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门第八

  叙曰:水火,人身之阴阳也。阳常有余,故火证恒多,所谓一水不胜五火是也。人能摄理其火,致其冲和,则调元之手矣。或者寒凉太过,斯又弊焉。自有五行以来,不可以无火,故知灭烬之为非。今考古方二十余首以治火,岂曰灭火云哉?

   火门第八

  井花水

  水足以济火,故狂躁烦渴火实之证,内以水饮之,外以水渍之,此既济之妙,自《大易》以来,已有之矣。

   火门第八

  甘梨浆

  甘梨浆,水类也。生之可平六腑之阳,熟之可济五脏之阴。实火宜生,虚火宜熟。

  人屎人尿人中白牛屎猪屎马通驴子小便总考孙思邈《千金方》凡疗火证、热证,率用上件取汁饮之,往往称其神良,何也?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屎溺出于二阴,则无分人类物类,皆阴浊也。惟其阴浊,故足以制阳光。或者鄙而远之,由夫未达医之妙也。

   火门第八

  炼秋石

  古昔神良之医,但用人尿、溺白 耳,未尝有用秋石之方也,近时多用之。夫药有气有味,有精有魄,秋石既经煎炼,则其气味已易,精华已去,所存者独枯魄耳,恶能与人尿、溺白 论功效耶?此举世尚奇之昧也。或用阴秋石者为近之。

   火门第八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川归 白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 麻黄 石膏 桔梗 黄芩 白术栀子 荆芥 滑石 甘草表里客热,三焦火实者,此方主之。

  麻黄、防风,疏表药也,火热之在表者,得之由汗而泄;大黄、芒硝,攻里药也,火热之在里者,得之由下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火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滑石、栀黄芩,又所以去诸经之客热也。火热灼其血,则川芎、当归、芍药可以养之;火热坏其气,则白术、甘草可以益之。

   火门第八

  导赤散

  生地黄 木通(去粗皮) 甘草梢(等分) 为末。

  心热,小便黄赤,此方主之。

  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心热则小肠亦热,而令便赤。是方也,生地黄可以凉心;甘草梢可以泻热;佐之以木通,则直走小肠、膀胱矣。名曰导赤者,导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火门第八

  三黄泻心汤

  黄芩 黄连 大黄(酒润,各等分)

  心膈实热,狂躁面赤者,此方主之。

  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夺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

   火门第八

  龙胆泻肝汤

  柴胡(一钱) 黄芩(七分,炒) 五味子(九粒) 生甘草 山栀(炒黑) 知母(去毛,炒)

  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 黄连(炒) 人参 龙胆草(各五分)

  谋虑不决,肝热胆溢,口苦热盛者,此方主之。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则火起于肝,不决则火起于胆。柴胡性温味苦而气薄,故入厥阴、少阳;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子得柴胡以君之,则入肝胆而平之矣。制肝者惟金,

   火门第八

  左金丸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汤泡)

  二共为末作丸。

  肝脏火实,左胁作痛者,此方主之。

  左,肝也。左金者,谓金令行左而肝平也。黄连乃泻心之物,泻去心火,不得乘其肺金,则清肃之令左行,而肝有所制矣。吴茱萸味辛热而气臊,臊则入肝,辛热则疏利,乃用之以为反佐。经曰:佐以所利,和以所宜。此之谓也。

   火门第八

  当归龙荟丸

  当归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大黄(酒浸) 青黛 芦荟(各五钱)

  蜜丸如豆大。

  风热蓄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嗌塞不利,肠胃燥涩,狂越等证,此方主之。

  肝火为风,心火为热。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搐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肠胃燥涩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礼也。经曰:狂言为失志;又曰:肾藏志。如斯言之,则肾亦火矣。此一水不胜五火之谓也。故用黄连以泻心,用黄芩以泻肺,青黛、龙胆、芦荟以泻肝,大黄以泻脾,黄柏以泻肾。所以亟亟以泻五脏之火者,几于无水,故泻火以存水耳。用当归者,养五脏之阴于亢火之时;用木香、麝香者,利五脏之气于克伐之际也。互考见咳嗽门。

   火门第八

  泻黄散

  藿香(二钱) 山栀(一两,炒黑)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

  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

  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麝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问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

   火门第八

  升阳散火汤

  (本方去独活加葱白名火郁汤)

  升麻(去丝根) 葛根 独活 羌活 人参(去芦) 白芍(各五钱)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生甘草(二钱) 炙甘草(三钱)

  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郁于脾部者,此方主之。

  少阳者,三焦与胆也。经曰:少火生气。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是少火也,生物之本,扬之则光,遏之则灭,今为饮食填塞至阴,抑遏其上行之气,则生道几于息矣,故宜辛温之剂以举之。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干葛,皆辛温上行之物也,故用之以升少阳之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脾胃而和中矣。东垣氏圣于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于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也,安望其卫生耶?

   火门第八

  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

  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

  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白,肺之色也。

   火门第八

  阿胶散

  阿胶(一两半,蛤粉炒) 鼠粘子(二钱半,炒香) 马兜铃(半两,焙) 炙甘草(五钱)

  杏仁(去皮尖,七个) 粳米(一两)

  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此方主之。

  燥者润之,今肺虚自燥,故润以阿胶、杏仁;金郁则泄之,今肺中郁火,故泄以兜铃、粘子;土者金之母,虚者补其母,故入甘草、粳米以补脾益胃。

   火门第八

  大补丸

  黄柏(一斤,炮褐色,为末,水丸 气虚者四君子汤下,血虚者四物汤下)

  肾火从脐下起者,肾水衰也,此方主之。

  肾非独阴也,命门之火寄焉。肾水一亏,则命门之火无所畏而自炽矣,故龙雷之火从脐下动也。经曰:水郁则折之。水郁者,肾部有郁火也。折之者,制其冲逆也。柏皮味苦而浓,为此之谓也。气虚下以四君子汤,恐其寒凉而坏脾也;血虚下以四物汤,助其滋阴而制火也。

   火门第八

  滋肾丸

  黄柏(十两,酒浸) 知母(六两,酒浸) 肉桂(五钱)

  肾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

  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入腹者,谓之肾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类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

   火门第八

  三补丸

  黄芩 黄连 黄柏(俱酒润,等分)

  三焦有火,嗌喉干燥,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方主之。

  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内经》曰壮火食气是也。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故曰三补。

  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丹溪曰:虚火可补,人参、黄 之类。则虚实之辨,若天渊矣,明者幸求之证焉。

   火门第八

  益元散

  (即暑门六一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共为末,用蜜水调下三钱。

  六腑有实火,上有烦渴,下有便秘、赤涩者,此方主之。

  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

   火门第八

  凉膈散

  黄芩(酒炒) 栀子仁(炒黑)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甘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

  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此方主之。

  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火门第八

  清咽太平丸

  薄荷叶(十两) 川芎 甘草 防风 乌犀角 柿霜(各一两) 桔梗(三两)

  蜜丸噙化。

  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不清者,此方主之。

  消风清热,莫如薄荷,故用以为君;佐以乌犀,解心热也;入以柿霜,生津液也;用川芎,有清上之功;用防风,有解散之效;恐诸药之下流,故载以舟楫;因火势之急速,故缓以国老。师云:咽者胆之候,若只咽间痰热,膈内和者,宜以平胆之方主之。

