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雜病
嘔吐噦下利(四十九章)
嘔噦者,陽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陰脾病也。胃以下行為順,胃氣上逆,則為嘔噦,脾以上行為順,脾氣下陷,則病下利,總以中氣之不治也。
中氣者,升降脾胃之樞機,樞機病則升降失職,而吐利乃作。此中多挾木邪,以木鬱則剋土,甲木逼於上,則胃逆而為吐,乙木賊於下,則脾陷而為利。補土疏木,乃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達,膽胃降則嘔止,肝脾升則利斷矣。
嘔吐噦(二十四章)
嘔吐一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
此段見《傷寒·太陽篇》。汗多陽亡,濁陰上逆,是以嘔吐。陽不歸根,客居膈上,息道短促,是以脈數。膈上雖熱,胃中則是虛冷,虛冷則水穀不消,而病嘔吐也。
嘔吐二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趺陽者,陽明胃氣之所變現也,動脈在足趺上之衝陽,故曰趺陽。陽明胃氣,以下行為順,脈不應見浮澀,浮則胃氣之虛而不降也。胃虛而上逆,則脾虛而下陷,陷則脾傷,脾傷不能磨化水穀,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飲食倒上,是反順而為逆也。緊澀者,血寒而陽陷也,脾敗不磨,而脈見緊澀,水冰地坼,微陽淪陷而不升,故其病難治。
嘔吐三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膽肝脈弦,弦者,木鬱剋土,胃陽之虛也。胃氣無餘,不能消穀,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宗氣衰微,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土敗木賊,脈反見弦,故名曰虛也。
嘔吐四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寸口者,手太陰肺氣之所變現也。肺主氣,寸口脈微而數者,肺中宗氣之虛也。水穀之化營氣,行於經絡,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宗氣。宗氣者,所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營氣之源也。無宗氣則營氣虛,營虛則血不足也。宗氣之根,實本於營血,血藏於肝,而血中之溫氣,則化君火,氣乃君火之斂降者也。營虛血少,不能化火,陽衰於上,故胸中冷。血陰也,而孕君火,其性溫暖而和煦,後世但言涼血,而不知暖血,誤人多矣。
嘔吐五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吐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先嘔而後渴者,積飲既去,而津亡作渴,故為欲解。先渴而後吐者,為水停心下,阻格君火,是以作渴,渴而飲水,為停水所阻,乃復嘔出,此屬素有積飲之家也。嘔家津液失亡,本當發渴,今嘔後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停留,所嘔者,但是新下之水穀也,此屬支飲。此段見「痰飲咳嗽」中。
嘔吐六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慾吐者,陳宿在上,故不可下。
嘔吐七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此段見《傷寒·厥陰》。嘔家而有癰膿,當令其膿從嘔出,不可降逆止嘔,使膿無出路。俟其膿盡癰平,則嘔吐自愈矣。
噦八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此段見《傷寒·陽明》。濁氣上逆,則生嘔噦,噦而腹滿者,太陰之清氣不升,陽明之濁氣不降也,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後部不利,利其穀道,前後竅通,濁氣下泄,則滿消而噦止矣。
嘔吐九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前竅短澀,後門乾燥,多有糞若羊矢之證。蓋手足太陽,兩經同氣,水穀入胃,脾陽消磨,散其精華,上歸於肺,霧氣化津,傳於膀胱小腸,水路清通,穀道滋潤,是以小便不澀,大便不幹。胃反氣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陰失滋,枯澀燥結,故糞如羊矢。下竅堵塞,濁氣莫泄,逆而上衝,故嘔吐不止。緣其陽衰土濕,中氣頹敗,不能腐熟水穀,化氣生津,以滋腸竅,是以飲食不得順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湯,人參補中氣之虛,白蜜潤小腸之燥,半夏降胃氣之逆,中氣旺而水穀消,下竅開而渣滓降,濁氣不升,嘔吐自止也。
「陰陽別論」:三陽結,謂之膈。手足太陽,是為三陽,足太陽膀胱結則小便澀,手太陽小腸結則大便乾,下竅澀結,濁氣上逆,故食膈而不下,總由於陽明之陽虛。噎膈反胃頗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噎膈之病,兼在胃之上脘。上脘氣閉,則食不能入,下脘氣閉,則入而復出,陽明之性,陽盛則開,陰盛則閉故也。
大半夏湯(七十)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嘔吐十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胃反,嘔吐而渴欲飲水者,濕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以戊土上逆,降路瘀塞,君相二火,不得下蟄,逆刑辛金,是以渴生。茯苓澤瀉湯,茯苓、澤瀉、桂枝,疏木而瀉水,薑、甘、白朮,降逆而燥土也。
