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瘵叙论

  夫骨蒸、 、 、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等,皆曰传尸者,以疰者、注也,病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疰。其变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傍人,乃至灭门者是也。更有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等,谓之五尸,及大小附着等证不一。知其所苦,无处不恶,乃挟诸鬼邪而害人。以三因收之,内非七情所忤,外非四气所袭,虽若丽乎不内外因,奈其证多端,传变迁移,难以推测。故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所谓狸骨、獭肝、天灵盖、铜鉴鼻,徒有其说,未尝见效,唯膏肓俞、崔氏穴,若闻早灸之,可否几半,晚亦不济也。近集得经效方,有人服之颇验,谩录于下,余缺以俟明哲。

  

  劳瘵诸证

  病者憎寒发热,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其传在肝;病者憎寒发热,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复泄泻口疮,其传在心;病者憎寒发热,面青唇黄,舌本强,不能咽,饮食无味,四肢羸瘦,吐涎沫,传在脾;病者憎寒发热,面赤鼻白,干燥毛折,咯嗽喘急,时吐白涎,或有血线,传在肺;病者憎寒发热,面黄,耳叶焦枯,骨酸痛,小便白浊遗沥,胸痛,传在肾。所谓劳蒸者,二十四种,随证皆可考寻。毛折发焦,肌肤甲错,其蒸在皮;外人觉热,自反恶寒,身振 剧,其蒸在肉;发焦鼻衄,或复尿血,其蒸在血;身热烦躁,痛如针刺,其蒸在脉;爪甲焦枯,眼昏,两胁急痛,其蒸在筋;板齿黑燥,大杼酸疼,其蒸在骨;背膂疼痛, 骨酸 ,其蒸在髓;头眩热闷,口吐浊涎,眼多眵泪,其蒸在脑;男子失精,女子白氵㸒,其蒸在玉房;乍寒乍热,中脘与膻中烦闷,其蒸在三焦;小便赤黄,凝浊如膏,其蒸在膀胱;传道不均,或秘或泄,腹中雷鸣,其蒸在小肠;大腹隐痛,右鼻干疼,其蒸在大肠;口鼻干燥,腹胀,睡卧不安,白汗出,其蒸在胃;口苦耳聋,胁下痛,其蒸在胆;里急后重,肛门涩闭,其蒸在回肠;小腹痛,筋脉纵缓,阴器自强,其蒸在宗筋;眼昏泪下,时复眩晕,躁怒不常,其蒸在肝;舌焦黑,气短烦闷,洒洒淅淅,其蒸在心;唇干口疮,胸腹胀闷,畏寒不食,其蒸在脾;咳嗽喘满,咯痰吐血,声嘶音远,其蒸在肺;耳叶焦枯,香港脚酸疼,起居不得,其蒸在肾;情想不宁,无故精泄,白物绵绵而下,其蒸在右肾;心主胞络,心膈噎塞,攻击疼痛,俯仰烦冤,其蒸在膈。诸证虽曰不同,其根多有虫啮其心肺,治之不可不绝其根也。

   劳瘵治法

  取劳虫方

  青桑枝 柳枝 石榴皮 桃枝 梅枝(各七茎,每长四寸许) 青蒿(一小握)上用童子小便一升半、葱白七茎去头叶,煎及一半,去滓,别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再煎至一盏,滤去滓,调辰砂末半钱、槟榔末一分、麝香一字,分作二服调下,五更初一服,五更三点时一服,至巳牌时,必取下虫。色红者可救,青者不治。见有所下,即进软粥饭,温暖将息,不可用性及食生冷毒物。合时须择良日,不得令猫犬、孝服、秽恶、妇人见。

   劳瘵治法

  神授散

  治诸传尸劳气杀虫方。得之清源郡王府。

  川椒(二斤,择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下。须痹晕闷少顷;如不能禁,即以酒糊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三五十丸。昔人尝与病劳妇人交,妇人死,遂得疾。遇一异人云:劳气已入脏,遂与此方,令急服二斤,其病当去。如其言服之几尽,大便出一虫,状如蛇,自此遂安。续有人服之,获安济者多矣。

