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㹠氣病證治第八
師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不可病。心)病(則非輕。)有(心病。而腎之水氣凌之。則為)奔㹠。有(心病。而胃之燥土。從少陰之火化。而生內癰。則為)吐膿。有(心病。而肝之風木。乘少陰之熱氣而煽動。則為。)驚怖。有(心病。而腎之陰水。不交於離火而既濟。則為)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蓋以驚則傷心。凡心傷而致病者皆是。然心既傷矣。因驚而謂之驚。可也。非驚亦謂之驚。無不可也。)
此一節、為奔㹠證之開端。類及吐膿等證。四部同出一源。概以驚字括之。蓋言皆心病也。師不明言心病。而言驚發者。原為中人以上告語。後之注家。或附會其說。或闕疑以待。恐斯道日晦。吾不得不急起而明之。
師曰。(上既以奔㹠合四部。而指其所從得矣。今請專言奔㹠之病。)奔㹠病。(有物渾淪。其象如㹠。)從(下焦)少腹起。上衝咽喉。(從腎)發作(上乘於心。而)欲死。(作已則氣衰。)復還(於腎而)止。皆從驚(傷心。)恐(傷腎以)得之。(推之。凡有所傷於心者。皆可作驚觀也。有所傷於腎者。皆可作恐觀也。蓋以心腎之氣。本自交通。一受傷則無復限制矣。)
此言病發於心腎。為奔㹠之本證也。
(然腎處於下焦。與肝相通。所謂乙癸同源是也。然肝腎之氣。並善上逆。今請言肝邪之發為)奔㹠(其木)氣(之逆則)。上(而)沖胸。(木邪剋土。其)腹(必)痛。(肝臟有邪。其氣通於少陽。則為)往來寒熱。(以)奔㹠湯主之。
此言奔㹠之由肝邪而發者。當以奔㹠湯暢肝氣而去客邪也。第此為客邪立法。若肝臟本病發作。以烏梅丸為神劑。此即金匱之正面處。尋出底面也。
奔㹠湯方
甘草 芎藭 當歸 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薑(各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二。夜一服。
(奔㹠證。有腎氣乘外寒而衝心者。試約其證而出其方。)發汗後。燒針令其(再)汗。針處被寒。(寒襲腠理。火鬱脈中。以致)核起而赤者。必發奔㹠。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此為既成奔㹠,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尤在涇云、此腎氣乘外寒而動,發為奔㹠者。發汗後燒針復汗。陽氣重傷。於是外寒從針孔而入通於腎。腎氣乘外寒而上衝於心。故須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湯外解寒邪。加桂。內泄腎氣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奔㹠證。有腎侮心虛而上逆者。試約其證而出其方。)發汗後臍下悸者。(以發汗傷其心液。心氣虛而腎氣亦動。)欲作奔㹠。(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此為欲作奔㹠。而出其正治之方也。
程氏曰、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助脾土以制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也。)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
師曰。(病有最虛之處。即為容邪之處。當辨之於脈。)夫(欲知)脈當(先)取(其)太過(之與)不及。(如關前之)陽(脈)微(是陽氣虛也。關後之)陰(脈)(弦。是陰邪實也。陰邪乘於陽位。)即胸痹而(心)痛。所以然者。責其(上焦陽氣)極虛也。(極虛則無以為勝邪之本矣。然單虛不為痛。)今陽(脈微則為)虛。知(其病)在上焦。(究其)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中之)弦(乃陰中之寒邪。乘上焦之虛。而為痹為痛。是虛為致邪之因。而弦則露其襲虛之本象)故也。
此言胸痹心痛之病。皆由虛處容邪。從其脈象而探其病源。
(其間亦有不從虛得者。當分別觀之。姑另備一審因察病之法。如無病之。)平人(又)無(新邪而發)寒熱。(乃忽然)短氣不足以息者。(當是痰飲食積。礙其升降之氣而然。此不責其虛。當責其)實也。
此另出實證。與上節對勘而愈明也。
