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中国神话史 | 袁珂 | 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
天道与人文 | 竺可桢 |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
葵书 | 王桂 | 十六卷,清王桂撰,刘琦解,李仪鹏释义。写于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是一部研究治军、救灾、勤王、农桑、经史子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书。是书初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其博大精深,不胫而走。邓州刘琦为之作《溓壁解》,解梁李仪鹏为之笺注并作《释义》。咸丰初年李仪鹏意欲再刻时,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为之写序。书设四纲、十六目、一百六十子目,子目之下或数条,或十数条。刘琦解、李仪鹏释义散附原文之下。其内容,自厚生、正德之常经、整军、勤王之远略乃至经史子集之奥赜,凡益国利于民用者,靡不探究发挥。曾国藩称“其所谓《葵书》也者,以为葵一微物,睠睠向日,匹夫报国,义亦如之。……其文体无所规摹,句锻而字鍊之,征引故实,博极群书。”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省图藏。 |
少广补遗 | 陈世仁 | 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 (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实为幂级数求和之法。其时杨辉、朱世杰等宋元算术湮没无闻,垛积术无人研治,作者独辟蹊径,自立名称,多有发明。清阮元在 《畴人传》称赞“世仁详人之所不详,其用心有足尚已。”全书共七节,三十七个垛积公式,可归为平尖、立尖、倍尖、方尖、再乘尖、抽奇平尖、抽偶平尖、抽偶立尖、抽奇立尖、抽奇偶方尖、抽偶再乘尖、抽奇再乘尖等十二类。其中如“抽偶方尖准立尖”: 1+ (1+9)+ (1+9+25)+···+[1+9+25+···+(2n-1)²]=1/3{n²(n+1)²-1/2n(n+1)}等为前人所未述。陈世仁的工作在我国级数研究方面占有一定地位。在十九世纪,“幂和公式”经董祐诚、屈曾发、汪莱、李善兰等人研究得到重大发展。该书无刊本,仅有《四库》本。另有抄本分藏于李俨 (现已捐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和广东中山图书馆等处。 |
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 | 梁启超 | 梁启超著,作于1925年,本书专研中国文化中之社会组织部分,共有世系探讨、婚姻、宗法、姓氏、阶级、乡治、都市等八大章。内容考核经史子典籍,如:周礼、史记、汉书、唐会要、水经注、资治通鉴、说文等,引文并加以释义,擘划出中国社会古今大貌。是为研究史学、社会学者不可缺的参考书。 |
中国神话通论 | 袁珂 | 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
经学讲演录 | 范文澜 | 范文澜著。载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全文分经学的开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学、明清经学四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扼要通俗地阐明了经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章学诚称 “六经皆史” ,《说文》和班固又各以 “常” ,“直” 释经,皆有所偏。实际上,所谓经,即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孔子 “述而不作” ,根据各种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书,称六经,此即经学的开始。六经各有其专门内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两派,明显对立,反映原始儒学中保守派与适时派的矛盾,西汉后期到唐代,演变为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实际上是齐鲁之争。西晋永嘉之乱,今文消失。南北朝时期,南北各继承魏晋与东汉学风。唐初,钦定《五经正义》,(孔颖达撰) 统一南北经学,儒生凭《正义》应试,经学无从发展。由于靖内乱和反宗教需要,宋学兴盛起来。宋学以伦常为基础,同时与佛道结合,虽重气节,但流于空疏,成为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主张经世致用,学、思结合,是有清一代经学、史学的开创者。由于雍正乾隆间,文字狱日烈,于是专事考据的乾嘉学派一时风行。道光以后,西汉今文经学昌盛,讲微言大义,好作引申附会。本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史的重要的学术专著。 |
阅古漫录 | 王国维 | 本书收入王国维著作《东山杂记》《二牖轩随录》《阅古漫录》,为民国初年王国维旅居日本期间所作的读书札记及掌故考实,连载于日人主办的《盛京时报》。《东山杂记》初题《风俗杂谈》,发表于 1913 年 7 月 12 日至 1914 年 5 月 5 日,署名“礼堂”。内容涉及民俗历史、诗词戏曲、典章制度、书画金石、敦煌文献等方面。《二牗轩随录》内容与《东山杂记》相仿,发布于1914 年 9 月 9 日至 1915 年 7 月 16 日,署名“礼堂”,1915 年2 月 2 日起改署“词山”。《阅古漫录》多是笔录古人书画题跋及评论,1915 年 9 月 18 日至 11 月 28 日连载,署名“词山”。其中部分内容后来收入《观堂集林》《观堂别集》和《庚辛之间读书记》等,其他则不见于王氏遗书或其他文集。依《王国维全集》编者的说法,这几种著作“大致反映了民国初年王氏学术研究重点由文学戏曲史转向古文字、金石考古和历史学的基本趋势”。作者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
文化学概观 | 陈序经 | 本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序经文化研究和文化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呈现了陈序经在文化学研究上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自陈先生1928年在一次学术讨论会首次使用“文化学”这个名词,到提出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在西南联大首开“文化学”课程,再到陆续发表相关著作,不断修改完善,直至1946年整套“文化论丛”基本完稿,陈序经的文化学研究历程体现了一代学人立足中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懈求索的精神。“文化论丛”是中国学者自己建立的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学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其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在中外文化学研究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
