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曰: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蓺;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周官有五谷、六谷、九谷之名,诗人有八谷、百谷之咏,谷之类可谓繁矣。《素问》云:五谷为养。麻、麦、稷、黍、豆,以配肝、心、脾、肺、肾。职方氏辨九州之谷,地官辨土宜种稑之种,以教稼穑树蓺,皆所以重民天也。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旧本米谷部三品共五十九种。今并入九种,移一种入菜部,自草部移入一种。

神农本草经》七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十九种(陶弘景注) 《唐本草》三种(唐苏恭) 《药性本草》一种(唐甄权) 《本草拾遗》十种(唐陈藏器) 《海药本草》一种(唐李珣) 《食疗本草》三种(唐孟诜) 《开宝本草》二种(宋马志) 《嘉祐本草》三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二种(宋苏颂) 《日用本草》一种(元吴瑞) 《本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种(周定王) 《食鉴本草》一种(明宁原) 《食物本草》三种(明汪颖) 《本草纲目》一十五种(明李时珍)

【附注】魏李当之《药录》 《吴普本草》 宋雷敩《炮炙》 齐徐之才《药对》 唐杨损之《删繁》 萧炳《四声》 孙思邈《千金》 南唐陈士良《食性》 蜀韩保升《重注》 宋寇宗奭《衍义》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明王纶《集要》 汪机《会编》 陈嘉谟《蒙筌》

谷之一

(麻麦稻类十二种)

胡麻

(《别录》上品)

【校正】今据沈存中、寇宗奭二说,并入《本经》青蘘及《嘉祐》新立白油麻、胡麻油为一条。

释名】巨胜(《本经》)、方茎(《吴普》)、狗虱(《别录》)、油麻(《食疗》)、脂麻(《衍义》。俗作芝麻,非)。叶名青蘘(音箱)。茎名麻䕸(音皆,亦作秸)。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蕡。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寇宗奭《衍义》,亦据此释胡麻,故今并入油麻焉。巨胜即胡麻之角巨如方胜者,非二物也。方茎以茎名,狗虱以形名,油麻、脂麻谓其多脂油也。按张揖广雅》:胡麻一名藤弘,弘亦巨也。《别录》一名鸿藏者,乃藤弘之误也。又杜宝拾遗记》云:隋大业四年,改胡麻曰交麻。

【集解】《别录》曰:胡麻一名巨胜,生上党川泽,秋采之。青蘘,巨胜苗也,生中原川谷。

弘景曰:胡麻,八谷之中,惟此为良。纯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本生大宛,故名胡麻。又以茎方者为巨胜,圆者为胡麻。

恭曰:其角作八棱者为巨胜,四棱者为胡麻。都以乌者为良,白者为劣。

诜曰:沃地种者八棱,山田种者四棱。土地有异,功力则同。敩曰:巨胜有七棱,色赤味酸涩者,乃真。其八棱者,两头尖者,色紫黑者,及乌油麻,并呼胡麻,误矣。

颂曰:胡麻处处种之,稀复野生。苗梗如麻,而叶圆锐光泽。嫩时可作蔬,道家多食之。《本经》谓胡麻一名巨胜。陶弘景以茎之方圆分别,苏恭以角棱多少分别,仙方有服胡麻、巨胜二法,功用小别,是皆以为二物矣。或云即今油麻,本生胡中,形体类麻,故名胡麻。八谷之中最为大胜,故名巨胜,乃一物二名。如此则是一物而有二种,如天雄、附子之类。故葛洪云:胡麻中有一叶两尖者为巨胜。《别录》序例云:细麻即胡麻也,形扁扁尔。其茎方者名巨胜,是也。今人所用胡麻之叶,如荏而狭尖。茎高四、五尺。黄花,生子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时可食,甚甘滑,利大肠。皮亦可作布,类大麻,色黄而脆,俗亦谓之黄麻。其实黑色,如韭子而粒细,味苦如胆,杵末略无膏油。其说各异。此乃服食家要药,乃尔差误,岂复得效也?

宗奭曰:胡麻诸说参差不一,止是今人脂麻,更无他义。以其种来自大宛,故名胡麻。今胡地所出者皆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取油亦多。《嘉祐本草》白油麻与此乃一物,但以色言之,比胡地之麻差淡,不全白尔。今人通呼脂麻,故二条治疗大同。如川大黄、上党人参之类,特以其地所宜立名,岂可与他土者为二物乎?

时珍曰: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亦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长者寸许。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随土地肥瘠而然。苏恭以四棱为胡麻,八棱为巨胜,正谓其房胜巨大也。其茎高者三、四尺,有一茎独上者,角缠而子少;有开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之稀稠而然也。其叶有本团而末锐者。有本团而末分三丫如鸭掌形者,葛洪谓一叶两尖为巨胜者指此。盖不知乌麻、白麻,皆有二种叶也。

按:《本经》胡麻一名巨胜,《吴普本草》一名方茎,《抱朴子》及《五符经》并云巨胜一名胡麻,其说甚明。至陶弘景始分茎之方圆。雷敩又以赤麻为巨胜,谓乌麻非胡麻。《嘉祐本草》复出白油麻,以别胡麻。并不知巨胜即胡麻中丫叶巨胜而子肥者,故承误启疑如此。惟孟诜谓四棱、八棱为土地肥瘠。寇宗奭据沈存中之说,断然以脂麻为胡麻,足以证诸家之误矣。又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收胡麻法,即今种收脂麻之法,则其为一物尤为可据。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之说,遂以茺蔚子伪为巨胜,以黄麻子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茺蔚子长一分许,有三棱。黄麻子黑如细韭子,味苦。大藜子状如壁虱及酸枣核仁,味辛甘,并无脂油,不可不辨。梁简文帝《劝医文》有云:世误以灰涤菜子为胡麻。则胡麻之讹,其来久矣。

慎微曰:俗传胡麻须夫妇同种则茂盛。故《本事诗》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

胡麻

【修治】弘景曰:服食胡麻,取乌色者,当九蒸九曝,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而学者未能常服,况余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其性与茯苓相宜。俗方用之甚少,时以合汤丸尔。

敩曰:凡修事以水淘去浮者,晒干,以酒拌蒸,从巳至亥,出摊晒干。臼中舂去粗皮,留薄皮。以小豆对拌,同炒,豆熟,去豆用之。

【气味】甘,平,无毒。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去陈留新。

《镜源》曰:巨胜可煮丹砂。

【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本经》)。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别录》)。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游风、头风,治劳气,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日华》)。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謇(李廷飞)。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浴恶疮、妇人阴疮,大效(苏恭)。

白油麻

(《嘉祐》)

【气味】甘,大寒,无毒。

宗奭曰:白脂麻,世用不可一日阙者,亦不至于大寒也。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

诜曰:久食抽人肌肉。其汁停久者,饮之发霍乱。

【主治】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生啖一合,终身勿辍。又与乳母服之,孩子永不生病。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嚼,敷小儿头上诸疮,良(孟诜)。仙方蒸以辟谷(苏颂)。

