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病根原

疹病者,温疫之伤卫气也。此因金水敛藏,卫阳未泄,是以风袭于气分。风伤大人,则为温疫,小儿则为疹病,其病一也,而证亦同焉。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肝血温暖而升发,肺气清凉而降敛,自然之性也。气性闭敛,而风性疏泄,风伤卫气,泄其皮毛,卫愈泄而愈欲敛,敛而不启,内遏营血,故营郁而为热。六日经尽,营血郁勃,发于汗孔,红点圆平,其名曰疹。

小儿寒水蛰藏,相火未泄,营血本自清和。一袭邪风,相火升炎,亦同大人,故感冒温疫,营郁而疹发。疹点周密,营郁散越,则热退而病除矣。

凡人中风,未尝病疹,温疫之邪,胶粘闭塞,封固难开,小儿肌表固密,是以感之则疹生焉。

疹病之与中风,同是风邪,但气则疫疠而时则春夏,血蒸而表密,故热散而发疹点,证与中风不同也。

疹病隐显

小儿温疫传经,亦同大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六经既尽,营血外发,而生疹点。或发于三日之前,或发于六日之后,表邪之轻重不同,经气之衰旺非一也。

盖卫气敛闭,营郁热发,外无泄路,倘里有奥(奥 同“燠”,热也。《正韵》:“奥与燠同。”《说文》:“奥,热在中也。”)援,则内传腑脏,如脏阴未衰,表里异气,营热不得内传,经尽之后,营热郁隆,自然外发。其经阳素旺,则热盛于三日之前,其经阴不衰,则热盛于三日之后。邪轻而表疏,则外发之期早,邪重而表密,则外发之期晚。若卫闭而营不能泄,则郁闷躁烦,昏狂迷乱之证,色色皆起。遇脏阴素虚,则营热内蒸,终不外发,五脏燔烁,则人死矣。或发之未透,隐见于皮肤之内,郁而为痒,是为隐疹。隐疹者,营之半发而未透者也。隐疹之家,营热郁积,久而肌肉腐溃,发为风癞。

风癞由于隐疹,仲景论之于《伤寒?脉法》、《金匮?水气》之中,岐伯论之于脉要精微及风论之内,而隐疹之名,岐伯未言,实始仲景。此先圣疹论之始也。

太阳经证

发热头痛

太阳在六经之外,感则先病。太阳之经,总统营卫,风自外感,而伤卫气,故太阳先病。风性疏泄,窍闭而风泄之,开其皮毛,气莫能敛,是以卫伤。卫秉肺气,素以收敛为性,风伤卫气,皮毛露泄,而卫气愈敛,其性然也。卫闭而遏营血,血中温气不泄,是以发热。太阳寒水之经,病则令气郁发,证见恶寒,温疫营遏热盛,故但热而不寒。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后,营卫壅塞,不得顺行,故头项腰脊骨节俱痛。卫司于肺,胸中宗气,卫之根本,卫郁窍闭,宗气壅逆,逆行上窍,泄之不及,冲激而出,故生嗽嚏。卫为风袭,遏闭营血,营血不达,郁而生热,是卫伤而营病也。宜青萍汤,浮萍泻卫气之闭,芍药泻营血之郁,甘草、大枣,补其脾精,丹皮、生姜,调其肝气。使风随汗散,卫开而营泄,则不生疹病矣。以方在太阳,血热不深,用表药发之,只是汗出,尚无红斑也。

【青萍汤】

浮萍三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生 大枣三枚,劈 生姜二钱 丹皮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覆衣,取汗。

治疫疹初起,太阳证之轻者。

夏月热甚,须以元参佐之。

脉紧无汗

风伤卫气,脉浮头痛,发热汗出,以风泄于外而气不能闭也。若脉浮而紧,发热恶寒,身疼腰痛,烦躁无汗而喘促者,是气闭于内而风不能泄也。

温疫亦然,凡风强则疏泄而有汗,气强则敛闭而无汗。有汗者轻,表疏则营郁易发,无汗者重,表密则血热难宣,此当以青萍石膏清散经邪。是时未传六经,营郁尚浅,风消热泄,则斑点不生,一汗而解矣。