   火门第八

  温胆汤

  竹茹 枳实(麸炒) 半夏(制) 甘草(各二两) 陈皮(去白) 生姜(各四两)

  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

  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

   火门第八

  珍珠散

  琥珀 珍珠粉 铁粉 天花粉 朱砂 寒水石 牙硝 大黄(酒浸) 生甘草各等分为末,每用薄荷汤调下三钱。

  男、妇、小儿五脏积热,心胸闷乱,口干舌燥,精神恍惚,癫狂等证,此方主之。

  明可以安神,琥珀、珍珠皆明物也,故用之以安神魄;重可以去怯,铁粉、朱砂皆重物也,故用之以定惊狂;寒可以去热,硝、黄、水石,皆寒物也,故用之以除积热;热之盛者必渴,天花粉可以生津;火之炽者必急,生甘草所以缓急。

   火门第八

  人参黄白术甘草考

  实火可泻,宜用芩、连、栀、柏;虚火可补,宜用人参、黄 、白术、甘草,所谓温能除大热也。或者误用芩、连、栀、柏以治虚火,则火益炽。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则亡阴,阴亡则不足以济火,故令火益炽。

   火门第八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考

  诸证无火者,宜于四件斟酌之。

  壮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无,所谓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诸证寒凉太过,几于无阳者,宜审择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为太阳丹,以天雄、附子、川乌为三建汤,以硫黄为金液丹,皆所以养其真阳,壮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气耳。

  明变之士,幸教我哉。

  

  斑疹门第九

  叙曰:无热不斑,无湿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观也。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殊;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纸上尽也。

   斑疹门第九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大黄 芒硝 白芍药 连翘 薄荷 麻黄 石膏 桔梗 黄芩 白术栀子 荆芥 滑石 甘草失下发斑者,此方主之。

  失下者,肠胃燥实,当下而失于下也。失下则热无所泄而结于胃,胃主肌肉,故肌肉之间见红斑也。红者,火之色,热之炽也。方中有大黄、芒硝、甘草,乃伤寒门调胃承气汤也,所以泻肠胃之实热;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乃火门之凉膈散也,所以散胸膈之热邪。

  全方除芒硝、大黄,各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散,极言其用之妙也。正考见中风门。

   斑疹门第九

  葛根橘皮汤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麻黄 黄芩 甘草冬月肌中斑烂,咳而心闷者,此方主之。

  冬月腠理闭密,故用麻黄以发表;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咳为肺气不利,故用橘皮、杏仁以利气;闷为心膈有热,故用黄芩、知母以清热;辛甘发散为阳,故佐以甘草,且调诸药而和中也。

   斑疹门第九

  阳毒升麻汤

  升麻(半两) 生犀角(镑) 麝香 黄芩(炒) 人参 甘草(各二钱五分)

  伤寒吐、下后,狂言面赤,阳毒发斑者,此方主之。

  吐、下后中气必虚,故用人参、甘草以补中;升麻、犀角寒而不滞,故为散斑之要药。

  佐以麝香,利气窍也。佐以黄芩,清阳毒也。

   斑疹门第九

  玄参升麻汤

  玄参 升麻 甘草(各等分)

  发斑咽痛者,此方主之。

  升麻能散斑,甘草、玄参能清咽。散斑者取其辛温,谓辛能散而温不滞也。清咽者,取其甘苦,谓甘能缓可苦能降也。

   斑疹门第九

  消毒犀角饮子

  牛蒡子(六钱) 荆芥(二钱) 防风(三钱) 甘草(一钱)

  皮肤有斑疹,无里证者,此方主之。

  辛甘发散为阳,故用防风、甘草;斑之为患,热药治之则血溢而益盛,寒药治之则血凝而不散,惟辛凉之药为宜,故用牛蒡、荆芥。无犀角而名犀角者,谓其功用同乎犀角也。

   斑疹门第九

  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甘草麻疹已出、未出,此方皆主之。

  诸疹未出,升麻、葛根能出之;诸疹已出,升麻、葛根能散之;芍药和营,甘草和卫。

   斑疹门第九

  消风散

  荆芥穗 炙甘草 陈皮 浓朴(姜汤炒) 藿香 蝉蜕 人参 白僵蚕(炒) 茯苓 防风风热丹疹,此方主之。

  风热则表实,实者宜散之,荆芥、芎 、防风、羌活皆辛散也。表实则里虚,虚者宜补之,人参、甘草、茯苓皆甘补也。风盛则气壅,浓朴所以下气,陈、藿所以泄气。风热生痰,治

   斑疹门第九

  化斑汤

  石膏 人参 知母 甘草胃热发斑,脉虚者,此方主之。

  胃热者,口燥烦渴也。胃主肌肉,故胃热则肌肉斑烂;脉虚者,壮火食气,而脉无力以充实也。惟其胃热,故用石膏之寒;惟其脉虚,故用人参之补;知母养其营,甘草养其卫。

  此方即人参白虎汤尔。

   斑疹门第九

  调中汤

  苍术(一钱半) 陈皮 砂仁 藿香 甘草 芍药(炒) 桔梗 半夏 白芷 枳壳(炒)

  羌活(各一钱) 川芎 麻黄 桂枝(各五分)

  内外、外感热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外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斑疹门第九

  大建中汤

  人参 黄 (炙) 当归 芍药(酒炒) 桂心 甘草(炙) 半夏(制) 黑附子(制)

  中气不足,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此是汗、吐、下后之证。中气虚乏,则余邪无所归附,隐隐然见于肌表,其色淡红而不甚显为辨也。人参、黄 所以补中,半夏、甘草所以调中,此皆健脾药也;复有当归、芍药之活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有桂心、附子之温中,则失位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附、桂、参、 而治斑,法之变者也。医而未至于可以权,则不足以语此。

  

  疟门第十

  叙曰:疟之理难言矣。知五运六气、十四经络,始能粗知其证。知阴阳进退消长之理,然后知夫疟疾变迁之妙。苟非精研斯道,则所知者肤浅而已,一有问难,犹然袖手解颐。今考名方十八首,说证用药,可为初学之启蒙也。

   疟门第十

  麻黄羌活汤

  麻黄(去节) 羌活 防风 甘草(各三钱)

  疟发时,头疼,身热,脊强,脉浮者,名曰寒疟,此方主之。

  寒热一日一发,间日一发,三日一发,皆名曰疟,此云头疼、身热、脊强、脉浮,皆太阳证也。太阳乃寒水所化。故《机要》名为寒疟。麻黄、羌活,太阳经之汗药也。故以为君;防风乃诸风药之卒徒,故以为佐;甘草能和诸药而兼解散,故以为使。是方乃攻实之剂,若临病用药,则血虚者宜加四物,气虚者宜加参、术,全在活法,不徒执也。

   疟门第十

  白芷汤

  白芷(二钱) 知母 石膏(各五钱)

  疟发时,目痛,鼻干,口渴,自汗,不得眠,脉长,有热无寒,或热多寒少者,名曰热疟,此方主之。

  此条皆阳明证也,以其有热而无寒,或热多而寒少,故《机要》名为热疟。白芷所以解阳明之经,石膏所以清阳明之腑,知母所以养阳明之阴。虚者宜加人参,质实便燥者,此方不足与也,宜下之,用伤寒门大柴胡汤,后以本方调之。

   疟门第十

  小柴胡汤

  柴胡(去芦) 黄芩(炒) 人参 甘草 半夏(法制) 生姜 大枣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此方主之。

