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灵枢经 | 佚名 | 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为《内经》的组成部分。本书之成书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后也又续有增补,非一时一人之作。本书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九卷》等。隋、唐时出现多种不同传本,但古版本均已佚,现存系南宋时期史崧重新编校本,名为 《灵枢经》。本书卷次,代有变异,原为9卷,现行的《灵枢经》单行本则为12卷。本书载文81篇。内容十分丰富,论及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解剖学、病因病机学、摄生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医德和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学说,论述重点是经络、俞穴、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针灸疗法。说理工具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取类比象。《灵枢经》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定,并为其后的医学发展尊定了基础,对几千年来的中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至今尚难以证实,甚至不无糟粕,然其内核是合理的。《素问》、《灵枢》合刻本见《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单行本有元刊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人伦大统赋 | 张行简 | 一卷,金张行简撰。此书《金史》不载,黄氏《千顷堂书目》有《人伦大统赋》一册,不言撰人;《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张行简撰。是书有元薛延年注及皇庆二年(1313)序。延年字寿之,临汾人。此书专论相法,词义颇为明简,“芟诸家之冗繁,撮百氏之机要;提纲挈领,不下三二千言,囊括相术殆尽,条目疏畅而有节”(薛延年《序》)。虽其中亦不免有语涉虚夸之处,仍属相书中甚有影响之作。有《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月波洞中记 | 郑樵 |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始见于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作一卷,并云:“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中,凡九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亦一卷,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宋史·艺文志》著录《月波洞中记》一卷,又有《月波洞中龟鉴》一卷,均无撰人,不知为同书异名,抑或各是一书。其书失传已久,历来术家亦罕有言及,惟《永乐大典》所载尚存,《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犹据宋时刊本录入”;并有原序,称“老君题在太白山鸿灵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龛石壁间”,而不及任逍遥其人,似与晁氏所见之本不同。序中语及“钟吕二真人”,序末又题“赤乌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考吕洞宾为唐时人,赤乌为三国吴国年号,吴人岂能预知有唐朝有洞宾?且赤乌止十三年,又何来二十年?显然是不学之徒妄为附会。不过,清人认为,“其所论相法视后来俗本较为清晰,当必有所传授;篇目自《仙济》至《玉枕》九章,其词亦颇古奥,盖即郑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实止于此,九篇以下或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传已久,今亦不复删汰”,于是析为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书之上卷即《仙济》至《玉枕》九章,论五官骨相气质,兼及全身形体,既成系统,阐述亦明晰;下卷论八限及恶死、疾病、夭折等,较为丛杂。有《四库全书》本、《函海》本、《述古丛钞》本。 |
葬书 | 郭璞 | 古代堪舆术书。旧本题晋郭璞撰。一卷。论葬事的宜忌。被堪舆家尊为“葬经”。书中所说的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为“风水”之说所本。《四库全书总目》:“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后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 |
测字秘牒 | 程省 | 《测字秘牒》是一部专门描述古代测字术的参以阴阳、五行、六神、八卦等古代学说阐述测字方术的专书,非常具有代表性。书中开头言称“然测不立法,不足以示学者之权衡;字不加减,不足以开问者之蒙昧。是必乘除损益每一字到真机,流动变化数字于其间,则所问之事昭然在目,验后岂不愉快?”此书方术中的最大特点,是认为一个汉字处处有太极,所以可以通过十种方法,可以需要进行测算的汉字进行添笔减笔等演化操作,使得一个汉字可以千变万化衍伸出其它汉字及更多的意义,使得测字术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个体汉字,而变得更加灵活多变。 |
三命通会 | 万民英 | 十二卷。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只卷首题“育吾山人著”,《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本卷数相合,惟以“通会”作“会通”。今考《星学大成》专论五行者为万民英所撰,此书专论徐子平命学,也应出万民英之手,是《明史·艺文志》将“民英”误作“民育”,“会通”二字也属传写误倒。所以《三命会通》与《三命通会》本是一书。自明至清的二百余年中,谈星命者皆以此书为总汇,几乎家家皆藏。书中间有仕宦八字涉及到明末之人,实是后世坊刻杂入,而非原本。此书是阐发徐子平命学遗法,对官、印、财、禄、食、伤之名义,用神之轻重,诸神煞所系之吉凶皆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所以一直为后世术家所用。其立论多取正官、正印、正财,不知偏官、偏印、偏财也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伤官也可出奇。这是他的偏执之见,不能圆彻。而其所论的胎元之法,后世却多不应验。所引《珞琭子赋》与《永乐大典》中所辑完本殊有不同,是当时不得秘册而用依托之本,亦不足为病。此书有明万历六年(1578)刊本,清雍正十三年(1735)蒋国祥补刊本、《四库全书》本。 |