【青萍石膏汤】

浮萍三钱 石膏二钱,生,研 杏仁二钱,泡去皮尖 甘草一钱,炙 生姜二钱 大枣二枚

流水煎半杯,温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太阳证之重者。

烦热燥渴

疹传阳明少阳,燥动火炎,则生烦渴。若方在太阳,而烦渴已见,此其三阳素旺,将来多传阳明之腑。盖温疫之邪,受在少阳厥阴两经,足少阳从相火化气,足厥阴以风木主令。胃阳旺而燥盛,则风火激烈而烦渴以生,脾阴旺而湿盛,则风火清宁而烦渴不作。如烦渴见于太阳寒水之经,则火盛水负,湿亏燥盈,是其素秉如此矣。

火炎就燥,必传胃腑,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儿表密,必连经证。宜白虎加元麦青萍汤,清金而发表,绝其传腑之源也。

【白虎加元麦青萍汤】

石膏二钱,生 甘草一钱 知母一钱 粳米半杯 元参一钱 麦冬二钱,去心 浮萍二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热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阳气素旺者。

寒热胜负

太阳以寒水主令,病则令气遏郁,而见恶寒。凡太阳经病,表阳闭束,发热而恶寒者,其常也。水旺则寒胜其热,火旺则热胜其寒。

君火胎于营血,相火者,君火之佐也。温疫营郁热发,动其君相之火,火必胜水。寒水未至颓败,犹稍见恶寒,寒水败亡,则寒从热化,但热而无寒。疹家稍见恶寒者轻,但热无寒者重。凡病不宜水旺,而寒水之在疹家,则贵若拱璧①,宜补不宜泻也。

①拱璧 《左传?襄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疏》:“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拱抱之,故为大璧。”在此作珍宝解。

阳明经证

鼻干口燥呕吐泄利

阳明经在太阳之次,太阳表邪不解,以次内传,二日则及阳明。其经挟口环唇,行身之前,经气上壅,则鼻口干燥而胸膈胀满。戊土上逆,碍甲木降路,甲木郁遏,而贼戊土,胃不能容,则作吐泄。温疫阳盛阴虚,但恐吐泄之亡阴,不虑吐泄之亡阳,吐泄亡阴,则入胃腑,吐泄者,疹家传腑之根也。

【青萍葛根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二钱 元参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阳明经疹病,口燥鼻干,烦热不眠者。

【青萍葛根芍药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二钱 元参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芍药一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疹病阳明经证备,而泄利者。

【青萍葛根半夏汤】

浮萍三钱 葛根三钱 石膏二钱 元参一钱 甘草一钱 芍药一钱 生姜二钱 半夏二钱,洗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疹病阳明经证备,而呕吐者。

经热传腑

阳明经病,此在大人,汗之太过,则津亡而入胃腑,汗之不及,则热郁而入胃腑。小儿表密,不患其多汗之亡津,只虑其无汗而热闭。小儿温疫,方在阳明之经,法宜透泻其表,以散经热。汗出热散,自无入腑之虑。若表邪不解,阳旺之人,必传胃腑,传腑则不得不用承气诸方矣。

阳明腑证

潮热谵语腹痛便秘

伤寒中风,一传阳明之腑,腑热熏蒸,开其皮毛,则见大汗。汗愈泄而土愈燥,表病则以汗解,而腑病则以汗增。疫邪固涩,汗出颇难,而小儿表密,更无自汗表解之理。虽传胃腑,而表证自在,此与伤寒中风之腑证不同,即与大人温疫之腑证亦殊。然有汗无汗之间,长幼自别,而潮热澹语,腹痛便结之条,亦不得迥相悬隔。盖汗亡而土燥,与无汗而火郁,皆成腑病,殊途同归,无有二也。

腑阳旺而脏阴亏,营热内蒸,不得外发,此疹家殒命之原。相其轻重,泻以承气三汤,而加养阴凉血之味,脏阴续复,经热不能内陷,自然外发矣。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 甘草一钱,生 芒硝一钱 芍药二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温服。

