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新编伤寒论类方 | 刘渡舟 | 《伤寒论》研究著作。刘渡舟编著。作者推崇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但认为该书“文简而义略”,遂予阐论补充。全书自“桂枝汤类概述”至“杂方类概述”共十八类方。各方体例分概述、方名、药物组成、煎服法、加减法、适应证、原文、方义、选注、按语、方歌、医案选录十二项,用以增强读者对《伤寒论》方证之认识和提高其应用水平。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湿热条辨 | 薛雪 | 温病专著。薛雪著。撰年不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舒松摩 《医师秘籍》中。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左右由陈念祖辑入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中,道光五年 (1825) 章楠加注辑入《医门棒喝》,咸丰二年 (1852) 王士雄予以补订,增入痢疾、湿温、暑月病证等内容并辑入《温热经纬》卷4,名为 《薛生白湿热病篇》。现存主要版本为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石印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单行本。薛雪,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清代吴县 (今属江苏) 人。精于诗画。乾隆初曾两次应考科举未中,后因母多病而研究医学,擅长治疗温热病,尤长于湿热诸证。主要著作有 《湿热条辨》、《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等。 本书1卷。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约6 000字。详论湿热性质、特点、传入途径,以及湿热病主证、变证及治则方药等。指出湿热病内因是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外因是自然界的热气与湿气相合的湿热之邪。其变化发展,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阳明经属胃,太阴经属脾)。因此,脾胃乃是湿热病变的中心。本书综合运用八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在湿热病的治疗方面有较大影响。但书中将湿热时病与温病割裂,认为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且把温病全认作伏于少阴加新感的伏气温病,有其片面性。 |
温病辨症 | 马宗元 | 《温病辨症》集中体现了清代医家马宗元对温病诊治方面诸多的精辟学术理论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其原文分上下卷进行整理,并将温病与伤寒、时邪与伏邪、温病之寒热虚实表现等分析鉴别,以及对温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预知生死等马氏的独到见解。 |
伤寒论诠解 | 刘渡舟 |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
六气感证要义 | 周岩 | 温病类著作。清周岩撰。一卷。岩字伯度。另有 《本草思辨录》 已著录。是书撰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依次论述: 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周氏认为外感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编撰于一帙。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诸说,广引 《伤寒论》及诸贤所论。次方解,参以个人心得阐明脉、因、证、治。纲目清楚,内容简约。于治疗四时外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光绪二十四年古越存济堂石印本及一九三六年 《珍本医书集成》 本等。 |
温热论笺正 | 陈光淞 | 温病学著作。1卷。清·叶桂原著。陈光淞 (根儒)笺正。成书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宗旨为:“笺叶氏之正,正诸家之失”,全书分析比较精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本书现存1916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916年遗经堂石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伤寒论十四讲 | 刘渡舟 | 刘渡舟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全书共9.6万字。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从理论上获得启迪,并在临床上有所借鉴。全书分为十四讲,专题讲述了《伤寒论》里的十四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其自身的系统性,而彼此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一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和编著者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内涵;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及其意义,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讲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其与八纲辨证的关系;第四讲介绍《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以传统的医理分析六经、六气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上四讲为本书的总论,它起到指导阅读各论的作用。各论即第五讲至第十三讲。各论采用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阐述,这包括桂枝汤类方证、麻黄汤类方证、苓桂剂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理中汤类方证、四逆汤类方证以及寒热并用类方证。其中还补充了不少后世医家所论述的方证及临床验案,以满足读者临床所需。最后一讲是作者使用经方的心得体会,也是对上述各论简明扼要的总结。该书是作者数十年精研《伤寒论》的成绩及体会的总结,是作者治《伤寒论》的代表著作,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其中对《伤寒论》原文排列组合意义的阐发精采纷呈,填补了《伤寒论》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在第十四讲里关于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问题的论述极有见地,对临床工作大有指导意义。在各论对各类方证的论述中介绍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验方,如第七讲对于苓桂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经验的介绍,第十讲对于柴胡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柴胡剂治疗肝病经验以及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鳖甲汤、柴胡茵陈蒿汤等验方的介绍,皆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
