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第一人称的文章好比独白,第二人称的文章好比对话。用第二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是从“你”(或“君”“兄”“先生”等尊称)出发的,这所谓“你”就是读者。

这类文章最普通的是书信,其他为特定的对手写的文章像祭文、训辞、祝辞等也属于这一类。第一人称的文章,不论写到如何长,通体可以用同一立脚点,从头到尾由“我”出发,不必更动。第二人称的文章是对话式的,不能只就对手说,有时非更换立脚点不可,因为听者不能和说者或其他的人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人称的文章不如别的立脚点的文章的能够统一,长篇文章全体用第二人称写的很少见。又,在表达的程度上,第二人称的文章也颇有不便利的地方。对手的心理情形只好作表面的叙述,无法彻底表达。

第二人称的文章虽非书信,但总得取书信的态度,故应用范围不如别的文章之广。可是近来却常有人应用,甚至应用到小说方面去。这可认为书信文范围的扩充。近来有一些文章,本来应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的,却故意用第二人称的写法,随处点出“你”字。例如在对一般人讲卫生的文章里,说“快乐可以使你的健康增进,烦恼可以损坏你的健康”;在叙述某山情形的文章里,说“山上夏期还有积雪,你到最高峰去,六月里也要着棉衣”。这里面的所谓“你”,并不专指某一人而是指一般的人,连“我”也在内。如果把“人”或“我”“我们”代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们在古来的诗歌、格言里,常碰到“君不见……”或“劝君……”等的笔调,这也是第二人称的说法,那里面的所谓“君”,往往也是泛指一般人的。可是普通文章里并不常见这情形。近来作者的故意在文章中用“你”,实受着西洋文的影响。西洋文中常有这样的写法。

文章原是以读者为对象的,不拘任何人,当他和文章接触的时候,就是作者的对手了。因此,作者对读者不妨称“你”。这比较泛称“人”来得亲切,用在劝诱文、说明文中很适当。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写出自己,第二人称的立脚点便于告语特定的对手,都要受到种种的限制。比较自由的是第三人称的立脚点。第三人称的文章是从“他”或那人的真姓名出发的,普通以用真姓名的占多数。如“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这人姓王名冕,在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乡村里住。……”都是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的文章。

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作者可取的有两种态度:一是客观的态度,一是全知的态度。

客观的态度是知道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作者对于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不说任何想象揣测的话。这适宜于事实的叙述,我们平常所写作的叙述文,都属于这一类。在这种态度之下,一切以作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作者的叙述中如有非直接经验的事项(即间接经验),须说明来历,否则就不相应了。

全知的态度是作者除写一些亲见亲闻的事物以外,更凭着想象的揣测立言,表示他无所不知。在这种态度之下,作者好似全知全能的神,从天上注视下界,一切人物的内心秘密,他无不知道。他不但能知道某一方面的人物的内心秘密,还能同时知道某方面的人物的各种情形。这常应用于小说、历史、传记等。小说一方面写男主人公在外面干什么或想什么,接着就写女主人公这时候正在家里干什么或想什么,历史中叙两军战争的情况,传记中记一个人与他人对话的口吻,这种地方作者如果不取全知的态度,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尤其是在叙述复杂的心理的文章中,作者必须取这态度,才能不受拘束。

用第三人称的立脚点写文章,因为有全知的态度可取,所以非常便利。但须注意,全知的态度适宜于离开作者自己较远的叙述。如果叙述一件目前的事情或一个眼前的人物,漫然地用全知的态度来写,就会到处发生不合理的地方,倒不如取客观的态度的好。

除创作小说外,作者虽用全知的态度叙述事或人物,但大体须有依据。历史、传记都如此:作者从种种方面收得了间接经验,把它综合起来,然后用全知的态度来写成文章,并非一味由自己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