   劳瘵治法

  润神散

  治劳瘵憎寒,发热口干,咽燥自汗,疲剧烦躁。

  人参 黄 甘草(炙) 桔梗 麦门冬(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不以时。自汗,入淡竹叶、小麦同煎。

   劳瘵治法

  温金散

  治积劳,咳嗽喘闷,咯痰中有血。

  甘草(生用) 黄芩 桑白皮 防风(去叉) 杏仁(去皮尖,以五味各一两,米泔浸一宿,取出握干,略炒) 麦门冬(一分,去心) 茯神(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入黄蜡一片如指大,同煎至七分,食后热服。

   劳瘵治法

  蛤蚧散

  治积劳久咳失音方。

  蛤蚧(一对,去口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 诃子(煨去核) 阿胶(炒) 熟地黄 麦门冬(去心) 细辛(去苗)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末,蜜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含化,不拘时候服。

  苏合香丸

  治传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气、心痛、霍乱、时气、瘴疟等方。(方见九痛门)此方盛行于世,大能安气,却外邪。凡病自内作,不晓其名者,服之皆效。最治气厥,气不和、吐利、荣卫关格甚有神效。

  

  疰忤中恶证治

  病者卒心腹胀满,吐利不行,如干霍乱状,世所谓冲恶是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人有起心,已知其肇,登高涉险,如履平地;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非有真实,但随方俗考验治之。方列于后。

   疰忤中恶证治

  还魂汤

  治卒中恶,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知;或已死绝,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或汤入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苏。

  麻黄(去节汤,三两) 桂(去皮,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去皮尖,二百一十粒)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疰忤中恶证治

  桃奴丸

  治心气虚有热,恍惚不常,言语错乱,尸疰客忤,厌梦不祥;小儿惊痫,并宜服之。

  桃奴(七枚,别研为末) 辰砂(半两,别研) 桃仁(十四枚去皮,麸炒,别研为末) 生玳瑁(镑过为末,一两) 牛黄(别研碎,一分) 龙脑(别研,一分) 雄黄(用桃叶煮,水研飞取,三分)

  黑犀(石上以水磨,澄去水,取细末,半两) 麝香(别研,一分) 安息香(一两,以无灰酒斟酌多少研飞,去砂土,银器中入桃仁、琥珀熬成膏) 琥珀(别研,三分)上为细末,和入前膏,丸如鸡头大,阴干,密器封闭,净室安置。煎人参汤研下一丸,食后临卧服。

  苏合香丸

  治卒中恶,忤疰。(方见九痛门)

  

  蛊毒叙论

  江南闽中山间人,以蛇虺、蜈蚣、蜒蚰、虾蟆等百虫同器畜之,使其自相食啖,胜者为灵以事之,取其毒,杂以菜果饮食之类以害人,妄意要福,以图富贵。人或中之,证状万端,广如治百蛊说,或年岁闻人多死。又有人家,香火伏事如家先者,亦谓之蛊,能病患,世谓之蛊注;以姓类属五音,谓之五蛊。此皆边鄙邪僻之地,多有此事,中都则蔑闻也。

  

  中蛊证治

  夫中蛊毒者,令人心腹绞痛,如有物啮,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食人五脏即死。

  验之,令病患唾水,沉即是蛊。有人行蛊毒以病患,若欲知其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家姓名,可语令呼唤将去则愈。治之亦有方。

   中蛊证治

  丹砂丸

  治蛊毒从酒食中着者方。端午日合。

  辰砂(别研) 雄黄(别研,水飞) 赤脚蜈蚣 续随子(各一两) 麝香(一分)

  上为末,糯米饮为丸,如鸡头大。若觉中毒,即以酒下一丸;蛇蝎所螫,醋磨涂之。

  