茯苓澤瀉湯(七十一)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桂枝(二兩) 生薑(四兩) 甘草(二兩) 白朮(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再服。
嘔吐十一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吐傷中氣,濕動肺逆,郁生上熱,表裡無降泄之路。文蛤湯,甘草、大棗,補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瀉濕熱,杏、姜,利氣而降逆,麻黃髮表而達郁也。
文蛤湯(七十二)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生薑(三兩)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嘔吐十二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嘔吐之後,而思水飲,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當解,宜急與之水,以益津液。思水者,痰飲雖去而土濕猶存,渴欲飲水,恐其復致停瘀,豬苓散,二苓、白朮,瀉濕而燥土,最為相宜也。
豬苓散(七十三)
豬苓 茯苓 白朮(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吐十三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濕熱瘀塞。大黃甘草湯,大黃瀉其鬱熱,甘草培其中氣也。
大黃甘草湯(七十四)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嘔吐十四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嘔而脈弱,胃氣之虛。小便複利,腎氣之虛(腎司二便,寒則膀胱失約,故小便自利)。里陽虛敗,加以身有微熱,而見厥逆者,陰盛於內而微陽外格,故為難治。宜四逆湯,以回里陽也。
四逆湯(七十五) (方見《傷寒·太陰》)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嘔吐十五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在「痰飲」。
嘔吐而谷不得下者,胃氣上逆,濁陰不降也。小半夏湯,半夏、生薑,降逆氣而驅濁陰也。
嘔吐十六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少陽》。嘔者,膽木之克胃土。甲木從相火化氣,相火鬱升,是以發熱。小柴胡湯,參、甘、大棗,補戊土而益中氣,柴胡、黃芩,瀉甲木而清相火,生薑、半夏,降濁而止嘔也。
小柴胡湯(七十六) (方見《傷寒·少陽》)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吐十七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寒邪沖激,則腸中雷鳴。膽胃升郁,則心下痞硬。心痞則火無降路,必生上熱。半夏瀉心湯,黃芩、黃連,清上而瀉火,薑、甘、參、棗,溫中而補土,半夏降逆而止嘔也。
半夏瀉心湯(七十七) (方見《傷寒·少陽》)
半夏(八兩,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乾薑(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吐十八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嘔而胸滿者,中氣虛寒,膽胃逆升,濁陰填塞於膈上也。吳茱萸湯,人參、大棗,補中而培土,茱萸、生薑,溫胃而降逆也。
吳茱萸湯(七十八) (方見《傷寒·陽明》)
吳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六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嘔吐十九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胃氣上逆,濁陰翻騰,則生乾嘔。肺氣鬱阻,津液凝滯,則生涎沫。濁氣升填,頭上壅塞,則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緣中下之虛寒,宜吳茱萸湯,溫補中脘而降逆氣也。
嘔吐二十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乾嘔,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氣逆也。半夏乾薑散,半夏降其逆氣,乾薑溫其中寒也。
半夏乾薑散(七十九)
半夏 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將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嘔吐二十一
乾嘔而下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乾嘔而利者,甲木之賊戊土,胃氣鬱遏,不能容納水穀,故下為泄利而上為乾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甘草、大棗,補中氣而益脾精,黃芩、芍藥,清甲木而瀉相火,半夏、生薑,降胃氣而止嘔吐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八十) (方見《傷寒·少陽》)
黃芩(三兩) 芍藥(一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嘔吐二十二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胸中似喘似嘔似噦,又復不喘不嘔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煩亂而無奈者,胃氣上逆,濁氣翻騰,溫溫泛泛,心緒作惡之象也。生薑半夏湯,降逆氣而驅濁陰也。