治疹病阳明腑证,烦热谵语便秘者。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二钱 厚朴二钱,炒 枳实二钱,炒 芍药二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疹病烦热谵语,痛满便秘者。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四钱 芒硝二钱 厚朴二钱 枳实二钱 芍药二钱 生地四钱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温服。

治疹病烦热谵语,痛满便秘而燥者。

攻下缓急

温疫非必传胃腑,以其原无内热,只是外感,与温病之内热素积者不同。然营郁热盛,遇胃家阳旺,则表里感发,传腑甚易。虽未必人人传腑,而腑证颇多。但用承气攻下,必在表解之后。若表证未解,须以青萍、石膏、知母、生地清润肠胃,凉泻肺心,而透发其表,不可攻下。如六日之外,经尽腑郁,势不可待,乃用下法。腑热既清,营郁自发。第俟其自发,不如承气之中,参以表药,使其腑热泻于魄门,经热泻于汗孔,一方而双解之,更为善也。

庸工不论经腑,逢人则下,固是错误,即腑病将成,经病未解,而遽下于六日之前,亦为孟浪。小儿脆弱,那可肆意如此也。

【白虎加青萍地黄汤】

浮萍三钱 生地三钱 石膏二钱 知母-钱 甘草一钱,生 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热服,覆衣。

【调胃承气加白芍青萍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一钱 芍药一钱 浮萍三钱 生姜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少阳经证

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泄利

少阳经在阳明之次,阳明表邪不解,以次内传,三日则及少阳。其经自头下项,行身之侧,由胸而走胁肋,归癸水而化相火。病则经气不降,逆克戊土,戊土被贼,不得下行,遂与少阳之经,彼此缠迫,故有心胸痞塞,胁肋鞕满之证。相火上炎,浊气升突,故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之条。胃腑被逼,不能容纳水谷,故作吐泄。少阳居表里之间,阴阳之界,阳盛则传于腑,阴盛则传于脏。温疫营郁热旺,脏寒不作,但有阳盛而传腑者,未有阴盛而传脏者。缘温疫之病,热在营血,而营血之热,全因相火之郁。伤寒中风,寒热往来之证,至此则第苦热来而不病寒来,以其相火郁隆,寒不胜热也。

【柴芩栝蒌芍药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甘草一钱,生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栝蒌根三钱 芍药三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覆衣。

治少阳疹病,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二钱 芍药二钱 枳实一钱 大黄二钱 生姜二钱 大枣二枚 元参二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分二次。

治少阳疹病,半入阳明胃腑,呕吐泄利者。

三阳传胃

温疫三阳经病,营郁热盛,阳旺之人,则传胃腑。或自太阳,或自阳明,或自少阳,内传之来路不一,视其腑热郁发之早晚也。

卫统于肺而实化于阳明,卫旺营虚,皮毛敛涩,腑热燔蒸而表无泄路,营郁莫达,此疹病所由死也,若腑阳非盛,营热不能内传,经尽之后,自然外发。斑点一生,营郁解矣。

痘家营闭而卫不能发则死,疹家卫闭而营不能发则死。卫气之发,赖乎阳明,营气之发,赖乎太阴,故痘家最忌阳明之虚,疹家惟恐阳明之旺。滋太阳之寒水,泻少阳之相火,助己土之湿,而润庚金之燥,治阳明腑证之大凡也。

内外感伤,一切百病,悉由阳虚,不宜润药,其最宜滋润者,惟有此种,多服地黄、天冬,愈善也。

太阴经证

腹满嗌干

太阴经在少阳之次,少阳表邪不解,以次相传,四日则及太阴。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温疫营郁热盛,三阴之经,化气于三阳,故病传太阴,则腹满而嗌干。与温病略同,但内热之新故虚实不同也。

卫化于阳明,营生于太阴,阳明旺而太阴衰,则卫闭而营不能发,太阴旺而阳明衰,则营发而卫不能闭。营发则斑见而人生,卫闭则热亢而人死。疹家斑点发生,全赖脾阴之旺,滋益脾精,以泽燥土,疹家太阴之定法。

