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之三
(鱼类三十一种)
鲤鱼
(《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鲤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虽困死,鳞不反白。
颂曰:崔豹云:兖州人呼赤鲤为玄驹,白鲤为黄骥,黄鲤为黄骓。
【集解】《别录》曰: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颂曰:处处有之。其脊中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每鳞有小黑点。诸鱼惟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
弘景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山上水中有此,不可食。
肉
【气味】甘,平,无毒。《日华》曰:凉,有小毒。
宗奭曰:鲤,至阴之物,其鳞故三十六。阴极则阳复,故《素问》言鱼热中。王叔和言热则生风,食之多能发风热。《日华》言凉,非也。风家食之,贻祸无穷。
时珍曰:按:丹溪朱氏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不独鲤也。
诜曰:鲤脊上两筋及黑血有毒,溪涧中者毒在脑,俱不可食。凡炙鲤鱼不可使烟入目,损目光,三日内必验也。天行病后、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服天门冬、朱砂人不可食。不可合犬肉及葵菜食。
【主治】煮食,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治水肿脚满,下气(《别录》)。治怀妊身肿,及胎气不安(《日华》)。煮食,下水气,利小便(时珍)。作鲙,温补,去冷气,痃癖气块,横关伏梁,结在心腹(藏器)。治上气,咳嗽喘促(《心镜》)。烧末,能发汗,定气喘咳嗽,下乳汁,消肿。米饮调服,治大人小儿暴痢。用童便浸煨,止反胃及恶风入腹(时珍)。
【发明】时珍曰:鲤乃阴中之阳,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作鲙则性温,故能去痃结冷气之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按:刘河间云: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也。
【附方】旧五,新九。
水肿:《范汪》:用大鲤鱼一头,醋三升,煮干食。一日一作。《外台》:用大鲤一尾,赤小豆一升,水二斗,煮食饮汁,一顿服尽,当下痢尽即瘥。
妊娠水肿:方同上。水肿胀满:赤尾鲤鱼(一斤)破开,不见水及盐,以生矾五钱研末,入腹内,火纸包裹,外以黄土泥包,放灶内煨熟取出,去纸、泥,送粥。食头者上消,食身、尾者下消,一日用尽。屡试经验。(杨拱《医方摘要》)妊娠感寒:用鲤鱼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子母秘录》)胎气不长:用鲤鱼肉同盐、枣煮汁,饮之。(《集验》)胎动不安及妇人数伤胎,下血不止:鲤鱼一斤(治净),阿胶(炒)一两,糯米二合,水二升,入葱、姜、橘皮、盐各少许,煮臛食。五七日效。(《圣惠方》)乳汁不通:用鲤鱼一头烧末。每服一钱,酒调下。(《产宝》)咳嗽气喘:用鲤鱼一头,去鳞,纸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心食。(《心镜》)恶风入腹:久肿恶风入腹,及女人新产,风入产户内。如马鞭,嘘吸短气咳嗽者。用鲤鱼长一尺五寸,以尿浸一宿,平旦以木篦从头贯至尾,文火炙熟,去皮,空心顿食。勿用盐、醋。(《外台》)反胃吐食:用鲤鱼一头,童便浸一夜,炮焦研末,同米煮粥食之。(《寿域》)一切肿毒已溃未溃者:用鲤鱼烧灰,醋和涂之,以愈为度。(《外台》)积年骨疽一捏一汁出者:熬饴糖勃疮上,仍破生鲤鱼潝之。顷时刮视,虫出。更洗敷药,虫尽则愈。(《肘后》)
小儿木舌长大满口:鲤鱼肉切片贴之,以帛系定。(《圣惠》)
鲊
【气味】咸,平,无毒。
弘景曰:不可合豆藿食,乃成消渴。
【主治】杀虫(藏器)。
【附方】新一。聤耳有虫,脓血日夜不止:用鲤鱼鲊三斤,鲤鱼脑一枚,鲤鱼肠一具(洗切),乌麻子(炒研)一升,同捣,入器中,微火炙暖,布裹贴耳。两食顷,有白虫出,尽则愈。慎风寒。(《千金》)
胆
【气味】苦,寒,无毒。
甄权曰:蜀漆为使。
【主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本经》)。点眼,治赤肿翳痛。涂小儿热肿(甄权)。点雀目,燥痛即明。(《肘后》)。滴耳,治聋(藏器)。
【附方】旧一,新四。
小儿咽肿喉痹者:用鲤鱼胆二七枚,和灶底土,以涂咽外,立效。(《千金方》)
大人阴痿:鲤鱼胆、雄鸡肝各一枚为末,雀卵和,丸小豆大。每吞一丸。(《千金方》)
睛上生晕,不问久新:鲤鱼长一尺二寸者,取胆滴铜镜上,阴干。竹刀刮下,每点少许。(《总录》)
赤眼肿痛:《圣济总录》:用鲤鱼胆十枚,腻粉一钱,和匀瓶收,日点。《十便良方》:用鲤胆五枚,黄连末半两,和匀,入蜂蜜少许,瓶盛,安饭上蒸熟。每用贴目眦,日五七度。亦治飞血赤脉。
脂
【主治】食之,治小儿惊忤诸痫(大明)。
脑髓
【主治】诸痫(苏恭)。煮粥食,治暴聋(大明)。和胆等分,频点目眦,治青盲(时珍)。
【附方】新二。
耳卒聋:竹筒盛鲤鱼脑,于饭上蒸过,注入耳中。(《千金》)
耳脓有虫:鲤鱼脑和桂末捣匀,绵裹塞之。(《千金方》)
血
【主治】小儿火疮,丹肿疮毒,涂之立瘥(苏恭)。
肠
【主治】小儿肌疮(苏恭)。聤耳有虫,同酢捣烂,帛裹塞之。痔瘘有虫,切断炙熟,帛裹坐之。俱以虫尽为度(时珍)。
子
弘景曰:合猪肝食,害人。
目
【主治】刺疮伤风、伤水作肿。烧灰敷之,汁出即愈(藏器)。
齿
【主治】石淋(《别录》)。
颂曰:《古今录验》:治石淋。用齿一升研末,以三岁醋和。分三服,一日服尽。(《外台》):治卒淋,用酒服。
时珍曰:古方治石淋多用之,未详其义。
骨
【主治】女子赤白带下(《别录》)。阴疮,鱼鲠不出(苏恭)。
皮
【主治】瘾疹(苏恭)。烧灰水服,治鱼鲠六、七日不出者。日二服(《录验》)。
鳞
【主治】产妇滞血腹痛,烧灰酒服。亦治血气(苏颂)。烧灰,治吐血,崩中漏下,带下痔瘘,鱼鲠(时珍)。
【发明】时珍曰:古方多以皮、鳞烧灰,入崩漏、痔瘘药中,盖取其行滞血耳。治鱼鲠者,从其类也。
【附方】新三。痔漏疼痛:鲤鱼鳞二、三片,绵裹如枣形,纳入坐之,其痛即止。(《儒门事亲》)诸鱼骨鲠:鲤脊三十六鳞,焙研,凉水服之。其刺自跳出,神妙。(笔峰《杂兴》)鼻衄不止:鲤鱼鳞炒成灰。每冷水服二钱。(《普济方》)
𫚈鱼(音序。《纲目》)
【释名】鲢鱼。
时珍曰:酒之美者曰觏,鱼之美者曰𫚈;陆佃云:𫚈好群行相与也,故曰𫚈;相连也,故曰鲢。《传》云鱼属连行是矣。
【集解】时珍曰:𫚈鱼,处处有之。状如鳙,而头小形扁,细鳞肥腹。其色最白,故《西征赋》云:华鲂跃鳞,素𫚈扬鬐。失水易死,盖弱鱼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温中益气。多食,令人热中发渴,又发疮疥(时珍)。
鳙鱼
(音庸。《拾遗》)
【释名】鱃鱼(音秋。《山海经》)。
时珍曰:此鱼中之下品,盖鱼之庸常以供馐食者,故曰鳙、曰鱃。郑玄作鰫鱼。
【集解】藏器曰:陶注鲍鱼云:今以鳙鱼长尺许者,完作淡干鱼,都无臭气。其鱼目旁,有骨名乙,《礼记》云食鱼去乙是矣。然刘元绍言:海上鳙鱼,其臭如尸,海人食之,当别一种也。
时珍曰:处处江湖有之,状似鲢而色黑。其头最大,有至四、五十斤者。味亚于鲢。鲢之美在腹,鳙之美在头。或以鲢、鳙为一物,误矣。首之大小,色之黑白,大不相侔。《山海经》云:鱃鱼似鲤,大首,食之已疣,是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藏器曰:只可供食,别无功用。
【主治】暖胃益人(汪颖)。食之已疣。多食,动风热,发疮疥(时珍)。
鳟鱼
(《纲目》)
【释名】鮅鱼(必)、赤眼鱼。
时珍曰:《说文》云:鳟(鮅),赤目鱼也。孙炎云:鳟好独行。尊而必者,故字从尊,从必。
【集解】时珍曰:处处有之。状似𩽼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𩽼,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暖胃和中。多食,动风热,发疥癣(时珍)。
鲩鱼
(音患。《拾遗》)
【释名】鰀鱼(音缓)。草鱼。
时珍曰:鲩又音混,郭璞作𩽼。其性舒缓,故曰鲩,曰鰀。俗名草鱼,因其食草也。江、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
【集解】藏器曰:鲩生江湖中,似鲤。
时珍曰:郭璞云:今𩽼子,似鳟而大,是矣。其形长身圆,肉厚而松,状类青鱼。有青鲩、白鲩二色。白者味胜,商人多䱒之。
肉
【气味】甘,温,无毒。
时珍曰:李鹏飞云:能发诸疮。
【主治】暖胃和中(时珍)。
胆(腊月收取阴干)。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喉痹飞尸,暖水和搅服(藏器)。一切骨鲠、竹木刺在喉中,以酒化二枚,温呷取吐(时珍)。
青鱼
(宋《开宝》)
【释名】时珍曰:青亦作鲭,以色名也。大者名䱾鱼。
【集解】颂曰:青鱼生江湖间,南方多有。北地时或有之,取无时。似鲤、鲩而背正青色。南方多以作鲊,古人所谓五侯鲭鲊即此。其头中枕骨蒸令气通,曝干状如琥珀。荆楚人煮拍作酒器、梳、篦,甚佳。旧注言可代琥珀者,非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日华》曰:微毒。服术人忌之。
【主治】脚气湿痹(《开宝》)。同韭白煮食,治脚气脚弱烦闷,益气力(张鼎)。
鲊
【气味】与服石人相反(《开宝》)。
弘景曰:不可合生胡荽、生葵菜、豆藿、麦酱同食。
头中枕
【主治】水磨服,主心腹卒气痛(《开宝》)。治血气心痛,平水气(《日华》)。作饮器,解蛊毒(时珍)。
眼睛汁
【主治】注目,能夜视(《开宝》)。
胆(腊月收取阴干。)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点暗目,涂热疮(《开宝》)。消赤目肿痛,吐喉痹痰涎及鱼骨鲠,疗恶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东方青色,入通肝胆,开窍于目。用青鱼胆以治目疾,盖取此义。其治喉痹骨鲠,则取漏泄系乎酸苦之义也。
【附方】新八。
乳蛾喉痹:青鱼胆含咽。一方:用汁灌鼻中,取吐。万氏:用胆矾盛青鱼胆中,阴干。每用少许,吹喉取吐。一方:用朴硝代胆矾。赤目障翳:青鱼胆频频点之。一方:加黄连、海螵蛸末等分。龚氏《易简》:用黄连切片,井水熬浓,去滓待成膏。入大青鱼胆汁和就,入片脑少许,瓶收密封。每日点之,甚妙。一切障翳:鱼胆丸:用青鱼胆、鲤鱼胆、青羊胆各七个、牛胆半两,熊胆二钱半,麝香少许,石决明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空心茶下十丸。(《龙木论》)
竹鱼
(《纲目》)
【集解】时珍曰:出桂林·湘、漓诸江中。状如青鱼,大而少骨刺。色如竹色,青翠可爱,鳞下间以朱点。味如鳜鱼肉,为广南珍品。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和中益气,除湿气(时珍)。
鲻鱼