公孙龙子悬解 | 王献唐 | 现代王琯著。192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否认前人关于《公孙龙子》系伪作之说。对公孙龙学派的渊源及其与墨辩的异同进行了评述,认定前者在逻辑方式、方法、论证法则甚至所使用的术语等方面与《墨经》具有师承关系。尝试运用形式逻辑的知识校释《公孙龙子》,对公孙龙子的名辩思想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在训诂校勘方面,此书被后人称为明清以来的“最为善本”,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尤其是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韩非子研究 | 谢无量 |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评介韩非学术渊源, 与老子、孔子、荀子、慎到、尹文的关系;下编评介学说,从非法古论、法术论、赏罚论、非仁义论、耕战论、亡国论、个人对国家论、人生道德观八个方面,重点揭示他的法制思想对秦王朝兴盛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从这本书开始,韩非子研究开始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庄子学案 | 郎擎霄 | 郎擎霄著,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7月出版。 全书共分十三章,叙述了庄子事迹,考证了庄子篇目的真伪,评述了庄子的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及其文学价值等,对历代庄学也有述评。前有《自序》,后附有《庄子书目》。 作者认为,庄子在本体论上承老子之旨,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为万物之本原的道作为宇宙的本体,道一向空无,宇宙不过从无中而生。在自然观上,庄子认定宇宙万物转运变化,莫不由于自然而有一定之法则,虽历千载亦无丝毫差错。在政治上,庄子主张自由平等,重道德,尚愚,非贤,废刑,去兵,无为而治,返复泰古。在经济上,庄子主张以绝欲为本,取消欲念,认为经济价值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
荀子研究 | 杨筠如 | 本书通过对荀子文本的分析和姓氏的考订,对《荀子》一书的真伪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荀子性说和儒家,荀子的心理学和道家,荀子的名学和墨家,荀子的天论和道家的天道、墨家的天志、阴阳家的五行,这些方面阐述了荀子思想的根源和特点。并且,在文中还广泛涉及了荀子对于其他诸子的研究和批判,体现出荀子思想作为后起思想的进步性。 |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 周予同 | 当代中国经学史家周予同研治经学史主要论著选集。朱维铮编选。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专著4部 (《经今古文学》、《朱熹》、《群经概论》、《孔子》) ,论文 杂著33篇。解释了 “经今文” 和“经古文” 的含义,分析了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实质。考察了纬书的起源、变迁及其与今古文学的关系。把经学划分为 “西汉今文派” ,“东汉古文派” ,“宋学”等3大派。对于宋学的主要代表朱熹的生平、哲学、经学、著述以及朱学之传授做了系统地阐述。对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生平、家世、著述、本体论、道德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于怎样治经,治经与治史的关系,儒家之精神,均有深刻地说明。认为现存 “六经” 无疑经过孔子整理,今文学者把 “五经”看作孔子的“致治之术” ,古文学者则把 “六经” 看作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在《经今古文学》重印后记中周予同自己宣布 “是比较倾向今文的”。解放后作者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史。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任务》一文中认为经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门。研究经学史能够深刻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 |
京剧之变迁 | 齐如山 | 本书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作品,是《京剧之变迁》与《清代皮簧名脚简述》《谈四脚》等三种作品的合集。 《京剧之变迁》系作者通过自身在梨园中的经历,总结其所知的戏班状况、京剧中角色的变化、梨园里的规矩等信息,集于一本书中。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以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丑、票友的顺序,分门别类介绍清代皮黄腔的戏曲名角。 《谈四脚》为作者漫谈谭叫天(谭鑫培)、陈德林、杨小楼和余叔岩。 |
孟子学案 | 郎擎霄 | 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证了他的姓氏、籍贯、家庭、所受的教育、生卒年,讲解了他周游列国的经历。第二章《孟子书考证》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 |
老学八篇 | 陈柱 | 《老学八篇》是国学大师陈柱先生老子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八篇文章,分别对老子的生平、文辞、学说、思想以及老子后学庄子与韩非子的老学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总结了前人关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各个版本重新厘定了《老子》各章的文字内容。在书中,陈柱对老子的生平,老子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庄子学说与老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个性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且在文字训诂上也颇费了一番研究的工夫。 |
教育通论 | 舒新城 | 舒新城著。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通论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特重历史演化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在叙说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关系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般成果。1927年初版,至1933年,已刊行12次。他着重阐发了尊重学生个性与注意社会生活的基础,把自由与合作精神结合起来,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新教育的学术观点。对于目前言必称西方的学风,本书可谓一付难得的清醒剂。 |
