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治痢捷要新书 | 丁子良 | 疟痢著作。丁国瑞(子良)撰。刊于1923年。书谓治痢首当辨寒热虚实,主张治痢宜伸阳气,不宜过用清凉,于治痢颇有见地。列大纲分细目,约而不陋,博而不繁,另附方174首。此书收入《三三医书》 中。 |
暑症发源 | 佚名 | 温病著作。一卷。清·李识候参订。书成于1902年。此书论述暑证以及与暑邪有关病证,包括初夏湿温、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疟疾、痢疾等。对上述各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和治疗等论述较为详备、且有创新见解。作者分经辨证,并按标本虚实寒热立方遣药,颇多经验之谈。现有《三三医书》本等。 |
痘科辨要 | 佚名 | 痘科专著。10卷。日本池田独美 (瑞仙)撰。约刊于文政四年 (1821年)。全书重点阐述辨痘之法(包括面部望诊、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痘疹形状及各种症候) 及其方治;兼辨女子出疹及麻疹诸证用方等内容。现有日文化八年 (1811年)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及单行本。1959年我国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重印本。 |
泻疫新论 | 佚名 | 温疫著作。2卷。日本高岛久贯(子通)撰于日庆应三年(1867年)。本书所言“泻疫”,其症初起即现便泻洞泻,剧者吐泻交作,邪势猛烈,传变甚速。其主论多本吴又可《温疫论》,而取其长,舍其短,参以平生经验。作者认为泻疫入里之势尤急,而达于表者甚稀,是以清解逐秽为主。上卷列泻疫之由来、辨证、治则、禁忌、预防、下卷分列药法、刺法、熏法、验案。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
痉病与脑膜炎全书 | 刘裁吾 | 刘栽吾著。民国二十四年(1935),长沙市脑膜炎大流行,作者本其历年临床经验,编著《痉病与脑膜炎全书》,书成未梓,而作者于1937年逝世,其书由其门人李超凡、汪士瀛校刊付梓。内容计分正名、溯源、原因、辨证、类别、病理、诊断、治疗、经方、验察10篇。认为西医诊为 “脑膜炎”一症即中医历代相传之“痉病”。治疗大法不外宣发太阳与升泄厥阴,两者可单独应用,亦可兼而施行,验诸临床,其效显著。脑膜炎一症,当时医家多认为属中医温病之范畴,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论治。唯著者独辟蹊径,以痉病立说,按六经辨证论治而另立新论。 |
治痢南针 | 罗振湘 | 罗振湘著于公元1932年。南针,即南星。南星,味辛、苦,性温,有毒。入心、肺、胃经。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散寒,止咳平喘。 |
肝病证治概要 | 刘渡舟 | 刘渡舟、程昭寰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32开,213页。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了肝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中篇论述了肝病的分类,肝病的辨证和临床的经验。下篇附《西溪书屋夜话录》评讲一文,以作为学习王氏治肝方法的参考。且论及胆腑理论和临床用药等相关问题,前后互阅,可相得益彰。书中对每一种病证详述了症状、治法、方药、方义,并附有多种案例和按语。 |
霍乱燃犀说 | 许起 | 温病类著作。清许起撰。二卷。许氏认为霍乱病“寒热异治,诊断略误,生死立判”,为防杜医界误治之害,遂集各家名论,结合临床经验,于光绪十四年(1888)撰成此书。上卷论述热霍乱,下卷论述寒霍乱。皆先论病因、病机、诊治,后列常用方药,理、法、方、药俱全。指出病有寒热之别,治疗迥异。热霍乱在气分应以理气、透表为要,在营血则以清热泄毒为主,方用栀子豉汤之类。寒霍乱则以温中理气为主,方用四逆汤之类。还记有刮治、针刺等外治法。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霍乱专著。有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
鼠疫约编 | 郑肖岩 | 温病类著作。清郑肖岩辑。不分卷。肖岩字奋扬,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是书乃据清人《鼠疫汇编》重新编次而成,删去其繁复及不切实用部分,厘为八篇,曰: 探源、避疫、病情、辨脉、提纲、治法、医案、验方。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郑氏之参订,主要将体例之重复倒置,予以移辍,一以贯之,原书药品,有以方言书写不确者,或无人识者及霍乱、吐泻、发痧、羊毛瘟、大头瘟、乩方、杂症尽行删去。治法篇结合个人体验,加以阐扬发挥,并附医案及验方。经郑氏参订后,是书较《鼠疫汇编》结构严谨,颇便习用。但仍有非经之谈。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双江袖海庐校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邹氏寒疫论 | 邹汉璜 | 疫症著作。邹汉璜撰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本书专门论述寒疫证治。首为“寒疫痢症论”,论寒疫痢症之病因、病机和证候。以下分别记述寒疫之太阳证、阳明证证治,凡50条。后附方28首,多为宋元以来名方。现存作者稿本。 |