阴符经 | 佚名 | 道教经典。全称《黄帝阴符经》。唐李筌注 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事机,故曰阴 符”。旧题黄帝撰,实为借黄帝之名而作。关于其著者世 说纷纭,有说为唐李筌撰,有说为魏道士寇谦之作,有 说为吕望作。《四库提要辩正》认为此书为东晋时期的 道士所写。《唐书·艺文志》始见著录,记为《集注阴符 经》一卷,归入道家神仙家类。传说李筌于嵩山虎口岩 石室得《黄帝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 山。”筌不晓其义,后遇骊山老母,得其传授,为书作注。 该书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 兵战胜演术章》。《百子全书》所收《阴符经》则分为上下 篇。书中重点论述了道家修养之术,亦涉及用兵、纵横、 炼丹术等,间有阴阳五行之语。强调斗争的重要性,主 张对客观世界冷静观察,提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 物生”,“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 可违,因而制之”。还提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 之至私,用之至公”,“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等观点。黄 震认为此书“蓋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 (《黄氏日抄》)。对此书历来注释者颇多,《道藏》收二十 余种。张心澂《伪书通考》对此书有较详细的考证。 |
道教义枢 | 孟安排 | 道教论著。道士孟安排编集。凡10卷,《正统道藏》收入。孟安排约为唐初人,生平不详。全书分37门,广引众经,解释道教教义理论,“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二观、三乘、六通、福田、动寂、感应、有无等品目。每门起首有“义曰”一段,概述要旨,然后以“释曰”一段作诠释。所论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本,又受佛教理论影响。内容广泛,为研究六朝及隋唐道教思想重要著作。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 佚名 | 简称《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教书名。六卷。本书出隋以前,为道教较早之戒律仪范。前一部分为《指修时要》,列出戒律规范五百二十条。旨在宣扬善恶报应之说,凡道士女冠违犯经戒者,皆得受报。对于建造道观、塑神像、写道经,度人入道等都各有仪范规章,不得违犯。第二部分为仪范,又分八种,凡诵经、讲经、称位、法服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注。为研究道教科戒仪范的重要典籍。收入《道藏》第七百六十、七百六十一册。 |
化书 | 谭峭 | 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
无能子 | 佚名 | 三卷,唐末隐士撰。据序称,无能子博学寡欲,长于性命之学,因避兵火,居无定处。光启三年,写成《无能子》,编者得之,析为三十四篇三卷。《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等书皆有著录,只是篇目在流传过程中有所不同。今本篇目三十四,与序言所称一致,但有残缺和后人窜乱之处。该书上卷总论天地万物生成演变之理,中卷论国家兴衰及贤哲成败之史,下卷设问答及记录见闻和寓言。其要旨在于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自然无为,性命无欲,略礼教而外事物,又杂佛教之说以入道。该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古籍,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唐代道家学说的重要资料。明代选入《正统道藏》,清代又收入《四库全书》。 |
道德经 | 老子 | 一名《老子》。道家典籍。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全书共5 000余言,格言体,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故名。以“道”为其哲学之最高范畴,“道”含有万物之本原、事物变化发展之规律等含义。“道”永恒存在又不能直接感知。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而“道”又具有无的否定之性质。强调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且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变化规律,即所谓“反者道之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主张对立面无条件地转变,带有相对主义的色彩。在对待事物变化的态度上,主张贵柔、守雌,崇尚虚静、无为。轻视实践,排除感性经验,主张在虚静中直接体验道的境界。在历史观上,以“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为理想。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军事等方面的珍贵遗产。后世道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流行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的《老子注》等。 |
