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雜病

黃疸(二十三章)

黃疸者,水旺土濕,外感風邪,濕鬱為熱,傳於膀胱者也。水土合邪,法當利水而燥土,但高低不同,表裡攸判。其表在經絡,發其汗孔,里在膀胱,利其小便,高在上脘,吐其敗濁,低在下脘,下其陳菀,四路清泄,黃疸無餘矣。第黃生於土濕,濕原於陽虛,其小便清白,腹滿欲利者,是濕寒之黃也。濕熱者,黃疸之標證,濕寒者,黃疸之本色也。

濕寒之黃,仲景未嘗立法,然痙濕暍中桂、附、朮、甘諸方,具在推而擴之,附子、真武、茯苓四逆,亦何非濕寒之法也,讀者變通而化裁之,法不可勝用矣。慎勿株守梔子大黃一法,以概寒熱無定之黃疸也。

黃疸一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寸口以候三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表中於風,緩則為肌膚之痹,是為風痹,非中風也。風痹於表,則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蓋脾為濕土,其色為黃,脾氣內遏,不得四達,故濕瘀為熱,黃色外發。四肢秉氣於脾,脾病不得行氣於四肢,故四肢煩生。

《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黃疸者,土濕而木鬱,木主五色,入土則化黃。溺者,肝木之疏泄,目者,肝木之開竅,爪甲者,筋之餘,肝木之主司,安臥者,脾之倦,肝木之傷克,風木不郁,不成黃疸也。

黃疸二

趺陽 眉批:趺陽即陽明胃脈。「下利」篇云:少陰免趺陽者為順。在足趺上之衝陽,故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趺陽脈以候三陽,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內熱則消穀,緊則為寒,內寒則不能消穀,食即為滿。尺脈之浮,為風傷於腎(上章: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寸口、關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風傷於腎),趺陽脈緊,為寒傷於脾(緊為腎脈,風邪外束,郁其腎家之寒,寒水侮土,則脾氣受傷,脾傷於寒,故趺陽脈緊也),外風與內寒相摶,脾傷不能磨化,故食谷則頭暈而目眩(水穀不化,中氣脹滿,甲木不降,是以目眩)。穀氣陳宿不消,胃中敗濁,化生瘀熱(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在胃也,緊則為寒,寒在脾也),濁氣下流,出於溲溺,則瘀熱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無外泄之路,其太陰少陰,俱被寒傷,瘀熱不能內入於臟,因而外入於腑,流於膀胱。膀胱之瘀熱,蒸於周身,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冒熱入於膀胱,水土合邪,濕熱瘀蒸,則病黃疸)。谷疸者,胃熱脾寒,穀氣不消之所致也。

黃疸三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此段見《傷寒·陽明》。陽明燥土,太陰濕土,陽旺土燥則脈數,陰旺土濕則脈遲,陽明病脈遲者,太陰盛而陽明虛也。陽衰濕旺,飲食不甘,故難以致飽。飽則脾不能化,中焦鬱滿,故心煩而頭眩。土濕則木鬱,不能疏泄,小便必難。濕無泄路,而穀氣陳宿,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而腹滿如故,所以然者,以其脈遲而陰盛故也。

黃疸四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心中懊憹煩熱,不能下食,時欲嘔吐,名曰酒疸。酒之為性,最動下濕,而生上熱,醉醒之後,往往煩渴飲冷,傷其脾陽,久而脾陽頹敗,下濕愈滋,上熱彌盛,遂生懊憹煩熱,嘔吐不食之證,將來必病酒疸。醫知其上焦之濕熱而昧其下焦之濕寒,涼泄不已,熱未去而寒愈增,土崩陽絕,則人亡矣。

酒家之病,成於飲食之生冷,酒家之命,殞於藥餌之寒涼。此千古之冤枉,而人無知者,良可哀也!