  凡例

  凡诸蛊,多皆是假毒药以投之。知时,宜煮大豆、甘草、荠 汁饮之,通除诸药毒。

   凡例

  矾灰散

  治中诸毒物。

  晋矾 建茶(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得吐即效,未知再作。

   凡例

  解毒丸

  治误食毒草,并百物毒。救人于必死。

  板蓝根(四两,干者,净洗,日干) 贯众(一两,锉,去土) 青黛(研) 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以青黛别为衣。如稍觉精神恍惚,恶心,即是误中诸毒,急取药十五丸,烂嚼,用新汲水送下即解。此方传得异人京师陈道士。用水浸炊饼为丸,尤妙。

  如常服,可三五丸,大解暑毒。

  凡中毒,嚼生黑豆不腥,嚼白矾味甘者,皆中毒无疑。

   凡例

  青黛雄黄散

  凡始觉中毒,及蛇虫咬,痈疽才作,即服此,令毒瓦斯不聚。

  上好青黛 雄黄(等分)

  上为细末。新汲水调下二钱。

   蛇虫伤治法

  白芷散

  治恶蛇咬伤顿仆不可疗者。

  香白芷上一味为末。水调下,顷刻,咬处出黄水尽,肿消皮合。

   蛇虫伤治法

  白矾半夏散

  治蝎螫,痛不可忍。

  白矾 半夏(各等分)

  上为细末。酽醋调贴之。

  

  五绝治法

  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五绝治法

  半夏散

  治魇寐卒死,及为墙壁竹木所压,水溺金疮,卒致闷绝;产妇恶血冲心,诸暴绝证。

  半夏(七次汤洗去滑,不拘多少)上为末。每一大豆许,吹鼻中即活。但心头温者,一日可治。

  牡丹散

  治产乳血晕,闷绝野狼狈。若口噤,则拗开灌之必效。(方见妇人门)

   五绝治法

  救自缢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强,但渐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乃稍稍止。耳内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弥好。此法最善,无不活者。自旦至暮,虽冷亦可;暮至旦,少难。

   五绝治法

  救压死方

  以死人安着,将手袖掩其口鼻眼上。一食顷活,眼开,仍与热小便;若初觉气绝,而不能言,可急劈口开,以热小便灌之。打扑闷绝者,亦用此。

  夫压死折伤,唯礼法君子,守岩墙垂堂之戒,固无是事。然安车良马,时有跌足奔轮;步砌临流,未免虚舟飘瓦。况行商征贾,捕猎鱼人,历涉既多,不测尤甚;其如冤雠加害,凶险劫持,打扑金疮,皆致枉夭,治之不可不急也。

  鸡鸣散

   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迮。凡是伤损,血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肿,叫呼不得,并以此药利去瘀血即愈。此药能推陈致新。(方见折伤门)

   五绝治法

  太岳活血丹

  治男子妇人,外伤内损,狗咬虫伤,驴马扑坠,手足伤折,一切疼痛,腹中瘀血,刺胁筑心,及左摊右缓,走注疼痛,痈肿痔漏;妇人冷气入腹,血脉不通,产后败血灌注四肢,吹奶肿痛,并宜服之。

  花桑枝(取如臂大者,以炭火 赤烟尽,淬于米醋中,取出焙干,一斤 栗 (一斤,栗蒲中心扁薄者,薄切晒干) 皂角刺(一斤,烧通赤,米醋内淬杀,焙干) 细墨(半斤,一半用蓖麻三两乳钵内细研,涂墨上,涂尽用薄纸裹黄泥固济令干,以火五七斤 通赤,冷地上盆盖两炊久;一半用醋化 砂二两涂尽炙干) 大黑豆(一斤,湿布揩去垢黑皮,焙干秤) 乱发(二斤,皂角水净洗,用油二斤炒,频捻看脆即止) 乳香(四两,须滴乳通明者,细研入米醋一碗熬熟)上六味为末,入乳香膏内和,杵三千下,丸如弹子大;如乳香少,更入醋糊。痛者一服一丸,轻者半丸,以无灰酒一盏、乳香一豆大,先磨香尽,次磨药尽,煎三五沸,临卧时温服,以痛处就床卧;如欲出汗,以衣被覆,仍用药涂摩损处。忌一切动风物。应妇人诸疾,服者更用当归末一钱,根据法煎服;有孕不得服。

