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達生第十九【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一】;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一)之所無柰何【二】。養形必先之以(二)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三】;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四】。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五】。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六】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七】,則世奚足為哉【八】!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九】。

  【一】【注】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

  【釋文】《達生》達,暢也,通也。廣雅云:生,出也。

  【二】【注】知之所無柰何者,命表事也。

  【疏】夫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之妍醜,命之脩短,及貧富貴賤,愚智窮通,一豪已上,無非命也。故達(生)於性命之士,性靈明照,終不貪於分外,為己事務也,一生命之所鍾者,皆智慮之所無柰之何也。

  【三】【注】知止其分,物稱其生,生斯足矣,有餘則傷。

  【疏】物者,謂資貨衣食,旦夕所須。夫頤養身形,先須用物;而物有分限,不可無涯。故凡鄙之徒,積聚有餘而養衛不足者,世有之矣。

  【釋文】《物稱》尺證反。

  【四】【注】守形(太)〔大〕(三)甚,故生亡也。

  【疏】既有此浮生,而不能離形遺智,愛形大甚,亡失全生之道也。如此之類,世有之矣。

  【釋文】《無離》力智反,下同。《大甚》音泰。

  【五】【注】非我所制,則無為有懷於其閒。

  【疏】生死去來,委之造物,妙達斯原,故無所惡。

  【六】【注】故彌養之而彌失之。

  【疏】夫壽夭去來,非己所制。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貪多資貨,厚養其身,妄謂足以存生,深可悲歎。

  【七】【注】養之彌厚,則死地彌至。

  【疏】厚養其形,彌速其死,故決定不足以存生。

  【八】【注】莫若放而任之。

  【疏】夫馳逐物境,本為資生。生既非養所存,故知世閒物務,何足為也!

  【九】【注】性分各自為者,皆在至理中來,故不可免也,是以善養生者,從而任之。

  【疏】分外之事,不足為也;分內之事,不可不為也。夫目見耳聽足行心知者,稟之性理,雖為無為,故不務免也。

  【校】(一)弘明集正誣論引知作命。(二)世德堂本無以字。(三)大字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一】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二】。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三】。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四】,合則成體,散則成始【五】。形精不虧,是謂能移【六】;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七】。

  【一】【注】更生者,日新之謂也。付之日新,則性命盡矣。

  【疏】幾,盡也。更生,日新也。夫欲有為養形者,無過棄卻世閒分外之事。棄世則無憂累,無憂累則合於正真平等之道,平正則冥於日新之變,故能盡道之玄妙。

  【釋文】《則幾》徐其依反。

  【二】【注】所以遺棄之。

  【疏】人世虛無,何足捐棄?生涯空幻,何足遺忘?故棄世事則形逸而不勞,遺生涯則神凝而不損也。

  【三】【注】俱不為也。

  【疏】夫形全不擾,故能保完天命;精固不虧,所以復本還原;形神全固,故與玄天之德為一。

  【四】【注】無所偏為,故能子萬物。

  【疏】夫二儀無心而生化萬物,故與天地合德者,群生之父母。

  【五】【注】所在皆成,無常處。

  【疏】夫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反於未生之始。◎家世父曰:合者,息之機也,消之漸也;散則復反而歸其本,而機又於是息焉,故曰成始。終則有始,天行也,所以能移,不主故常以成其大常也。

  【釋文】《常處》昌慮反。

  【六】【注】與化俱也。

  【疏】移者,遷轉之謂也。夫不勞於形,不虧其精者,故能隨變任化而與物俱遷也。

  【七】【注】還輔其自然也。

  【疏】相,助也。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還元,輔於自然之道也。

  【釋文】《相天》息亮反。

  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潜行不窒【一】,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二】。請問何以至於此【三】?」

  【一】【注】其心虛,故能御群實。

  【疏】古人稱師曰子,亦是有德之嘉名。具斯二義,故曰子列子,即列禦寇也。〔關尹〕,姓尹,名喜,字公度,為函谷關令,故曰關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懷道抱德,故禦寇詢之也。窒,塞也。夫至極聖人,和光匿燿,潛伏行世,混跡同塵,不為物境障礙,故等虛室,空而無塞。本亦作空字。

  【釋文】《關尹》李云:關令尹喜也。《不窒》珍悉反。

  【二】【注】至適,故無不可耳,非物往可之。

  【疏】冥於寒暑,故火不能災;一於高卑,故心不恐懼。

  【釋文】《蹈火》徒報反。

  【三】【疏】總結前問意也。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一】。居,予語女【二】!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三】?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一)而已【四】。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五】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二)焉【六】!彼將處乎不淫之度【七】,而藏乎無端之紀【八】,遊乎萬物之所終始【九】,壹其性【一○】,養其氣【一一】,合其德【一二】,以通乎物之所造【一三】。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一四】!

  【一】【疏】夫不為外物侵傷者,乃是保守純和之氣,養於恬淡之心而致之也,非關運役心智,分別巧詐,勇決果敢而得之。

  【釋文】《非知》音智。《之列》音例。本或作例。

  【二】【疏】命禦寇令復坐,我告女至言也。

  【釋文】《予語》魚據反。《女》音汝。後同。

  【三】【注】唯無心者獨遠耳。

  【釋文】《相遠》于萬反。

  【四】【注】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

  【疏】夫形貌聲色,可見聞者,皆為物也。(二)〔而〕彼俱物,何足以遠,亦何足以先至乎?俱是聲色故也。唯當非色非聲,絕視絕聽者,故能超貌象之外,在萬物之先也。

  【五】【注】常遊於極。

  【疏】夫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者也;無變無化,故能變化於萬物者也。是以群有從造化而受形,任變化之妙本。

  【六】【注】夫至極者,非物所制。

  【疏】夫得造化之深根,自然之妙本,而窮理盡性者,世間萬物,何得止而控馭焉!故當獨往獨來,出沒自在,乘正御辯,於何待焉!

  【釋文】《焉得》於虔反。

  【七】【注】止於所受之分。

  【疏】彼之得道聖人,方將處心虛淡,其度量弘博,終不滯於世閒。

  【八】【注】冥然與變化日新。

  【疏】大道無端無緒,不始不終,即用此混沌而為紀綱,故聖人藏心晦跡於恍惚之鄉也。

  【九】【注】終始者,物之極。

  【疏】夫物所始終,謂造化也。言生死始終,皆是造化,物固以終始為造化也。而聖人放任乎自然之境,遨遊乎造化之場。

  【一○】【注】飾則二矣。

  【疏】率性而動,故不二也。

  【一一】【注】不以心使之。

  【疏】吐納虛夷,故愛養元氣。

  【一二】【注】不以物離性。

  【疏】抱一不離,故常與玄德冥合也。

  【一三】【注】萬物皆造於自爾。

  【疏】物之所造,自然也。既一性合德,與物相應,故能達至道之原,通自然之本。

  【一四】【疏】是者,指斥以前聖人也。自,從也。若是者,其保守自然之道,全而不虧,其心神凝照,曾無閒郤,故世俗事物,何從而入於靈府哉!

  【釋文】《無郤》去逆反。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色上有形字。(二)闕誤引張君房本止作正。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 )物而不慴。【一】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二】,而況得全於天乎【三】?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四】。復讎者不折鏌干【五】,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六】,是以天下平均【七】。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八】。

  【一】【疏】自此已下,凡有三譬,以況聖人任獨無心。一者醉人,二者利劍,三者飄瓦,此則是初。夫醉人乘車,忽然顛墜,雖復困疾,必當不死。其謂心無緣慮,神照凝全,既而乘墜不知,死生不(人)〔入〕,是故遻於外物而情無慴懼。

  【釋文】《之墜》字或作隊,同。直類反。後皆同。◎家世父曰:始守乎氣而終養乎神,道家所謂鍊氣歸神也。《乘亦》音繩,又繩證反。《遻》音悟,郭音愕。爾雅云:遻,忤也。郭注云:謂干觸。◎盧文弨曰:今本作()。《不慴》之涉反,懼也。李郭音習。

  【二】【注】醉故失其所知耳,非自然無心者也。

  【三】【疏】彼之醉人,因於困酒,猶得暫時凝淡,不為物傷,而況德全聖人,冥於自然之道者乎!物莫之傷,故其宜矣。

  【四】【注】不闚性分之外,故曰藏。

  【疏】夫聖人照等三光,智周萬物,藏光塞智於自然之境,故物莫之傷矣。

  【五】【注】夫干將鏌鎁,雖與讎為用,然報讎者不事折之,以其無心。

  【疏】此第二(諭)〔喻〕(一)也。干將鏌鎁,並古之良劍。雖用劍殺害,因以結讎,而報讎之人,終不瞋怒此劍而折之也,其為無心,故物莫之害也。

  【釋文】《鏌》音莫。本亦作莫。《干》李云:鏌耶干將,皆古之利劍名。吳越春秋云:吳王闔閭使干將造劍,劍有二狀,一曰干將,二曰鏌耶。鏌耶,干將妻名也。

  【六】【注】飄落之瓦,雖復中人,人莫之怨者,由其無情。

  【疏】飄落之瓦,偶爾傷人,雖忮逆褊心之夫,終不怨恨,為瓦是無心之物。此第三(諭)〔喻〕也。

  【釋文】《忮心》之豉反,郭、李音支。害也。字書云:佷也。《飄瓦》匹遙反,郭李云:落也。《雖復》扶又反。下章同。《中人》丁仲反。

  【七】【注】凡不平者,由有情。

  【八】【注】無情之道大矣。

  【疏】夫海內清平,遐荒靜息,野無攻戰之亂,朝無殺戮之刑者,蓋由此無為之道,無心聖人,故致之也。是知無心之義大矣。

  【校】(一)喻諭古字通,但比喻字疏文前皆作喻。

  不開人之天(一),而開天之天【一】,開天者德生【二】,開人者賊生【三】。不厭其天,不忽於人【四】,民幾乎以其真【五】!」

  【一】【注】不慮而知,開天也;知而後感,開人也。然則開天者,性之動也;開人者,知之用也。

  【疏】郭注云:不慮而知,開天者也;知而後感,開人者也。然則開天者,性之動;開人者,知之用。郭得之矣,無勞更釋。

  【二】【注】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忘餘,斯德生也。

  【三】【注】知用者,從感而求,勌(二)而不已,斯賊生也。

  【疏】夫率性而動,動而常寂,故德生也。運智御世,為害極深,故賊生也。老經云,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也。

  【四】【注】任其天性而動,則人理亦自全矣。

  【疏】常用自然之性,不厭天者也;任智自照於物,斯不忽人者也。

  【釋文】《不厭》李於豔反,徐於瞻反。

  【五】【注】民之所患,偽之所生,常在於知用,不在於性動也。

  【疏】幾,盡也。因天任人,性動智用,既而人天無別,知用不殊,是以率土盡真,蒼生無偽者也。

  【釋文】《幾乎》音機,或音祈。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天作人。(二)世德堂本勌作勸。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一】。

  【一】【疏】痀僂,老人曲腰之貌。承蜩,取蟬也。掇,拾也。孔子聘楚,行出林籟之中,遇老公以竿承蟬,如俛拾地芥,一無遺也。

  【釋文】《痀》郭於禹反,李徐居具反,又其禹反。《僂》郭音縷,李徐良付反。《承》一本作美。◎慶藩案承讀為拯,(說文作〈扌升〉。)拯,謂引取之也。艮六二不拯其隨,虞翻曰:拯,取也。釋文拯作承,(通志堂〔本〕改承為拯。)云音拯救之拯。(復)〔渙〕(一)初六用拯馬壯吉,釋文:子夏(拯)作〈扌升〉;〈扌升〉,取也。列子黃帝篇使弟子並流而承之,釋文承音拯,引方言出溺為承。(今方言作拯。)宣十二年左傳曰,目於眢井而拯之,釋文拯作承,云音拯。皆引取之義也。《蜩》音條,蟬也。《猶掇》丁活反,拾也。

