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管锥编 | 钱锺书 | 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著。钱锺书著。4册。第1、2册1979年8月、第3、4册1979年10月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集作者多年文学研究之心得,分别对《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进行批评。辄取一字词、典故,博考中外例证,或精析微义,或阐述己理。例如书中论《诗经》六义中的“兴”,先引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刘叔易书》中李仲蒙语、项安世《项氏家说》卷4等书文中前人关于“兴”的理论论述,后举汉代民歌、古诗十九首、现代儿歌,西方民谣等运用“兴”这一手法的例证。最后指出:“毛、郑诠为 ‘兴’者,凡百十有六篇,实多 ‘赋’与‘比’;且命之曰‘兴’,而说之为‘比’,如开卷之《关雎》是。说《诗》者昧于‘兴’旨,故每如项安世所讥‘即文见义’,不啻王安石《字说》之将‘形声’,‘假借’、等字作‘会意’字解。即若前举儿歌,苟列《三百篇》中,经生且谓:盖有香蕉一枚、苹果二枚、梨一枚也;‘不怕’者,不辞辛苦之意,盖本欲乘车至外婆家,然有电话可通,则省一番跋涉也。鼷钻牛角尖乎?抑蚁穿九曲珠耶?”全书体例,大致与此相仿。因叙述全用古文,凡举国外之例又多引原文,故一般读者往往畏其艰深,难以卒读。但其价值却是为当代中国学者所公认的,并且已有专门研究该书的论文与学者。 |
诗言志辨 | 朱自清 | 近人朱自清著,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8月出版。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是编由四篇论文组成,即《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初拟书名为《诗论释词》,后因四篇皆以《诗言志》为中心意念,连贯而成,虽分犹合,故易为今名。四篇论文分别研究传统诗论中影响至为深远的四个提法,探讨每一问题的历史发展,根据其在各时代的不同用例,研究、阐释四者的本义和变义、源头和流派。是编为作者历时最久、工力最深的理论力作,以较为进步的文学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几个正统的诗学观念进行辨析,颇能廓清陈见陋说而别创新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
中国歌谣 | 朱自清 | 朱自清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共六章,即歌谣释名,歌谣的起源与发展,歌谣的历史,歌谣的分类,歌谣的结构,歌谣的修辞。此书“材料通乎古今,也吸取外国学者的理论”(浦江清《跋记》),对歌谣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都有精当的分析和阐述。认为歌谣生于民间,经多年口头传播,表达了民众的普遍感情;其传播受各地风俗、方言、合乐的影响较大;同时提出应当重视当代口传歌谣的价值。 |
国文教学 | 朱自清 |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以国文教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论文集。朱自清著,开明书店1945年4月出版。收朱自清的八篇论文:《部颁大学“中国文学系科目表”商榷》、《论大学国文选目》、《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论教本与写作》、《论朗读》、《剪裁一得》和《写作杂谈》。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到国文教学的目的、教材、教法和教师素养等各个方面,集中论述教学的技术方面。著者认为:“五四”以后的国文教学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地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文教学的质量。该书以他们多年教学的切身经验和潜心研究的丰富成果对国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版时的一则广告评论其“各篇中有谈原则的,有谈方法的,都根据他们的经验而写下来,绝没有漫无实用的浮辞。……他们谈教学,是双方兼顾的,关于教的该怎样教,学的该怎样学,都有论及,也不象有些人那样老站在老师的立场说话。因此,不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帮助。”由于深广地论述了语文教育问题,该书历来受到语文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视,可称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略读指导举隅 | 朱自清 | 是一本着重指导怎样略读的教师用参考书。叶圣陶、朱自清合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1月出版。书中列举了《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呐喊》和《爱的教育》等七部书作例子,体裁包括经籍、诗歌、专集、小说和名著节本。对每部书都写了“指导大概”。在《前言》中著者论述了略读训练的重要性,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认为“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主张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著者建议在阅读以前可从几方面进行指导:①版本指导,让学生了解不同本子的优劣;②序目指导,提示学生看序文和目录;③参考书籍指导,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参考书的习惯;④阅读方法指导,对怎样阅读各种文体的读物提出了具体意见;⑤问题指导,教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教师也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该书从著者丰富的教学体会出发,整体上高屋建瓴,局部处又能洞察幽微,总体剖析与选例示范互相结合,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到其它方面,确能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 |
精读指导举隅 | 朱自清 | 中学国文教师教学参考书。叶圣陶、朱自清合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3月出版。内容全为精读指导,共选了六篇课文作例子。其中有记叙文一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短篇小说一篇——鲁迅的《药》;说明文一篇——胡适的《读新诗》;议论文——柳宗元的《封建论》等二篇和抒情文一篇。在每篇精读文章之后都写了详尽细致的“指导大概”,注重说明例文的体制、主旨、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取材的范围、手法、笔调及构成本文特殊笔调的因素、说明各段大意、各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出在文章理法上有关的章节和句、说明其呼应承转、指出须加体味的字句、玩味其言外之意、注释较难的字词句、论及文章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等,此外对例文中的错误也有指摘及订正,有时与其它文章作比较,以助说明。写法上尽可能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与讨论相适应,论述精要并富有启发性,不仅对中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精读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对学生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前言》中著者提出,指导学生前,先得令学生预习,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然后又分项说明学生应做的吟诵、参读相关文章和应付教师的考问等练习。该书深入浅出,不作空泛议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设想,有些内容仍可作为今天语文教学的借鉴。 |