(人之胸中。如天陽氣用事。陽氣一虛。諸陰寒得而乘之。則為)胸痹之病。(蓋諸陽受氣於胸。而轉行於背。氣痹不行。則阻其上下往來之路。而為)喘息咳唾。(塞其前後陰陽之位。則為)胸背痛。(且不特喘息咳唾。而呼吸之間。不相續而)短氣。(更審其脈)寸口(之陽)脈沉而遲。(即上所言陽微之意也。)關上(之陰脈)小緊數。(即上所言陰弦之意。由尺而上溢於關也。陽氣失權。諸陰反得而佔之。法當通其胸中之陽。以)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此詳胸痹之證脈。凡言胸痹。皆當以此概之。但微有參差不同。故首揭以為胸痹之主證主方耳。其云寸口脈沉而遲。即首節陽微之互辭。關上小緊數。即首節陰弦之互辭。但關居陰陽之界。緣陰邪盛於真陰之本位。由尺而上溢於關。故於關上見之。亦即首節太過不及。於陰陽分其上下之意。而不必拘拘於字句間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證。上已詳言。不復再贅。今又加氣上)不得臥。(是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此證與支飲證相類。而唯)心痛徹背者。(為胸痹證所獨。以)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此承上而言不得臥及心痛徹背。為痹甚於前。而前方亦宜加減也。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煎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勢之最急者。)胸痹(病。更加)心中痞。(為羈)留(不去之客)氣結(聚)在胸。(胸痹之外。又見)胸滿脅下(之氣又)逆。(而)搶心。(是胸既痹而且滿。而又及於心中。牽及脅下。為留為結。為逆為搶。可謂陰邪之橫行無忌矣。此際急興問罪之師。以)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抑或務為本源之計。)人參湯亦主之。
此言胸痹已甚之證。出二方以聽人之臨時擇用也。或先後相間用之。惟在臨時之活潑。
尤在涇云、心中痞氣。氣痹而成痞也。脅下逆搶心。氣逆不降。將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結之氣。否則速復其不振之陽。蓋去邪之實。即以安正。養陽之虛。即以逐陰。是在審其病之久暫。與氣之虛實而決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厚朴(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方
人參 乾薑 白朮(各三兩) 桂枝 甘草(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內桂枝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更有病勢之稍緩者。)胸痹。(病)胸中(時覺)氣(之阻)塞。(息之出入。亦覺不流利。而)短氣。(此水氣滯而為病。若水盛於氣者。則短氣。以)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水利則氣順矣。若氣盛於水者。則胸中氣塞。)橘枳生薑湯亦主之。(氣開則痹通矣。)
尤在涇云、此亦氣閉氣逆之證。視前條為稍緩矣。二方皆下氣散結之劑。而有甘淡苦辛之異。亦在酌其強弱而用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枳生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又有本臟病。而殃及他臟者。不可不知。)胸痹(為手少陰之君火衰微。以致足少陰之陰氣上彌。勢盛而及於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時見)緩急者。(乙癸同病也。以)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言胸痹之兼證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胸痹之外。病有同類者。不可不知。)心中(悶)痞。(或痰飲客氣)諸逆心懸(而空。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以)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此下不言胸痹。是不必有胸痹的證矣。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上言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平之劑可治。今則)心痛徹痛。背痛徹心。(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之類所能治也。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此言心痛牽引前後。陰邪僭於陽位。必用大劑以急救也。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蜀椒 乾薑(各一兩) 附子(半兩) 赤石脂(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附方