  【校】(一)渙字依易釋文改。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一】。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二】;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三】;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四】。吾處身也,若厥(一)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五】;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六】。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七】!」

  【一】【疏】怪其巧妙一至於斯,故問其方。答云有道也。

  【二】【注】累二丸於竿頭,是用手之停審也。故(二)其承蜩,所失者不過錙銖之閒也。

  【疏】錙銖,稱兩之微數也。初學承蜩,時經半歲,運手停審,故所失不多。

  【釋文】《五六月》司馬云:黏蟬時也。《累丸》劣彼反。下同。司馬云:謂累之於竿頭也。◎慶藩案列子釋文引司馬云:纍垸,謂累丸於竿頭也。與釋文小異。《者錙》側其反。《銖》音殊。

  【三】【注】所失愈(多)〔少〕(三)。

  【疏】時節(猶)〔尤〕久,累丸(徵)〔增〕多,所承之蜩十失其一也。

  【四】【注】停審之至,故乃無所復失。

  【疏】累五丸於竿頭,一無墜落,停審之意,遂到於斯,是以承蜩蟬猶如俛拾。

  【五】【注】不動之至。

  【疏】拘,謂斫殘枯樹枝也。執,用也。我安處身心,猶如枯樹,用臂執竿,若槁木之枝,凝寂停審,不動之至。斯言有道,此之謂也。

  【釋文】《若厥》本或作橛,同。其月反。《株》音誅。《拘》其俱反,郭音俱。李云:厥,豎也,豎若株拘也。◎盧文弨曰:也字未刻,依宋本補。◎家世父曰:列子黃帝篇作若橛株駒,注云:株駒,斷木也。山海經海內經,(達)〔建〕(四)木有九欘,下有九枸。郭璞注:欘,枝回曲也,枸,根盤錯也。說文:株,木根也。徐鉉曰:在土曰根,在土上曰株。株枸者,近根盤錯處;厥者,斷木為杙也。身若斷株,臂若槁木之枝,皆堅實不動之意。《若槁》苦老反。

  【六】【疏】二儀極大,萬物甚多,而運智用心,唯在蜩翼,蜩翼之外,無他緣慮也。

  【七】【注】遺彼故得此。

  【疏】反側,猶變動也。外息攀緣,內心凝靜,萬物雖眾,不奪蜩翼之知,是以事同拾芥,何為不得也!

  【校】(一)趙諫議本作橛。(二)世德堂本無故字。(三)少字依世德堂本改。(四)建字依山海經原文改。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一】」

  【一】【疏】夫運心用志,凝靜不離,故累丸乘蜩,妙凝神鬼。而尼父勉勖門人,故云痀僂丈人之謂也。

  【釋文】《不分》如字。◎俞樾曰:凝當作疑。下文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即此所謂乃疑於神也。列子黃帝篇正作疑,張湛注曰:意專則與神相似者也。可據以訂正。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一】。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二】。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三】。』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一】【疏】觴深,淵名也。其狀似桮,因以為名,在宋國也。津人,謂津濟之人也。操,捉也。顏回嘗經行李,濟渡斯淵,而津人操舟,甚有方便,其便辟機巧,妙若神鬼,顏回怪之,故問夫子。

  【釋文】《操舟》七曹反。下章同。

  【二】【注】言物雖有性,亦須數習而後能耳。

  【疏】顏回問:「可學否?」答曰:「好游涉者,數習則能。」夫物雖稟之自然,亦有習以成性者。

  【釋文】《數能》音朔。注、下同。

  【三】【注】沒人,謂能鶩沒於水底。

  【疏】注云,謂鶩沒水底。鶩,鴨子也。謂津人便水,沒入水下,猶如鴨鳥沒水,因而捉舟。

  【釋文】《鶩》音木,鴨也。

  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一】。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二】。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三】,惡往而不暇【四】!以瓦注(一)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歹昏〉【五】。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六】。」

  【一】【注】習以成性,遂若自然。

  【疏】好游於水,數習故能,心無忌憚,忘水者也。

  【二】【注】視淵若陵,故視舟之覆於淵,猶車之卻退於阪也。

  【疏】好水數游,習以成性,遂使顧視淵潭,猶如陵陸,假令舟之顛覆,亦如車之卻退於阪。

  【釋文】《之覆》芳服反。注、下同。《猶其車卻也》元嘉本無車字。

  【三】【注】覆卻雖多而猶不以經懷,以其性便故也。

  【疏】舍,猶心中也。隨舟進退,方便萬端,陳在目前,不關懷抱。既(不)〔能〕忘水,豈復勞心!◎俞樾曰:萬下脫物字。此本以覆卻萬物為句,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為句。方者,並也。方之本義為兩舟相並,故方有並義。荀子致仕篇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楊倞曰:方起,並起。漢書楊雄傳雖方征僑與偓佺兮,師古注曰:方,謂並行也。皆其證也。方陳乎前,謂萬物並陳乎前也。今上句脫物字,而以方字屬上讀,則所謂陳前者,果何指歟?郭注曰:覆卻雖多,而猶不以(輕)〔經〕懷,是其所據本有物字。蓋正文是萬物,故以多言,若如今本作萬方,當以廣大言,不當以多言也。列子黃帝篇正作覆卻萬物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可據以訂正。

  【四】【注】所遇皆閒暇也。

  【疏】率性操舟,任真游水,心無矜係,何往不閒!豈唯操舟,學道亦爾,但能忘遣,即是達生。

  【釋文】《惡往》音烏。《閒暇》音閑。

  【五】【注】所要愈重,則其心愈矜也。

  【疏】注,射也。用瓦器賤物而戲賭射者,既心無矜惜,故巧而中也。以鉤帶賭者,以其物稍貴,恐不中垛,故心生怖懼而不著也。用黃金賭者,既是極貴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亂而不中也。是以津人以忘遣故若神,射者以矜物故昏亂。是以矜之則拙,忘之則巧,勗諸學者,幸志之焉。

  【釋文】《瓦注》之樹反。李云:擊也。《憚》徒丹反,又音丹,又丈旦反。忌惡也。一曰難也。《〈歹民〉》武典反,又音昏,又音門。本亦作〈歹昬〉。說文云:〈歹昬〉,瞀也。元嘉本作昏。◎盧文弨曰:今本〈歹民〉作〈歹昬〉,舊瞀也作矜也,訛。今據本書改正。◎慶藩案〈歹民〉,速也。又呂覽去尤篇以黃金殶者殆。殆,疑也,(見襄四年公羊傳注。)亦迷惑之意。黃金殶者之殶不別見。呂覽高注亦云無考。列子黃帝篇以瓦摳者〈歹民〉,淮南說林訓以金鉒者跂,並襲莊子而不作殶字。《所要》一遙反。

  【六】【注】夫欲養生全內者,其唯無所矜重也。

  【疏】夫射者之心,巧拙無二,為重於外物,故心有所矜,只為貴重黃金,故內心昏拙,豈唯在射,萬事亦然。

  【校】(一)闕誤云:呂覽注作殶,餘同。

  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一】,吾子與祝腎游,亦何聞焉【二】?」

  【一】【注】學生者務中適。

  【釋文】《田開之》李云:開之,其名也。《周威公》崔本作周威公灶。◎俞樾曰:史記周本紀(孝)〔考〕(一)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桓公卒,子威公代立。此周威公殆即其人乎?索隱: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威公之子;東周惠公名班,而威公之名不傳。崔本可補史闕。《祝腎》上之六反,下市軫反。字又作緊,音同。本或作賢。《學生》司馬云:學養生之道也。《務中》丁仲反。下章注而中適同。

  【二】【疏】姓田,名開之,學道之人。姓祝,名腎,懷道者也。周公之胤,莫顯其名,食采於周,諡曰威也。素聞祝腎學養生之道,開之既從游學,未知何所聞乎?有此咨疑,庶稟其術。

  【釋文】《吾子與祝腎游》司馬本以吾子屬上句,更云子與祝腎游。

  【校】(一)考字依俞樓雜篹改。

  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一】!」

  【一】【疏】開之謂祝腎為夫子。拔篲,掃帚也。言我操提掃帚,參侍門戶,灑掃庭前而已,亦何敢輒問先生之道乎!古人事師,皆擁篲以充役也。

  【釋文】《操》七曹反。《拔》蒲末反,徐甫末反。李云:把也。《篲》似歲反,徐以醉反,郭(矛)〔予〕(一)稅反,李尋恚反,信醉反,或蘇忽反。帚也。◎盧文弨曰:信醉上脫又字。《亦何聞於夫子》絕句。

  【校】(一)予字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

  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一】。」

  【一】【疏】讓,猶謙也。養生之道,寡人願聞,幸請指陳,不勞謙遜。

  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一】。』」

  【一】【疏】我承祝腎之說,養生譬之牧羊,鞭其後者,令其折中。

  【釋文】《而鞭》如字。崔本作〈走叟〉,云:匿也;視其羸瘦在後者,匿著牢中養之也。◎家世父曰:崔說非也。鞭其後,則前者于于然行矣。注視其後而前者不勞也,謹持其終者也。郭象注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亦誤。

  威公曰:「何謂也【一】?」

  【一】【疏】未悟田開之言,故更發疑問。

  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一】。有張毅者,高(一)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二】。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三】。」

  【一】【疏】姓單名豹,魯之隱者也。巖居飲水,不爭名利,雖復年齒長老而形色不衰,久處山林,忽遭餓虎所食。

  【釋文】《單豹》音善。李云:單豹,隱人姓名也。《而水飲》元嘉本作飲水。

  【二】【疏】姓張名毅,亦魯人也。高門,富貴之家也。縣薄,垂簾也。言張毅是流俗之人,追奔世利,高門甲第,朱戶垂簾,莫不馳驟參謁,趨走慶弔,形勞神弱,困而不休,於是內熱發背而死。

  【釋文】《縣》音玄。《薄》司馬云:簾也。《無不走也》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李云:走,往也。◎俞樾曰:無不走也,語意未明。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亦殊迂曲。走乃趣之壞字。文選幽通賦李注引此文曰: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趣義也。字正作趣,但衍義字耳。呂覽必已篇曰,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高注曰:過之必趨。淮南人閒篇曰,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眾必下,廝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其義更明。莊子文不僃,故學者莫得其解。

  【三】【注】夫守一方之事至於過理者,不及於會通之適也。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

  【疏】單豹寡欲清虛,養其內德而虎食其外。張毅交游世貴,養其形骸而病攻其內以死。此二子各滯一邊,未為折中,故並不鞭其後也。

  【釋文】《去其》起呂反。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高上有見字。

  仲尼曰:「無入而藏【一】,無出而陽【二】,柴立其中央【三】。三者若得,其名必極【四】。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五】!人之所取(一)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閒;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六】。」

  【一】【注】藏既內矣,而又入之,此過於入也。

  【疏】注云,入既入矣,而又藏之。偏滯於處,此單豹也。

  【二】【注】陽既外矣,而又出之,是過於出也。

  【疏】陽,顯也。出既出矣,而又顯之。偏滯於出,此張毅也。

  【三】【注】若槁木之無心而中適,是立也。

  【疏】柴,木也。不滯於出,不滯於處,出處雙遣,如槁木之無情,妙捨二邊,而獨立於一中之道。

  【四】【注】名極而實當也。

  【疏】夫因名詮理,從理生名。若得已前三句語意者,則理窮而名極者也。亦言:得此三者名為證至極之人也。

  【五】【疏】塗,道路也。夫路有劫賊,險難可畏,十人同行,一人被殺,則親情相戒,不敢輕行,彊盛卒伍,多結徒伴,斟量平安,然後敢去。豈不知全身遠害乎!

