掌等;在字的左边写作扌(多数),如指、挥等。
手部的字,除极少数名词如手、指、拳、掌、技等,以及极少数形容词如拙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动词,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抑,本义是用手按低。《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说文》抑在印部,是 字的俗体。
扬,本义是用手举起。《礼记·檀弓下》,"杜篑洗而扬觯。"郑注:"举爵於君也。"后代所谓扬鞭,也是这个意义。
承,本义是双手捧着或接受。篆文作 ,从手,从卪(jié),从 (gǒng)。《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承饮而进献。"(杜注:"承饮,奉觞。")
把,本义是拿着。《史记·刺客列传》:"左手把秦王之袖。"
探,本义是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拿东西。《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捷,本义是获得战利品。大捷,是获得许多战利品。引申为战胜的意义。
援,本义是攀引。《尔雅·释兽》:"猱猿善援。"又拽过来,拿过来,《左传成公二年》:"右援桴而鼓。"《楚辞·九歌·国殇》:"援玉桴兮击鸣鼓。"
抚(fǔ),本义是用手轻轻地按着或拍着,对人是表示爱意。抚爱、抚慰、安抚都是这个意义。对物则是按。《孟子·梁惠王下》:"抚剑疾视。"
拥,本义是抱。《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又部可以认为手部的分支。又的本义是右手,篆文作 ,象形。从又的字例如:
叔,本义是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取,本义是拿,拿来用。《论语·阳货》:"取瑟而歌。"《孟子·告子上》:"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受,本义是接过来。《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受玉斗。"按,受字《说文》入 (biào)部,甲骨文受作 ,这是一人的手拿着东西交给另一人的手,中间是舟字,舟不是船,而是盛物器。
攴(pū)部也可以认为手部的分支。《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按:攴就是扑字(扑字《说文》未收),攴扑都以卜为声符,从又等於从手,所以知道是扑字。攴在字的右边,多数写成攵。政教等字都从攴,可能是由於奴隶社会初期的政教是和鞭子分不开的,奴隶主靠鞭子来施行他们的所谓政教。(尚书·舜典》:"扑作教刑。"可见教是要扑的。)攴既是击的意义,所以从攴的字有敲,有敂。敂字今写作扣或叩,叩也是敲,所以敲门说成叩门,敲钟说成叩钟。(《说文》无叩字;扣的本义是牵马。)从攴的字不都是打击的意义;有些字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例如收、赦、改、 (更)、变、救、启等。
放字本义是逐,最初也可能与鞭打有关。《说文》另立放部。
下面再谈几个与手有关的字:
戒,本义是警戒(防敌人来袭)。篆文作 ,从两手持戈。廾(gǒng)是 的简化。后代说戒严就是这个意义。戒,《说文》在廾部。
兵,本义是武器。篆文作 ,从双手持斤,斤是斧子。 是 的简化。兵,《说文》在廾部。
要(yāo),本义是腰,《说文》在臼(jǔ)部(臼,叉手也)。篆文作 ,像两手叉腰。《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要。"
执,本义是拘捕罪人,《说文》在 (niè)部,从 (jǐ,后来写成丸),从 (后来写成幸)。 是拿的意思; ,《说文》说"所以惊人也。"《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埶(艺),本义是种植,《说文》在 部,从 ,从坴(lù)。坴是土块。《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蓺黍稷。"
(7)足部之类
足部的字,意义都与脚有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名词,如蹏(蹄)(注:《说文》有蹏字,无蹄字,经典多作蹄。)、迹(《说文》以为迹字的异体字,收在辵部迹字下)等;第二类是动词,如跨、逾、跻、跪、跽、跣、践、蹴等。此外有极少数形容词,如跛。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路,本义是道路。因为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从足。
距,本义是鸡距(雄鸡脚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介其鸡,给鸡穿上盔甲;为之金距,给鸡加上金距,以便斗鸡。)
止部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止的本义是脚(依朱骏声说)。脚趾的趾就是这个止,由脚的意义转到趾的意义,这是意义缩小了。后人给止加足成趾,弄得意符重复了。从止的字都表示和脚有关的意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历,本义是经过,引申为经历,阅历。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从止,从妇省, (堆)声。《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
步,本义是步行。甲骨文作 ,象两脚走路。《说文》有步部。
走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走字金文作 ,象人奔跑,两手摆动,下面画一只脚。《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走部都是一些与行走有关的字,如趋、赴等。下面提出三个字来讨论:
趣,本义是疾走(快跑),和趋差不多;又解作催促(本是催人快走),和促差不多。《诗经·大雅·棫朴》:"左右趣之。"毛传:"趋也。"《史记·项羽本纪》:"数使使趣齐兵。"(项梁屡次派遣使者催促齐国出兵。)
越,本义是越过。《左传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