六书音均表 | 段玉裁 | 清段玉裁撰。成书于乾隆四十年(1775)。五卷。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凡五种。表一为全书总纲,表二分列十七部字之谐声偏旁,表三辨别古韵诸部分合远近,表四为《诗经》韵谱,表五为《群经》、《国语》、《楚辞》韵谱。六书文字按音分部,故名其书曰《六书音均表》。段氏分古韵为十七部,其精于江永十三部者,乃分江氏第二部为“支”、“脂”、“之”三部,分其第四部为“真”、“文”二部,分其第六部为“幽”、“宵”二部;入声分配亦有改变。段氏以为古同谐声者必同韵部,故其研求古韵,除据《诗经》群籍用韵材料而外,复以文字谐声参互较订,并用声旁统摄同部之字,以简驭繁,至为省便。又其阐发“古本音”、“古合韵”之说,辨识诗文押韵之必然与偶然;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是段氏超迈前人之处。所列古音十七部表,始于“之”而终于“歌”;部与部之远近疏密,则据合韵之理考定。与江永只以《广韵》韵目之先后排列,亦不可同日而语。段氏又特别提出“古无去声”与“古假借必同部”说,于文字音义研究颇多启发。分部虽未尽善,“真”部有入声尤自乱其例,其后王念孙、江有诰等皆别有论述以正其讹误。然其观点方法影响一代学人,其书不失为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其中讹错,段氏晚年或有所悟,但以书既刻板,无法追改。此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成于蜀,后又附刻于《说文解字注》后。1983年中华书局据《经韵楼丛书》本重印,周祖谟为撰前言并订正误字。 |
印度文学 | 许地山 | 许地山编著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印度文学》共分为吠陀文学或尊圣文学、非圣文学、雅语文学和近代文学四期。其内容丰富,并有着浓重的印度气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如季羡林先生评价的,“小说家和梵文学者许地山对印度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的《印度文学》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 |
扶箕迷信底研究 | 许地山 | 许地山著。民俗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扶箕(即占卜)的书。占卜是拟科学的一门。这种原始民族推知未来的手段在中国古代社会依旧存在,作者从历代的古代典籍、文人笔记中列出130个故事加以说明。例如在撰写第一章《扶箕的起源》时,援引了现存最古的记载刘敬叔《异苑》卷5说:“世有紫姑神,古人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文,祝曰:‘子胥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戏。’捉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中国扶箕之内容非常之丰富,据本书载有卜农事、卜祸福、卜疾病、卜功名等内容。而箕辞的方式又有遣兴、唱和、猜谜、对对等多种。书中谈到对对时,援引《坚瓠首集》卷2云;“唐伯虎召乩仙,令对‘雪消狮子瘦’。乩即书曰:‘月满兔儿肥’。又令对‘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乩又书曰:‘五溪蛮洞,经过中洞两溪中’。”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作者研究探讨了扶箕普遍存在的心理根源。作者破除了扶箕为鬼神所指使的迷信,指出:“箕动是心灵能力活动的现象,心灵能力可使人类的感觉器官与运动筋肉所不能感到与不能做到的感得到与做得到。”“扶箕是观念力与灵感活动的现象,有感当然有应。感应的表现就是箕示。”作者在辑录大量的材料的基础上所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谈词论曲 | 龙榆生 | 本书作者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龙榆生。本书分为上下篇,从词曲的发展到词曲的安排用法,思想感情表达均有论述。本书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
戏剧论 | 郁达夫 | 文学理论集。郁达夫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7月初版。分6章。前2章论述戏剧的特点和希腊民族戏剧发达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历程;后4章探讨近代戏剧的发生、发展与分化以及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表现形式与技巧等。 |
怎样学习格律 | 龙榆生 | 《怎样学习格律》的作者是20世纪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龙榆生。本书是一本专讲唐宋词体制格律的书,本书共收词牌百余调,其中大多数是唐宋词中常见的。每一词牌都说明它的产生来历和演变情况,间或指出适宜表达何种情感及其中某些特定的句法和字声。 |
钱穆学术文化九讲 | 钱穆 |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
鲁迅批判 | 李长之 | 1935年写成,1936年1月初版,在这本书里,作者李长之是站在批评家的立场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站在“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的立场上来对鲁迅进行评论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鲁迅纳入新文化运动中去审视,尤其着重于鲁迅之于青年的期望和青年对于鲁迅的崇敬。对于鲁迅其人其文的解读,在不同的文化历 史背景下,会因时空的推移而有所进展或迁移,这种“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的批评所具有的真实和切近,在鲁迅批评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鲁迅批判》在鲁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专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李长之这部专著出版,曾得到鲁迅先生大力支持和帮助,鲁迅亲自看过李长之的稿件,并订正过其中著作时日。此外,鲁迅还赠送他一张照片,刊印在书面上。 |
汉语讲话 | 王力 | 王力关于汉语概论方面的书。原名 《中国语文概论》,抗日时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0年改名为 《中国语文讲话》,由开明书店编入 “开明青年丛书” 重印。1954年经修订后由开明书店和青年出版社联合组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5年再度修订,内容有较大的改动和补充,更名为 《汉语讲话》,转到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收入《文集》 第3卷。全书共5章: 第1章 “绪论”,讲 “汉语的特性” 和“汉语的亲属及其方言分类”; 第2章“语音”,包括 “汉语与四呼”、“汉语与四声”、“各地语音的异同” 和 “古今语音的演变”; 第3章 “语法”,包括“词在句中的位置”、“词是怎样构成的”、“各地语法的异同” 和 “古今语法的演变”; 第4章 “词汇”,包括“词汇与语音的关系”、“词汇与意义的参差”、“各地词汇的异同” 和 “古今词汇的演变”; 第5章“文字”,包括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形声字的评价”。 |