薛氏湿热论歌诀 | 王泰林 | 温病类著作。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另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王氏推崇薛雪《湿热论》“独具卓识,立言明简,而用药精奇”。但不立汤名,难于记诵,遂编成歌诀,于同治元年 (1862) 撰成是书。按薛氏湿热论篇目之序,将原三十五条,稍加变动,并撮论中大旨,编为总诀,概言其要,下附简明注释,内容简要,通俗易读,便于应用。有一九二○至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医寄伏阴论 | 田宗汉 |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重订温热经解 | 沈麟 | 温病学著作。1卷。沈麟(汉卿)撰,刊于1936年。作者认为不论伤寒温病,皆人身气化之为病,而人们论温热病,多不明经旨,误人不浅。遂本古圣医经以气化之理发明温热条文,以惠后学。卷末附有验案。本书现有民国间江苏沈氏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 本。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张鹤腾 | 温病类著作。明张鹤腾撰。二卷。鹤腾字凤逵,颍郡(今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陕西司郎中等职。著有 《伤寒伤暑辨》。认为伤寒伤暑二病,皆厉气之能杀人者,研究伤寒者颇多,而伤暑一证,世皆忽之。临证往往误认伤暑为伤寒,妄加施治。万历十六年(1588)夏,张氏患暑病,庸医不识而误治,后经汪韫石治愈。乃发奋搜罗古代名医治疗暑病的著述,历十余载,于天启三年(1623) 编撰成书。上卷,载有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天时、地气、辨寒暑证各异、暑证、暑厥、暑风、暑疡等十余篇医论。详细阐述暑证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下卷,论治暑主方,并附服药总结、古今名医品汇、名医类案等内容。书中依据《内经》 关于暑病的理论,集历代名医对暑病的论述及验案,所选方剂皆为历代医家治暑之良方,如益元散、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清暑益气汤等。对暑病的论述透彻清晰,诚为集暑病研究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暑病专书。叶霖称本书为“暑证之阶,舍此奚复他求乎”。并“取诸家精当之言,附益于后”,参以己见以释之,增订内容以“霖按”二字标之,并易名为《增订伤暑全书》。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伤寒论通俗讲话 | 刘渡舟 |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本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 |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 曹颖甫 | 曹颖甫编著,全书约32万字。该书原为二编,其中《伤寒发微》成书于1930年,1931年印行;《金匮发微》著于1928年,因故散佚,1931年重加编注,1936年印行于世。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将二书合刊出版。合刊本卷首附门人秦伯未序及蒋维乔先生撰曹颖甫先生传。《伤寒发微》部分注起于太阳病篇,止于痉湿暍病篇,并附丁仲英、沈石顽序及自序。《金匮发微》注始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止于妇人杂病篇,附陆渊雷、许半龙、章次公序。该书乃著者将仲景之书为之实验发挥后而加之详注。有如下特点:①本书为著者数十年临证经验之总结,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得,与一般汇集前人注释不同;②本书融会仲景全书,本仲景著书之精神,详细分析,不标新立异,亦不泥于一家之偏见;③书中注释各条,不但解析病理,且博引著者多年治验。以为佐证,俾读者知所运用,与徒托空言而无实践者不同;④著者认为内脏解剖当以西说为标准,不应坚执旧说,因此注中间采西说,以阐释中医学理。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 唐宗海 | 金匮类著作。清陈念祖集注,唐宗海补正。九卷。宗海有 《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此书为五种之一。唐氏认为,陈修园 《金匮要略浅注》一书,虽能集众之长,但尚有缺误,遂加以补充订正,于光绪十九年(1893) 辑成是书。卷一为脏腑经络先后病、痉湿暍病脉证,卷二为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疾、中风历节病脉证,卷三血痹虚劳证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卷四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及腹满寒疝宿食脉证,卷五为五脏风寒积聚、痰饮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淋,卷六为水气病脉证,卷七为黄疸证治、惊悸吐血胸满瘀血脉证,卷八为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及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脉证,卷九为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妇人杂病脉证。试图以 《内经》等中医理论结合西医学说诠释《金匮要略》。有光绪二十年上海顺成书店石印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 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铅印本。 |
金匮要略广注 | 李彣 | 金匮类著作。清李彣撰。三卷。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好诗文,笃志医学,曾从张卿子、潘邓林两师研经数年,因欲“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遂取而释之,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卷一为从脏腑经络先后病起至血痹虚劳病止,卷二为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起至黄疸病止,卷三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起至果实菜谷禁忌止。计二十五篇。每篇列有总论,概言其要;中列仲景原文,后有李氏之注,多按《素问》、《难经》医理析释,间引诸家之言。引证资料丰富,为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较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
