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本草正 | 张景岳 | 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荽、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与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作者论药条理清晰,主论持平。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尤擅用熟地,论其功治配伍、炮制等,见解超群。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做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本草衍句 | 黄光霁 | 《本草衍句》,清·黄光霁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全书一卷。首载十八反、十九畏、引经报使及高士宗用药大略等内容,次收药二百六十六种,分草、木(附果)、石、谷、菜(附虫介)、兽(附人)等部。每药撰韵语数句,末附简注及单方。 |
本草发挥 | 徐彦纯 | 本草著作,《本草发挥》4卷,卷1至卷3论药物,分为金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9类,共载常用药物270种。卷4论药性理论和用药原则。书中每药均先引《神农本草经》,以叙述药物性味、功能及主治,然后博采张洁古、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成无己等诸家之说以阐其义,不仅论述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属性,还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之应用。徐氏为朱丹溪弟子,对张洁古、朱丹溪、成无己、王好古等有关本草之记述进行摘录整理,而编成《本草发挥》。现存明天启聚锦堂刻本及《薛氏医案》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出版。 |
辨舌指南 | 曹炳章 | 舌诊著作。 六卷。一名《彩图辨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 现存初刊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辨舌指南》为近代医家曹炳章撰著。曹氏在蒐集古今近百种舌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五易其稿而成。全书5编,6卷。详细论述了舌的生理、辨舌内容及要领、诸家辨舌治病方法、舌病有效方药和古今辨舌医案等,并附舌图130余幅。 该书内容宏幅,持论中肯,文笔朴实,且文图并茂,是一部学习中医必备的验舌专书。 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诊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成此帙。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三)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编(卷四-五)为辨舌各论,介绍各种舌苔的病理和所主病证。并附舌苔彩色图119幅;五编(卷五)为杂论方案,选辑诸家辨舌论述及有关察舌辨症的医案,末附辨舌证治要方。全书内容较丰富,但间有一些附会的论述。 |
舌诊问答 | 何舒 | 中医诊断学著作,近代何舒撰,成书于1947年。为《灵兰医书六种》之一。对舌诊内容以问答析疑,较为详细。 |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 | 唐慎微 |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1卷。清·田宗汉原著,李贡三重订。系摘取田氏《医寄伏阴论》中部分内容,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 |
选择要略 | 佚名 | 择日之书,朝鲜世宗年间李纯之撰。全书上中下三册408页。作为一部古代重要的择日指南,涵盖了吉凶日历、祭祀仪式、选官就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详细记录了各种日子的吉凶祥瑞,指导人们在重大决策或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日期。这一部分包括了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关于祭祀仪式的内容涉及了宗教、礼仪、道教等多个方面。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祭祀活动的程序、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时的吉凶宜忌。 |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 余文龙 |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七卷,明余文龙重编。古代以图为主的占候类著作,曾入清廷禁毁书目。此书专言天象祥异,分天地、日、月、星缠、云气犯星、杂气雾虹、风候。上图下文。此本大致为明末清初的钞本。【末尾附PDF图片版下载】 |