  此条皆少阳证也,以少阳为甲木,在天为风,故《机要》名为风疟。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见伤寒门。

   疟门第十

  清脾饮

  青皮(去穣,炒) 浓朴(姜汤炒) 白术(炒) 黄芩(炒) 半夏(制) 柴胡(去芦) 茯苓(去皮) 草果 甘草疟发时,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大小赤涩,脉来弦数者,此方主之。

  此条皆太阴证也,太阴脾主湿,湿生痰,痰生热,故见上件诸证。脉来弦数,弦为痰饮,数为热也。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青皮、浓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湿,柴胡、黄芩清去脾中之热,白术、甘草清去脾脏之虚,而《机要》云:疟在三阴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此言可谓知要。今即古方审择而用焉,则本方为切当矣。

   疟门第十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伤寒例》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温疟先热后寒,宜此方主之。

  脉阴阳俱盛者,旧有热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疟寒热相搏,邪正分争,并于表,则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也;并于里,则阴实而阳虚,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中外皆寒,故见其鼓颔而战栗,恶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争,并之未尽,则寒热交集,鼓颔战栗,烦渴身热并至矣。此论常疟寒热之理也。温疟先热后寒者,以其先有旧热而后伤寒也。方中有麻黄、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

   疟门第十

  香薷汤

  香薷(二两) 白扁豆 浓朴(姜汁炒) 茯神(各一两) 炙甘草(半两)

  疟发时,独热无寒者,名曰瘅疟,当责之暑,宜此方主之。

  暑,阳邪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故独热无寒之疟,责其因于暑也。香薷味薄而气清,能解表里之暑;扁豆味甘而性平,能解肠胃之暑;浓朴苦辛,破暑饮也;甘草性平,解暑毒也。《易》曰:火就燥,则暑邪中人,先就于心,茯神之用,乃所以宁心耳。或问风亦阳邪也,瘅疟何以不责之风?余曰:风为少阳,又为厥阴,在六气犹未纯阳,若临证主方处治,辛热固不可用,如辛凉发散之剂,用之未为不可。此在医者潜心,初不必泥于一方也。

   疟门第十

  七枣汤

  附子(一枚,盐水煮,去皮脐) 大枣(七枚)

  疟发时,独寒无热,脉迟者,名曰牝疟,当责之寒,宜此方主之。

  牝,阴也。王冰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故独寒无热之疟,用附子之辛以主之,佐以大枣七枚,取其能和附热,且引之入至阴耳。

   疟门第十

  蜀漆散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 ,各等分)

  共为末,于未发前浆水服下半钱。

  此仲景治牝疟之方也,病原于顽痰 瘕者,此方主之。

  牝,阴也,无阳之名。顽痰乃至阴所化, 瘕乃凝结之阴,故令人有寒无热。蜀漆、云母、龙骨,既经烧炼,则味涩而辛热,味涩可以固既脱之阳,辛热可以消固结之阴。仲景治火劫亡阳之证,于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辈,名曰救逆汤,是二物之为纯阳可知。云母烧二日夜,则寒性亦去而纯阳矣,宜仲景之用之也。

   疟门第十

  补中益气汤

  人参(一钱) 升麻(三分) 甘草(一钱) 黄 (一钱五分) 陈皮(去白) 当归白术柴胡(各五分)

  疟疾经年不愈者,名曰 疟,宜此方主之。

  ,老也。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矣。气虚,则有参、 、术、草以补气;血虚,则有当归以养血;疟邪深入,则有柴胡、升麻以升举之,邪气可渐出之表也。方内有陈皮,可以消痰泄气,能助升、柴而成功。若疟发于夜者,丹溪所谓入阴分、血分也,宜于本方倍入当归,或兼四物可也。正考见脾胃门,互考见虚损门。

   疟门第十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疟疾,微劳不任,经年不瘥,前后复发者,名曰劳疟,此方主之。

  任事之劳,责之筋力。筋属肝,少阳胆则其腑也。方中有柴胡、黄芩,可以清少阳之邪热;有栝蒌根,可以生液养筋;有人参、甘草,可以补虚祛劳;有大枣、生姜,可以调荣益胃。又曰:参、草、姜、枣,胃家药也。能精于肝,氵㸒气于筋,惟胃能之,故用此方以调劳疟。

   疟门第十

  柴平汤

  柴胡 人参 半夏 陈皮 黄芩 甘草 浓朴 苍术 生姜 大枣疟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名曰湿疟,此方主之。

  上件皆湿证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小柴胡汤正考见伤寒门,平胃散正考见湿门。

   疟门第十

  红丸子

  蓬莪术 京三棱(醋煮一伏时,各二两) 胡椒(一两) 阿魏(二分,醋化) 青皮(三两)

  共为末,作丸矾红为衣。

  疟疾,口亡五味,饮食腹痛膨胀者,名曰食疟,此方主之。

  食疟者,食积成疟也。《内经》曰留者攻之,故用蓬术、三棱、阿魏以攻积;积之为患,气快则行,气滞则止,得热则行,得寒则结,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气,胡椒之温以散结;复用矾红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尔。

   疟门第十

  人参养胃汤

  人参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苍术 浓朴 藿香 乌梅 草果疟因饮食饥饱伤胃而成者,名曰胃疟,此方主之。

  《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饥则胃气弱,而阴无所生;饱则胃气强,而五宫因以损,是饥饱皆足以伤胃也。胃伤则营卫虚而谷气乖,乖则争,争则邪正分,寒热作,而成疟矣。方中有人参、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补胃之不足;有陈皮、苍术、浓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开胃;乌梅之酸,可

   疟门第十

  太无神术散

  苍术(泔浸) 浓朴(姜炒,各一两) 陈皮(三两,去白) 藿香 石菖蒲 甘草(炙,各一两五钱)

  疟疾,因感山岚瘴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疟,此方主之。

  山岚瘴气,谷气也。《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此方主以治脾。苍术、浓朴,平脾家之敦阜也;陈皮、甘草,调脾家之虚实也;藿香、石蒲,开脾家之障碍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正考见瘟疫门。

   疟门第十

  五神丸塞鼻法

  东方:青黛五钱 麝香二分西方:白矾五钱 白芷二钱南方:官桂五钱 朱砂一钱北方:巴豆四十九粒(去壳) 黑豆三十六粒中央:硫黄五钱 雄黄一钱上件各根据方位,以瓷盘盛之,于五月初一日,虔诚安于本家侍奉神前,至初五日午时,共研为末,用五家粽角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收贮听用。凡遇患疟之人,于疟发之日清晨,用绵包裹塞于鼻中,男左、女右用之。

  疟疾,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者,名曰疫疟,此法主之神良。

  疫者,天地不正之气也,六位,胜复之气也。禽虫,吐毒之气也。大气之来,无人不受,壮者、逸者、居者则不病;怯者、劳者、出者遇之,则无形之气,由鼻而入,藏于分肉之间,与正气分争,则成疟矣。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故疟邪入于肝,则青黛之凉可以清肝,麝香之臊可使直达;疟邪入于肺,则白芷之辛可以泻肺,矾石之腥可以清燥;疟邪干于心,则丹砂之重可以镇心,官桂之焦可以益火;疟邪干于肾,则黑豆甘咸可以益肾,巴豆之腐可以泻邪;疟邪干于脾,则硫黄之温可使建中,雄黄之悍可使辟秽。以疫气无形,由鼻而入,故亦就鼻而塞之。塞其一窍,露其一窍者,围师必缺之道也。修剂之期,必于五者,病原于阴阳不正之气,故亦以阴阳之理胜之。盖曰五者,中宫甲己之数,南面之政也,诸气之变,虽有胜复、亢制之殊,要皆北面而臣,守位秉命之道也,故率以五数修剂焉。