生薑半夏湯(八十一) (此即小半夏湯,而分兩不同)
生薑汁(一升) 半夏(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嘔噦二十三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乾嘔噦者,胃氣上逆,濁陰湧泛也。肺氣阻滯,郁生痰涎,遏抑清陽,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橘皮湯,橘皮、生薑,降沖逆而行瘀濁也。
橘皮湯(八十二)
橘皮(四兩) 生薑(八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二十四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噦逆者,中虛而胃逆也。橘皮竹茹湯,參、甘、大棗,補中而培土,橘、薑、竹茹,降逆而止嘔也。
橘皮竹茹湯(八十三)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生薑(半斤) 人參(一兩) 甘草(五兩) 大棗(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利(二十五章)
下利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清穀,脾陽陷敗,雖有太陽表證,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陽亡,清陽愈陷,濁陰愈逆,必生脹滿。
下利二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氣者,濕盛而氣滯也。當利其小便,以滲濕邪。
下利三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為陽,其位在外,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氣,蜷臥而腳縮也。五臟為陰,其位在內,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氣敗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為主,五臟以脾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見於手足也。
下利四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利後脈絕,手足厥冷,陽氣敗泄,危亡在目。若晬時脈還,手足溫者,陽氣來復,可以回生,脈不還者,陽氣不復,死無望矣。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炙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厥冷無脈,炙之不溫與脈不還,是純陰無陽,而反微喘者,則氣不歸根,必死無疑也。
下利六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腎脈,趺陽,胃脈,胃土本克腎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於火而火克於水,火勝則土能剋水而少陰負,火敗則水反侮土而趺陽負。凡病皆水勝而土負,土勝而水負者,甚少也。水勝則死,土勝則生,故少陰以負趺陽為順。
仲景脈法,唐後無傳,庸工下士,開滋陰補水之門,誤世殃民,禍流千載。今海內醫書,連床累架,皆徐世勣作無賴賊時逢人輒殺者也。俗子誦之,以害生靈,醫如猛虎,人如孤豚,誠足悲傷不可說也。
下利七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設脈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陽,木賊土敗,利為未止。若脈微弱數者,是脾陽欲復,肝邪將退,為欲自止,雖外見發熱,然續將內斂,不至死也。
下利八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而脈沉遲,臟陰盛而腑陽虛也。乃其人面色少赤,身有微熱者,是微陽欲復,為陰邪所遏,鬱於皮腠,而不能透發也。然陽郁欲發,必不終陷,頃當沖透群陰,汗出而解。但微陽孤弱,未能遽出重圍,難免鬱冒昏迷,而後外達皮毛耳。方其鬱冒之時,病人必當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謂戴陽,戴陽者,陽根微弱而下虛故也。
下利九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有微熱而渴,是陽復矣。脈弱則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下利十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愈。下利,脈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達之意,再見發熱身汗,則下陷之陽,已升於上,故愈。
下利十一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數而有微熱,陽欲復也,汗出則陽氣外達,故令自愈。設脈復緊,則陰邪閉束,陽陷而不升,為未解也。
下利十二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脈數而渴者,陽已復矣,故令自愈。設利不差,必圊膿血,以其陽復之過,而有餘熱以傷陰也。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而寸脈反見浮數,是陽復而上盛,尺中自澀者,是陰退而下虛也。陽盛必俯侵陰位,鬱蒸營分,而圊膿血也。
