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二
(蛤蚌类二十九种)
牡蛎
(《本经》上品)
【释名】牡蛤(《别录》)、蛎蛤(《本经》)、古贲(《异物志》)、蚝。
弘景曰:道家方以左顾是雄,故名牡蛎,右顾则牝蛎也。或以尖头为左顾,未详孰是。
藏器曰:天生万物皆有牡牝。惟蛎是咸水结成,块然不动,阴阳之道,何从而生?《经》言牡者,应是雄耳。
宗奭曰:《本经》不言左顾,止从陶说。而段成式亦云:牡蛎言牡,非谓雄也。且如牡丹,岂有牝丹乎?此物无目,更何顾盻?
时珍曰: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曰蚝,言其粗大也。
【集解】《别录》曰:牡蛎生东海池泽。采无时。
弘景曰:今出东海、永嘉、晋安。云是百岁雕所化。十一月采,以大者为好。其生著石,皆以口在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左顾。出广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顾,不堪用也。丹方及煮盐者,皆以泥釜,云耐水火,不破漏。皆除其甲口,止取胐胐如粉耳。
颂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闽中尤多。皆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蚝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有至一二丈者,崭岩如山,俗呼蚝山。每一房内有肉一块,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人取者,皆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当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为最贵。时珍曰:南海人以其蛎房砌墙,烧灰粉壁,食其肉谓之蛎黄。
保升曰:又有𮔻蛎,形短,不入药用。
敩曰:有石牡蛎,头边皆大,小夹沙石,真似牡蛎,只是圆如龟壳。海牡蛎可用,只丈夫服之,令人无髭也。其真牡蛎,用火煅过,以瑿试之,随手走起者是也。瑿乃千年琥珀。
【修治】宗奭曰:凡用,须泥固烧为粉。亦有生用者。
敩曰:凡用牡蛎,先用二十个,以东流水入盐一两,煮一伏时,再入火中煅赤,研粉用。
时珍曰:按:温隐居云:牡蛎将童尿浸四十九日(五日一换),取出,以硫黄末和米醋涂上,黄泥固济,煅过用。
【气味】咸,平,微寒,无毒。
之才曰: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子良。恶麻黄、辛夷、吴茱萸。伏硇砂。
【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本经》)。除留热在关节营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心痛气结,止汗止渴,除老血,疗泄精,涩大小肠,止大小便,治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别录》)。粉身,止大人、小儿盗汗。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藏器)。治女子崩中,止痛,除风热温疟,鬼交精出(甄权)。男子虚劳,补肾安神,去烦热,小儿惊痫(李珣)。去胁下坚满,瘰疬,一切疮肿(好古)。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时珍)。
【发明】权曰:病虚而多热者,宜同地黄、小草用之。
好古曰:牡蛎入足少阴,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硬。以茶引之,能消项上结核。以大黄引之,能消股间肿。以地黄为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血分之药也。
成无己曰:牡蛎之咸,以消胸膈之满,以泄水气,使痞者消,硬者软也。
元素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附方】旧七,新十四。
心脾气痛,气实有痰者:牡蛎煅粉,酒服二钱。(《丹溪心法》)
疟疾寒热: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普济方》)
气虚盗汗:上方为末。每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虚劳盗汗:牡蛎粉、麻黄根、黄耆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一。(《本事方》)
产后盗汗: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每服一钱,用猪肉汁调下。(《经验》)
消渴饮水:腊日或端午日,用黄泥固济牡蛎,煅赤研末。每服一钱,用活鲫鱼煎汤调下。只二三服愈。(《经验方》)
百合变渴:伤寒传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色,得药则吐利,变成渴疾,久不瘥者。用牡蛎(熬)二两,栝蒌根二两,为细末。每服方寸匕,用米饮调下,日三服取效。(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病后常衄,小劳即作:牡蛎十分,石膏五分,为末。酒服方寸匕(亦可蜜丸),日三服。(《肘后方》)
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用牡蛎粉、黄柏(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医学集成》)
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小便三升,煎二升,分三服。神效。(《乾坤生意》)
梦遗便溏:牡蛎粉,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日二服。(丹溪方)
水病囊肿: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研末,冷水调糊扫上。须臾囊热如火,干则再上。小便利即愈。一方,用葱汁、白面同调。小儿不用干姜。(初虞世《古今录验方》)
月水不止:牡蛎煅研,米醋搜成团,再煅研末。以米醋调艾叶末熬膏,丸梧子大。每醋艾汤下四五十丸。(《普济方》)
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肘后》)
破伤湿气,口噤强直:用牡蛎粉,酒服二钱,仍外敷之,取效。(《三因方》)
发背初起:古贲粉灰,以鸡子白和,涂四围,频上取效。(《千金方》)
痈肿未成,用此拔毒:水调牡蛎粉末涂之。干更上。(姚僧坦《集验方》论)
男女瘰疬:《经验》:用牡蛎(煅,研)末四两,玄参末三两,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日三服。服尽除根。初虞世云:瘰疬不拘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食后,用腊茶汤调服一钱。其效如神。
甲疽溃痛:胬肉裹趾甲,脓血不瘥者。用牡蛎头厚处,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红花煎酒调下,日三服。仍用敷之,取效。(《胜金方》)
面色黧黑:牡蛎粉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日一服。并炙其肉食之。(《普济方》)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煮食,治虚损,调中,解丹毒,妇人血气。以姜、醋生食,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藏器)。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苏颂)。
蚌
(宋《嘉祐》)
【释名】时珍曰:蚌与蛤同类而异形。长者通曰蚌,圆者通曰蛤。故蚌从丰,蛤从合,皆象形也。后世混称蛤蚌者,非也。
【集解】弘景曰:雉入大水为蜃。蜃即蚌也。
藏器曰:生江汉渠渎间,老蚌含珠,壳堪为粉。非大蛤也。
时珍曰:蚌类甚繁,今处处江湖中有之,惟洞庭、汉沔独多。大者长七寸,状如牡蛎辈;小者长三、四寸,状如石决明辈。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𬮱墓圹,如今用石灰也。
肉
【气味】甘、咸,冷,无毒。
宗奭曰:性微冷。多食,发风动冷气。
震亨曰:马刀、蚌、蛤、蛳、蚬,大同小异。寇氏止言冷,而不言湿。湿生热,热久则气上升而生痰生风,何冷之有?