超,本义是跳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辵(chuò)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辵,乍行乍止也;从彳(chì)从止。"其实"辵"和"行"同义(依王筠说)。《说文》说"彳,小步也。"其实彳是"行"字的左半,止就是脚。辵部偏旁,后代都写作" "。凡从辵的字都和行走的意义有关。少数是名词,如迹(跡)、道(道路)等;绝大多数都是动词,如巡、过、进、退(《说文》彳部 字的古文)、逝、逾、迎、遇、逃、追等。这一部的字很多,下面提出一些常用字来讨论:
迈,本义是行。《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
徒,本义是步行(徒步);从辵,土声,本该写成 。后代的人把辵的上半写在左边,辵的下半写在土字下面。(从字从辵,从从,徙字从辵,止声,也是同样的情形。)现在徒字在一般字典中改入彳部。
遵,本义是顺着走。《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
适,本义是往。《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造,本义是至(从朱骏声说)。《仪礼·士丧礼》:"造於西阶下。"造诣、深造都是这个意义。
逆,本义是迎。《左传成公十四年》:"宣伯如齐逆女。"
通,本义是通过(穷的反面,穷是走不通)。《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
违,本义是离去。《诗经·小雅·节南山》:"恶怒是违。"
迷,本义是迷了路。《楚辞·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关於远近的意义,如远、辽、遥、遐(遥、遐是《说文》新附字)、近、迩、迫(近也)等,因为最初是就行路说的,所及从辵。关於迟速的意义,如迟、迅、速等,最初也是就行路说的。如果从古文字说,辵是由 变来的( 是 的左半),则远近似乎是就路途说的。
彳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彳,小步也。"彳部的字,择要讨论如下:
径,本义是小路。《论语·雍也》:"行不由径。"
复,本义是往而复来。《周易·泰卦》:"无往不复。"
往,来的反面。
循,本义是顺着走,与遵同义。《左传僖公四年》:"循海而归。"《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
徐,本义是慢走,《战国策·赵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引申为慢。
待,本义是等待。
徧(遍),本义是周匝,引申为普遍。《诗经·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
后,本义是迟到,后到,最后走。《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先进》:"曾晰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
足,止,走,辵,彳,这五个部原则上是相通的。例如迹又作跡,踰又作逾。有些写法,后代与《说文》有分歧。例如征,《说文》作跱,踟,《说文》作跱。有些字,《说文》有或体,如后又作 。这些都可以证明相通的道理。
行部也可以认为足部的分支。《说文》:"行,人之步趋也。"甲骨文作 ,显然是道路。《说文》所说的只是行的引申义。因此,从行的字都与道路的意义有关。行部的字,声符夹在中间。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行,本义是路。《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诗经·周南·卷耳》:"置彼周行。"
术,本义为邑中道(据《说文》)。《汉书·刑法志》:"园囿术路。"引申为抽象的道或法。《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
街,本义是四通道;从行,圭声。
衢,本义也是四通道。《说文》:"四达谓之衢;从行,瞿声。"《荀子·劝学》:"行衢道者不至。"
冲,本义是通道,即交叉路口。《左传昭公元年》:"及冲,击之以戈。"(赶到了交叉路口,用戈打他。)"冲要","首当其冲",都是这个意义的引申。
(8)人部之类
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亻就是人。人部的情况很复杂,区别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a)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杰、儒、侠、仇等。这一类的字不多。
(b)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倨、傲、俭、侈、仁等。这一类的字也不多。
(c)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的字很多。如企、仰、伏、侍、依、倚、伸、僵、偃、仆、借、付、偿、仕、使、侵、伐、俘、侮等。
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伦,本义是类(指人的种类)。《礼记·典礼》:"儗人必於其伦。"(儗,同拟,比较。同类的人才好比较。)引申为"人伦"的"伦"。
偶,本义是偶象(就是俑),所以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
伯,本义是兄弟当中年长者。
仲,本义是兄弟当中排行第二的。
伍,本义是五人组成的集体,特指军队编制中的"伍"。《史记·项羽本纪》:"愿赐骸骨归卒伍。"又户籍五家为伍。
什,本义是十人组成的集体。贾谊《过秦论上》:"而倔起什伯之中。"
负,本义是背(bēi)在背上(依徐灏说);从人,从贝。《说文》入贝部,其实该入人部。《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儋(担),本义是挑在肩上。《国语·齐语》:"负任儋何(荷)。"
何(荷,hè),本义是扛在肩上。例见上。
作,本义是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俱,本义是偕同,在一起。《史记·项羽本纪》:"梁与籍俱观。"
仍,本义是依旧,照旧(不改动)。《论语·先进》:"仍旧贯。"(贯,事。)
代,本义是更递(一个接替一个)。《孟子·滕文公下》:"暴君代作。"(作,起来,出来。)