【发明】甄权曰:巨胜乃《仙经》所重。以白蜜等分合服,名静神丸。治肺气,润五脏,其功甚多。亦能休粮,填人精髓,有益于男子。患人虚而吸吸者,加而用之。

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胡地者尤妙。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赤者状如老茄子,壳厚油少,但可食尔,不堪服食。唯钱乙治小儿痘疹变黑归肾,百祥丸,用赤脂麻煎汤送下,盖亦取其解毒耳。《五符经》有巨胜丸,云:即胡麻,本生大宛,五谷之长也。服之不息,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与世常存。《参同契》亦云:巨胜可延年,还丹入口中。古以胡麻为仙药,而近世罕用,或者未必有此神验,但久服有益而已耶?刘、阮入天台,遇仙女,食胡麻饭。亦以胡麻同米作饭,为仙家食品焉尔。又按苏东坡与程正辅书云:凡痔疾,宜断酒肉与盐酪、酱菜、厚味及粳米饭,唯宜食淡面一味。及以九蒸胡麻(即黑脂麻),同去皮茯苓,入少白蜜为𪎊食之。日久气力不衰而百病自去,而痔渐退。此乃长生要诀,但易知而难行尔。据此说,则胡麻为脂麻尤可凭矣。其用茯苓,本陶氏注胡麻之说也。近人以脂麻擂烂去滓,入绿豆粉作腐食。其性平润,最益老人。

【附方】旧十六,新十五。

服食胡麻:《抱朴子》云:用上党胡麻三斗,淘净甑蒸,令气遍,日干,以水淘去沫再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净,炒香为末,白蜜或枣膏丸弹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日三服。忌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泽不饥;二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若欲下之,饮葵菜汁。孙真人云:用胡麻三升,去黄褐者,蒸三十遍,微炒香为末。入白蜜三升,杵三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旦服五十丸。人过四十以上,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也。

神仙传》云:鲁女生服胡麻饵术,绝谷八十馀年,甚少壮,日行三百里,走及獐鹿。服食巨胜,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用巨胜,九蒸九曝,收贮。每服二合,汤浸布裹,挼去皮再研,水滤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时珍曰:古有服食胡麻、巨胜二法。方不出于一人,故有二法,其实一物也。

白发返黑:乌麻,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丸,服之。(《千金方》)。

腰脚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杵末。日服一小升,服至一斗永瘥。温酒、蜜汤、姜汁皆可下。(《千金》)。

手脚酸痛微肿:用脂麻五升熬研,酒一升,浸一宿。随意饮。(《外台》)

入水肢肿作痛:生胡麻捣涂之。(《千金》)

偶感风寒:脂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中暑毒死:救生散:用新胡麻一升,微炒令黑,摊冷为末,新汲水调服三钱。或丸弹子大,水下。(《经验后方》)

呕啘不止:白油麻一大合,清酒半升,煎取三合,去麻顿服。(《近效方》)。

牙齿痛肿:胡麻五升,水一斗,煮汁五升。含漱吐之,不过二剂,神良。(《肘后》)。

热淋茎痛:乌麻子、蔓荆子各五合,炒黄,绯袋盛,以井华水三升浸之。每食前服一钱。(《圣惠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油麻一合捣,和蜜汤服之。(《外台》)。

解下胎毒:小儿初生,嚼生脂麻,绵包,与儿咂之,其毒自下。

小儿急疳:油麻嚼敷之。(《外台》)。

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嚼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头面诸疮:脂麻生嚼敷之。(《普济》)

小儿瘰疬:脂麻、连翘等分。为末。频频食之。(《简便方》)

疔肿恶疮:胡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醋和敷之,日三。(《普济方》)。

痔疮风肿作痛:胡麻子煎汤洗之,即消。

坐板疮疥:生脂麻嚼敷之。(笔峰《杂兴》)。

阴痒生疮:胡麻嚼烂敷之,良。(《肘后》),

乳疮肿痛:用脂麻炒焦,研末。以灯窝油调涂,即安。

妇人乳少:脂麻炒研,入盐少许,食之。(唐氏)。

汤火伤灼:胡麻生研如泥,涂之。(《外台》)。

蜘蛛咬疮:油麻研烂敷之。(《经验后方》)。

诸虫咬伤:同上。

蚰蜒入耳:胡麻炒研,作袋枕之。(《梅师》)

谷贼尸咽,喉中痛痒,此因误吞谷芒,抢刺痒痛也。谷贼属咽,马喉风属喉,不可不分:用脂麻炒研,白汤调下。(《三因方》)。

痈疮不合:乌麻炒黑,捣敷之。(《千金》)。

小便尿血:胡麻三升杵末,以东流水二升浸一宿,平旦绞汁,顿热服。(《千金方》)。

胡麻油

(即香油)

弘景曰: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然灯耳,不入药用。

宗奭曰:炒熟乘热压出油,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乃为熟油,始可食,不中点照,亦一异也。如铁自火中出而谓之生铁,亦此义也。

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榨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疮肿,生秃发(《别录》)。去头面游风(孙思邈)。主天行热閟,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藏器)。主喑哑,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甚良(孟诜)。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日华》)。治痈疽热病(苏颂)。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时珍)。

【发明】藏器曰:大寒,乃常食所用。而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困脾脏。令人体重损声。

士良曰:有牙齿疾及脾胃疾人,切不可吃。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之。若经宿,即动气也。

刘完素曰: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同质而异性也。

震亨曰:香油乃炒熟脂麻所出,食之美,且不致疾。若煎炼过,与火无异矣。

时珍曰:张华博物志》言:积油满百石,则自能生火。陈霆《墨谈》言:衣绢有油,蒸热则出火星。是油与火同性矣。用以煎炼食物,尤能动火生痰。陈氏谓之大寒,珍意不然。但生用之,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似乎寒耳。且香油能杀虫,而病发症者嗜油;炼油能自焚,而气尽则反冷。此又物之玄理也。

【附方】旧十,新二十七。

发症饮油:《外台》云:病发症者,欲得饮油。用油一升,入香泽煎之。盛置病人头边,令气入口鼻,勿与饮之。疲极眠睡,虫当从口出。急以石灰粉手捉取抽尽,即是发也。初出,如不流水中浓菜形。又云:治胸喉间觉有症虫上下,尝闻葱、豉食香,此乃发症虫也。二日不食,开口而卧。以油煎葱、豉令香,置口边。虫当出,以物引去之,必愈。

发瘕腰痛:《南史》云:宋明帝宫人腰痛牵心,发则气绝。徐文伯诊曰:发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摇,悬之滴尽,唯一发尔。

吐解蛊毒:以清油多饮,取吐。(《岭南方》)。

解河豚毒:一时仓卒无药。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卫生易简方》)。

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卫生方》)。

大风热疾:《近效方》云:婆罗门僧疗大风疾,并热风手足不遂,压丹石热毒。用硝石一两,生乌麻油二大升,同纳铛中。以土墼盖口,纸泥固济,细火煎之。初煎气腥,药熟则香气发。更以生脂麻油二大升和合,微煎之。以意斟量得所,即内不津器中。凡大风人,用纸屋子坐病人,外面烧火发汗,日服一大合,壮者日二服。三七日,头面疱疮皆灭也。(《图经》)。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外台》)。

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涎入香油内,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最能解毒凉肌。(《直指》)。

预解痘毒:《外台》云:时行暄暖,恐发痘疮。用生麻油一小盏,水一盏,旋旋倾下油内,柳枝搅稠如蜜。每服二、三蚬壳,大人二合,卧时服之。三、五服,大便快利,疮自不生矣。此扁鹊油剂法也。《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盏,如上法服。