【主治】止渴除热,解酒毒,去眼赤(孟诜)。明目除湿,主妇人劳损下血(藏器)。除烦,解热毒,血崩带下,痔瘘,压丹石药毒。以黄连末纳入取汁,点赤眼、眼暗(《日华》)。
蚌粉
【气味】咸,寒,无毒
《日华》曰:能制石亭脂。
《镜源》曰:能制硫黄。
【主治】诸疳,止痢并呕逆。醋调,涂痈肿(《日华》)。烂壳粉:治反胃,心胸痰饮,用米饮服(藏器)。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搽阴疮湿疮痱痒(时珍)。
【发明】时珍曰:蚌粉与海蛤粉同功,皆水产也。治病之要,只在清热行湿而已。《日华》言其治疳。近有一儿病疳,专食此粉,不复他食,亦一异也。
【附方】新六。
反胃吐食:用真正蚌粉,每服称过二钱,捣生姜汁一盏,再入米醋同调送下。(《急救良方》)
痰饮咳嗽:用真蚌粉新瓦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类编》云:徽宗时,李防御为入内医官时,有宠妃病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徽宗呼李治之,诏令供状,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惶技穷,与妻泣别。忽闻外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即得睡。李市十帖视之,其色浅碧。恐药性犷悍,并三服自试之,无他。乃取三帖为一,入内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晓面消。内侍走报,天颜大喜,赐金帛值万缗。李恐索方,乃寻访前卖药人,饮以酒,厚价求之,则此方也。云自少时从军,见主帅有此方,剽得以度馀生耳。
痈疽赤肿:用米醋和蚌蛤灰涂之,待其干,即易之。(《千金》)
雀目夜盲:遇夜不能视物。用建昌军螺儿蚌粉三钱,为末,水飞过,雄猪肝一叶,披开纳粉扎定,以第二米泔煮七分熟,仍别以蚌粉蘸食,以汁送下。一日一作。与夜明砂同功。(《直指方》)
脚指湿烂:用蚌蛤粉干搽之。(《寿域》)
积聚痰涎:结于胸膈之间,心腹疼痛,日夜不止,或干呕哕食者,炒粉丸主之。用蚌粉一两,以巴豆七粒同炒赤,去豆不用,醋和粉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酒下。丈夫脐腹痛,茴香汤下。女人血气痛,童便和酒下。(孙氏《仁存方》)
马刀
(《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拾遗》齐蛤。
【释名】马蛤(《别录》)、齐蛤(《吴普》)、蜌(《尔雅》。音陛)、蠯(品、脾、排三音。出《周礼》)、蝏䗒(音亭蠯)、单姥(音善母)、𤊿岸(𤊿音掣)。
时珍曰:俗称大为马,其形象刀,故名。曰蛤、曰蠯,皆蚌字之音转也,古今方言不同也。《说文》云:圆者曰蛎,长者曰蠯。江汉人呼为单姥,汴人呼为𤊿岸。《吴普本草》言马刀即齐蛤,而唐、宋本草失收,陈藏器重出齐蛤,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马刀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
弘景曰:李当之言:生江汉,长六七寸,食其肉似蚌。今人多不识,大抵似今蝏䗒而未见方用。
韩保升曰:生江湖中细长小蚌也。长三四寸,阔五六分。
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沙泥中。头小锐。人亦谓之蚌。
藏器曰:齐蛤生海中。状如蛤,两头尖小。海人食之,别无功用。
时珍曰: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斜正,虽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大抵则一。
壳
(炼粉用)
【气味】辛,微寒,有毒。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
恭曰:得火良。
时珍曰:按:吴普云: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寒,大毒。
藏器曰:远志、蜡,皆畏齐蛤。
【主治】妇人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本经》)。能除五脏间热,肌中鼠鼷,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别录》)。消水瘿、气瘿、痰饮(时珍)。
肉
同蚌。
𧍧䗯
(音咸进。宋《嘉祐》)
【释名】生䗯(《嘉祐》)、𧍧蛤(《水土记》)。
【集解】藏器曰:𧍧䗯生东海。似蛤而扁,有毛。
颂曰:似蛤而长,身扁。
宗奭曰:顺安军界河中亦有之。与马刀相似。肉颇冷,人以作鲊食,不堪致远。
壳
【主治】烧末服,治痔病(藏器)。
肉
宗奭曰:多食发风。
蚬
(宋《嘉祐》)
【释名】扁螺。
时珍曰:蚬,𬀪也。壳内光耀,如初出日采也。《隋书》云:刘臻父显嗜蚬,呼蚬为扁螺。
【集解】藏器曰:处处有之。小如蚌,黑色。能候风雨,以壳飞。
时珍曰: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
肉
【气味】甘、咸,冷,无毒。
藏器曰:微毒。多食发嗽,及冷气消肾。
【主治】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毒及疔疮,下湿气,通乳,糟煮食良。生浸取汁,洗疔疮(苏恭)。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汁服,治消渴(《日华》)。生蚬浸水,洗痘痈,无瘢痕(时珍)。
烂壳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止痢(弘景),治阴疮(苏恭)。疗失精反胃(《日华》)。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藏器)。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嗽。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时珍)。
【附方】旧一,新二。
卒嗽不止:用白蚬壳捣为细末。以熟米饮调,每服一钱,日三服,甚效。(出《圣惠方》)
痰喘咳嗽:用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方》)
反胃吐食:用黄蚬壳并田螺壳(并取久在泥中者)各炒成白灰。每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入白梅肉四个,同搜拌令匀作团。再入砂盒子内,盖定泥固。煅存性,研细末。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凡觉心腹胀痛,将发反胃,即以此药治之。(《是斋百一选方》)
真珠
(宋《开宝》)
【释名】珍珠(《开宝》)、蚌珠(《南方志》)、蠙珠(《禹贡》)。
【集解】李珣曰:真珠出南海,石决明产也。蜀中西路女瓜出者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采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
颂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于珠牡亦曰珠母,蚌类也。按:《岭表录异》云: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岁刺史亲监珠户,入池采老蚌,剖取珠以充贡。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细珠如米。乃知此池之蚌,大小皆有珠也。而今之取珠牡者,云得之海旁,不必是池中也。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不甚光莹,亦不常有,不堪入药。又蚌中一种似江珧者,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宗奭曰:河北溏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者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浊水及不流处,其色暗也。