伤,本义是受伤,所以从人。《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伤。"
係,本义是缚;从人,从系(繫),系亦声。《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累,缚。)
儿(rén)部实际上也就是人部,因为把人字写在字的下面,才变成 ,隶书变成儿。下面提出几个从儿的字来讨论:
儿,本义是婴孩。引申为儿子。《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外黄县令的门客的儿子才十三岁。)
兄,本义是哥哥。《说文》另立兄部。
皃,就是貌字,本义是容貌。《说文》另立皃部。
先,本义是走在前面。甲骨文作 ,金文作 ,从人,从止(脚)。《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说文》另立先部。
元,本义是人头(依孙诒让说)。《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说文》元字在一部。
(9)大部之类
大字篆文作 ,象人的正面形。所以大字在最初是人的意义,可能是大人的意义。从大等於从人,从大的字的意义往往和人类或人事有关。从大的字有少数和大小的大有关,例如夸、奢等。《说文》另立奢部。下面提出几个从大的字来讨论:
夷,本义是东方之人(依段玉裁说)。《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之,往。)
亦,篆文作 ,即古腋字(依《说文》)。《说文》另立亦部。
奔,篆文作 ,《说文》从夭,贲省声;金文作 ,从夭,从三止,象人奔走。从夭也等於从大,曲其上笔。《说文》在夭部。
交,篆文作 ,从大,象交形。《说文》另立交部。
夫,篆文作 ;甲骨文作 ;金文作 。本义是男人。上加一画,只是要跟大字的音义区别开来(依孙诒让说)。《诗经·豳风·七月》:"食我农夫。"《说文》另立夫部。
天,篆文作 ;金文作 。天应是颠的本字,颠就是头顶。《周易·暌卦》:"其人天且劓。"马注:"剠(黥)凿其额曰天。"头上有青天,故引申为天地的天。《说文》天字在一部。
立部可以认为大部的分支。立,篆文作 ,甲骨文作 ,象人站在地上。这个人也就是大字。一般字典里的某些立部字在《说文》里并不属於立部,例如竟、章都在音部。音乐完了叫竟,音十为章。下面提出几个从立的字来讨论:
竝(并),本义是两人并肩而立。《庄子·马蹄》:"族与万物并。"《说文》另立竝部。
端,本义是直立(端正地站着)。《庄子·山木》:"颜回端拱还目而窥。"成玄英疏:"颜生既见孔子击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视。"
竦(sǒng),从立,束声;本义是企待。《汉书·韩信传》:"竦而望归。"注:"谓引领举足也。"
竢,同俟,本义是等待。《论语·乡党》:"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sī),站着等待。《汉书·翟方进传》:"下车立 。"通作须。《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须我友。"(卬音áng,我。)
(10)士部、女部、子部、男部
就原则上说,士部的字和男子有关;女部的字和妇女有关;子部的字和小孩有关。例如:
士部:壻(从士,胥声,又作婿;本义是丈夫)。
女部:妻、妇、妃、母(母字《说文》在女部)、妪(yù,老太婆)、媪(ǎo,义同妪)、姑、姊、妹、妣(母亲,后来指死去的母亲)、嫂、姨、婢、妊(怀孕)、娠(shēn,义同妊)。
子部:孺(孩子)、孟(长子)、季(幼子)、孤(幼而无父)、孕。
由於上古曾经有过一个时代是女权社会,上古的姓氏多数加上女旁,如姜、姚、姬、嬴、妫(guī)、姒(sì,《说文》无姒字)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部字。关於婚姻的字也是女部字,例如嫁、娶、姻、媵(yìng,陪嫁。《说文》无媵字)、媒、妁(shuò,与媒同义)等。奴字兼指男女两性,但是也入女部。
古人也根据男女两性的特点,造了一些字。例如壮字从士,因为健壮、丁壮和战争有关,那是男子的事;姝、娈( 字的籀文)等字从女,因为这些形容词常常应用在女子方面。
到了男权社会的时代,从文字上可以看见许多侮辱女性的痕迹,例如姦、奸、嬖、妄、妬、婪、嫉、嫌、妨等都是女部字。其中有些字已经被后人改成另一写法,例如媮改成偷,嬾改成懒。
士部的字,常用的只有三个(士、壮、壻);现在一般字典中的士部字,有许多在《说文》里并不属於士部。下面提出几个女部和子部的字来讨论:
好,本义是美,特指女子的美。《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古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佞,从女,仁声(依徐锴说);本义是有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特指有口才,《论语·雍也》:"不有祝之佞。"引申为伪善,口是心非,强辩。《论语·卫灵公》:"远佞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因此,佞字有褒义,也有贬义。
字,本义是生子,所以从子。《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妇女生子不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活,生子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死。《论衡》这句话说得太绝对了,但是节制生育对母子都有好处却是对的。)引申为抚育的意义。任昉《奏弹刘整》:"汜毓字孤。"(汜毓,人名;字孤,抚养孤儿。)
孩,本义是小儿笑(《说文》以为孩是咳字的古文,收在口部咳字下)。《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引申为孩儿的意义。
附带谈谈《说文》男部。男字从田,从力,表示在农业社会中,男子是主要劳动力。男部有舅甥二字。舅从男,臼声;甥从男,生声。舅与甥是相对待的名词,都是男性,所以从男。
(11)鬼部之类
鬼部的字很少。下面讨论魂、魄、丑三个字:
魂,从鬼,云声。古人迷信,以为人死后灵魂可以脱离躯壳而存在,所以从鬼。《楚辞·九歌·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
魄,从鬼,白声。从鬼的理由与魂字同。
丑,本义为貌丑;从鬼,酉声。现在一般字典归入酉部。丑从鬼,因为古人以为鬼的相貌是丑恶的。引申为恶的意义。《诗经·鄘风·墙有茨》:"言之丑也!"