   疟门第十

  三解汤

  麻黄(去节) 柴胡(去芦) 泽泻(各三钱)

  此治疟之套剂也,时行之疟,长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也。人在气交之中,鼻受无形之气,藏于分肉之间,邪正分争,并于表则在表,并于里则在里,未有所并,则在半表半里。是方也,麻黄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泽泻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温,能使半表半里之邪,由中以解。则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虽然,此方但可以泻实耳,虚者犹当辨其气血而补之,所谓虚者十补,勿一泻也。

   疟门第十

  截疟七宝饮

  常山 浓朴 青皮 陈皮 甘草 槟榔 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种煎熟,以丝绵裹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温服。

  疟疾三、四发后,寸口脉来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发后,可截之时也。脉弦为饮,滑为实,浮为表,大为阳,故在可吐。师云:无痰不作疟。疟痰为患,常山善吐,槟榔善坠,草果善消,浓朴、青皮亦理气行痰之要药;陈皮、甘草乃消痰调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脉来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脉来沉涩细微者,与之则逆矣。慎之。

   疟门第十

  鳖甲煎丸

  鳖甲(十三片) 蜂窠(四分,炙) 蜣螂(炙) 柴胡(各六分) 乌羽 瞿麦 桃仁干姜(各二分) 牡丹皮 芍药 虫(各五分) 赤硝(十二分) 黄芩 鼠妇(炙) 桂枝 石苇(去毛) 浓朴 紫盛 阿胶(炒) 大黄(各三分) 葶苈(熬) 半夏 人参(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 灶下灰一斗,清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

  疟疾久不愈,内结 瘕,欲成劳瘵者,名曰疟母,此丸主之。

  凡疟疾寒热,皆是邪气与正气分争,久之不愈,则邪正之气结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疟母。始虽邪正二气,及其固结之久,则顽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为患,或在肠胃之中,或薄肠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处。盖灰从火化,能消万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烂药,其性可知;渍之以酒,取其善行。若鳖甲、鼠妇、 虫、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结而有小毒,以其为血气之属,用之以攻血气之凝结,同气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浓朴、半夏,皆所以散结气;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滞血;水谷之气结,则大黄、葶苈、石苇、瞿麦可以平之;寒热之气交,则干姜、黄芩可以调之。人参者,所以固元于克伐之场;阿胶、芍药者,所以养阴于峻厉之队也。乌羽、赤硝、紫盛,隋唐医哲,皆不知之,故以乌羽作乌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详四物,亦皆攻顽散结之品,更之未为不可,然依旧本,仍录乌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盖曰爱礼存羊云尔。

  

  痢门第十一

  叙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补,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阳合病皆下痢,太阳、阳明合病自下痢者宜发汗,太阳、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阳明、少阳合病自下痢者宜攻里,非得伤寒之玄关者,不足以语此也。今考十方于后,大都口耳之见而已。

   痢门第十一

  芍药汤加芒硝方

  白芍药(二钱) 当归尾 黄连 黄芩(各一钱) 木香(不见火) 桂心 槟榔 甘草(各五分) 大黄(七分) 芒硝(一钱)

  痢疾便脓血,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痢,滞下也。患痢大都责于湿热,热伤气,故下白;热伤血,故下赤;热伤大肠,则大肠燥涩,故里急后重。河间云: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归、芍、硝、黄以行血;和气则后重自除,故用木香、槟榔、甘草以和气;苦能坚肠,寒能胜热,故用芩、连浓肠胃而去热;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故假桂心之辛热为反佐。

   痢门第十一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 桂枝(七分,炒) 大黄(五钱,酒浸) 芒硝(五钱) 甘草(二钱)

  痢疾初起,质实者,此方主之。若初间失下,反用固涩之药,以致邪热内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内经》曰:通因通用;又曰:暴者夺之。故用大黄、芒硝之咸寒以荡涤邪热;用桃仁之苦以逐败血;甘草之甘以调胃气。乃桂枝则辛热物也,用之者何?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故用其引大黄、芒硝直达瘀热之巢穴,乃向导之兵也。

   痢门第十一

  清六丸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红曲(五钱)

  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能清六腑之热,甘草能调六腑之气,红曲能和六腑之血。

   痢门第十一

  温六丸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干姜(五钱)

  姜汁为丸。

  白痢者,此方主之。

  白痢为寒,中世之谬论也。刘守真氏出,始以白痢责之热伤气,可谓开发群 。是方也。滑石寒而淡,寒则能除六腑之热,淡则能利六腑之湿;甘草得天地冲和之气,故性平而调六腑;干姜得天地正义之气,故入气而辟湿邪。又曰干姜性温,可使从治,经曰佐以所利,是故用之。

   痢门第十一

  香连丸

  黄连(二十两,吴茱萸汤润过炒)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治噤口痢,加石莲肉八两。

  下痢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者,此方主之。

  黄连苦而燥,若能胜热,燥能胜湿;木香辛而苦,辛能开滞,苦能泻实;石莲肉味苦而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破噤口痢之结热。经曰有余者折之,此之谓也。

   痢门第十一

  木香槟榔丸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穣,炒) 陈皮(去白) 枳壳(去穣,麸炒) 黄柏(炒) 丑末莪术(醋煮) 三棱(醋煮) 当归(酒洗) 香附 黄芩(酒炒) 大黄(酒浸) 黄连(吴茱萸汤润过炒)

  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痢疾初作,里急后重,肠胃中有积滞者,此丸主之。

  《内经》曰湿氵㸒所胜,平以苦热,故用木香;热者寒之,故用黄连、黄芩、黄柏;抑者散之,故用青、陈、香附;强者泻之,故用大黄、丑末;逸者行之,故用槟榔、枳壳;留者攻之,故用莪术、三棱;燥者濡之,故用当归。是方也,惟质实者堪与之,虚者非所宜也,故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痢门第十一

  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人参 茯苓 枳壳 桔梗 甘草(等分)

  痢疾表热里虚者,此方主之。

  皮肤受外感之邪,则表实而里虚。表实则发热,故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以解表;里虚则痢不禁,故用人参、甘草、茯苓以补里。桔梗可以理气,枳壳可以破滞。昔人立此方非以治痢,而医者善用,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自痢,亦

   痢门第十一

  清暑益气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陈皮(去白)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黄 (炙)

  苍术(制)

  升味子(九粒)

  青皮(麸炒) 干葛(各二分)

  痢疾已愈,元气虚弱,暑令尚在者,此方主之。

  痢疾已愈,则不当用行血理气之物矣。中气虚弱,理宜补之,参、 、归、术、甘草,皆补虚也;暑令尚在,法宜清之,麦冬、五味,皆清药也;黄柏、泽泻,可以养阴水;升麻、干

   痢门第十一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炒) 白芍药(炒) 茯苓(去皮) 黄 (炙) 当归 甘草(炙) 熟地黄 川芎(各一钱) 桂心(二分)