时珍曰:按:《廉州志》云: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蜑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又熊太古《冀越集》云:禹贡言“淮夷蠙珠”,后世乃出岭南。今南珠色红,西洋珠色白,北海珠色微青,各随方色也。予尝见蜑人入海,取得珠子树数担。其树状如柳枝,蚌生于树,不可上下。树生于石,蜑人凿石得树以求蚌,甚可异也。又《南越志》云: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八、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珰珠。次则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论》云:南番珠色白圆耀者为上,广西者次之。北海珠色微青者为上,粉白、油黄者下也。西番马价珠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夹石粉青、有油烟者下也。凡蚌闻雷则㾭瘦。其孕珠如怀孕,故谓之珠胎。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左思赋》云: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是矣。陆佃云:蚌蛤无阴阳牝牡,须雀蛤化成,故能生珠,专一于阴精也。龙珠在颔,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鳖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
【修治】李珣曰: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
敩曰:凡用以新净者绢袋盛之。置牡蛎约重四五斤以来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支稳,然后著珠于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锉)四两,笼住,以浆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出,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以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以浮石、蜂巢、蛇黄等物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为丸服之。
时珍曰: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如上捣研。一法,以绢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镇心。点目,去肤翳障膜。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绵裹塞耳,主聋(《开宝》)。磨翳坠痰(甄权)。除面䵟,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合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李珣)。除小儿惊热(宗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时珍)。
【发明】时珍曰:真珠入厥阴肝经,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聋。
【附方】旧五,新六。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蚬壳,和服,日三。尤宜小儿。(《肘后》)
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鸡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纳口中。(《肘后》)
灰尘迷目:用大珠拭之则明也。(《格古论》)
妇人难产:真珠末一两,酒服,立出。(《千金》)
胞衣不下:真珠一两研末,苦酒服。(《千金》)
子死腹中:真珠末二两,酒服,立出。(《外台》)
癍痘不发:珠子七枚为末,新汲水调服。(《儒门事亲》)
痘疮疔毒:方见谷部豌豆下。
肝虚目暗,茫茫不见: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合,铜器煎至一半,新绵滤过瓶盛。频点取瘥。(《圣惠方》)
青盲不见:方同上。
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
目生顽翳:真珠一两,地榆二两,水二大碗煮干,取真珠以醋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细末用。每点少许,以愈为度。
石决明
(《别录》上品)
【释名】九孔螺(《日华》),壳名千里光。
时珍曰:决明、千里光,以功名也。九孔螺,以形名也。
【集解】弘景曰:俗云是紫贝。人皆水渍,熨眼颇明。又云是鳆鱼甲。附石生,大者如手,明耀五色,内亦含珠。
恭曰:此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紫贝,全非。
颂曰:今岭南州郡及莱州海边皆有之,采无时,旧注或以为紫贝,或以为鳆鱼甲。按:紫贝即今砑螺,殊非此类。鳆鱼乃王莽所嗜者,一边著石,光明可爱,自是一种,与决明相近也。决明壳大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大,可以浸水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海人亦啖其肉。
宗奭曰:登、莱海边甚多。人采肉供馔,及干充苞苴。肉与壳两可用。
时珍曰:石决明形长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黏难脱也。陶氏以为紫贝,雷氏以为真珠母,杨倞注《荀子》以为龟脚,皆非矣。惟鳆鱼是一种二类,故功用相同。吴越人以糟决明、酒蛤蜊为美品者,即此。
【修治】珣曰:凡用以面裹煨熟,磨去粗皮,烂捣,再乳细如面,方堪入药。
敩曰:每五两用盐半分,同东流水入瓷器内煮一伏时,捣末研粉。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胶各十两,以东流水淘三度,日干,再研一万下,入药。服至十两,永不得食山桃,令人丧目。
时珍曰:今方家只以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研末水飞用。
壳
【气味】咸,平,无毒。保升曰:寒。宗奭曰:肉与壳功同。
【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别录》)。明目磨障(《日华》)。肝肺风热,青盲内障,骨蒸劳极(李珣)。水飞,点外障翳(寇宗奭)。通五淋(时珍)。
【附方】旧一,新五。
羞明怕日:用千里光、黄菊花、甘草各一钱,水煎。冷服。(《明目集验方》)
痘后目翳:用石决明(火煅,研)、谷精草各等分,共为细末。以猪肝蘸食。(《鸿飞集》)
小便五淋:用石决明去粗皮,研为末,飞过。熟水服二钱,每日二服。如淋中有软硬物,即加朽木末五分。(《胜金方》)
肝虚目翳:凡气虚、血虚、肝虚,眼白俱赤,夜如鸡啄,生浮翳者。用海蚌壳(烧过成灰)、木贼(焙)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用姜、枣同水煎,和渣通口服。每日服二次。(《经验方》)
青盲雀目:用石决明一两(烧过存性),外用苍术三两(去皮)。为末。每服三钱,以猪肝批开,入药末在内扎定,砂罐煮熟,以气熏目。待冷,食肝饮汁。(《龙木论》)
解白酒酸:用石决明(不拘多少)数个,以火炼过,研为细末。将酒荡热,以决明末搅入酒内,盖住。一时取饮之,其味即不酸。
海蛤
(《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旧本云一名魁蛤,则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误书,今削之。
【集解】《别录》曰:海蛤生东海。
保升曰:今登、莱、沧州海沙湍处皆有,四五月淘沙取之。南海亦有之。
恭曰:海蛤,细如巨胜子,光净莹滑者好。其粗如半杏仁者为㹠耳蛤,不堪入药。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海蛤即海边沙泥中得之。大者如棋子,小者如油麻粒,黄白色,或黄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壳,为海水礲砺,日久光莹,都非旧质。蛤类至多,不能分别其为何蛤,故通谓之海蛤也。余见下条。
【正误】吴普曰:海蛤头有纹,纹如磨齿。
时珍曰:此乃魁蛤,非海蛤也,盖误矣,今正之。
弘景曰: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类者磨荡之。
《日华》曰: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有文彩为文蛤,无文彩为海蛤。乡人又以海边烂蛤壳,风涛打磨莹净者,伪作之。
藏器曰:二说皆非也。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沙泥,风波淘洗,自然圆净无纹。有大有小,以小者为佳,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二物本同一类。正如烂蚬、蚌壳,所主亦与生者不同也。假如雁食蛤壳,岂择文与不文耶?