   五绝治法

  接骨散

  治跌扑脚手,胫骨脆折。

  水蛭(不拘多少)

  上于新瓦上熬令香熟,勿令太过,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仍入麝香半钱服。折处不可手触,药行良久,觉痛,折处渐痒,如蚁 之,遂要人捻揉骨折处相接,即用杉木皮夹缚,两三日去之,骨全矣。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疮,打扑伤损,猫犬咬伤。(方见失血门)

   五绝治法

  救溺死法

  灶中灰(两石)

  上以灰堆聚,急将溺者埋灰中,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惊悸证治

  夫惊悸与忪悸,二证不同。惊悸,则因事有所大惊,或闻虚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梦寐不祥,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名曰心惊胆寒,在心胆经,属不内外因,其脉必动;忪悸,则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久思所爱,遽失所重,触事不意,气郁涎聚,遂致忪悸,在心脾经,意思所主,属内所因。或冒寒暑湿,塞闭诸经,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将捕,中脘忪悸,此乃外邪,非因心病。况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忪悸,治属饮家。除饮悸与外内因所治各见本门,惊悸治方备列于后。

   惊悸证治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橘皮(三两,去白)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镇心丹

   大治惊悸。(方见狂证门)

  小定志丸

   治心惊胆慑。(方见健忘门)

   惊悸证治

  寒水石散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遂为大疾,忪悸损KT ,不自胜持。少小遇惊,尤宜服之,但中寒者不宜服。

  寒水石( ) 滑石(水飞,各一两) 甘草(生,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热则新汲水下,怯寒则煎姜枣汤下。入龙脑少许尤佳,小儿量岁与之。

  

  自汗证治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高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如水热自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风暑涉外,喜怒惊恐涉内,房室虚劳涉不内外,理亦甚明。其间如 节、肠痈、香港脚、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如经脉别论所载,但原其汗所出处,初非自汗证也,不可不知。

   自汗证治

  正元散

  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人参 白茯苓 白术(各三两) 黄 (一两半) 甘草(炙) 乌药(去木) 山药(姜汁浸炒)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干葛(各一两) 桂心 乌头(炮去皮尖,各半两) 红豆(炒) 干姜(炮)橘皮(各三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盐少许,煎七分,食前冷服。自汗,加浮麦。

   自汗证治

  牡蛎散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牡蛎(米泔浸去土, 取粉) 麻黄根 黄 (各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一方,为细末,每三钱,水三盏,葱白三寸,煎一盏半,分三服。

   自汗证治

  麦煎散

  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瘦面黄。

  秦艽(二两) 柴胡(去苗,二两) 大鳖甲(二两,醋煮三五十沸,净去裙 ,别用醋涂炙黄) 干漆(炒青烟尽) 人参 茯苓 干葛 川乌(炮去皮尖,各一两) 玄参(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先用小麦三七粒,煎汤一盏,去麦入药,煎七分,食后温服,或临卧服,如久患后,亦宜服此,以退其劳倦,调理经络。

  桂枝汤

   治伤风自汗。(方见伤风门)

  却暑散

   治伤暑自汗。(方见伤暑门)

  防己黄 汤

   治伤湿自汗。(方见风湿寒门)

   自汗证治

  止汗温粉

  用川芎、白芷、 本为末,各一分,入米粉三分,绵裹,扑体上。

  

  消渴叙论

  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津液枯乏,引饮既多,小便必利,寝衰微,肌肉脱剥,指脉不荣,精髓内竭,推其所因,涉内外与不内外。古方不原病本,但出禁忌,似属不内外因;药中乃用麻黄、远志,得非内外兼并?况心虚烦闷,最能发渴,风寒暑湿,病冷作热,入于肾经,引水自救,皆明文也。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

  

  三消脉证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肾。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蔓,渴而引饮。《经》云:脉软散者,当病消渴。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寒中、热中、强中。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溲,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三消病至强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长肾衰,多服丹石,真气既丧,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肾实则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肾,亦曰内消。