九痛丸 治九種心疼。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乾薑 吳茱萸 人參(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沖二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按痛雖有九。而心痛不離於寒。故以姜附為主。而降濁去風逐滯補虛次之。)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趺陽(為胃脈。其)脈微弦。(微弦。為陰象也。陰加於陽。其)法當腹滿。(若)不滿者。(其陰邪下攻)必便難。(或)兩胠疼痛。此虛寒(不從外得。而從內生。其氣)欲(從)下(而之)上也。(此證不可散表)當以溫(中之)藥服之。(以散內結之陰寒也。)
此言趺陽微弦。為中寒而腹滿也。其實病根在下。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是也。與上一篇首節參看。自得。胠、音區。腋下脅也。
(趺陽脈微弦。固為虛證。然腹滿亦有實證。辨之奈何。)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不可下也。)痛者為實。可下之。(胃實者。舌有黃苔。若)舌黃(而)未(經)下者。下之黃(苔)自去。
此言虛實之辨法。而並及治法也。
(虛而生寒證。不拒按之外。又有辨法。若)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虛)寒。當與溫藥。
此承上節而申言虛寒之證治也。
尤在涇云、腹滿不減者。實也。時減復如故者。腹中寒氣。得陽而暫開。得陰而復合也。此亦寒從內生。故曰當與溫藥。
(又虛有實象之危證。不可不知。)病者(面色)痿黃。(若燥而渴者。熱實也。今)燥而不渴。(腹滿連及)胸中(均作)寒實。(實證當不下利。若下利。則是虛寒之極。反有實象。)而(且下)利不止者。(是虛寒胃氣下脫也。必)死。
此言真虛反有實象。假實不可以直攻。真虛不能以遽挽也。
(微弦脈見於趺陽。與見於寸口者不同。以趺陽主胃。病從內生。寸口主營衛。病從外至也。若)寸口脈弦者。(弦為寒而主痛。其人)即脅下拘急而痛。(與兩胠疼痛不同。蓋彼主乎內。而此主乎外也。主乎內者。其人痛而兼便難。主乎外者。)其人(痛而兼)嗇嗇惡寒也。
此言寸口之弦。與趺陽之弦。同屬陰邪。而有內外之別也。
(寒有內外之別。上雖詳之於脈。更當辨之於所見之證。曰喜欠。曰清涕。曰色和。曰善嚏。以此而泛求於偶然病寒之人。猶恐其不足憑也。)夫(唯取證於素寒之人。名曰)中寒家。(始得其不易之准。吾觀人慾睡而喜欠者。陰引陽入也。睡覺而喜欠者。陽引陰出也。今其人為中寒家而)喜欠。(其為陰盛引陽也奚疑。又嘗觀年老之人。清涕出者。陽虛所致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寒盛所致也。今)其人(為中寒家而)清涕出(其為陽氣虛寒也奚疑。若)發熱色和者。(非中寒也。乃為外寒所搏。雖有清涕出。亦因其)善嚏。(寒不能留而自出矣。)
此以中寒家立論。以明中寒證。而並及外寒之輕證也。
(上言善嚏。果何取於嚏乎。蓋嚏者。雷氣之義也。陰盛則陽伏。陽一得氣而奮發。在天為雷。在人為嚏也。若)中(氣素)寒。其人下利。以裡虛(而陽氣不振)也。(若)欲嚏不能。(是陽欲奮發。卻被陰留而中止。陰氣盛也。故知)此人肚中寒。
此承上節善嚏二字。言中氣虛寒之人。欲嚏不能嚏也。中寒之中。是平聲。尤氏作去聲讀。誤也。傷寒金匱無中寒二字。不可不知。宋元后注家。附會此二字。不知遮蔽多少聰明人耳目。
(若)夫瘦人(形氣虛弱。難御外邪。忽而)繞臍痛。必有(外入之)風冷。(風冷入內。則)穀氣(留滯而。)不行(醫者不曉以溫藥助脾之行。)而反(以寒藥)下之。(雖下藥推蕩其穀氣。而寒性反增其風冷。由是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其氣必(犯上而為)沖。(即)不(上)沖者。(亦必竊據流連。)心下則痞。
此言素虛人。一傷風冷。其腹滿雖為積滯。法宜溫行。不宜寒下以致變也。
(茲試言諸證之方治。)病腹滿。(為裡實。)發熱(為表邪。表裡之邪。相持至於)十日。(而)脈(尚)浮而數。(為日雖久。而表邪猶未已也。)飲食如故。(其表雖實。而胃氣猶未傷也。法宜兩解。以)厚朴七物湯主之。
此言腹滿發熱。而出表裡兩解之方也。但發熱疑是中風證。風能消穀。傷寒云、能食為中風。可以參看。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雖然。表裡之辨猶易也。而虛寒欲下上之旨。最元妙而難言。何也。)腹中(為陰部。下也。陰部有)寒氣。(氣逆則為)雷鳴(寒盛則為)切痛。(而且從下而上。其)胸(中兩)脅逆滿。(兼見)嘔吐。(是陰邪不特自肆於陰部。而陽位亦任其橫行而無忌。所謂腎虛則寒動於中。急以)附子粳米湯主之。
