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雜病
痙濕暍(二十七章)
痙濕暍者,風鬱於表而裡氣內應,燥盛則木枯而為痙,水盛則土潰而為濕,火盛則金爍而為暍。三氣非同,然有相通者焉。相通維何?濕而已矣。痙,燥病也,而曰若發其汗,寒濕相得,則惡寒甚,是痙病之有濕也。暍,火病也,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是暍病之有濕也。
蓋濕旺土鬱,中脘莫運,木氣不舒,金氣不斂,一被感襲,閉其皮毛,木遏風動,血燥筋縮,則為痙病,金被火刑,氣耗津傷,則為暍病。三者雖殊,而溯本窮原,未始不類。臨此三證,助陰滋濕之品,當斟酌而詳慎也。
痙(十三章)
痙病一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風傷衛也。風性柔和,故名柔痙。
痙病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寒傷營也。寒性剛急,故名剛痙。
痙病三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太陽病,發汗太多,亡其津血,筋脈失養,感於風寒,因成痙病。
痙病四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瘡家膿血失亡,筋脈不榮,雖感風寒,不可發汗。汗出血枯,筋脈焦縮,則成痙病。
痙病五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風病木枯血燥,下之津血內亡,則成痙病。復發其汗,津血外亡,必苦拘急。
痙病六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目赤,頭搖口噤,脊背反張者,是痙病也。以太陽寒水之經,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走足,筋司於肝,血枯木燥,風動筋縮,而膀胱津液之腑,木所自生,更失滋潤,故太陽之部,筋脈拘牽,頭搖口噤,頸項強急,而脊背反折也。《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瘈,急。瘲,緩),即痙病之謂也。若發其汗者,陽亡火敗,水土之寒濕相得,裡氣既虧,而表氣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經脈枯槁,動如蛇行,全失緩和從容之象矣。
痙病七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脈緊如弦,直上下行,即上章之其脈如蛇也。
痙病八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陰盛則腹脹,《素問》:腎氣實則脹是也。暴腹脹大者,陰氣內復,自臟流經,故為欲解。其脈如故,反沉伏而弦緊者,痙病不瘥也。
痙病九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發熱而脈沉細,陰陽俱敗,故為難治。
痙病十
痙病有灸瘡,難治。
灸瘡,艾火燔灼,焦骨傷筋,津血消爍,未易卒復,故難治也。
痙病十一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頸項強急,發熱惡寒,汗出,中風之證具備,身體強硬,𠘧𠘧不柔,脈反沉遲,此為柔痙。栝蔞桂枝湯,薑、桂,達經氣而瀉營郁,甘、棗,補脾精而滋肝血,芍藥、栝蔞,清風木而生津液也。
栝蔞桂枝湯 五
栝蔞根(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痙病十二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是傷寒之證,而小便反少,寒水不降也。甲木生於壬水,太陽不降,甲木逆行,而賊胃土,故氣上衝胸,而口噤不語,以少陽之脈,下胸而貫膈,陽明之脈,挾口而環唇也。此欲作剛痙。葛根湯,薑、甘、大棗,和中宮而補土,桂枝、芍藥,達營鬱而瀉熱,麻黃散太陽之寒,葛根解陽明之郁也。
剛痙是太陽表寒束逼陽明之證,故用葛根。
葛根湯 六(方見《傷寒》)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吸粥。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
痙病十三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剛痙為病,陽明上逆,故胸滿口噤。脊背反張,故臥不著席。筋脈縮急,故腳攣齘齒(筋脈屈伸、牙齒開合作響,是謂齘齒)。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陽明,可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瀉其燥熱,枳實、厚朴,破其壅塞也。
大承氣湯 七(方見《傷寒》)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濕(十一章)
濕病一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流關節,經脈郁阻,故生煩痛。土濕木遏,清陽不達,故脈沉細。此名中濕,亦曰濕痹。木鬱不能疏泄水道,腸胃滋濡,故大便反快,而小便不利。但當利其小便,以泄濕氣也。
濕病二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濕傷筋骨,而阻經脈,故一身盡疼。陽氣鬱遏,是以發熱。木氣不達,則見黃色,以肝主五色,入脾為黃也。
濕病三
濕家病,身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濕家病,身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又大,而且自能飲食,此其腹中平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阻其肺竅,是以鼻塞頭痛,面黃作喘。納藥鼻中,散其寒濕則愈矣。
濕病四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鬱發熱,皮毛蒸泄,則汗自出。若但頭上汗出,是其陽鬱於上,而猶未盛於中也。濕在太陽之經,脈絡壅阻,是以背強。(太陽行身之背)。陽郁不得外達,是以惡寒。俟其濕熱內盛,而後可下,若下之太早,則土敗胃逆,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陰土濕,乙木遏陷,而生下熱,在於丹田。至其胸中,全是濕寒,雖渴欲得水,卻不能飲,止是口中燥、煩而已。以其陽鬱於上,故頭汗口渴。舌竅於心,陽虛火敗,肺津寒凝,膠塞心宮,故舌上如胎,實非盛熱生胎也。
蓋濕證不論寒熱,總因陽虛。陽郁不達,是以生熱,陽氣極虛,則不能化熱,止是濕寒耳。
濕病五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寒之證,而誤下之,若額上汗出,微喘,則氣脫於上,小便利,下利不止,則氣脫於下,是死證也。