(宋《开宝》)
【释名】子鱼。
时珍曰:鲻,色缁黑,故名。粤人讹为子鱼。
【集解】志曰:鲻鱼生江河浅水中。似鲤,身圆头扁,骨软,性喜食泥。
时珍曰:生东海。状如青鱼,长者尺余。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獭喜食之。吴越人以为佳品,腌为鲞腊。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与百药无忌(《开宝》)。
白鱼
(宋《开宝》)
【释名】鱎鱼(音乔,去声)。
时珍曰:白亦作鲌。白者,色也。鱎者,头尾向上也。
【集解】刘翰曰:生江湖中。色白头昂,大者长六七尺。
时珍曰:鲌形窄,腹扁,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武王白鱼入舟即此。
肉
【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鲜者宜和豉作羹,虽不发病,多食亦泥人。经宿者勿食,令人腹冷。炙食,亦少动气。或腌,或糟藏,皆可食。
瑞曰:多食生痰。与枣同食,患腰痛。
【主治】开胃下食,去水气,令人肥健(《开宝》)。助脾气,调五脏,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食疗》)。治肝气不足,补肝明目,助血脉。灸疮不发者,作鲙食之,良。患疮疖人食之,发脓(《日华》)。
【发明】时珍曰:白鱼比他鱼似可食,亦能热中发疮。所谓补肝明目,调五脏,理十二经络者,恐亦溢美之词,未足多信。当以《开宝》注为正。
鯼鱼
(《食疗》)
【释名】时珍曰:鯼性啖鱼,其目睃视,故谓之鮻。
《异物志》以为石首鱼,非也。《食疗》作鯮,古无此字。
【集解】时珍曰:鮻生江湖中。体圆厚而长,似鳡鱼而腹稍起,扁额长喙,口在颔下,细鳞腹白,背微黄色。亦能啖鱼。大者二三十斤。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鲊尤宜,曝干香美,亦不发病(孟诜)。
鳡鱼
(音感。《纲目》)
【释名】𩹴鱼(音绀)。鳏鱼、黄颊鱼。
时珍曰:鳡,敢也。𩹴,𰗋也。𰗋(音陷),食而无厌也。健而难取,吞啖同类,力敢而𰗋物者也。其性独行,故曰鳏。《诗》云“其鱼鲂、鳏”是矣。
【集解】时珍曰:鳡生江湖中。体似鮻而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啖鱼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鱼。《东山经》云:“姑儿之水多鳡鱼”,是也。《异苑》云:诸鱼欲产,𩹴辄以头冲其腹,世谓之众鱼生母。然诸鱼生子,必雄鱼冲其腹。仍尿白以盖其子,不必尽是𩹴鱼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已呕,暖中益胃(时珍)。
石首鱼
(宋《开宝》)
【释名】石头鱼(《岭表录异》)、𩾃鱼(音免。《拾遗》录)、江鱼(《浙志》)、黄花鱼(《临海志》),干者名鲞鱼(音想。亦作鱶)。
时珍曰: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罗愿云:诸鱼薧干皆为鲞,其美不及石首,故独得专称。以白者为佳,故呼白鲞。若露风则变红色,失味也。
【集解】志曰:石首鱼,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
时珍曰:生东南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至秋化为冠凫,即野鸭有冠者也。腹中白鳔可作胶。《临海异物志》云:小者名䠓水,其次名春来。田九成《游览志》云: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淡水,皆圉圉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而味渐减矣。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合莼菜作羹,开胃益气(《开宝》)。
鲞
【主治】炙食,能消瓜成水,治暴下痢,及卒腹胀,食不消(《开宝》)。消宿食,主中恶。鲜者不及(张鼎)。
【发明】
时珍曰:陆文量《菽园杂记》云:痢疾最忌油腻、生冷,惟白鲞宜食。此说与本草主下痢相合。盖鲞饮咸水而性不热,且无脂不腻。故无热中之患,而消食理肠胃也。
【附方】新一。
蜈蚣咬伤:白鲞皮贴之。(《集成》)
头中石魫
【主治】下石淋,水磨服,亦烧灰饮服,日三(《开宝》)。研末或烧研水服。主淋沥,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蛊毒(时珍)。
【附方】新二。
石淋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个,当归等分,为末。水二升,煮一升,顿服立愈。(《外台秘要》方)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集简方》)
【附录】墨头鱼 时珍曰:四川嘉州出之。状类𩽼子,长者及尺。其头黑如墨,头上有白子二枚。又名北斗鱼。常以二三月出,渔人以火夜照叉之。
勒鱼
(《纲目》)
【释名】时珍曰:鱼腹有硬刺勒人,故名。
【集解】时珍曰:勒鱼出东南海中,以四月至。渔人设网候之,听水中有声,则鱼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状如鲥鱼,小首细鳞。腹下有硬刺,如鲥腹之刺,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干者谓之勒鲞,吴人嗜之。甜瓜生者,用勒鲞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鲞骨亦然。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开胃暖中。作鲞尤良(时珍)。
鳃
【主治】疟疾。以一寸入七宝饮,酒、水各半煎,露一夜服(时珍。《摘玄方》)。
鲚鱼
(音剂。《食疗》)
【释名】𫚖鱼(音剂)、 鮤鱼(音列)、𩽣刀(音篾)、鱽鱼(音刀)、鰽鱼(《广韵》音遒,亦作鮂)、望鱼。
时珍曰:鱼形如剂物裂篾之刀,故有诸名。《魏武食制》谓之望鱼。
【集解】时珍曰:鲚生江湖中,常以三月始出。状狭而长薄,如削木片,亦如长薄尖刀形。细鳞白色。吻上有二硬须,腮下有长鬣如麦芒。腹下有硬角刺,快利若刀。腹后近尾有短鬣,肉中多细刺。煎、炙或作鲊、鱐食皆美,烹煮不如。《淮南子》云:𫚖鱼饮而不食,鳣鲔食而不饮。又《异物志》云:鰽鱼仲夏从海中溯流而上。长尺余,腹下如刀,肉中细骨如鸟毛。云是鰽鸟所化,故腹内尚有鸟肾二枚。其鸟白色,如鹥群飞。至仲夏,鸟藏鱼出,变化无疑。然今鲚鱼亦自生子,未必尽鸟化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发疥,不可多食。
源曰:助火,动痰,发疾。
鲊
【主治】贴痔瘘(时珍)。
【附方】新一。
瘘有数孔:用耕垡土烧赤,以苦酒浸之,合壁土令热,以大𫚖鲊展转染土贴之。每日一次。(《千金方》)
鲥鱼
(《食疗》)
【释名】宁源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
【出产】时珍曰:按孙愐云: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每四月鲚鱼出后即出,云从海中溯上,人甚珍之。惟蜀人呼为瘟鱼,畏而不食。
【集解】时珍曰:鲥,形秀而扁,微似鲂而长,白色如银,肉中多细刺如毛,其子甚细腻。故何景明称其银鳞细骨,彭渊材恨其美而多刺也。大者不过三尺,腹下有三角硬鳞如甲,其肪亦在鳞甲中,自甚惜之。其性浮游,渔人以丝网沉水数寸取之,一丝挂鳞,即不复动。才出水即死,最易馁败。故袁达《禽虫述》云:鲥鱼挂网而不动,护其鳞也。不宜烹煮,惟以笋、苋、芹、荻之属,连鳞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其鳞与他鱼不同,石灰水浸过,晒干层层起之,以作女人花钿甚良。
肉
【气味】甘,平,无毒。诜曰:稍发疳痼。
【主治】补虚劳(孟诜)。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汤火伤,甚效(宁源)。
嘉鱼
(宋《开宝》)
【释名】鮇鱼(音味)。拙鱼(《纲目》)、丙穴鱼。
藏器曰:左思《蜀都赋》云:嘉鱼出于丙穴。李善注云:鱼以丙日出穴。或云:穴向丙耳,鱼岂能择日出入耶?按:《抱朴子》云:燕避戊己,鹤知夜半。鱼岂不知丙日乎?
时珍曰:嘉,美也。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是矣。河阳呼为鮇鱼,言味美也。蜀人呼为拙鱼,言性钝也。丙穴之说不一。按:《文选》注云:丙穴在汉中沔县北,有二所,常以三(八)月取之。丙,地名也。《水经》云:丙水出丙穴。穴口向丙,故名。嘉鱼常以三月出穴,十月入穴。黄鹤云:蜀中丙穴甚多,不独汉中也。嘉州、雅州、梁山、大邑、顺政诸县,皆有丙穴。嘉鱼常以春末出游,冬月入穴。
【集解】志曰:嘉鱼,乃乳穴中小鱼也。常食乳水,所以益人。
时珍曰:按:任豫《益州记》云:嘉鱼,蜀郡处处有之。状似鲤,而鳞细如鳟,肉肥而美,大者五六斤。食乳泉,出丙穴。二三月随水出穴,八九月逆水入穴。《夔州志》云:嘉鱼,春社前出,秋社后归。首有黑点,长身细鳞,肉白如玉。味颇咸,食盐泉故也。范成大《虞衡志》云:嘉鱼,状如鲥而多脂,味极美,梧州人以为鲊饷远。刘恂《岭表录异》云:苍梧戎城县江水口出嘉鱼,似鳟而肥美,众鱼莫及。每炙食以芭蕉叶隔火,恐脂滴火灭也。又可为脡。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微有毒,而味多珍美。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悦泽(《开宝》)。煮食,治肾虚消渴,劳瘦虚损(藏器)。
【发明】志曰:此鱼食乳水,功用同乳。能久食之,力强于乳,有似英鸡。
诜曰:常于崖石下孔中,食乳石沫,故补益也。
鲳鱼
(《拾遗》)
【释名】䲝鱼(《录异》)、鲳鯸鱼(《拾遗》)、昌鼠(藏器)。
时珍曰:昌,美也,以味名。或云:鱼游于水,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名。闽人讹为䲝鱼。广人连骨煮食,呼为狗瞌睡鱼。
【集解】藏器曰:鲳鱼生南海。状如鲫,身正圆,无硬骨,作炙食至美。
时珍曰:闽、浙、广南海中,四五月出之。《岭表录异》云:䲝鱼形似鳊鱼,而腔上突起,连背而圆,身肉甚厚,白如凝脂,只有一脊骨。治之以葱、姜,缹之以粳米,其骨亦软而可食。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令人肥健,益气力(藏器)。
腹中子
【气味】有毒。令人痢下(藏器)。
鲫鱼
(《别录》下品)
【释名】鲋鱼(音附)。
时珍按:陆佃《埤雅》云:鲫鱼旅行,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相附也,故谓之鲋。
【集解】保升曰:鲫,所在池泽有之。形似小鲤,色黑而体促,肚大而脊隆。大者至三四斤。
时珍曰:鲫喜偎泥,不食杂物,故能补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郦道元《水经注》云:蕲州·广济·青林湖有鲫鱼,大二尺,食之肥美,辟寒暑。东方朔《神异经》云:南方湖中多鲫鱼,长数尺,食之宜暑而辟风寒。《吕氏春秋》云:鱼之美者,有洞庭之鲋。观此,则鲫为佳品,自古尚矣。
