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雜病
中風歷節(九章)
中風歷節之病,皆內傷濕寒而外感風邪者也。濕寒流關節而傷筋骨,則病歷節,濕寒浸臟腑而淫經絡,則病中風。風為陽邪,其傷在上,濕為陰邪,其傷在下,中風未嘗不病足,然究竟足輕而手重,歷節則全在足而不在手。蓋中風之家,陽虛濕旺,上下表里,無處不傷,故手足皆病。歷節之家,中上二焦,猶可支持,寒濕獨甚於下,故足病而手無恙也。
中風之病,仲景未嘗立法,然苓桂術甘、茯苓四逆、八味腎氣之方,皆中風必須之法。即有上熱煩躁之證,而中下濕寒,則無不悉同。上部稍清,即宜大用溫燥,不可久服陰藥也。
中風(三章)
中風一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風之為病,或中於左,或中於右,手足偏枯,是謂半身不遂。
其初先覺麻木,麻木者,氣滯而不行也。肺主氣,而血中之溫氣,實為肺氣之根,右麻者,肺氣之不行,左麻者,肝氣之不行,麻之極,則為木。氣鬱於經絡之中,阻滯不運,衝於汗孔,簌簌靡寧,狀如亂針微刺之象,是謂之麻,久而氣閉不通,肌肉頑廢,痛癢無覺,是謂之木。
《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物之潤澤,莫過於氣,筋膜之柔而不枯者,氣以煦之,血以濡之也。血隨氣動,氣梗則血瘀,氣血雙阻,筋膜失養,一被外風乘襲,而內風感應,則病偏枯。內風者,厥陰風木之氣也,氣鬱而血凝,血凝而木鬱,風傷衛氣,遏逼營血,木氣愈郁,木鬱生風,津液耗傷,筋膜焦縮,故病偏枯。其在經絡,未嘗非燥,而在臟腑,則全是濕。緣濕土塞滿,肺金不得降斂,故氣阻而生麻,肝木不得升達,故血鬱而生風,而土濕之由,全因腎水之寒,水寒土濕,此金木堙郁之原也。
若或但一臂不遂者,此為痹,非風也。痹者,風寒濕三者合而痹其血脈也。若脈微而數,則中風使然矣。
風因虛中,是以脈微。風動而不息,是以脈數。風隨八節,而居八方,冬至在北,夏至在南,春分在東,秋分在西,立春東北,立夏東南,立秋西南,立冬西北。《靈樞·九宮八風》: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風邪,則為擊僕偏枯矣。「歲露論」: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中風二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即吐涎。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摶,則邪在皮膚,而病中風。蓋緊者營血之寒,浮者營血之虛。肝木藏血而胎君火,火者,血中溫氣之所化也,溫氣不足,故營血虛寒,而脈見浮緊。血虛寒盛,則木鬱風動,是以脈浮。絡脈空虛,一被外風感襲,則內風鬱發,而為賊邪。賊邪不得外泄,或入於左,或入於右,隨其正氣之偏虛而中之,無一定也。邪氣之所在,氣留而血歸之,氣血去而正歸邪,則邪氣反緩,而正氣即急。正氣緊急,而引其邪氣,則邪處之筋長,正處之筋短,鼻口喎僻而不遂,《素問·繆刺論》:邪中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是也。邪氣淺在於絡,即肌膚痹著而不仁。邪氣次在於經,即身體遲重而不勝。邪氣內入於腑,則胃土上逆,濁氣熏蒸,化生痰涎,堵塞心竅,即昏憒不能識人。邪氣內入於臟,則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即蹇澀不能言語(太陰脾脈,上連舌本),脾敗不以攝涎,即口角涎流。腑邪必歸於胃,臟邪必歸於脾,以胃敗而後邪侵於腑,脾敗而後邪侵於臟也。中風之病,由於土濕,土濕則木鬱而風動,以風木而賊濕土,胃逆則神迷,脾陷則言拙,是皆中氣之敗也。
中風三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血亡,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即胸滿而短氣。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氣血之寒,緩則為營衛之虛,營緩則為裡虛而亡血,衛緩則為表虛而中風。邪氣中於經絡,風以泄之,而衛氣愈斂,閉遏營血,不得外達,則身癢而生癮疹。癢者,氣欲行而血不行也。血鬱為熱,發於汗孔之外,則成紅斑。衛氣外斂,不能透發,斑點隱見於皮膚之內,是為癮疹。營氣幽郁,不得暢泄,是以身癢。若心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中,壅遏宗氣,則胸膈脹滿,而短氣不舒也。
歷節(六章)
歷節一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