抱朴子 | 葛洪 | 东晋葛洪撰著的一部杂家著作。葛洪自号抱朴子,因以名其书。全书共七十卷,其中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言及“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rang)邪却祸之事”,思想内容属道家,是现存体系最完整的“神仙家言”,对道教理论有一定的发展,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金丹》、《黄白》、《仙药》等篇研究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用植物治疗疾病等,对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外篇详谈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思想倾向属儒家,对当时官场内幕、贵族的残暴以及社会的伪善等揭露颇多,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因本书基本上以道家思想为主,故道家将其奉为经典,并收入《道藏》“太清部”。本书内、外两篇,原本各自分别刊行,后《道藏》虽将两篇兼收,但却于二者之间插入《抱朴子别旨》一篇,故仍未合为一部。明代刻印本书时因不明此理,将其分为三种,总名为《抱朴子》。本书现有《道藏》和《四部丛刊》本。参考书有清俞樾《读抱朴子》、孙诒(yi)让《抱朴子校注》。 |
云笈七签 | 张君房 | 道教类书。北宋张君房编集。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七部,故名。喻取七部精英之意。本书包括三洞经教,日月星辰,洞天府地,杂修斋戒,秘要诀法,存思魂神,诸家气法,金丹内丹,神仙符图,庚申尸解,道教灵验,颂赞歌赋等,皆分门别类汇集,不仅集北宋以前《道藏》主要内容的大成,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已失传的道教经籍的篇章,是研究道教方术的重要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入《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并见于《道藏辑要》参集、井集。编入《道藏要籍选刊》第一册。 |
太玄经 | 扬雄 |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
关尹子 | 尹喜 | 或作《关令子》,又称《文始真经》,《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三卷,旧题周尹喜撰。《汉书·艺文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书》及两《唐志》均无著录,可知其亡佚已久。南宋时此书复出;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记,乃“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而“未知孙定从何传授”。书首有刘向《叙录》(陈振孙认为其文亦不似刘向手笔),称此书由盖公授曹参,曹参死,以之陪葬。汉武帝时,有方士献此书,作七篇,存于太常;而淮南王刘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后刘安以谋反得罪,书归刘向之父刘德,刘向即据七篇本与九篇本“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定为九篇。明学者宋濂《诸子辨》称此书当即孙定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或唐末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书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篇目下各缀数语解题。今本作三卷。其书杂采道、儒、释及神仙方技家言,颇有理致,兼富辞采,实属道家要籍。有《说郛三种》本、《墨海金壶》本、《四部备要》本、《珠丛别录》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文子 | 文子 | 先秦道家著作。曾被疑为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西汉墓中发现有竹书《文子》,部分内容与今本相同,从而证明它确为先秦古籍。其作者旧题周辛计然,一说是老子弟子,字文子;一说为越国范蠡师。从今本内容看,当是战国末年道家门徒为阐扬老子而作。书中提到的孔子、平王、文子问老子等,当系作者虚拟。今本12篇,皆有标题,每篇由若干段组成。每段先举“老子曰”,然后是作者的发挥,体例与《韩非子·解老》相近。所引老子言,有的见于今本《老子》,多数不知出处,未必皆属老子。全书思想以道家为主,而又杂取儒墨名法,故被称为“驳书”。汉初《淮南子》曾大量引用,唐代与《老子》并重,改名为《通玄真经》。其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洋洋洒洒,间或有韵。其中《上德》篇是格言谚语专辑。今传片本有唐人徐灵府(默希子)《通玄真经注》12卷,元人杜道坚《文子缵义》12卷。 |
老子河上公章句 | 河上公 | 旧题汉河上公撰。此书《汉书·艺文志》失载,其成于何时,学者看法不一,大致有“西汉”说与“东汉”说两种。不过,今通行本《老子》之分章体例即是沿袭《河上公章句》而来。当时《老子》各本体例不一,如刘向所定上篇三十四、下篇四十七,共八十一章;严遵分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共七十二章;马王堆帛书《老子》不分章次。此书则为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此书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每章各有“章题”,如《体道》、《养身》、《安民》、《虚用》等,并对经文逐句逐段进行说解。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归,认为“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三章注),糅治国与养身为一体。作为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句简明,流传极广,在民间影响极大。在文字校勘上亦有相当价值,唐傅奕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四句,古本无有,独得于(河上)公耳。”有宋麻沙本、《道藏》本、《六子全书》本、《四库全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 |