  【釋文】《畏塗》司馬云:阻險道可畏懼者也。《卒徒》子忽反。《亦知》音智。

  【六】【注】十殺一耳,便大畏之;至於色欲之害,動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斯過之甚也。

  【疏】衽,衣服也。夫塗路患難,十殺其一,猶相戒慎,不敢輕行。況飲食之間,不能將節,衽席之上,恣其淫蕩,動之死地,萬無一全。舉世皆然,深為罪過。

  【釋文】《衽》而甚反,徐而鴆反。李云:臥衣也。鄭注禮記云:臥席也。《動皆之死地》一本無地字。《不冒》音墨。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取作最。

  祝宗人元端以臨牢筴,說彘【一】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牜豢〉(一)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則汝為之乎【二】?」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自為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二)異彘者何也?【三】

  【一】【疏】祝,祝史也,如今太宰六祝官也。元端,衣冠。筴,圈也。彘,豬也。夫饗祭宗廟,必有祝史,具於元端冠服,執版而祭鬼神。未祭之間,臨圈說彘。說彘之文,在於下也。

  【釋文】《牢筴》初革反。李云:牢,豕室也。筴,木欄也。《說》如字,又始銳反。《彘》直例反。本亦作豕。

  【二】【疏】〈牜豢〉,養也。俎,盛肉器也,謂彫飾之俎也。說彘曰:「汝何須好生而惡死乎?我將養汝以好食,齊戒以潔清,藉神坐以白茅,置汝身於俎上,如此相待,豈不欲為之乎?」

  【釋文】《奚惡》烏路反。《〈牜豢〉》音患。司馬云:養也。本亦作犧。《日齊》側皆反。後章同。《藉》在夜反,又在亦反。《尻》苦羔反。《彫俎》莊呂反。畫飾之俎也。

  【三】【注】欲贍則身亡,理常俱耳,不閒(三)人獸也。

  【疏】措,置也。腞,畫飾也;楯,筴車也;謂畫輀車也。聚僂,棺槨也。為彘謀者,不如置之圈內,食之糟穅,不用白茅,無勞彫俎;自為謀,則苟且生時有乘軒戴冕之尊,死則置於棺中,載於楯車之上,則欲得為之。為彘謀則去白茅彫俎,自為謀則取於軒冕楯車,而異彘者何也?此蓋顛倒愚癡,非達生之性也。

  【釋文】《為彘》于偽反。下自為、為彘同。《食以》音嗣。《穅》音康。《糟》音遭。《錯之》七故反,置也。又如字。本又作措。《腞》音直轉反,又敕轉反。《楯》食準反,徐敕荀反,李敕準反。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聚僂》力主反。司馬云: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為之。一云:聚僂,棺槨也。一云:聚當作菆,才官反;僂當作蔞,力久反;謂殯於菆塗蔞翣之中。◎王念孫曰:釋文引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娶)〔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為之。一云,(娶)〔聚〕僂,棺槨也。一云:(娶)〔聚〕當作菆,僂當作蔞,謂殯於菆塗蔞翣之中。案腞讀為輇,謂載柩車也。雜記載以輲車,鄭注曰:輲讀為輇。(釋文:輇,市專反,又市轉反。)士喪禮記〔下篇〕(四)注曰:載柩車。周禮謂之蜃車,雜記謂之團,或作輇,或作槫,聲讀皆相附耳。其車之轝狀如床,中央有轅,前後出,設前後輅。轝上有四周,下則前後有軸,以輇為輪。許叔重說,有輻曰輪,無輻曰輇。輇,輲,槫,團,並字異而義同,此作腞,義亦同也。楯讀為輴,亦謂載柩車也。檀弓曰:天子之殯也,菆塗龍輴以槨。又曰:天子龍輴而槨幬,諸侯輴而設幬。喪大記曰:君殯用輴,鄭注曰:天子之殯,居棺以龍輴,諸侯輴不畫龍,大夫廢輴。士喪禮下篇注曰:輁,狀如長床,穿桯,前後著金而關軸焉,大夫諸侯以上有四周,謂之輴。(此謂朝廟時所用。)輴與楯,古字通。雜記注曰,載柩以楯,是其證也。聚僂,謂柩車飾也。眾飾所聚,故曰(娶)〔聚〕僂;亦以其形中高而四下,故言僂也。雜記注曰:將葬,載柩之車飾曰柳。周官縫人,衣翣柳之材,注曰:柳之言聚,(謂)〔諸〕(五)飾之所聚。劉熙釋名曰:輿棺之車,其蓋曰柳。柳,聚也,眾飾所聚,亦其形僂也。檀弓曰:設蔞翣。荀子禮論篇曰:無帾絲歶縷,翣其〈豸頁〉以象菲帷幬尉也。柳,蔞,縷,僂,並字異而義同。呂氏春秋節喪篇僂翣以督之。其字亦作僂。釋文所引或說,以僂為蔞翣字,是也。餘說皆失之。◎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腞,猶篆也,楯,猶案也,聚僂,器名也,今冢壙中注為之。疑楯與輴同,腞楯,即畫輴也,喪大記所謂葬用輴者是也。聚僂,曲簿也,荀子謂之簿器,喪大記所謂熬,(居)〔君〕(六)八筐,大夫六筐,士四筐是也。輴者,所以載柩,故曰腞楯之上;筐筲納之槨內棺外,故曰聚僂之中;皆大夫以上飾葬之具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牜豢〉作豢。(二)闕誤引張潛夫本所上有其字。(三)趙諫議本閒作問。(四)下篇二字依下文補,士喪禮下篇即既夕禮。(五)諸字依讀書雜志改。(六)君字依喪大記改。

  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對曰:「臣無所見。」【一】

  【一】【疏】公,即桓公小白也。畋獵於野澤之下,而使管夷吾御車。公因見鬼,心有所怖懼,執管之手問之。答曰:「臣無所見。」此章明凡百病患,多因妄係而成。

  公反,誒詒為病,數日不出【一】。齊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二】!夫忿滀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三】;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則為病【四】。」

  【一】【疏】誒詒,是懈怠之容,亦是(數)〔煩〕悶之貌。既見鬼,憂惶而歸,遂成病患,所以不出。

  【釋文】《去反》一本作公反。◎盧文弨曰:今本作公反。《誒》於代反,郭音熙。說文云:可惡之辭也。李呼該反,一音哀。《詒》吐代反,郭音怡,李音臺。司馬云:懈倦貌。李云:誒詒,失魂魄也。《數日》所主反。司馬本作數月。

  【二】【疏】姓皇子,字告敖,齊之賢人也。既聞公有病,來問之,云:「公妄係在心,自遭傷病。鬼有何力,而能傷公!」欲以正理遣其邪病也。

  【釋文】《皇子告敖》如字。司馬云:皇,姓;告敖,字;齊之賢士也。◎俞樾曰:廣韻六止子字注:複姓十一〔氏〕(一),莊子有皇子告敖。則以皇子為複姓。列子湯問篇末載錕鋙劍火浣布事,云皇子以為無此物,殆即其人也。《鬼惡》音烏。

  【三】【疏】夫人忿怒則滀聚邪氣,於是精魂離散,不歸於身,則心虛弊犯神,道不足也。

  【釋文】《忿》拂粉反,李房粉反。《滀》敕六反。《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李云:忿,滿也。滀,結聚也。精神有逆,則陰陽結於內,魂魄散於外,故曰不足。

  【四】【疏】夫邪氣上而不下,則上攻於頭,令人心中怖懼,鬱而好怒;下而不上,陽伏陰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夫心者,五藏之主 神靈之宅,故氣當身心則為病。

  【釋文】《上》時掌反。下同。《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亡尚反。李云:陽散陰凝,故怒;陰發陽伏,故忘也。《不上不下中》丁仲反。《身當心則為病》李云:上下不和,則陰陽爭而攻心。心,精神主,故病也。

  【校】(一)氏字依諸子平議補。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

  曰「有【一】。沈有履,灶有髻【二】。戶內之煩壤,雷霆處之【三】;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四】;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五】。水有(岡)〔罔〕(一)象【六】,丘有峷【七】,山有夔【八】,野有彷徨,澤有委蛇【九】。」

  【一】【疏】公問所由,答言有鬼。

  【二】【疏】沈者,水下〔汙〕(二)泥之中,有鬼曰履。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

  【釋文】《沈有履》司馬本作沈有漏,云:沈水汙泥也。漏,神名。◎俞樾曰:司馬云:沈,水汙泥也。則當與水有岡象等句相次,不當與灶有髻相次也。沈當為煁。煁從甚聲,沈從冘聲,兩音相近。詩蕩篇其命匪諶,說文心部引作天命匪忱;常棣篇和樂且湛,禮記中庸篇引作和樂且耽;並其證也。煁之通作沈,猶諶之通作忱,湛之通作耽矣。白華篇卬烘於煁,毛傳曰:煁,灶也。是煁灶同類,故以煁有履灶有髻並言之耳。鄭裨諶字灶,諶即煁之假字;漢書古今人表作裨湛,湛亦煁之假字。李善注文選鄒陽上吳王書曰:湛,今沈字;又注答賓戲曰:湛,古沈字。然則以沈為煁,即以湛為煁也。《灶有髻》音結,徐胡節反,郭音詰,李音吉。司馬云: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慶藩案史記孝武本紀索隱引司馬,髻作浩,云:浩,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三】【疏】門戶內糞壤之中,其間有鬼,名曰雷霆。

  【釋文】《霆》音庭,又音挺,又徒佞反。

  【四】【疏】人宅中東北牆下有鬼,名倍阿鮭蠪,躍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帶劍持戟。

  【釋文】《倍》音裴,徐扶來反。《阿鮭》本亦作蛙,戶媧反,徐胡佳反。《蠪》音龍,又音聾。《躍之》司馬云:倍阿,神名也。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劍持戟。

  【五】【疏】豹頭馬尾,名曰泆陽。

  【釋文】《泆陽》音逸。司馬云:泆陽,豹頭馬尾,一作狗頭。一云:神名也。

  【六】【疏】注云(三),狀如小兒,黑色,赤衣,大耳,長臂,名曰(岡)〔罔〕象。

  【釋文】《罔象》如字。司馬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

  【七】【疏】其狀如狗,有角,身有文彩。

  【釋文】《峷》本又作莘。所巾反,又音臻。司馬云:狀如狗,有角,文身五采。

  【八】【疏】大如牛,狀如鼓,一足行也。

  【釋文】《夔》求龜反。司馬云:狀如鼓而一足。

  【九】【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

  【釋文】《方》音傍。本亦作彷,同。《皇》本亦作徨,同。司馬云:方皇,狀如蛇,兩頭,五采文。◎盧文弨曰:今本作彷徨。

  【校】(一)罔字依世德堂本改。(二)汙字依釋文補。(三)今本無此注,注疑司馬之誤。

  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一】?」

  【一】【疏】桓公見鬼,本在澤中,既聞委蛇,故問其狀。

  【釋文】《委》於危反,又如字。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一】。」於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二】。

  【一】【疏】辴,喜笑貌也。殆,近也。若見委蛇,近為霸主。桓公聞說,大笑歡(之)〔云〕:「我所見正是此也。」

  【釋文】《朱冠》司馬本作俞冠,云:俞國之冠也,其制似螺。《惡聞雷》烏路反。《捧》芳勇反。《其首》司馬本同。一本作手。《辴》敕引反,徐敕一反,又敕私反。司馬云:笑貌。李云:大笑貌。

  【二】【注】此章言憂來而累生者,不明也;患去而性得者,達理也。

  【疏】聞說委蛇,情中暢適,於是整衣冠,共語論,不終日而情抱豁然,不知疾病從何而去也。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一】。

  【一】【疏】姓紀,名渻子,亦作消字,隨字讀之。為齊王養雞,擬鬥也。此章明不必稟生知自然之理,亦有積習以成性者。

  【釋文】《紀渻》所景反,徐所幸反。人姓名也。一本作消。《為》于偽反。《王》司馬云:齊王也。◎俞樾曰:列子黃帝篇亦載此事,云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鬥雞,則非齊王也。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一】。」

  【一】【疏】養經十日,「堪鬥乎?」答曰:「始性驕矜,自恃意氣,故未堪也。」

  【釋文】《虛憍》居喬反,又巨消反。李云:高也。司馬云:高仰頭也。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一】。」

  【一】【疏】見聞他雞,猶相應和若形聲影響也。

  【釋文】《猶應》應對之應。下同。《嚮》許丈反。本亦作響。《景》於領反,又如字。李云:應響鳴,顧景行。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一】。」

  【一】【疏】顧視速疾,意氣強盛,心神尚動,故未堪也。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一】,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一),反走矣【二】。」

  【一】【疏】幾,盡也。都不驕矜,心神安定,雞雖有鳴,已無變慴。養雞之妙,理盡於斯。

  【二】【注】此章言養之以至於全者,猶無敵於外,況自全乎!