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蔺氏经验方》)。

卒热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肘后方》)。

鼻衄不止:纸条蘸真麻油入鼻取嚏,即愈。有人一夕衄血盈盆,用此而效。(《普济方》)。

胎死腹中:清油和蜜等分,入汤顿服。(《普济方》)。

漏胎难产:因血干涩也。用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胎滑即下。他药无益,以此助血为效。(《胎产须知》)。

产肠不收:用油五斤,炼熟盆盛。令妇坐盆中,饭久。先用皂角(炙,去皮)研末。吹少许入鼻作嚏,立上。(《斗门》)。

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气不内攻:以麻油一斤,银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尽。(《直指》)。

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百一选方》)

喉痹肿痛生油一合灌之,立愈。(《总录》)。

丹石毒发,发热者:不得食热物,不用火为使。但著厚衣暖卧,取油一匙,含咽。戒怒二七日也。《枕中记》云:服丹石人,先宜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切),纳油中,微火煎黑,去滓。合酒每服三合,百日气血充盛也。

身面疮疥:方同下。

梅花秃癣:用清油一碗,以小竹子烧火入内煎沸,沥猪胆汁一个,和匀,剃头擦之,二、三日即愈。勿令日晒。(《普济方》)。

赤秃发落:香油、水等分,以银钗搅和。日日擦之,发生乃止。(《普济方》)。

发落不生:生胡麻油涂之。(《普济方》)。

令发长黑:生麻油、桑叶煎过,去滓。沐发,令长数尺。(《普济》)。

滴耳治聋:生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总录》)。

蚰蜒入耳:刘禹锡《传信方》:用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自出。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无计可为。脑闷有声,至以头击门柱。奏状危困,因发御药疗之,不验。忽有人献此方,乃愈。(《图经》)。

蜘蛛咬毒:香油和盐,掺之。(《普济方》)。

冬月唇裂:香油频频抹之。(《相感志》)。

身面白癜: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一日三服,至五斗瘥。忌生冷、猪、鸡、鱼、蒜等百日。(《千金》)。

小儿丹毒:生麻油涂之。(《千金》)。

打扑伤肿:熟麻油和酒饮之,以火烧热地卧之,觉即疼肿俱消。松阳民相殴,用此法,经官验之,了无痕迹。(赵葵行营杂录》)。

虎爪伤人: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疮口。(赵原阳《济急方》)。

毒蜂螫伤:清油搽之妙。(同上)。

毒蛇螫伤:急饮好清油一二盏解毒,然后用药也。(《济急良方》)

灯盏残油

【主治】能吐风痰食毒,涂痈肿热毒。又治猘犬咬伤,以灌疮口,甚良(时珍)。

麻枯饼

时珍曰:此乃榨去油麻滓也。亦名麻糁(音辛)。荒岁人亦食之。可以养鱼肥田,亦《周礼》草人强坚用蕡之义。

【附方】新二。

揩牙乌须:麻枯八两,盐花三两,用生地黄十斤取汁,同入铛中熬干。以铁盖覆之,盐泥泥之,煅赤,取研末。日用三次,揩毕,饮姜茶。先从眉起,一月皆黑也。(《养老书》)。

疽疮有虫:生麻油滓贴之,绵裹,当有虫出。(《千金方》)。

青蘘(音穰。《本经》上品) 恭曰:自草部移附此。

【释名】梦神,巨胜苗也。生中原山谷。(《别录》)。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本经》)。主伤暑热(思邈)。作汤沐头,去风润发,滑皮肤,益血色(《日华》)。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捣一升,热汤绞汁半升服,立愈(甄权)。祛风解毒润肠。又治飞丝入咽喉者,嚼之即愈(时珍)。

【发明】宗奭曰:青蘘即油麻叶也。以汤浸,良久涎出,稠黄色,妇人用之梳发,与《日华》作汤沐发之说相符,则胡麻之为脂麻无疑。

弘景曰:胡麻叶甚肥滑,可沐头。但不知云何服之?《仙方》并无用此,亦当阴干为丸散尔。

时珍曰:按:服食家有种青蘘作菜食法,云:秋间取巨胜子种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采食,滑美不减于葵。则本草所著者,亦茹蔬之功,非入丸散也。

胡麻花

思邈曰:七月采最上标头者,阴干用之。

藏器曰:阴干渍汁,溲面食,至韧滑。

【主治】生秃发(思邈)。润大肠。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时珍)。

【附方】新一。

眉毛不生

乌麻花阴干为末,以乌麻油渍之,日涂。(《外台秘要》)。

麻秸

【主治】烧灰,入点痣去恶肉方中用(时珍)。

【附方】新二。

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玄方》)。

聤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亚麻

(宋《图经》)

【释名】鸦麻(《图经》)、壁虱胡麻(《纲目》)。

【集解】颂曰:亚麻子出兖州、威胜军。苗叶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实用。

时珍曰:今陕西人亦种之,即壁虱胡麻也。其实亦可榨油点灯,气恶不堪食。其茎穗颇似茺蔚,子不同。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大风疮癣(苏颂)。

大麻

(《本经》上品)

【释名】火麻(《日用》)、黄麻(俗名)、汉麻(《尔雅翼》),雄者名枲麻(《诗疏》)、牡麻(同上),雌者名苴麻(同上)、茡麻(音字)。花名麻蕡(《本经》)、麻勃。

时珍曰:麻从两𠂢在广下,象屋下派麻之形也。𠂢音派,广音俨。余见下注。云汉麻者,以别胡麻也。

【集解】

【正误】《本经》曰: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良。麻子九月采。入土者损人。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麻蕡即牡麻,牡麻则无实。今人作布及履用之。

恭曰:蕡即麻实,非花也。《尔雅》云:蕡,枲实。《仪礼》云:苴,麻之有蕡者。注云:有子之麻为苴。皆谓子也。陶以蕡为麻勃,谓勃勃然如花者,复重出麻子,误矣。既以蕡为米谷上品,花岂堪食乎?

藏器曰:麻子,早春种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麻子,入药佳。压油可以油物。

宗奭曰:麻子,海东毛罗岛来者,大如莲实,最胜;其次出上郡、北地者,大如豆;南地者,子小。

颂曰:麻子处处种之,绩其皮以为布者。农家择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谓之雌麻,种之则结子繁。他子则不然也。《本经》麻蕡、麻子所主相同,而麻花非所食之物,苏恭之论似当矣。然《本草》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又似二物。疑《本草》与《尔雅》、《礼记》称谓有不同者。又《药性论》用麻花,云味苦,主诸风、女经不利。然则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

时珍曰: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黄麻。处处种之,剥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为枲,雌者为苴。大科如油麻。叶狭而长,状如益母草叶,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剥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棱,轻虚可为烛心。《齐民要术》云:麻子放勃时,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则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捣治为烛。即此也。《本经》有麻蕡、麻子二条,谓蕡即麻勃,谓麻子入土者杀人。苏恭谓蕡是麻子,非花也。苏颂谓蕡、子、花为三物。疑而不决。谨按:《吴普本草》云:麻勃一名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蕡,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麻叶有毒,食之杀人。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据此说则麻勃是花,麻蕡是实,麻仁是实中仁也。普三国时人,去古未远,说甚分明。

《神农本经》以花为蕡,以藏土入土杀人,其文皆传写脱误尔。陶氏及唐宋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谓疏矣。今依吴氏改正于下。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时珍曰:观《齐民要术》有放勃时拔去雄者之文,则勃为花明矣。

