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辙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众动之赴静,犹众高之赴下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于人。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惟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则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于世;尊行之,则可以加于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不如进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

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德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

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方其未有,持而谋之足矣。及其将然,非浮而散之不去也,然犹愈于既成也。故为之于未有者上也,治之于未乱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积小以成大,圣人持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秘能使根自生,使祸自亡。譬如种苗,深耕而厚耔之,及秋自秾。譬如被盗,危坐而熟视之,盗将自那。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为非为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与福争赘#1,是以祸至于不救,福至于不成,盖其理然也。

民之从事,常于鹦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知有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终皆因其自然,故无不成者。世人心存于得丧,方事之微,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矣。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皆徇其所歌以伤物,信其所学以害理。圣人非无歌也,歌而不欲,故虽欢而不伤于物。非无学也,学而不学,故虽学而不害于理。然后内外空明,廓然无为,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古之警为道者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览于物之终始,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

民知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责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德之所顺者大矣。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圣人非砍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夫道矿然无形,颓然无名,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为大,故其运而为德则亦闷然,以钝为利,以退为进,不合于世俗。今夫世俗贵勇敢,尚广大,夸进锐,而吾之所宝则慈忍俭约康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谓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次为贤#2,而以慈忍为不及事,不知勇次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胜,其终必至于勇也。

俭故能广,

世以广大盖物,而以检约为陋,不知广大之易穷,而俭约之易足,其终必至于广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世以进锐为能,而以不敢先为耻,不知进锐之多恶于人,而不敢先之乐推于世,其终卒为器长也。盖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自朴成器,始有属有长矣。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为众所疾,故常近于死。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御物,物之爱之如己父母,虽为之效死而不辞,故可以战,可以守。天之将救是人也,则开其心志,使之无所不慈,无所不慈,则物皆为之卫矣。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士当以武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则死矣。

善战者不怒,

圣人不得已而后战,若出于怒,是以我故杀人也。以我故杀人之。

善胜敌者不争,

以吾不争,故能胜彼之争。若皆出于争,则未必胜矣。

善用人者为之下。

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为用。诚能下之,则天下皆吾用也。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进者,有意于争者也。退者,无意于争者也。

是谓行无行,

无意于争,则虽用兵,与不用均也。

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苟无意于争,则虽在军旅,如无臂可攘,无敌可因,无兵可执,而安有用兵之咎邪?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圣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以为慈矣。

故抗兵相加,一及者胜矣。

两敌相加,而吾出于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而天人助之,虽欲不胜,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复性而足。而性之妙,见于起居饮食之间耳。圣人指此以示人,岂不易知乎?人能体此以应物,岂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况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尽,则听言而足矣;可以事见,则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尽,事不能见,非舍言而求其宗,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盖古之圣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则思虑之所不及,是以终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众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外与人同,而中独异耳。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虑之所及,故不可加。然方其未知,则非知无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知则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之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息溺于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维然乘之,终身惴栗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所怖畏,则大威烨然见于前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窍为己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蕞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囿于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惟圣人不狭不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居,无广狭净秽之辨,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虽自知之而不自见以示人,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矣。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

不言而善应,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

不召而自来,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数思,夫又谁召之哉?

禅然而善谋。

谭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所及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安于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群之人恣行于其间,则天之所弃也。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断。夫代大匠断,希有不伤其手矣。

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断,则伤其手;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贵生之极,铃至于轻死。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至理在焉,则事无坚强之累。

是以兵强则不胜,

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

木强则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强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澹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侍,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夫怨生于妄,而妄出于性,知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之有左右,所以为信而息争也。圣人与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为常,驰骛于争夺之场,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复性。待其妄尽而性复,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责之而官服也。然则虽有大怨恋,将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无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则亦劳而无功矣。彻,通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私,惟善人则与之。契之无私,亦犹是也,惟合者则得之矣。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尔。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村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之器,则财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信盲不美章第八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办。以辫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3。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

道德真经注卷之四竟

#1与福争赘:『争』原作『生』,据宝颜本改。

#2以勇决:『以』原作『之』,据宝颜本改。

#3愈多:原本作『与多』,据宝颜本改。

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州。筠虽小州,而多古禅剎,四方游僧聚焉。有道全者住黄蘗山,南公之孙也,行高而心通,喜从予游,尝与予谈道。予告之曰:子所谈者,予于儒书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闻道,儒者之所无,何苦#1强以诬之。顾诚有之,而世莫知耳。全曰:#2儒佛之不相通,如胡汉之不相谙也,子亦何由知之?试为我言其略。予曰: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之书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顾所从言之异耳。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方是时也,孰是汝本来面目?自六祖以来,人以此言悟入者太半矣。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盖中者,佛性之异名;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致中极和而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全惊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予笑曰:不然,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贵也。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人天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然后可耳。全作礼曰:此至论也。是时予方解老子,每出一章,辄以示全,全辄叹曰:皆佛说也。予居筠五年而北归,全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余年矣。凡《老子解》亦时有所刊定,未有不与佛法合者。时人无可与语,思复见全而示之,故书之《老子》之末。

大观二年十二月十日子向题。

#1何苦:原本作『何若』,据宝颜本改。

#2全曰:此二字原在『子亦何由知之』后,据宝颜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