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阴阳顺道法

还年不老,大道将还人年,皆将候验。瞑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著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

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顺四时者,其王日兴。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详思此意,与道合同。

录身正神法

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纵横阴阳,半阴半阳,乃能相成。故上者象阳,下者法阴,左法阳,右法阴。阳者好生,阴者好杀,阳者为道,阴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阴者为恶,阴神助之。积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

阳处首,阴处足,故君贵道德,下刑罚,取法于此。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亦取法于此,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长也。当知其意,善自持养之,可得寿老。不善养身,为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

为善不敢失绳缠,不敢自欺。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非为他神,乃身中神也。夫言语自从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寿之征也。无为之事,从是兴也,先学其身,以知吉凶,是故贤圣明者,但学其身,不学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君子得之以兴,小人行之以倾。

修一却邪法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离本求末,祸不治,故当深思之。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

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追其远,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佑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与凶为期。三者为乱治,守四五者祸日来。深思其意,谓之知道。

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能坚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以乐却灾法

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夫乐于道何为者也?乐乃可和合阴阳,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乐,即三光明;地乐,则成有常;五行乐,则不相伤;四时乐,则所生王;王者乐,则天下无病;C167行乐,则不相害伤;万物乐,则守其常;人乐,则不愁易心肠;鬼神乐,即利帝王。故乐者,天地之善气精为之,以致神明。故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为邻,且得长生久存。夫求道常苦,不能还其心念,今移风易俗,趋其心指,谁复与之争者?太平乐乃从宫中出邪?固以清靖国,安身入道,夷狄却,神瑞应来。

悬象还,凶神往。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随四时转移。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法,阳变于阴,阴变于阳,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天须地乃有所生,地须天乃有所成。春夏须秋冬,昼须夜,君须臣,乃能成治。臣须君,乃能行其事。故甲须乙,子须丑,皆相成。作道治正,当如天行,不与人相应,皆为逆天道。比若东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归之,因得其道,鲸鱼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

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应之。众贤聚,致治平。众文聚,则治小乱。五兵聚,其治大败。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

天不广,不能包含万物。万物皆半好半恶,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宫之象也。此二者,慈爱父母之法也。故父母养子,善者爱之,恶者怜之,然后能和调家道。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众贤,共照万物和生。故清者著天,浊者著地,中和著人。

调神灵法

吾欲使天下万神和亲,不复妄行害人,天地长悦,百神皆喜,令人无所苦,帝王得天之力,举事有福,岂可间哉?

故圣人能守道,清静之时旦食,诸神皆呼与语言,比若今人呼客耳。百神自言为天吏、为天使,群精为地吏、为地使,百鬼为中和使。此三者,阴阳中和之使也,助天地为理,共兴利帝王。

守一明法

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祖,出光明之门。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终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绝远复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也。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此第一善得天之寿也,安居闲处,万世无失。守一时之法,行道优劣。

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不缘道而生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

天行道,昼夜不懈,疾于风雨。尚恐失道意,况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极,失道光灭矣。王者百官,万物相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过失。王者复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强,强星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可不慎哉!

行道有优劣法

春王当温,夏王当暑,秋王当凉,冬王当寒,是王德也。夫王气与帝王气相通,相气与宰辅相应,微气与小吏相应,休气与后宫相同,废气与民相应,刑死囚气与狱罪人相应,以类遥相感动。

其道也,王气不来,王恩不得施也。古者圣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详察其意。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和合夫妇之道。阴阳俱得其所,天地为安。天与帝王相去万万余里,反与道相应,岂不神哉?

名为神诀书

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六合八方悦喜,则善应矣;不悦喜,则恶应矣。状类景象其形、响和其声也。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皆知重其命,养其躯,即知尊其上,爱其下,乐生恶死,三气以悦喜,共为太和,乃应并出也。但聚众贤,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能养其性,即能养其民。

夫天无私佑,佑之有信。夫神无私亲,善人为效。一身之中,能为贤,能为神,能为不肖,其何故也?误也,神灵露也。故守一之道,养其性,在学之也。众中多瑞应者,信人也;无瑞应者,行误人也,占而是非即可知矣。夫斤两所察,人情也。天之照人,与镜无异。审详此意,与天同愿,与真神为其安,得不吉哉?