  【疏】神識安閒,形容審定,遙望之者,其猶木雞,不動不驚,其德全具,他人之雞,見之反走,天下無敵,誰敢應乎!

  【校】(一)闕誤引文如海、劉得一本者上有見字。

  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一】。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二】數百步而出,被髮行歌而游於塘下【三】。

  【一】【疏】呂梁,水名。解者不同,或言是西河離石有黃河縣絕之處,名呂梁也;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龍門,河水所經,瀑布而下,亦名呂梁;或言宋國彭城縣之呂梁。八尺曰仞,計高二十四丈而縣下也。今者此水,縣注名高,蓋是寓言,談過其實耳。黿者,似鱉而形大;鼉者,類魚而有腳。此水瀑布既高,流波峻駛,遂使激湍騰沫四十里,至於水族,尚不能游,況在陸生,如何可涉!

  【釋文】《呂梁》司馬云:河水有石絕處也。今西河離石西有此縣絕,世謂之黃梁。淮南子曰:古者龍門未鑿,河出孟門之上也。◎慶藩案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三引郡國志轉引司馬云:呂梁即龍門也。不若釋文之詳。《縣水》音玄。《三十仞》音刃,七尺曰仞。《流沫》音末。《黿》音元。《鼉》徒多反,或音檀。《鱉》字又作鱉,必滅反。

  【二】【疏】激湍沸涌,非人所能游,忽見丈夫,謂之遭溺而困苦,故命弟子隨流而拯接之。

  【釋文】《有苦》如字。司馬云:病也。《拯之》拯救之拯。

  【三】【疏】塘,岸也。既安於水,故散髮而行歌,自得逍遙,遨遊岸下。

  【釋文】《數百》所主反。《被髮》皮寄反。《行歌》司馬本作行道。道,常行之道也。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一】?」

  【一】【疏】丈夫既不憚流波,行歌自若,尼父怪其如此,從而問之:「我謂汝為鬼神,審觀察乃人也。汝能履深水,頗有道術不乎?」

  曰:「亡,吾無道【一】。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二】。與齊俱入,與汨偕出【三】,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四】。此吾所以蹈之也【五】。」

  【一】【疏】答云:「我更無道術,直是久游則巧,習以性成耳。」

  【二】【疏】「我初始生於陵陸,遂與陵為故舊也。長大游於水中,習而成性也。既習水成性,心無懼憚,恣情放任,遂同自然天命也。」

  【釋文】《長乎》丁丈反。下同。

  【三】【注】磨翁而旋入者,齊也;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疏】湍沸旋入,如磑心之轉者,齊也;回復騰漫而反出者,汨也。既與水相宜,事符天命,故出入齊汨,曾不介懷。郭注云磨翁而入者,關東人喚磑為磨,磨翁而入,是磑釭轉也。

  【釋文】《與齊》司馬云:齊,(向)〔回〕(一)水如磨齊也。郭云:磨翁而旋入者,齊也。◎慶藩案齊,物之中央也。呂刑天齊於民,馬注:齊,中也。管子正世篇治莫貴於得齊,謂得中也。(王念孫曰:人臍居腹之中,故謂之臍。臍者齊也。)漢書郊祀志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蘇林注:當天中央齊也。與司馬訓為回水如磨之義正同。《與汨》胡忽反。司馬云:涌波也。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四】【注】任水而不任己。

  【疏】隨順於水,委質從流,不使私情輒懷違拒。從水尚爾,何況唯道是從乎!

  【五】【疏】更無道術,理盡於斯。

  【校】(一)回字依釋文原本改。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一】?」

  【一】【疏】未開斯旨,請重釋之。

  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一】。」

  【一】【注】此章言人有偏能,得其所能而任之,則天下無難矣。用夫無難以涉乎生生之道,何往而不通也!

  【疏】此之三義,並釋於前,無勞重解也。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一】。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二】?」

  【一】【注】不似人所作也。

  【疏】姓梓,名慶,魯大匠也。亦云:梓者,官號;鐻者,樂器似夾鍾。亦言:鐻似虎形,刻木為之。彫削巧妙,不類人工,見者驚疑,謂鬼神所作也。

  【釋文】《梓》音子。《慶》李云:魯大匠也。梓,官名;慶,其名也。◎俞樾曰:春秋襄四年左傳匠慶謂季文子,杜注:匠慶,魯大匠。即此梓慶。《鐻》音據。司馬云:樂器也,似夾鍾。

  【二】【疏】魯侯見其神妙,怪而問之:「汝何道術為此鐻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一】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二】;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三】;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四】,其巧專而外骨(一)消【五】;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六】。則以天合天【七】,器之所以疑神者,其(二)是與【八】!」

  【一】【疏】梓答云:「臣是工巧材人,有何藝術!雖復如是,亦有一法焉。臣欲為鐻之時,未嘗輒有攀緣,損耗神氣,必齊戒清潔以靜心靈也。」

  【釋文】《秏》呼報反。司馬云:損也。◎盧文弨曰:今本作耗,非。《氣》李云:氣耗則心動,心動則神不專也。

  【二】【疏】心跡既齊,凡經三日,至於慶弔賞罰,官爵利祿,如斯之事,並不入於情田。

  【三】【疏】齊日既多,心靈漸靜,故能非譽雙遣,巧拙兩忘。

  【釋文】《非譽》音餘。

  【四】【注】視公朝若無,則跂慕之心絕矣。

  【疏】輒然,不敢動貌也。齊潔既久,情義清虛,於是百體四肢,一時忘遣,輒然不動,均於枯木。既無意於公私,豈有懷於朝廷哉!

  【釋文】《輒然》丁協反。輒然,不動貌。《無公朝》直遙反。注同。

  【五】【注】性外之事去也。

  【疏】滑,亂也。專精內巧之心,消除外亂之事。

  【釋文】《骨消》如字。本亦作滑消。

  【六】【注】必取材中者也。

  【疏】外事既除,內心虛靜,於是入山林觀看天性好木,形容軀貌至精妙,而成事堪為鐻者,然後就手加工焉。若其不然,則止而不為。

  【釋文】《成見》賢遍反。《材中》丁仲反。

  【七】【注】不離其自然也。

  【疏】機變雖加人工,木性常因自然,故以合天也。

  【八】【注】盡因物之妙,故乃(三)疑是鬼神所作也(四)。

  【疏】所以鐻之微妙疑似鬼神者,只是因於天性,順其自然,故得如此。此章明順理則巧若神鬼,性乖則心勞而自拙也。

  【釋文】《是與》音餘。

  【校】(一)趙諫議本骨作滑。(二)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其下有由字。(三)趙本無乃字。(四)世德堂本也作耳,趙本無。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一)弗過也【一】,使之鉤百而反【二】。

  【一】【疏】姓東野,名稷,古之善御人也,以御事魯莊公。左右旋轉,合規之圓,進退抑揚,中繩之直,莊公以為組繡織文,不能過此之妙也。

  【釋文】《東野稷》李云:東野,姓;稷,名也。司馬云:孫卿作東野畢。《以御見》賢遍反。下同。《莊公》李云:魯莊公也。或云:內篇曰,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問於蘧伯玉,則不與魯莊同時,當是衛莊公。◎俞樾曰:荀子哀公篇載此事,莊公作定公,顏闔作顏淵,則為魯定公矣。《中繩》丁仲反。下同。《文弗過也》司馬云:謂過織組之文也。

  【二】【疏】任馬旋回,如鉤之曲,百度反之,皆復其跡。

  【釋文】《使之鉤百而反》司馬云:稷自矜其能,圓而驅之,如鉤復跡,百反而不知止。

  【校】(一)文字御覽七四六引作造父。

  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一】。

  【一】【疏】姓顏,名闔,魯之賢人也,入見。莊公初不信,故密不應焉。

  【釋文】《顏闔》戶臘反。元嘉本作廅。崔同。

  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一】?」

  【一】【疏】少時之頃,馬困而敗。公問顏生,何以知此?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一】。」

  【一】【注】斯明至當之不可過也。

  【疏】答:「馬力竭盡,而求其過分之能,故知必敗也。」非唯車馬,萬物皆然。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一】,故其靈臺一而不桎【二】。忘足,屨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三】;知(一)忘是非,心之適也【四】;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五】。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六】。

  【一】【疏】旋,規也。規,圓也。稽,留也。倕是堯時工人,稟性極巧;蓋用規矩,手隨物化,因物施巧,不稽留也。

  【釋文】《工倕》音垂,又音睡。《旋而蓋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音雞。司馬本矩作瞿,云:工倕,堯工巧人也。旋,圓也。瞿,句也。倕工巧任規,以見為圓,覆蓋其句指,不以施度也。是與物化之,不以心稽留也。

  【二】【注】雖工倕之巧,猶任規矩,此言因物之易也。

  【疏】任物因循,忘懷虛淡,故其靈臺凝一而不桎梏也。

  【釋文】《不桎》之實反。司馬云:閡也。《之易》以豉反。

  【三】【注】百體皆適,則都忘其身也。

  【釋文】《足屨》九住反。《要帶》一遙反。

  【四】【注】是非生於不適耳。

  【疏】夫有履有帶,本為足為要;今既忘足要,履帶理當閒適。亦猶心懷憂戚,為有是非;今則知忘是非,故心常適樂也。

  【五】【注】所遇而安,故無所變從也。

  【疏】外智凝寂,內心不移,物境虛空,外不從事,乃契會真道,所在常適。

  【六】【注】識適者猶未適也。

  【疏】始,本也。夫體道虛忘,本性常適,非由感物而後歡娛,則有時不適,本性常適,故無往不歡也。斯乃忘適之適,非有心適。

  【校】(一)闕誤引文如海、張君房本知俱作□。

  有孫休者【一】,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二】?」

  【一】【疏】姓孫,名休,魯人也。

  【二】【疏】踵,頻也。詫,告也,歎也。不能述道而怨迍邅,頻來至門而歎也。姓扁,名子慶,魯之賢人,孫休之師也。孫休俗人,不達天命,頻詣門而言之:「我居鄉里,不見道我不修飾;臨於危難,不見道我無勇武。而營田於平原,逢歲不熟,禾稼不收;處朝廷以事君,不遇聖明,不縻好爵。遭州部而放逐,被鄉閭而賓棄,有何罪於上天,苟遇斯之運命?」

  【釋文】《踵門》章勇反。司馬云:至也。《而詫》敕駕反,又呼駕反,郭都駕反。司馬云:告也。李本作託,云:屬也。《子扁慶子》音篇,又符殄反。李云:扁,姓;慶子,字也。《臨難》乃旦反。《賓於》必刃反。《惡遇》音烏。下同。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一】,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二】,逍遙乎無事之業【三】,是謂為而不恃【四】,長而不宰【五】。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六】。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七】!」

  【一】【注】闇付自然也。

  【疏】夫至人立行,虛遠清高,故能內忘五藏之肝膽,外遺六根之耳目,蕩然空靜,無纖介於胸臆。

  【二】【注】凡非真性,皆塵垢也。

  【釋文】《芒然》武剛反。《彷徨》元嘉本作房皇,音同。

  【三】【注】凡自為者,皆無事之業也。

  【疏】芒然,無心之貌也。彷徨是縱放之名,逍遙是任適之稱。而處染不染,縱放於囂塵之表;涉事無事,任適於物務之中也。

  【四】【注】率性自為耳,非恃而為之。

  【五】【注】任其自長耳,非宰而長之。

  【疏】接物施化,不恃藉於我(我)勞;長養黎元,豈斷割而從己!事出老經。

  【釋文】《長而》丁丈反。注同。

  【六】【疏】汝光飾心智,驚動愚俗;修營身形,顯他汙穢;昭昭明白,自炫其能,猶如擔揭日月而行於世也,豈是韜光匿耀,以蒙養恬哉!