《说文》有一个巫部,在这里附带谈一谈。巫部有觋(xí)字。觋是男巫;从巫,从见,因为古人迷信,以为巫能见鬼。《荀子·正论》:"出户而巫觋有事。"巫部有灵字。灵,从巫,霝(零)声,是灵字的异体字。楚人谓巫为灵。《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偃蹇,舞蹈的样子。姣,美。女巫穿着美丽的服装舞蹈着。)一般字典灵字归入雨部。
(12)示部
示是古祇字(依徐锴说)。祇(qí)是地神,神是天神。《周礼·春官》:"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大宗伯,官名。)因此,凡从示的字都和神祇有关。古书上常见的示字表示视的使动用法,示是给人看(使视),所以视字常作示字用,《史记·项羽本纪》:"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汉书》作"视"。使视的示和地神的示在意义上不一定有联系。《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即上字),三垂,日月星也。"那是牵强附会的说法。甲骨文示常常写作丅,既不从二(上),也不从三垂。
示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於神的类别,如神(天神)、衹(地神)、社(土神)等;第二类是关於祭祀的类别,如祭、祀、祠(春祭)、礿(夏祭)、禘(五年大祭)、禅(祭天,据《说文》)、祝(祷告)、祈(求福)、祷(告事求福)、祓(fú,除恶祭)、禳(祭求免灾)等;第三类是关於宗庙的,如祖(祖庙)、祏(shí,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屋)等;第四类是关於祸福之事的,如福、禄(福)、祥、祯(福)、祜(福)、祉(福)、祸(害)、祟(神祸)等。
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礼,从示,从豊(lǐ),豊亦声。据《说文》,礼的本义是"所以事神致福",豊则是"行礼之器"。古人对於祭祀,礼节最重,所以礼字从示。依王国维的说法,醴、礼在甲骨文里都只写作 , 表示两串玉放在器皿中。古人行礼以玉,所以豊是行礼之器。从 繁化为豊,再从豊繁化为礼。但是,尽管这个示旁是后加的,也显示了古人把礼节和祭祀联系起来。
禁,本义是禁忌。《说文》:"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上古时代,迷信观念很重,巫觋代表鬼神说话,禁止人做某些事情。引申为禁令的意义。《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於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13)疒部
疒(chuáng)部,俗名疾扇儿。疒字古书中未见,我们只要知道它表示疾病就行了。疒部的字,最常见的有疾、病、痛、疽、痔、痹(麻痹)、疫、疟等。
疲和瘦都入疒部,古人把疲劳和瘦弱都看成病状。癡(痴)被看成疾病,因为上古所谓癡不是傻,而是白癡(依桂馥说)。
瘥(差)和瘉(癒、愈)都是病好了的意思。病好了也与疾病有关,所以从疒(但最初只写作差和愈)。
痕,本义是瘢痕(伤痕或疮疤),所以从疒。《通俗文》:"创瘢曰痕。"引申为痕迹的意义。
疚,本义是病,引申为心中难过。《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此字《说文》未收。
疒部和肉部有相通之处,如肿又作瘇,膌又作瘠、 、 。
(14)天文方面
关於天文的部首,有日、月、风、雨等部。日部有名词旻(秋曰旻天)、星、晨、时等字,形容词明(《说文》有 部,以明为 字的古文)、暗、昭、昧、晚等字,动词有升(《说文》新附字)、晒等字;月部有朗字;雨部有云、雪、露、霜、雷等字;风部有飘、扬等字。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景,本义为日光。引申为日影,再引申为一切影子。贾谊《过秦论上》:"赢粮而景从。"
暴,本义为晒太阳。后代写作曝,从两日,重复了。《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现代还有成语"一暴十寒"(也出自《孟子》)。
朔,本义为阴历每月初一。《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说文》朔望的望作 (在壬部),观望的望作望(在亡部),古书一律写作望。甲骨文作 ,金文作 ,又作 ,象人望月。
朝,本义为早晨。篆文作 ,《说文》在倝(gàn)部,从倝,舟声。倝从旦, (yǎn)声。(《说文》解释倝字说:"日始出,光倝倝也。")金文朝字作 , ,字从日。甲骨文有一个 字,有人认为是朝字,像日出草丛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也有人认为是萌字。
震,本义为响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烨烨音yèyè,光盛的样子。)引申为闻雷而惊。《诗经·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霆,急雷,又当电讲。徐,国名。)
零,本义为余雨(依《说文》)。引申为落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好雨。)又引申为凝结起来的。《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附带讲一讲气部。气,包括人所呼出的气和空气,古书一般写作气。《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气字从米,气声,《说文》入米部,本义是送给人米粟刍薪之类。后人借气为气,又另造饩字以代替气字。现在气字简化为气,回到古本字,反而合理了。
(15)地理方面
关於地理的部首,有土部、邑部、山部、厂(hàn)部、石部、阜部等。
土部有名词,表示关於土的名词,如地、壤、埃等,又表示疆界的名称,如疆(《说文》田部畺的异体字)、境等(注:"境"是说文新附字。),又表示关於建筑物的名称(因上古建筑以筑土为主),如城、墉、垣、堵、堂、垒等。有形容词,表示土的性质,如坦、坚(《说文》入卧部)等。有动词,表示土的变化,如坼(chè,地裂,《说文》 字),又表示对土或用土的动作,如埽(扫)、填、涂(用泥,《说文》新附字)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基,本义为墙根。《诗经·周颂·丝衣》:"自堂徂基。"(从堂上走到堂下庙门外的墙根。)
塞,本义为边塞,因为是要害之地,所以从土。《汉书·李广传》:"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