下利十四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段見《傷寒·太陰》。下利而腹脹滿,是太陰腹滿自利之證也,其身體疼痛,則是太陽表證,是當先溫其里,後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以驅其寒,攻表宜桂枝湯,以驅其風。里溫而攻表,則汗出,不慮其陽亡也。
桂枝湯(八十四) (方見《傷寒·太陽》)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下利十五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是少陰通脈四逆證。厥陰風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證,亦宜通脈四逆,溫臟寒而通經脈也。
此段見《傷寒·厥陰》。詳閱《傷寒》「少陰」、「厥陰」二篇,此段之義乃明。
通脈四逆湯(八十五) (方見《傷寒·少陰》。此即四逆湯,而分兩不同)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十六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氣利,即前所謂下利氣也。以肝脾濕陷,二氣鬱塞,木遏風動,疏泄不藏,而為下利。利而隧道梗澀,氣塊喧鳴而不調暢,是謂氣利。訶黎勒散,行滯氣而收滑陷也。
訶黎勒散(八十六)
訶黎勒(十枚)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下利十七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肺與大腸為表裡,腸陷而利作,則肺逆而痛生。而肺腸之失位,緣中氣之不治,脾土不升,而後腸陷,胃土不降,而後肺逆。紫參湯,甘草補中而緩急,紫參清金而破瘀,瘀開而氣調,各復肺腸升降之舊,則痛定而利止矣。
紫參湯(八十七)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下利十八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利後陽泄,不應生煩,乃更煩者,是陽復而有內熱也。承氣證之煩,心下硬滿,是謂實煩,若按之心下濡者,是謂虛煩。緣陽復熱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氣鬱阻,是以生煩。宜梔子豉湯,吐其瘀濁,以清煩熱也。
梔子豉湯(八十八) (方見《傷寒·太陽》)
梔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十九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下利,譫語者,是膽火傳於胃土,胃熱而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下其燥屎,以瀉胃熱。
此下大承氣證四章,皆少陰之負陽明,下利之順證也。
小承氣湯(八十九) (方見《傷寒·陽明》)
大黃(四兩) 枳實(三枚,炙) 厚朴(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二十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痙病。
此段見《傷寒·可下》中(在「汗下宜忌篇」內)。寸大於關,關大於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鬱於尺中,不能上達,故尺與關平,甲木鬱於關上,不能下達,故關與寸平。乙木陷則臍下脹,甲木逆則心下堅,若按之心下堅者,是甲木之逆也。戊土被迫,腑不能容,故見下利。宜大承氣急下之,以清胃腑之鬱熱也。
下利二十一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段見《傷寒·可下》中。宿食在中,不能阻其表氣,而鬱其裡氣,故外滑而內遲。裡氣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下利二十二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此段見《傷寒·可下》中。宿食在中,郁格陽氣,不得內濟,無復陰氣之翕聚,是以脈滑。
下利二十三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段見《傷寒·可下》中。下利瘥後,至其從前病起之期而又發,以病根不盡故也。當下之,以絕其根。
下利二十四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厥陰》。肝氣遏陷,郁生下熱,魄門重墜者,宜白頭翁湯,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瀉厥陰之濕熱也。
白頭翁湯(九十) (方見《傷寒·厥陰》)
白頭翁(三兩) 黃連(三兩) 黃柏(二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二十五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此段見《傷寒·少陰》。久利不止,木鬱血陷,寒濕腐敗,風木摧剝,故便膿血。桃花湯,粳米補土而瀉濕,乾薑溫中而驅寒,石脂斂腸而固脫也。
桃花湯(九十一) (方見《傷寒·少陰》)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篩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內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附方
外臺黃芩湯(六) 治乾嘔下利。
黃芩(三兩) 桂枝(一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