辨疫琐言 | 李炳 | 温病类著作。清李炳(1729—1805)撰。一卷。炳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县人。善医,著有《金匮要略注》等。李氏对吴又可《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有异议,故于嘉庆五年(1800)撰此书,予以辨驳纠正。论述疫病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认为疫邪为地气薰蒸阴浊之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胃。治应以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并创清气饮方为治疫主方。立论明确,说理透彻,辨证详细。《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说他精仲景法,所著《金匮要略注》,多发前人所未发。去世后,葬于扬州蜀冈之阴,通儒焦循为撰《名医李君墓志铭》及《李翁医记》。《李翁医记》上下两卷,上卷生动地记述了李炳为焦循及其母亲、妻子、儿孙治病的经过。下卷则详细记录了李炳为他人治病的案例,其中有为李斗治病的记载。 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
湿温时疫治疗法 | 佚名 | 湿温著作。绍兴医学会会员集体编著。刊于1913年。书分病名定义、病因病理、病状疗法、卫生预防4部分。系统阐述湿温时疫之演变、转归及防治方法,所拟方药大多切于实用。书中杂有中西医汇通之论。现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往年绍兴春夏之交,发生湿温时疫,蔓延各乡,其病状舌色多红,脉左弦数,右或大或滑数, 面赤眼白红,壮热口燥渴,不恶寒反恶热,口苦干呕,目眩耳聋,胸腹热甚,按之灼手,热汗时出, 甚则狂乱,或发斑疹,便闭溲短赤等状,伤人最速。据当时调查所得,及会员临症经验,召集本会 会员开会公开研究,定名为湿温时疫。思所以预防疗治扑灭方法,将公开研究所得,编为四章如 下。第一章,病名之定义;第二章,病因之原理;第三章,病状及疗法;第四章,卫生及预防。题曰: 《湿温时疫治疗法》。刊印分发会员及各同志,书印无多,不久即罄。惟因是类证候,年有发见, 续索是项疗法者实繁有蓰,为此重加校订,刊入本集。庶几爱读同志,不难寓目矣。 |
温疫明辨歌诀 | 王泰林 | 温病学著作。不分卷。清王泰林著。1898年琴川方氏倚云吟馆刻本。 |
经方临证指南 | 刘渡舟 | 《经方临证指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二百零七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十九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十二篇。本书可供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阅读。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南病别鉴 | 宋兆淇 | 温病学著作。3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本书初刊于1878年。为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病湿热病居多,因采四家之书辑注成本书。其中有叶天士的《温证论治》,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及薛公望的《伤寒直解辨证歌》,宋氏将此之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参考章虚谷注本,但有所删节或补充发挥;《伤寒直解辨证歌》,虽沿用伤寒名称,实际上仍宗叶、薛(生白)意旨论治。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方治方面颇有条理,本书由宋兆淇氏个人所撰,立论也颇有见地。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 自刻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也有出版。 |
伏邪新书 | 刘吉人 | 温病著作。一卷。清·刘吉人撰。刘氏以《内经》伏邪发病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伏瘟证治实验谈 | 蒋树杞 | 本书为蒋璧山社友惠寄新著稿本,发明瘟证之由伏邪蕴蓄而成之理,及其治之之法,皆从实地经验所得而成书,并非凭空立论为理想之文章,故名《伏瘟证治实验谈》。计分病原、症状、诊断、治疗四大纲;而于治疗中,又分初起期、中泛期、终后期三期。以科学的方法,编国医之载籍,沟通新旧,融冶中西,允称医界津梁,堪作后学圭臬! 刊行于世,当必为中西学者并重视焉。 |
温病之研究 | 佚名 | 温病著作。《皇汉医学丛书》之一。2卷。日本源元凯著。作者曾推崇吴又可《温疫论》,然于临床中用吴氏法效验不著,后读《岭南卫生方》有所启悟,遣方中或用附子,往往奏起死回生之效,因将临证经验记录成书。编排形式仿《温疫论》,论治有独到之处。此书1936年发行,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西溪书屋夜话录 | 王泰林 | 医话。清王泰林(1798—1862)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成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原系手稿,大多已散佚。由周镇将少时所录王氏之论,整理刊行。现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旭高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对肝病证治予以系统、全面的阐述。针对肝气,而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等八法。