块,《说文》 的异体字,本义为土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
坏,本义为建筑物遭到破坏。因为建筑物的字往往从土,所以坏字也从土。《韩非子·说难》:"天雨墙坏。"
邑部,在字的右边,写作阝。邑部的字,有些是国名和邑名,如郑、邶、鄘、鄶(桧)、邓、邲、邯郸等;有些是有关国邑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如邦、郡、都、郊等。现在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鄙,本义为五百家(户口单位)。引申为边邑。《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邻,本义为五家(户口单位)。《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拿来给你的邻里乡党的人吧!郑注:"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引申为邻近的人或邻居的人。
邮,本义为传递文书的驿舍。《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郎,本义为鲁邑名。《礼记·檀弓下》:"战於郎。"
山部字有名词,表示山名,如嵩(《说文》新附字)、岱(泰山)、 ;又表示山的种类,如岳,岑(山小而高)、峦(山小而锐);又表示关於山的部分,如冈、岩、岫(xiù,山穴)等。有形容词,表示山的形状,如峻( 的异体字)、巍(《说文》入嵬部)、崔嵬、嵯峨、峥(崝)嵘(注:《说文》有崝字,无峥字,峥是后起字。)等。有动词,表示山的变化,如崩。岛字从山,因为古人以为岛是水中的小山。岸字从山,因为岸的本义是山边(依徐灏说)。
关於山部,下面只讨论一个崇字。
崇,本义为山高;从山,宗声。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
厂(hàn)部,俗名叫"打厦儿"。厂字是山崖的意义,所以从厂的字多与山崖的意义有关。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厚,本义为山陵之厚(依《说文》)。《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崩是山崩,厚也是山厚,以山喻人。)《说文》厚字入 部, 、厚是古今字(依徐灏说)。
原,篆文作 (厡),本义是水源,从泉出厂下。《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这个意义,后代加水旁作源,而以原字作为原野的原。《说文》原字入灥(xún)部。
厉,本义是磨刀石。因为与岩石有关,所以从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今字加石作砺。
石部是一些与石有关的字,如碑、磬、磨、硎(磨、硎二字不见於《说文》)等。现在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碎,本义是把石碾碎,所以从石。
破,本义是石碎,所以从石。引申为击败敌人。
研,本义是磨。后代的砚字,实际上应该是研字。
础,本义为柱下石(《说文》新附字)。《淮南子·说林》:"山云蒸,柱础润。"
阜部,在字的左边,写作阝。阜部的字一般都是与山有关的。阜字的本义是无石之山。依《说文》,有石之山为山,无石之山为阜。《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陵,本义为大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淆有二陵焉。"引申为陵墓。
阿(ē),本义为大陵。《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陆,本义为高平地(依《说文》)。《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可见陆是高而上平的土山。《国语·齐语》:"陆阜陵墐。"(墐,沟上道。)引申为陆地,跟水相对。
阳,本义是山南,所以从阜。《诗经·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阳。"
阴,本义是山北,所以从阜。华阴(地名)因在华山之北,故称华阴。
隅,本义是山角。《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於丘隅。"(绵蛮,鸟声。)
阻,本义是山路难行。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指险阻之处。
险,与阻同义。《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与阻同义。《战国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与高下有关的动词也多从阜,因为阜表示高处。例如陟(登)、降(走下来)、隤(即颓,坠下)、陨(从高处落下来)、陷(自高而陷入於下)等。队字的本义是从高处掉下来。《墨子·七患》:"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於井中。"(汲,打水。)后人加土作坠(注:坠是《说文》新附字。)。
阜是土山。因此,从阜的字多与高的意思有关。例如:
阶,本义为台阶,与现代义同。
除,本义为殿阶。《汉书·李广传》:"扶辇下除。"
陛,本义为自卑登高的殿阶。旧说天子之陛九级。陛下作为对天子的尊称,这是因为群臣对天子不敢直接称呼,呼陛下的人转告天子。
际,本义为两墙相合之缝,墙高,所以从阜。引申为接界处,中间。《史记》有《秦楚之际月表》。
隙,本义为壁际孔,壁高,所以从阜。《汉书·魏豹传》:"如白驹过隙。"
防,本义为堤坝,堤坝须高起,才能防水,所以从阜。《周礼·稻人》:"以防止水。"
土部与阜部有相通之处,如阶又作堦;又与石部相通,塙是确的本字(塙的本义是土坚不可拔,引申为坚定不移)。
山部与厂部有相通之处,如崖又作厓(厓、崖是古今字,《说文》分为二字,误)。
(16)宫室方面
关於宫室的部首,主要是五个:宀(mián)部,广(yǎn)部,尸部,门部,户部。
宀部俗名"宝盖儿",表示居住的所在。家、宅、室、宫(《说文》另立宫部)等字都明白地表示了这种意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宗,本义是祖庙。《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
宇,本义是屋檐。《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在宇。"
安,定,?
,(《说文》以宁为宁愿字,入丂部,丂音kào;以?