  痢疾已愈,气血大虚者,此方主之。

  大虚者必大补,故用人参、黄 、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桂心以补血。

   痢门第十一

  真人养脏汤

  人参 白术(炒) 白芍药(炒) 肉桂(炒) 诃子(面裹煨) 粟壳 甘草(炒) 木香(不见火) 肉豆蔻(面裹煨)

  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此方主之。

  甘可以补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温可以养脏,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敛,故用芍药;涩可以固脱,故用粟壳、诃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虚寒气弱之脱肛耳。若大便燥结,努力脱肛者,则属热而非寒矣,此方

  

  泄泻门第十二

  叙曰:泄泻似乎易识,一遇盘根错节,良手犹难之。所以然者,脾为万物之母,泄泻能坏人之母气故也。今考名方十五首,用之者宜变通焉。

   泄泻门第十二

  白术茯苓汤

  白术(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七钱五分)

  脾胃虚弱,不能克制水谷,湿盛作泻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四布津液,水谷常留于胃而生湿矣。经曰:湿盛则濡泻,故知水泻之疾,原于湿也。白术甘温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茯苓甘温而淡,温则益脾,淡则渗湿,土旺湿衰,泻斯止矣。戴氏云:水泻腹不痛者为湿,痛者为食积。河间云:泻而水谷变色者为热;水谷不变色,澄澈清冷者为寒。皆妙论也。若肛门燥涩,小便黄赤,则水谷虽不变,犹为热也。此由火性急速,食下即出,无容变化,仲景所谓邪热不杀谷是也。兹在临证精察,而加药物之所宜者尔。

   泄泻门第十二

  胃苓汤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桂此方亦治湿盛泄泻者也。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平胃散也,所以燥湿;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五苓散也,所以利湿。脾胃强健者,宜主此方;怯弱者,宜主前方。白术茯苓汤、平胃散正考见湿门,五苓散正考见伤寒门。

   泄泻门第十二

  益黄散

  丁香(面煨) 木香 青皮(炒) 陈皮 诃子(面裹微煨)

  胃寒,泄泻脉迟者,此方主之。

  肠胃热,则大便燥结;肠胃寒,则洞泄不禁,大都然也,脉迟验其为寒。是方也,二香之辛热,所以温中;二皮之辛利,所以快脾;诃子之固涩,所以止泻。

   泄泻门第十二

  升阳除湿防风汤

  苍术(四钱,制) 防风(二钱)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一钱)

  泄泻头痛者,此方主之。

  阳陷于下,则成飧泄;湿犯于上,则令头痛,此清浊倒置而然也。风能胜湿,故用防风;燥能制湿,故用二术;淡能利湿,故用茯苓;土病木乘,故用芍药。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故用防风;伐肝疏脾,非酸不可,故用芍药。

   泄泻门第十二

  钱氏白术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木香 藿香 干葛脾虚肌热,泄泻者,此方主之。

  脾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肌热者,疗之以清,故解以葛根;脾困者,醒之以香,故佐以藿、木。

   泄泻门第十二

  戊己丸

  黄连(十两) 吴茱萸(泡) 白芍药(炒,各二两)

  脾胃热泻不止者,此方主之。

  热泻者,粪色黄褐,肛门敛涩也。苦从火化,火能生土,故用黄连浓肠胃而益土;臊酸从木化,木能疏土,故茱萸辛燥,能疏亢盛之肝,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戊为胃土,己为脾土,用是方以调脾胃,故曰戊己丸。

   泄泻门第十二

  诃黎勒散

  诃子仁 肉豆蔻(面裹煨) 青皮(各四两) 附子(一两) 肉桂(五钱)

  肠胃虚寒,滑泄腹痛者,此方主之。

  虚寒者,中气虚而生内寒也;滑泄者,土虚不足以防水也;腹痛者,湿氵㸒而木气抑也。

  寒者温之,故用附子、肉桂;滑者涩之,故用诃子、肉蔻;抑者疏之,故用青皮。

   泄泻门第十二

  浆水散

  半夏(一斤,制) 甘草(炙) 附子 肉桂 干姜(各五钱) 良姜(二钱五分)

  每服三钱。

  水泻澄澈清冷者,此方主之。

  浆水者,泻利浆水而澄澈也。河间云: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者温之,故是方率用辛温之剂。析而论之,半夏、炙草,可使健脾,脾健则能防水矣;干姜、附子,可使回阳,阳

   泄泻门第十二

  刘草窗痛泻要方

  炒白术(三两) 炒芍药(二两) 防风(一两) 炒陈皮(一两半)

  痛泻不止者,此方主之。

  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是方也,炒术所以健脾炒芍所以泻肝,炒陈所以醒脾,防风所以散肝。或问痛泻何以不责之伤食?余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泄泻门第十二

  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两,炒香) 吴茱萸(五钱,炒)

  共为末,每服二钱。

  肾虚,子后泄泻者,此方主之。

  肾主二便,开窍于二阴,受时于亥子,肾脏虚衰,故令子后常作泄泻。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炒香则益肠胃;吴茱萸有温中暖下之能,炒焦则益命门。命门火旺,可以生土,土生则泄泻自止;酸收固涩,可以生津,津生则肾液不虚。

   泄泻门第十二

  椒附丸

  椒红(炒) 桑螵蛸(炙) 龙骨(火 存性) 山茱萸(炒) 附子(炮) 鹿茸(酒蒸,焙)

  肾脏虚寒,大便滑泻者,此方主之。

  虚者,肾精不足也;寒者,命门火衰也。肾主二便,肾脏虚寒则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泻。味浓为阴中之阴,故用山茱萸、鹿茸以益肾家之阴;辛热为阳中之阳,故用椒红、附子以壮命门之火;味涩可以固脱,故用螵蛸、龙骨以治滑泻之脱。

   泄泻门第十二

  二神丸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二两,煨)

  枣肉为丸。

  脾肾二脏俱虚,泄泻不止者,此方主之。

  脾主水谷,肾主二便,脾弱则不能消磨水谷,肾虚则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泻不止。肉豆蔻辛温而涩,温能益脾,涩能止泻;破故纸味辛而温,辛则散邪,温则暖肾,脾肾不虚不寒,则泄泻止矣。

   泄泻门第十二

  补中益气汤去当归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三分) 黄 (炙,一钱五分) 白术(炒) 陈皮(去白)

  滑泻痞闷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病由中气不足,而不能升清降浊故耳。是方也,有人参、黄 、甘草、白术,所以补中;有陈皮,所以利气;有柴胡、升麻,所以升举陷下之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浊降则痞闷自除,清升则飧泄自止。去当归者,恶其滑利,而非飧泄所宜也,若西北高燥之区,则不必去矣。

   泄泻门第十二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两) 南星 白附子(各三两) 川乌(去皮脐,五钱)

  共为末,水中浸数日为丸。

  痰积,滑泄不止者,此方主之。

  肥人滑泄责之痰,脉滑不调责之痰,不食不饥责之痰,昔肥今瘦责之痰。痰之为物,湿土所化,故用半夏、南星以燥之;白附微温,能治风痰;川乌辛热,能攻痰积。

   泄泻门第十二

  木香豆蔻丸

  青木香 肉豆蔻枣肉为丸,每下梧子大二十丸。

  《稽神录》云:江南司农少卿崔万安,常苦脾泄困甚,家人为之祷于后土祠,万安梦一妇人,簪珥珠履,授以此方,如其言服之而愈。昆谓青木香能伐肝,肉豆蔻能温中,枣肉能健脾。久泄脾虚,中气必寒,肝木必乘其虚而克制之。此方之用,宜其效也。