   三消治法

  真珠丸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皆致烦渴,口干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法,一两一分) 川连(去毛,一法,一两) 苦参(一法,一两) 玄参(一法无) 铁胤粉(各一分,研) 牡蛎( ,一两一分) 朱砂(别研,二两) 麦门冬(去心) 天花粉(各半两)

  金箔 银箔(二百片,一法白扁豆煮去皮一两)。

  上为末,炼蜜入生栝蒌根汁少许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银箔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蒌根汁下一服,次用麦门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次投苁蓉丸补。

   三消治法

  苁蓉丸

  苁蓉(酒浸) 磁石( 碎) 熟地黄 山茱萸 桂心 山药(炒) 牛膝(酒浸) 茯苓黄(盐汤浸) 泽泻 鹿茸(去毛切,醋炙) 远志(去心炒) 石斛 覆盆子 五味子 萆破故纸(炒) 巴戟(酒浸) 龙骨 菟丝子(酒浸) 杜仲(去皮锉,姜汁制,炒丝断,各半两)附子(炮去脐,一个重六钱)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饮下。

   三消治法

  姜粉散

  治消中。多因外伤瘅热,内积忧思,喜啖咸食及面,致脾胃干燥,饮食倍常,不为肌肤,大便反坚,小便无度。

  生姜(研汁控粉) 轻粉上搜匀。每服二钱匕,长流水调下,齿浮是效,次投猪肚丸补。

   三消治法

  附子猪肚丸

  附子(炮去皮脐) 槟榔(不焙,各一两) 鳖甲(醋煮,各两半) 当归 知母 木香(炮) 川楝(锉炒) 秦艽(去苗土) 大黄(酒蒸) 龙胆草 白芍药 破故纸(酒浸炒) 枳壳(麸炒去瓤,各半两)上为末,分作三分,将二分入猪肚内,缝定,令蜜酒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入砂钵内,熬干烂,研细,入一分末,同搜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下。

   三消治法

  乌金散

  治热中。多因外伤燥热,内用意伤脾,饮啖肥腻,热积胸中,致多食数溲,小便过于所饮;亦有不渴而饮食自消为小便者。

  黄丹(炒) 细墨(烧,各一两)上研匀。每服三钱,食后先用水一两碗嗽口,待心中热,索水,便以冷水调下。

   三消治法

  烂金丸

  治热中消渴止后,将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免生疮疡。

  大猪肚(一个) 黄连(三两) 蜜 生姜(各二两,研)先将猪肚净洗,复以葱、面、醋、椒等,洗控干,用药同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用酒调成膏,入先洗猪肚内缝定,入银石器内水熬烂,研为膏,搜下项药:人参(二两) 黄 (四两) 五味子 山药 山茱萸 杜仲(去皮锉,姜汁淹,炒丝断) 石斛车前子 鳖甲(醋炙) 熟地黄 新莲肉(去皮) 当归(各二两) 槐角子(炒) 白茯苓 磁石( 碎,各一两) 川芎(一两) 沉香(半两,不焙) 麝香(一钱,别研入) 菟丝子(酒浸湿,研,五两)上为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膏少则添熟蜜,杵数千下,丸如梧子大。食前温酒、糯米汤任下五十丸。一法,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

   三消治法

  石子荠汤

  治强中。多因耽嗜色欲,及快意饮食,或服丹,真气既脱,药气阴发,致烦渴引水,饮食倍常,阴器常兴,不交精出,故中焦虚热,注于下焦。三焦之中,最为难治。

  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神 栝蒌根 磁石( 碎) 知母 干葛 黄芩 甘草(各二两)

  上为锉散。每用水三盏,腰子一个,去脂膜,黑豆一合煮至盏半,去腰子、大豆,入药四钱,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下焦热,则夜间服。渴止勿服,次投补药。

   三消治法

  黄连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服石子荠 汤差退,可服此补养。

  黄连(去须)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上为末,用大猪肚洗极净,入药末缝定,甑中炊极烂,取出药,别研猪肚为膏,搜前药得所,干即添少蜜,杵数千下,丸如梧子大。饮服五十丸,食前服。