宗奭曰:海蛤、文蛤,陈说极是。今海中无雁,岂有粪耶?蛤有肉时,犹可食也。肉既无矣,安得更粪过二三十次耶?陶说谬矣。
时珍曰:海蛤是诸蛤烂壳,文蛤自是一种。陈氏言文蛤是未烂时壳,则亦泛指诸蛤未烂者矣,其说未稳。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
【修治】𢽾曰: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真相似,只是面上无光。误饵之,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解之立愈。
其海蛤用浆水煮一伏时,每一两入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同煮一伏时,东流水淘三次,捣粉用。
保升曰:取得,以半天河煮五十刻,以枸杞汁拌匀,入䈽竹筒内蒸一伏时,捣用。
【气味】苦、咸,平,无毒。吴普曰: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权曰:有小毒。
之才曰: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本经》)。
疗阴痿(《别录》)。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唐注》)。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甄权)。疗呕逆,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日华》)。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人有疮(萧炳)。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水癊肿满: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汉防己、枣肉各二两,葶苈六两,为末研,丸梧子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为妙。
水肿发热小便不通者:海蛤汤主之。海蛤、木通、猪苓、泽泻、滑石、黄葵子、桑白皮各一钱,灯心三分,水煎服,日二。(《圣惠方》)
石水肢瘦,其腹独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煅粉)、防己各七钱半,葶苈、赤茯苓、桑白皮各一两,陈橘皮、郁李仁各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次。(《圣济总录》)
气肿湿肿: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
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传信》)伤寒血结,胸膈痛不可近。仲景无方,宜海蛤散主之,并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服。更服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盖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血不行。服此则小肠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肱《活人书》)
伤寒搐搦:寇宗奭曰:伤寒出汗不彻,手脚搐者。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丸如弹子大,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别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热水浸脚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作,以知为度。
中风瘫痪:方同上。又具鲮鲤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两(罗七遍),槐花半两(炒焦),研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文蛤
(《本经》上品)
【释名】花蛤。
时珍曰:皆以形名也。
【集解】《别录》曰:文蛤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弘景曰:小大皆有紫斑。
保升曰:今出莱州海中。三月中旬采。背上有斑纹。
恭曰: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的便是。
【修治】同海蛤。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恶疮,蚀五痔(《本经》)。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女人崩中漏下。(《别录》)。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口鼻中蚀疳。(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可以胜水气。
【附方】旧一,新一。
伤寒文蛤散:张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更益烦热,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此散主之。文蛤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下,甚效。
疳蚀口鼻,数日欲尽:文蛤烧灰,以腊猪脂和,涂之。(《千金翼》)
蛤蜊
(梨。宋《嘉祐》)
【释名】时珍曰: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
【集解】机曰: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酰。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肉
【气味】咸,冷,无毒。
藏器曰:此物性虽冷,乃与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
【主治】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治老癖为寒热,妇人血块,宜煮食之(禹锡)。煮食醒酒(弘景)。
【发明】时珍曰:按高武《痘疹正宗》云:俗言蛤蜊海错能发疹,多致伤损脾胃,生痰作呕作泻,此皆嘻笑作罪也。又言痘毒入目者,以蛤蜊汁点之可代空青。夫空青得铜之精气而生,性寒可治赤目。若痘毒是脏腑毒气上冲,非空青可治。蛤蜊虽寒,而湿中有火,亦不可不知矣。
蛤蜊粉
【释名】海蛤粉。
时珍曰:海蛤粉者,海中诸蛤之粉,以别江湖之蛤粉、蚌粉也。今人指称,但曰海粉、蛤粉,寇氏所谓“众蛤之灰”是矣。近世独取蛤蜊粉入药,然货者亦多众蛤也。大抵海中蚌、蛤、蚶、蛎,性味咸寒,不甚相远,功能软散,小异大同。非若江湖蚌蛤,无咸水浸渍,但能清热利湿而已。今药肆有一种状如线粉者,谓之海粉,得水则易烂,盖后人因名售物也。然出海中沙石间,故功亦能化痰软坚。