【气味】辛,温,无毒。

甄权曰:苦,微热,无毒。畏牡蛎。入行血药,以䗪虫为之使。

【主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治女人经候不通(《药性》)。治健忘及金疮内漏(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勃方药少用。术家合人参服之,逆知未来事。

时珍曰:按:《范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参二两,为末,蒸令气遍。每临卧服一刀圭,能尽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记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来事,过言矣。又《外台》言生疔肿人,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用胡麻、针砂、烛烬为末,醋和敷之。不知麻勃与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

【附方】旧一,新二。

瘰疬初起:七月七日麻花、五月五日艾叶,等分,作炷,灸之百壮。(《外台秘要》)。

金疮内漏:麻勃一两,蒲黄二两,为末。酒服一钱匕,日三,夜一。(同上)。

风病麻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白汤调下。

麻蕡

普曰:一名麻蓝,一名青葛。

时珍曰:此当是麻子连壳者,故《周礼》朝事之笾供蕡、《月令》食麻,与大麻可食、蕡可供稍有分别,壳有毒而仁无毒也。

【气味】辛,平,有毒。

普曰:神农:辛。雷公:甘。岐伯:有毒。畏牡蛎、白薇。

【主治】五劳七伤。多服,令人见鬼狂走(《本经》。诜曰:要见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丸弹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满百日即见鬼也)。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散脓。久服,通神明,轻身(《别录》)。

【附方】旧一。

风癫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二升,空心服之。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令人摩手足,顷定。进三剂愈。(《千金》)。

麻仁

【修治】宗奭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著水。次日日中曝干,就新瓦上挼去壳,簸扬取仁,粒粒皆完。张仲景麻仁丸,即此大麻子中仁也。

【气味】甘,平,无毒。诜曰:微寒。

普曰:先藏地中者,食之杀人。

士良曰: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多食即发带疾。 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主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本经》)。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别录》)。下气,去风痹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正(藏器)。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士良)。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日华》)。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孟诜)。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时珍)。

【发明】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刘完素曰:麻,木谷也而治风,同气相求也。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附方】旧十九,新十九。

服食法:麻子仁一升,白羊脂七两,蜜蜡五两,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饥耐老。(《食疗》)。

耐老益气,久服不饥: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为末,蜜丸。日二服。(《药性论》)。大麻仁酒,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用大麻仁水浸,取沉者一大升曝干,于银器中旋旋慢炒香熟,入木臼中捣至万杵,待细如白粉即止,平分为十帖。每用一帖,取家酿无灰酒一大碗,同麻粉,用柳槌蘸入砂盆中擂之,滤去壳,煎至减半。空腹温服一帖。轻者四五帖见效,甚者不出十帖,必失所苦,效不可言。(《箧中方》)。

麻子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水滤取汁,入粳米二合,煮稀粥,下葱、椒、盐豉。空心食。(《食医心镜》)。

老人风痹:麻子煮粥,上法食之。

五淋涩痛:麻子煮粥,如上法食之。(同上)。

大便不通:麻子煮粥,如上法服之。(《肘后方》)。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便秘而小便数: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厚朴一尺,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炼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浆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张仲景方)。

产后秘塞:许学士云:产后汗多则大便秘,难于用药,惟麻子苏子粥最稳。不惟产后可服,凡老人诸虚风秘,皆得力也。用大麻子仁、紫苏子各二合,洗净研细,再以水研,滤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啜之。(《本事方》)。

产后瘀血不尽:麻子仁五升,酒一升渍一夜,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再服一升,不吐不下。不得与男子通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

胎损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香,水二升煮汁,分服。(《心镜》)。

妊娠心痛烦闷:麻子仁一合(研),水二盏,煎六分,去滓服。(《圣惠》)。

月经不通,或两三月,或半年、一年者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两,研匀,熟酒一升,浸一夜。日服一升。(《普济》)。

呕逆不止:麻仁三合杵熬,水研取汁,著少盐,吃立效。李谏议常用,极妙。(《外台》)。

虚劳内热,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减半,分服。四五剂瘥。(《外台》)。

补下治渴: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四五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二。(《药性论》)。消渴饮水,日至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饮汁,不过五升瘥。(《肘后方》)。

乳石发渴:大麻仁三合,水三升,煮二升,时时呷之。(《外台》)。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千金方》)。

脚气肿渴:大麻仁熬香,水研取一升,别以水三升,煮一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内麻汁,更煎三五沸。食豆饮汁。(《外台秘要》)。

脚气腹痹:大麻仁一升(研碎)。酒三升,渍三宿,温服大良。(《外台》)。

血痢不止:《必效方》:用麻子仁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外台》)。

小儿痢下赤白,体弱大困者:麻子仁三合,炒香研细末。每服一钱,浆水服,立效。(《子母秘录》)。

截肠怪病,大肠头出寸余,痛苦,干则自落,又出,名为截肠病,若肠尽即不治:但初觉截时,用器盛脂麻油坐浸之,饮大麻子汁数升,即愈也。(夏子益《奇疾方》)。

金疮瘀血在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葱白十四枚,

捣熟,水九升,煮一升半,顿服。血出不尽,更服。(《千金》)。

腹中虫病:大麻子仁三升,东行茱萸根八升,渍水。平旦服二升,至夜虫下。(《食疗》)。

小儿疳疮: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录》)。

小儿头疮:麻子五升。研细,水绞汁,和蜜敷之。(《千金》)。

白秃无发:麻子三升炒焦研末,猪脂和涂,发生为度。(《普济方》)。

发落不生:蕡麻子汁煮粥,频食之。(《圣济总录》)。

聤耳出脓:麻子一合,花胭脂一分。研匀,作梃子,绵裹塞之。(《圣惠方》)。

大风癞疾:大麻仁三升淘晒,以酒一斗浸一夜,研取白汁,滤入瓶中,重汤煮数沸收之。每饮一小盏,兼服茄根散、乳香丸,取效。(《圣惠方》。

卒被毒箭:麻仁数升,杵汁饮。(《肘后》)。

解射罔毒:大麻子汁,饮之良。(《千金》)。

辟禳温疫:麻子仁、赤小豆各二七枚,除夜著井中。饮水良。(《龙鱼河图》)。

赤游丹毒:麻仁捣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湿癣肥疮:大麻㶆敷之,五日瘥。(《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状:剥净,以大麻子炒研末摩之。(《千金方》)。

【主治】熬黑压油,敷头,治发落不生。煎熟,时时啜之,治硫黄毒发身热(时珍。出《千金方》、《外台秘要》)。

【附方】新一。

尸咽痛痒:麻子烧取脂,酒调一钱服之。(《圣济总录》)。

【气味】辛,有毒。

【主治】捣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苏恭)。浸汤沐发长润,令白发不生。

甄权曰:以叶一握,同子五升捣和,浸三日,去滓沐发。

【发明】时珍曰:按:郭文《疮科心要》:乌金散治痈疽疔肿,时毒恶疮。方中用火麻头,同麻黄诸药发汗,则叶之有毒攻毒可知矣。《普济方》用之截疟,尤可推焉。

【附方】新二。

治疟不止:火麻叶,不问荣枯,锅内文武火慢炒香,连锅取下,以纸盖之,令出汗尽,为末。

临发前用茶或酒下。移病人原睡处,其状如醉,醒即愈。又方:火麻叶(如上法为末)一两,加缩砂、丁香、陈皮、木香各半两,酒糊丸梧子大。每酒、茶任下五七丸。能治诸疟,壮元气。(《普济方》)