此言寒氣之自下而上僭。中上之陽必虛。惟恐胃陽隨其嘔吐而脫。故於溫暖胃陽方中。而兼補腎陽也。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 粳米(各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上用厚朴七物湯。以其發熱。尚有表邪也。今腹)痛而(不發熱。止是大便)閉者。(為內實氣滯之的證也。通則不痛。以)厚朴三物湯主之。
此節合下二節。皆言實則可下之證也。重在氣滯一邊。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以手按辨其虛實。既言不復再贅矣。若)按之心下滿痛者。(雖云其結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而既已拒按若此。)此為(有形之)實(邪)也。(實則)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此亦言實則可下之證。但以邪在心下。故以大柴胡湯為的方。可見古人用方。斟酌盡善。不差一黍。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半夏(半升) 枳實(四枚)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五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腹滿時減。當與溫藥矣。若)腹(常)滿(而)不減。(當責其實。時)減(者當防其虛。故曰)不足言。(即無餘議之辭。然滿而不減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言滿在腹部。與在心下者不同。故用大承氣湯以急攻之。此三方均是下藥。當分別於幾微而用之。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至若寒痛而救治。另有方法。)心胸中(本陽氣用事。今有)大寒(與正氣相阻而為)痛。(寒氣上逆則為)嘔。(胃陽為寒所痹。則)不能飲食。(且陰寒據於)腹中(而作)滿。(寒氣)上衝(於)皮(膚而突)起出見(之形。似)有頭足。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觸近者。(此虛而有實象也。以)大建中湯主之。
此言心胃受寒。引動下焦之陰氣上逆而痛甚也。方中姜參飴糖。建立中氣。而椒性下行者。溫起下焦之陽。以勝上彌之陰也。
大建中湯方
蜀椒(二合炒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虛寒則溫補之。實熱則寒下之。固也。然有陰寒成聚之證。治之者當知法外有法。)脅下偏痛發熱。(若脈數大。熱邪實也。今按)其脈緊弦。此(陰)寒(成聚)也。(雖有發熱。亦是陽氣挾郁所致。若非溫藥。不能已其寒。若非下藥。不能去其結。所)以(當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此承上節而言陰寒中不無實證。溫藥中可雜以下藥也。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兩)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此言厥逆。而未言腹滿痛者。從所急而救治也。
徐忠可云、四肢乃陽氣所起。寒氣格之。故陽氣不順接而厥。陰氣衝滿而逆。故以烏頭細辛伐內寒。苓半以下其逆上之痰氣。真朱為色者。寒則氣浮。故重以鎮之。且以護其心也。真朱。即硃砂也。
沈自南云、本經凡病僅言風寒。不言暑濕燥火。何也。蓋以寒濕燥屬陰同類。以濕燥統於寒下。風暑火屬陽同類。以火暑統於風下。所以僅舉風寒二大法門。不言燥濕火暑之繁也。
赤丸方
烏頭(二兩炮) 茯苓(四兩) 細辛(一兩) 半夏(四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寒結腹中。因病又疊聚如山。犯寒即發。謂之寒疝。其初亦止)腹滿(而)脈(獨)弦而緊。(弦緊。皆陰也。但弦之陰。從內生。緊之陰。從外得。)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陰出而痹其外之陽也。)緊則不欲食。(陰入而痹其胃之陽也。衛陽與胃陽並衰。而內寒與外寒交盛。由是陰反無畏而上衝。陽反不治而下伏。謂為)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作之時。是陰寒內動。或則迫其汗而外出。或)則(迫其)白津(而下)出。(出則為陰陽離脫也。故)手足厥冷。(並見)其脈沉緊者。(沉為里。緊為寒。陰寒聚結。急宜以辛甘辛溫之品。散結以救陽。)大烏頭煎主之。
