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盛者,恐异日之入三阴,则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处治不差,病在太阳一经,自当应药而解,不成坏病。

医不知此,实其实而虚其虚,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补泻异施,遂成坏病,非复太阳本色矣。坏病者,即后日之阳明与三阴也。阳盛而泻其阴,则入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三阴,桂枝、麻黄之证,变为亢阳孤阴,是以曰坏。

至于阳明,俟其腑热内实,一下而愈,犹为逆中之顺。然而腑邪伤阴,失于急下,亦伏死机,则顺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阴,阴盛阳负,动罹危亡,则逆居强半,而顺不十三。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随证处治,转逆为从,玄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提纲 二章

桂枝、麻黄,太阳风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将入阳明、太阴之期,业经汗、下、温针,而病仍不解,则事当大坏,未必犹在太阳。即太阳未罢,而亦未必尚属太阳桂、麻之证,是宜审观脉证,另立新法,故总立坏病之纲,详开救逆之门也。

太阳坏病提纲一 太阳五十四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治之得法,当解于本经,不至入腑传脏,而成坏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诸治,而病不解,则不在太阳,定缘误治,入别经而成坏病。当观其脉证,知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曰坏病者,非太阳之本病故也。

坏病提纲二 太阳五十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先本下之,而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义。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下,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复盛,则宜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轻微,则宜先下而后汗,错则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后不失,不为逆也。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未可率然也。

太阳坏病入阳明桂枝证一 太阳五十六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方在太阳五(方【1】)。】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设内有腑热,则下之当愈,若使脉浮,则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为邪在表,遗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当须解外则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阳表证未罢,而内有腑证,固当下也,然必外解,而后可下。若发汗未解,而遽下之,设脉犹见浮,则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土湿金郁,气不化水,土湿木郁,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悉缘土湿而水停,则小便之不利,必因湿旺。若汗下之后,而见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澡而非湿也。然别无热渴之证,则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续复,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

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阴亡而伤燥,此不见阳亡湿动之证,故知是亡津伤燥也。此亦人参白虎证,而燥热未作,则病势最轻,故不须治之。

麻杏甘石证三 太阳五十八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窍开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无大热。麻黄发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则表里俱解矣。此大青龙证之轻者,以在汗后,故不用青龙。

汗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未尝必禁桂枝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十七 (方【25】)】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

【【75】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义。汗出亡津液,燥渴饮水,饮水太多,而汗后阳虚,不能消散,水停则肺气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闭,肺气郁阻,故亦喘也。

麻杏甘石证五 太阳六十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肺郁生热,蒸发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热,宜麻杏甘石双解之可也。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章,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未尝必禁桂枝也。

人参白虎证六 太阳六十一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揭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方【8】)。

服桂枝汤后,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里热则增,是宜白虎清里。而大汗之后,大作烦渴,而脉又洪大,是亡津而气亦泄也。津由气化,《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此当益气以生津,故加人参。《素问?评热论》:脉躁疾,不为汗衰者死,以精气消亡,无以渗灌其枯燥也。白虎而加人参,使清气降洒,化而为露,滋润枯涸,涤洗烦躁,莫善于此矣。

人参白虎证七 太阳六十二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方【8】)。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表里俱虚证八 太阳六十三

【【93】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伤其阴液,因复发汗,伤其阳津,表阳里阴,以此俱虚。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里阴虚则阳气内郁,阳气内郁而不外达,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则卫气外达,经脉和畅,阴退而阳宣也。表和之后,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方【13】)。

阳虚之人,汗则亡阳,阴虚之人,汗则亡阴。汗后恶寒者,气泄而阳虚故也,故防入少阴,不恶寒,反恶热者,津伤而阳实故也,是已入阳明,将成大承气证,宜早以调胃承气和其胃气,预夺其实也。