黃疸五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疸陽敗土濕,金鬱於上,不能化津,木遏於下,不能泄水,必小便不利。胃逆而君火不降,則心中熱。脾陷而風木不升,則足下熱(木中孕火,其氣本溫,木陷於水,溫郁為熱,肝脈起於足大指,腎脈起於足心,故足下熱也)。緣其中氣頹敗,不能升降陰陽故也。

黃疸六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心中煩熱,欲作嘔吐者,吐之則愈。緣其濕熱鬱蒸,化生敗濁,濁氣重心,故欲作吐。吐其腐敗,則噁心嘔噦止矣。

黃疸七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或心中無熱,靖言了了,煩亂不生,而腹滿欲吐,此緣土濕而胃逆也。肺金莫降,津液不生,是以鼻燥,肺竅於鼻也。其脈浮者,濁瘀在心肺之部,當先吐之。脈沉弦者,濁瘀在肝腎之部,當先下之。以腐敗郁阻,心肺不降,是以脈浮(心肺之脈浮),腎肝不升,故脈沉弦(腎脈沉,肝脈弦),吐下之後,腐物湧泄,則心肺下降而腎肝上升矣。

黃疸八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疸下之,敗其脾陽,久而寒水侮土,變為黑疸。木主五色,入土為黃,入水為黑,自入為青,肝木藏血,而華皮膚,水土溫燥,乙木榮達,則五氣調和,色不偏見,其一色偏呈者,一藏堙郁,而木氣不達也。下后土敗陽虧,水邪上凌,木鬱濕土之中,則見黃色,木鬱寒水之內,則見黑色,木氣自郁,則見青色。肝竅於目,目青者,肝氣抑鬱,自現其色於本經之竅也。陽明行身之前,自面下項,面黑者,寒水風木之邪上乘戊土之位也。谷入於胃而消於脾,從土化氣,故大便色黃,正黑者,水侮木賊而土敗也。土生於火,木賊而土負,水勝則火熄,心中火位,而如啖蒜齏,寒水滅火,金氣無制,故辛味見於心家,金味辛也。木鬱血凝,不能滋榮皮膚,故皮膚枯槁,爪之不仁。陽虛而不根於下,故脈浮弱。其色雖黑,而黑中微見黃色,故知是黃疸所變化也。

黃疸九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足太陽之經,起於睛明(在目內眥),上額交顛,而後行於背,太陽寒水之氣逆而不降,則額見黑色。濕氣蒸泄,則微汗出。手厥陰之經,行手心而上中指,脈動於勞宮(在手心中),足少陰之經,起小指而走足心,脈出於湧泉(在足心中),手中熱者,少陽相火之陷也,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故熱在手心,足中熱者,厥陰風木之陷也,乙木生於癸水,木陷於水,濕氣下郁,故熱在足心。日暮陽衰,寒濕下動,木火鬱陷,是以病發。木陷於水,遏抑鼓盪,不得上達,故膀胱迫急。風木疏泄,火敗水寒,蟄藏失政,故小便自利。此名曰女勞疸,女勞之家,縱欲傷精,泄其腎肝溫氣,水寒木枯,脾敗濕作,則病黑疸。久而腹如水狀,鼓脹不消,則水木為賊,而中氣崩潰,不可治也。

黃疸十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何遽至此?此以疸病發時,原有內熱,復以火劫其汗,兩熱相合,表裡燔蒸,肺金受傷,故致於此。然黃家所以得病,從濕得之,非從熱得,濕鬱則為熱耳。若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皮又熱,此濕熱在裡,當下之也。《靈樞·師傳》:胃中熱,則消穀,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即此肚熱,熱在裡之義也。

黃疸十一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脈沉者,水盛而木陷也。木鬱不能疏泄,則小便不利。風燥津亡,則渴欲飲水。濕熱在中,而下無泄路,凡有此證,無不發黃。

黃疸十二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土鬱不運,則病腹滿。《素問·痿論》:治痿獨取陽明,舌痿黃者,土濕脹滿,陽明上逆,君火不得下降,鬱於戊土之中,火土合邪,濕熱熏蒸,故舌痿而發黃,黃為土色而舌為心竅也。火不根水,故躁不得睡。此屬黃家也。