此言寒疝之總證總脈。而出其救治也。
大烏頭煎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然大烏頭煎祛寒則有餘。而補血則不足也。若)寒疝(之為寒多而血虛者。其)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以血虛則脈不榮。寒多則脈結急故也。以)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虛者之法。養正為本。散寒為次。治寒疝之和劑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有裡外俱病之證。其)腹中痛。逆冷。(陽絕於里也。)手足不仁。若身疼痛。(陽痹於外也。醫者或攻其外。或攻其內。邪氣牽制不服。所以)灸刺諸藥(皆)不能治。(裡外交迫。孰可)抵當(惟有)烏頭桂枝湯(之兩顧。可以)主之。
此言寒疝之表裡兼劇。而出其並治之方也。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合得一升(解之者。溶化也。合得一升。以烏頭所煎之蜜五合。加桂枝湯五合。合得一升也。)後。初服五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知。效也。)如醉狀。(寒方解也。)得吐者。(內寒已伸也。)為中病。
(由此觀之。寒疝之證。不外於寒。而寒中之虛實。固所當辨。寒疝之脈。不外弦緊。而弦緊之互見。更不可不知。寒疝病。按)其脈數(為寒疝之變脈。)而(數中仍不離於本脈之)緊乃弦。(緊脈之狀易明。而弦脈)狀如弓弦。按之不移。(此寒疝之本脈。不以數而掩其真面目也。若)脈數弦者(數雖陽脈。而見之於弦中。是陰在陽中)當下其寒。(若)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遲為在臟。病應心下奚疑。而堅為陰象。與大為陽脈而相反。其義何居。而不知)脈大(為陽。)而(與)緊(脈並見。即為陰所竊附於此)者。(因以斷之曰。)陽中有陰。可下之。
此言脈緊為寒疝主脈。又有數而弦。大而緊。俱是陽中有陰。是寒疝之脈之變。其云當下其寒。想即大黃附子湯也。
尤在涇云、脈數為陽。緊弦為陰。陰陽參見。是寒熱交至。然就寒疝言。則數反從弦。故其數為陰凝於陽之數。非陽氣生熱之數矣。如就風瘧言。則弦反從數。故其弦為風從熱發之弦。而非陰氣生寒之弦者。與此適相發明也。故曰脈數弦者。當下其寒。緊而遲。大而緊亦然。大雖陽脈。不得為熱。正以形其陰之實也。故曰陽中有陰。可下之。
附方
外臺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令人陰縮。手足厥逆。(即大烏頭煎)
外臺柴胡桂枝湯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芍藥 桂枝(各一兩半) 生薑(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二合半) 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證由風邪乘侮脾胃者多。然風氣通於肝。此方提肝木之氣。驅邪外出。而補中消痰化熱。宣通營衛次之。沈自南謂加減治胃脘痛如神。
外臺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巴豆(一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沈自南云、中惡之證。俗謂絞腸烏痧。即臭穢惡毒之氣。直從口鼻入於心胸。腸胃臟腑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是為實證。似非六淫侵入。而有表裡虛實清濁之分。故用巴豆極熱大毒峻猛之劑。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便出。一掃盡除。則病得愈。若緩須臾。正氣不通。營衛陰陽機息則死。是取通則不痛之義也。
問曰。人病(則食自少。若以食少而誤認為宿食。往往以楂曲枳樸消導之藥。虛其中氣。以致外邪乘虛入里者。不可勝計。然而果)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宿食脈似當於關部見其沉滑。而患之頗久。則不然。其穀氣積而壅盛。則)寸口脈浮而大。(飲食不節。則陰受之。陰受之則血先傷。故)按之(不滑而)反澀。(且中氣阻滯,而水穀之精。不能下逮。其)尺中亦微而澀。故(於微澀中)知(其所以受傷者。由於)有宿食。(以)大承氣湯主之。 脈數而滑者。(有餘之象。為穀氣之)實也。此(脈斷其)有宿食。(所可疑者。上言微澀為宿食。茲何以又言數滑為宿食乎。而不知因宿食而受傷。則為微澀。若宿食之本脈。則為數滑。新舊雖殊。病源則一。)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久利而不欲食者。是脾傷不能食也。若)下利(之初。即)不欲食者。此有宿食。(所謂傷食則惡食是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三節。言宿食可下之證。