成事□□,不失铢分,欲得天地中和意。故天地调则万物安,县官平则万民治。故纯行阳,则地不肯尽成;纯行阴,则天不肯尽生。当合三统,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气不通,百事乖错。

和三气兴帝王法

通天地中和谭,顺大业,和三气,游王者使无事,贤人悉出,辅兴帝王,天大喜。

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神人言:“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故男者象天,故心念在女也,是天使人之明效也。臣者为地通谭,地者常欲上行,与天合心,故万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云气靡天而成雨,故忠臣忧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此地使之明效也。民者主为中和谭,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中和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属父,其统在上托生于母,故冤则想君父也。此三乃夫妇父子之象也。宜当相通辞语,并力共忧,则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

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无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畅达,天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为逆家也。臣气不得达,地气不得成,忠臣何从得助明王为治哉?伤地之心,寡妇在室,常苦悲伤,良臣无从得前也。民气不上达,和气何从得兴?中和乃当和帝王治,调万物者,各当得治。今三气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安乐王者法

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令各得其所也。不能变化万物,不能称君也。此若一夫一妇,共生一子,则称为人父母。亦一家之象,无可生子,何名为父母乎?故不能化生万物者,不得称为人父母也。故火能化四行自与五,故得称君象也。本性和而专,得火而散成灰。金性坚刚,得火而柔。土性大柔,得火而坚成瓦。水性寒,得火而温。火自与五行同,又能变化无常,其性动而上行。阴顺于阳,臣顺于君,又得照察明彻,分别是非,故得称君,其余不能也。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称后土。三者佐职,臣象也。

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相生。遂及其后,世相传,言有类也。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阴阳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传。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治道,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于天,受体于地,受教于师,乃闻天下要道。守根者王,守茎者相,守浮华者善则乱而无常。帝王,天之子也。皇后,地之子也,是天地第一神气也,天地常欲使乐,不得愁苦,怜之如此,天地之心意,气第一者也,故王者愁苦,四时五行气乖错,杀生无常也。

悬象还神法

夫神生于内,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数。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画使好,令人爱之。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

解承负诀

天地开辟以来,凶气不绝,绝者而后复起,何也?夫寿命,天之重宝也,所以私有德,不可伪致。欲知其宝,乃天地六合八远万物,都得无所冤结,悉大喜,乃得增寿也。一事不悦,辄有伤死亡者。

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因自言为贤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今能法此,以天上皇治而断绝,深思之而勿忘。

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百二十者应天,大历一岁竟终天地界也。八十者应阴阳,分别八偶等应地,分别应地,分别万物,死者去,生者留。六十者应中和气,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也,故主死生之会也。如行善不止,过此寿谓之度世。行恶不止,不及三寿,皆夭也。

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谓之无辜承负先人之过。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也;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乖错也。

今天地阴阳,内独尽失其所,故病害万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无常,盗贼数起,反更急其刑罚,或增之重益纷纷,连结不解,民皆上呼天,县官治乖乱,失节无常,万物失伤,上感动苍天,三光勃乱多变,列星乱行。故与至道,可以救之者也。吾知天意,不欺子也。天威一发,不可禁也,获罪于天,令人夭死。

初天地开辟,自太圣人各通达于一面,诚真知之,不复有疑也。故能各作一大业,令后世修之,无有过误也。故圣人尚各长于一大业,不能必知天道,故各异其德,比若天,而况及人乎!天地各长于一,故天长于高而清明,地长于下而重浊,中和长养万物也,犹不能兼,而况凡人乎!