阴阳俱虚证十 太阳六十五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一被火热,血气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与内郁之阳,两相熏灼,其身发黄。上之阳盛则欲衄,下之阴虚则小便难。阴液阳津,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阳气上燔,但头汗出,际颈而还。里气膹郁,而为胀满。肺气壅阻,而为微喘。火炎于上,口干而咽烂,其时或不大便。久则卫郁莫泄,浊气熏心,而为谵语。甚者胃气冲逆,而为呕哕,或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凡此诸证,总以表里壅遏,热无泄路,故郁闷懊憹烦乱如是。宜以辛凉之药,双泄表里。若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其人可治也。

此证湿热郁蒸,宜以麻黄、石膏泻其表热,大黄、芒硝泻其里热,半夏、生姜降其逆,猪苓、滑石渗其湿,表里双清,则神气慧爽矣。

火热入胃证十一 太阳六十六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皮毛被感,表郁为热,内尚无热。俟其表热传胃,日久失清,乃见烦躁。今二日之内,方入阳明,不应躁而反躁,其胃阳素盛可知。乃不用清凉,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热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烦躁。燥热熏心,必发谵语。若十余日后,微阴内复,忽振栗而自下利,则胃热下泄,此为欲解也。方其熨背取汗,火热蒸腾,上虽热而下则寒,故从腰以下绝无汗意。外寒郁其内热,故膀胱闭涩,欲小便而不得。阳气升泄,不根于水,膀胱无约,时欲失溲,如此则小便当数而反不数者,津液枯也。水枯则大便干硬。便干肠结,胃热不得下达,故气逆作呕。火热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恶风寒。及振栗下利,大便已行,则谷气宣畅四达,头痛而火从上散,足热而阳从下达,胃中燥热,解散无余,缘谷气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头痛者,如炉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则火即上炎也。

火邪圊血证十二 太阳六十七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清与圊同。】

太阳病,当以汗解,乃以火熏之,又不得汗,内热愈增,其人必躁。到经尽之期,当解而不解,热伤血分,必当圊血,此名火邪也。

火逆助邪证十三 太阳六十八

【【116】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宜以汗解,乃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外火而更盛,病从腰以下必重浊而痹塞,此名火逆。

火逆吐血证十四 太阳六十九

【【115】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

脉浮热甚,当汗之以泻其热,反灸之,此为实证。实证而用灸,是实以虚治也,内之实热,因外火而大动,必伤阴气,故咽燥而吐血。

火邪内攻证十五 太阳七十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营血虚亏,慎不可灸,误灸而因火为邪,则为烦躁而气逆。追阴气之已虚,逐阳火之原实,因令血散脉中,耗亡失守。一灸之火虽微,而其煎熬内攻,则甚有力,焦骨伤筋,日就枯槁,营血消烁,终难复旧也。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太阳坏病入太阴五苓散证一 太阳七十一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方【32】)。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也。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无事白虎也。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太阴之象已见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盖阳格于外,表证未解,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频饮,不能大消,以其湿盛而热微也。

五苓散证二 太阳七十二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方【32】)。

发汗已,热随汗散,乃脉见浮数而证见烦渴,是汗出阳虚,土湿而火升也。盖火秘阳蛰,全恃乎土,阳亡湿动,肺胃不降,君火升炎,故脉证如此,宜以五苓燥土泻湿。若未汗而见浮数烦渴之脉证,则宜大青龙而不宜五苓矣。

甘草干姜证三 太阳七十三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方【13】)【。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方【14】)【。】

脉浮自汗,里热外泄也。小便数,则大便必硬。心烦者,胃热之熏冲也。阳明病,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微恶寒者,表未全解,自汗虽出,而未能遽发也,亦是调胃承气证。阳明篇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与小承气汤和之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即此证。医以脉浮自汗,病象太阳中风证,反与桂枝汤加附子而增桂枝,以攻其表,此大误也。得之汗多阳亡,使手足厥冷,咽喉干燥,阳气离根而生烦燥,胃气上逆而作呕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甘草培土而补中,干姜温胃而降逆,阳回肢暖,是以厥愈足温。其脚之挛急,缘其木燥而筋缩也。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甘草舒筋而缓急,芍药清风而润燥,其脚自伸。若胃气不和,土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则胃气调和矣。桂枝发汗,是为一逆,若不以姜甘回阳,而重发其汗,或复加烧针,以大亡其阳,是为再逆,当速用四逆以回阳,姜甘加附子,水土双温也。