内外百病,悉缘太阴之湿,而惟疹病,则惟恐其燥。己土非燥,营热不至里蒸,终当外发也。

【青萍地黄汤】

浮萍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疹病太阴经证,腹满嗌干者。

少阴经证

口燥舌干

少阴经在太阴之次,太阴表邪不解,以次相传,五日则及少阴。其经自足走腰,行身之后,以癸水而化君火。少阴百病,皆水胜而火负,而惟温疫,则火胜而水负,故口燥舌干而渴。以其营郁热发,君相燔蒸,一水不敌二火,而再值木生火长之时,则水亏火盈,必然之势。滋益肾水,以清壮火,疹家少阴之良规也。

【青萍天冬汤】

浮萍三钱 天冬三钱 生地三钱 元参二钱 丹皮一钱 生姜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疹病少阴经证,口燥舌干者。

厥阴经证

烦满发斑

厥阴经在少阴之次,少阴表邪不解,以次相传,六日则及厥阴,六经尽矣。其经自足走胸,行身之侧,循阴器而上行,故烦满而囊缩。厥阴肝木,司营血而胎君火,又与少阳相火两相表里,温疫之病,受在营血,营郁热发,君相之火俱炎,传至厥阴,热盛极矣。是时肝血不枯,水土滋润。营热不能内传,外发皮毛,自见红斑。经传厥阴,法宜凉营血而滋风木,泻皮毛而清相火也。

【青萍当归汤】

浮萍三钱 当归二钱 生地三钱 丹皮二钱 芍药二钱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

流水煎半杯,热服。

治疹病厥阴经证,烦满囊缩,而使之发斑者。

红白续发

红斑外发,则营郁泄越,但卫闭未能豁开,其发非一次可尽。凡欲发斑,则生烦躁,脉必浮数。陆续出至二三日,继以白斑,则透发无遗矣,

白斑者,卫气之外泄也。白斑将发,人必烦郁昏晕,脉必浮大洪数,既发则脉静人安。别无余虑。红斑易生,白斑难生,非郁极不能外发。将发之时,烦乱昏狂,困极欲死者,往往有之也。

紫黑迟见

疹家斑点外发,愈早愈轻。卫旺而表密者,往往经尽乃发,甚有迟至数日之后者。大概已过六日,便是斑发之期,愈迟愈险。

若营弱不能遽发,过时斑见,而色变紫黑,则多至殒命。以其经热郁蒸,营血腐败,后期而发,遂难救药也。于其紫斑隐见,未能透发之时,速服清散之方,犹可挽转。是皆失于发表,故至于此。

出没隐见

疹点透发皮肤之外,按阵续生,新者已出而旧者未没,此为顺证。若卫敛表固,营弱不能透发,隐见皮里,顷刻即回,此为不救。其次则虽不立回,而终隐皮里,不能透露,此为隐疹。隐疹之家,营郁热伏,未经表散,久而血肉腐溃,发生风癞之疾,数年之后,亦伤性命。若早用发表,必无此祸也。

水停腹胀

疹家营热郁发,营藏于肝,其病自在厥阴。厥阴以风木主令,木郁风盛,津血耗伤,必生消渴。渴而多饮,土燥木达者,下窍疏泄,则水不停留。若土湿木郁,疏泄不行,必有停水。疹点出后,水停腹胀者,十之八九。此缘脏阴素旺,不能消水。若在痘家,便是三阴脏寒之证,疹家脏阴不亏,则经热外发,反得其益。其经热隆盛,脏寒固不发作,而积水停瘀,必当泻之。其后腹满胁胀,头目晕眩,咳喘气逆,干燥思饮,而水入即吐,不能容受,以猪苓泻其积水。溲溺一通,浊气下达,则眩晕咳喘诸证俱瘳矣。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二钱 滑石一钱,研 阿胶一钱,炒,研

