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设使到七日来。以阴阳俱紧之脉。不发热反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也。反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病有水气为兼症。当于温里之中。寓镇奠之义。盖兼水气。则不特寒邪。亦湿寓焉。如二三日不已。就脏邪言也。至四五日腹痛。必隐隐常痛。乃寒湿凝滞之象。

非时痛时止之热痛也。且寒湿痛必兼满。按之少可。而非热痛不欲近人也。且验小便不利。湿盛而气壅也。单为寒。色白且利。兼湿。虽白不利。此寒热之可据者也。且单寒。则身体骨节痛而不沉重。兼湿。则沉重多而痛少。故先言沉重。后言疼痛。就缓急言也。或自下利。亦湿邪下注。惟小便不利。则大便湿行。种种审谛。知其人有水气兼寒邪。得中少阴。亦如太阳有水气。更感风寒。

以水气为兼病。而治法必当更为推求也。咳呕皆水气上逆。亦有小便自利者。则寒湿又兼虚气不能收摄之故。膀胱与肾表里。水气浸淫于腑。阴寒固冱于脏。法当温脏回阳。以治寒邪。燥脾暖土。

以制水气。故主真武汤。而以附子治寒邪。其余治水气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目】魏荔彤曰。腹痛小便不利。乃热在下焦。熏蒸中焦。使气化因热郁不行。大便因热盛而自利也。利久不止。肠胃间秽浊之物。如脓带血。尽随大便而下。热不消。利不止。危矣。故用本汤以固涩之。

【纲】仲景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

【目】庞安常曰。下利。里寒也。身疼。表寒也。先温里。从本治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目】魏荔彤曰。此申解少阴热邪。散见四末。热极似寒。手足逆冷之症。不可误认为寒。逆而妄治也。少阴病。热邪能弥漫于上下。亦能流行于四肢。可以为热厥似寒厥以误人。此少阴病热极似寒。寒极似热。大有真假。当详为考辨。不可就病言病。失毫厘而谬千里也。如四逆。本寒邪也。

或咳或悸。即热邪上冲。咽痛心烦之变出者也。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即热邪下行。热在膀胱。下血下脓之变出者也。然则此逆非寒逆。直可名之曰热逆也。夫热。但厥不逆。兹何以曰热逆。不知寒固逆而厥。热逆亦厥。有阴阳不顺接之厥在内。有真热似寒之厥亦在内。不容不严辨也。于此等症。必合脉与症以为辨。他条沉数二字。原足以定传经之热邪。合观诸条脉沉。复微而紧细。又足以定直中之寒邪。再按他条之症口中和三字。亦足以知内为真寒。咽中痛三字。亦足以知内为真热。明乎此。则少阴前篇之大热似寒。少阴后篇之大寒似热。俱可洞如观火矣。此皆最要之处。

生死关头。温凉失度。顷刻人亡。岂细故乎。仲师于此用四逆散。名亦四逆也。而汤散之义不同也。

凡厥逆中。自有寒湿杂合。所谓阴阳不顺接也。至于诸痛。亦必杂合交结方痛。故药亦杂合。

然后专寒专热之品。可开结止痛也。泄利至于下重。即滞下之意。金匮要略主用小柴胡。亦杂合寒热之治。故四逆散一方。近小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