【〖甘草干姜汤〗十八 (方【11】)】

【【11】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十九 (方【12】)】

【【12】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证四 太阳七十四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复述上章,设为问答。证象阳旦,即证象桂枝之互文(《金匮》: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林亿以为即桂枝汤,按证是桂枝汤无疑)。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载在脉法,脉法: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脉弦而大,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也。所谓风则浮虚也(脉法语)。风则生其微热,虚则两胫挛急,病与桂枝汤证形象符合,而热微足挛,又似阳虚,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发其表。附子温经,汗多亡阳,是以厥逆咽干,而生烦躁,汗出津枯,胃腑燥结,是以谵语烦乱。不知寸口脉浮大,是阳明之里实,(阳明篇:大便硬者,脉浮而缓,为阳明病。伤寒二日,阳明脉大。三阳合病,脉浮而大),而非太阳之表虚,误以桂附发汗,重亡其阳,里实变而为里虚。更饮甘草干姜,阳回足温,重与芍药甘草汤,即胫伸,少与调胃承气,变结粪为微溏,止其谵语,药良法精,应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误会阳旦、阴旦二汤,谓桂枝加黄芩为阳旦汤,加桂枝为阴旦汤。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黄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误在黄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温经,悖缪极矣!嗣后医书俱袭其说,皆载阳旦、阴旦二方,不通之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汤,不名阴旦。阴旦之名,荒唐怪诞,所谓不知而妄作也。

汗后吐逆证五 太阳七十五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汗出阳泄,土败胃逆,水药不得入口,是谓逆治。若更发汗,阳败土崩,太阴吐利之证,必将俱作,无有止期矣。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阴阳互根,阳虚脱根,升浮于上,是以脉数。数为客热升浮,不能消化水谷,故作呕吐,缘其阳亡而胃中虚冷也。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病,伤寒、中风,表邪外闭,营卫不达,当见恶寒。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皮毛,故反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为吐之令阳火离根,而内烦故也。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吐伤胃阳,虚浮无根,故关脉细数。一二日胃病尚浅,吐则伤轻,胃中虚馁,故饥。而胃气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颇深,吐则伤重,阳火虚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过吐伤胃,是谓小逆,迟则微阳续复,逆气乃下也。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惟吐为轻。凡胸腹之内,腐败壅塞,隔碍真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气通畅,即刻轻安,最妙之法。即吐之过当,中虚内烦,亦无汗下亡阳诸祸,一温中气,虚烦立止,最易治疗,故曰小逆也。

身疼下利证九 太阳七十九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方【14】)。【救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方【1】)。

伤寒表病,下之败其里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已成太阴自利,而身体疼痛,表证未解,是表里皆病。然急当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后,利止便调,然后表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盖表邪不解,恐里阴复郁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温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伤寒而不用麻黄者,里阳既虚,不敢过汗也。此与太阴下利腹胀满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发表。

新加汤证十 太阳八十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新加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

【〖新加汤〗二十 (方【24】)】

【【2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前法。

葛根连芩证十一 太阳八十一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有表邪而无里邪,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利遂不止,此当温里。若脉促者,是表未解也。盖病在经络,不解表而攻里,表阳乘里虚而内陷,为里阴所拒,不得下达,表里束迫,故见促象。(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若喘而汗出者,是胃气上逆,肺阻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也。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而热在胸膈,二方俱不能受,宜葛根连芩汤主之。葛根达阳明之郁,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肃清,然后中下之寒,徐可议温也。