流水煎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疹后水停,胀满咳喘诸证者。

呕吐蛔虫

《伤寒厥阴》有蛔厥之证,缘木郁蠹化,故生蛔虫。脏寒不能安蛔,故四肢厥逆,而吐蛔虫。非第伤寒,凡内外百病而见吐蛔,必是脏寒。惟温疫则是热证,缘其经热盛发,脏寒必不内作。即其脏阴素旺,益以饮冷生寒,而疹家原不以脏寒败事,虽见吐蛔,不与伤寒、杂病同论。未可温里,只宜凉营发表,但不当用寒泻耳。

疹后昏愦

斑发之后,轻者即起,重者余热未清,犹有烦郁谵妄之证,再服清散之剂,便可慧爽。而皮毛已开,汗液当泄,纵不服药,余热自当渐除。不过三日之内,无不清白,静候亦可,莫须多事也。

疹后泄利

疹后泄利,全缘土湿水渍,以太阴湿旺,而渴饮水停,木郁风动,行其疏泄,水道不开,则谷道失敛,故生泄利。水去土燥,泄利自止,不须服药。若其不止,恐肝脾遏陷,致生利病,宜以五苓疏木泻水,以燥土湿也。

【五苓散】

茯苓三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术二钱 桂枝一钱

研细,饮服二三钱,日三次。服后多饮暖水取汗。

治疹后泄利渴饮,小便不利者。

疹后脓血

疹后泄利不止,肝脾郁陷,致成下痢脓血之疾。庸工谓是疹后余热,非也,此缘土湿木遏,郁生下热,膏血腐败,故便脓血。宜白头翁汤清其湿热,加甘草、阿胶、桂枝、茯苓,培土清风,疏木而泻湿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苓桂汤】

白头翁三钱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 秦皮一钱 甘草一钱 阿胶二钱 桂枝一钱 茯苓三钱

流水煎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疹后便脓血者。

疹后目疾

疹后营郁不能透发,余热伤眼,眦烂睛红,久而不愈,此肝气不调之故。肝窍于目而司营血,血热未清,肝气抑遏,故令病此。以凉营达木,泻湿清风之药,调其肝气,木荣风息,眼病自瘳。

【芍药桂苓胶地汤】

芍药三钱 桂枝一钱 生地三钱 甘草一钱 茯苓三钱 阿胶二钱 生姜二钱

流水煎半杯,温服。

治疹后目疾

六经治法

疹家六日经尽,血热外发,而见红斑。其在三日之前,早服表药,一汗解矣,营郁既泄,不至发斑。若三日之后,以至经尽,而服表药,血热已深,虽有汗出,犹发斑点。治法总宜发表,前三日则加清金泻热之药,后三日则加凉血滋阴之品。要以表邪透发,经热肃清为主。发之不透,余热缠绵,淫渍种种诸疾,为害非小也。

经腑殊方

疹家未病之前,原无内热,既病之后,亦无内寒。阳盛者,则有传腑之条,阴盛者,则无入脏之证。阳盛传腑,则宜寒泻,阳平而不入于腑,始终在经者,则寒泻无用,但须发表而已。善治者,在前三阳,则以汗解,在后三阴,则以斑解。详分经腑,细斟汗下,慎勿在经而用攻下之剂,亦莫入腑而用发散之方。汗下不谬,经腑清平,疹家之能事毕矣。

汗下宜忌

痘病寒伤营血,营闭而卫郁,疹病风伤卫气,卫闭而营郁。营开卫发,则生痘粒,卫开营发,则生疹点。以营热散于皮毛,故见红斑,而发自汗孔,故斑点正圆。营热外发则生,内郁则死。其内郁之原,必缘阳旺而腑热。腑热则宜寒泻,但内热之证,尚属后起,其先全是外热不解。阴旺之家,终无内郁之热,阳旺之人,表里感应,内郁日积,迟乃发热耳。阴旺而无内热者,固不可误清其里,即阳旺而内热未实,亦但可凉解表邪,未宜遽用寒泻,伤其里气。

病在经络,而攻其脏腑,此为粗工。若脏阴素旺之人,则中气败亡,而殒性命,所关非小。庸愚谬妄,凡治疹病,必用寒泻,已是不通,甚且泻之三日之内,方传阳经之时,则无论阳旺阴旺,总无是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