为安宁字,入宀部。经典都作宁。)本义都是平安。上古人民生活条件不好,所以能住在房子里就算平安。
宴,本义也是平安,引申为安乐。《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官,本义是官府,所以从宀。《说文》入 (duī)部。
宿,本义是住宿。住宿必在房子里,所以从宀。寄,本义为寄宿,从宀也是这个道理。
寝(注:《说文》寝卧之寝作寑。经典多作寝。),本义是睡觉,睡觉在房子里,所以从宀。寐、寤从宀,也是这个道理。
宽,本义是屋宽大,所以从宀。
客,本义是宾客。宾客寄宿在主人家里,所以从宀。
广部和宀部一样,都是表示房屋的。府、庐、庭、库、庖、厩、厕、廛、庙都明显地表示了这种意义。下面讨论几个广部字:
序,本义是东西墙。《尚书·顾命》:"西序东向。"
廉,本义是堂的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於堂廉东上。"
废,本义是房子倾倒,没有用处了。引申为废弃,废止。
尸部的字分为性质很不相同的两大类。第一类等於人部的分支。尸字金文作 ,像人形。从尸的字有居(踞、蹲)、展(转身,辗转)、尻(kāo,屁股)、尾等。这一类和宫室无关,这里不详细讨论。第二类是宀部的分支,从尸等於从屋省,表示与宫室有关的事物。例如:
屋,本义为帷幕,后代写作幄。《诗经·大雅·抑》:"尚不愧於屋漏。"郑笺:"屋,小帐也。"
屏,本义为照壁。上古又称"萧墙"(见《论语·季氏》)。
层,本义为重屋(楼房)。引申为楼房的各层。
门部的字,意义都与门户有关,如门、闾(里门)、开、闭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闺,本义为小门,上圆下方,其状如圭。《公羊传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
阙,宫门(或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楼观),又名观,中间是道路。
辟,本义是开门。《左传宣公二年》:"晨往,寝门辟矣。"
阔,本义为宽广。阔字从门,宽字从宀,广字从广,都表示宽广的概念起源於房屋的宽广。
閒(jiān),本义为门隙;从门月,会意。段玉裁说:"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间。引申为閒暇的閒,读xián,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闲。
闲(xián),本义为栅栏;从门中有木,会意。《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这是用於抽象的意义。引申为防闲(防备禁止)。
关,本义为门闩(shuān)。《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户部的字,意义也与门户有关。两户曰门,半门曰户。户是单扇的门。从户的字一般表示与单扇的门有关的事物。例如:
扉,本义是门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尾抽桷击扉三。"王维诗:"日暮掩柴扉。"
扇,本义也是门扉。木做的叫扉,竹或苇做的叫扇。《礼记·月令》:"乃修阖扇。"(阖即扉。)
扃(jiōng),本义是门闩。
房,本义是在旁之室。堂之内为室,室之左右为房。王筠说:"古之房室皆用户,庙门大门始用门。"《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朱注:"由,从也;房,东房也。"
(17)衣服器用方面
关於服饰器用方面,有衣部、巾部、黹(zhǐ)部、革部、韦部、糸(mì)部、网部、 (yǎn)部、弓部、矢部、戈部、矛部、刀部、斤部、皿部、缶(fǒu)部、瓦部等。
衣部,在字的左边写作衤。这一部是关於衣服的字,如衣、袂、襟(《说文》作 )等。也有少数动词,如袒、裸(《说文》认为嬴的异体字)、裁等。有些字,衣服的意义已经不再能显示出来了,例如初字的本义是裁衣之始(初字《说文》入刀部),裕字的本义是衣物充裕,只是根据《说文》才知道的。
从巾的字大部分表示与布有关的意义。如布、帛(《说文》立帛部)、帷、幄、幕、帜(《说文》新附字)等。币字的本义是帛(用来送礼的?_?_),所以从巾。常字的本义是旗子(从朱骏声说),韩愈诗:"天兵四罗,旗常婀娜。"巾部与衣部相通,所以裙以裙又写又写作帬。
黹部的字很少。黹是刺绣品,所以古代古代古以古代的刺绣工绣比较常用的字只有连绵字黼黻(fǔfú),意义是礼服上的绣饰。
革部和韦部相近。革和韦都是兽皮,因此,从革从韦的字差不多都表示皮革的制成品。鞵(鞋)字之所以从革,正由於它的原始意义是革履(与履有别);鞭字从革也由於它的本义是皮鞭。韤(袜、袜)字之所以从韦,因为它在最初是皮做的,而且是长统的。顾炎武说:"古人之韤,大抵以皮为之。"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勒,本义是马络头。用皮做的,所以从革。后代引申为马衔。杜甫诗:"白马嚼啮黄金勒。"
韬(?
),本义是弓或剑的套子。引申为韬藏的意义。
革韦两部常常相通,如韤又作韈。
糸部表示与丝麻有关的意义。绢、绡、绳、茧、絮、纺、织等的本义都非常明显。维是维系的维(《说文》说是车盖维),绩是绩麻的绩,绝是丝断,继是丝续,细是丝微,结是结绳,也都无可怀疑。纸字从糸,也由於纸是麻絮做的。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经,本义是经纬的经,即织时的直行丝。《论衡·量知》:"纺绩织经。"
绥,本义为车中索(人们扳着它上车的)。《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
绪,本义是丝的头绪。张衡《南都赋》:"白鹤飞兮茧曳绪。"
统,本义是总束众丝的绪。《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女工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关於颜色的字,一般都从糸,如红、绀(gàn,天青,红青)、紫、绛(大赤)、绿等。这因为颜色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附於具体的事物。古人对於颜色,印象最深刻的是染丝,所以有关颜色的字多数从糸。还有素字更是有趣。素字用作名词时,表示生帛。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用作形容词时,表示白色。《诗经·召南·羔羊》:"素丝五紽。"(紽音tuó,量词。)因为生帛还没有染过,所以是白色。