黄麻

【主治】破血,通小便(时珍)。

【附方】新二。

热淋胀痛:麻皮一两,炙甘草三分,水二盏,煎一盏服,日二,取效。(《圣惠方》)。

跌扑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灰)、头发灰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立效。(王仲勉《经验方》)

麻根 

【主治】捣汁或煮汁服,主瘀血石淋(陶弘景)。治产难衣不出,破血壅胀,带下崩中不止者,以水煮服之,效(苏恭)。治热淋下血不止,取三、九枚,洗净,水五升,煮三升,分服,血止神验(《药性》)。根及叶捣汁服,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及踠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无则以麻煮汁代之(苏颂。出韦宙《独行方》)。

沤麻汁

【主治】止消渴,治瘀血(苏恭)。

小麦

(《别录》中品)

【校正】《拾遗》麦、苗并归为一。

【释名】来。

时珍曰:来亦作䅘。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

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攵。攵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攵象其根。《梵书》名麦曰迦师错。

【集解】颂曰: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

时珍曰:北人种麦漫撒,南人种麦撮撒。北麦皮薄面多,南麦反此。或云:收麦以蚕沙和之,辟蠹。或云:立秋前以苍耳锉碎同晒收,亦不蛀。秋后则虫已生矣。盖麦性恶湿,故久雨水潦,即多不熟也。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入少阴、太阳之经。

甄权曰:平,有小毒。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时珍曰:新麦性热,陈麦平和。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别录》)。养心气,心病宜食之(思邈)。煎汤饮,治暴淋(宗奭)。熬末服,杀肠中蛔虫(《药性》)。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云:麦有孚甲,属木。许慎云:麦属金,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三说各异。而《别录》云:麦养肝气,与郑说合。孙思邈云:麦养心气,与《素问》合。夷考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以功性,故立论不同尔。

震亨曰:饥年用小麦代谷,须晒燥,以少水润,舂去皮,煮为饭食,可免面热之患。

【附方】旧二,新五。

消渴心烦:用小麦作饭及粥食。(《心镜》)

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饮之即愈。(《奉亲书》)

项下瘿气:用小麦一升,醋一升,渍之,晒干为末。以海藻洗,研末三两,和匀。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品》)。

眉炼头疮:用小麦烧存性,为末。油调敷。(《儒门事亲》)。

白癜风癣: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之甚效。(《医学正传》)。

汤火伤灼,未成疮者:用小麦炒黑,研入腻粉,油调涂之。勿犯冷水,必致烂。(《袖珍方》)。

金疮肠出:用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绵滤取汁,待极冷。令病人卧席上,含汁噀之,肠渐入。噀其背。并勿令病人知,及多人见,傍人语,即肠不入也。乃抬席四角轻摇,使肠自入。十日中,但略食羹物。慎勿惊动,即杀人。(《刘涓子鬼遗方》)。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时珍)。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罯贴之(《日华》)。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藏器)。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麸乃麦皮也。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盖浮麦无肉也。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肿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著席睡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附方】新七。

虚汗盗汗:《卫生宝鉴》:用浮小麦(文武火炒),为末。每服二钱半,米饮下,日三服。或煎汤代茶饮。一方:以猪觜唇煮熟切片,蘸食亦良。

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人方》)。

走气作痛:用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灭诸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和酥敷之。(《总录》)。

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

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

【气味】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别录》)。

大明曰: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思邈曰:多食,长宿澼,加客气。畏汉椒、萝卜。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藏器)。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日华》)。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宗奭)。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时珍)。

【发明】诜曰:面有热毒者,多是陈黝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故也。但杵食之,即良。

藏器曰:面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河渭以西,白麦面性凉,以其春种,阙二气也。

颖曰:东南卑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厚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时珍曰:北面性温,食之不渴;南面性热,食之烦渴;西边面性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汉椒、食萝卜,皆能解其毒,见萝卜条。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按:李鹏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面无毒;南方雪少,故面有毒。顾元庆《檐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又曰:鱼稻宜江淮,羊面宜京洛,亦五方有宜不宜也。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附方】旧六,新二十三。

热渴心闷:温水一盏,调面一两,饮之。(《圣济总录》)。

中暍卒死:井水和面一大抄,服之。(《千金》)。

夜出盗汗:麦面作弹丸,空心、卧时煮食之。次早服妙香散一帖取效。

内损吐血:飞罗面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医学集成》)。

大衄血出:口耳皆出者。用白面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普济方》)。

中蛊吐血:小麦面二合,水调服。半日当下出。(《广记》)。

呕哕不止:醋和面,作弹丸二、三十枚,以沸汤煮熟,漉出投浆水中,待温吞三、两枚。哕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寒痢白色:炒面,每以方寸匕入粥中食之。能疗日泻百行,师不救者。(《外台》)。

泄痢不固:白面一斤,炒焦黄。每日空心温水服一、二匙。(《正要》)。

诸疟久疟:用三姓人家寒食面各一合,五月五日午时采青蒿,擂自然汁,和丸绿豆大。临发日早,无根水一丸。一方:加炒黄丹少许。(《德生堂》)。

头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水:以口嚼面敷之良。(《梅师方》)。

咽喉肿痛,卒不下食:白面和醋,涂喉外肿处。(《普济方》)。

妇人吹奶:水调面煮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搅匀热饮。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瘳。(《经验方》)。

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黄,醋煮为糊,涂之即消。(《圣惠方》)。

破伤风病:白面、烧盐各一撮。新水调,涂之。(《普济方》)。

金疮血出不止: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蔺氏经验方》)。

远行脚趼成泡者:水调生面涂之,一夜即平。(《海上》)。

折伤瘀损:白面、栀子仁同捣,以水调,敷之即散。

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敷之。(《千金》)。

疮中恶肉:寒食面二两,巴豆五分。水和作饼,烧末掺之。(《仙传外科》)。

白秃头疮:白面、豆豉和研,酢和敷之。(《普济方》)。

小儿口疮:寒食面五钱,硝石七钱,水调半钱,涂足心,男左女右。(《普济方》)。

妇人断产: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服。经水至时前日夜、次日早及天明服之。

阴冷闷痛,渐入腹肿满:醋和面熨之。(《千金方》)。

一切漏疮:盐、面和团,烧研敷之。(《千金方》)。

瘭疽出汁,生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剥净,以酒和面敷之。(《千金方》)。

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伤米食积:白面一两,白酒曲二丸,炒为末。每服二匙,白汤调下。如伤肉食,山楂汤下。(《简便方》)

麦粉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孟诜)。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时珍)。

【发明】时珍曰:麦粉乃是麸面,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古方鲜用。按:万表《积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焮热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苏州杜水庵所传,屡用有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面筋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解热和中,劳热人宜煮食之(时珍)。宽中益气(宁原)。

【发明】时珍曰:面筋,以麸与面水中揉洗而成者。古人罕知,今为素食要物,煮食甚良。今人多以油炒,则性热矣。

宗奭曰:生嚼白面成筋,可黏禽、虫。

麦𪎊(即糗也。以麦蒸,磨成屑)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止烦(《蜀本》)。

麦苗

(《拾遗》)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消酒毒暴热,酒疸目黄,并捣烂绞汁日饮之。又解蛊毒,煮汁滤服(藏器)。除烦闷,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利小肠。作齑食,甚益颜色(《日华》)。