參各家說。脾胃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氣。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人事不其頓乎。故必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氣行則化續而生以全矣。若徒用平胃散及穀芽麥芽山楂神麯之類。消導克化。則宿食未得出路。而生氣積日消磨。豈徒無益。而又害之。醫者當知所返矣。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間痛而吐。此可吐而不可下也。在中脘者 心中痛而吐。或痛而不吐。此可吐而亦可下也。在下脘者。臍上痛而不吐。此不可吐而可下也。今)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言宿食可吐之證也。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總之。治病以脈為憑。上言浮大反澀微滑數滑。皆於活潑潑中。以意會之。不可以言傳之也。而於緊脈中定其宿食。此旨則微而尤微。)脈緊如轉索無常者。宿食也。
按脈緊為外感之定脈。而所異者。在無常二字。言忽而緊。忽而不緊也。
脈緊頭痛(如)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按脈緊頭痛風寒。言脈緊頭痛。與風寒證無異。但風寒證有惡風惡寒強項脈浮等證兼見。而此則但覺頭痛也。 此以緊脈論宿食。是診脈之最元妙而難言也。尤注得旨。
尤在涇云、脈緊如轉索無常者。緊中兼有滑象。不似風寒外感之緊。為緊而帶弦也。故寒氣所束者。緊而不移。食氣所發者。乍緊乍滑。如以指轉索之狀。故曰無常。脈緊頭痛風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風寒也。謂宿食不化。鬱滯之氣。上為頭痛。有如風寒之狀。而實為食積類傷寒也。仲景恐人誤以為外感而發其汗。故舉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遠矣。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肺(為主氣之臟。其)中風者。(氣不布津而)口燥(氣不下行)而喘。(氣傷不支。而)身(如坐舟車之上。而轉)運(氣傷乏力。)而(身)重。(氣傷則清陽不升而頭)冒(氣傷則水道不行)而腫脹。(五液在肺為涕。)肺中寒。(則寒氣閉於肺竅。而蓄藏之鬱熱。則反從口中)吐(出)濁涕。肺(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於內經不同。所以補內經之未及也。
此節言肺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證。皆言肺本受病。則所傷在氣。而凡身之藉氣以為常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肺中風寒之內象也。若內經所云。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咳。晝瘥暮甚。診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肝(為風木之臟。若)中風者。(以風從風動而上行。則)頭目瞤。(肝脈布脅肋。風勝而脈急。則)兩脅痛。(而)行常傴。(內經云。肝苦急。食甘以緩之。此木勝而土負。乃求助於其味。故)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兩臂不舉。(肝脈循喉嚨之後。肝寒而逼熱於上。則)舌本燥。(膽主善太息。肝病則膽郁。鬱則)善太息。(肝脈上行者。挾胃貫膈。寒則)胸中痛。(痛甚則)不得轉側。(挾胃。則胃受木克。故得)食則吐(貫膈。則心母臨子)而(為)汗(自)出也。肝(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緊俱見。去而)不來。或(失陰陽往復之道。無胃氣也。或出入勉強。有委而不前。屈曲難伸之狀。脈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風寒證脈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風寒所感。肝之陰受傷。則木氣不能敷榮。而凡身之藉陰以為養者。作諸變證如此。乃詳肝中風寒之內象也。如內經所云。肝中於風。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氣血滯而不行。如物之黏著。為病名曰)肝著。其人常欲(以手)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氣也。蓋血氣之鬱滯。遇熱略散。苟至大苦時。則病氣發而為熱。又非飲熱所能勝矣。故必)先(於)未苦時。但欲(求其散而思)飲熱。(由此病證而得其病情以為據。以)旋覆花湯主之。
