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雜病
腹滿寒疝宿食(二十五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之相因者也。寒水風木之邪,合而賊土,土濕脾陷,迫於風木之侵,滯塞不運,是以脹滿,所謂腎氣實則脹者(《素問》語),雖寒水之侮土,其中未嘗無木邪也。風木上鬱而克濕土,則為脹滿,風木下鬱而陷寒水,則為疝瘕,寒疝者,風木之下鬱於寒水而凝結者也。土之所以化谷者,火也,寒盛火衰,水穀不化,是謂宿食,宿食既停,壅遏中氣,變虛而為實,故宜攻下,攻下雖行,而其始實屬寒因。則此三證,悉以寒為病本,總因於少陰之勝,趺陽之負也。
腹滿(十七章)
腹滿一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胃脈,在足趺上(即衝陽也)。微弦者,肝膽之氣也。脈見微弦,則木邪剋土,戊土賊於甲木,胃逆而濁氣不降,法當腹滿,若不腹滿者,則甲木不賊戊土,乙木必賊己土,脾陷而清氣不升,法當便難,以脾陷肝鬱,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肝膽之脈,行於脅肋,若見兩胠疼痛,此虛寒之氣從下而上也。當以溫藥服之,溫暖水土,以舒木氣也。蓋木生於水,木氣之郁,必因水寒,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脅肋之間,兩胠疼痛,是木氣之郁,此必寒水之氣從下而上侵於木位也。
腹滿二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趺陽以候陽明,寸口以候太陰,寸口脈弦者,肝木之克脾土也。木邪郁迫,經氣不舒,故脅下拘急而痛。木鬱陽陷,陰邪外束,其人當嗇嗇惡寒也(嗇嗇者,皮毛振悚,戰慄不寧之義也)。此申明上章之義也。
腹滿三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陽清而陰濁,清則通而濁則塞,中氣痞塞,是以滿也。腹滿時減,復如故者,陽有時而復,故減,陰有時而勝,故復如故。陰易勝而陽難復,是以減不逾時而旋即如故。此為陰勝而內寒,非有陳宿之阻格,當與溫藥,以驅寒邪也。
腹滿四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色和者,善嚏。
欠者,開口出氣。《靈樞·口問》: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中寒之家,陰氣下盛,招引陽氣,引則陽陷,而陽性升浮,隨引即升,一陷一升,是以有欠,常引常升,故喜欠也。緣其陰盛陽衰,升氣少而降令多,不必日暮而陰常司權故也。清涕出者,肺氣之上熏也,肺氣鬱阻,不得下達,則上熏鼻竅,而生清涕。鼻孔窄狹,積氣不能暢泄,故沖激而為嚏噴。以其中氣虛寒,樞軸不運,肺無下降之路,因而逆行上竅,肺氣熏沖,是以清水常流而嚏噴恆作。然欲涕而即出,猶是上焦陽氣之稍盛者,陽稍盛,則顏色和也。
腹滿五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其人大便下利,以其里陽之虛也。若欲嚏不能,此人肚中陽虛而寒盛也。《靈樞·口問》: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則為嚏。嚏者,肺氣逆行,蓄極而通,而泄路迫狹,故激而為響。至於欲嚏不能,則氣虛寒盛,較上之善嚏者,又不如也。
腹滿六
病者痿黃,燥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病者痿弱發黃,咽喉乾燥而實不覺渴,是濕旺而土鬱也。土氣困乏,則痿靡不振。木氣不達,則入土化黃(木主五色,入土為黃)。木鬱風動,則咽喉乾燥。水勝土濕,則不渴。若胸中寒實而下利不止者,火澌金冷,土敗木賊,陽無復機,必主死也。
腹滿七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瘦人陽氣衰乏,繞臍痛楚,腹中必有風冷之邪壅遏,穀氣不得運行,寒水風木,合而賊土,衝突擊撞,是以痛也。而反下之,敗其微陽,陰邪無制,其氣必沖。若不衝於膈上,必填於心下,心下痞硬之證,於是作也。
腹滿八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其脈數而兼緊,此乃弦脈,其狀如弓弦硬直,按之不能移動,是中氣虛寒,木邪剋土之診。脈數弦者,寒氣凝結,當以溫藥下其積寒。脈緊大而遲者,濁陰上逆,必心下痞堅。以大為陽明之脈,胃氣上逆,壅礙膽經降路,甲木逼迫,胃口結滯,故心下堅硬。緊大而遲,則心下之堅,全是陰邪結聚。緣陽位一虛,則陰邪乘虛而上湊,非沖塞於胸膈,則痞結於心下也。凡脈大而緊者,是為陽中有陰,可以溫藥下之。《傷寒·脈法》:緊則為寒,內外之寒,皆令脈緊。外緊而內大者,陰盛而外束也,陽為陰束,鼓宕不能外發,故內大而為緊。內緊而外大者,陰盛而內格也,陽為陰格,浮動不能內交,故外大而內緊。積陰內凝,非下不去,是以可下。下宜溫藥,大黃附子湯是其法也。
腹滿九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病者腹中脹滿,按之不痛為虛,虛滿而未至滯塞也,痛者為實,實滿而已至壅阻也。陳宿凝瘀,是可下之。舌黃者,濕氣乘心,故舌起黃胎,以心竅於舌,土性濕而色黃也。痛滿因於氣滯,氣滯必緣土濕,舌胎黃色,濕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濕氣內瀉,則黃色外退矣。
腹滿十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者,水寒木鬱,肝氣梗澀,而怫怒衝突,必欲強行,氣轉腸鳴,聲如雷引,排觸擊撞,是以痛切。胸脅逆滿,嘔吐者,膽胃上逆,經絡壅塞,濁氣熏沖,則生嘔吐。附子粳米湯,粳米、甘、棗,補土而緩中,半夏、附子,降逆而驅寒也。
附子粳米湯(百二十九)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者,土火俱敗,寒水上凌,胃氣奔逆,不能下降也。腹中寒氣,上衝皮起,頭足出見,上下走痛,而不可觸近者,寒水與風木合邪,肆行無畏,排擊衝突,勢不可當也。大建中湯,膠飴、人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
大建中湯(百三十)
乾薑(四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人參(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腹滿十二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寒氣厥逆,寒氣在內,手足厥冷也。四肢秉氣於脾胃,寒水侮土,四肢失秉,是以厥逆。寒水上凌,心火澌敗,是宜瀉寒水而護心君。赤丸,茯苓、烏頭,瀉水而驅寒濕,半夏、細辛,降濁而下衝氣,真朱,保護心君而止疼痛也。
赤丸(百三十一)
茯苓(四兩) 烏頭(二兩) 半夏(四兩) 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硃砂,非寶珠也。