麦奴

藏器曰:麦穗将熟时,上有黑霉者也。

【主治】热烦,天行热毒。解丹石毒(藏器)。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时珍)。

【发明】时珍曰:朱肱《南阳活人书》: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发斑大渴倍常者,用黑奴丸,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其方用小麦奴、梁上尘、釜底煤、灶突墨,同黄芩、麻黄、硝、黄等分为末,蜜丸弹子大。盖取火化者从治之义也。麦乃心之谷,属火,而奴则麦实将成,为湿热所蒸,上黑霉者,与釜煤、灶墨同一理也。其方出陈延之小品方》,名麦奴丸,初虞世《古今录验》名高堂丸、水解丸,诚救急良药也。

【主治】烧灰,入去疣痣、蚀恶肉膏中用(时珍)。

大麦

(《别录》中品)

【释名】牟麦。

时珍曰:麦之苗粒皆大于来,故得大名。牟亦大也。通作麰。

【集解】弘景曰:今稞麦一名牟麦,似穬麦,惟皮薄尔。

恭曰: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大麦,不似穬麦也。

颂曰:大麦今南北皆能种莳。穬麦有二种:一种类小麦而大,一种类大麦而大。

藏器曰:大、穬二麦,前后两出。盖穬麦是连皮者,大麦是麦米,但分有壳、无壳也。苏以青稞为大麦,非矣。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巴西种之。今人将当大麦米粜之,不能分也。

陈承曰:小麦,今人以磨面日用者为之。大麦,今人以粒皮似稻者为之,作饭滑,饲马良。穬麦,今人以似小麦而大粒,色青黄,作面脆硬,食多胀人,汴洛、河北之间又呼为黄稞。关中一种青稞,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专以饲马,未见入药用。然大、穬二麦,其名差互。今之穬麦似小麦而大者,当谓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似小麦而矿脆者,当谓之穬麦。不可不审。

时珍曰:大、穬二麦,注者不一。按:《吴普本草》:大麦一名穬麦,五谷之长也。

王祯《农书》云:青稞有大、小二种,似大、小麦,而粒大皮薄,多面无麸,西人种之,不过与大、小麦异名而已。郭义恭广志》云:大麦有黑穬麦。有𥟶麦(出凉州,似大麦)。有赤麦(赤色而肥)。据此则穬麦是大麦中一种皮厚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类异种,如粟、粳之种近百,总是一类,但方土有不同尔。故二麦主治不甚相远。大麦亦有黏者,名糯麦,可以酿酒。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

诜曰:暴食似脚弱,为下气故也。久服宜人。熟则有益,带生则冷而损人。石蜜为之使。

【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别录》)。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躁热(士良)。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苏恭)。久食,头发不白。和针砂、没石子等,染发黑色(孟诜)。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时珍)。

【发明】宗奭曰:大麦性平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三伏中,朝廷作𪎊,以赐臣下。

震亨曰: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

时珍曰:大麦作饭食,响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面作酱甚甘美。

【附方】旧三,新六。

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熬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佳。(《肘后方》)。

膜外水气:大麦面、甘遂末各半两,水和作饼,炙熟食,取利。(《总录》)。

小儿伤乳,腹胀烦闷欲睡:大麦面生用,水调一钱服。白面微炒亦可。(《保幼大全》)。

蠼螋尿疮:大麦嚼敷之,日三上。(《伤寒类要》)。

肿毒已破:青大麦(去须,炒),暴花为末,敷之。成靥,揭去又敷。数次即愈。

麦芒入目:大麦煮汁洗之,即出。(孙真人方)。

汤火伤灼: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

被伤肠出:以大麦粥汁洗肠推入,但饮米糜,百日乃可。(《千金》)。

卒患淋痛:大麦三两煎汤,入姜汁、蜂蜜,代茶饮。(《圣惠方》)。

麦蘖

(见蘖米下)。

【主治】诸黄,利小便,杵汁日日服(《类要》)。冬月面目手足皴瘃,煮汁洗之(《时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陈大麦秸,煎浓汁,频服。(《简便方》)

大麦奴

【主治】解热疾,消药毒(藏器)。

穬麦

(音矿。《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穬之壳厚而粗矿也。

【集解】弘景曰:穬麦是马所食者。服食家并食大、穬二麦,令人轻健。

炳曰:穬麦西川人种食之。山东、河北人正月种之,名春穬。形状与大麦相似。

时珍曰:穬麦有二种:一类小麦而大,一类大麦而大。

颂曰:穬麦,即大麦一种皮厚者。陈藏器谓即大麦之连壳者,非也。按:《别录》自有穬麦功用,其皮岂可食乎?详大麦下。

【气味】甘,微寒,无毒。

弘景曰:此麦性热而云微寒,恐是作屑与合壳异也。

恭曰:穬麦性寒,陶云性热,非矣。江东少有故也。

大明曰:暴食似动冷气,久即益人。

【主治】轻身除热。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蘖,温中消食(《别录》)。补中,不动风气。作饼食,良(萧炳)。

【发明】时珍曰:《别录》麦蘖附见穬麦下,而大麦下无之,则作蘖当以穬为良也。今人通用,不复分别矣。

雀麦

(《唐本草》)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燕麦(《唐本》)、蘥(音药)、杜姥草(《外台》)、牛星草。

时珍曰:此野麦也。燕雀所食,故名。《日华本草》谓此为瞿麦者,非矣。

【集解】恭曰:雀麦在处有之,生故墟野林下。苗叶似小麦而弱,其实似穬麦而细。

宗奭曰:苗与麦同,但穗细长而疏。唐·刘梦得所谓“菟葵燕麦,动摇春风”者也。周定王曰:燕麦穗极细,每穗又分小叉十数个,子亦细小。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皆可救荒。

【附方】旧三。

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上抢心:用雀麦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温服。(《子母秘录》)。

齿䘌并虫,积年不瘥,从少至老者:用雀麦,一名杜姥草,俗名牛星草。用苦瓠叶三十枚,洗净。取草剪长二寸,以瓠叶作五包包之,广一寸,厚五分。以三年酢渍之。至日中,以两包火中炮令热,纳口中,熨齿外边,冷更易之。取包置水中解视,即有虫长三分。老者黄色,少者白色。多即二、三十枚,少即一、二十枚。此方甚妙。(《外台秘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充饥滑肠(时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苏恭)。

荞麦

(宋《嘉祐》)

【释名】荍麦(音翘)、乌麦(吴瑞)、花荞。

时珍曰:荞麦之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荞曰荍,而与麦同名也。俗亦呼为甜荞,以别苦荞。杨慎《丹铅录》,指乌麦为燕麦,盖未读《日用本草》也。

【集解】炳曰:荞麦作饭,须蒸使气馏,烈日曝令开口,舂取米仁作之。

时珍曰: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桕树叶。开小白花,繁密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王祯《农书》云:北方多种。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亚于麦面。南方亦种,但作粉饵食,乃农家居冬谷也。

【气味】甘,平,寒,无毒。

思邈曰: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令人头眩。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希。泾、邠以北,多此疾。又不可合黄鱼食。

【主治】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孟诜)。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萧炳)。以醋调粉,涂小儿丹毒赤肿热疮(吴瑞)。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以沙糖水调炒面二钱服,治痢疾。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痛(时珍)。