  【釋文】《飾知》音智。《明汙》音烏。《若揭》其列反,又其謁反。

  【七】【疏】而,汝也。得軀貌完全,九竅具足,復免中塗夭於聾盲跛蹇,又得預於人倫,偕於人數,慶幸(矣)莫甚於斯,有何容暇怨於天道!子宜速往,無勞辭費。

  【釋文】《九竅》苦弔反。《跛》波我反。◎盧文弨曰:舊作彼我反,訛。今改正。《蹇》紀輦反,又紀偃反,徐其偃反。《而比》如字,又毗志反。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閒,仰天而歎【一】。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二】?」

  【一】【疏】孫休聞道而出,扁子言訖而歸。俄頃之間,子慶嗟嘆也。

  【二】【疏】扁子門人問其嗟嘆所以。

  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一】。」

  【一】【疏】孫休頻來踵門而詫,述己居世,坎軻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而器小言大,慮有漏機,恐其驚迫,更增其惑,是以吁嘆也。

  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一)矣,又奚罪焉!【一】」

  【一】【疏】若孫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若扁子言是,孫子言非,彼必以非故,來詣斯求是。進退尋責,何罪有乎!先生之嘆,終成虛假。

  【校】(一)趙諫議本來下有者字。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一)平陸而已矣。【一】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二】」

  【一】【注】各有所便也。

  【疏】此爰居之鳥,非應瑞之物,魯侯濫賞,饗以太牢,事顯前篇,無勞重解。

  【釋文】《說之》音悅。《為具》于偽反。《奏九韶》元嘉本作奏韶武。《以樂》音洛。下同。《食之》音嗣。《委》於危反。《蛇》如字。李云:大鳥吞蛇。司馬云:委蛇,泥鰌。◎俞樾曰:委蛇未詳何物。李云大鳥食蛇,然未聞養鳥者必食之以蛇也。司馬云委蛇泥鰌。此亦臆說。今案至樂篇云,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魚攸〉,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然則此文宜亦當云食之以鰌〈魚攸〉,委蛇而處,傳寫有闕文耳。且云委蛇而處,方與下句則平陸而已矣文氣相屬;若無而處二字,下句便不貫矣。

  【二】【注】此章言善養生者各任性分之適而至矣。

  【疏】鼷,小鼠也。鷃,雀也。孫休是寡識少聞之人,應須款曲啟發其事。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異乎載小鼠以大車,娛鷃雀以韶樂!既御小而用大,亦何能無驚懼者也!

  【釋文】《款啟》李云:款,空也;啟,開也;如空之開,所見小也。《鼷》音奚。《鷃》字又作鴳,音晏。◎盧文弨曰:今本作鴳。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則下有安字。

  外篇山木第二十【一】

  【一】【釋文】舉事以名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一】

  【一】【疏】既同曲轅之樹,又類商丘之木,不材無用,故終其天年也。

  【釋文】《山中》釋名云:山,產也,產生物也。說文云: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大木》釋名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也。字林云:木,眾樹之總名。白虎通云:木,踊也。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一】。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一】【疏】舍,息也。

  【釋文】《夫出》如字。夫者,夫子,謂莊子也。本或即作夫子。◎盧文弨曰:今本作夫子出。

  【二】【疏】門人呼莊子為夫子也。豎子,童僕也。

  【釋文】《豎》市主反,《烹之》普彭反,煮也。◎王念孫曰:愚案此亨讀為享。享之,謂享莊子。故人喜莊子之來,故殺雁而享之。享與饗通。呂氏春秋必己篇作令豎子為殺雁饗之,是其證也。古書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釋文誤讀為烹,而今本遂改亨為烹矣。(原文作亨,故釋文音普彭反。若作烹,則無須音釋。)◎慶藩案雁,鵞也。說文:(鵝)〔鵝,鴚鵝〕(一)也。(鴈,鵝也。)爾雅舒鴈鵝,注:今江東呼鴚。方言:鴈,自關而東謂之鴚鵝,南楚之外謂之鵝。廣雅:鴚鵝,鴈也。即此所謂雁。

  【校】(一)鵝,鴚鵝也。依說文原本改。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一),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一】。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二】。無譽無訾,一龍一蛇【三】,與時俱化【四】,而無肯專為【五】;一上一下,以和為量【六】,浮遊乎萬物之祖【七】;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八】!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九】。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一○】。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一一】,有為則虧,賢則謀【一二】,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一三】!悲夫!弟子志之【一四】,其唯道德之鄉乎【一五】!」

  【一】【注】設將處此耳,以此未免於累,竟不處。

  【疏】言材者有為也,不材者無為也。之間,中道也。雖復離彼二偏,處茲中一,既未遣中,亦猶人不能理於人,雁不能同於雁,故似道而非真道,猶有斯患累也。

  【二】【疏】夫乘玄道至德而浮遊於世者,則不如此也。既遣二偏,又忘中一,則能虛通而浮遊於代爾。

  【三】【疏】訾,毀也。龍,出也。蛇,處也。言道無材與不材,故毀譽之稱都失也。

  【釋文】《無譽》音餘。《無訾》音紫,毀也。(餘)〔徐〕(二)音疵。

  【四】【疏】此遣中也。既遣二偏,又忘中一,遣之又遣,玄之又玄。

  【五】【疏】言既妙遣中一,遠超四句,豈復諂情毀譽,惑意龍蛇!故當世浮沈,與時俱化,何肯偏滯而專為一物也!

  【六】【疏】言至人能隨時上下,以和同為度量。

  【釋文】《一上》如字,又時掌反,《為量》音亮。◎俞樾曰:此本作一下一上,以和為量,上與量為韻;今作一上一下,失其韻矣。古書往往倒文以協韻,後人不知而誤改者甚多。秋水篇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亦後人所改,莊子原文本作無西無東,與通為韻也。

  【七】【疏】以大和而等量,遊造物之祖宗。

  【八】【疏】物不相物,則無憂患。

  【九】【注】故莊子亦處焉。

  【疏】郭注云,故莊子亦處焉。

  【一○】【疏】倫,理也。共俗物傳習,則不如前也。

  【釋文】《人倫之傳》直專反。司馬云:事類可傳行也。

  【一一】【疏】合則離之,成者必毀,清廉則被剉傷,尊貴者又遭議疑。世情險陂,何可必固!又:廉則傷物,物不堪化,則反挫也。自尊(財)〔賤〕物,物不堪辱,反有議疑也。

  【釋文】《則剉》子臥反。本亦作挫,同。◎盧文弨曰:今本作挫。◎慶藩案挫當為剉,今本作挫,後人誤改也。說文:剉,折傷也。呂覽必已篇高注:剉,缺傷也。淮南修務篇頓兵挫銳,高注:剉,折辱。(亦後人所改。)剉非挫辱之義。此作挫,非。◎俞樾曰:議當讀為俄。詩賓之初筵篇側弁之俄,鄭箋云:俄,傾貌。尊則俄,謂崇高必傾側也。古書俄字,或以義為之,說見王氏經義述聞尚書立政篇。亦或以議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議亦俄也,謂法制不傾邪也。又或以儀為之,荀子成相篇君法儀,禁不為。儀亦俄也,謂君法傾邪,則當禁使不為也。

  【一二】【疏】虧,損也,有為則損也。賢以志高,為人所謀。

  【一三】【疏】言己上賢與不肖等事何必為也!必則偏執名中,所以有成虧也。◎家世父曰:乘道德而浮遊,出世者也;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方以身入世。合則離,成則毀,(巧)〔交〕相待也;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互相因也;賢則謀,不肖則欺,各相炫也。不可必者,莫知禍福生死之所自來也。廉則挫,嶢嶢者易缺;尊則議,位極者高危;有為則虧,非俊疑傑,固庸態也。舊注失之。

  【一四】【疏】悲夫,歎聲也。志,記也。

  【一五】【注】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唯與時俱化者,為能涉變而常通耳。

  【疏】言能用中平之理,其為道德之鄉也。

  【釋文】《之鄉》如字,一音許亮反。

  【校】(一)趙諫議本此句不重。(二)徐字依世德堂本改。

  市南宜僚見魯侯【一】,魯侯有憂色。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

  【一】【疏】姓熊,名宜僚,隱於市南也。

  【釋文】《市南宜僚》了蕭反,徐力遙反。司馬云:熊宜僚也,居市南,因為號也。李云:姓熊,名宜僚。案左傳云市南有熊宜僚,楚人也。◎俞樾曰:高注淮南主術篇云:宜遼,姓也,名熊。疑名姓字互誤。

  魯侯曰:「吾學先王之道,脩先君之業;吾敬鬼尊賢【一】,親而行之,無須臾離居【二】;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

  【一】【疏】先王,謂王季文王;先君,謂周公伯禽也。

  【二】【疏】離,散也。居,安居也。

  【釋文】《無須臾離》力智反。絕句。崔本無離字。《居然》崔讀以居字連上句(一)。◎俞樾曰:崔譔本無離字,而以居字連上句讀,當從之。呂覽慎人篇胼胝不居,高誘訓居為止。無須臾居者,無須臾止也,正與上句行字相對成義。學者不達居字之旨,而習於中庸不可須臾離之文,遂妄加離字,而居字屬下讀,失之矣。下文居得行而不名處,亦以居與行對言。郭注曰居然自得此行,非是。

  【校】(一)原誤移下節,今改正。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一】!夫豐狐文豹【二】,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一)胥疏(二)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四】。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五】。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六】。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七】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八】;猖狂妄行【九】,乃蹈乎大方【一○】;其生可樂,其死可葬【一一】。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一二】。」

  【一】【注】有其身而矜其國,故雖憂懷萬端,尊賢尚行,而患慮愈深矣。

  【疏】言敬鬼尊賢之法,其(法)〔患〕未除也。

  【釋文】《尚行》下孟反。

  【二】【疏】豐,大也。以文章豐美,毛衣悅澤,故為人利也。

  【釋文】《豐狐》司馬云:豐,大也。

  【三】【疏】戒,慎也。隱約,猶斟酌也。旦,明也。胥,皆也。言雖飢渴,猶斟酌明旦無人之時,相命於江湖之上,扶疏草木而求食也。

  【釋文】《胥疏》如字。司馬云:胥,須也。疏,菜也。李云:胥,相也,謂相望疏草也。◎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胥,須也,疏,菜也,李云,胥,相也,謂相望疏草也。今案江湖之上,舟車之所輳也,廛閈之所都也。豐狐文豹,未嘗求食江湖之上,故曰定。胥疏,疏也,言足跡之所未經也。舊注似皆失之。◎慶藩案胥疏二字,古通用,胥即疏也。宣十四年左傳車及於蒲胥之市,呂氏春秋行論篇作蒲疏;史記蘇秦傳東有淮、穎、煮棗、無胥,魏策作無疏。是其證。

  【四】【疏】機辟,罝罘也。言斟酌定計如此,猶不免罝罘之患者,更無餘罪,直是皮色之患也。

  【釋文】《機辟》婢亦反。

  【五】【注】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也。

  【疏】刳形,忘身也。去皮,忘國也。洒心,忘智也。去欲,息貪也。無人之野,謂道德之鄉也。郭注云,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

  【釋文】《刳形》音枯。廣雅云:屠也。《去皮》起呂反。下去欲去君同。《洒心》先典反。本亦作洗,音同。《去欲》如字。徐音慾。《欲令》力呈反。章末同。

  【六】【注】寄之南越,取其去魯之遠也。

  【疏】言去魯既遙,名建立無為之道德也。

  【七】【疏】作,謂耕作也。藏,謂藏貯也。君既懷道,民亦還淳。

  【八】【疏】義,宜也。將,行也。

  【九】【疏】猖狂,無心也。妄行,混跡也。

  【一○】【注】各恣其本步,而人人自蹈其方,則萬方得矣,不亦大乎!