亥为天地西北极也,巳为天地东南极也,亥寒不以时收闭,来年巳反伤。子乃天地之北极也,午为天地之南极也,子今冬不善顺藏,午反承负而亡也。丑乃天地东北极也,未乃天地西南极也,丑不以时且生,六月反被其刑。天地性运,皆如此矣。

今帝王居百里之内,其用道德,仁善万里,百姓蒙其恩,父为慈,子为孝,家足人给,不为邪恶。帝王居内,失其道德,万里之外,民臣失其职,是皆相去远万万里,其由一也。习善言,不若习行于身也。

阙题

真人问神人:“吾生不知可谓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子犹观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后老者,以其废邪人,而独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凡人尽困穷,而我独长存,即是常喜也。昭昭独乐,何忿之哉?”“卒为不能长生,当奈何?”神人言:“积习近成,思善近生。夫道者,乃无极之经也。前古神人治之,以真人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无为自治。其次真人为治,以仙人为臣,不见其民,时将知有天子也,闻其教敕,而尊其主也。其次仙人为治,以道人为臣,其治学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动,而有畏惧,巧诈将生也。其次霸治,不详择其臣,民多冤而乱生焉,去治渐远,去乱渐近,不可复制也。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圣人之精思贤人,致贤人之神来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优劣而已。故上士为君,乃思神真;中士为君,乃心通而多智;下士为君,无可能思,随命可为。”阙题真人问:“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恶邪?”神人言:“易言邪!帝王思仁善者,瑞应独为其出,图书独为其生。帝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天之垂象,无误者也。”真人问:“古者特生之图奇方,谁当得者乎?”“其吏民得之献王者,帝王者时气即为和良,政治益明,道术贤哲出为辅弼之,帝王之道,日强盛矣。夷狄灭息,垂拱而治,刑罚自绝,民无兵革,帝王思善之证,可不知哉?不睹其人,已知之矣。”真人问:“神人何以能知此乎?”神人言:“以无声致之。君欲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顺好养,法地道也,即善应出矣。故天地不语而长存,其治独神;神灵不语而长仙,皆以内明而外暗,故为万道之端。夫神灵出入,无有穴窠,清静而无声,安枕而卧,神光自生,安有不吉乐之哉?夫用口多者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贼其身,此者凶祸所生也。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恶还自贼,安危之间,相错若发髻。子戒之,无杂思也,夫人失道命即绝,审知道意命可活,勉养子精,无自煎也。学得明师事之,祸乱不得发也。”真人不敢失神人之辞也。神人言:“夫学者各为其身,不为他人也。故当各自爱而自亲,学道积久,成神真也,与众绝殊,是其言也。”真人问:“何以知道效乎?”神人曰:“决之于明师,行之于身,身变形易,与神道同门,与真为邻,与神人同户。求之子身,何不睹?患其失道意,反求之四野,索之不得,便至穷老矣,遂离其根,言天下无道也,常独愁苦。离其根,是为大灾,大人失之不能平其治,中士失之乱其君,仁人失之无从为贤,小人失之灭其身。古之贤圣所行,与今同耳;古之小人所穷,亦与今同耳,明证若此。”《三洞珠囊》卷一《求文导品》《太平经》第三十三云,真人问:“何以知人将兴将衰乎?”神人言:“大人将兴,奇文出,贤者助之为治;家人将兴,求者得生其子,善可知矣。”真人问:“何以致是贤者?”神人言:“皆以思也,精思不止,其事皆来。”“神哉,道之为治,可不力行哉!”神人言:“三纲六纪所以能长吉者,以其守道也,不失其治,故常吉。天之寿命,不夺人之愿。木性仁,思仁故致东方,东方主仁。五方皆如斯也。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故帝王思靖,其治亦静,以类召也。古之学者,效之于身;今之学者,反效之于人。古之学者以安身,今之学者浮华文,不积精于身,反积精于文,是为不知其根矣。”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C558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欲思还神,皆当斋戒,悬象香室中,百病消亡;不斋不戒,精、神不肯还反人也。皆上天共诉人也,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太平经》曰,真人云:“人之精、神,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间也。欲思还精,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自除。不斋戒,则精、神不肯返人也,皆上天共诉人,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