孔子研究 | 谢无量 | 谢无量编订的《孔子》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于1915年,至1926年7次印刷。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是孔子生平纪事,从先世到出生,观周适齐,用鲁去卫,困厄陈蔡,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既简明考证,又扼要对于孔子学说的形成进行说明;第二编是孔子学案,主要介绍孔子思想学说等,从原理的道、中庸礼仁到伦理的义务、孝弟、君子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这种构建起两千年的文明体系的思想宗旨进行了剖析。 |
五四后三十年 | 陈旭麓 | 陈旭麓先生的这本《五四后三十年》,是《近代中国八十年》的姊妹篇, 该书以“五四”为发端,讲述了五四后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书中对中国的社会形态做了特别认真仔细的分析,该时期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夹缝中发展,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处在严重的裂变和不断地就冲突中,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社会形态,也是从未有过的。以此为研究对象,不受朝代的限制,也不因新旧民主的界限而分割,全面地、纵深地论述这个社会的新陈代谢关系。 |
近代中国八十年 | 陈旭麓 | 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该书不囿于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8大事件各自分立的传统格局,而依近代历史本身的进程,注意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链条和交错关系,分列33题,题下有子目,每题可独立成篇,但又前后衔接,首尾一贯。在内容叙述上,既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线,又涉及近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是一本体例新颖、学术性与知识性寓于一体的近代通史著作。 |
水浒人物论赞 | 张恨水 | 该书作为《万象丛书》之四由南京万象周刊社1944年初版,上海万象周刊社1947年再版。研究著作。张恨水著。作者在《序》中谈到写作目的时说:“虽取材小说,卑之无甚高论。但就技巧言,贡献于学作文言青年或不无小补云尔。”全书共九十篇,其中论天罡人物三十五篇,地煞人物二十三篇。另有外篇三十二篇,所论人物颇为广泛,如王进、史文恭、祝氏父子、洪教头、王伦、李鬼、董超、薛霸、武大、郓哥、高衙内、高俅、蔡京、梁中书、林冲娘子、潘金莲、阎婆惜、王婆、潘巧云、何道士等皆在论述之列。又有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和评点者金圣叹的论赞。其论述体例为,三十六天罡,每人皆有论赞;七十二地煞,则不全有,以原传无故事供给,难生新意,不必强作雷同之论;外篇人物以选择能发人感叹者为文。 |
宋史专题课 | 邓广铭 |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的邓广铭、漆侠两位历史系教授著作的《宋史专题课》,本书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来研讨、察看宋代的历史。具体内容包括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南宋初年对金的斗争、宋代的社会生产力、宋代封建经济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手工业生产等。 |
印典 | 朱象贤 | 八卷。清朱象贤撰。朱象贤号清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它不详。此书采录印玺故实及诸家论说。分十二类,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实、综纪、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后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白长庚跋,跋中称此书所引宋王基《梅庵杂记》、《蜗庐笔记》、叶氏《游艺杂述》、元宋无《考古纪略》四书,为诸家所未见,而其它援引。则多无所据。其分类也混杂不清,如“故事”与“综纪”二类所载多相出入。又往往只有字句相涉,即收入其中,如周顗传称取金印如斗大,系于肘后。又如辛替否传称金银不供其印。又《世说新语》称石勒使人读《汉书》,闻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也是偶然追述旧典。如此种种皆印玺故事,未免滥收。而且又杂采旧闻,漫无考辨。吾丘衍 《学古编》曾说夏、商、周三代无印,又辩《淮南子》载子贡印事之妄。而此书“赉予”类则首载此事。总之,此书毛病不少,但采择的确宏富,大多数可为典故存于书中,而且古人集印事典故此为第一书。《四库全书》便备此一家。朱象贤称自己是宋代作家朱长文之后,所以此书初刻时附于朱长文《墨池编》之后。《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时将其分立。 |
管锥编 | 钱锺书 | 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专著。钱锺书著。4册。第1、2册1979年8月、第3、4册1979年10月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集作者多年文学研究之心得,分别对《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补注》、《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进行批评。辄取一字词、典故,博考中外例证,或精析微义,或阐述己理。例如书中论《诗经》六义中的“兴”,先引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刘叔易书》中李仲蒙语、项安世《项氏家说》卷4等书文中前人关于“兴”的理论论述,后举汉代民歌、古诗十九首、现代儿歌,西方民谣等运用“兴”这一手法的例证。最后指出:“毛、郑诠为 ‘兴’者,凡百十有六篇,实多 ‘赋’与‘比’;且命之曰‘兴’,而说之为‘比’,如开卷之《关雎》是。说《诗》者昧于‘兴’旨,故每如项安世所讥‘即文见义’,不啻王安石《字说》之将‘形声’,‘假借’、等字作‘会意’字解。即若前举儿歌,苟列《三百篇》中,经生且谓:盖有香蕉一枚、苹果二枚、梨一枚也;‘不怕’者,不辞辛苦之意,盖本欲乘车至外婆家,然有电话可通,则省一番跋涉也。鼷钻牛角尖乎?抑蚁穿九曲珠耶?”全书体例,大致与此相仿。因叙述全用古文,凡举国外之例又多引原文,故一般读者往往畏其艰深,难以卒读。但其价值却是为当代中国学者所公认的,并且已有专门研究该书的论文与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