  【疏】〔方〕,道(方)也。猖狂恣任,混跡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

  【一一】【注】言可終始處之。

  【疏】郭注云,言可以終始處之也。

  【釋文】《可樂》音洛。

  【一二】【注】所謂去國捐俗,謂蕩除其胸中也。

  【疏】捐,棄也。言棄俗,與無為至道相輔導而行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且。(二)唐寫本疏下有草字。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柰何【一】?」

  【一】【注】真謂欲使之南越。

  【疏】迷悟性殊,故致魯越之隔也。

  市南子曰:「君無形倨【一】,無留居【二】,以為君車【三】。」

  【一】【注】形倨,躓礙之謂。

  【疏】勿恃高尊,形容倨傲。

  【釋文】《無形倨》音據。司馬云:無倨傲其形。《躓》之實反,又知吏反。《礙》五代反。

  【二】【注】留居,滯守之謂。

  【疏】隨物任運,無滯榮觀。

  【釋文】《無留居》司馬云:無留安其居。

  【三】【注】形與物夷,心與物化,斯寄物以自載也。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一】?」

  【一】【疏】未體獨化,不能忘物也。

  【釋文】《我無食》一本我作餓。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一】。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二】,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三】。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四】,君自此遠矣【五】!故有人者累【六】,見有於人者憂【七】。故堯非有人,非見有於人也【八】。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於大莫之國【九】。方舟而濟於河,【一○】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一)心之人不怒【一一】;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一二】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一三】」

  【一】【注】所謂知足則無所不足也。

  【疏】言道不資物成,而但恬淡耳。

  【二】【疏】江,謂智也;海,謂道也。涉上善之江,遊大道之海。

  【三】【注】絕情Q欲Y之遠也。

  【疏】寧知窮極哉!

  【四】【注】君欲絕,則民各反守其分。

  【疏】送君行邁,至於道德之鄉,民反真自守素分。崖,分也。

  【五】【注】超然獨立於萬物之上也。

  【疏】自,從也。君從此情高,道德玄遠也。

  【六】【注】有人者,有之以為己私也。

  【疏】君臨魯邦,富贍人物,為我己有,深成病累也。

  【七】【注】見有於人者,為人所役用也。

  【疏】言未能忘魯,見有於人,是以敬鬼尊賢,矜人恤眾,為民驅役,寧非憂患!

  【八】【注】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於人也。

  【疏】郭注云,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於人也。

  【釋文】《不與》音預。

  【九】【注】欲令蕩然無有國之懷。

  【疏】大莫,猶大無也,言天下無能雜之。

  【釋文】《大莫》莫,無也。

  【一○】【疏】兩舟相並曰方舟。

  【釋文】《方舟》司馬云:方,並也。

  【一一】【疏】褊,狹急也。不怒者,緣舟虛故也。

  【釋文】《惼心》必善反。爾雅云:急也。

  【一二】【疏】惡聲,罵辱也。

  【釋文】《則呼》火故反。下同。《張歙》許及反,徐許輒反,郭疏獵反。張,開也。歙,歛也。

  【一三】【注】世雖變,其於虛己以免害,一也。

  【疏】虛己,無心也。

  【校】(一)趙諫議本惼作褊。

  北宮奢【一】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鐘,為壇乎郭門之外【二】,三月而成上下之縣【三】。

  【一】【疏】姓北宮,名奢。居北宮,因以為姓。衛之大夫也。

  【釋文】《北宮奢》李云:衛大夫,居北宮,因以為號。奢,其名也。

  【二】【疏】鐘,樂器名也。言為鐘先須設祭,所以為壇也。

  【釋文】《為衛》于偽反。《賦斂》力豔反。《為壇》但丹反。李云:祭也;禱之,故為壇也。

  【三】【疏】上下調,八音備,故曰縣。

  【釋文】《上下之縣》音玄。司馬云:八音備為縣而聲高下。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一】?」

  【一】【疏】慶忌,周王之子,周之大夫。言見鐘壇極妙,怪而問焉。

  【釋文】《王子慶忌》李云:王族也。慶忌,周大夫也。怪其簡速,故問之。◎俞樾曰:論語皇疏,王孫賈,周靈王之孫,名賈,是時仕衛為大夫。然則此王子慶忌,疑亦周之王子而仕衛者。齊亦有王子成父,見文十一年左傳。

  奢曰:「一之閒,無敢設也【一】。奢聞之,『既彫既琢,復歸於朴【二】。』侗乎其無識【三】,儻乎其怠疑【四】;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五】;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六】;從其強梁【七】,隨其曲(傳)〔傅〕(一)【八】,因其自窮【九】,故朝夕賦斂而毫(二)毛不挫【一○】,而況有大塗者乎【一一】!」

  【一】【注】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設以益事也。

  【疏】郭注云: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設以益事也。

  【釋文】《泊然》步各反。

  【二】【注】還用其本性也。

  【疏】郭注云,還用本性。

  【三】【注】任其純朴而已。

  【疏】侗乎,無情之貌。任其淳朴而已。

  【釋文】《侗乎》吐功敕動二反,無知貌。字林云:大貌。一音慟。

  【四】【注】無所趣也。

  【疏】儻,無慮也。怠,退也。言狐疑思慮之事,並已去矣。

  【釋文】《儻》敕蕩反。

  【五】【注】無所忻說。

  【疏】萃,聚也。言物之萃聚,芒然不知,物之去來,亦不迎送,此下各任物也。又:芒昧恍忽,心無的當,隨其迎送,任物往來。

  【釋文】《萃乎》在醉反。《芒乎》莫郎反。《忻說》音悅。

  【六】【注】任彼也。

  【疏】百姓懷來者未防禁,而去者亦無情留止也。

  【七】【注】順乎(梁)〔眾〕(三)也。

  【釋文】《強梁》多力也。

  【八】【注】無所係也。

  【疏】傳,張戀反。剛強難賦者,從而任之;人情曲傳者,隨而順之。

  【釋文】《曲傅》音附。司馬云:謂曲附己者隨之也。本或作傳,張戀反。

  【九】【注】用其不得不爾。

  【疏】因任百姓,各窮於其所情(四)也。◎家世父曰:賦斂以為鐘,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名為賦斂而聽民之自致,故曰因其自窮。說文:窮,極也。言殫竭所有以輸納之也。惟不敢設術以求,而純任自然,民亦以自然應之。今之賦斂,任術多矣,而固無如民巧遯於術何也!故曰,既彫既琢,復歸於朴。

  【一○】【注】當故無損。

  【疏】雖設賦斂,而未嘗抑度,各率其性,是故略無挫損者也。

  【釋文】《不挫》子臥反。

  【一一】【注】泰然無執,用天下之自為,斯大通之塗也,故曰經之營之,不日成之。

  【疏】塗,道也。直致任物,己無挫損,況資大道,神化無為,三月而成,何怪之有!

  【校】(一)傅字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二)趙諫議本毫作豪。(三)眾字依世德堂本改。(四)情字疑當作窮。

  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一】。

  【一】【疏】楚昭王召孔子,孔子自魯聘楚,塗經陳蔡二國之間。尼父徒眾既多,陳蔡之人謂孔子是陽虎,所以起兵圍之。門人飢餒,七日不起火食,窘迫困苦也。

  大公任往弔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子惡死乎?」曰:「然(一)【一】。」

  【一】【注】自同於好惡耳,聖人無好惡也。

  【疏】太公,老者稱也。任,名也。幾,近也。然,猶如是也。尼父既遭圍繞,太公弔而問之曰:「子近死乎?」答云:「如是。」曰:「子嫌惡乎?」答云:「如是也。」

  【釋文】《大》音泰。《公任》如字。李云:大公,大夫稱。任,其名。◎俞樾曰:廣韻一東公字注:世本有大公〈{土未}頁〉叔。然則大公迺複姓,非大夫之稱。《子幾》音祈,又音機。《子惡》烏路反。注及下同。《於好》呼報反。章內同。

  【校】(一)趙諫議本無子惡死乎曰然六字。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一)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一】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三】。是故其行列不斥【四】,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五】。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七】。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八】。』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九】!道流而不明【一○】,居得行而不名處【一一】;純純常常,乃比於狂【一二】;削跡捐勢,不為功名【一三】;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一四】至人不聞,子何喜哉【一五】?」

  【一】【注】既弘大舒緩,又心無常係。

  【疏】試言長生之道,舉海鳥而譬之,翂翂翐翐,是舒遲不能高飛之貌也。飛必援引徒侶,不敢先起;棲必戢其脅翼,迫引於群。

  【釋文】《翂翂》音紛。字或作〈氵盼〉。《翐翐》音秩,徐音族。字或作〈氵目失〉。司馬云:翂翂翐翐,舒遲貌。一云:飛不高貌。李云:羽翼聲。《迫脅而棲》李云:不敢獨棲,迫脅在眾鳥中,纔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

  【二】【注】常從容處中。

  【釋文】《從容》七容反。

  【三】【注】其於隨物而已。

  【疏】夫進退處中,遠害之至,飲啄隨行,必依次敘。

  【釋文】《其緒》緒,次緒也。◎王念孫曰:釋文曰:緒,次緒也。案陸說非也。緒者,餘也,言食不敢先嘗,而但取其餘也。讓王篇其緒餘以為國家,司馬彪曰:緒者,殘也,謂殘餘也。楚詞九章欸秋冬之緒風,王注曰:緒,餘也。管子弟子職篇奉椀以為緒,尹知章曰:緒,然燭燼也。燼亦餘也。(見方言、廣雅。)

  【四】【注】與群俱也。

  【釋文】《行列》戶剛反。下亂行同。《不斥》音尺。

  【五】【注】患害生於役知以奔競。

  【疏】為其謙柔,不與物競,故眾鳥行列,不獨斥棄也,而外人造次不得害之,是以免於人間之禍患。

  【釋文】《卒不》子恤反,終也。又七忽反。

  【六】【注】才之害也。

  【疏】直木有材,先遭斫伐;甘井來飲,其流先竭。人衒才智,其義亦然。

  【七】【注】夫察焉小異,則與眾為迕矣;混然大同,則無獨異於世矣。故夫昭昭者,乃冥冥之跡也。將寄言以遺跡,故因陳蔡以託(患)〔意〕(二)。

  【疏】謂仲尼意在裝飾才智,驚異愚俗;修瑩身心,顯他汙染;昭昭明察,炫燿己能;猶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於禍患也。

  【釋文】《飾知》音智。《明汙》音烏。《揭》其列其謁二反。◎慶藩案文選沈休文齊安陸昭王碑注引司馬云:揭,擔也。釋文闕。《為迕》五故反。

  【八】【注】恃功名以為已成者,未之嘗全。

  【疏】大成之人,即老子也。言聖德弘博,生成庶品,故謂之大成。伐,取也。墮,敗也。夫自取其能者無功績,而功成不退者必墮敗,名聲彰顯者不韜光必毀辱。

  【釋文】《者墮》許規反。

  【九】【注】功自眾成,故還之。

  【疏】夫能立大功,建鴻名,而功成弗居,推功於物者,誰能如是?其唯聖人乎!

  【釋文】《去功》起呂反。

  【一○】【注】昧然而自行耳。

  【疏】道德流行,遍滿天下,而韜光匿耀,故云不明。

  【一一】【注】彼皆居然自得此行耳,非由名而後處之。

  【疏】身有道德,盛行於世,而藏名晦跡,故不處其名。

  【釋文】《居得行》如字,又下孟反。注同。◎家世父曰:得,猶德也。集韻:德,行之得也。言其道周流乎天下,而不顯然以居之,其德之行,亦不藉之為名而以自處。郭象居然自得此行,非由名而後處之,以居得行斷句,恐誤。

  【一二】【注】無心而動故也。

  【疏】純純者材素,常常者混物,既不矜飾,更類於狂人也。

  【一三】【注】功自彼成,故勢不在我,而名跡皆去。

  【疏】削除聖跡,捐棄權勢,豈存情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

  【一四】【注】恣情任彼,故彼各自當其責也。

  【疏】為是義故無名譽,我既不譴於人,故人亦無責於我。

  【一五】【注】寂泊無懷,乃至人也。

  【疏】夫至德之人,不顯於世,子既聖哲,何為喜好聲名者邪?