针对肝风,而有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等五法。针对肝火,而有清肝、泻肝、清金制木等六法。另有通治之温肝、补肝、镇肝等十一法。凡三十法。每法均选数药或方剂,以说明用药大法。极细极微,论理精当,后世治肝者每以此为圭臬,供临证研究、治疗肝病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金匮要略诠解 | 刘渡舟 | 《金匮要略》注本。刘渡舟等编著。全书二十五篇,凡六百零六条。原文,以《医统正脉全书》本、《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每篇前冠以概说,介绍本篇的重点内容,篇末缀以结语,总结本篇的主要精神。其前二十二篇计三百九十六条,依次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进行诠释,按疾病的客观规律,阐述病固病机、证候特点,遵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说明《金匮要略方论》辨证方法、处方用药规律,指出书中的治略思想和意义,并选列相应的历代名注和医案,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对于一些前人存疑的条文、附方,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考证和校勘。最后三篇系《杂疗方》、《禽兽鱼虫禁食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仅附选注作参考。书末附有《金匮要略方论》原文校勘。 |
温疫论私评 | 吴有性 | 明代吴有性原撰,日本秋吉质评注,成书于日本弘化四年(1847),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本书系秋吉氏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对吴氏原著全书加以评论,弃瑕显瑜,彰益其义;并对张仲景方及吴又可方加以对比,阐述两者之异同。现存日本嘉永二年(1849)书林出云寺文治郎刻本。 |
中西温热串解 | 吴瑞甫 | 温病著作。8卷。吴瑞甫(锡璜)撰。作者将中西温热各说繁征博引,融会其要,阐述温病诸证证治。摘引《感证宝筏》、《四时病机》、《寒温条辨》等书内容,参以30年临证所得,间附西医理论加以阐释。主张中西医学“参互考证,以汇其通”。对后世中西医结合治疗热性病有所启发。现存1920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
新编伤寒论类方 | 刘渡舟 | 《伤寒论》研究著作。刘渡舟编著。作者推崇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但认为该书“文简而义略”,遂予阐论补充。全书自“桂枝汤类概述”至“杂方类概述”共十八类方。各方体例分概述、方名、药物组成、煎服法、加减法、适应证、原文、方义、选注、按语、方歌、医案选录十二项,用以增强读者对《伤寒论》方证之认识和提高其应用水平。1984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湿热条辨 | 薛雪 | 温病专著。薛雪著。撰年不详。首刊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舒松摩 《医师秘籍》中。嘉庆二十五年 (1820) 左右由陈念祖辑入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中,道光五年 (1825) 章楠加注辑入《医门棒喝》,咸丰二年 (1852) 王士雄予以补订,增入痢疾、湿温、暑月病证等内容并辑入《温热经纬》卷4,名为 《薛生白湿热病篇》。现存主要版本为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及石印 《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单行本。薛雪,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清代吴县 (今属江苏) 人。精于诗画。乾隆初曾两次应考科举未中,后因母多病而研究医学,擅长治疗温热病,尤长于湿热诸证。主要著作有 《湿热条辨》、《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等。 本书1卷。共35条,每条均有薛氏自注,约6 000字。详论湿热性质、特点、传入途径,以及湿热病主证、变证及治则方药等。指出湿热病内因是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外因是自然界的热气与湿气相合的湿热之邪。其变化发展,多由阳明、太阴两经表里相传。(阳明经属胃,太阴经属脾)。因此,脾胃乃是湿热病变的中心。本书综合运用八纲、脏腑经络、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各种辨证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在湿热病的治疗方面有较大影响。但书中将湿热时病与温病割裂,认为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且把温病全认作伏于少阴加新感的伏气温病,有其片面性。 |
温病辨症 | 马宗元 | 《温病辨症》集中体现了清代医家马宗元对温病诊治方面诸多的精辟学术理论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其原文分上下卷进行整理,并将温病与伤寒、时邪与伏邪、温病之寒热虚实表现等分析鉴别,以及对温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预知生死等马氏的独到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