肉
【气味】甘,温,无毒。鼎曰:和蒜食,少热;同沙糖食,生疳虫;同芥菜食,成肿疾;同猪肝、鸡肉、雉肉、鹿肉、猴肉食,生痈疽;同麦门冬食,害人。
【主治】合五味煮食,主虚羸(藏器)。温中下气(大明)。止下痢肠痔(保升。夏月热痢有益,冬月不宜)。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调中益五脏。合茭首作羹,主丹石发热(孟诜)。生捣,涂恶核肿毒不散及瘑疮。同小豆捣,涂丹毒。烧灰,和酱汁,涂诸疮十年不瘥者。以猪脂煎灰服,治肠痈(苏恭)。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肿,炙油,涂妇人阴疳诸疮,杀虫止痛。酿白矾烧研饮服,治肠风血痢。酿硫黄煅研,酿五倍子煅研,酒服,并治下血。酿茗叶煨服,治消渴。酿胡蒜煨研饮服,治膈气。酿绿矾煅研饮服,治反胃。酿盐花烧研,掺齿疼。酿当归烧研,揩牙乌髭止血。酿砒烧研,治急疳疮。酿白盐煨研,搽骨疽。酿附子炙焦,同油涂头疮白秃(时珍)。
【发明】震亨曰:诸鱼属火,独鲫属土,有调胃实肠之功。若多食,亦能动火。
【附方】旧五,新三十一。
鹘突羹:治脾胃虚冷不下食。以鲫鱼半斤切碎,用沸豉汁投之,入胡椒、莳萝、干姜、橘皮等末,空心食之。(《心镜》)
卒病水肿:用鲫鱼三尾,去肠留鳞,以商陆、赤小豆等分,填满扎定,水三升,煮糜去鱼,食豆饮汁。二日一作,不过三次,小便利,愈。(《肘后方》)
消渴饮水:用鲫鱼一枚,去肠留鳞,以茶叶填满,纸包煨熟食之。不过数枚即愈。(吴氏《心统》)肠风下血:《百一方》:用活鲫一大尾,去肠留鳞。入五倍子末填满,泥固煅存性,为末。酒服一钱(或饭丸),日三服。又用硫黄一两,如上法煅服,亦效。酒积下血:酒煮鲫鱼,常食最效。(《便民食疗方》)肠痔滴血:常以鲫鱼作羹食。(《外台》)肠风血痔:用活鲫鱼,翅侧穿孔,去肠留鳞,入白矾末二钱,以棕包纸裹煨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每日二服。(《直指方》)
血痢噤口:方同上。
反胃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入绿矾末令满,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饮服一钱,日二。(《本事》)
膈气吐食:用大鲫鱼去肠留鳞,切大蒜片填满,纸包十重,泥封,晒半干,炭火煨熟,取肉和平胃散末一两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经验》)
小肠疝气:每顿用鲫鱼十个,同茴香煮食。久食自愈。(《生生编》)
妊娠感寒时行者:用大鲫一头烧灰,酒服方寸匕(无汗腹中缓痛者,以醋服),取汗。(《产乳》)
热病目暗,因瘥后食五辛而致:用鲫鱼作臛食之。(《集验方》)
目生弩肉:鲜鲫鱼,取肉一片,中央开窍,贴于眶上。日三五度。(《圣济总录》)
妇人血崩:鲫鱼一个(长五寸者)去肠,入血竭、乳香在内,绵包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叶氏《摘玄方》)
小儿齁喘:活鲫鱼七个,以器盛,令儿自便尿养之。待红,煨熟食,甚效。一女年十岁用此,永不发也。(《集简方》)
小儿舌肿:鲜鲫鱼切片贴之,频换。(《总微论》)
小儿丹毒:从髀起,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出血。用鲫鱼肉(切)五合,赤小豆末二合,捣匀,入水和,敷之。(《千金方》)
小儿秃疮:《千金》:用鲫鱼烧灰,酱汁和涂。一用鲫鱼去肠,入皂矾烧研搽。危氏:用大鲫去肠,入乱发填满,烧研,入雄黄末二钱。先以齑水洗拭,生油调搽。
小儿头疮:昼开出脓,夜即复合。用鲫鱼(长四寸)一枚,去肠,大附子一枚,去皮研末填入。炙焦研敷,捣蒜封之,效。(《圣惠方》)
走马牙疳:用鲫鱼一个去肠,入砒一分,生地黄一两,纸包烧存性,入枯白矾、麝香少许,为末掺之。
牙疳出血: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入当归末,泥固烧存性,入煅过盐和匀,日用。(《圣惠方》)
揩牙乌须:方同上。
刮骨取牙:用鲫鱼一个去肠,入砒在内。露于阴地,待有霜刮下,瓶收。以针搜开牙根,点少许,咳嗽自落。又方:用硇砂入鲫鱼肉,煨过瓶收,待有霜刮取,如上法用。
诸疮肿毒:鲫鱼(一斤者)去肠,柏叶填满,纸裹泥包煅存性,入轻粉二钱,为末。麻油调搽。(《普济方》)
浸淫毒疮:凡卒得毒气攻身,或肿痛,或赤痒,上下周匝,烦毒欲死,此浸淫毒疮也。生鲫鱼切片,和盐捣贴,频易之。(《圣惠方》)
骻上便毒:鲫鱼一枚,山药五钱,同捣敷之,即消。(《医林集要》)
骨疽脓出:黑色鲫鱼一个去肠,入白盐令满扎定,以水一盏,石器内煮至干焦为末。猪油调搽,少痛勿怪。(危氏方)
手足瘭疽: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大鲫鱼长三四寸者,乱发一鸡子大,猪脂一升,同煎膏,涂之。(《千金方》)
臁胫生疮:用中鲫鱼三尾洗净,穿山甲二钱,以长皂荚一挺,劈开两片夹住扎之。煨存性,研末。先以井水洗净脓水,用白竹叶刺孔贴之,候水出尽,以麻油、轻粉调药敷之,日一次。(《直指方》)
小儿撮口出白沫:以艾灸口之上下四壮。鲫鱼烧研,酒调少许灌之。仍掐手足。儿一岁半,则以鱼网洗水灌之。(《小儿方》)
妇人阴疮:方见主治。
鲙
【主治】久痢赤白,肠澼痔疾,大人小儿丹毒风眩(藏器)。治脚风及上气(思邈)。温脾胃,去寒结气(时珍)。
鲊
【主治】瘑疮。批片贴之,或同桃叶捣敷,杀其虫(时珍)。
【附方】新一。
赤痢不止:鲫鱼鲊二脔(切),秫米一把,薤白一虎口(切)。合煮粥,食之。(《圣惠方》)
头
【主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苏恭)。烧研饮服,疗咳嗽(藏器)。烧研饮服,治下痢。酒服,治脱肛及女人阴脱,仍以油调搽之。酱汁和,涂小儿面上黄水疮(时珍)。
子(忌猪肝)
【主治】调中,益肝气(张鼎)。
骨
【主治】䘌疮。烧灰敷,数次即愈(张鼎)。
胆
【主治】取汁,涂疳疮、阴蚀疮,杀虫止痛。点喉中,治骨鲠竹刺不出(时珍)。
【附方】旧一,新二。
小儿脑疳:鼻痒,毛发作穗,黄瘦。用鲫鱼胆滴鼻中,三五日甚效。(《圣惠》)
消渴饮水:用浮石、蛤蚧、蝉蜕等分,为末。以鲫鱼胆七枚,调服三钱,神效。(《本事》)
滴耳治聋:鲫鱼胆一枚,乌驴脂少许,生麻油半两,和匀。纳入楼葱管中,七日取滴耳中,日二次。(《圣惠方》)
脑
【主治】耳聋。以竹筒蒸过,滴之(《圣惠》)。
【附录】䲙鱼 诜曰:一种䲙鱼,与鲫颇同而味不同,功亦不及。云䲙是栉化;鲫是稷米所化,故腹尚有米色。宽大者是鲫,背高腹狭小者是䲙也。
时珍曰:孟氏言鲫、䲙皆栉、稷化成者,殊为谬说。惟鼢鼠化䲙,䲙化鼢鼠,刘绩《霏雪录》中尝书之,时珍亦尝见之,此亦生生化化之理。鲫、䲙多子,不尽然尔。䲙鱼即《尔雅》所谓鳜鯞,郭璞所谓妾鱼、婢鱼,崔豹所谓青衣鱼,世俗所谓鳑魮鲫也。似鲫而小,且薄黑而扬赤。其行以三为率,一前二后,若婢妾然,故名。
颂曰:黔中一种重唇石鲫鱼,味美,亦鲫之类也。
鲂鱼
(音房。《食疗》)
【释名】鳊鱼(音编)。
时珍曰: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
【集解】时珍: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小头缩项,穹脊阔腹,扁身细鳞,其色青白。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故《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有一种火烧鳊,头尾俱似鲂,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其大有至二、三十斤者。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调胃气,利五脏。和芥食之,能助肺气,去胃风,消谷。作鲙食之,助脾气,令人能食。作羹臛食,宜人,功与鲫同。患疳痢人勿食(孟诜)。
鲈鱼
(宋《嘉祐》)
【释名】四鳃鱼。
时珍曰:黑色曰卢。此鱼白质黑章,故名。淞人名四鳃鱼。
【集解】时珍曰:鲈出吴中,淞江尤盛,四五月方出。长仅数寸,状微似鳜而色白,有黑点,巨口细鳞,有四鳃。杨诚斋诗颇尽其状,云: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南郡记》云:吴人献淞江鲈鲙于隋炀帝。帝曰: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肉
【气味】甘,平,有小毒。
宗奭曰:虽有小毒,不甚发病。
禹锡曰:多食,发痃癖疮肿,不可同乳酪食。李鹏飞云:肝不可食,剥人面皮。
诜曰:中鲈鱼毒者,芦根汁解之。
【主治】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鲊尤良。曝干甚香美(嘉祐)。益肝肾(宗奭)。安胎补中。作鲙尤佳(孟诜)。
鳜鱼
(居卫切。《开宝》)
【释名】罽鱼(音蓟)、石桂鱼(《开宝》)、水豚。
时珍曰: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蹶也。罽,𦇧也,其纹斑如织𦇧也。
大明曰:其味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鳜豚。
志曰: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此。
【集解】时珍曰:鳜生江湖中。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黑斑,其斑纹尤鲜明者为雄,稍晦者为雌,皆有鬐鬣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有肚能嚼,亦啖小鱼。夏月居石穴,冬月偎泥罧,鱼之沉下者也。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李鹏飞《延寿书》云:鳜,鬐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误鲠害人,惟橄榄核磨水可解,盖鱼畏橄榄故也。
肉
【气味】甘,平,无毒。《日华》曰:微毒。
【主治】腹内恶血,去腹内小虫,益气力,令人肥健(《开宝》)。补虚劳,益脾胃(孟诜),治肠风泻血(《日华》)。
【发明】时珍曰:按:张杲《医说》云: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劳瘵累年,偶食鳜鱼羹遂愈。观此,正与补劳、益胃、杀虫之说相符,则仙人刘凭、隐士张志和之嗜此鱼,非无谓也。
尾
【主治】小儿软疖,贴之良(时珍)。
胆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骨鲠,不拘久近(时珍)。
【附方】旧一。
骨鲠竹木刺入咽喉:不拘大人小儿,日久或入脏腑,痛刺黄瘦甚者,服之皆出。腊月收鳜鱼胆,悬北檐下令干。每用一皂子许,煎酒温呷。
得吐,则鲠随涎出。未吐再服,以吐为度。酒随量饮,无不出者。蠡、鲩、鲫胆皆可。(《胜金方》)
【附录】䲢鱼 时珍曰:按《山海经》云:合水多䲢鱼。状如鳜,居于逵,苍纹赤尾。食之不痈,可以治瘘。郭注云:䲢,音滕。逵乃水中穴道交通者。愚按:䲢之形状、居止、功用,俱与鳜同,亦鳜之类也。日华子谓鳜为水豚者,岂此䲢欤?