【修治】震亨曰:蛤粉,用蛤蜊烧煅成粉,不入煎剂。
时珍曰:按吴球云: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壳,炭火煅成,以熟栝蒌连子同捣,和成团,风干用,最妙。
【正误】机曰:丹溪有言:蛤粉即是海石,寇氏以海石注蛤粉,则二物可通用矣。海石即海蛤,蛤粉即蛤蜊壳烧成也。
时珍曰:海石乃海中浮石也,详见石部。汪氏诬引朱、寇之说为证,陈嘉谟《本草》又引为据。今考二公本书,并无前说,今正其误。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同香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震亨)。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时珍)。
【发明】
震亨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软能燥。
时珍曰: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软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
好古曰: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附方】新四。
气虚水肿: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诸医不治。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普济方》)
心气疼痛:真蛤粉沙过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汤淬服。(《圣惠方》)
白浊遗精:洁古云:阳盛阴虚,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之。
用蛤粉(煅)一斤,黄柏(新瓦炒过)一斤,为细末,白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温酒下,日二次。蛤粉味咸而且能补肾阴,黄柏苦而降心火也。
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黄为末,以油蜡化和,丸皂子大,内于猪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一日一服。(《儒门事亲》)
蛏
(丑真切。宋《嘉祐》)
【释名】
【集解】藏器曰:蛏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时珍曰: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𧍧、蚬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天行病后不可食。
【主治】补虚,主冷痢,煮食之。去胸中邪热烦闷,饭后食之,与服丹石人相宜。治妇人产后虚损(嘉祐)。
担罗
(《拾遗》)
【集解】藏器曰:蛤类也。生新罗国,彼人食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热气消食。杂昆布作羹,主结气(藏器)。
车螯
(宋《嘉祐》)
【释名】蜃(音肾)。
时珍曰:车螯俗讹为昌娥。蜃与蛟蜃之蜃,同名异物。《周礼》:鳖人掌互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则蜃似为大蛤之通称,亦不专指车螯也。
【集解】藏器曰:车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能吐气为楼台。春夏依约岛溆,常有此气。
颂曰:南海、北海皆有之,采无时。其肉,食之似蛤蜊,而坚硬不及。近世痈疽多用其壳,北中者不堪用。背紫色者,海人亦名紫贝,非矣。
时珍曰:其壳色紫,璀粲如玉,斑点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则壳开,取肉食之。锺岏云:车螯、蚶、蛎,眉目内缺,犷壳外缄。无香无臭,瓦砾何殊?宜充庖厨,永为口食。罗愿云:雀入淮为蛤,雉入海为蜃。比雀所化为大,故称大蛤也。肉可以食,壳可饰器物,灰可𬮱塞墙壁。又可为粉饰面,俗呼蛤粉,亦或生珠,其为用多矣。又《临海水土记》云:似车螯而角移不正者曰移角。似车螯而壳薄者曰姑劳。似车螯而小者曰羊蹄,出罗江。昔人皆谓雉化者,乃蛟蜃之蜃,而陈氏、罗氏以为蛤蜃之蜃,似误。详鳞部蛟龙下。
肉
【气味】甘、咸,冷,无毒。诜曰:不可多食。
【主治】解酒毒消渴,并痈肿(藏器)。
壳
【气味】同肉。
【主治】疮疖肿毒。烧赤,醋淬二度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并以醋调敷之(《日华》)。消积块,解酒毒,治痈疽发背焮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车螯味咸,气寒而降,阴中之阴也。入血分,故宋人用治痈疽,取恶物下,云有奇功。亦须审其气血虚实老少如何可也。今外科鲜知用者。
【附方】新二。
车螯转毒散:治发背痈疽,不问浅深大小,利去病根,则免传变。用车螯(即昌娥,紫背光厚者,以盐泥固济,煅赤出火毒)一两,生甘草(末)一钱半,轻粉五分,为末。每服四钱,用栝蒌一个,酒一碗,煎一盏,调服。五更转下恶物为度,未下再服。甚者不过二服。(《外科精要》)。
六味车螯散:治症同上。用车螯四个(黄泥固济,煅赤出毒,研末)。灯心三十茎,栝蒌一个(取仁炒香),甘草节(炒)二钱,通作一服。将三味入酒二碗,煎半碗,去滓,入蜂蜜一匙,调车螯末二钱,腻粉少许,空心温服。下恶涎毒为度。(《本事》)。
魁蛤
(《别录》上品)
【校正】时珍曰:宋《嘉祐》别出蚶条,今据郭璞说合并为一。
【释名】魁陆(《别录》)、蚶(一作魽)、瓦屋子(《岭表录》)、瓦垄子、(时珍曰:魁者羹斗之名,蛤形肖之故也。蚶味甘,故从甘。案《岭表录异》云:南人名空慈子。尚书卢钧以其壳似瓦屋之垄,改为瓦屋、瓦垄也。广人重其肉,炙以荐酒,呼为天脔。广人谓之蜜丁。《名医别录》云:一名活东,误矣。活东,蝌蚪也。见《尔雅》)。
伏老颂曰:《说文》云:老伏翼化为魁蛤,故名伏老。
【集解】《别录》曰:魁蛤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采无时。
弘景曰:形似纺軖小狭长,外有纵横纹理,云是老蝠所化,方用至少。
保升曰:今出莱州。形圆长,似大腹槟榔,两头有孔。
藏器曰:蚶生海中。壳如瓦屋。
时珍曰:按:郭璞《尔雅注》云:魁陆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临海异物志》云: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纹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
肉
【气味】甘,平,无毒。鼎曰:寒。
炳曰:温。凡食讫,以饭压之。否则令人口干。
时珍曰:按刘恂曰:炙食益人。过多即壅气。