列子 | 列子 | 又名《列子新书》,哲学著作。该书于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被诏号为《冲虚真经》;公元1007年(北宋景德四年)又加封“至德”,号《冲虚至德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期郑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此书为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风格上看,可能是魏晋时人的作品,其中或亦包含着某些古代资料。全书共载文一百三十四则,体裁不全类先秦各家著作,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内容颇为庞杂:有言太易的,有言神仙的,有融道佛老之说的,有反映封建统治阶级个人享受主义的,有包含道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有对自然现象提出诸多疑问的,有对儒家及传统礼教表现出反对精神的。但其旨意大体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参合。书中不乏脍炙人口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文风清新活泼,设喻浮想联翩。因此,该书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不少值得重视研究之处,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本书注释有晋张湛注,既诠明训诂,又疏解其义;另有今人杨伯峻的《列子集释》,极便参阅。 |
庄子 | 庄子 |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经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篇数究竟有多少,今已不可考。司马迁《史记》只言其“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则说《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在传世的是晋人郭象注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其中哪些篇章是庄子自作,哪些篇章是其后学所著,已经很难确论。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虽不具形,但是可以感觉体会。各种各样的纷繁之物便是道的体现;他憎恶当时控制在昏相乱君之手的现实社会,幻想成为一个与造物者同游的真人、至人,追求心灵世界的绝对自由;主张人应该善于回避矛盾而自处,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齐万物,泯是非,一死生。卓然有别于先秦其他诸子之论。《庄子》文章,语言放纵不羁,挥洒自如,自然天成,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富于抒情情调。想象的奇特,辞采的瑰丽,行文的潇洒,笔墨的恣肆,句法结构的多变跳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过也,郭沫若认为只有屈原的诗歌和司马迁的传记散文能与之媲美。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的台湾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
南岳小录 | 李冲昭 | 南岳小录,原题「道士李冲昭述」。书成于唐末。《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卷首有壬戌年(902)作者自序,谓冲昭学道衡山,寻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致诘师长,据所得撰成本书。按南巖衡山为道教胜地,六朝隋唐道士常入此山建观修道,本书详叙衡岳之山川名胜及历代道士修道升真之事。「上自五峰三涧,古来宫观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皆载之于编。全书记事共三十八条,所记道士最晚者为唐末刘玄静。卒于大中五年(851)。 |
子夏易传 | 卜商 | 经学著作。春秋卜商(子夏)撰。是 现存最早的《易经》。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二 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及 李鼎祚《周易集解》因引其部分佚文而得已留存。此 书所辑留的只有对《易经》原文进行注释的部分。所 注极为精辟,虽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对春秋时代的易 学水平也可窥见一斑,故价值极为珍贵。该本载《汉 魏二十一家易注》卷首。清代辑本有孙堂辑《子夏易 传》1卷,载《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子夏易 传》,见《汉学堂丛书》。马国翰《周易子夏传》,收 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张澍《子夏易传》,载《二酉 堂丛书》及孙冯翼《子夏易传》1卷本。 |
文昌孝经 | 佚名 | 《文昌孝经》是道家从自身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载体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获得上天赐福科举成功,乃至证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扬孝道的典籍。 |
周易集解 | 李鼎祚 |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下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故采历代《易》家之说,以“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各列名义,共契玄宗”(《自序》)。其书采用王弼注本作底本,但分散《序卦》文以冠诸卦之首。引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虞氏(佚名)、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汉至唐三十五家及《九家易》、《乾凿度》等《易》说。前人义有不详尽之处,鼎祚则加以阐释。其所引诸家,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古籍。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集解》十七卷本,是毛晋汲古阁刊本。其它主要版本有《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古经解汇函》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