鲨鱼
(《纲目》)
【释名】𬶍鱼(《尔雅》)、吹沙(郭璞)、沙沟鱼(俗名)、沙鳁(音问)。
时珍曰:此非海中沙鱼,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咂沙而食。𬶍者,肉多形圆,陀陀然也。
【集解】时珍曰:鲨鱼,大者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体圆似鳝,厚肉重唇。细鳞,黄白色,有黑斑点文。背有鬐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时即有子。味颇美。俗呼为呵浪鱼。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暖中益气(时珍)。
杜父鱼
(《拾遗》)
【释名】渡父鱼(《纲目》)、黄䱂鱼(音幺)、船碇鱼(《纲目》)、伏念鱼(《临海志》)。
时珍曰:杜父当作渡父。溪涧小鱼,渡父所食也。见人则以喙插入泥中,如船碇也。
【集解】藏器曰:杜父鱼生溪涧中。长二三寸,状如吹沙而短。其尾歧,大头阔口,其色黄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小儿差颓。用此鱼擘开,口咬之,七下即消(藏器:差颓,阴核大小也)。
石斑鱼
(《纲目》)
【释名】石矾鱼(《延寿书》)、高鱼。
【集解】时珍曰:石斑生南方溪涧水石处。长数寸,白鳞黑斑。浮游水面,闻人声则划然深入。《临海水土记》云:长者尺余,其斑如虎文,而性淫,春月与蛇医交牝,故其子有毒。《南方异物志》云:高鱼似鳟,有雌无雄,二、三月与蜥蜴合于水上,其胎毒人。《酉阳杂俎》云:石斑与蛇交。南方有土蜂,土人杀此鱼标树上,引鸟食之,蜂窠皆尽也。
子及肠
【气味】有毒,令人吐泻。
《医说》云:用鱼尾草研汁,服少许解之。
石鮅鱼
(《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南方溪涧中。长一寸,背黑腹下赤。南人以作鲊,云甚美。
【气味】甘,平,有小毒。
【主治】疮疥癣(藏器)。
黄鲴鱼
(音固。《纲目》)
【释名】黄骨鱼。
时珍曰:鱼肠肥曰鲴。此鱼肠腹多脂,渔人炼取黄油燃灯,甚腥也。南人讹为黄姑,北人讹为黄骨鱼。
【集解】时珍曰:生江湖中小鱼也。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阔不逾寸,长不近尺。可作鲊菹,煎炙甚美。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白煮汁饮,止胃寒泄泻(时珍)。
油
【主治】疮癣有虫,燃灯,昏人目(时珍)。
鲦鱼
(《纲目》)
【释名】白鲦(音条)、䱗鱼(音餐)、鮂鱼(音囚)。
时珍曰:鲦,条也。䱗,粲也。鮂,囚也。条,其状也。粲,其色也。囚,其性也。
【集解】时珍曰:鲦,生江湖中小鱼也。长仅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鳞细而整。洁白可爱,性好群游。
《荀子》曰:鲦,浮阳之鱼也。最宜鲊菹。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煮食,已忧暖胃,止冷泻(时珍)。
鲙残鱼
(《食鉴》)
【释名】王馀鱼(《纲目》)、银鱼。
时珍曰:按:《博物志》云:吴王阖闾江行,食鱼鲙,弃其残馀于水,化为此鱼,故名。或又作越王及僧宝志者,益出傅会,不足致辩。
【集解】时珍曰:鲙残出苏、淞、浙江。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箸,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鲙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彼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子出而瘦,但可作鲊腊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羹食,宽中健胃(宁源)。
鱵鱼
(音针。《纲目》)
【释名】姜公鱼(俗名)、 铜哾鱼(音税。《临海志》)。
时珍曰:此鱼喙有一针,故有诸名。俗云姜太公钓针,亦傅会也。
【集解】时珍曰:生江湖中。大小形状,并同鲙残,但喙尖有一细黑骨如针为异耳。《东山经》云:沢水北注于湖,中多箴鱼,状如鲦,其喙如针。即此。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无疫(时珍)。
鱊鱼
(音聿。《纲目》)
【释名】春鱼(俗名)。作腊,名鹅毛脡。
时珍曰:《尔雅》云:鱊鯞,小鱼也。名义未详。春,以时名也。脡,以干腊名也。
【集解】时珍曰:按:段公路《北户录》云:广之恩州出鹅毛脡,用盐藏之,其细如毛,其味绝美。郭义恭所谓武阳小鱼大如针,一斤千头,蜀人以为酱者也。又《一统志》云:广东阳江县出之,即鱊鱼儿也。然今兴国州诸处亦有之,彼人呼为春鱼。云春月自岩穴中随水流出,状似初化鱼苗。土人取收,曝干为脡,以充苞苴。食以姜、醋,味同虾米。或云即鳢鱼苗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和中益气,令人喜悦(时珍)。
金鱼
(《纲目》)
【集解】时珍曰:金鱼有鲤、鲫、鳅、䱗数种,鳅、䱗尤难得,独金鲫耐久,前古罕知。惟《北户录》云:出邛婆塞江,脑中有金,盖亦讹传。《述异记》载:晋桓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春末生子于草上,好自吞啖,亦易化生。初出黑色,久乃变红。又或变白者,名银鱼。亦有红、白、黑、斑相间无常者。其肉味短而韧。《物类相感志》云:金鱼食橄榄渣、肥皂水即死。得白杨皮不生虱。又有丹鱼,不审即此类否?今附于下。
肉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久痢(时珍)。
【附方】新一。
久痢噤口,病势欲死:用金丝鲤鱼一尾,重一二斤者,如常治净,用盐、酱、葱,必入胡椒末三、四钱,煮熟,置病人前嗅之,欲吃随意。连汤食一饱,病即除根,屡治有效。(杨拱《医方摘要》)
【附录】丹鱼 按《抱朴子》云:丹水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入于均水。中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必有赤光上照,赫然若火。割血涂足,可以履冰。
鳞之四
(无鳞鱼二十八种,附录九种)
鳢鱼
(《本经》上品)
【释名】蠡鱼(《本经》)、黑鳢(《图经》)、玄鳢(《埤雅》)、乌鳢(《纲目》)、鲖鱼(音同。《本经》)、文鱼。
时珍曰:鳢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礼,故谓之鳢。又与蛇通气,色黑,北方之鱼也,故有玄、黑诸名。俗呼火柴头鱼,即此也。其小者名鲖鱼。苏颂《图经》引《毛诗》诸注,谓鳢即鲩鱼者,误矣。今直削去,不烦辩正。
【集解】《别录》曰:生九江池泽。取无时。
弘景曰:处处有之。言是公蛎蛇所化,然亦有相生者。性至难死,犹有蛇性也。时珍曰:形长体圆,头尾相等,细鳞玄色,有斑点花纹,颇类蝮蛇,有舌有齿有肚,背腹有鬣连尾,尾无歧。形状可憎,气息腥恶,食品所卑。南人有珍之者,北人尤绝之。道家指为水厌,斋箓所忌。
肉
【气味】甘,寒,无毒。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瘢白(《别录》)。
源曰:有小毒,无益,不宜食之。
宗奭曰:能发痼疾。疗病亦取其一端耳。
【主治】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本经》。弘景曰:合小豆白煮,疗肿满甚效)。下大小便,壅塞气。作鲙,与脚气、风气人食,良。(孟诜)。主妊娠有水气(苏颂)。
【附方】旧三,新二。
十种水气垂死:鳢鱼(一斤重者)煮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心镜》)
下一切气:诜曰:用大鳢一头开肚,入胡椒末半两,大蒜三两颗,缝合,同小豆一升煮熟,下萝卜三、五颗,葱一握,俱切碎,煮熟,空腹食之至饱,并饮汁。至夜,泄恶气无限也。三五日更一作。
肠痔下血:鳢鱼作鲙,以蒜齑食之。忌冷、毒物。(《外台》)
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不过二、三服必愈。用黑火柴头鱼一个(即乌鳢也),去肠肚,以苍耳叶填满。外以苍耳安锅底,置鱼于上,少少著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功效甚大。(《医林集要》)
浴儿免痘:除夕黄昏时,用大乌鱼一尾,小者二三尾,煮汤浴儿,遍身七窍俱到。不可嫌腥,以清水洗去也。若不信,但留一手或一足不洗,遇出痘时,则未洗处偏多也。此乃异人所传,不可轻易。(杨拱《医方摘要》)
肠及肝
【主治】冷败疮中生虫(别录)。肠以五味炙香,贴痔瘘及蛀骭疮,引虫尽为度(《日华》)。
胆
【气味】甘,平。
《日华》曰:诸鱼胆苦,惟此胆甘可食为异也。腊月收取,阴干。
【主治】喉痹将死者,点入少许即瘥,病深者水调灌之(《灵苑方》)。
鳗鲡鱼
(《别录》中品)
【释名】白鳝(《纲目》)、蛇鱼(《纲目》),干者名风鳗。
时珍曰:鳗鲡旧注音漫黎。按:许慎《说文》,鲡与鳢同。赵辟公《杂录》亦云:此鱼有雄无雌,以影漫于鳢鱼,则其子皆附于鳢鬐而生,故谓之鳗鲡。与许说合,当以鳢音为正。曰蛇,曰鳝,象形也。
【集解】颂曰:所在有之。似鳝而腹大,青黄色。云是蛟蜃之属,善攻江岸,人酷畏之。
诜曰:歙州溪潭中出一种背有五色纹者,头似蝮蛇。入药最胜。江河中难得五色者。
时珍曰:鳗鲡,其状如蛇,背有肉鬣连尾,无鳞有舌,腹白。大者长数尺,脂膏最多。背有黄脉者,名金丝鳗鲡。此鱼善穿深穴,非若蛟蜃之攻岸也。或云鲇亦产鳗,或云鳗与蛇通。
【正误】弘景曰:鳗鲡能缘树食藤花。
恭曰:鲵鱼能上树。鳗无足,安能上树耶?谬说也。
肉
【气味】甘,平,有毒。
思邈曰:大温。
士良曰:寒。
宗奭曰:动风。
吴瑞曰:腹下有黑斑者,毒甚。与银杏同食,患软风。
机曰:小者可食。重四、五斤及水行昂头者,不可食。尝见舟人食之,七口皆死。
时珍曰:按:《夷坚续志》云:四目者杀人。背有白点无鳃者,不可食。妊娠食之,令胎有疾。
【主治】五痔疮瘘,杀诸虫(《别录》。诜曰:痔瘘熏之虫即死。杀诸虫,烧炙为末,空腹食,三、五度即瘥)。治恶疮,女人阴疮虫痒,治传尸疰气劳损,暖腰膝,起阳(《日华》)。疗湿脚气,腰肾间湿风痹,常如水洗。以五味煮食,甚补益。患诸疮瘘疬疡风人,宜长食之(孟诜)。治小儿疳劳,及虫心痛(时珍)。妇人带下,疗一切风瘙如虫行,又压诸草石药毒,不能为害(张鼎)。
【发明】颂曰:鱼虽有毒,以五味煮羹,能补虚损,及久病劳瘵。
时珍曰: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耳。与蛇同类,故主治近之。《稽神录》云:有人病瘵,相传染死者数人。取病者置棺中,弃于江以绝害。流至金山,渔人引起开视,乃一女子,犹活。取置渔舍,每以鳗鲡食之,遂愈。因为渔人之妻。张鼎云:烧烟熏蚊,令化为水。熏毡及屋舍竹木,断蛀虫。置骨于衣箱,断诸蠹。观此,则《别录》所谓能杀诸虫之说,益可证矣。
【附方】旧三。
诸虫心痛,多吐清水:鳗鲡淡煮,饱食三、五度,即瘥。(《外台》)
骨蒸劳瘦:用鳗鲡二斤治净,酒二盏煮熟,入盐、醋食之。(《圣惠》)
肠风下虫:同上。
膏
【主治】诸瘘疮(陶弘景)。耳中虫痛(苏恭)。
曝干微炙取油,涂白驳风,即时色转,五、七度便瘥(宗奭。《集验方》云:白驳生头面上,浸淫渐长似癣者。刮令燥痛,炙热脂搽之,不过三度即瘥)。
骨及头
【主治】炙研入药,治疳痢肠风崩带。烧灰敷恶疮。烧熏痔瘘,杀诸虫(时珍)。
【附方】旧一。
一切恶疮 用蛇鱼骨炙为末,入诸色膏药中贴之,外以纸护之。(《经验》)
血
【主治】疮疹入眼生翳,以少许点之(时珍)。
海鳗鲡
(《日华》)
【释名】慈鳗(《日华》)、猧、狗鱼(《日华》)。
【集解】《日华》曰:生东海中。类鳗鲡而大,功用相同。
【气味】同鳗鲡。
【主治】治皮肤恶疮疥、疳䘌、痔瘘(《日华》。时珍曰:按李九华云:狗鱼暖而不补。即此。
鳝(善)鱼(《别录》上品)
【释名】黄䱇(音旦)。
宗奭曰:鳝腹黄,故世称黄鳝。
时珍曰:《异苑》作黄䱇,云黄疸之名,取乎此也。藏器言:当作鳣鱼,误矣。鳣字平声,黄鱼也。