此另言肝著之證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氣注於肺。所謂橫也。(縱橫二字詳傷寒論)
徐忠可云、前風寒皆不立方。此獨立方。蓋肝著為風寒所漸。獨異之病。非中風家正病故也。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即金沸草)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心(為火臟。乃君主之官。若)中風者。(風為陽邪。並之則)翕翕(然風火併齊而)發熱。(君主病。而百骸皆廢。則)不能起。(火亂於中。則)心中(嘈而)飢。(熱格於上。則)食即嘔吐。心中寒者。(寒為陰邪。外束之則火內聚。)其人苦病心(中懊憹無奈。似痛非痛。其麻辣)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蟲(之往來交)注。其脈浮者。(寒有外出之機。強用吐法則不可。若得機欲向愈而)自吐(病)乃愈。心傷者。(不關於風寒。而氣血不足。為內傷也。)其人(一有)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蓋以血虛者。其陽易浮。上盛者。下必無氣也。血虛不能養心。則)心中痛。(火亢)而(成未濟。則)自煩發熱。(心虛於上。以致腎動於下。則)當臍跳。(子盜母氣。)其脈(則)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心(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為陰氣已絕。主)死。
此言心中風寒之證脈也。又心傷者。風寒外之本病也。以心為十二官之主。故特鄭重言之也。
徐忠可云、生萬物者火。殺萬物者亦火。火之體在熱。而火之用在溫。故鼎烹則頤養。燎原則焦枯。以上證。乃正為邪使。而心火失陽和之用。凡身之藉陽以暖者。其變證如此。乃詳心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心中於風。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黑。千金曰、診在唇。其色赤。此言心中風之外象也。
(至於心傷證。前言猶未盡也。請再申其義。人病如)邪(所憑。而為悲)哭(致)使魂魄不安者。(雖有六氣七情痰火之異。而其源則為)血氣少也。(然)血氣(之所以)少者。屬於心。(血從氣生。言氣即可以該血。)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心主失其統御之權。為顯為狂。勢所必至者。然顛狂亦有陰陽之分。)陰氣衰者為顛。陽氣衰者為狂。(其與經文重陰者顛。重陽者狂之旨。似若未合。然彼以寒熱分陰陽。此以氣血分陰陽。後之覽者。當會通於言外。)
此承上節心傷而申其說也。
脾中風。(則周身)翕翕發熱。形如醉人(面紅四肢俱軟。)腹中(因風動火而)煩(本氣濕生而)重(上下眼胞屬脾胃。而名)皮目(風入而主動。則見)瞤瞤。(脾居肺腎之中界。一病則懶於承上接下。天水不交)而短氣。脾(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大堅。(全失柔和之胃氣。)按之如覆杯。(覆杯何狀。即空而無有之)潔潔狀(且燥疾不寧。)如搖者。(主)死。
此言脾中風之證脈也。
按、宋本臣億等。五臟各有中風中寒。今脾止載中風。腎中風中寒俱不載。古人簡亂極多。去古既遠。無文可以補綴也。(沈自南云。脾中寒。予擬傷寒論中太陰自利不渴而補之。腎中風。予擬少陰黃連阿膠湯證補之。腎中寒。予擬通脈四逆湯證補之。不識以為何如。)
徐忠可云、金匱缺脾中寒。然不過如自利腹痛。腹脹不食。可類推也。若以上脾中風諸證。則凡形體之待中土以收沖和之益者。其變證如此。乃詳脾中風之內象也。若內經云。脾中風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此言脾中風之外象也。
(今試診之趺陽。)趺陽(為胃脈。今)脈浮而澀。浮則(為)胃氣強。澀則(為脾陰虛。脾陰虛。不能為胃上輸精氣。水獨下行。故)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病因)脾(虛)為(胃所管)約。(以)麻仁丸主之。
