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果部上品

豆蔻

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

《图经》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暴干者,煎汤服之,极能除冷气,止霍乱,消酒食毒,甚佳。

《药性论》云:草豆蔻,可单用,能主一切冷气。

陶隐居云: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常含之。其五和糁中物皆宜人。廉姜,最温中下气;益智,热;枸橼,温;甘蕉、麂目并小冷尔。糁,素感切。枸,音矩。橼,音沿。麂,音几。

《唐本》注云: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赤似杜若。枸橼,性冷,陶云温,误尔。

今注:此草豆蔻也,下气止霍乱。

《日华子》云:豆蔻花,热,无毒。下气,止呕逆,除霍乱,调中补胃气。消酒毒。又云:山姜花,暖,无毒。调中下气,消食,杀酒毒。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杜若。春花在#1穗端,如#2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今苑中亦种之。

《海药》云: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千金方》: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末,以木瓜生姜汤下半钱。

《衍义》曰:豆蔻,草豆蔻也,味极辛,微香。此是对肉豆蔻而名之。若作果,则味不和。不知前人之意,编入果部,有何意义?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花性热,淹置京师,然味不甚美,微苦。必为能消酒毒,故为果。花干则色淡紫。

藕实茎

味甘,平、寒,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一名莲。生汝南池泽。八月采。

《图经》曰:藕实茎,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其叶名荷。谨按:《尔雅》及陆机疏谓:荷为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加遐二音或作葭;其本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其实莲,上谓房也;其根藕。凡此数物,今人皆以中药。藕,生食其茎,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及解酒食毒。花,镇心,益颜色,入香尤佳。荷叶,止渴,杀蕈毒。今妇人药多用荷叶者。叶中蒂,谓之荷鼻。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实,主益气。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沉水者,谓之石莲。陆机云:可磨为饭,如粟饭,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医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又治哕逆,以实人六枚,炒赤黄色,研末,冷热水半盏,和服,便止。惟苦薏不可食,能令人霍乱。大抵功用主血多效。蒻音若。

《药性论》云:藕汁亦单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既#3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

陶隐居云:此即今莲子,八月、九月取坚黑者,干捣破之。花及根并入神仙用。今云茎,恐即是根,不尔不应言甘也。宋帝时,大官作血 ,庖人削藉皮误落血中,遂皆散不凝,医用藕疗血多效。

《唐本》注云:《别录》云:藕,主热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喜。

陈藏器云:荷鼻,味苦,平,无毒。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即荷叶蒂。又叶及房,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郑玄云:芙蕖茎曰荷。的中薏,食之令人霍乱。

陈士良云:莲子心,生取为末,以米饮调下三钱,疗血、渴疾。产后渴疾,服之立愈。

《日华子》云:藕,温。止霍乱,开胃消食,除烦止闷,口干渴疾。止怒,令人喜。产后血闷,生研服亦不妨,可及金疮并伤却#4,止暴痛。蒸煮食,大开胃。节,冷。解热毒,消瘀血。产后血闷,合地黄生研汁,热酒并小便服,并得。又云:莲子,温,并石莲。益气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莲的。莲子心,止霍乱。又云:荷叶,止渴,落胞,杀蕈毒,并产后口干,心肺燥,烦闷,入药炙用之。又云:莲花,暖,无毒。镇心,轻身,益色,驻颜。入香甚妙。忌地黄、蒜。

孟诜云:藕,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其产后忌生冷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又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与蜜伺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仙有贮石莲子及干藕经千年者,食之至精矣。又云:莲子,性寒,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生食微动气,蒸食之良。又熟去心,为末,蜡蜜和丸。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饥。此方仙家用尔。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此生水中。叶名荷,圆径尺余。《尔雅》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是也。《尔雅》释曰: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叶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郭云:蔤,下#5白蒻在泥中者。今江东人呼荷叶#6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华名,或用根子为母叶号。此#7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也。陆机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俚语云苦如薏,是也。

孙真人云:莲子不去心食,成霍乱。

《食医心镜》云:藕实,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令人欢心,止渴去热,轻身耐老,不饥延年。其根止热渴,破留血,生肌。久服令人悦泽矣。