【主治】痿痹,泄痢便脓血(《别录》)。润五脏,止消渴,利关节。服丹石人宜食之,免生疮肿热毒(鼎)。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藏器)。温中消食起阳(萧炳)。益血色(《日华》)。
壳
【修治】《日华》曰:凡用,取陈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日华》)。消血块,化痰积(震亨)。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疳有效(时珍)。
【发明】时珍曰: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
车渠
(《海药》)
【校正】自玉石部移入此。
【释名】海扇。
时珍:按《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也。背上垄纹如车轮之渠,故名。车沟曰渠。刘绩《霏雪录》云:海扇,海中甲物也。其形如扇,背纹如瓦屋。三月三日潮尽乃出。《梵书》谓之牟婆洛揭拉婆。
【集解】李珣曰:车渠,云是玉石之类。生西国,形如蚌蛤,有纹理。西域七宝,此其一也。
时珍曰:车渠,大蛤也。大者长二三尺,阔尺许,厚二三寸。壳外沟垄如蚶壳而深大,皆纵纹如瓦沟,无横纹也。壳内白皙如玉。亦不甚贵,番人以饰器物,谬言为玉石之类。或云玉中亦有车渠,而此蛤似之故也。沈存中《笔谈》云:车渠大者如箕,背有渠垄如蚶壳,以作器,致如白玉。杨慎《丹铅录》云:车渠作杯,注酒满过一分不溢。试之果然。
壳
【气味】甘、咸,大寒,无毒。
【主治】安神镇宅,解诸毒药及虫螫。同玳瑁等分,磨人乳服之,极验(珣)。
【发明】时珍曰:车渠,盖瓦垄之大者,故其功用亦相仿佛。
贝子
(《本经》下品)
【释名】贝齿(《别录》)、白贝(《日华》)、海𧵅(俗作𧴩,音巴)。
时珍曰:贝字象形。其中二点,象其齿刻。其下二点,象其垂尾。古者货贝而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今独云南用之,呼为海𧵅。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
颂曰:贝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故曰贝齿。
【集解】《别录》曰:贝子生东海池泽。采无时。
弘景曰:出南海。此是小小白贝子,人以饰军容服物者。
珣曰:云南极多,用为钱货交易。
颂曰:贝子,贝类之最小者。亦若蜗状,长寸许。色微白赤,有深紫黑者。今多穿与小儿戏弄,北人用缀衣及毡帽为饰,剃头家用以饰鉴,画家用以砑物。
时珍曰:贝子,小白贝也。大如拇指顶,长寸许,背腹皆白。诸贝皆背隆如龟背,腹下两开相向,有齿刻如鱼齿,其中肉如蝌蚪,而有首尾。故魏子才《六书精蕴》云:贝,介虫也。背穹而浑,以象天之阳。腹平而拆,以象地之阴。贝类不一。按:《尔雅》云:贝在陆曰贆(音标),在水曰蜬(音函),大曰魧(音杭),小曰鰿(音脊),黑白玄,赤曰贻,黄质白纹曰馀貾(音池),白质黄纹曰余泉,博而頯曰蚆(音巴),大而险曰蜠(音囷),小而椭曰𧐐(音责)。又古有相贝经甚详。其文云:朱仲受之于琴高,以遗会稽太守严助曰:径尺之贝,三代之贞瑞,灵奇之秘宝。其次则盈尺,状如赤电黑云者,谓之紫贝。素质红章,谓之珠贝。青地绿纹,谓之绶贝。黑纹黄画,谓之霞贝。紫贝愈疾,珠贝明目,绶贝消气障,霞贝伏蛆虫。虽不能延龄增寿,其御害一也。复有下此者,鹰喙蝉脊,但逐湿去水,无奇功也。贝之大者如轮,可以明目。南海贝如珠砾白驳,性寒味甘,可止水毒。浮贝使人寡,勿近妇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贝使人善惊,勿近童子,黄唇点齿有赤驳是也。虽贝使人病疟,黑鼻无皮是也。皭贝使人胎消,勿示孕妇,赤带通脊是也。慧贝使人善忘,赤炽内壳有赤络是也。醟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贝使人盗,脊上有缕勾唇,雨则重,霁则轻是也。委贝使人志强夜行能伏鬼魅百兽,赤而中圆,雨则轻,霁则重,是也。
【修治】珣曰:凡入药,烧过用。
敩曰:凡使,勿用花虫壳,真相似,只是无效。贝子以蜜、醋相对浸之,蒸过取出,以清酒淘,研。
【气味】咸,平,有毒。
【主治】目翳,五癃,利水道,鬼疰蛊毒,腹痛下血(《本经》)。
温疰寒热,解肌,散结热(《别录》)。烧研,点目去翳(弘景),伤寒狂热(甄权)。
下水气浮肿,小儿疳蚀吐乳(李珣)。治鼻渊出脓血,下痢,男子阴疮,解漏脯、面臛诸毒,射罔毒,药箭毒(时珍)。
【附方】旧三,新六。
目花翳痛:贝子一两,烧研如面,入龙脑少许点之。若有息肉,加真珠末等分。(《千金》)
鼻渊脓血:贝子烧研。每生酒服二钱,日三服。
二便关格:不通闷胀,二三日则杀人。以贝齿三枚,甘遂二铢,为末,浆水和服,须臾即通也。(《肘后方》)
小便不通:白海𧵅一对,生一个,烧一个,为末。温酒服。(田氏方)
下疳阴疮:白海𧵅三个,煅红研末,搽之。(《简便单方》)
食物中毒:孙真人:贝子一枚,含之自吐。《圣惠方》:治漏脯毒,面臛毒,及射罔在诸肉中有毒。并用贝子烧研,水调半钱服。
中射罔毒:方同上。
药箭镞毒:贝齿烧研,水服三钱,日三服。(《千金方》)
紫贝
(《别录》下品)
【释名】文贝(《纲目》)、 砑螺。
时珍曰:《南州异物志》云:文贝甚大,质白纹紫,天姿自然。不假外饰而光彩焕烂。故名。
颂曰:画家用以砑物。故名曰砑螺也。
【集解】恭曰:紫贝出东、南海中。形似贝子而大二三寸,背有紫斑而骨白。南夷采以为货市。
宗奭曰:紫贝背上深紫有黑点。
颂曰:贝类极多,古人以为宝货,而紫贝尤贵。后世以多见贱,而药中亦希使之。
时珍曰:按:陆玑《诗疏》云:紫贝,质白如玉,紫点为纹,皆行列相当。大者径一尺七、八寸。交趾、九真以为杯盘。
【修治】同贝子。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明目,去热毒(《唐本》)。小儿癍疹目翳(时珍)。
【附方】新一。
癍疹入目:紫贝一个(即砑螺也),生研细末,用羊肝切片,掺上扎定,米泔煮熟,瓶盛露一夜,空心嚼食之。(《婴童百问》)
珂
(《别录》下品)
【释名】马轲螺(《纲目》)、珬(恤)。
时珍曰:珂,马勒饰也。此贝似之,故名。
徐表作马轲。《通典》云:老雕入海为珬。即珂也。
【集解】《别录》曰:珂生南海。采无时。白如蚌。
恭曰:珂,贝类也。大如鳆,皮黄黑而骨白,堪以为饰。
时珍曰:按:徐表《异物志》云:马轲螺,大者围九寸,细者围七八寸,长三四寸。
【修治】敩曰:珂,要冬采得色白腻者,并有白旋水文。勿令见火,即无用也。凡用以铜刀刮末研细,重罗再研千下,不入妇人药也。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目翳,断血生肌(《唐本》)。消翳膜,及筋胬肉,刮点之(李珣)。去面黑(时珍)。
【附方】新二。
目生浮翳:马珂三分,白龙脑半钱,枯过白矾一分,研匀点之。(《圣惠方》)
面黑令白:马珂、白附子、珊瑚、鹰矢白等分,为末。每夜人乳调敷,旦以温浆水洗之。(同上)
石蜐
(音劫。《纲目》)
【释名】紫𧉧(音劫,与蜐同)、紫虈(音枵)、龟脚(俗名)。
【集解】时珍曰:石蜐生东南海中石上,蚌蛤之属。形如龟脚,亦有爪状,壳如蟹螯,其色紫,可食。《真腊记》云:有长八九寸者。江淹《石蜐赋》云:亦有足翼,得春雨则生花。故郭璞赋云:石蜐应节而扬葩。《荀子》云东海有紫𧉧、鱼、盐,是矣。或指为紫贝及石决明者,皆非矣。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利小便(时珍)。
淡菜