【发明】颖曰:本草言荞麦能炼五脏滓秽。俗言一年沉积在肠胃者,食之亦消去也。

时珍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

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附方】新十六。

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水一碗,顺手搅千下。饮之,良久下气不止,即愈。(《儒门事亲》)。

十水肿喘: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水和作饼,炙熟为末。空心茶服,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惠》)。

男子白浊:魏元君济生丹:用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赤白带下:方同上。

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沙糖水调下。(坦仙方)。

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饼,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即愈。(《直指》)。

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直指》)。

痘疮溃烂:用荞麦粉频频敷之。(《痘疹方》)。

汤火伤灼: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和敷之,如神。(《奇效方》)。

蛇盘瘰疬,围接项上:用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阮氏方)。

积聚败血:通仙散:治男子败积,女人败血,不动真气。用荍麦面三钱,大黄二钱半,为末。卧时酒调服之。(《多能鄙事》)。

头风畏冷:李楼云:一人头风,首裹重绵,三十年不愈。予以荞麦粉二升,水调作二饼,更互合头上,微汗即愈。(《怪证奇方》)。

头风风眼:荞麦作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即效如神。

染发令黑:荞麦、针砂各二钱,醋和,先以浆水洗净涂之,荷叶包至一更,洗去。再以无食子、诃子皮各二两为末,每用二钱、大麦面二钱。醋和浆水调涂之,荷叶包至天明,洗去即黑。(《普济》)

绞肠沙痛:荞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方》)。

小肠疝气: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盐酒下五十丸。两月大便出白脓,去根。(孙天仁《集效方》)

【主治】作茹食,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士良。孙思邈曰: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

【主治】烧灰淋汁取碱熬干,同石灰等分,蜜收。能烂痈疽,蚀恶肉,去靥痣,最良。穰作荐,辟壁虱(时珍。《日华》曰:烧灰淋汁,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

【附方】新二。

噎食: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半钱。(《海上方》)。

壁虱蜈蚣:荞麦秸作荐,并烧烟熏之。

苦荞麦

(《纲目》)

【集解】时珍曰:苦荞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茎青多枝,叶似荞麦而尖,开花带绿色,结实亦似荞麦,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恶,农家磨捣为粉,蒸使气馏,滴去黄汁,乃可作为糕饵食之,色如猪肝。谷之下者,聊济荒尔。

【气味】甘、苦,温,有小毒。

时珍曰:多食伤胃,发风动气,能发诸病,黄疾人尤当禁之。

【附方】新一。

明目枕: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作枕,至老明目。(邓才《杂兴》)

(《别录》下品)

【释名】稌(音杜)、糯(亦作糯)。

时珍曰:稻稌者,粳、糯之通称。《物理论》所谓“稻者溉种之总称”是矣。本草则专指糯以为稻也。稻从舀(音函),象人在臼上治稻之义。稌则方言稻音之转尔。其性黏软,故谓之糯。

颖曰:糯米缓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

【集解】弘景曰:道家方药有稻米、粳米俱用者,此则两物也。稻米白如霜,江东无此,故通呼粳为稻耳,不知色类复云何也?

恭曰:稻者,穬、谷之通名。《尔雅》云:稌,稻也。粳者不黏之称,一曰籼。氾胜之云: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即并稻也,陶谓为二,盖不可解也。

志曰:此稻米即糯米也。其粒大小似秔米,细糠白如雪。今通呼秔、糯二谷为稻,所以惑之。按:李含光《音义》引《字书》解粳字云:稻也。秔字云:稻属也,不黏。粢字云:稻饼也。粢盖糯也。

禹锡曰:《尔雅》云:稌,稻。郭璞注云:别二名也。今沛国呼稌。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稌。《礼记》云:牛宜稌。《幽风》云:十月获稻。皆是一物也。《说文》云:秔,稻属也。沛国谓稻为糯。《字林》云:糯,黏稻也。秔,不黏稻也。然秔、糯甚相类,以黏不黏为异尔。当依《说文》以稻为糯。颜师古《刊谬正俗》云:本草稻米,即今之糯米也。或通呼粳、糯为稻。孔子云:食夫稻。周官有稻人。汉有稻田使者。并通指秔、糯而言。所以后人混称,不知稻即糯也。

宗奭曰:稻米,今造酒糯稻也。其性温,故可为酒。酒为阳,故多热。西域记: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亦可验矣。

时珍曰:糯稻,南方水田多种之。其性黏,可以酿酒,可以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饧,可以炒食。其类亦多,其谷壳有红、白二色,或有毛,或无毛。其米亦有赤、白二色,赤者酒多糟少,一种粒白如霜,长三、四分者。《齐民要术》糯有九格、雉木、大黄、马首、虎皮、火色等名是矣。古人酿酒多用秫,故诸说论糯稻,往往费辩也。秫乃糯粟,见本条。稻米 

【气味】苦,温,无毒。思邈曰:味甘。宗奭曰:性温。

颂曰:糯米性寒,作酒则热,糟乃温平,亦如大豆与豉、酱之性不同也。

诜曰:凉。发风动气,使人多睡,不可多食。

藏器曰: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小猫、犬食之,亦脚屈不能行。马食之,足重。妊妇杂肉食之,令子不利。

萧炳曰: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

士良曰: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合酒食之,醉难醒。

时珍曰:糯性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

【主治】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别录》)。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士良)。益气止泄(思邈)。补中益气。止霍乱后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大明)。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萧炳)。作糜一斗食,主消渴(藏器)。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时珍)。

【发明】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杨士瀛曰: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时珍曰: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附方】旧五,新十六。

霍乱烦渴不止: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杨氏《产乳》)。

消渴饮水:方同上。

三消渴病:梅花汤:用糯谷(炒出白花)、桑根白皮等分。每用一两,水二碗,煎汁饮之。(《三因方》)。

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汤下,三服即止。(《经验良方》)。

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熟,磨筛,入怀庆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调食。其味极佳,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秘方也。(《松篁经验方》)。

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用糯米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仍吹少许入鼻中。(《简要济众方》)。

劳心吐血:糯米半两,莲子心七枚,为末,酒服。孙仲盈云:曾用多效。或以墨汁作丸服之。(《澹寮》)。

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

小便白浊:白糯丸:治人夜小便脚停白浊,老人、虚人多此证,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主头昏重。用糯米五升(炒赤黑),白芷一两,为末,糯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馒头煎汤下。无此,用《局方》补肾汤下。若后生禀赋怯弱,房室太过,小便太多,水管蹇涩,小便如膏脂,入石菖蒲、牡蛎粉甚效。(《经验良方》)。

女人白淫: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醋汤下。(杨起《简便方》)。

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耆、芎䓖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产宝》)。

小儿头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缠蛇丹毒:糯米粉和盐,嚼涂之。(《济急方》)。

打扑伤损诸疮:寒食日浸糯米,逐日易水,至小满取出,日干为末,用水调涂之。(《便民图纂》)。

金疮痈肿,及竹木签刺等毒:用糯米三升,于端午前四十九日,以冷水浸之,一日两换水,轻淘转,勿令搅碎。至端午日取出阴干,绢袋盛,挂通风处。每用旋取,炒黑为末,冷水调如膏药,随疮大小,裹定疮口,外以布包定勿动,直候疮瘥。若金疮犯生水作脓肿甚者,急裹一、二食久,即不作脓肿也。若痈疽初发,才觉焮肿,急贴之,一夜便消。(《灵苑方》)。

