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六七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目】朱肱曰。足太阴脾之经。为三阴之首。其脉布于脾胃。络于嗌喉。故病患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知太阴经受病也。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下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沉细。此足太阴脾经受病也。伤寒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温者。系太阴也。自利不止。属太阴也。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理中汤也。腹满脉浮者。

可桂枝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魏荔彤曰。脉浮缓。手足温。此近太阳中风。而手足不能发热。则脾脏素有湿邪。与风寒变热之邪相溷。所以不能作大热于外。而实蓄深热于内。明其系在太阴。身当发黄。同于太阳发黄等症。

蓄热于里之义也。若小便利。湿泄而热去。故不能发黄。在阳明篇已言之。重见于此者。彼以太阳初入阳明者言。其脾素有湿。则不能成胃实。表邪热入。止为发黄症。盖胃实本津液内竭。盛热成实之症。既有湿邪。亦津液也。故不成胃实而成发黄。迨七八日热邪久已耗液。故复成胃实。以大便硬为验。仲师于彼。指之为阳明病。起见与太阴病迥不同也。此条亦由太阳初入。然病终不归阳明。故仲师指出太阴脾家实。当风寒变热传入。特以脾素湿。则邪热之投湿如烟投水。俱趋于脾而为患也。故不能发黄。以上均于阳明所言同。但此至七八日。不惟大便不硬。却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者。病之初入同。病之去向分也。热胜湿。遂成胃实便硬。湿胜热。湿留而热欲去。遂成脾实下利。此胃实脾实之分关。不出湿热二字也。湿。阴邪凝滞。可以留。热阳邪迅捷。必欲出。小便既泄不尽。又不发黄。热从何出。必随湿下流。归于大便。平日为泄为热所停蓄腐秽之物。无不随之而去。有不容自已之势也。此脾实系太阴。胃实属阳明。止在湿热分关。遂为两经判然之症也。至二条俱未出方。盖阳明则胃实。宜四承气随人调剂。

太阴则脾实下利。未利前。如何除湿燥土。既利后。如何补中益脾。或兼除湿清热。又在人审量焉。

且使腐秽一泻得愈。亦可不必方治矣。

喻昌曰。太阴脉本缓。故浮缓虽类太阳中风。然手足自温。则不似太阳之发热。更不似少阴厥阴之四逆与厥。所以系在太阴。不能发黄。以上与阳明篇中语句皆同。但彼以胃实而便硬。其症复转阳明。此以脾实而下秽腐。其症止属太阴耳。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其症又与少阴无别。

而腐秽尽。利当自止。则不似少阴之烦躁有加。下利漫无止期也。况少阴之烦而下利。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仍为欲愈之候。若不辨析。误以四逆法治之。反增危矣。

【纲】仲景曰。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目】虞抟曰。脾气虚而邪气盛。故脉反实也。

【纲】仲景曰。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宜减之。以其胃气弱。易动故也。

【目】喻昌曰。此段叮咛。与阳明篇中互发。阳明曰不转失气。曰先硬后溏。曰未定成硬。皆是恐伤太阴脾气。此曰脉弱便利。减用大黄、芍药。又恐伤阳明胃气也。

【纲】仲景曰。恶寒。脉微。而复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目】朱肱曰。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微。或沉细。属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理中汤也。若发热微恶寒者。属柴胡桂枝汤也。

鳌按。以其恶寒未罢。故宜四逆。以其脉微为无血。故宜加人参。

【纲】仲景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目】朱肱曰。问古人以四日太阴症发。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曰。不然。有太阴症。

脉大胸满多痰者。可吐之。脉大而无痰症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泄之。瓜蒂栀豉。随症施用。不可以日数拘也。

魏荔彤曰。邪自太阳。而阳明。而少阳。递及太阴。法当还升之少阳。使由少阳之半表。透太阳之表。亦兼在阳经之治也。太阴病而脉不沉缓。却见浮。则传入阴经之邪。复思远阳而去也。可急发汗。俾得外越。而病可已矣。在太阳麻黄为发汗。桂枝为解肌。此言桂枝发汗。非发汗即解肌也。盖用桂枝汤中芍药。引桂姜之辛温入阴分。而驱传入之邪。所谓阳因阴用也。且桂芍俱能走肝。

更可引太阴之邪。由少阳传入者。还回少阳而出。此桂枝汤但见太阴脉浮即可汗。未可拘风因用桂枝。寒因用麻黄之说也。邪在太阳阳明。尚分风寒两因之来路。及由阳明而少阳。已不可复分。

更传太阴。岂能分风因寒因哉。再者。麻黄汤一概辛热。不能入阴分。即寒因可辨。亦不宜用。兼之无隔少阳而驱入太阳之理。麻黄汤之力。但轻清上升。达于太阳。亦不能假少阳之道也。故不言麻黄汤。非漏也。亦非举桂枝以概之也。知此则太阴邪之出路。必由少阳以返太阳。而他说俱不足以惑之矣。

麻黄汤之走阴分。在营血则能入。以在太阳之表。入三阴之阴分。则不能入。以其升而不降也。

此亦宜知。

【纲】仲景曰。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目】方中行曰。四肢烦疼者。脾主四肢。亦风淫末疾之明验也。

魏荔彤曰。脉见长则邪自太阴欲还复少阳必矣。脾为脏里。经邪内陷。则症见腹满痛。吐不能食等症。若经邪欲外出。则症见于四末。而不久于内陷可知矣。于是阳微阴涩。邪已有浸浸透至营卫之势。兼以弦长。见少阳之门户辟。

而生发之气已动矣。更得四末之间。蠢然烦疼。汗出发热。其邪纯回太阳矣。邪不由太阳而去。乌能自止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