(宋《嘉祐》)
【释名】壳菜(浙人所呼),海蜌(音陛)。东海夫人。
时珍曰:淡以味,壳以形,夫人以似名也。
【集解】藏器曰: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
诜曰:常时烧食即苦,不宜人。与少米先煮熟,后除去毛。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同煮,即更妙。
《日华》曰:虽形状不典,而甚益人。
时珍曰:按:阮氏云:淡菜生海藻上,故治瘿与海藻同功。
【气味】甘,温,无毒。
《日华》曰: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头闷目暗,得微利即止。
藏器曰:多食发丹石,令人肠结。久食脱人发。
【主治】虚劳伤惫,精血衰少,及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疝瘕,妇人带下,产后瘦瘠(藏器)。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症瘕,润毛发,治崩中带下,烧食一顿令饱(孟诜)。煮熟食之,能补五脏,益阳事,理腰脚气,能消宿食,除腹中冷气痃癖。亦可烧汁沸出食之(《日华》)。消瘿气(时珍)。
海螺
(《拾遗》)
【校正】时珍曰:《唐本》甲香,今并为一。
【释名】流螺(《图经》)、假猪螺(《交州记》),厣名甲香。
时珍曰:蠃与螺同,亦作蠡。蠃从虫,羸省文,盖虫之羸形者也。厣音掩,闭藏之貌。
【集解】颂曰:海螺即流螺,厣曰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或只以台州小者为佳。其螺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诸螺之中,此肉味最厚,南人食之。《南州异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合香者用之。又有小甲香,状若螺子,取其蒂修合成也。海中螺类绝有大者。珠螺萤洁如珠,鹦鹉螺形如鹦鹉头,并可作杯。梭尾螺形如梭,今释子所吹者。皆不入药。
时珍曰:螺,蚌属也。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香螺厣可杂甲香,老钿螺光彩可饰镜背者,红螺色微红,青螺色如翡翠,蓼螺味辛如蓼,紫贝螺即紫贝也。鹦鹉螺质白而紫,头如鸟形,其肉常离壳出食,出则寄居虫入居,螺还则虫出也。肉为鱼所食,则壳浮出,人因取之作杯。
肉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目痛累年,或三四十年。生螺,取汁洗之。或入黄连末在内,取汁点之(藏器)。合菜煮食,治心痛(孙思邈)。
甲香
【修治】敩曰:凡使,用生茅香、皂角同煮半日,石臼捣筛用之。
《经验方》曰:凡使,用黄泥同水煮一日,温水浴过。再以米泔或灰汁煮一日,再浴过。以蜜、酒煮一日,浴过爆干用。
颂曰:《传信方》载其法,云:每甲香一斤,以泔斗半,微火煮一复时,换泔再煮。凡三换漉出,众手刮去香上涎物。以白蜜三合,水一斗,微火煮干。又以蜜三合,水一斗,再煮。都三复时,以香烂止。乃以炭火烧地令热,洒酒令润,铺香于上,以新瓦盖上一复时。待冷硬,石臼木杵捣烂。入沉香末三两,麝一分,和捣印成,以瓶贮之,埋过经久方烧。凡烧此香,须用大火炉,多著热灰、刚炭猛烧令尽,去之。炉旁著火暖水,即香不散。此法出于刘兖奉礼也。
宗奭曰:甲香善能管香烟,与沉、檀、龙、麝香用之,尤佳。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唐本》)。和气清神,主肠风痔瘘(李珣)。瘘疮疥癣,头疮馋疮甲疽,蛇、蝎、蜂螫(藏器)。
甲煎
(《拾遗》)
【集解】
藏器曰:甲煎,以诸药及美果、花烧灰和蜡成口脂。所主与甲香略同,三年者良。
时珍曰: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诸药花物治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唐·李义山诗所谓“沉香甲煎为廷燎”者,即此。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甲疽,小儿头疮吻疮,口旁馋疮,耳后月蚀疮,虫蜂蛇蝎所螫之疮,并敷之(藏器)。
田螺
(《别录》下品)
【集解】弘景曰:田螺生水田中,及湖渎岸侧。形圆,大如梨、橘,小者如桃、李,人煮食之。
保升曰:状类蜗牛而尖长,青黄色,春夏采之。
时珍曰:螺,蚌属也。其壳旋文。其肉视月盈亏,故王充云:月毁于天,螺消于渊。《说卦》云:离为螺,为蚌,为龟,为鳖,为蟹。皆以其外刚而内柔也。
肉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目热赤痛,止渴(《别录》)。煮汁,疗热醒酒。用真珠、黄连末内入,良久,取汁注目中,止目痛(弘景)。煮食,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急硬,小便赤涩,手足浮肿。生浸取汁饮之,止消渴。捣肉,敷热疮(藏器)。压丹石毒(孟诜)。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狐臭。烧研,治瘰疬癣疮(时珍)。
【附方】旧三,新二十一。
消渴饮水日夜不止,小便数者:《心镜》: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饮之。每日一换水及螺。或煮食饮汁亦妙。《圣惠》:用糯米二升,煮稀粥一斗,冷定。入田中活螺三升在内,待螺食粥尽,吐沫出。乃收任性饮之,立效。
肝热目赤:《药性论》:用大田螺七枚洗净,新汲水养去泥秽,换水一升浸洗取起。于净器中,著少盐花于甲内,承取自然汁点目。逐个用了,放去之。
烂弦风眼:方法同上,但以铜绿代盐花。
饮酒口糜:螺、蚌煮汁饮。(《圣惠》)
酒醉不醒:用水中螺、蚌,葱、豉煮食饮汁,即解。(《肘后》)
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田螺一枚,盐半匕,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即通。熊彦诚曾得此疾,异人授此方果愈。(《类编》)
噤口痢疾:用大田螺二枚捣烂,入麝香三分作饼,烘热贴脐间。半日,热气下行,即思食矣。甚效。(丹溪)
肠风下血因酒毒者:大田螺五个,烧至壳白肉干,研末,作一服,热酒下。(《是斋百一选方》)
大肠脱肛:脱下三五寸者。用大田螺二三枚,将井水养三四日,去泥。用鸡爪黄连研细末,入厣内,待化成水。以浓茶洗净肛门,将鸡翎蘸扫之。以软帛托上,自然不再复发也。(《德生堂经验方》)
反胃呕噎:田螺洗净水养,待吐出泥,澄取晒半干,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汤下。烂壳研服亦可。(《经验方》)
水气浮肿:用大田螺、大蒜、车前子等分,捣膏摊贴脐上,水从便旋而下。象山县民病此,得是方而愈。(仇远《稗史》)
酒疸诸疸:用田螺将水养数日,去泥,取出生捣烂,入好酒内,用布帛滤过,将汁饮之,日三服,自效。(《寿域》)
脚气攻注:用生大田螺捣烂,敷两股上,便觉冷趋至足而安。又可敷丹田,利小便。董守约曾用有效。(《稗史》)
痔漏疼痛:《乾坤生意》:用田螺一个,入片脑一分在内,取水搽之。仍先以冬瓜汤洗净。孙氏:用田螺一枚,用针刺破,入白矾末同埋一夜,取螺内水扫疮上,又善能止痛也,甚妙。《袖珍》:用马齿苋汤洗净,捣活螺蛳敷上,其病即愈。