喉痹吒腮:用前膏贴项下及肿处,一夜便消。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

竹木签刺:用前膏贴之,一夜刺出在药内也。

颠犬咬伤:糯米一合,斑蝥七枚同炒,蝥黄去之;再入七枚,再炒黄去之;又入七枚,待米出烟,去蝥为末。油调敷之,小便利下佳。(《医方大成》)。

荒年代粮:稻米一斗淘汰,百蒸百曝,捣末。日食一飧,以水调之。服至三十日止,可一年不食。(《肘后》)。

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

腰痛虚寒:糯米二升,炒熟,袋盛,拴靠痛处。内以八角茴香研酒服。(谈野翁《试验方》)

米泔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即消(时珍)。

【附方】旧一。

烦渴不止:糯米泔任意饮之,即定。研汁亦可。(《外台》)

糯稻花

【主治】阴干,入揩牙、乌须方用(时珍)。

稻穰

(即稻秆) 

【气味】辛、甘,热,无毒。

【主治】黄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黄为末,酒服(藏器)。烧灰,治坠扑伤损(苏颂)。烧灰浸水饮,止消渴。淋汁,浸肠痔。挼穰藉靴鞋,暖足,去寒湿气(时珍)。

【发明】颂曰:稻秆灰方,出刘禹锡《传信方》。云:湖南李从事坠马扑伤损,用稻秆烧灰,以新熟酒连糟入盐和,淋取汁,淋痛处,立瘥也。

时珍曰:稻穰煮治作纸,嫩心取以为鞋,皆大为民利。其纸不可贴疮,能烂肉。按:《江湖纪闻》云:有人壁虱入耳,头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用稻秆灰煎汁灌入,即死而出也。

【附方】旧一,新八。

消渴饮水:取稻穰中心烧灰。每以汤浸一合,澄清饮之。(危氏)

喉痹肿痛: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滚出痰,立愈。(《普济》)。热病馀毒,攻手足疼痛欲脱:用稻穰灰,煮汁渍之。(《肘后方》)。

下血成痔:稻藁烧灰淋汁,热渍三、五度,瘥。(崔氏《纂要》)。

汤火伤疮:用稻草灰,冷水淘七遍,带湿摊上,干即易。若疮湿者,焙干油敷,二、三次可愈。(《卫生易简方》)。

恶虫入耳:香油合稻秆灰汁,滴入之。(《圣济总录》)。

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一碗,隔绢淋汁三次,取汁,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神效。(《摘玄妙方》)。

小便白浊:糯稻草,煎浓汁,露一夜,服之。(同上)。

解砒石毒:稻草烧灰,淋汁,调青黛三钱服。(《医方摘要》)。

谷颖(谷芒也。作稳,非) 

【主治】黄病,为末酒服。(藏器)又解蛊毒,煎汁饮(《日华》)。

糯糠

【主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时珍)。

(音庚。《别录》中品)

【释名】秔(与粳同)。

时珍曰: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黏者为糯,不黏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

【集解】弘景曰:粳米,即今人常食之米,但有白、赤、小、大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可作廪米。

诜曰:淮、泗之间最多。襄、洛土粳米,亦坚实而香。南方多收火稻,最补益人。诸处虽多粳米,但充饥耳。

时珍曰:粳有水、旱二稻。南方土下涂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旱稻。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古者惟下种成畦,故祭祀谓稻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其种近百,名各不同,俱随土地所宜也。其谷之光、芒、长、短、大、细,百不同也。其米之赤、白、紫、乌、坚、松、香、否,不同也。其性之温、凉、寒、热,亦因土产形色而异也。真腊有水稻,高丈许,随水而长。南方有一岁再熟之稻。苏颂之香粳,长白如玉,可充御贡。皆粳之稍异者也。

粳米

【气味】甘、苦,平,无毒。

思邈曰:生者寒,燔者热。时珍曰: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

颖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人尤宜。

诜曰:常食干粳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同马肉食,发痼疾。不可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主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别录》)。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蜀本》)。补中,壮筋骨,益肠胃(《日华》)。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孟诜)。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好古)。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时珍。出《养生集要》)。常食干粳饭,令人不噎(孙思邈)。

【发明】诜曰:粳米赤者粒大而香,水渍之有味益人。大抵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惟江南人多收火稻贮仓,烧去毛,至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也。

宗奭曰:粳以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乃佳。

颖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各处所产,种类甚多,气味不能无少异,而亦不大相远也。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入药之功在所略尔。

好古曰:《本草》言粳米益脾胃,而张仲景白虎汤用之入肺。以味甘为阳明之经,色白为西方之象,而气寒入手太阴也。少阴证桃花汤,用之以补正气。竹叶石膏汤,用之以益不足。

时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迟粳、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者入肺而解热也。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耳。

【附方】旧二,新十。

霍乱吐泻,烦渴欲绝:用粳米二合研粉,入水二盏研汁,和淡竹沥一合,顿服。(《普济》)。

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吴内翰家乳母病此,服之有效。(《普济方》)。

自汗不止:粳米粉绢包,频频扑之。

五种尸病:粳米二升,水六升,煮一沸服,日三。(《肘后》)。

卒心气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肘后方》)。

米症嗜米,有人好哑米,久则成症,不得米则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少时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方》)。

小儿初生三日,应开肠胃、助谷神者:碎米浓作汁饮,如乳酪,频以豆许与儿饮之。二七日可与哺,慎不得与杂药也。(《肘后方》)。

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肉,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扑之,肌肤自生。(《普济方》)。小儿甜疮,生于面耳:令母频嚼白米,卧时涂之。不过三、五次,即愈。

荒年辟谷:粳米一斗,酒三升渍之,曝干又渍,酒尽止。取出稍食之,可辟三十日。足一斛三升,辟谷一年。(《肘后方》)。

胎动腹痛,急下黄汁:用粳米五升,黄耆六两,水七升,煎二升,分四服。(《圣惠》)。

赤根疔肿: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淅二泔

【释名】米渖。

时珍曰:淅,音锡,洗米也。沈,汁也。泔,甘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曰淅二泔。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时珍)。

【发明】戴原礼曰:风热赤眼,以淅二泔睡时冷调洗肝散、菊花散之类,服之。

【附方】新四。

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锺,日三次。(《普济方》)

鼻出衄血:频饮淅二泔,仍以真麻油或萝卜汁滴入之。(《证治要诀》)

鼻上酒齇:以淅二泔食后冷饮。外以硫黄入大菜头内,煨碾涂之。(《证治要诀》)。

服药过剂,闷乱者:粳米渖饮之。(《外台》)。

炒米汤

【主治】益胃除湿。不去火毒,令人作渴(时珍)。

粳谷奴(谷穗煤黑者) 

【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时珍。出《千金》)。

禾秆

【主治】解砒毒,烧灰,新汲水淋汁滤清,冷服一碗,毒当下出(时珍。出《卫生易简方》)。

(音仙。《纲目》)

【释名】占稻(《纲目》)、早稻。

时珍曰:籼,亦粳属之先熟而鲜明之者,故谓之籼。种自占城国,故谓之占。俗作黏者,非矣。

【集解】时珍曰:籼似粳而粒小,始自闽人,得种于占城国。宋真宗遣使就闽取三万斛,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皆有之。高仰处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

籼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时珍)。

【主治】反胃,烧灰淋汁温服,令吐。盖胃中有虫,能杀之也(《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