腹滿十三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脾土寒濕,肝木鬱遏,以溫藥下其濕寒則愈矣。宜大黃附子湯,辛、附,降逆而驅寒,大黃下積而破結也。
大黃附子湯(百三十二)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腹滿十四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
腹滿痛,發熱十日,脈浮而數者,外感風邪,經腑皆郁。經氣不泄,故發熱脈浮。腑氣不通,故腹滿而痛。而飲食如故,則內證非寒。厚朴七物湯,薑、桂、甘、棗,解表而和中,枳、樸、大黃,瀉滿而攻裡也。以小承氣而合薑、桂、甘、棗,重用生薑,亦溫下法也。
厚朴七物湯(百三十三)
厚朴(半斤)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枚)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腹滿十五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
痛而內閉不通,必鬱而生熱,直用寒瀉,不須溫下。厚朴三物湯,枳、樸,瀉其滿,大黃通其閉也。
厚朴三物湯(百三十四) (此即小承氣湯,而分兩不同)
厚朴(八兩) 枳實(五枚) 大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腹滿十六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方在「痙病」。
腹滿時減,已復如故,此為寒也,今腹滿不減,雖少減,而究不足言減,此非虛寒,是實邪也。內實,故常滿而不減。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也。
腹滿十七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郁迫陽明之腑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腑壅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法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柴、芩、芍藥,清解少陽之經,枳實、大黃,寒瀉陽明之腑,半夏、薑、棗,降逆而補中也。
大柴胡湯(百三十五)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寒疝(三章)
寒疝一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腹痛,脈弦而緊者,肝脈弦,腎脈緊,寒水風木之邪,合而剋土,是以腹痛。弦則木鬱陽陷,陰乘陽位,外束衛氣,故衛氣不行。陽郁不達,是以惡寒。緊則寒水侮土,胃氣上逆,故不欲食。清陽下陷,上與陰邪相爭,不能透圍而出,木氣鬱淪,永墜寒水之中,即為寒疝。疝瘕同類,皆腎肝陰邪所凝結也。寒疝之病,水木合邪,以侵土位,常苦繞臍疼痛。若發則木氣疏泄,腎精不藏,溲出白液。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水寒而木鬱也。宜大烏頭煎,蜂蜜緩急迫而潤風木,烏頭瀉濕淫而溫寒水也。(白津出,《素問·玉機真臟論》: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白津,即白淫之類也)
大烏頭煎(百三十六)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二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寒疝,腹中痛,手足逆冷不仁者,腎肝之邪,合而賊土,土敗而四肢失養也。或身上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是臟病而經亦郁,病根在裡,故但以灸刺諸藥治其表,不能愈也。抵當烏頭桂枝湯,烏頭驅寒而逐濕,桂枝疏木而通經也。
烏頭桂枝湯(百三十七)
烏頭(三枚)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上,桂枝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烏頭一味,以水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合煎,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寒疝三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風木寒鬱,而克濕土也。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滋木而息風,生薑、羊肉,行鬱而溫寒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百三十八)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宿食(五章)
宿食一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方在「痙病」
宿食在胃,郁格表陽,故寸口脈浮大。阻礙裡氣,故按之梗澀。尺中亦微而澀者,尺中主裡也。此段見《傷寒·可下》中。
宿食二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錘輪索轉而不定,愈轉則愈緊也。以水寒土濕,則食停不化,宿食在中,土氣鬱滿,乙木抑遏,陷於寒水,不能上達,是以脈緊。甚而木鬱陽陷,陰邪外乘,頭痛風寒,形似外感,實乃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宿食三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脈數而滑者,宿食在中,陽氣鬱格,則脈滑數。
宿食四
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段見《傷寒·可下》中。宿食傷其胃氣,陳腐不化,故惡聞食臭。
宿食五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此段見《傷寒·可吐》中。宿食未消,而在上脘,阻礙糧道,法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百三十九) (方見《傷寒·太陽》)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附方
外臺柴胡桂枝湯(十二) 治心腹卒痛者。
柴胡(四兩) 黃芩(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生薑(兩半) 人參(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桂枝(兩半) 芍藥(兩半)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