黃疸十三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為難治。

《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當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黃疸,太陰濕土之病,故以十八日為期。土氣未敗,治之十日以上當瘥。反劇,則土敗不應常期,故為難治。

黃疸十四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疸而渴者,濕蒸為熱,濕為陽虛,熱為火盛,泄火則損其陽,補陽則益其火,故為難治。疸而不渴者,濕多熱少,故為可治。發於陰部,其病在裡,濕盛土鬱,胃氣上逆,必作嘔吐。發於陽部,其病在表,濕旺經郁,寒氣外襲,必發熱而惡寒也。

黃疸十五

谷疸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谷疸之病。濕盛而感風寒,郁其營衛,則病寒熱。濕土鬱滿,不甘飲食。食下不消,濁氣上逆,即頭目眩暈而心胸不安。久而穀氣瘀濁,化而為熱,熱流膀胱,發為谷疸。茵陳蒿湯,茵陳利水而除濕,梔、黃,瀉熱而清煩也。

茵陳蒿湯(六十四) (方見《傷寒·太陰》)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疸十六

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疸,心中懊憹,或生熱痛,全是濕熱熏沖,宮城鬱塞。梔子大黃湯,梔子、香豉,清熱而除煩,枳實、大黃,瀉滿而蕩瘀也。

梔子大黃湯(六十五)

梔子(十四枚) 香豉(一升)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溫三服。

黃疸十七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礬散主之。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緣女勞泄其腎陽,水寒土濕,乙木遏陷,不能疏泄水道,一感風邪,衛氣內閉,汗尿不行,濕無泄路,瘀蒸肌膚,而發黃色。日晡土旺之時,濕盛熱發,而木鬱陽陷,故足下常熱,而身反惡寒。木鬱水土之內,不能上達,膀胱迫急,少腹滿脹,一身盡發黃色,而寒水上逆,額上獨黑。久而土負水勝,黃化而黑,因作黑疸。谷滓不從土化,而從水化,大便亦黑,時時溏泄,其腹脹,如水病之狀。此係女勞之病,並非水也。腹滿者,水木旺而中氣敗,證為難治。硝礬散,硝石清熱瘀而瀉木,礬石收濕淫而瀉水也。

硝礬散(六十六)

硝石 礬石(等分,燒)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黃疸十八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黃疸病,水鬱土濕,茵陳瀉濕而清熱,五苓利水而燥土也。

茵陳五苓散(六十七

茵陳蒿末(五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疸十九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諸黃,濕熱瘀蒸,膀胱癃閉,豬膏利水而清熱,發灰瀉濕而開癃也。

豬膏發煎(六十八)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去。

黃疸二十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方在「水氣」。

諸病黃家,皆由濕得,膀胱閉癃,濕無泄路,但當利其小便,以瀉濕熱,茵陳五苓、豬膏發煎之法是也。假令脈浮,則濕在經絡而不在臟腑,此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瀉其營衛,以散濕邪也。

黃疸二十一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緣汗孔外泄,水道里瘀,濕不在經絡而在臟腑。法當下之,大黃硝石湯,大黃、硝石,瀉陽明之濕熱,梔子、黃柏,清君相之鬱火也。

大黃硝石湯(六十九)

大黃(四兩) 硝石(四兩) 梔子(十五枚) 黃柏(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疸二十二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在「痰飲」。

黃疸病,小便清白,不變黃赤之色,兼欲自利,是脾腎寒濕而清氣下陷也,腹滿而喘,是肺胃寒濕而濁氣上逆也。如此雖有外熱,不可除也,熱除土敗,寒濕愈增,胃氣更逆,必發噦噫。噦者,宜小半夏湯,半夏、生薑,降沖逆而止嘔噦,溫寒濕而行鬱滿也。

黃疸二十三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小柴胡湯。方在「嘔吐」。

諸黃,腹痛而嘔者,甲木之賊戊土,而胃氣上逆也。宜小柴胡湯,柴胡、黃芩,疏甲木而瀉相火,參、甘、大棗,培戊土而補中氣,生薑、半夏,降逆氣而止嘔吐也。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在「虛勞」。此係黃本缺,依《要略》補之,以待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