《圣惠方》:治时气烦渴。用生藕汁一半#8盏,入生蜜一合,令匀,分为二服。又方:治扑打坠损,恶血攻心,闷乱疼痛。以火干荷叶五斤,烧令烟尽,细研。食前以童子热小便一小盏,调三钱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坠马,积血心腹,唾血无数。干花#9根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经验后方》:主吐血咯血。以荷叶焙干为末,米汤下二钱匕。

《梅师方》:治产后余血不尽,奔上冲心,烦闷腹痛。以生藕汁一#10升饮之。

《救急方》:治产后血不尽,疼闷心痛。荷叶熬令香,为末,煎水下方寸匕。

《集验方》:治漆疮。取莲叶干者一斤,水一斗,煮取二#11升,洗疮上,日再,即差。

《衍义》曰:藕实,就蓬中干者为石莲子,取其肉,于砂盆中干,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为末,少入龙脑为汤点,宁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红千叶、白千叶者,皆不实。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莲为佳。今禁中又生碧莲,亦一瑞也。

橘柚

味辛,温,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轻身长年。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生江南。十月采。

《图经》曰: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旧说小者为橘,大者为柚。又云:柚似橙而实酢,大于橘。孔安国注《尚书》:厥包橘柚。郭璞注《尔雅》柚条皆如此#12说。又闽中、岭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黄白色而大;襄、唐间柚,色青黄而实小。皆味酸,皮厚,不堪入药。

陶隐居云:此是说其皮功尔。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胜橘。北人亦用之,并以陈者为良。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也。今此虽用皮,既是果类,所以犹宜相从。柚子皮乃可服,而不复入药。用此应亦下气。

《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按《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郭璞云:柚似橙,而大于橙。孔安国云:大曰柚,小日橘,皆为甘酸。

今注:自木部今移入此。

陈藏器云:橘、柚本功外,中实冷。酸者聚痰,甜者润肺。皮堪入药,子非宜人。其类有朱柑、乳柑、黄柑、石柑、沙柑。橘类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黄淡子。此辈皮皆去气调中,实总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本经》合入果部,宜加实字,入木部非也。岭南有柚,大如冬瓜。

《日华子》云:橘,味甘、酸。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又云: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癖。又云:核,治腰痛,膀胱气,肾疼#13,炒去壳,酒服,良。橘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也。又云:柚子,无毒。治妊孕人吃食少并口淡,去胃中恶气,消食,去肠胃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橘皮,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孟诜云:橘,止泄痢。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下气不如皮。穰不可多食,止气。性虽温,止渴。又,干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又,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加少蜜为丸。每日食前饮下三十丸,下腹脏间虚冷气。脚气冲心,心下结硬#14,悉主之。

《食医心镜》云:主胸中伏热,下气消痰,化食。橘皮半两,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肘后方》:治卒失声,声咽不出。橘皮五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验后方》:治膈下冷气及酒食饱满。常服青橘皮四两,盐一两,分作四分,一分无用,汤浸青橘皮一宿,漉出去穰,又用盐三分,一处拌和匀,候良久,铫子内炒微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半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放温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汤点亦妙。

《孙尚药方》:治诸吃噫。橘皮二两,汤浸去瓤,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热顿服。更加枳壳一两,去瓤炒,同煎之服,效。

《集验方》:治腰痛不可忍。橘子仁炒研为末。每服一钱,酒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空心服。

《衍义》曰:橘、柚,自是两种,故曰一名橘皮,是元无柚字也。岂有两等之物,而治疗无一字别者,即知柚一字为误。后人不深求其意,谓柚字所惑,妄生分别,亦以过矣。且青橘与黄橘,治疗尚别,矧柚为别种也。郭璞云:柚似橙而大于橘,此即是识橘、柚者也。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后世亦以柚皮为橘皮,是贻无穷之患矣。去古既远,后之贤者亦不#15以意逆之耳。橘惟用皮与核。皮,天下甚所须也,仍汤浸去穰,余如《经》与《注》。核、皮二者须自收为佳。有人患气嗽将期,或教以橘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丸如桐子大,食后、夜卧,米饮服三五十丸。兼旧患膀胱,缘服此皆愈。然亦取其陈皮入药,此六陈中一陈也。肾疰、腰痛、膀胱气痛,微炒核,去壳为末,酒调服,愈。

大枣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八月采,暴干。三岁陈核中人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生枣,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河东平泽。杀乌头毒。燔音烦。