  【釋文】《泊》步各反。

  【校】(一)世德堂本無其字。(二)意字依明中立四子本改。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栗【一】;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三】!

  【一】【注】取於棄人間之好也。

  【疏】孔子既承教戒,善其所言,於是辭退交游,捨去弟子,離析徒眾,獨逃山澤之中,損縫掖而服絺裘,棄甘肥而食杼栗。

  【釋文】《衣裘》於既反。《褐》戶割反。《杼》食汝反,又音序。

  【二】【注】若草木之無心,故為鳥獸所不畏。

  【三】【注】蓋寄言以極推至誠之信,任乎物而無受害之地也。

  【疏】同死灰之寂泊,類草木之無情,群鳥獸而不驚,況人倫而有惡邪!

  孔子問子桑雽(一)曰:「吾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圍於陳蔡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一】」

  【一】【疏】姓桑,名雽,隱者也。孔子為魯司寇,齊人聞之,遂選女樂文馬而遺魯君,間構魯君,因而被逐。宋是殷後。孔子在宋及周,遂不被用,故偁窮也。遇此憂患,親戚交情,益甚疏遠,門徒朋友,益甚離散,何為如此邪?

  【釋文】《子桑雽》音戶。本又作雽,音于。李云:桑,姓;雽,其名;隱人也。或云:姓桑雽,名隱。◎俞樾曰:疑即大宗師之子桑戶。雽音戶,則固與子桑戶同矣。其或作雽,即雩字。說文,雩,或作{羽亏}。愚以為古今人表之采桑羽,即子桑戶,說在大宗師篇。羽或{羽亏}之壞字乎。《伐樹於衛》一本作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盧文弨曰:今本衛作宋,陸氏(與)〔謂〕下句宋衛當互易。《此數》所主反。《何與》音餘。下放此。

  【校】(一)趙諫議本雽作雩,世德堂本作虖。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一】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二】』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三】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四】,小人甘以絕【五】。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六】。」

  【一】【注】布,謂財帛也。

  【釋文】《假》古雅反。李云:國名。◎慶藩案文選王仲寶褚淵碑文注引司馬云:假,國名也。釋文闕。《林回》司馬云:殷之逃民之姓名。◎慶藩案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注引司馬云:林回,人姓名也。與釋文小異。◎俞樾曰:上文假人之亡,李注:假,國名。然則林回當是假之逃民。蓋假亡而其民逃,故林回負赤子而趨也。殷乃假字之誤。《為其》如字。下同。又皆于偽反。《布與》布,謂貨財也。

  【二】【疏】假,國名,晉下邑也。姓林,名回,假之賢人也。布,財貨也。假遭晉滅,百姓逃亡,林回棄擲寶璧,負子而走。或人問之,謂為財布,然亦以為財則少財,以為累(重)則多累。輕少負多,不知何也?

  【三】【疏】寶璧,利合也。赤子,親屬也。親屬,急迫猶相收;利合,窮禍則相棄。棄收之情,相去遠耳。◎慶藩案文選王仲寶褚淵碑文注引司馬云:屬,連也。釋文闕。

  【四】【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釋文】《淡》如字,又徒暫反。

  【五】【注】飾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時而絕也。

  【疏】無利故淡,道合故親,有利故甘,利盡故絕。

  【六】【注】夫無故而自合者,天屬也,合不由故,則故不足以離之也。然則有故而合,必有故而離矣。

  【疏】不由事故而合者,謂父子天屬也,故無由而離之。孔子說先王陳跡,親於朋友,非天屬也,皆為求名利而來,(此)則是有故而合也;見削跡伐樹而去,是則有故而離也。非是天屬,無故自親,無故自離。

  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於前,其愛(一)益加進【一】。

  【一】【注】去飾任素故也。

  【疏】的聞高命,徐步而歸,翱翔閒放,逍遙自得,絕有為之學,棄聖跡之書,不行華藻之教,故無揖讓之禮,徒有敬愛,日加進益焉。

  【釋文】《無挹》音揖。李云:無所執持也。《去飾》起呂反。

  【校】(一)敦煌本愛作受。

  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將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一】。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二】;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三】;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四】。』」

  【一】【注】因形率情,不矯之以利也。

  【疏】緣,順也。形必順物,情必率中。昔虞舜將終,用此真教命大禹,令其戒慎,依語遵行,故桑雽引來以告孔子。亦有作泠字者,泠,曉也,舜將真言曉示大禹也。

  【釋文】《真》司馬本作直。《泠》音零。《禹》司馬云:泠,曉也,謂以真道曉語禹也。泠,或為命,又作令。命,猶教也。◎王引之曰:釋文曰,真,司馬本作直,泠,音零。司馬云,泠,曉也,謂以直道曉語禹也。泠,或為命,又作令,命,猶教也。案直當為( )。(),籀文乃字,隸書作迺。()形似直,((釋)〔嶧〕(一)山碑乃今皇帝,乃字作(),形似直字。)故訛作直,又訛作真。命與令,古字通,(周官司儀則令為壇三成,覲禮注引此令作命。僖九年左傳令不及魯,令本又作命。莊子田子方篇先君之令,令本或作命。周官大卜注以命龜也,命亦作令。)作命作令者是也。()令禹者,乃命禹也。

  【二】【注】形不假,故常全;情不矯,故常逸。

  【疏】形順則常合於物,性率則用而無弊。

  【三】【注】任朴而直前也。

  【疏】率性而動,任朴直前,豈復求假文跡而待用飾其形性哉!

  【四】【注】朴素而足。

  【疏】既不求文(籍)〔跡〕(二)以飾形,故知當分各足,不待於外物也。

  【校】(一)嶧字依讀書雜志改。(二)跡字依上文改。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一】?」

  【一】【疏】大布,猶粗布也。莊子家貧,以粗布為服而補之。緳,履帶也,亦言腰帶也。履穿故以繩係之。魏王,魏惠王也。憊,病也。衣粗布而著破履,正腰帶見魏王。王見其顦顇,故問言:「先生何貧病如此耶?」

  【釋文】《莊子衣》於既反。《大布》司馬云:麤布也。《正緳》賢節反,又苦結反。司馬云:帶也。《係履》李云:履穿,故係。◎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緳,帶也。帶之名緳,別無證據,正帶係履,亦不得為憊也。說文:絜,麻一耑也。〔絜〕與緳字通,言整齊麻之一端,以納束其履而係之。履無絢,係之以麻,故曰憊。《而過》古禾反。《魏王》司馬云:惠王也。《憊》皮拜反,又薄計反。司馬本作病。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一)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一】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二】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三】」

  【一】【注】遭時得地,則申其長技,故雖古之善射,莫之能害。

  【疏】柟梓豫章,皆端直好木也。攬蔓,猶把捉也。王長,猶自得也。羿,古之善射人。逢蒙,羿之弟子也。睥睨,猶斜視。字亦有作眄字者,隨字讀之。言善士賢人,遭時得地,猶如猿得直木,則跳躑自在,雖有善射之人,不敢舉目側視,何況彎弓乎!

  【釋文】《螣》音騰。本亦作騰。◎盧文弨曰:今本作騰。《柟》音南,木名。《攬》舊歷敢反。《蔓》音萬。郭武半反。《而王》往況反。司馬本作往。《長》丁亮反。本又作張,音同。司馬直良反,云:兩枝相去長遠也。◎俞樾曰:郭注曰,遭時得地,則申其長技,是讀長為長短之長,然於本文之義殊為未合。司馬云,兩枝相去長遠也。則就樹木言,義更非矣。此當就猿而言,謂猿得柟梓豫章,則率其屬居其上而自為君長也,故曰王長其間。釋文:王,往況反;長,丁亮反。頗得其讀。《羿》音詣,或戶係反。《蓬蒙》符恭反,徐扶公反。司馬云:羿,古之善射者。蓬蒙,羿之弟子。《眄》莫練反,舊莫顯反。本或作睥,普計反。《睨》音詣,郭五米反。李云:邪視(反)〔也〕(二)。《長技》其綺反。

  【二】【疏】柘棘枸枳,並有刺之惡木也。夫猿得有刺之木,不能逞其捷巧,是以心中悲悼而戰慄,形貌危行而側視,非謂筋骨有異於前,而勢不便也。士逢亂世,亦須如然。

  【釋文】《柘棘》章夜反。《枳》吉氏反,又音紙。《枸》音矩。《悼》如字,又直弔反。◎慶藩案說文:悼,懼也,陳楚謂懼曰悼。呂覽論威篇敵人悼懼憚恐,即此振動悼慄之意。《不便》婢面反。注同。◎王念孫曰,古者謂所居之地曰處勢,史記蔡澤傳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或曰勢居,逸周書周祝篇曰,勢居小者不能為大;賈子過秦篇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其勢居然也;淮南原道篇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或言處勢,或言勢居,其義皆同。漢書陳湯傳曰: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執)〔埶〕(三)高敞。

  【三】【注】勢不便而強為之,則受戮矣。

  【疏】此合諭也。當時周室微弱,六國興盛,於是主昏於上,臣亂於下。莊生懷道抱德,莫能見用,晦跡遠害,故發此言。昔殷紂無道,比干忠諫,剖心而死,豈非徵驗!引古證今,異日明鏡。

  【釋文】《亂相》息亮反。《見心》賢遍反。◎盧文弨曰:今本作見剖心。《強為》其丈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螣。(二)也字依釋文原本及世德堂本改。(三)埶字依讀書雜志及漢書改。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之心【一】。

  【一】【疏】焱氏,神農也。孔子聖人,安於窮通,雖遭陳蔡之困,不廢無為,故左手擊槁木,右手憑枯枝,恬然自得,歌焱氏之淳風。木乃八音,雖擊而無曲;無聲惟打木,寧有於宮商!然歌聲木聲,犁然清淡而樂正,心故有應,當於人心者也。

  【釋文】《槁木》苦老反。下同。《猋氏》必遙反。古之無為帝王也。《犁然》力兮反,又力之反。司馬云:犁然,猶栗然。《有當》丁浪反。

  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一】曰:「回,無受天損易【二】,無受人益難【三】。無始而非卒也【四】,人與天一也【五】。夫今之歌者其誰乎【六】?」

  【一】【疏】顏生既見仲尼擊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視。仲尼恐其未悟,妄生虞度,謂言仲尼廣己道德而規造大位之心,愛惜己身遭窮而〔規〕造哀歎之曲。慮其如是,故召而誨之。

  【釋文】《還目》音旋。《而窺》徐起規反。《造大》司馬云:造,適也。

  【二】【注】唯安之故易。

  【釋文】《損易》以豉反。注、下同。

  【三】【注】物之儻來,不可禁禦。

  【疏】夫自然之理,有窮塞之損,達於時命,安之則易。人倫之道,有〔爵〕(一)祿之益,儻來而寄,推之即難。此明仲尼雖擊木而歌,無心哀怨。

  【四】【注】於今為始者,於昨為卒,則所謂始者即是卒矣。言變化之無窮。

  【疏】卒,終也。於今為始者,於昨為終也。欲明無始無終,無生無死。既無死無生,何窮塞之有哀乎!

  【五】【注】皆自然。

  【疏】所謂天損人益者,猶是教跡之言也。若至凝理處,皆是自然,故不二也。【六】【注】任其自爾,則歌者非我也。

  【疏】夫大聖虛忘,物我兼喪。我既非我,歌是誰歌!我乃無身,歌將安寄也!