腋气狐臭:《乾坤生意》:用田螺一个,水养,俟厣开,挑巴豆仁一个在内,取置杯内,夏一夜,冬七夜,自然成水。常取搽之,久久绝根。又方:大田螺一个,入麝香三分在内,埋露地七七日,取出。看患洗拭,以墨涂上,再洗。看有墨处是患窍,以螺汁点之,三五次即瘥。
瘰疬溃破:用田螺连肉烧存性,香油调搽。(《集要方》)
疔疮恶肿:用田螺入冰片,化水点疮上。(《普济》)
风虫癣疮:用螺蛳十个,槿树皮末一两,同入碗内蒸熟,捣烂,入矾红三钱,以盐水调搽。(孙氏)
绕指毒疮:生手足指上。以活田螺一枚,生用捣碎缚之,即瘥。(《多能鄙事》)。
妒精阴疮:大田螺二个,和壳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敷之,效。(《医林集要》)
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烧研,主尸疰心腹痛,失精。水渍饮汁,止泻(《别录》)。烂者烧研水服,止反胃,去卒心痛(藏器)。烂壳研细末服之,止下血。小儿惊风有痰,疮疡脓水(时珍)。
【附方】新三。
心脾痛不止者:水甲散主之。用田螺壳(溪间者亦可),以松柴片层层叠上,烧过火,吹去松灰,取壳研末。以乌沉汤、宽中散之类,调服二钱,不传之妙。(《集要》)
小儿头疮:田螺壳烧存性,清油调,掺之。(《圣惠》)
小儿急惊:远年白田螺壳烧灰,入麝香少许,水调灌之。(《普济》)
蜗螺
(《别录》)
【释名】螺蛳。
时珍曰:师,众多也。其形似蜗牛,其类众多,故有二名。烂壳名鬼眼睛。
【集解】《别录》曰:蜗螺生江夏溪水中。小于田螺,上有棱。
时珍曰:处处湖溪有之,江夏、汉沔尤多。大如指头,而壳厚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虫,不堪用矣。
藏器曰:此物难死,误泥入壁中,数年犹活也。
肉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烛馆,明目下水(《别录》)。止渴(藏器)。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消黄疸水肿,治反胃痢疾,脱肛痔漏(时珍。又曰:烛馆二字疑讹误)。
【附方】新六。
黄疸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食饮汁,有效。(《永类》)
黄疸吐血:病后身面俱黄,吐血成盆,诸药不效。用螺十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夜,五更取清服。二三次,血止即愈。一人病此,用之经验。(《小山怪证方》)
五淋白浊:螺蛳一碗,连壳炒热,入白酒三碗,煮至一碗,挑肉食之。以此酒下,数次即效。(《扶寿精方》)
小儿脱肛:螺蛳二三升,铺在桶内坐之,少顷即愈。(《简便》)
痘疹目翳:水煮螺蛳,常食佳。(《济急仙方》)
白游风肿:螺蛳肉,入盐少许,捣泥贴之,神效。(叶氏《摘玄方》)
烂壳
时珍曰:泥中及墙壁上年久者良。火煅过用。
【气味】同。
【主治】痰饮积及胃脘痛(震亨)。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螺乃蚌蛤之属,其壳大抵与蚌粉、蛤粉、蚶、蚬之类同功。合而观之,自可神悟。
【附方】新十。
卒得咳嗽:屋上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湿痰心痛:白螺蛳壳洗净,烧存性,研末。酒服方寸匕,立止。(《正传》)
膈气疼痛:白玉散:用壁上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甚效。(孙氏)
小儿软疖:用鬼眼睛(即墙上白螺蛳壳)烧灰,入倒挂尘等分,油调涂之。(《寿域》)
阴头生疮:用溪港年久螺蛳烧灰,敷之。(《奇效》)
汤火伤疮:用多年干白螺蛳壳煅研,油调敷。(《澹寮》)
杨梅疮烂:古墙上螺蛳壳、辰砂等分,片脑少许,为末,搽之。
小儿哮疾:向南墙上年久螺蛳为末,日晡时以水调成,日落时举手合掌皈依,吞之即效。叶氏《摘玄方》)
瘰疬已破:土墙上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之。(谈野翁方)
痘疮不收:墙上白螺蛳壳,洗净煅研,掺之。(《医方摘要》)
蓼螺
(《拾遗》)
【集解】藏器曰:蓼螺生永嘉海中。味辛辣如蓼。
时珍曰:按:《韵会》云:蓼螺,紫色有斑文。今宁波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
肉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飞尸游蛊,生食之。浸以姜、醋,弥佳(藏器)。
寄居虫
(《拾遗》)
【释名】寄生虫。
【集解】藏器曰:陶注蜗牛云:海边大有,似蜗牛,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螺壳间,非螺也。候螺蛤开,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还壳中。海族多被其寄。又南海一种似蜘蛛,入螺壳中,负壳而走。触之即缩如螺,火炙乃出。一名𧶺。无别功用。
时珍曰:按孙愐云:寄居在龟壳中者名曰蝞。则寄居亦非一种也。
【气味】缺。
【主治】益颜色,美心志(弘景)。
海月
(《拾遗》)
【释名】玉珧(音姚)、江珧、马颊、马甲。
藏器曰:海月,蛤类也。似半月,故名。水沫所化,煮时犹变为水。
时珍曰:马甲、玉珧皆以形色名。万震赞云“厥甲美如珧玉”,是矣。
【集解】时珍曰:刘恂《岭表录异》云: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旁。其柱如搔头尖,其甲美如玉。段成式《杂俎》云:玉珧形似蚌,长二三寸,广五寸,上大下小。壳中柱炙食,味如牛头胘项。王氏《宛委录》云:奉化县四月南风起,江珧一上,可得数百。如蚌稍大,肉腥韧不堪。惟四肉柱长寸许,白如珂雪,以鸡汁瀹食肥美。过火则味尽也。
【气味】甘、辛,平,无毒。
【主治】消渴下气,调中利五脏,止小便。消腹中宿物,令人易饥能食。生姜、酱同食之(藏器)。
【附录】海镜 时珍曰:一名镜鱼,一名琐蛣,一名膏药盘,生南海。两片相合成形,壳圆如镜,中甚莹滑,映日光如云母。内有少肉如蚌胎。腹有寄居虫,大如豆,状如蟹。海镜饥则出食,入则镜亦饱矣。郭璞赋云“琐蛣腹蟹,水母目虾”,即此。
海燕
(《纲目》)
【集解】时珍曰:海燕出东海。大一寸,状扁面圆,背上青黑,腹下白脆,似海螵蛸,有纹如蕈茵。口在腹下,食细沙。口旁有五路正勾,即其足也。《临海水土记》云:阳遂足,生海中。背青黑,腹白,有五足,长短大小皆等,不知头尾所在。生时体软,死即干脆。即此物也。《临海异物志》载:燕鱼长五寸,阴雨则飞起丈馀,此或同名者也。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阴雨发损痛,煮汁服,取汗即解。亦入滋阴药(时珍)。
郎君子
(《海药》)
【集解】珣曰:郎君子生南海。有雌雄,状似杏仁,青碧色。欲验真假,口内含热放醋中,雌雄相逐,逡巡便合,即下卵如粟状者,真也。亦难得之物。
时珍曰:顾玠《海槎录》云:相思子状如螺,中实如石,大如豆。藏箧笥积岁不坏。若置醋中,即盘旋不已。按此即郎君子也。
【气味】缺。
【主治】妇人难产,手把之便生,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