【集解】韩保升曰:鳝鱼生水岸泥窟中。似鳗鲡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
时珍曰:黄质黑章,体多涎沫,大者长二三尺,夏出冬蛰。一种蛇变者名蛇鳝,有毒害人。南人鬻鳝肆中,以缸贮水,畜数百头。夜以灯照之,其蛇化者,必项下有白点。通身浮水上,即弃之。或以蒜瓣投于缸中,则群鳝跳掷不已,亦物性相制也。
藏器曰:作臛,当重煮之,不可用桑柴,亦蛇类也。
弘景曰:鳝是荇芩根所化,又云死人发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尽是变化也。
肉
【气味】甘,大温,无毒。思邈曰:黑者有毒。
弘景曰:性热能补。时行病后食之,多复。
宗奭曰:动风气。多食,令人霍乱。曾见一郎官食此,吐利几死也。
时珍曰:按:《延寿书》云:多食,发诸疮,亦损人寿。大者,有毒杀人。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
【主治】补中益血,疗沈唇(《别录》)。补虚损,妇人产后恶露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及湿痹气(藏器)。善补气,妇人产后宜食(震亨)。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湿风、恶气人,作臛空腹饱食,暖卧取汗出如胶,从腰脚中出,候汗干,暖五枝汤浴之,避风。三、五日一作,甚妙(孟诜)。专贴一切冷漏、痔瘘、臁疮引虫(时珍)。
【附方】新二。
臁疮蛀烂:用黄鳝鱼数条打死,香油抹腹,蟠疮上系定,顷则痛不可忍,然后取下看,腹有针眼皆虫也。未尽更作,后以人胫骨灰,油调搽之。(《奇效》)
肉痔出血:鳝鱼煮食,其性凉也。(《便民食疗》)
血
(尾上取之)
【主治】涂癣及瘘(藏器)。
疗口眼㖞斜,同麝香少许。左㖞涂右,右㖞涂左,正即洗去。治耳痛,滴数点入耳。治鼻衄,滴数点入鼻。治疹后生翳,点少许入目。治赤疵,同蒜汁、墨汁频涂之。又涂赤游风(时珍)。
【发明】时珍曰;鳝善穿穴,无足而窜,与蛇同性,故能走经脉疗十二风邪,及口㖞、耳目诸窍之病。风中血脉,则口眼㖞斜,用血主之,从其类也。
头
(五月五日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烧服,止痢,主消渴,去冷气,除痞症,食不消(《别录》)。同蛇头、地龙头烧灰酒服,治小肠痈有效(《集成》)。百虫入耳,烧研,绵裹塞之,立出(时珍)。
皮
【主治】妇人乳核硬疼,烧灰空心温酒服(《圣惠》)。
䲡鱼
(音酋。《纲目》)
【释名】泥鳅(俗名)、鳛鱼(《尔雅》)。
时珍曰:按:陆佃云:䲡性酋健,好动善扰,故名。小者名䲡鱼。孙炎云:鳛者,寻习其泥也。
【集解】时珍曰:海鳅生海中,极大。江鳅生江中,长七、八寸。泥鳅生湖池,最小,长三、四寸,沉于泥中。状微似鳝而小,锐首圆身,青黑色,无鳞。以涎自染,滑疾难握。与他鱼牝牡,故《庄子》云“鳅与鱼游”。生沙中者微有文采。闽、广人劙去脊骨,作臛食甚美。《相感志》云:灯心煮鳅甚妙。
【气味】甘,平,无毒。
弘景曰:不可合白犬血食。一云凉。
【主治】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时珍)。同米粉煮羹食,调中收痔(吴球)。
【附方】新五。
消渴饮水:用泥鳅鱼(十头阴干,去头尾,烧灰)、干荷叶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名沃焦散。(《普济方》)
喉中物哽:用生鳅鱼,线牢缚其头,以尾先入喉中,牵拽出之。(《普济方》)
揩牙乌髭:泥鳅鱼一枚、槐蕊、狼把草各一两,雄燕子一个,酸石榴皮半两,捣成团。入瓦罐内,盐泥固济,先文后武,烧炭十斤,取研,日用。一月以来,白者皆黑。(《普济》)
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集简方》)
牛狗羸瘦:取鳅鱼一、二枚,从口鼻送入,立肥也。(陈藏器)
鳣鱼
(音邅。《拾遗》)
【校正】时珍曰:《食疗》黄鱼系重出,今并为一。
【释名】黄鱼(《食疗》)、蜡鱼(《御览》)、玉版鱼。
时珍曰:鳣肥而不善游,有邅如之象。曰黄曰蜡,言其脂色也。玉版,言其肉色也。《异物志》名含光,言其脂肉夜有光也。《饮膳正要》云:辽人名阿八儿忽鱼。
【集解】藏器曰:鳣长二、三丈,纯灰色,体有三行甲。逆上龙门,能化为龙也。
时珍曰: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居也,在矶石湍流之间。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多误入之。昔人所谓“鳣鲔岫居”,世俗所谓“鲟鱑鱼吃自来食”,是矣。其行也,在水底,去地数寸。渔人以小钩近千沉而取之,一钩著身,动而护痛,诸钩皆著。船游数日,待其困惫,方敢掣取。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长二、三丈,至一、二千斤。其气甚腥。其脂与肉层层相间,肉色白,脂色黄如蜡。其脊骨及鼻,并鬐与鳃,皆脆软可食。其肚及子盐藏亦佳,其鳔亦可作胶。其肉骨煮炙及作鲊皆美。《翰墨大全》云:江淮人以鲟鱑鱼作鲊名片酱,亦名玉版鲊也。
肉
【气味】甘,平,有小毒。
诜曰:发气动风,发疮疥。和荞麦食,令人失音。
宁源曰:味极肥美,楚人尤重之。多食,生热痰。作鲊奇绝,亦不益人。
时珍曰:服荆芥药,不可食。
【主治】利五脏,肥美人。多食,难克化(时珍)。
肝
【气味】无毒。
【主治】恶疮疥癣。勿以盐炙食(藏器)。
鲟鱼
(《拾遗》)
【释名】鱏鱼(寻、淫二音)、鲔鱼(音洧)、王鲔(《尔雅》)、碧鱼。
时珍曰:此鱼延长,故从寻从覃,皆延长之义。《月令》云:季春,天子荐鲔于寝庙。故有王鲔之称。郭璞云:大者名王鲔,小者名叔鲔,更小者名鮥子(音洛)。李奇《汉书注》云:周洛曰鲔,蜀曰䱭䲛(音亘懵)。《毛诗义疏》云:辽东、登、莱人名尉鱼,言乐浪尉仲明溺海死,化为此鱼。盖尉亦鲔字之讹耳。《饮膳正要》云:今辽人名乞里麻鱼。
【集解】藏器曰:鲟生江中。背如龙,长一、二丈。
时珍曰: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亦鳣属也。岫居,长者丈馀。至春始出而浮阳,见日则目眩。其状如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丙。肉色纯白,味亚于鳣,鬐骨不脆。罗愿云:鲟状如鬻鼎,上大下小,大头哆口,似铁兜鍪。其鳔亦可作胶,如鱁鮧也。亦能化龙。
肉
【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有毒。味虽美而发诸药毒,动风气,发一切疮疥。久食,令人心痛腰痛。服丹石人忌之。勿与干笋同食,发瘫痪风。小儿食之,成咳嗽及症瘕。作鲊虽珍,亦不益人。
【主治】补虚益气,令人肥健(藏器)。煮汁饮,治血淋(孟诜)。
鼻肉
作脯名鹿头,亦名鹿肉,言美也。
【主治】补虚下气(藏器)。
子状(如小豆)
【主治】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藏器)。
牛鱼
(《拾遗》)
【集解】藏器曰:生东海。其头似牛。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牛鱼出女直混同江。大者长丈馀,重三百斤。无鳞骨,其肉脂相间,食之味长。又《异物志》云:南海有牛鱼,一名引鱼,重三、四百斤,状如鳢,无鳞骨,背有斑纹,腹下青色。知海潮,肉味颇长。观二说,则此亦鱏属也。鱏、引声亦相近。
肉
无毒。
【主治】六畜疫疾。作干脯为末,以水和灌鼻,即出黄涕。亦可置病牛处,令气相熏(藏器)。
𬶏鱼
(音桅。《拾遗》)
【释名】𫚔鱼(音回)、鳠鱼(化、获二音)、𩸄鱼(化上声)、䲚鱼(癞)。
时珍曰:北人呼鳠,南人呼𬶏,并与𫚔音相近。迩来通称𫚔鱼,而鳠、𬶏之名不彰矣。𩸄,又鳠音之转也。秦人谓其发癞,呼为𬶏鱼。余见鲇鱼。
【集解】时珍曰:𬶏,生江淮间无鳞鱼,亦鲟属也。头尾身鬐俱似鲟状,惟鼻短尔。口亦在颔下,骨不柔脆,腹似鲇鱼,背有肉鬐。郭璞云鳠鱼似鲇而大,白色者,是矣。
【正误】藏器曰:𬶏生海中,大如石首。不腥,作鲙如雪。隋朝吴都进𬶏鱼鲙,取快日曝干瓶盛。临食以布裹水浸用,与初鲙无异。
时珍曰:藏器所说,出《杜宝拾遗录》。其说云:隋大业六年,吴郡献海𩾃干鲙。其法:五、六月取大𩾃四、五尺者,鳞细而紫,无细骨,不腥。取肉切晒极干,以新瓶盛之,泥封固。用时以布裹水浸,少顷去水,则皎白如新也。珍按:此乃海𩾃,即石首之大者,有鳞不腥。若江河𬶏鱼,则无鳞极腥矣。陈氏盖因𩾃、𬶏二字相类,不加考究,遂致谬误耳。今正之。
肉
【气味】甘,平,无毒。
颂曰:能动痼疾。不可合野猪、野鸡肉食,令人生癞。
【主治】开胃,下膀胱水(藏器)。
鮧鱼
(音夷。《别录》上品)
【释名】鳀鱼(音题)、鰋鱼(音偃)、鲇鱼。
时珍曰:鱼额平夷低偃,其涎黏滑。鮧,夷也。鰋,偃也。鲇,黏也。古曰鰋,今曰鲇;北人曰鰋,南人曰鲇。
【集解】弘景曰:鳀,即鲇也。又有鳠,似鳀而大。𬶏,似鳀而色黄。人鱼,似鲇而有四足。
保升曰: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口小者,名鲇;口小背黄腹白者,名𬶏。
时珍曰:二说俱欠详核。鲇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𬶏身鳢尾,有齿有胃有须。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黄。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俱是大口大腹,并无口小者。鳠即今之𫚔鱼,似鲇而口在颔下,尾有歧,南人方音转为𬶏也。今厘正之。凡食鲇、𬶏,先割翅下悬之,则涎自流尽,不黏滑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无鳞,有毒,勿多食。
颂曰:寒而有毒,非佳品也。赤目、赤须、无腮者,并杀人。不可合牛肝食,令人患风多噎。不可合野猪肉食,令人吐泻。
弘景曰: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缩。
时珍曰:反荆芥。
【主治】百病(《别录》)。作臛,补人(弘景)。疗水肿,利小便(苏恭)。治口眼㖞斜,活鲇切尾尖,朝吻贴之即正。又五痔下血肛痛,同葱煮食之(时珍)。
【附方】新一。
身面白驳:鲇鱼(半斤)一头,去肠,以粳饭、盐、椒如常作鲊,以荷叶作三包系之。更以荷叶重包,令臭烂。先以布拭赤,乃炙鲊包,乘热熨,令汗出。以绵衣包之,勿令见风,以瘥为度。(《总录》)
涎
【主治】三消渴疾,和黄连末为丸,乌梅汤每服五七丸,日三服,效(苏颂)。
目
【主治】刺伤中水作痛,烧灰涂之(思邈)。
肝
【主治】骨鲠(时珍)。
【附方】新一。
骨鲠在喉:栗子肉上皮半两(研末),乳香、鲇鱼肝各一分,同捣,丸梧子大。以绵裹一丸,水润,外留绵线吞下,钓出。(《总录》)
䱱鱼
(音啼。《纲目》)
【校正】
时珍曰:旧注见鮧鱼,今分出。
【释名】人鱼(《弘景》)、孩儿鱼。
时珍曰:䱱声如孩儿,故有诸名。作鳀、鮧者,并非。
【集解】弘景曰:人鱼,荆州·临沮·青溪多有之。似鳀而有四足,声如小儿。其膏然之不消耗,秦始皇骊山冢中所用人鱼膏是也。
宗奭曰:䱱鱼形微似獭,四足,腹重坠如囊,身微紫色,无鳞,与鲇、𬶏相类。尝剖视之,中有小蟹、小鱼、小石数枚也。
时珍曰:孩儿鱼有二种:生江湖中,形色皆如鲇、𬶏,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颊轧轧,音如儿啼,即䱱鱼也。一种生溪涧中,形声皆同。但能上树,乃鲵鱼也。《北山经》云:决水多人鱼。状如䱱,四足,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又云:休水北注于洛,中多䱱鱼。状如盩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之无蛊疾,可以御兵。按此二说,前与陶合,后与寇合,盖一物也。今渔人网得,以为不利,即惊异而弃之,盖不知其可食如此也。徐铉《稽神录》云:谢仲玉者,曾见妇人出没水中,腰以下皆鱼。乃人鱼也。又《徂异记》云:查奉道使高丽,见海沙中一妇人,肘后有红鬣。问之。曰:人鱼也。此二者,乃名同物异,非䱱、鲵也。
【气味】甘,有毒。
【主治】食之,疗瘕疾(弘景)。无蛊疾(时珍)。
鲵鱼
(音倪。《拾遗》)