战国子家叙论 | 傅斯年 |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 钱基博 |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 | 傅斯年 | 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很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了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 |
阵纪注释 | 何良臣 | 《阵纪》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何良臣撰,陈秉才一九八四年注释。本书对《阵纪》原文详加注释,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深入浅出地进行评说。《阵纪》是明代军事家何良臣撰写的一部兵书,重点探讨战阵之间的纪律,治军思想是该书的重点。《阵纪》不仅深入探讨了战阵纪律的重要性,还对如何选拔兵员、定岗定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何良臣主张,要打造纪律严明的军队,首先需要在士卒的招募和选拔上下功夫,即“募选”。他认为,通过严格的选拔过程,可以确保军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阵纪》还强调了实际作战中的军事实用性,反对那些只追求美观而无实际战斗效果的训练方法,提倡“真艺”及“功夫”,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
尉缭子译注 | 尉缭 |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华陆综一九七七年译注。《汉书·艺文志》载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二十四篇。即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蹱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书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争观,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同时记载了关于军队服装、军衔、编制制度等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投笔肤谈译注 | 何守法 | 本书译注工作由原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和原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军事史料研究处部分同志于一九六五年完成。《投笔肤谈》是一部明代的军事理论著作,现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陈汝忠弘钖堂刊刻的《音注武经七书》的附刻本。《投笔肤谈》卷前引中题“西湖逸士”著,上下两卷卷端下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而《音注武经乜书》各卷卷端下题为“何守法校音点注”。这里“校”、“撰”一字之羞,似可认为“西湖逸士”即为何守法。“西湖逸士”在引言中说:《武经七书》自北宋校定之后,“国初因之颁布”。他所谓的“国初因之颁布”,即指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兵部奉命重刊宋本《武经七书》一事。再者,书中所征引的战例或掌故,均不晚于宋。经查证,何守法当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这也与《投笔肤谈》成书时间相吻合。 |
笠翁对韵译注 | 李渔 |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 佚名 | 于1946年8月至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在一系列优秀的开明语文教材中,《开明新编国文读本》虽然出版时间较晚,却是颇具特色的一种。这部教材初版甲种本六册,乙种本三册,是开明书店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方面的又一个新尝试。 首先,《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的编纂者都是一时之选。叶圣陶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周予同是著名历史学家、经学家,当时为复旦大学教授,同时在开明书店担任编辑;郭绍虞是著名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当时任同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覃必陶是开明书店编辑。由这样四位名家联手编纂这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继《开明国文讲义》之后又一次难得的盛会。 其次,《开明新编国文读本》是当年对语文教学的又一次别开生面的新探索。它的“新”,也就是最显著的特点是白话文言分开教学,甲种本专选白话文,乙种本专选文言文。乙种本侧重明清作品,并以短篇记叙文为主,还酌情选入王国维、章炳麟、蔡元培、胡适、鲁迅、钱基博、俞平伯等近现代作家、学者的文言短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同样值得注意。不论甲种本还是乙种本,一以贯之的是凸现文学性和情趣性,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在了解掌握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之美。 |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 黄仁宇 | 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 | 钱玄同 |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是钱玄同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所作的序。钱玄同洞悉今古文,立场虽偏向今文学,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褒言,但他站在历史家而非经学家的立场来审视《新学伪经考》。同时,钱玄同还以辨伪的眼光,把《新学伪经考》看作一部辨伪著作,把经”看作史料,这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钱氏认为“至于把古文经打倒以后,再来审查今文经,则其篇章来源殊甚复杂,它的真伪又是极应考辨的。但这是要站在超今文的‘历史家’的立场上才配说。”1932年6月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三卷二号抽印本。(抽印本,是从原出版书中抽出一部分或若干章节所发行的单行本。)1936年1月,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出版有日文翻译本,称支那学翻译丛书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