   三消治法

  胡桃丸

  治消肾,亦去内消。多因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少惧不能房,多服丹石;及失志伤肾,遂致唇口干焦,精溢自出,或小便赤黄,五色浮浊,大便燥实,小便大利而不甚渴。

  白茯苓 胡桃肉(汤去薄皮,别研)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一分同煮干,焙)上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或为散,以米饮调下,食前服。

   三消治法

  古瓦汤

  治消肾消中,饮水无度,小便频数。

  干葛 天花粉 人参 鸡 (净洗焙干,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大钱,用多年古瓦碓碎,煎汤调下,不以时候服。

   三消治法

  鹿茸丸

  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

  鹿茸(去毛切,炙,三分) 麦门冬(去心,二两) 熟地黄 黄 鸡(麸炒) 苁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纸(炒) 牛膝(酒浸) 五味子(各三分) 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半两) 人参(三分)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米汤下。

   三消治法

  远志丸

  治心肾虚,烦渴引饮,胸间短气,小便自利,白浊泄遗。

  人参 白茯苓 川姜(炮,各半两) 牡蛎( 取粉) 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各一两)上为末,用苁蓉一两,酒熬成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糯米汤下。

   三消治法

  六神汤

  治三消渴疾。

  莲房 干葛 枇杷叶(去毛) 甘草(炙) 栝蒌根 黄 (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三消治法

  子童桑白皮汤

  治三消渴病,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补虚止渴利。

  童根桑白皮(即未多成者,去粗皮日干,不焙) 茯苓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干葛 干山药 桂心(各一两) 甘草(半两,生用)

   三消治法

  玄菟丹

  治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精,止白浊,延年。

  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十两) 白茯苓 干莲肉(各三两) 五味子(酒浸,别为末秤,七两)

  上为末,别碾干山药末六两,将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空心食前服。

   三消治法

  梅花汤

  治三消渴利神。

  糯谷(旋炒作爆蓬) 桑根白皮(浓者切细,等分)

  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

   三消治法

  猪脊汤

  治三消渴疾。

  大枣(四十九枚,去皮核) 新莲肉(四十九粒,去心) 西木香(一钱半) 甘草(二两,炙)上用雄猪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药,用水五碗,于银石器煮,去肉骨,滤滓,取汁一碗,空服任意呷服。忌生冷盐藏等物。以滓减去甘草一半,焙干为末,米汤调服,不以时。

   三消治法

  八味丸

  治消渴小便多,以饮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之。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心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

   三消治法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

  文蛤(即五倍子,最能回津,《本草》在海蛤文甚失其性,识者当自知之)上一味为末。以水饮任调方寸匕,不以时。

   三消治法

  乌梅木瓜汤

  治酒食过度,中焦蕴热,烦渴枯燥,小便并多,遂成消中。兼治瘴渴。所谓瘴渴者,北人往南方瘴地,多有此疾。

  木瓜干 乌梅(打破不去仁) 麦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两)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不以时候。

   三消治法

  羊乳丸

  治岭南山瘴风热毒瓦斯入肾中,变寒热脚弱,虚满而渴。

  黄连(不拘多少,为末) 生栝蒌根(汁) 生地黄(取汁) 羊乳(五羊乳、牛乳、人乳亦得)上以三汁搜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米饮下三五十丸。一法,浓煮小麦粥饮下。

  渴疾

   有人根据山谷方,单用菟丝子酒浸透,直尔抄服甚效。亦有将黄 六两、甘草一两,作六一汤服之尤效。又渴人病愈,须预防发痈疽,宜服忍冬丸。

   三消治法

  忍冬丸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朵皆可用,一名老翁须,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银花,以洗净用之)上以米曲酒于瓶内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不以时。此药不特治痈,亦能止渴,并五痔诸漏。

   三消治法

  麦门冬煎

  治诸渴。

  麦门冬(去心) 人参 黄 (各二两)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药 桂心(各一两半) 黑豆(三合,煮去皮别研)上为末,地黄自然汁二碗、牛乳二盏熬为膏,丸如梧子。大麦煮饮下五十丸。