【释名】人鱼(《山海经》)、魶鱼(音纳)、鳎鱼(音塔)。大者名鰕(音霞)。
时珍曰:鲵,声如小儿,故名。即䱱鱼之能上树者。
俗云鲇鱼上竿,乃此也。与海中鲸,同名异物。蜀人名魶,秦人名鳎。《尔雅》云:大者曰鰕。《异物志》云:有鱼之体,以足行如虾,故名鰕。陈藏器以此为鳠鱼,欠考矣。又云一名王鲔,误矣,王鲔乃鲟鱼也。
【集解】藏器曰: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大旱则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啼。
时珍曰:按:郭璞云:鲵鱼似鲇,四脚,前脚似猴,后脚似狗,声如儿啼,大者长八、九尺。《山海经》云:决水有人鱼,状如䱱,食之无痴疾。《蜀志》云:雅州西山溪谷出魶鱼。似鲇有足,能缘木,声如婴儿,可食。《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治食。不尔,有毒也。
【气味】甘,有毒。
【主治】食之无痴疾(《山海经》)。
黄颡鱼
(《食疗》)
【释名】黄鲿鱼(古名)、黄颊鱼(《诗疏》)、 䱀䰲(央轧)、黄䰲。
时珍曰:颡、颊以形,鲿以味,䱀䰲以声也。今人析而呼为黄䱀、黄䰲。陆玑作黄扬,讹矣。
【集解】时珍曰:黄颡,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鲇,腹下黄,背上青黄,腮下有二横骨,两须,有胃。群游作声如轧轧。性最难死。陆玑云:鱼身燕头,颊骨正黄。鱼之有力能飞跃者。陆佃云:其胆春夏近下,秋冬近上。亦一异也。
【气味】甘,平,微毒。
诜曰:无鳞之鱼不益人,发疮疥。
时珍曰:反荆芥,害人。
【主治】肉,至能醒酒(弘景)。祛风(吴瑞)。
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时珍)。
【附方】新三。
水气浮肿:用黄颡三尾,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其水化为清气而消。诗云:一头黄颡八须鱼,绿豆同煎一合余。白煮作羹成顿服,管教水肿自消除。(《集要》)
瘰疬溃坏:用黄䰲鱼破开,入蓖麻子二十粒,扎定,安厕坑中,冬三日,春秋一日,夏半日,取出洗净,黄泥固济,煅存性研,香油调敷。
臁疮浸淫:方同上。(并《普济》)
涎(翅下取之)
【主治】消渴(吴瑞)。
【附方】新一。
生津丸:治消渴饮水无度。以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陈粟米汤下三十丸。
颊骨
【主治】喉痹肿痛,烧研,茶服三钱(时珍。并出《普济》)。
河豚
(宋《开宝》)
【校正】并入《食疗》鯸鮧、《拾遗》䲅鱼。
【释名】鯸鮧(一作鯸鲐)、鰗鮧(《日华》)、䲅鱼(一作鲑)、嗔鱼(《拾遗》)、吹肚鱼(俗)、气包鱼。
时珍曰:豚,言其味美也。侯夷,状其形丑也。䲅,谓其体圆也。吹肚、气包,象其嗔胀也。《北山经》名䰽鱼(音沛)。
【集解】志曰:河豚,江、淮、河皆有之。
藏器曰:腹白,背有赤道如印,目能开阖。触物即嗔怒,腹胀如气球浮起,故人以物撩而取之。
时珍曰:今吴越最多。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黑。有黄缕纹,无鳞无腮无胆,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头相从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严有翼《艺苑雌黄》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南人言鱼之无鳞无腮,无胆有声,目能眨者,皆有毒。河豚备此数者,故人畏之。然有二种,其色炎黑有纹点者,名斑鱼,毒最甚。或云三月后则为斑鱼,不可食也。又案:《雷公炮炙论》云:鲑鱼插树,立便干枯。狗胆涂之,复当荣盛。《御览》云:河豚鱼虽小,而獭及大鱼不敢啖之。则不惟毒人,又能毒物也。王充《论衡》云:万物含太阳火气而生者,皆有毒。在鱼则鲑与𩽿𩾈。故鲑肝死人,𩽿𩾈螫人。
【气味】甘,温,无毒。宗奭曰:河豚有大毒,而云无毒何也?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厚生者宜远之。
藏器曰: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煮之不可近铛,当以物悬之。
时珍曰:煮忌煤炲落中。与荆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乌头相反。宜荻笋、蒌蒿、秃菜。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案:陶九成《辍耕录》:凡食河豚,一日内不可服汤药,恐犯荆芥,二物大相反。亦恶乌头、附子之属。余在江阴,亲见一儒者,因此丧命。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实也。世传中其毒者,以至宝丹或橄榄及龙脑浸水皆可解。复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与干胭脂等分同捣粉,水调灌之,大妙。又案:《物类相感志》言:凡煮河豚,用荆芥同煮五、七沸,换水则无毒。二说似相反,得非河豚之毒入于荆芥耶?宁从陶说,庶不致悔也。
【主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开宝》)。伏硇砂(《土宿本草》)。
肝及子
【气味】有大毒。
《藏器》曰:入口烂舌,入腹烂肠,无药可解。惟橄榄木、鱼茗木、芦根、乌蓲草根煮汁可解。
时珍曰:吴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胀,眼令目花,有“油麻子胀眼睛花”之语。而江阴人盐其子,糟其白,埋过治食,此俚言所谓“舍命吃河豚”者耶?
【主治】疥癣虫疮。用子同蜈蚣烧研,香油调,搽之(时珍)。
海豚鱼
(《拾遗》)
【释名】海豨(《文选》),生江中者名江豚(《拾遗》)、江猪(《纲目》)、水猪(《异物志》)、暨鱼(音志)、馋鱼(音谗)、䱐䰽(音敷沛)。
时珍曰:海豚、江豚,皆因形命名。《郭璞》赋“海豨、江豚”是也。《魏武食制》谓之䱐䰽。《南方异物志》谓之水猪。又名馋鱼,谓其多涎也。
【集解】藏器曰:海豚生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在脑上作声,喷水直上,百数为群。其子如蠡鱼子,数万随母而行。人取子系水中,其母自来就而取之。江豚生江中,状如海豚而小,出没水上,舟人候之占风。其中有油脂,点灯照樗蒲即明,照读书工作即暗,俗言懒妇所化也。
时珍曰:其状大如数百斤猪,形色青黑如鲇鱼,有两乳,有雌雄,类人。数枚同行,一浮一没,谓之拜风。其骨硬,其肉肥,不中食。其膏最多,和石灰艌船良。
肉
【气味】咸,腥,味如水牛肉,无毒。
【主治】飞尸、蛊毒、瘴疟,作脯食之(藏器)。
肪
【主治】摩恶疮、疥癣、痔瘘,犬马瘑疥,杀虫(藏器)。
(《食疗》)
【释名】鲽(音蝶)、鞋底鱼。
时珍曰:比,并也。鱼各一目,相并而行也。《尔雅》所谓“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其名曰鲽”,是也。段氏《北户录》谓之鳒(音兼),《吴都赋》谓之魪(音介),《上林赋》谓之魼(音墟)。鲽,犹屧也;鳒,兼也;魪,相介也;魼,相胠也。俗名鞋底鱼,《临海志》名婢屣鱼,《临海水土记》名奴𪨗鱼,《南越志》名版鱼,《南方异物志》名箬叶鱼,皆因形也。
【集解】时珍曰:案:郭璞云:今所在水中有之。状如牛脾及女人鞋底,细鳞紫黑色,两片相合乃得行。其合处半边平而无鳞,口近腹下。刘渊林以为王馀鱼,盖不然。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虚益气力。多食动气(孟诜)。
鮹鱼
(音梢。《拾遗》)
【集解】藏器曰:出江湖。形似马鞭,尾有两歧,如鞭鞘,故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痔下血,瘀血在腹(藏器)。
鲛鱼
(《别录》下品)
【释名】沙鱼(《拾遗》)、䱜鱼(鹊、错二音)、鳆鱼(音剥)、溜鱼。
时珍曰:鲛皮有沙,其纹交错鹊驳,故有诸名。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𩵲,讹为鲛。段成式曰:其力健强,称为河伯健儿。
藏器曰:鲛与石决明,同名而异类也。
【集解】恭曰:鲛出南海。形似鳖,无脚有尾。
保升曰:圆广尺余,尾亦长尺许,背皮粗错。
颂曰:有二种,皆不类鳖,南人通谓之沙鱼。大而长喙如锯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强而有小毒。彼人皆盐作脩脯。其皮刮治去沙,剪作鲙,为食品美味,食之益人。其皮可饰刀靶。
宗奭曰:鲛鱼、沙鱼形稍异,而皮一等。
时珍曰:古曰鲛,今曰沙,是一类而有数种也,东南近海诸郡皆有之。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大者尾长数尺,能伤人。皮皆有沙,如真珠斑。其背有珠纹如鹿而坚强者,曰鹿沙,亦曰白沙,云能变鹿也。背有斑纹如虎而坚强者,曰虎沙,亦曰胡沙,云虎鱼所化也。鼻前有骨如斧斤,能击物坏舟者,曰锯沙,又曰挺额鱼,亦曰𫔍䱜,谓鼻骨如𫔍(斧)也(音蕃)。沈怀远《南越志》云:环雷鱼,䱜鱼也。长丈许。腹内有两洞,腹贮水养子。一腹容二子。子朝从口中出,暮还入腹。鳞皮有珠,可饰刀剑,治骨角。
藏器曰:其鱼状貌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贼也。小者子随母行,惊即从口入母腹中。
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鲙,补五脏,功亚于鲫,亦可作鱐、鲊(诜)。甚益人(颂)。
皮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别录》)。蛊气蛊疰(恭)。烧灰水服,主食鱼中毒(藏器)。烧研水服,解鯸鮧鱼毒,治食鱼鲙成积不消(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治疰鲛鱼皮散:颂曰:胡洽治五尸鬼疰,百毒恶气。鲛鱼皮(炙)、朱砂、雄黄、金牙、蜀椒、细辛、鬼臼、干姜、莽草、天雄、麝香、鸡舌香、桂心各一两,贝母半两,蜈蚣、蜥蜴各(炙)二枚,为末。每服半钱,温酒服,日二。亦可佩之。
时珍曰:《千金》鲛鱼皮散:治鬼疰。用鲛鱼皮(炙)、龙骨、鹿角、犀角、麝香、蜈蚣、雄黄、朱砂、干姜、蜀椒、蘘荷根、丁香等各一分,贝子十枚。为末。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服。亦可佩。
胆(腊月收之)
【主治】喉痹,和白矾灰为丸,绵裹纳喉中,吐去恶涎即愈(诜)。
乌贼鱼
(《本经》中品)
【释名】乌鲗(《素问》)、墨鱼(《纲目》)、缆鱼(《日华》),干者名鲞(《日华》),骨名海螵蛸。
颂曰:陶隐居言此是𪇰乌所化。今其口脚具存,犹颇相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乌鲗。能吸波噀墨,令水溷黑,自卫以防人害。又《南越志》云:其性嗜乌,每自浮水上,飞乌见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因名乌贼,言为乌之贼害也。
时珍曰:案:罗愿《尔雅翼》云:九月寒乌入水,化为此鱼。有文墨可为法则,故名乌鲗。鲗者,则也。骨名海螵蛸,象形也。
大明曰:鱼有两须,遇风波即以须下碇,或黏石如缆,故名缆鱼。
瑞曰:盐干者名明鲞,淡干者名脯鲞。
【集解】《别录》曰:乌贼鱼生东海池泽。取无时。
颂曰:近海州郡皆有之。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于口旁。其背上只有一骨,厚三、四分,状如小舟,形轻虚而白。又有两须如带,甚长。腹中血及胆正如墨,可以书字。但逾年则迹灭,惟存空纸尔。世言乌贼怀墨而知礼,故俗谓是海若白事小吏也。
时珍曰:乌鲗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炸熟以姜、醋食之,脆美。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蒲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刮为末,人亦镂之为钿饰。又《相感志》云:乌鲗过小满则形小也。