桂枝证,解表而用葛根,以喘而汗出,胸膈郁蒸,宜葛根之辛凉,不宜桂枝之辛温也。

【〖葛根黄连黄芩汤〗二十一 (方【17】)】

【【17】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桂枝去芍药证十二 太阳八十二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下后脉促,表邪未解,是宜桂枝。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桂枝去芍药汤〗二十二 (方【4】)】

【【4】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十三 (方【5】)】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三 太阳八十三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表病而攻其里,里阴上逆,而表邪未解,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桂枝加厚朴、杏子,降冲逆而破壅塞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十四 (方【22】)】

【【2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炙,去皮,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于桂枝汤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四 太阳八十四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甚似表证未解,而加以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是非风邪之外束,实缘湿邪之内动也。盖土虚湿旺,脾陷而肝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胃逆而胆郁,不能降浊,故心下满痛。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桂枝去桂枝之解表,加获苓、白术,泻湿而燥土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五 (方【10】)】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厚朴姜夏参甘证十六 太阳八十六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气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十六 (方【28】)】

【【2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厚朴证十七 太阳八十七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厚朴、枳实泻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栀子厚朴汤〗二十七 (方【37】)】

【【37】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十四个 厚朴炙,去皮,四两 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证十八 太阳八十八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格君火,不得下秘,故身热而心烦。栀子干姜汤,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除烦也。

【〖栀子干姜汤〗二十八 (方【38】)】

【【38】栀子干姜汤】

栀子擘,十四个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于香豉证十九 太阳八十九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栀子豉汤〗二十九 (方【34】)】

【【34】栀子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香豉证二十 太阳九十

【【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土败胃逆,君火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剧则陈郁填塞,浊气熏心,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而烦止矣。若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若呕者,加生姜以止逆也。

【〖栀子甘草豉汤〗三十 (方【35】)】

【【35】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甘草炙,二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三十一 (方【36】)】

【【36】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生姜五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忌栀子证二十一 太阳九十一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苦寒之性,泻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太阳坏病入少阴去路 十七章

少阴以寒水而化君火,平人水火交则肾水温。阴盛之人,水旺火衰,肾气原寒。病在太阳,表阳外郁,内寒已动。一有汗、下、温针之逆,阳亡土败,寒水无制,水邪泛溢,死不旋踵。扶阳明而抑少阴,良工当思患而预防也。

太阳坏病入少阴桂枝附子证一 太阳九十二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卫阳汗泄,皮毛失敛,是以汗漏不止。表虚,是以恶风。汗亡血中温气,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难。阳亡土败,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肾气者,诸阳之本,汗漏不止,则肾中阳根,泄而不藏。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达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附子暖肾水以益阳根也。

【〖桂枝加附子汤〗三十二 (方【3】)】

【【3】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 太阳九十三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汗泄血中温气,木郁阳陷,故表病不解,而反加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清风而敛营血,甘草培土而荣木气,附子暖水以补温气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十三 (方【30】)】

【【30】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内外俱虚证三 太阳九十四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申明上章恶寒之义。汗下亡阳,必身体振寒,而经脉细微。所以然者,以下伤其内,汗泻其外,内外之阳俱虚故也。

苓桂术甘证四 太阳九十五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下泻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泻,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泻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三十四 (方【29】)】

【【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真武证五 太阳九十六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在少阴十九 (方【39】)。

阳虚之人,发汗过多,土败阳飞,则头目眩晕。风木动摇,则心悸肉瞤。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土湿,木郁风生,是以悸动。根本摇撼,则悸在脐间,枝叶振摇,则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风动神摇,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郁风动,原于土湿而水寒,真武汤,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泻水而燥土,芍药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培阳根也。真武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桂枝甘草证六 太阳九十七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冒者,覆也。汗多阳亡,温气泻脱,风木不宁,而土败胃逆,浊气填塞,风木上行,升路郁阻,故心下动悸,欲得手按,以宁神宇。桂枝甘草汤,桂枝疏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桂枝甘草汤〗三十五 (方【26】)】