  

  秘结门第十三

  叙曰:秘结,燥证也。然有火燥,有风燥,有水竭之燥,有血虚之燥。从容养血清燥为上手,急遽攻下通肠为下手。今考方药六条,古人之医法见矣。

   秘结门第十三

  润肠丸

  (即脾约丸)

  麻仁(十两,入百沸汤内泡浸一宿,次日曝干,砻之,粒粒皆完) 大黄(四两,酒蒸)

  杏仁(一两二钱,去皮尖,炒) 芍药(酒炒) 枳实(麸炒) 浓朴(姜汁炒,各三两)

  胃强脾弱,不能四布津液濡润大肠,后便燥结者,此方主之。

  润可以去燥,麻仁、杏仁、芍药是也;苦可以胜燥、枳实、浓朴、大黄是也。

   秘结门第十三

  润燥汤

  熟地黄 当归梢 大黄(酒浸,煨) 桃仁(去皮尖) 生甘草 麻仁(各一钱) 红花(五分) 生地黄 升麻(各二分)

  大肠燥结,便出坚黑者,此方主之。

  大肠得血则润,亡血则燥,故用熟地、当归以养血;初燥动血,久燥血瘀,故用桃仁、红花以去瘀。麻仁所以润肠,大黄所以通燥,血热则凉以生地黄,气热则凉以生甘草,微入升麻,消风热也。

   秘结门第十三

  通幽汤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梢 大黄(酒浸,煨) 桃仁泥 红花 升麻结燥腹痛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润燥汤去生甘草、麻仁也。胃之下口,名曰幽门。此方服之,可以通其留滞,故曰通幽。大便燥结,升降不通,故令腹痛。燥者濡之,生地、熟地,皆濡物也;逸者行之,大黄、归梢,皆行物也;留者攻之,桃仁、红花,皆攻物也;抑者散之,升麻之用,散抑郁也。

   秘结门第十三

  大补丸

  黄柏一味,炒褐色,为末作丸。

  大便燥结,睡中口渴者,此方主之。

  肾主五液,肾水一亏,则五液皆涸,故上见口渴,下见燥结也。黄柏味苦而浓,质润而濡,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此经所谓燥者濡之,又谓之滋其化源也。他如六味地黄丸、虎潜丸,皆益肾之药,均可选用。二方见虚损门。

   秘结门第十三

  玄明粉散

  玄明粉(三钱) 当归尾(五钱)

  煎汤调服。

  血热便秘者,此方主之。

  玄明粉咸寒,取其软坚;当归尾辛利,取其破血。此攻下之剂也,宜量人之虚实而用之

   秘结门第十三

  导法

  燥在广肠,欲其速出,气弱不能传送而出者,宜用蜜煎导法,或猪胆导法。二法皆见伤寒门。

  

  霍乱门第十四

  叙曰:霍乱有阴阳二证,夫人共知之。若霍乱未显之时,及霍乱始定之际,医者不察,而以逆剂左之;病者不识,而以腻食啖之,则死道也。今考古方八首以治霍乱,大都喜通而恶塞尔。

   霍乱门第十四

  理中丸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甘草(炙,各二两)

  共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服一丸,沸汤和下。

  寒犯太阴,腹痛,吐泻,霍乱,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

  寒犯太阴脾脏,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凡吞寒饮冷,皆是寒气塞于中宫。中、下二焦之阳不得宣发,则乖隔而腹痛,而吐泻,而霍乱也。霍乱与吐泻有别,乃吐泻之久,亡其津液,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视而了乱也。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霍乱门第十四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半两)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正考见伤寒门。

   霍乱门第十四

  回生散

  陈皮(去白) 藿香(各五钱,为末)

  中气不和,吐泻霍乱者,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气也。喜疏利而恶闭塞,喜香窜而恶腐秽,故用陈皮之辛以醒之,藿香之窜以开之。

   霍乱门第十四

  冷香饮子

  草果仁(三两) 附子(一两) 橘红(一两) 甘草(五钱)

  姜煎冷服。

  夏月饮食,杂以水果、寒冰之物食之,胸腹大痛,霍乱者,此方主之。

  肉食得冰寒、水果而冷,冰寒、水果因肉食而滞,由是填塞至阴,乖隔而成霍乱。草果辛温,善消肉食;附子辛热,能散沉寒;橘红之辛,可调中气;甘草之温,堪以益脾。而必冷服者,假其冷以从治,《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

   霍乱门第十四

  华佗危病方

  吴茱萸 木瓜 食盐(各一钱)

  夏月过用水果,填塞至阴,抑遏肝气,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水果得食盐,则收敛而不为患;肝部得茱萸,则疏利而不为抑;转筋得木瓜,则筋舒而不复痛。

   霍乱门第十四

  六和汤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各一两) 浓朴 木瓜 藿香 白术 白扁豆 赤茯苓(各二两)

  夏月饮食后,六腑不和,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六和者,和六腑也。食饮为患,和以砂仁;夹涎吐逆,和以半夏;膈气不利,和以杏仁;胃虚不调,和以参、术;中气不快,和以藿香;伏暑伤脾,和以扁、朴;转筋为患,和以木瓜;三焦蓄热,和以赤苓;气逆急吐,和以甘草。正考见暑门。

   霍乱门第十四

  藿香正气散

  藿香(三钱) 白术(炒) 浓朴(姜汤炒) 茯苓 紫苏 半夏(制) 大腹皮(净洗) 桔梗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

  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浓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

  若

   霍乱门第十四

  《三因》吐法

  烧盐(十两)

  热饮十五升,三饮而三吐之。

  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大痛者。名曰干霍乱,令人暴死,急以此方探吐之。

  盐,咸物也,多则苦矣。经曰咸能软坚,故可以开宿食顽痰;苦能涌泄,故探之则易吐矣。此法能回生起死,幸勿轻而忽之。

  

  痰门第十五

  叙曰:痰证显于外,夫人之所易知也;痰涎隐于内,而怪证百出,夫人之所难知也。显于外者,只根据常法调理而治;隐于内者,非控涎丹、神 丸,与夫倒仓之法,不能空其巢穴也。今考古方十一首以治痰,变而通之,在乎人耳。

   痰门第十五

  二陈汤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七分)

  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痰门第十五

  千缗汤

  半夏(七枚) 皂角(一寸,炙) 甘草(一寸,炙)

  痰涎上涌,喉中有声,不渴者,此方主之。

  湿土生痰,故用半夏以燥湿;气塞则痰滞,故用皂角以利气;肺苦气上逆,故用甘草以缓急。又甘草能益脾,皂角能去垢,半夏能破逆。曰千缗者,重其效也。

   痰门第十五

  导痰汤

  半夏(四物钱,制)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胆南星 赤茯苓 炙甘草(各一钱)

  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

  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入枳壳,去痰如倒壁。

   痰门第十五

  九蒸苍术散

  苍术一味,九蒸九晒,为极细末,每服浆水调下一钱。

  湿痰腹痛者,此方主之。

  湿痰腹痛,是土实也。经曰:土欲实,木当平之。苍术九蒸九晒,则其气轻清而薄,风木胜湿之品也,故治湿痰腹痛神良。

   痰门第十五

  三子养亲汤

  紫苏子(沉水者) 白芥子 萝卜子(各三钱)