藏器曰:海人云: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故形犹似之,墨尚在腹也。
禹锡曰:陶弘景及《蜀本图经》皆言是𪇰乌所化。
𪇰乃水鸟,似鶂短项,腹翅紫白,背上绿色。唐·苏恭乃言无𪇰乌,误矣。
肉
【气味】酸,平,无毒。
瑞曰:味珍美。动风气。
【主治】益气强志(《别录》)。益人,通月经(大明)。
骨(一名海螵蛸)
【修治】弘景曰:炙黄用。
敩曰:凡使勿用沙鱼骨,其形真似。但以上文顺者是真,横者是假。以血卤作水浸,并煮一伏时漉出。掘一坑烧红,入鱼骨在内,经宿取出入药,其效加倍也。
【气味】咸,微温,无毒。
普曰:冷。
权曰:有小毒。
之才曰:恶白芨、白蔹、附子。能淡盐,伏硇,缩银。
【主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本经》)。惊气入腹,腹痛环脐,丈夫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别录》)。疗血崩,杀虫(《日华》)。炙研饮服,治妇人血瘕,大人小儿下痢,杀小虫(藏器。又曰:投骨于井,水虫皆死)。治眼中热泪,及一切浮翳,研末和蜜点之。久服益精(孟诜。恭曰:亦治牛马障翳)。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烧存性,酒服,治妇人小户嫁痛。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白矾末吹鼻,治蝎螫疼痛。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时珍)。
【发明】时珍曰:乌鲗骨,厥阴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经闭崩带,下痢疳疾,厥阴本病也。寒热疟疾,聋、瘿,少腹痛,阴痛,厥阴经病也。目翳流泪,厥阴窍病也。厥阴属肝,肝主血,故诸血病皆治之。按:《素问》云: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或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治之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为末,丸以雀卵,大如小豆。每服五丸,饮以鲍鱼汁,所以利肠中及伤肝也。观此,则其入厥阴血分无疑矣。
【正误】鼎曰:久服,绝嗣无子。
时珍曰:按:《本经》云:主症瘕,无子。《别录》云:令人有子。孟诜亦云久服益精,而张鼎此说独相背戾,亦误矣。若云血病无多食咸,乌鲗亦主血闭,故有此说。然经闭有有馀、不足二证。有馀者血滞,不足者肝伤。乌鲗所主者,肝伤血闭不足之病,正与《素问》相合,岂有令人绝嗣之理?当以《本经》《别录》为正。恐人承误,故辨正之。
【附方】旧三。新二十一。
女子血枯:见上。
赤白目翳:《圣惠》:治伤寒热毒攻眼,生赤白翳。用乌鲗鱼骨一两,去皮为末,入龙脑少许点之,日三。治诸目翳:用乌鲗骨、五灵脂等分,为细末,熟猪肝切片,蘸食,日二。赤翳攀睛:照水丹:治眼翳(惟厚者尤效)及赤翳攀睛贯瞳人。用海螵蛸一钱,辰砂半钱,乳细水飞澄取,以黄蜡少许,化和成剂收之。临卧时,火上旋丸黍米大,揉入眦中。睡至天明,温水洗下。未退,更用一次,即效。(《海上方》)
雀目夜眼:乌贼骨半斤为末,化黄蜡三两和,捏作钱大饼子。每服一饼,以猪肝二两,竹刀批开,掺药扎定,米泔水半碗,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杨氏家藏》)
血风赤眼:女人多之。用乌贼鱼骨二钱,铜青一钱,为末。每用一钱,热汤泡洗。(《杨氏家藏》)
疳眼流泪:乌贼鱼骨、牡蛎等分。为末,糊丸皂子大。每用一丸,同猪子肝一具,米泔煮熟食。(《经验》)
底耳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澹寮方》)
鼻疮疳䘌:乌贼鱼骨、白芨各一钱,轻粉二字,为末,搽之。(钱乙《小儿方》)
小儿脐疮出血及脓:海螵蛸、胭脂为末,油调搽之。(《圣惠方》)
头上生疮:海螵蛸、白胶香各二钱,轻粉五分,为末。先以油润净乃搽末,二、三次即愈。(《卫生易简方》)
疬疡白驳:先以布拭赤,用乌贼骨磨三年酢,涂之。(《外台秘要》)
疔疮恶肿:先刺出血,以海螵蛸末掺之,其疔即出。(《普济方》)
蝎螫痛楚:乌贼骨一钱,白矾二分,为末㗜鼻。在左壁者㗜左鼻;在右壁者㗜右鼻。(《卫生宝鉴》)
灸疮不瘥:乌贼骨、白矾等分为末。日日涂之。(《千金》)
小儿痰齁多年:海螵蛸末,米饮服一钱。(叶氏《摘玄方》)
小便血淋:海螵蛸末一钱,生地黄汁调服。又方:海螵蛸、生地黄、赤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柏叶、车前汤下。(《经验方》)
大肠下血:不拘大人小儿,脏毒肠风及内痔,下血日久,多食易饥。先用海螵蛸炙黄,去皮研末。每服一钱,木贼汤下。三日后,服猪脏黄连丸。(《直指方》)
卒然吐血:乌贼骨末,米饮服二钱。(《圣惠》)
骨鲠在喉:象牙屑、乌贼鱼骨、陈橘红(焙)等分为末,寒食面和饧,丸芡子大。每用一丸,含化咽汁。(《圣济总录》)
舌肿出血如泉:乌贼骨、蒲黄各等分,炒为细末。每用涂之。(《简便单方》)
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直指方》)
阴囊湿痒:乌贼骨、蒲黄,扑之。(《医宗三法》)
血
【主治】耳聋(甄权)。
腹中墨
【主治】血刺心痛,醋磨服之(藏器。炒、研,醋服亦可)。
【附录】柔鱼 颂曰:一种柔鱼,与乌贼相似,但无骨尔。越人重之。
章鱼
(《纲目》)
【释名】章举(韩文)、𩸔鱼(音佶。《临海志》)。
【集解】颂曰:章鱼、石距二物,似乌贼而差大,味更珍好。食品所重,不入药用。
时珍曰:章鱼生南海。形如乌贼而大,八足,身上有肉。闽、粤人多采鲜者,姜、醋食之,味如水母。韩退之所谓“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者也。石距亦其类,身小而足长,入盐烧食极美。
【气味】甘、咸,寒,无毒。时珍曰:按:李九华云:章鱼冷而不泄。
【主治】养血益气(时珍)。
海鹞鱼
(《拾遗》)
【释名】邵阳鱼(《食鉴》作少阳)、荷鱼(广韵作鲄)、鲼鱼(音忿)、𫚙魮鱼(音铺毗)、蕃踏鱼(番沓)、石蛎。
时珍曰:海鹞,象形。少阳、荷,并言形色也。余义莫详。
【集解】藏器曰:生东海。形似鹞,有肉翅,能飞上石头。齿如石版。尾有大毒,逢物以尾拨而食之。其尾刺人,甚者至死。候人尿处钉之,令人阴肿痛,拔去乃愈。海人被刺毒者,以鱼簄竹及海獭皮解之。又有鼠尾鱼、地青鱼,并生南海,总有肉翅,刺在尾中。食肉去刺。
时珍曰:海中颇多,江湖亦时有之。状如盘及荷叶,大者围七、八尺。无足无鳞,背青腹白。口在腹下,目在额上。尾长有节,螫人甚毒。皮色肉味,俱同鲇鱼。肉内皆骨,节节联比,脆软可食,吴人腊之。《魏武食制》云:蕃踏鱼,大者如箕,尾长数尺。是矣。《岭表录异》云:鸡子鱼,嘴形如鹞,肉翅无鳞,色类鲇鱼,尾尖而长,有风涛即乘风飞于海上。此亦海鹞之类也。
肉
【气味】甘、咸,平,无毒。
时珍曰:有小毒。
【主治】不益人(弘景)。男子白浊膏淋,玉jing涩痛(宁源)。
齿
无毒。
【主治】瘴疟,烧黑研末,酒服二钱匕(藏器)。
尾
有毒。
【主治】齿痛(陶弘景)。
文鳐鱼
(《拾遗》)
【释名】飞鱼。
【集解】藏器曰:生海南。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纶”,是矣。
时珍曰:按:《西山经》云:观水西注于流沙,多文鳐鱼。状如鲤,鸟翼鱼身,苍文白首赤喙。常以夜飞,从西海游于东海。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大穰。《林邑记》云:飞鱼身圆,大者丈馀,翅如胡蝉。出入群飞,游翔翳荟,沉则泳于海底。又《一统志》云:陕西鄠县涝水出飞鱼,状如鲋,食之已痔疾也。
肉
【气味】甘,酸,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烧黑研末,酒服一钱,临月带之,令人易产(藏器)。已狂已痔(时珍)。
鱼虎
(《拾遗》)
【释名】土奴鱼(《临海记》)。
【集解】藏器曰:生南海。头如虎,背皮如猬有刺,著人如蛇咬。亦有变为虎者。
时珍曰:按:《倦游录》云:海中泡鱼大如斗,身有刺如猬,能化为豪猪。此即鱼虎也。《述异记》云:老则变为鲛鱼。
【气味】有毒。
鱼师
(《纲目》)
【集解】时珍曰:陈藏器诸鱼注云:鱼师大者有毒杀人。今无识者。
但《唐韵》云:𫚕,老鱼也。《山海经》云:历虢之水,有师鱼,食之杀人。其即此欤?
海䖳
(《拾遗》)
【释名】水母(《拾遗》)、樗蒲鱼(《拾遗》)、石镜。
时珍曰:䖳,作、宅二音。南人讹为海折,或作蜡、鲊者,并非。刘恂云:闽人曰䖳,广人曰水母。《异苑》名石镜也。
【集解】藏器曰:䖳生东海。状如血䘓,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虾动䖳沉,故曰水母目虾。亦犹蛩蛩之与薲驉也。炸出以姜、醋进之,海人以为常味。
时珍曰:水母形浑然凝结,其色红紫,无口眼腹。下有物如悬絮,群虾附之,咂其涎沫,浮泛如飞。为潮所拥,则虾去而䖳不得归。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矾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谓之䖳头,味更胜。生、熟皆可食。茄柴灰和盐水淹之良。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汤火伤(藏器)。疗河鱼之疾(时珍。出《异苑》)。
虾
(《别录》下品)
【释名】时珍曰:鰕,音霞(俗作虾),入汤则红色如霞也。
【集解】时珍曰:江湖出者大而色白,溪池出者小而色青。皆磔须钺鼻,背有断节,尾有硬鳞,多足而好跃,其肠属脑,其子在腹外。凡有数种:米虾、糠虾,以精粗名也,青虾、白虾,以色名也。梅虾,以梅雨时有也。泥虾、海虾,以出产名也。岭南有天虾,其虫大如蚁,秋社后,群堕水中化为虾,人以作鲊食。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谓之虾米,食以姜、醋,馔品所珍。
【气味】甘,温,有小毒。
诜曰:生水田及沟渠者有毒,鲊内者尤有毒。
藏器曰:以热饭盛密器中作鲊食,毒人至死。
弘景曰:无须及腹下通黑,并煮之色白者,并不可食。小儿及鸡、狗食之,脚屈弱。
鼎曰:动风,发疮疥冷积。
源曰:动风热,有病人勿食。
【主治】五野鸡病,小儿赤白游肿,捣碎敷之(孟诜)。
作羹,试鳖症,托痘疮,下乳汁。法制,壮阳道;煮汁,吐风痰;捣膏,敷虫疽(时珍)。
【附方】新五。
鳖症疼痛:《类编》云:景陈弟长子拱病鳖症,隐隐见皮内,痛不可忍。外医洪氏曰:可以鲜虾作羹食之。
下腹未久痛即止。喜曰:此真鳖症也。吾求其所好,以尝试之尔。乃合一药如疗脾胃者,而碾附子末二钱投之,数服而消。
明年又作,再如前治而愈,遂绝根本。补肾兴阳:用虾米一斤,蛤蚧二枚,茴香、蜀椒各四两。并以青盐化酒炙炒,以木香粗末一两和匀,乘热收新瓶中密封。每服一匙,空心盐酒嚼下,甚妙。
宣吐风痰:用连壳虾半斤,入葱、姜、酱煮汁。先吃虾,后吃汁,紧束肚腹,以翎探引取吐。
臁疮生虫:用小虾三十尾,去头、足、壳,同糯米饭研烂,隔纱贴疮上,别以纱罩之。一夜解下,挂看皆是小赤虫。即以葱、椒汤洗净,用旧茶笼内白竹叶,随大小剪贴,一日二换。待汁出尽,逐日煎苦楝根汤洗之,以好膏贴之。将生肉,勿换膏药。忌发物。(《直指方》)
血风臁疮:生虾、黄丹捣和贴之,日一换。(《集简方》)
海虾
(《拾遗》)
【释名】红虾(藏器)、鰝(浩。《尔雅》)。
【集解】藏器曰:海中红虾长一尺,须可为簪。崔豹《古今注》云:辽海间有飞虫如蜻蛉,名绀翻。七月群飞暗天。夷人食之,云虾所化也。
时珍曰:按:段公路《北户录》云:海中大红虾长二尺余,头可作杯,须可作簪、杖。其肉可为鲙,甚美。又刘恂《岭表录异》云;海虾皮壳嫩红色,就中脑壳与前双足有钳者。,其色如朱,最大者长七、八尺至一丈也。闽中有五色虾,亦长尺余。彼人两两干之,谓之对虾,以充上馔。
【气味】甘,平,有小毒。
时珍曰:同猪肉食,令人多唾。
鲊
【主治】飞尸蛔虫,口中疳䘌,龋齿头疮,去疥癣风瘙身痒,治山蚊子入人肉,初食疮发则愈(藏器)。