《图经》曰:大枣,干枣也。生枣并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绛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谨按:枣之类最多,郭璞注《尔雅》:枣,壶枣。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腰枣。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櫅,白枣。云:即今枣子,白乃熟。樲,酸枣。云:木小实酢者。遵,羊枣。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尖#16枣。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苦枣。云:子味苦者。皙,无实枣。云:不着子者。还味,稔枣。云:还味,短味也。而酸枣自见别条,其余种类非一,今园圃皆种莳之,亦不能尽别其名。又其极美者,则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櫅,子兮切。稔,五审切。

陶隐居云: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者,形大,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尔。江东临欣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南枣大恶,殆不堪啖。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唐本》注云:《别录》云:枣叶散,服使人瘦,久即呕吐。揩热痱疮良。

《日华子》云:干枣,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牙齿有病人切忌啖。凡枣不宜合生葱食。又云:枣叶,温,无毒。治小儿壮热,煎汤浴,和葛粉裛痱子佳,及治热瘤。

禹锡云:按孟诜云:干枣,温。主补津液,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人,主恶气,卒疰忤。又,疗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草麻子三百颗,去皮,二味和捣,绵裹塞耳鼻。日一度易,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之。又方:巴豆十粒,去壳生用。松脂同捣,绵裹塞耳。又云: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生者食之过多,令人腹胀。蒸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食疗》云:枣和桂心、白瓜人、松树皮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软枣,温。多食动风,发冷风咳嗽。

《圣惠方》:令发易长。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之傅发,即长。

《外台秘要方》:痔发疼痛。肥大枣一枚剥去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傅枣瓤上,内下部,差。

《梅师方》: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绞痛。以枣十四枚,烧令焦,为末,以小便服。

《衍义》曰:大枣,今先青州,次蒲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止可充食用。又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以其甘,故多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长。此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内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


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

《图经》曰:栗,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阴,今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极类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有房,汇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杏,中子惟一二,将熟则罅拆子出。凡栗之种类亦多,《诗》云:树之莘栗。陆机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冀#17、扬宣#18饶,吴越彼#19城表里皆栗,惟濮阳及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曝干,去其木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壳煮汁饮,止反胃及消渴。木皮主疮毒,医家多用。莘音榛。

陶隐居云:今会稽最丰,诸暨栗形大,皮厚不美。剡及始丰,皮薄而甜。相传有人患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若饵服,故宜蒸曝之。暨音既。剡,时冉切。

《唐本》注云:栗作粉,胜于菱芡。嚼生者涂疮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捣为散,蜜和涂肉,令急缩。毛壳,疗火丹,疗毒肿。实饲孩儿,令齿不生。树白皮水煮汁,主溪毒。断音段。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二三丈,叶似栎,花青黄色,似胡桃花。实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栗,二树皆大。又有茅栗,似栗而细,其树虽小,然叶与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今所在皆有之。

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又,树皮,主瘅疮毒。谨按:宜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药大,无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生栗可于热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热?热则拥气。生即发气。故又#20煨杀其木气耳。

《肘后方》: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生栗袋盛,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

《衍义》曰:栗,欲干莫如曝,欲生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疳亦不知。所谓补肾气者,以其味咸,又滞其气尔。湖北路有一种栗,顶圆末尖,谓之旋栗。《图经》引《诗》言莘栗者,谓其象形也。

葡萄

味甘,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

《图经》曰: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极,长大,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开花极细而黄白色。其实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圆锐亦二种。又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酿酒。馑按《史记》云:大宛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十数岁不败。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种之,中国始有。盖北果之最珍者。

《药性论》云:葡萄,君,味甘、酸。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陶隐居云:魏国使人多赍来,状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北国人多肥健耐寒,盖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橘之变于河北矣。人说即此间蘡薁,恐如彼之根类橘耶。

《唐本》注云;蘡薁与葡萄相似,然蘡薁是千岁蔂。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酿之自成酒。蘡薁、山葡萄,并堪为酒。陶云:用藤汁为酒,谬矣。蘡,于庚切。薁,于六切。

《衍义》曰:葡萄,先朝西夏持狮子来献,使人兼赍葡萄遗州郡,比中国者皆相似。最难干,不干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李白所谓胡人岁献葡萄酒者是此。疮疱不出,食之尽出。多食皆昏人眼。波斯国所出,大#21者如鸡卵。