網字古又作罔,而网则是罔、網的本字,《说文》立网部。现在網字简化为网,是采用了古本字。网的变形是罒,所以罒头(俗名"偏四儿")的字一般都等於从网。罗字从网,因为罗的本义是網。现在我们还说"天罗地網"。
部是《说文》的部首,《康熙字典》把 部字都归了方部,其实 部和方部没有关系。 部的字,多数和旗帜有关系,如旂、旗、旄、旌、幡等。
弓部,矢部,戈部,矛部,这四部的字,一般都和兵器有关。例如:
彊(强),本指弓强(有力)。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的是本义。但是《说文》彊、强分为二字,强从虫,弘声,在虫部,本义是蚚(qí,米谷中的小黑虫)。
引,本义是拉弓。
张,弛,本义是弓弦的紧张和松弛。
弯是动词,表示弯弓。
弹,本义是发射弹丸。《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矫,本义是"揉箭箝"(用来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矫枉,矫正。
戚,本义是大斧。《说文》入戉部,戉字从戈。
矜,本义是矛柄。贾谊《过秦论上》:"鉏耰棘矜。"
刀部,斤部,这两部多数是动词,表示刀斧(斤)的动作。刀部有切、刻、剖、剥等;斤都有斫、斲、断等。注意:形容词利字从刀,因为它的本义是锐利。《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皿部,缶部,瓦部,这三部都和陶器有关。皿部有盆、盂、碗等;缶部有缾、缸等;瓦部有甓、甑等。注意:缺字从缶,因为缺的本义是器破(依《说文》)。缶部和瓦部常常相通,如瓶又作缾,罂又作甖等。
(18)金玉财宝方面
金和玉在古代都被认为宝贵的东西。金部有金属的名称,如铜、银、铁、锡等。有金属工具的名称,如釜(《说文》鬴的异体字)镬、锄(即《说文》鉏字)等。有冶金手工业的动作,如铸、锻、炼等。有利用金属工具的动作,如镂(本义是刚铁)、钓等。有金属品的性质,如锐、钝、銛等。玉在字的左边写作 。玉部有玉的名称,如琼、玖、球等。有玉制物品的名称,如璧、环、玦、珩、璜等。有治玉手工业的动作,如琱(琢),琢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镜,在古代是用铜制成的,所以从金。
鑑(鉴),铜制的承水器,鑑里有水,可以照人,所以鑑有镜子的作用。《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鉴。"毛传:"鉴所以察形也。"后世镜子也就叫鑑,《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鑑,可正衣冠。"又动词,察看。《国语·吴语》:"王盍亦鑑於人,无鑑於水。"字又作监。
镇,本义是镇压,即以金或玉压在他物上,所以从金。《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王注:"以白玉镇坐席也。"
理,本义是治玉,所以从玉。
瑞,本义是玉制的符信,所以从玉。引申为祥瑞。
贝部一般表示与财物有关的意义,因为古人曾经用贝壳作为货币。有名词,如财、货、资、贿等。有形容词,如贵、贱等,因为贵贱的本义是财物价值的贵贱。有动词,如买、购、赏、赐、赠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贪,本义是贪财物,所以从贝。
费,本义是耗费财物,所以从贝。《老子》:"甚爱必大费"(太吝啬了一定会破财)。
贺,本义是以礼物相庆贺,所以从贝。
贾(gǔ),本义是把财物买来又卖去,所以从贝。引申为商贾。
赋,本义是赋税,赋税是财物,所以从贝。《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质,本义是以财物抵押,所以从贝。引申为人质。《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互相以人为抵押)。
(19)水部、火部
水部和火部关系不很密切,应该分开来谈。
水在字的左边写作氵。水部有名词,表示江河的名称,如江、河、淮、汉、泾、渭、洛等;又表示水利的名称,如沟、渠、渎等。有关於水的形容词,如深、浅、清、浊(《说文》深、浊又是河流名)等。有动词,表示水的动作,如流(古文作 ,入沝zhuǐ部)、涌(《说文》作涌)、溃等。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决,本义是江河打开缺口,所以从水。
没,本义是沉没在水里。
注,本义是灌进,所以从水。
测,本义是测量水的深浅。
渴,本义是乾涸,古书上常用为饥渴的渴字。《孟子·公孙丑上》:"渴者易为饮。"饥渴的渴《说文》作 。
淫,本义为浸润,所以从水。又当久雨讲,后代写作霪。
激,本义是水流急。"激烈"的本义是水急火烈。
准,本义是水准(水平),所以从水。
火在字的左边写作火,在字的下边写作灬。火部有名词,表示与火有关的东西,如烟、炭、灰、烛等。有关於火(特别是火光)的形容词,如炳、灿(《说文》新附字)。有动词,表示火(特别是火光)的动作,如照、燿(耀)等。又表示用火的动作,如焚、熬、煎、煣等。下面提出两个字来讨论:
熲(jiǒng),本义是火光,从火顷声。
然,本义是燃烧。后代加火作燃,意符重复了。《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光,本义是明,篆文作 ,《说文》说:"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附带说一说:乌、无、燕等字本来都不属於火部,后代字典才归入火部,所以不要拿火的意义去说明这些字。
火部和日部有相通之处,如耀又写作耀、曜,辉又写作辉、晖等。
(20)植物之类
《说文》关於植物的部首,主要有草、木、竹、禾等部。草部主要是有关草本植物的一些概念;木部除了木名之外,还有木器名;竹部主要是竹器名;禾部主要是农作物。下面提出一些字来讨论:
苦,本义是"大苦"(药草名),所以从草,其味极苦,引申为一切的苦。
落,本义是落叶。
华(依《说文》当作 ),本义是花。《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葺,以茅盖屋,引申为修葺,仍由补充一些茅草而来。
薄,本义为林薄的薄。本丛生为林,草丛生为薄。
蒋(jiāng),菰蒋,即茭白。
苏,本义是紫苏(药名)。
藉,本义是以茅藉地(垫在地上)。
盖,本义是盖屋的茅草。引申为掩盖。
析,本义是破木;从木,从斤,会意。斤是斧子。《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构,本义是以木架屋,所以从木。