濕病六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為陽虛,汗多陽亡,風雖去而濕愈增,又值陰雨濕盛之時,是以濕氣仍在。此當微汗以瀉之,則風濕俱去矣。
濕病七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濕鬱經絡,衛氣壅遏,而生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麻、桂、杏仁,瀉營衛而利肺氣,甘草、白朮,補中脘而燥土濕,汗出濕消,煩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之,生其內熱也。
麻黃加朮湯 八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濕病八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汗出當風,閉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經隧,營衛壅滯,故發熱身疼。午後濕土當令,故日晡所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杏仁,破壅而發汗,薏苡、甘草,燥濕而培土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九
麻黃(五錢,去節) 杏仁(十粒,去皮尖) 薏苡(五錢) 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濕病九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客皮毛,是以脈浮。濕漬經絡,是以身重。風性疏泄,是以汗出惡風。防己黃耆湯,甘草、白朮,補中而燥土,黃耆、防己,發表而瀉濕也。
防己黃耆湯 十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 甘草(五錢,炙) 白朮(七錢五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三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五錢。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從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有微汗,差。
按,以上二方,分兩、煎法、加減,俱非仲景法。小青龍湯: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此云喘者,加麻黃,大抵後人所補。
濕病十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如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濕為風鬱,兩相摶結,營衛壅滯,故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脈法」:風則浮虛,脈浮虛而澀者,血分之虛寒也。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驅寒也。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則木達而疏泄之令行,濕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朮以燥土也。
桂枝附子湯 十一 (方見《傷寒·太陽》。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而分兩不同)
桂枝(四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 十二 (方見《傷寒》)
甘草(二兩)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附子(一枚,炮) 白朮(一兩)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濕病十一
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濕流關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濕土中郁,肺金不得降斂,故氣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達,故水阻而尿癃。陽遏不達,則惡風寒。氣滯不通,則見浮腫。甘草附子湯,甘草、白朮,補土而燥濕,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甘草附子湯 十三 (方見(傷寒·濕病))
甘草(二兩) 白朮(二兩) 附子(二枚)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暍(三章)
暍病一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即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暍者,夏月而感風寒。表閉陽遏,則見寒熱。濕動表郁,則生重疼。營衛虛澀,故弦細芤遲。水降氣升,故皮毛振聳。土鬱不達,故手足逆冷。陽升火泄,故勞即身熱。陽明不降,故口開齒燥(陽明之脈,行於口齒)。陽明行身之前,故燥在前齒。發汗亡陽,故惡寒甚。溫針亡陰,故發熱甚。下之陽敗土濕,木鬱不泄,是以淋甚。
暍病二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熱而感風寒,其名曰暍。內熱熏蒸,是以汗出。表邪束閉,是以惡寒。暑傷肺氣,津液枯燥,是以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清金而補土,人參益氣而生津也。
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內熱。但壯火食氣,汗泄陽亡,不可汗下。人參白虎,清金瀉熱,益氣生津,實不刊之神方也。
白虎加人參湯 十四 (方見《傷寒》)
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暍病三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夏月汗出,浴於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閉,郁遏陽火,不得外泄,故生內熱。熱則傷氣,故脈微弱。瓜蒂瀉皮中之冷水,水去則竅開而熱泄矣。
瓜蒂湯 十五
瓜蒂(二十枚)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