  年高痰盛气实者,此方主之。

  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气。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事亲者设也。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

   痰门第十五

  润下丸

  陈皮(一斤,去白,盐水洗) 甘草(二两,炙)

  共为末所丸。

  上而痰吐,下而痰泻,此方皆良。

  陈皮有消痰泄气之功;食盐具咸能润下之性;甘草有和药调中之妙,炙之有健脾益胃之能。丹溪翁微加星、夏者,燥其生痰之源;微加芩、连者,扑其动痰之焰。

   痰门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 胆南星(各三斤) 神曲(炒)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萝卜子(生用) 葛根山楂肉(炒) 青皮(去穣,炒) 苏子(沉水者) 香附(制) 麦芽(各一两)

  饮食生痰,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星、夏之辛,能燥湿痰;葛根之清,能解酒热;山楂、麦芽、神曲之消,能疗饮食之痰;青皮、陈皮、苏子、杏仁、卜子、香附之利,能行气滞之痰。痰去,则胸膈之膨闷亦去矣。

   痰门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两) 南星 白附子(各三两) 川乌(去皮脐,五钱)

  共为末,浸水数日为丸。

  湿痰作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由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之燥;痰之滞也,本于寒,故用乌头、白附之温。

  浸以数日,杀其毒也。

   痰门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黄芩(酒炒) 栝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

  姜汁为丸。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栝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痰门第十五

  指迷茯苓丸

  半夏(二两,制) 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五分) 枳壳(五钱)

  姜汁糊丸。

  中脘停痰伏饮者,此方主之。

  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壳削坚,化硝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痰门第十五

  滚痰丸

  大黄(酒蒸) 黄芩(去朽,各半斤) 礞石(硝 黄金色,一两) 沉香(五钱)

  共为丸。

  实热老痰,此方主之。

  大黄能推荡,黄芩能去热,沉香能下气,礞石能坠痰。是方乃攻击之剂,必有实热者始可用之,若与虚寒之人,则非宜矣。又礞石由焰硝 炼,必陈久为妙,若新 火毒未除,则不宜服。

   痰门第十五

  控涎丹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此方主之。

  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饮,此攻痰之厉剂也。又曰: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臂痛,加木鳖霜、桂心;痰热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证而药加焉,兵

   痰门第十五

  三花神丸

  甘遂(面裹煨) 大戟(拌湿炒) 芫花(各半两,炒) 轻粉(一分) 大黄(一两)

  黑丑(二两,取头末)

  前药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以利为度。服后痞闷极甚者,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即初服三丸,每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痰饮变生诸病,风热郁燥,肢体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人壮气实者,此方主之。

  甘遂能达痰涎窠匿之处,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经之饮,黑丑亦逐饮之物,大黄乃推荡之剂,佐以轻粉者,取其无窍不入,且逐风痰积热,而解诸药之辛烈耳。此大毒类聚为丸,善用之,则能定祸乱于升平;不善用之,则虚人真气。慎之。

  

  哮喘门第十六

  叙曰: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然后令人哮喘。能温之、汗之、吐之,皆是良法。若逡巡调理,则虚喘宜之;人而羸瘦气弱,则宜灸其背 。今考古方七首,而

   哮喘门第十六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钱) 桂枝(洗净,二钱) 杏仁(去皮尖,七枚) 甘草(一钱)

  肺部原有风痰,背 复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 者,背间之 穴,主输脏气者也。一受风寒,则脏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黄之辛,能开腠散寒;桂枝之温,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气;甘草甘平,调中发散。

   哮喘门第十六

  瓜蒂散

  甜瓜蒂七枚(为末)

  大豆煎汤调下五分。

  凡病 ,气塞不通者,此方三吐之。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以吐之;甘能调胃,故用大豆以和之。

   哮喘门第十六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色) 黄芩(炒)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 桑白皮(五钱,蜜炙) 苏子(二钱) 甘草(一钱) 麻黄(去节) 半夏(法制) 款冬花(各三钱)

  肺虚感寒,气逆膈热,作哮喘者,此方主之。

  声粗者为哮,外感有余之疾也,宜用表药。气促者为喘,肺虚不足之证也,宜用里药。

  寒束于表,阳气不得泄越,故上逆;气并于膈。为阳中之阳,故令热。是方也,麻黄、杏仁、甘草,辛甘发散之物也,可以疏表而定哮;白果、款花、桑皮,清金保肺之物也,可以安里而定喘;苏子能降气,半夏能散逆,黄芩能去热。

   哮喘门第十六

  五味子汤

  五味子(半两,炒)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生姜(各二钱)

  肺虚作喘,脉大者,此方主之。

  喘则气耗,五味子所以收之;虚则喘促,人参所以补之;肺喜润,故用麦冬、杏仁;气喜利,故用陈皮、生姜。

   哮喘门第十六

  附子理中汤

  人参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术(炒,各一钱)

  脾肺虚寒,痰涎壅塞,少有动作,喘嗽频促,脉来迟细者,此方主之。

  此证为虚而脉为寒也。虚则宜补,参、术、甘草所以补虚;寒则宜温,干姜、附子所以温寒。

   哮喘门第十六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

  气壮则痰行,气虚则痰滞。痰遮气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补气,参、苓、术、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陈皮,皆辛物也。用甘则气不虚,用辛则痰不滞,气利痰行,胡

   哮喘门第十六

  久喘良方

  用青皮一枚,展开去穣,入江子一个,将麻线系定,火上烧尽烟,留性为末,生姜汁和酒一杯,呷服之。

  《名医录》云:李翰林,天台人,有莫生患喘病求医。李云:病日久矣,我与治之。乃用前方,过口便定,实神方也。昆谓久喘者,肺分有顽痰结气,青皮能破气,江子能攻痰,然其性悍厉,善于走下耳,未可以疗上部也。今用烧灰存性,则大毒已去,所存者几希耳。

  新烧火性炎上,可使成功于膈;佐之以姜汁,则顽痰易利;行之以酒,则无所不之。姜、酒既行,二物善降,久喘之患,可使愈于一旦,非良方而何?

  

  咳嗽门第十七

  叙曰:新咳易愈,久咳难愈。所以难愈者,病邪传变而深入也。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受邪之原亦多矣,岂可以易与乎?今考十五方,率举其大耳。至于诸邪杂揉,则轻重标本,在人心权度而已,乌能编简尽耶?