海马
(《拾遗》)
【释名】水马。
弘景曰:是鱼虾类也。状如马形,故名。
【集解】藏器曰: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南州异物志》云:大小如守宫,其色黄褐。妇人难产割裂而出者,手持此虫,即如羊之易产也。
宗奭曰: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伛偻,有竹节纹,长二、三寸。
颂曰:《异鱼图》云:渔人布网罟,此鱼多挂网上,收取曝干,以雌雄为对。
时珍曰:按:《圣济总录》云:海马,雌者黄色,雄者青色。又徐表《南方异物志》云: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曝干熇之,以备产患。即此也。又《抱朴子》云;水马合赤斑蜘蛛,同冯夷水仙丸服之,可居水中。今水仙丸无所考矣。
【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带之于身,甚验。临时烧末饮服,并手握之,即易产(藏器)。主难产及血气痛(苏颂)。暖水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海马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有交感之义,故难产及阳虚房中方术多用之,如蛤蚧、郎君子之功也。虾亦壮阳,性应同之。
【附方】新二。
海马汤:治远年虚实积聚症块。用海马雌雄各一枚,木香一两,大黄(炒)、白牵牛(炒)各二两,巴豆四十九粒,青皮二两(童子小便浸软,包巴豆扎定,入小便内再浸七日,取出麸炒黄色,去豆不用),取皮同众药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临卧温服。(《圣济录》)海马拔毒散:治疔疮发背恶疮有奇效。用海马(炙黄)一对,穿山甲(黄土炒)、朱砂、水银各一钱,雄黄三钱,龙脑、麝香各少许为末,入水银研不见星。每以少许点之,一日一点,毒自出也。(《秘传外科》)
鲍鱼
(《别录》上品)
【释名】薧鱼(《礼记》。音考)、萧折鱼(《魏武食制》)、干鱼。
时珍曰;鲍,即今之干鱼也。鱼之可包者,故字从包。《礼记》谓之薧,《魏武食制》谓之萧折,皆以萧蒿承曝而成故也。其淡压为腊者,曰淡鱼,曰鱐鱼(音搜)。以物穿风干者,曰法鱼,曰𩽹鱼(音怯)。其以盐渍成者,曰腌鱼,曰咸鱼,曰䱒鱼(音叶),曰鰎鱼(音蹇)。今俗通呼曰干鱼。旧注混淆不明,令并削正于下。
【集解】《别录》曰:鲍鱼辛臭,勿令中咸。
弘景曰:俗人以盐䱒成,名䱒鱼,䱒字似鲍也。今鲍乃鳙鱼淡干者,都无臭气。不知入药者,正何种鱼也?方家亦少用之。
恭曰:李当之言:以绳穿贯而胸中湿者良。盖以鱼去肠绳穿,淡曝使干,则味辛不咸。鱼肥则中湿而弥臭似尸气,无盐故也。若鰎鱼则沔州、复州作之,以盐䱒成,味咸不辛,臭亦与鲍不同,湿亦非独胸中,以有盐故也。二者,杂鱼皆可为之。
颂曰:今汉、沔所作淡干鱼,味辛而臭者是也。或言海中自有一种鲍鱼,形似小鳙,气最臭,秦始皇车中乱臭者是此。然无的据。
时珍曰:《别录》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鱼无疑矣。诸注反自多事。
按:《周礼注》云:鲍鱼,以鱼置𥻅室中用糗干之而成。𥻅室,土室也。张耒《明道志》云:汉阳、武昌多鱼,土人剖之,不用盐,曝干作淡鱼,载至江西卖之。饶、信人饮食祭享,无此则非盛礼。虽臭腐可恶,而更以为奇。据此则鲍即淡鱼,益可证矣。但古今治法不同耳。又苏氏所谓海中一种鲍鱼,岂顾野王所载海中鮇鱼似鲍者耶?不然,即今之白鲞也。鲞亦干鱼之总称也。又今淮人以鲫作淡法鱼颇佳。入药亦当以石首鲫鱼者为胜。若汉、沔所造者,鱼性不一,恐非所宜。其咸鱼近时亦有用者,因附之。
【正误】保升曰:鮧鱼口小背黄者,名鲍鱼。
时珍曰:按鮧鱼注所引,是𬶏鱼,非鲍鱼也,盖𬶏、鲍字误耳。
肉
【气味】辛,臭,温,无毒。
时珍曰:李九华云:妊妇食之,令子多疾。
【主治】坠堕腿(与腿同)。
蹶(厥)踠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别录》)。煮汁,治女子血枯病伤肝,利肠中。同麻仁、葱、豉煮羹,通乳汁(时珍)。
【附方】旧一。
妊娠感寒腹痛:干鱼一枚烧灰,酒服方寸匕,取汗瘥。(《子母秘录》)
头
【主治】煮汁,治眯目。烧灰,疗疔肿瘟气(时珍)。
【附方】新三。
杂物眯目:鲍鱼头二枚,地肤子半合,水煮烂。取汁注目中,即出。(《圣惠》)
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大痛,即杀人也。用腊月鱼头灰、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涂之。(《千金方》)
预辟瘟疫:鲍鱼头烧灰方寸匕,合小豆七枚末,米饮服之,令瘟疫气不相染也。(《肘后方》)
䱒鱼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小儿头疮出脓水。以麻油煎熟,取油频涂(时珍)。
穿鲍绳
【主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苏恭)。
鱁鮧
(《拾遗》)
【释名】鳔(匹少切)。作胶名鳔胶。
藏器曰:鱁鮧(音逐题),乃鱼白也。
时珍曰:鱁鮧音逐夷。其音题者,鲇鱼也。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汉武逐夷至海上,见渔人造鱼肠于坑中,取而食之。遂命此名,言因逐夷而得是矣。沈括《笔谈》云:鱁鮧,乌贼鱼肠也。孙愐《唐韵》云:盐藏鱼肠也。《南史》云:齐明帝嗜鱁鮧,以蜜渍之,一食数升。观此则鳔与肠皆得称鱁鮧矣。今人以鳔煮冻作膏,切片以姜、醋食之,呼为鱼膏者是也。故宋齐丘《化书》云:鱁鮧,与足垢无殊。鳔即诸鱼之白脬,其中空如泡,故曰鳔。可治为胶,亦名縼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以石首鳔作之,名江鳔,谓江鱼之鳔也。黏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
鳔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竹木入肉,经久不出者。取白敷疮上四边,肉烂即出(藏器)。止折伤血出不止(时珍)。烧灰,敷阴疮、瘘疮、月蚀疮(李珣)。
【附方】新一。
折伤出血但不透膜者:以海味中咸白鳔,大片色白有红丝者,成片铺在伤处,以帛缚之,即止。(《普济方》)
鳔胶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烧存性,治妇人产难,产后风搐,破伤风痉,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伏硇砂(时珍)。
【附方】新十一。
产难:鱼胶五寸,烧存性为末。温酒服。(《皆效方》)
产后搐搦强直者:不可便作风中,乃风入子脏,与破伤风同。用鳔胶一两,以螺粉炒焦,去粉为末。分三服,煎蝉蜕汤下。(《产宝》)
产后血晕:鳔胶烧存性,酒和童子小便调服三、五钱良。(《事林广记》)
经血逆行:鱼胶切炒,新绵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即愈。(《多能鄙事》)
破伤风搐口噤强直者:危氏香胶散:用鱼胶(烧存性)一两,麝香少许,为末。每服二钱,苏木煎酒调下。仍煮一钱封疮口。《保命集》:治破伤风,有表证未解者。用江鳔半两(炒焦),蜈蚣一对(炙研),为末。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分煎汤,调服一钱。
呕血不止:鳔胶长八寸,广二寸,炙黄,刮二钱,以甘蔗节三十五个,取汁调下。(《经验》)
便毒肿痛已大而软者:《直指方》:用鱼鳔胶,热汤或醋煮软,乘热研烂贴之。戴氏:治露𤷍(即羊核)。用石首胶一两,烧存性,研末酒服。外以石菖蒲生研盦之,效。
八般头风:鱼鳔烧存性为末。临卧以葱酒服二钱。
赤白崩中:鱼縼胶三尺,焙黄研末,同鸡子煎饼,好酒食之。
鱼鲙
(音桧。《拾遗》)
【释名】鱼生。
时珍曰:刽切而成,故谓之鲙。凡诸鱼之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齑、姜醋、五味食之。
【气味】甘,温,无毒。
藏器曰:近夜勿食,不消成积。勿饮冷水,生虫。时行病后食之,胃弱。勿同乳酪食,令人霍乱。不可同瓜食。
时珍曰:按《食治》云:凡杀物命,既亏仁爱,且肉未停冷,动性犹存,旋烹不熟,食犹害人。况鱼鲙肉生,损人尤甚,为症瘕,为痼疾,为奇病,不可不知。昔有食鱼生而生病者,用药下出,已变虫形,鲙缕尚存。有食鳖肉而成积者,用药下出,已成动物而能行,皆可验也。
【主治】温补,去冷气湿痹,除膀胱水,腹内伏梁气块,冷痃结癖疝气,喉中气结,心下酸水,开胃口,利大小肠,补腰脚,起阳道(藏器)。宜脚气风气人,治上气喘咳(思邈)。鲫鲙:主久痢肠澼痔疾,大人小儿丹毒风眩(孟诜)。
【发明】汪颖曰:鱼鲙辛辣,有劫病之功。予在苍梧见一妇人病吞酸,诸药不效。偶食鱼鲙,其疾遂愈。盖此意也。
鱼鲊
(《拾遗》)
【释名】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鲊,酝也。以盐糁酝酿而成也。诸鱼皆可为之。大者,曰鲊。小者,曰𩷒。一云:南人曰𩷒。北人曰鲊。
【气味】甘、咸,平,无毒。
藏器曰:凡鲊皆发疮疥。鲊内有发,害人。
瑞曰:鲊不熟者,损人脾胃,反致疾也。
时珍曰:诸鲊皆不可合生胡荽、葵、菜、豆、藿、麦、酱、蜂蜜食,令人消渴及霍乱。凡诸无鳞鱼鲊,食之尤不益人。
【主治】癣疮,和柳叶捣碎炙热敷之。取酸臭者,连糁和屋上尘,敷虫疮及马瘑疮(藏器)。治聤耳痔瘘,
诸疮有虫,疗白驳、代指病,主下痢脓血(时珍)。
【附方】新二。
白驳风:以荷叶裹鲊令臭,拭热,频频擦之,取效及止。(《千金方》)
代指痛:先刺去脓血,炙鲊皮裹之。《千金方》。
鱼脂
(《拾遗》)
【释名】鱼油。
时珍曰:脂,旨也。其味甘旨也。
【气味】甘,温,有小毒。
时珍曰;鱼脂点灯,盲人目。
【主治】症疾,用和石灰泥船鱼脂(腥臭者)二斤,安铜器内,燃火炷令暖。隔纸熨症上,昼夜勿息火。又涂牛狗疥,立愈(藏器。时珍曰:南番用鱼油和石灰艌船。亦用江豚油)。
鱼魫
(枕。《纲目》)
【释名】时珍曰:诸鱼脑骨曰魫,曰丁。鱼尾曰魩(音抹),曰丙。鱼肠曰鲴,曰乙。鱼骨曰鲠,曰刺。鱼脬,曰鳔,曰白。鱼翅,曰鳍,曰鬣。鱼子,曰䱊,曰䲑。
【主治】能消毒(藏器)。解蛊毒。作器盛饮食,遇蛊辄裂破也(时珍。《延寿书》)。
鱼鳞
(《纲目》)
【释名】时珍曰:鳞者,粼也。鱼产于水,故鳞似粼。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鱼行上水,鸟飞上风,恐乱鳞、羽也。
【主治】食鱼中毒,烦乱或成症积,烧灰水服二钱(时珍)。诸鱼鳞烧灰,主鱼骨鲠(《别录》)。
鱼子
(《纲目》)
【释名】䱊(音米)、䲑(音蚁)。
【集解】孟诜曰:凡鱼生子,皆黏在草上及土中。冬月寒水过后,亦不腐坏。到五月三伏日,雨中,便化为鱼。
时珍曰:凡鱼皆冬月孕子,至春末夏初则于湍水草际生子。有牡鱼随之,洒白盖其子。数日即化出,谓之鱼苗,最易长大。孟氏之说,盖出谬传也。
【气味】缺。
【主治】目中障翳(时珍)。
【发明】时珍曰:鱼子古方未见用。惟《圣济总录》治目决明散中用之,亦不言是何鱼之子。大抵当取青鱼、鲤、鲫之属尔。
【附方】新一。
决明散:治一切远年障翳,眦生胬肉,赤肿疼痛。用鱼子(活水中生下者)半两(以硫黄水温温洗净),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谷精草、枸杞子、黄连、炙甘草、枳实(麸炒)、牡蛎粉、蛇蜕(烧灰)、白芷、龙骨、黄柏各一两,白附子(炮)、白蒺藜(炒)、蝉蜕、黄芩(炒)、羌活各半两,虎睛一只(切作七片,文武火炙干,每一料用一片),上通为末。每服三钱,五更时茶服,午、夜再服。赤白翳膜,七日减去。胬肉赤肿痛不可忍者,三、五日见效。忌猪、鱼、酒、面、辛辣、色欲。凡遇恼怒酒色风热即疼者,是活眼,尚可医治;如不疼,是死眼,不必医也。(《总录》)
诸鱼有毒
(《拾遗》)
鱼目有睫,杀人。目得开合,杀人。逆腮,杀人。脑中白连珠,杀人。无鳃,杀人。二目不同,杀人。连鳞者,杀人。白鬐,杀人。腹中丹字,杀人。鱼师大者有毒,食之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