【【26】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阳虚耳聋证七 太阳九十八

【【75】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五脏阴也,阴中有阳,清阳升发,开窍五官,浊阴下降,七窍空灵,故能闻见。汗伤中气,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浊气湮塞,听宫障蔽,是以聋也。

身重心悸证八 太阳九十九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之脉,当以汗解,设在下后,而见身重心悸之证,虽有浮数之脉,不可发汗,当使其自汗出乃愈。盖水旺土湿,则身体重浊,木郁风生,则心下悸动,以其伤肝脾之阳故也。所以然者,寸口虽见浮数,而尺中则脉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里,寸口浮数,虽为表实,而尺脉微弱,则为里虚。须里气渐复,表里俱实,则里气内拒,表气外发,邪无内陷之虑,便自汗出而愈。医家于此,贵有实里解表之法,虽汗出而无虚虚之嫌,则以人巧而代天工矣

苓桂甘枣证九 太阳一百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亡血中温气,风木郁动,是以振悸。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欲作矣。奔豚者,风木奔腾,状如惊豚,上冲胸膈,及乎咽、喉、腹、胁、心、首,诸病皆作,喘呼闭塞,七窍火生,病热凶恶,莫此为剧。仲景、扁鹊,以为肾邪,仲景霍乱:脐上筑者,肾气动也。扁鹊《难经》:肾之积,曰奔豚。其实纯是肝气。盖木气奔冲,原于阳亡而水寒也,苓桂甘枣汤,茯苓、桂枝,泻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三十六 (方【27】)】

【【2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桂枝加桂证十 太阳一百一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冲也。桂枝加桂者,于桂枝汤内,更加桂枝也。

【〖桂枝加桂汤〗三十七 (方【47】)】

【【47】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皮,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桂证十一 太阳一百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下后其气上冲,是奔豚发作也,可与桂枝汤,用如前法,疏风木而降奔冲。若不上冲者,奔豚未作,不可与前汤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证十二 太阳一百三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三十八 (方【46】)】

【【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牡蛎熬,五两 蜀漆洗去腥,三两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温针亡阳证十三 太阳一百四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温针发汗亡阳,土败胃逆,神魂无归,必生惊悸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证十四 太阳一百五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劫发汗,是为火逆。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而烦躁不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土,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十九 (方【48】)】

【【4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皮,一两 甘草炙,二两 牡蛎熬,二两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汗下亡阳,土败水侮,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茯苓四逆汤,茯苓、参、

甘,泻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茯苓四逆汤〗四十 (方【31】)】

【【31】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干姜附子证十六 太阳一百七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汗下亡阳,土败水侮,微阳拔根,不得下秘,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阳气归根,是以安静。温气脱泻,乙木郁陷,故脉象沈(沉)微而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干姜附子汤〗四十一 (方【23】)】

【【23】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禹余粮证十七 太阳一百八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方阙(方阙 《桂林古本》中此方药为: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上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方【40】)。

平素汗家,液亡神虚,重发其汗,阳亡神败,必恍惚心乱。湿动木郁,小便后阴痛。以木郁于水,疏泄不畅,便后滞气凝涩,故尿孔作痛。禹余粮敛阳神于yin精,蛰君火而达风木也。

太阳坏病入厥阴去路 一章

厥阴以风木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木郁将发。一有汗、下、温针之逆,阳败水寒,乙木失温,生气不遂,厥阴之病,相继作矣。

太阳坏病入厥阴胃冷吐蛔证一 太阳一百九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脏腑素有积寒,复发汗以亡胃阳,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虫。

虫因木化,厥阴木郁,则生蛔虫。《素问》:厥阴者,阴之绝阳。厥阴以至阴之脏,寒极吐蛔,则水腾而火不能复,中伏死机,是以内外感伤诸病,一见吐蛔,便属阴证。阳绝则死,阳复则生,惟温病吐蛔,是热非寒,与余证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