丹溪脉诀指掌 | 刘吉人 | 脉学著作,清末刘吉人撰于1910年。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脉语 | 吴昆 | 《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辨脉平脉章句 | 周学海 |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章句。作者以《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为诊法之正宗,指出:“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遂检阅四、五种刊本的辨脉、平脉法原文加以校订。摒去旧注,重予详细注释,复加按语,发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以期切于临证实用,对研究仲景脉法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 |
脉简补义 | 周学海 |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撰。本书重点介绍作者对脉学的见解。上卷谈诊法及诸脉;下卷经义丛谈,讨论多方面的脉学问题。周氏此编是对《脉义简摩》一书的补充与发挥。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上卷分两部分:“诊法直解”,包括求脉大旨、三部九候大义、十二经动脉辨、审脉玄机等内容;“诸脉补真”,补充《脉义简摩》中所辑郭元峰的二十八脉之不足。下卷分六部分:包括“经义丛误”、”动脉有强弱”、“脉象丛说”、“读脉杂说八条”、“脉法失传”、“六气脉义”,均为周氏多年经验的总结。 |
脉义简摩 | 周学海 | 脉学著作,8卷。清代周学海(征之)著。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此书援引宋以前医籍中有关脉学之论述进行诠释。卷1~5分别为部位类、诊法类、形象类、主病类,于诊脉部位、方法、各种脉象之形态及其所主病证详细论述;卷6为名论汇编,集李中梓人迎气口说、李杲内外伤辨等医论;卷7~8为妇科和儿科诊法,述妇人常脉、月经不调诸病脉证、带下崩漏脉证、妊娠正胎脉证、小儿诊额法、虎口诊法、面部望诊法等。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 |
脉学辑要 | 丹波元简 | 《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3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 |
易飞候 | 京房 | 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氏自称曾从孟喜问《易》,京氏自认为焦氏之易学即孟氏易学。京氏把《周易》看成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闻名。有八宫卦说、纳田说、五行说、卦气说等。京房以《易》授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他们都成了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据《汉志》、《叙录》、《隋志》、《唐志》、《宋志》等书,京氏《易》著颇丰,有《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现存《京氏易传》三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余皆亡佚。王漠,江西金溪人,乾隆进士,选建昌府教授,辑汉魏群儒著述已佚者为《汉魏遗书抄》,凡五百余种,《易飞候》即其一。除王氏辑本外,尚有《说郛》本、《青照堂丛书》本,以王本最详,《说郛》本最略。 |
九家易解 | 荀爽 | 《释文序录》载《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云:“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玄不详何人,为《易》义,注文内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隋志》 载《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旧唐志》 载《周易》十卷,《荀氏九家集解》。《新唐志》载《周易荀氏九家集解》十卷。皆云十卷,与《释文》所言同,惟皆不载作者姓名。以陆氏德明《释文序录》考,知陆氏亲见《荀爽九家集注》之书及其序,陆氏既明言不知何人所集,则作者姓名不可考矣。惟据《释文》、《隋志》及新旧《唐志》著录易书之次序,知作者为东晋时人当无疑。至于所以命名为《荀爽九家集注》者,则以其书集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處翻、陆绩、姚信、翟子玄等九家之易注,而以荀爽为主故也。 其书尽佚于宋。惟吾人犹可于《集解》、《释文》、《汉上易传》、《古易音训》、《周易玩辞》诸书中得其遗说,故清儒王谟、孙堂等犹能据此诸书辑其佚。 今人可见《九家易》之书则有王谟辑《九家易解》一卷。 (《汉魏遗抄》本)孙堂《九家周易集注》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黄奭辑《九家易集注》一卷。(《汉学堂经解》本、《黄氏遗书考》本)此为今日可考而见之《周易荀爽九家集注》辑本也。 |
脉贯 | 王贤 | 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本书以论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一为脉论19则;卷二脉旨论,就脉诊之理论伋据、诊脉部位、方法、时间等作了论述;卷三论五脏脉、四时五脏脉图以及脉与运气关系等;卷四为十四经,以及《内经》分配脏腑诊脉图等;卷五论生死脉;卷六论27脉;卷七为奇经八脉等;卷八论妇人脉法;卷九论望、闻、问三依。上自《内》、《难》,下逮明清诸大学脉学,苦王叔和《脉经》、崔嘉彦《脉诀》、载同父《脉诀刊误》、滑樱宁《诊家枢要》、李时珍《脉学》、李中梓《诊家正眼》、王惠源《四诊脉鉴》等等不下六址余家,可谓贯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其间作者且能驳误纠讹,分明泾渭,发前人所未发,故颜曰《脉贯》。 |