  【校】(一)爵字依下正文爵祿並至補。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一)之泄也【一】,言與之偕逝之謂也【二】。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三】!」

  【一】【注】不可逃也。

  【疏】前略標名,此下解義。桎,塞也。夫命終窮塞,道德不行,此猶大地虛盈,四時轉變,運動萬物,發泄氣候也。

  【釋文】《窮桎》之實反。◎家世父曰:窮桎不行,言飢渴寒暑足以梏桎人,而使不自適。然而飢渴以驅之,寒暑以運之,不能抗而不受也,與之俱逝而已矣。《運物》司馬云:運,動也。《之泄》息列反。司馬云:發也。徐以世反。

  【二】【注】所謂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則也。

  【疏】偕,俱也。逝,往也。既體運物之無常,故與變化而俱往,而無欣惡於其間也。

  【釋文】《言與之》言,我也。

  【三】【注】所在皆安,不以損為損,斯待天而不受其損也。

  【疏】夫為人臣者,不敢逃去君命。執持臣道,(由)〔猶〕自如斯,而況為變化窮通,必待自然之理,豈可違距者哉!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物作化。

  「何謂無受人益難?」

  仲尼曰:「始用四達【一】,爵祿並至而不窮【二】,物之所利,乃非己也【三】,吾命其在外者也【四】。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五】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六】。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七】,社稷存焉爾【八】。」

  【一】【注】感應旁通為四達。

  【二】【注】旁通,故可以御高大也。

  【三】【注】非己求而取之。

  【疏】始,本也。乃,宜也。妙本虛寂,跡用赴機,傍通四方,凝照九表,既靡好爵,財德無窮,萬物利求,是其宜也。

  【四】【注】人之生,必外有接物之命,非如瓦石,止於形質而已。

  【疏】孔子聖人,挺於天命,運茲外德,救彼蒼生,非瓦石形質也。

  【五】【注】盜竊者,私取之謂也。今賢人君子之致爵祿,非私取也,受之而已。

  【疏】夫賢人君子,尚不為盜竊,況孔丘大聖,寧肯違天乖理而私取於爵祿乎?儻來而寄,受之而已矣,蓋無心也。

  【六】【注】避禍之速。

  【疏】鷾鴯,燕也。實,食也。智能遠害全身,鳥中無過燕子。飛入人舍,欲作窠巢,目略處所不是宜便,不待周給看(詠)〔視〕,即遠飛出。假令銜食落地,急棄而走,必不復收,避禍之速也。

  【釋文】《莫知》音智。《鷾》音意。《鴯》音而。或云:鷾鴯,燕也。《目之所不宜處》昌呂反。言不可止處,目已羅絡知之,故棄之。

  【七】【注】未有自疏外於人而人存之者也。畏人而入於人舍,此鳥之所以稱知也。

  【疏】襲,入也。燕子畏懼於人而依附人住,入人舍宅,寄作窠巢,是故人愛而狎之,故得免害。亦(由)〔猶〕聖人和光在世,混跡人間,戒慎災危,不溺塵境,蒼生樂推而不厭,故得久視長(全)〔生〕(一)。

  【八】【注】況之至人,則玄同天下,故天下樂推而不厭,相與社而稷之,斯無受人益之所以為難也。

  【疏】聖德遐被,群品樂推,社稷之存,故其宜矣。所謂人益,此之謂乎!◎家世父曰:有土而因有社,有田而因有稷。社者,所以居也;稷者,所以養也。鳥亦有其居,鳥亦有其養,鷾鴯之襲諸人間,不假人以居而因自為居,不假人以養而因自為養也。

  【校】(一)生字依老子改。

  「何謂無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一】,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二】。」

  【一】【注】莫覺其變。

  【疏】禪,代也。夫道通生萬物,變化群方,運轉不停,新新變易,日用不知,故莫覺其代謝者也。既(無)日新而變,何始卒之有耶!

  【釋文】《其禪》市戰反。司馬云:授予也。

  【二】【注】日夜相代,未始有極,故正而待之,無所為懷也。

  【疏】夫終則是始,始則是終,故何能定終始!既其無終與始,則無死與生,是以隨變任化,所遇皆適,抱守正真,待於造物而已矣。

  【釋文】《焉知》於虔反。下同。

  「何謂人與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一】。人之不能有天,性也【二】,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三】!」

  【一】【注】凡所謂天,皆明不為而自然。

  【疏】夫人倫萬物,莫不自然;愛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萬物混同。

  【二】【注】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為也,豈是能有之哉!若謂所有,則非自然也。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此解前有天之義也。

  【三】【注】晏然無矜,而體與變俱也。

  【疏】晏然,安也。逝,往也。夫聖人通始終之不二,達死生之為一,故能安然解體,隨化而往,汎乎無始,任變而終。◎家世父曰:孟子,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莊子之云人之不能有天,即孟子所謂性焉有命者也。莊子以其有物有欲者為人而自然為天,於是斷聲色,去臭味,離天與人而二之。其曰人與天一,猶之去人以就天也。聖人盡性以知天,其功不越日用飲食。性也有命,而固不謂之性,命也有性,而固不謂之命,是之謂天與人一。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一】。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一)裳躩步,執彈而留之【二】。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三】;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四】。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五】,二類相召也【六】!」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七】。

  【一】【疏】雕陵,栗園名也。樊,藺也,謂遊於栗園藺籬之內也。運,員也。感,觸也。顙,額也。異常之鵲,從南方來,翅長七尺,眼圓一寸,突著莊生之額,仍栖栗林之中。

  【釋文】《雕》徐音彫。本亦作彫。《陵之樊》音煩。司馬云:雕陵,陵名,樊,藩也,謂遊栗園藩籬之內也。樊,或作埜。埜,古野字。《翼廣》光浪反。《運寸》司馬云:可回一寸也。◎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運寸,可回一寸也。案司馬以運為轉運之運,非也。運寸與廣七尺相對為文,廣為橫則運為從也。目大運寸,猶言目大徑寸耳。越語,句踐之地廣運百里,韋注曰:東西為廣,南北為運。是運為從也。西山經曰,是山也廣員百里。員與運同。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士喪禮記,廣尺,輪二尺;鄭注並曰:輪,從也。輪與運,聲近而義同,廣輪即廣運也。《感周之顙》息蕩反。李云:感,觸也。

  【二】【疏】殷,大也。逝,往也。躩步,猶疾行也。留,伺候也。翅大不能遠飛,目大不能遠視。莊生怪其如此,仍即起意規求,既而舉步疾行,把彈弓而伺候。

  【釋文】《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司馬云:殷,大也,曲折曰逝。李云:翼大逝難,目大視希,故不見人。《蹇》起虔反。《躩》李驅碧反,徐九縛反。司馬云:疾行也。案即論語云足躩如也。《執彈》徒旦反。《留之》力救反。司馬云:宿留伺其便也。

  【三】【注】執木葉以自翳於蟬,而忘其形之見乎異鵲也。

  【釋文】《螳》音堂。《蜋》音郎。《執翳》於計反。司馬云:執草以自翳也。《搏之》郭音博,徐音付。《之見乎》賢遍反。

  【四】【注】目能睹,翼能逝,此鳥之真性也,今見利,故忘之。

  【疏】搏,捕也。真,性命也。莊生執彈未放,中間忽見一蟬,隱於樹葉,美茲蔭庇,不覺有身;有螳蜋執木葉以自翳,意在捕蟬,不覺形見異鵲;異鵲從螳蜋之後,利其捕蟬之便,意在取利,不覺性命之危,所謂忘真矣。

  【釋文】《其真》司馬云:真,身也。

  【五】【注】相為利者,恆相(二)為累。

  【疏】既睹蟬鵲徇利忘身,於是怵然驚惕,仍(言)〔發〕噫歎之聲。故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

  【釋文】《怵然》肇律反。

  【六】【注】夫有欲於物者,物亦有欲之。

  【疏】夫有欲於物者,物亦欲之也。是以蟬鵲俱世物之徒,利害相召,必其然也。

  【七】【注】誶,問之也。

  【疏】捐,棄也。虞人,掌栗園之虞候也。誶,問也。既覺利害相隨,棄彈弓而反走,虞人謂其盜栗,故逐而問之。

  【釋文】《誶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司馬云:以周為盜栗也。

  【校】(一)闕誤作褰,云:張本作蹇。(二)趙諫議本相作常。

  莊周反入(一),三月不庭。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一】?」

  【一】【疏】莊周見鵲忘身,被疑盜栗,歸家愧恥,不出門庭。姓藺名且,莊子弟子,怪師頃來閉戶,所以從而問之。

  【釋文】《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司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王念孫曰:釋文曰,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司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案如司馬說,則庭上須加出字而其義始明。下文云,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若以甚不庭為甚不出庭,則尤不成語。今案庭當讀為逞。不逞,不快也;甚不逞,甚不快也。忘吾身,忘吾真,而為虞人所辱,是以不快也。方言曰:逞,曉,快也。自關而東,或曰曉,或曰逞;江淮陳楚之間曰逞。桓六年左傳今民餒而君逞欲,周語虢公動匱百姓以逞其違,韋杜注並曰:逞,快也。逞字古讀若呈,聲與庭相近,故通作庭。(張衡思玄賦怨素意之不逞,與情名聲營平崢禎鳴榮寧為韻。說文:逞,從辵,呈聲。僖二十三年左傳淫刑以逞,釋文逞作呈。方言:逞,解也。廣雅作呈。)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是也。下文言夫子頃間甚不庭,若三月之久,不得言頃間矣。《藺》力信反。一本作。《且》子餘反。司馬云:藺且,莊子弟子。◎慶藩案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云:頃,久也。謝靈運入華子洞是麻源第三谷詩注引司馬云:頃,常久也。釋文闕。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入下有宮字。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一】,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二】。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俗)〔令〕(一)【三】,』今吾遊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遊於栗林而忘真,栗林(二)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四】。」

  【一】【注】夫身在人間,世有夷險,若推夷易之形於此世而不度此世之所宜,斯守形而忘身者也。

  【釋文】《夷易》以豉反。《不度》直落反。

  【二】【注】見彼而不明,即因彼以自見,幾忘反鑒之道也。

  【疏】我見利徇物,愛守其形,而利害相召,忘身者也。既睹鵲蟬,歸家不出門庭,疑亦自責,所謂因觀濁水,所以迷於清泉,雖非本情合真,猶存反照之道。

  【釋文】《自見》賢遍反。

  【三】【注】不違其禁令也。

  【疏】莊周師老聃,故稱老子為夫子也。夫達者同塵入俗,俗有禁令,從而行之。今既遊彼雕陵,被疑盜栗,輕犯憲綱。悔責之辭。

  【四】【注】以見問為戮。夫莊子推平於天下,故每寄言以出(三)意,乃毀仲尼,賤老聃,上掊擊乎三皇,下痛病其一身也。

  【疏】意在異鵲,遂忘栗林之禁令,斯忘身也。字亦作真字者,隨字讀之。虞人謂我偷栗,是成身〔之〕恥(之)辱如此,是故不庭。夫莊子大人,隱身卑位,遨遊(末)〔宋〕國,養性漆園,豈迷目於清淵,留意於利害者耶!蓋欲評品群性,毀殘其身耳。

  【釋文】《上掊》普口反。

  【校】(一)令字依闕誤引成玄瑛本改,郭注亦作令。(二)闕誤引文如海、張君房本栗林俱作□□。(三)趙諫議本無言以出三字。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一)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一】

  【一】【疏】姓陽,名朱,字子居,秦人也。逆旅,店也。往於宋國,宿於中地逆旅。美者恃其美,故人忘其美而不知也;惡者謙下自惡,故人忘其惡而不知也。

  【釋文】《陽子》司馬云:陽朱也。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人作之。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一】!」

  【一】【注】言自賢之道,無時而可(一)。

  【疏】夫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何往而不得愛重哉!故命門人記之云耳。

  【釋文】《而去》起呂反。《之行》下孟反。

  【校】(一)趙諫議本可下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