朴,本义是未经雕饰的木。引申为朴实,朴素。
楚,本义是丛木。《诗经·周南·汉广》:"言刈其楚。"一名荆(依段玉裁说)。
权,本义为黄华(花)木,所以从木。
梁,本义是桥梁,所以从木。
检,《说文》:"书署也。"古人在木版上写信或写短文,上面再加一版,写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然后捆扎起来加封),类似后世的信封和书的封面,这叫做"检"。引申为检查。
杯(依《说文》当作桮),本来是用木制的、所以从木。但因杯是器皿,所以又写作杯。碗、碗亦同。
节,本义是竹节,所以从竹。
符,本义是符信,符信是竹做的。
篇,本义是书篇,上古书用竹简,所以篇字从竹。
简,写字的竹简,所以从竹。
策(策),马鞭,用竹做的,所以从竹。《庄子·马蹄》:"而后有鞭策之威。"
箸,本义是筷子。后人写作箸。
算,古人计算用竹筹,所以从竹。
秀,本义是禾吐穗,所以从禾。《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秋,本义是禾谷熟。《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秉,本义是手持一把禾(《说文》入又部)。《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
租,本义是地租,地租收的是谷物。
税,赋税收的也是谷物。
积,本义是积聚禾谷。《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挃挃zhìzhì,收获的声音;栗栗,众多的样子。)
草、木、竹、禾四部互有相通之处。薪虽从草,但《诗经》说析薪,可见薪是木柴。荆、楚本是一物(楚国又称荆),但荆字从草而楚字从木。藩、篱本是一物,但藩字从草而篱字从竹。苗字从草,而秀字从禾。
附带讨论米部、食部、酉部。
米部可以认为禾部的分支,因为米部有粱有粟。但是米部有它的特点,主要表示与米粮有关的概念。例如:
粒,本义是米粒。绝粮又说成绝粒。
精,本义是米经过选择。《论语·乡党》:"食不厌精。"
粗,本义是米粗。
粲,本义是舂得最白的米。引申为上好的餐饭。《诗经·郑风·缁衣》:"还予授子之粲兮。"
食部和米部有些关系。饵(《说文》 部 字的异体字, 音ěr)、饴(古以芽米熬之,类似后世的麦芽糖)、饧(糖酱)都从食,不从米。饘(zhān)就是粥(厚者曰饘,稀者曰粥),但粥从米而饘从食。糕字(《说文》新附字)或从米作糕。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馀,本义是谷米丰足吃不完,引申为富馀,多馀。《孟子·滕文公下》:"则农有余粟,女有馀布。"
馆,本义是招待所,供膳食,所以从食。《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乃筑诸侯之馆。"(招待诸侯的。)
饷,本义是送东西给人吃。《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
酉部字主要是关於酒的意义。酉字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像酒尊,并假借为酒字。尊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双手捧着酒尊;后人加木作樽,或加缶作樽。酉部有关於酒的名词,如醴(lǐ)、醯(xī),醋,《说文》入皿部)等。有关於酒的形容词,如醇(chún)、醨(lí)等。有关於酒的动词,如酿、酌、酬(劝酒,《说文》酬的异体字)、酹(lèi,以酒沃地)、酣、醉、醒(《说文》新附字)等。
(21)动物之类
动物方面,有马部、牛部、羊部、豕部、鹿部、犬部(犬在字的左边写成犭)、乌部、隹(zhuī)部(隹也是鸟)、虫(huǐ)部、鱼部、黾(mǐn)部(黾,蛙)、鼠部等。这些部的字,多数是很明显地属於跟部首所举的动物同一类的或是有关的,不必一一说明。下面只举出一些较特殊的例子加以解释:
驳,本义是马色不纯。引申为一般的不纯。后来有双音词"斑驳""驳杂"等。
骇,本义是马惊。惊,本义也是马惊。
驱,本义是赶马。《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骤,本义是马快跑。《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駸駸。"(骆,白色黑鬣尾的马;駸駸音qīn qīn,马快跑的样子。)
牢,本义是牛栏。
物,本义是杂色牛(依罗振玉说)。
特,本义是公牛。
牵,本义是牵牛。
美,本义是味美;从羊,从大,会意,羊大则味美。上古时代,羊为主要的肉食,所以从羊。
群,本义为羊群。《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豪,本义是箭猪,引申为毫毛。《汉书·高帝纪》:"秋豪无所犯。"秋豪即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丽,本义是两鹿并行,所以从鹿。
尘,鹿行扬土为尘,本作 ,从群鹿。
状,本义为犬形,引申为一切形状。
狂,本义为狂犬,引申为一般的狂。
独,《说文》:"羊为群,犬为独。"犬好斗,所以常常是孤独的。
鸣,本义为乌鸣,所以从鸟,从口,会意。引申为凡出声皆曰鸣。
只,本义为鸟一只,《说文》说:"从又(手)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
双,本义是两鸟,从又(手)持两隹。《说文》在雠(chóu)部。
集,本义是鸟停在树上;从隹,从木,会意。集字本作雧,从三隹(群鸟),故引申为集合的意义。《说文》入雥(zá)部。
离,是鹂的本字。
虹,又名螮蝀(dìdòng),状似虫,所以从虫(据《说文》)。
鲜,本义是鱼名。引申为一般的鱼。《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引申为肉食新鲜的鲜。有人认为新鲜的鲜是鱻字的假借字。
窜,本义为逃藏;从鼠在穴中,会意。此字在穴部,但也从鼠,故附於此。
犬部与豸部相通,所以猫又写作猫,狸又写作狸。豺狼同类,但是豺从豸而狼从犬。
鹿部与犬部相通,所以獐又写成獐。
鸟部与隹部相通,所以雁又写作雁,鸡又写作鸡,难又写作难,雅又写作鸦,离又写作鹂。
虫部与鱼部相通,所以虾又写作暇。
黾部与虫部相通,所以 又写作蛙,蜘蛛又写作鼅鼄。
黾部与鱼部相通,所以鳖又写作鳖,鳌又写作鳌。
以上所讲的部首,并不是全面的;有些小部就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