   咳嗽门第十七

  消风百解散

  荆芥 麻黄(去节) 陈皮(去白) 苍术(泔浸七日) 白芷 甘草(等分)

  伤风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头疼发热,鼻寒声重者,伤风咳嗽也。伤风宜解肌,咳嗽宜利气。荆芥、白芷、麻黄,可以解肌;陈皮、苍术、甘草,可以利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夫六物皆辛甘,则皆解散矣。然能解散,便能利气;能利气,便能解散。其理恒相通者也。

   咳嗽门第十七

  金沸草散

  前胡 旋复花(各一两) 赤芍药(炒) 甘草(各一钱) 半夏(五钱,制)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

  因风咳嗽生痰者,此方主之。

  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上,痰上则咳嗽。前胡、旋复,治风而兼行痰;荆芥、甘草,消风而兼利气;半夏治痰,兼破气逆;赤芍调荣,兼能制急;茯苓用赤,入丙丁也。

   咳嗽门第十七

  五苓散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心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饮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淡足以渗水,故用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辛温足以散寒,故用桂心。向非水寒为患,则五苓非所宜矣。有表证者,以伤寒门小青龙汤主之。

   咳嗽门第十七

  丁香半夏丸

  槟榔(三钱) 细辛 干姜(炒) 人参(各五钱) 丁香 半夏(各一两)

  脾胃虚寒,痰饮积于胸膈之间,令人咳嗽者,此方主之。

  脾胃温暖,则能营运痰饮;脾胃虚寒,则痰饮停于胸膈,肺气因之不利,乃作咳嗽。咳是有声,嗽是有痰,有声有痰,名曰咳嗽。经曰:治病必求其本。证本于脾胃虚寒,则脾胃为本,咳嗽为标。故半夏之辛,所以燥脾,人参之甘,所以养胃,脾胃治则不虚;丁、姜之温,所以行痰;细辛之辛,所以散饮。辛温用则不寒,不虚不寒,则脾胃治而痰饮散,咳嗽止矣,用槟榔者,取其性重,可以坠痰,经所谓高者抑之是也。

   咳嗽门第十七

  人参蛤蚧散

  人参(二两) 真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日,每换水洗,炙黄)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五两) 茯苓 知母(炒) 桑白皮(蜜炙) 贝母(各二两)

  二、三年肺气上喘,咳嗽脓血,满面生疮者,此方主之。

  二、三年肺气上喘,则病久而肺损矣。咳嗽出脓者气病,出血者脉病也。面为清阳之分,六阳之气皆会于面,其气常实,不易受邪。今满面生疮,此正气衰而邪气盛,乃小人道长,君茯苓,乃调脾而益金之母也。又曰:蛤蚧为血气之属,能排血气之毒,故此方用之调脓理血,亦假其性而伏奇于正也。

   咳嗽门第十七

  补肺汤

  人参 黄 (蜜炙) 川五味(炒) 紫菀(洗去土,各一两) 桑白皮(蜜炙) 熟地黄(各二两)

  咳嗽肺虚者,此方主之。

  参、 ,脾胃药也。肺虚而益脾胃,乃虚则补其母也。地黄,滋肾药也。肺虚而益肾,恐其失养而盗气于母也。五味子,酸收药也。咳多必失气,故用酸以收之。紫菀凉肺中之血,桑

   咳嗽门第十七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镑) 牡丹皮(各二钱五分) 白芍药(二钱) 生地黄(一两五钱)

  心移热于肺而咳嗽出血者,此方主之。

  心,火也;肺,金也。火者金之畏,心移热于肺,乃咳嗽见火证,如吐血面赤是也,名曰贼邪,甚是难治。是方也,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丹皮、芍药性寒而酸,寒则胜热,酸则入肝,用之者,以木能生火,故使二物入肝而泻肝。此拔本塞源之治也。

   咳嗽门第十七

  当归龙荟丸

  当归(酒洗) 栀子(炒黑) 龙胆草(酒洗) 黄连(炒) 黄柏(炒) 黄芩(各一两)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大黄(酒浸) 青黛(水飞) 芦荟(各半两)

  炼蜜丸之。

  肝移热于肺而咳嗽者,此方主之。

  咳嗽而两肋痛,多怒,脉弦者,病原于肝也。肝者将军之官,气常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宜泻之。是方也,芩、连、栀、柏、草龙、青黛、大黄,皆能泻火,而未必入肝;肝气臊,诸药得芦荟、麝香之臊,同气相求,可以入肝而平肝矣。然肝木为生火之本,而诸脏之火不无相扇,诸药虽因芦荟、麝香之引而入肝,然其性各有所属,则能兼五火而治之矣。用当归为君者,以其能和五脏之阴;以木香为佐者,以其能行诸药之滞也。正考见火门。

   咳嗽门第十七

  左金丸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

  肝热左胁痛,咳嗽,此方主之。

  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前方证邪盛矣,故用龙、荟诸药以平之。彼之为患滋甚,自不得不用夫大队之兵也。

   咳嗽门第十七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净肉)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热邪,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正考见虚损门。

   咳嗽门第十七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 胆南星(各一斤) 陈皮(去白) 香附(制) 苏子(沉水者) 青皮(去穣,炒)

  神曲(炒) 萝卜子(生用) 棠球肉(炒) 麦 (炒) 杏仁(去皮尖) 葛根(各一两)

  酒食生痰,五更咳嗽,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痰之原,生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以燥之;痰之滞,原于气,故用香附以开之,杏仁以利之,青皮、陈皮以快之,苏子、卜子以降之;食痰原于酒食,故用葛根以解酒,神曲、麦、棠球以磨食。

   咳嗽门第十七

  琼玉膏

  生地黄(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四共熬膏。

  干咳嗽者,此方主之。

  干咳嗽者,有声无痰之名也。火乘于肺,喉咙氵㸒氵㸒而痒,故令有声。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相火一 ,则五液皆涸。此干咳之理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白蜜能润肺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铢两又多,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他如火门阿胶散,主此证亦良。

   咳嗽门第十七

  润肺汤

  诃子 五味子 五倍子 黄芩 甘草咳而失声音,此方主之。

  咳而失声,危证也,有肺绝之兆。酸者能收,涩者能固,三子酸而涩,则能收其肺气而固其脱矣,故此方用之。黄芩能清肺热。甘草能调肺气。此方乃劫嗽之剂也。

   咳嗽门第十七

  劫嗽丸

  诃子仁 百药煎 荆芥穗(等分)

  共为末,蜜丸噙化。

  久咳失气,此药亦宜用之;新咳者不宜用也。

  《内经》曰:薄之劫之。薄者,雷风相薄之薄,药病摩荡之名也。劫者,曹沫劫盟之劫,取之不以正也。久咳失气,不用补剂,而用诃子、药煎之涩;肺有火邪,不用润剂,而用荆芥穗之辛,故曰劫也。

   咳嗽门第十七

  粉黛散

  蚌粉(新瓦炒红) 青黛(少许)

  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

  绶带李防御,京师人,初为入内医官。值嫔御阁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时方有甚宠。徽宗幸其阁,见之以为虑,驰遣呼李。先数用药弗应。诏令往内东门供状,若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技穷,与妻对泣,忽闻门外叫云:咳嗽药一文钱一帖,吃了今夜得睡。李使人市药十帖,其色浅碧,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李疑草药性厉,并三为一自试之,既而无他,于是取三帖合为一,携入禁庭授妃,请分两服以饵。是夕嗽止,比晓面肿亦消。内侍走白,天颜绝喜,锡金帛厥值万缗。李虽幸其安,而念必宣索方书,何辞以对?殆亦死尔。

  命仆侍卖药人过,邀入坐,饮以巨盅。语之曰:我见邻里服嗽药多效,意欲得方,倘以传我诸物,为银百两,皆以相赠不吝。曰:一文药,安得其值如此?防御要得方,当便奉告,只蚌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耳。扣其所从来。曰:壮而从军,老而停汰,顷见主帅有此,故剽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李给之终身焉。昆谓:蚌粉咸而枯,能软坚痰而燥湿;青黛寒而苦,能清肺膈而除热;齑汁酸咸,亦以软痰;麻油之加,欲其就火而为向导之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