金匮玉函经 | 张仲景 | 《伤寒论》别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完《伤寒论》后的第二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林亿在其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钱超尘氏考证,此书并非王叔和所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医方之医师所集;其时代上限,不早于《大智度论》译讫之年(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下限不晚于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所披阅之本,主要是《金匮玉函经》,此书虽不见于隋唐公秘目录,但它作为手抄之本在唐代流传;治平三年校讫之后,由于方证分开不便临证检用,因而自南宋初流传日稀。本书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如《伤寒论》方后注常有“本云”两字,颇不可通;而《金匮玉函经》均作“本方”,正可解此疑团,其“云”字乃“方”字之讹。《金匮玉函经》八卷,在《伤寒论》校勘、训诂、版本流传、方证对比研究等方面,较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注解伤寒论》,更为直接与重要。本书全共8卷,29篇,共载方115首。本书现有清·陈士杰1716年刻本,1955~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陈士杰本等版本。 |
伤寒直指 | 强健 | 清·强健撰。成书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全书约15万字,分为16卷。卷首列有著者自序、张仲景自序、伤寒论读法、伤寒直格总论,并转录林亿、严器之序。本书主要内容有:第一卷辨平脉,第二卷伤寒序例,辨痉湿暍脉证,第三至第六卷六经病脉证治,第七卷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及汗、吐、下病脉证治等,第八卷伤寒原方,第九卷望色篇、舌法图注,第十至十三卷伤寒类证,第十四卷附变通方,第十五十六卷诸家名论。本书编次仍宗叔和条目,参以成无己原注,另据林观子《伤寒折衷》所集注疏作了精选校补。伤寒原方另汇一卷。著者认为伤寒注释汗牛充栋,前人蒐罗殆遍,但未厘剔是非。喻嘉言以禅说医,几成魔录,又限以法律,胶柱鼓瑟。读仲景书当如许学士师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著述当出自心裁,言则必穷根底、直指是非,故书名《伤寒直指》。本书上海中医学院藏有复印本。 |
安居金镜 | 佚名 | 清周南、吕临等合辑。这是一部介绍居家宅地风水形势的典籍,全书共八卷:相宅全书、黄帝授、搜源鉴、八卦九宫探原穷本论、天机相宅秘奥、相宅形图说、阳宅本旨、阳宅真诀。此为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书名页右下角有书价「木记」。 |
伤风约言 | 佚名 | 时疫著作。日本后藤省(仲介)撰于日享保十六年(1732年)。书分伤风名义、六经辨解、伤风大意、浅证治例、深证治例、闭证治例、脱证治例、脉论等共8章。作者谓风即是寒,风之伤人,初袭于经,继侵于腑,因有六经之别,据此深阐其义。此书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1732年文泉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第八册,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刊行(国家图书馆扫描本);早稲田大学図书馆扫描本 |
指禅医案 | 贺季衡 |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伤寒脉证式 | 川越正淑 | 伤寒著作。8卷。日本川越正淑(衡山)著于文化元年(1804年)。正文每条首列原文,次为作者之阐论,释文较为详尽明了,同时对其他注家之得失确误亦有评论。于伤寒例、平脉辨脉,以及可与不可诸篇内容,作者以为均非仲景所著,故删而不录。收录于《皇汉医学丛书》第七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校勘翻印。 |
伤寒治例 | 刘纯 |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为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等。其例设有随经、随病、随时、变例、禁例、针例等。治法精详,于仲景原论之外,补入后世名家治法、方药,对临床治疗,颇切实用。现存明永乐十七年萧谦刻本。 |
伤寒摘锦 | 万全 | 又名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伤寒类著作。明万全(约1495—1585) 撰。二卷。全有《育婴秘诀》 已著录。本书初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因书中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条文,间采《内经》等医籍有关论述为补充,故名“摘锦”。上卷为三阳经病之证治。下卷除记有三阴经病之证治外,尚记有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并逐条注释。由于所选条文除摘自 《伤寒论》 外,还取自 《内经》等医籍。注释简明切要,有助于读者对《伤寒论》 的理解和研究。有清康熙间视履斋刻《万密斋遗书》本,乾隆四十三年(1775) 《万密斋医学丛书》重印本。 |
伤寒论阳明病释 | 陆懋修 | 清·陆懋修(九芝)著,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全书共4卷。作者认为,当时病家独不闻阳明之治法,以致治阳明病本有法却至于无法可法,故释《伤寒》而独取阳明病篇,正是为了强调并彰明张仲景治阳明之法。陆氏临床上治阳明病多应手而效,不解世人何故多死于阳明病。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陆氏对阳明病遂尤加留意。而有比较成熟的见解和独到体会。他说:阳明无死证,凡勘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能治阳明。苟阳明之能治,岂不可推以六经哉!故陆氏遂撰是书。本书第一卷为阳明病经病注释,第二卷为阳明腑病注释,两卷共计原文78条,皆作者自注。第三卷为阳明经病集释,第四卷为阳明腑病集释,两卷共计释文287条,皆集前贤注文之可取者。本书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倡导“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的“阳明为成温渊薮”学说。作者欲以伤寒学说排斥温病学说,诋毁温病学说,持论不无偏颇。 |
伤寒用药研究 | 川越正淑 | 又名《伤寒药品体用》。日本医家川越正淑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约1.6万字。上卷论理,下卷说药,所及药物为《伤寒论》所用药物70味。作者认为,以往凡说药品,唯驱广远,而不知约,论其主治亦多弥纷。因而指出,“药品不可不约以疗其疾病,主治不可不统以取其要。此余之所著《伤寒用药研究》也。”本书简明扼要,较切实用。此书在中国初版于1936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