   三消治法

  竹龙散

  治消渴。

  五灵脂(半两) 黑豆(半两,生去皮)上为末。煎冬瓜子汤,调下二钱。

   三消治法

  澄源丹

  治三消渴疾神妙。

  牡蛎粉 苦参 蜜陀僧 知母 水银(以白蜡半分结砂,五味各一两) 栝蒌根(一两半) 黄丹(一两,与水银砂同研)上为末,男子用雌猪肚一个,女人用雄猪肚一个,入药在内,以线缝定,用绳缚在新砖上;别用生栝蒌根半斤,切碎同煮,早辰至午时,取药出,不用栝蒌根,只烂研猪肚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汤下,日三服,十日可去病根。

  

  料简

  或云:渴无外所因,且伤寒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及阳毒伤寒,倍重燥盛而渴甚者,有中暑伏热累取不瘥而渴者,有瘴毒瓦斯染寒热而渴者,得非外因?治法如《伤寒论》中,不复繁引。酒煮黄连丸治中暑热渴最妙。又有妇人产蓐去血过多而渴者,名曰血渴,非三消类,不可不审。

  

  五疸叙论

  古方叙五种黄病者,即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观《别录》,则不止于斯。然疸与黄,其实一病,古今立名异耳。黄汗者,以胃为脾表,属阳明,阳明蓄热,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热必郁,故汗黄也。黄胆者,此由暴热,用冷水洗浴,热留胃中所致,以与诸疸不同,故用黄字目之。又云:因食生黄瓜,气上熏所致。人或疑其不然,古贤岂妄诠也,必有之矣。谷疸者,由夫肌发热,大食伤胃气,冲郁所致。酒疸者,以酒能发百脉热,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女劳疸者,由大热,交接竟入水,水流湿入于脾,因肾气虚,胜以所胜克入,致肾气上行,故有额黑身黄之证,世谓脾肾病者,即此证也,其间兼渴与腹胀者,并难治。发于阴,必呕;发于阳,则振寒,面微热。虽本于胃气郁发,土色上行,然发于脾,则为肉疸;发于肾,则为黑疸。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忧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人宜识之。

  

  黄汗证治

  病者身体肿,发热不渴,状如风水,汗出染衣,色正黄,如 汁,名曰黄汗。

   黄汗证治

  桂枝加黄五两汤

  治黄汗,身肿汗出,出已辄轻,久久必身 ,胸中痛,腰以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剧者不能食,烦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黄 (五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仍饮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未汗又服。

   黄汗证治

  黄苦酒汤

  治身体洪肿,发热自汗,汗如 汁,其脉沉。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心(三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苦酒三合,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初服,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自愈。

  

  黄胆证治

  病者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 汁,名曰黄胆。

   黄胆证治

  麻黄醇酒

  治伤寒瘀血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胆,其脉浮紧者,以汗解之。

  麻黄(三两,去节)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一盏,温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

  

  谷疸证治

  病者发黄内热,食则腹满眩晕,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谷疸证治

  谷疸丸

  治胃蓄瘀热气浊,食谷不消,大小便不利,胀满不下食,趺阳脉紧而数。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

  苦参(三两) 龙胆草(一两) 栀子(去皮炒,半两) 人参(三分)

  上为末,以猪胆汁入熟蜜少许,搜和丸,如梧子大。以大麦煮饮下五十丸,日三;不知,稍加之。

  红丸子

   最治谷疸,以生姜甘草汤下。(方见霍乱门)

  

  酒疸证治

  五疸唯酒疸变证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吻而辄乱者。以酝酿而成,有大热毒,渗入百脉为病,则不特发黄。溢于皮肤,为黑为肿;流于清气道中,则眼黄鼻痈,种种不同。故方论中,酒疸外,有肉疸、黑疸、癖疸、劳溢,乃至令人恍惚失常等,数证不同。

   酒疸证治

  半夏汤

  治酒疸发黄,身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成 癖,心中懊 ,其脉沉弦,或紧细。

  半夏(洗去滑)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前胡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炙) 大戟(炒,各二两) 黄芩 茵陈 当归(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酒疸证治