九皇斗姥戒杀延生真经 | 佚名 | 一卷。此经为斗姥元君所说,旨在戒杀救生。经文开篇有《九皇斗姥说延生保命心咒》一段,言“此咒诵之,可以延年,且所求皆能遂愿,不可轻视。”正经分十二段,分别阐述为何戒杀,如何戒杀,戒杀有何利益,劝戒众生戒杀一切生灵,修善积德,每段后皆有颂词一首。底本出处:《道藏辑要》斗集。 |
天元玉历祥异赋 | 佚名 | 《天元玉历祥异赋》是中国古代以图为主的星占术著作。作者不详。初版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有仁宗朱高炽的御制序。其后于明万历年间又曾刊刻一次,改题为《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但因本书多为彩图,故其后主要以抄本行世。抄本极多。虽于清乾隆时曾被列入《全毁书目》、《应毁书目》、《应缴违碍书籍目录》,但终禁不绝。抄本题名多有不同,或作《注解祥异赋》、《天元玉历考异赋》、《天元玉历璇玑赋》、《天元玉历璇玑经》等。 全书共7卷(《天元玉历考异赋》作6卷),一称10卷,当是有的抄者分装全书为10册而致误会。 本书包括有关天、地、日、月、五星、客星、流星、风雨虹霓等大气现象、风角、军阵等所有古代占星术内容。用彩图描述各种和上述内容有关的奇异现象,共有图1000幅左右,每图下附注文,都是引《宋志》以前各种占星著作。其中还有赋语注文题“朱文公曰”,但是否即朱熹之作,却实可疑。因从无其他材料表明朱熹通星占术。 本书最主要的是绘有各种极光图像,它是世界最早的极光彩图集,某些大气光学现象的彩图也很有意思,是世界同类作品中较早的。 近人戴念祖等曾把本书的极光图像和现代极光照像图比较,表明书中相当一些极光图像描述是准确的。书后附PDF图片版,可以下载对比阅读。 |
脉理集要 | 汪宦 | 全书分为统属诊法、脉诀总歌、脉理详辨、妊娠脉、小儿脉纹脉候、脉会、脉位、气形、来去、尺寸、上下、前后、至数、歇止、阴阳、诊例、七情、无脉、反脉、异脉、怪脉、政脉、胜负扶抑、各部不胜、不胜期诀、虚数期诀、真脏俱搏、上古三诊等章节;对诊脉部位、脉象机理、病脉提纲、脉象主病都有详细的阐述,语言简练,易诵易记,结合临床,切合实用,实为启后学之捷径。 |
医学脉灯 | 常朝宣 | 脉学著作。不分卷。简称《脉灯》。清常朝宣(浣枫)撰于乾隆十四年 (1749年)。作者认为诸医诊脉各异,系 “ (王) 叔和一书,半属高阳 (生) 伪诀”。故 “纂各家脉诀,参以己见”,辑为此书。分脉神、五脏脉、二十八脉、各病宜忌脉、脉要歌等19篇论述脉诊理论与方法。述脉28种,次第介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细濡、弱紧、缓弦、动促、结代、革牢、散芤、伏疾等脉的体状与主病,引张景岳、肖京、李时珍之精论,兼于按语后阐述己见,尤重凭脉辨虚实。其他脉诀亦多引诸家之说,且明载出处。书末摘录肖京之论,以斥 《脉诀》悖经之处。今存乾隆十四年 (1749年) 刻本。 |
脉诀新编 | 刘本昌 | 脉学著作。2卷。民国刘本昌编撰。刊印于1942年。是书卷一列李中梓、沈微垣脉位图、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图、订正王叔和脉位图等33篇,及五脏六腑歌、诊脉赋等6篇; 卷二列《医林改错》脏腑图、崔紫虚四言脉歌、太素脉法、奇经八脉脉病歌等29篇; 全书系将前代脉学名著汇集成编,或考释,或增损,或改易,或补缺,或添音义,或阐脉理,俾于习医者辨别揣摩。 |
易象大意存解 [标点本] | 任陈晋 | 一卷。清任陈晋撰。任陈晋字似武,号后山,一号以斋,江苏兴化人。任大椿之祖父。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徽州府教授,以通经闻名,有《燕喜堂文集》、《后山诗集》。此书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阐明易象的大意。故以为名。卷首标凡例七则,主要阐发尚象意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得明确简要,只标举理可通之处,凡是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绘弈谱者,一概取消。凡例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且偏于一隅,反涉形下之器。”可谓笃实之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弃互体之说,基本以《杂卦传》为依据。又论六十四卦,各卦概括其大意,大致切人事以立言。最后是《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文字相当简略,大概其著书之意在六十四卦,其余均互相发明。收入《四库全书》,有程晋芸家藏本。 |
吕祖文集 | 吕洞宾 | 吕洞宾文集,三卷,前有序四篇,收吕洞宾诗文集一百六十一篇。后序云“有唐真人纯阳吕祖集。共八卷。本传及灵迹三卷。诗歌五卷。不知裒于何人。自宋乾道间。已刊布于世。凡为五七言律若干首。五七言绝句若干首。歌词若干首。或专阐玄旨。或因人规讽。或自况寄情。皆所以发挥妙道。迪启后人。要非徒作。夫仙真以道相授。自黄帝广成子。崆峒问答之后。已有玄言见于载籍。嗣后述作贻世者。代不乏人。” |
春秋占筮书 [标点本] | 毛奇龄 | 清毛奇龄撰。三卷。《西河合集》本。此书采摭《左传》、《国语》(合称《春秋内外传》)中所载占筮之例,以揭明古人之《易》学,故名曰《春秋占筮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而汉、晋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随类附见焉。《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家,而数又歧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春秋内外传》所记,虽未必无所附会,而要其占法则固古人之遗轨。譬之史书所载,是非褒贬,或未尽可凭,至其一代之制度,则固无伪撰者也。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辟诸家之喙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