寸口脈沉而弱,腎主骨而脈沉,故沉即主骨,肝主筋而脈弱,故弱即主筋。沉即為腎,骨屬於腎也,弱即為肝,筋屬於肝也。此緣汗出而入水中,如使水傷心氣,則水邪隨脈而注筋骨,以心主脈也。筋骨既傷,則歷節作痛,以諸筋皆屬於骨節,而濕邪傳流於關節也。濕蒸皮毛,黃汗乃出,緣脾主肌肉,其色為黃,濕漬肌肉,木氣不達,木主五色,入土化黃也。
歷節二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自汗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摶,即疼痛如掣。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陽盛而穀氣實,浮則氣蒸而自汗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為營血之不足,浮則為風邪之外中。風邪與血虛相合,即筋骨疼痛如掣。趺陽,胃脈,少陰,腎脈,腎水溫升,則生肝木,而化營血,水寒不能生木,是以血虛。血中溫氣,實胎君火,血虛則溫氣不足,最易感召陰邪。水冷血寒,郁格陽明,胃氣不得下行,故穀氣蒸泄,自汗常出。水濕之邪,入於汗孔,流注關節之中,內與肝腎之寒合傷筋骨,復得風邪外閉,寒濕鬱發,即筋骨掣痛,而病歷節。水暖血溫,不作此病也。
歷節三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
肥盛之人,營衛本盛旺,忽而脈候澀小,短氣自汗,歷節疼痛,不可伸屈,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感襲皮毛所致。風性疏泄,故自汗出。風泄而衛閉,故脈澀小。經脈閉塞,肺氣不得下達,故氣道短促。《素問》:飲酒中風,則為漏風,以酒行經絡,血蒸汗出,益以風邪疏泄,自汗常流,是為漏風。汗孔不闔,水濕易入,此歷節傷痛之根也。
歷節四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摶,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仰,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肝主筋,其味酸,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弱不振,其名曰泄。腎主骨,其味鹹,味鹹則傷骨,骨傷則痿軟不堅,其名曰枯。枯泄相合,筋骨俱病,名曰斷泄,言其真氣斷絕於內而疏泄於外也。筋骨者,營衛之所滋養,營虛血澀,經脈不通,則衛氣不能獨行。營衛俱微,無以充灌三焦,三焦無所仰賴,以致四肢失秉,斷絕不通,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而脛自冷,假令發熱,便是歷節也。黃汗之病,兩脛自冷,以其內熱不能外發也,歷節之病,兩脛發熱,以其內寒鬱格陽氣也。
歷節五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濕傷關節,則生疼痛,營衛不行,則肌肉瘦削,濁陰阻格,陽不下根,則生眩暈,氣不降斂,則苦短促,胃氣上逆,則欲嘔吐。桂枝芍藥知母湯,朮、甘,培土以敵陰邪,附子暖水而驅寒濕,知母、生薑,清肺而降濁氣,芍、桂、麻、防,通經而開痹塞也。
桂枝芍藥知母湯 三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麻黃(二兩) 防風(四兩) 甘草(二兩) 白朮(二兩) 生薑(五兩) 知母(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歷節六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濕寒傷其筋骨,則疼痛不可屈伸。烏頭湯,甘草、芍藥,培土而滋肝,黃耆、麻黃,通經而瀉濕,烏頭開痹而逐寒也。
烏頭湯 四
烏頭(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半,出烏頭) 甘草(三兩,炙) 芍藥(三兩) 黃耆(三兩) 麻黃(三兩)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重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亦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附方
千金礬石湯 一 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崔氏八味丸 二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方在「消渴」。
按,中風之病,仲景未嘗立方,其證與八味甚合,崔氏以之治歷節腳氣。若以治中風,則妙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