  二石散

  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因酒所致,其脉弦滑。

  凝水石( 水飞) 白石脂( ) 栝蒌根 桂心(各一两一分) 菟丝子(酒浸别研) 知母(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大麦饮调下。

   酒疸证治

  桂术汤

  治酒疸因下后,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韭齑状,大便正黑,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桂心 白术(各一两) 枳实(麸炒去瓤) 京豉 干葛 杏仁 甘草(各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酒疸证治

  当归白术汤

  治酒疸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心下纵横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此由本虚,饮食生冷,与脾胃痰结所致,其脉弦涩方。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黄芩 茵陈(各一两) 前胡 枳实(麸炒去瓤) 甘草(炙) 杏仁(麸炒,去皮尖,各二两)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七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酒疸证治

  人参饮

  治饮酒房劳,酒入百脉,令人恍惚失常。

  人参 白芍药 栝蒌根 枳壳(麸炒去瓤) 茯神 酸枣仁 甘草(炙,各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酒疸证治

  如神散

  治酒毒不散,发黄,久久浸渍流入清气道中。宜引药纳鼻,滴出黄水愈。

  苦瓠子(去皮) 苦葫芦子(去皮,各三七个) 黄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上为末。以一字搐入鼻中,滴出黄水一二升。忌勿吹。或过多,即以黍瓤烧灰、麝香末各少许搐鼻,立止。

  

  女劳疸证治

  夫交接输泻,必动三焦,上焦属心,中焦属脾,下焦属肾,动则热,热则欲火炽,因入水中,中焦热郁,故能发黄;下焦气胜,故额黑;上焦走血随瘀热行,大便溏黑;贵胜人有男女同室而浴者,多成此病,摄生之人,不可不知。

   女劳疸证治

  滑石石膏散

  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晡发热恶寒,小腹急,足下热,其脉浮紧。腹或满者,难治。

  滑石 石膏( ,各等分)上为细末。以大麦粥饮调下二钱匕,日三四。小便极利,则瘥。

   女劳疸证治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疸,其腹胪胀,膀胱急,欲作水状。大便黑者,非水;其脉滑腹满者,难治。

  硝石( 汁尽) 矾石( 汁尽)上为末。每服二大钱,大麦汁调下,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出,大便黑、小便黄是效。

  

  杂劳疸证治

  五疸之外,有时行瘴疟风寒暑湿等证疸不同。

   杂劳疸证治

  茵陈栀子丸

  治时行病急黄,及瘴疟疫疠。

  茵陈 栀子(去皮尖) 芒硝 杏仁(去皮尖,炒,各三分) 豆豉(二分半,汤浸软别研) 恒山鳖甲(醋炙,各半两) 巴豆(去皮,压去油,一分) 大黄(蒸,一两一分)上为末,饧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饮下,吐利为效;未知,加一丸;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妙。

   杂劳疸证治

  艾煎丸

  治因伤风瘀热不解,发为风疸,举身皆黄,小便或黄或白,寒热好卧,不欲动,其脉阳浮阴弱。

  生艾(三月采一束,捣取汁,铜器煎如膏) 大黄(蒸) 黄连(炒) 栝蒌根 凝水石( )苦参 葶苈(纸隔炒,各等分)上为末,以艾膏和得所,丸如梧子大。初服六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栝蒌根;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

  五苓散

   治伏暑郁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用茵陈煎汤调下。(方见伤暑门)

   杂劳疸证治

  矾石滑石散

  治湿疸。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下如 肝状,小腹满者,急下之,身目尽黄,小便不利,其脉沉细。

  矾石( ) 滑石(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大钱,大麦粥饮调下,日三服,食前,便利如血者效,或汗愈。

   杂劳疸证治

  苦参散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皮肤曲尘出,小便赤涩,大便时秘,气无异,饮食不妨,服诸汤不除,因为久黄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去皮) 大黄(蒸,各一分) 葶苈(炒,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饮调服,当吐下。随时消息加减。

   杂劳疸证治

  小半夏汤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去必哕。

  半夏(汤洗七次)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时。

  养荣汤

   治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响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方见虚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