此言脾約之證治也。
麻仁丸方
麻仁(一升) 芍藥(半斤) 大黃(去皮一斤) 枳實(半斤)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名為腎著。)腎著之病。其人身體(因濕而見)重。腰中(因寒而畏)冷。如坐水中。(著處)形(微腫)如水(腫之)狀。(但濕邪能阻止津而口渴。今)反不渴。(知其上之無熱。)小便自利。(知其下之陽衰。)飲食如故。(知其)病(不關中焦。而)屬下焦。(然腎不勞則不虛。推其致病之由。由於)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而傷)之。(其證自)腰以下冷痛。(至)腹(皆)重如帶五千錢。(以)甘姜苓朮湯主之。
此言腎著之病由於冷濕。不在腎之中臟。而在腎之外腑。以辛溫甘淡之藥治之也。
徐忠可云、腎臟風寒皆缺。然觀千金三黃湯。用獨活細辛治中風及腎者。而敘病狀曰。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又敘腎中風曰。踞坐腰痛。則知金匱所缺腎風內動之證。相去不遠。至寒中腎。即是少陰標陰之寒證。當不越厥逆下利慾吐不吐諸條。若內經云。腎中風狀。多汗惡風。面龐然如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蓋言風自表入。傷少陰經氣。乃腎中風之外象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一名腎著湯)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將)死。(而脈見真)臟浮之堅。(則不沉而外散。陽已離於陰位。)按之亂如轉丸。(是變石之體。而為燥動。真陽將搏躍而出。)益下入尺中者。(應伏而反動。反其封蟄之常。主)死。
此言腎臟之死脈也。
問曰。三焦(之氣虛)竭(而不各歸其)部。(固也。但噫為脾病。今云)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中氣實統乎三焦。)上焦受中焦氣(中焦)未和。不能消穀。(穀氣鬱而不宣。)故能噫耳。(且中焦不和。而)下焦(亦因而虛)竭。即(見前則)遺溺(後則)失便。(蓋下焦聽命於中焦。)其(中焦之)氣不和。(下焦無以受中之蔭。則腎氣日虛。經云。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腎虛則前後)不能自禁制。(此下焦雖病。卻)不須治。(止以補脾健胃。治其中焦。)久則(自)愈。
此言三焦虛竭。統以中焦為主治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心肺受之。心火盛。肺金愈傷。)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胃熱必實而硬。脾熱必燥而閟。因熱而結。)則為堅。熱在下焦者。(以下焦為肝腎膀胱大小腸所居之處。或肝腎熱盛。)則尿血。(或膀胱熱盛。)亦令淋閟不通。(至若)大腸有寒者多鶩溏。(即下利溏瀉也。)有熱者便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即陰結便血也。)有熱者(流蓄肛門。)必(病)痔。
此又分晰三焦各病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䅽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始)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䅽氣者。(食氣也。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脅下痛。(以手)按(摩)之。則(食化氣行而)愈。(若飲食稍一不節。則)復發(名)為䅽氣。
此言腹中痛病大概有三也。
徐忠可云、此積非癥瘕之類。亦未必有形停積。天下之物。皆從無中生有。乃氣從陰結。陰則黏著也。觀下文云積在喉中。則結陰可知。不然。則喉中豈能容有形之物耶。
(積病堅久難治。必詳之於脈。)諸(凡氣血痰食等)積大法。脈來(沉)細而附骨者。(此)乃(為)積也。(所以然者。以積而不移之處。其氣血營衛。不復上行而外達。則其脈亦沉。而作是象。茲試舉其脈出之所以。決其受病之處。若此脈出)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出)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若沉細不起之)脈兩(手俱)出。(是中央有積。其氣不能分左右也。可斷之曰。)積在中央。(凡此者。)各以其部處之。
此言積脈分上下左右而定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