鸡头实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一名雁喙实,一名芡。生雷泽池泽。八月采。芡音俭。

《图经》曰:鸡头实,生雷泽,今处处有之,生水泽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俗谓之鸡头盘。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其茎?之嫩者,名蔿?,人采以为菜茹,八月采实。服饵家取其实并中子,捣烂暴干,并捣下筛,熬金樱子煎和丸服之。云补下益人,谓之水陆丹。经传谓其子为芡。

陶隐居云:此即今蔿子形上花似鸡冠,故名鸡头。仙方取此并莲实合饵,能令小儿不长,正尔。食之亦当益人。蔿音苇。

《唐本》注云:此实去皮作粉,与菱粉相似,益人胜菱。菱音陵。

《日华子》云:鸡头,开胃助气。根可作蔬菜食。

《淮南子》云:鸡头已瘘颈疾,幽人谓之雁头。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此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鸡头,实若石榴,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孟诜云:鸡头作粉食之,甚妙。是长生之药,与小儿食,不能长大,故驻年耳。生食动风冷气,蒸之,于烈日晒之,其皮即开。亦可舂作粉。

陈士良云:此种虽生于水,而有软根名?菜。主小腹结气痛,宜食。

《经验后方》:治益精气,强志意,聪利耳目。以鸡头实三合,煮令熟,去壳,研如膏,入粳米一合煮粥,空心食之。

《衍义》曰:鸡头实,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塘泺居人采得,舂去皮,捣人为粉,蒸渫作饼,可以代粮,食多不益脾胃气,兼难消化。

蓬蘽

味酸,咸,平,无毒。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又疗暴中风,身热大惊。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一名陵蘽,一名阴虆。生刑山平泽及冤句。蘽,力轨切。

《图经》曰:蓬虆,覆盆苗茎也。生荆山平泽及冤句。覆盆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并处处有之,而秦、吴地尤多。苗短不过尺,茎、叶皆有刺。花白,子赤黄,如半弹丸大,而下有茎承如柿蒂状。小儿多食其实。五月采其苗,叶采无时。江南人谓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开,十月而实成。功用则同,古方多用。笮其子取汁,合膏涂发不白。挼叶绞汁滴目中,去肤赤,有虫出如丝钱即效。

陶隐居云:李云即是人所食莓尔。今注是覆盆苗茎也。陶言蓬虆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颜者。盖根、苗相近尔。李云莓也。按《切韵》莓是覆盆草也。又蘽者,藤也。今据蓬虆之名,明其藤蔓也。《唐本》注云:蓬虆、覆盆,一物异名,本谓实,而非根。此亦误矣。亦如蜀漆与常山异条,芎藭与蘼芜各用。今此附入果部者,盖其子是覆盆子也。莓,音茂。

陈藏器云:变白,不老,佛说云苏蜜那花点灯,正言此花也。乍取汁,合成膏,涂发不白。食其子,令人好颜色,叶挼绞取汁,汁滴目中,去肤赤,有虫出如丝钱。其类有三种,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余不堪入药,今人取茅莓当覆盆,误矣。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诸家本草皆说是覆盆子根,今观采取之家,按草木类所说自有蓬虆,似蚕莓子,红色。其叶似野蔷薇,有刺,食之酸、甘。恐诸家不识,误说是覆盆也。

《衍义》曰:蓬虆,非覆盆,别是一种,虽枯败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见用,此即贾山策中所言是也。

覆盆子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五月采之。

《图经》曰:文具蓬虆条下。

《药性论》云:覆盆子,臣,微热,味甘、辛。能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阴痿,能令坚长。

《陶隐居》云:蓬虆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颜者也。覆盆是实名,李云是莓,今莓子乃似覆盆之形。而以津汁为味,其核微细。药中用覆盆子小异。此未详孰是?

《唐本》注云:覆盆,蓬虆,一物异名,本谓实,非根也。李云莓子,近之矣。其根不入药用。然生处不同,沃地则子大而甘,瘠地则子细而酸。此乃子有甘、酸,根无酸味。陶景以根酸、子甘,将根入果,重出子条,殊为孟浪。

今注:蓬虆,是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虆之子也。陶注、唐注非尔。今用覆盆子补虚续绝,强阴#22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日华子》云:莓子,安五脏,益颜色,养精气,长发,强志,疗中风身热及惊。又有树莓,即覆盆子。

孟诜云: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麦田中得之良。采得及烈日晒干,兔烂不堪。江东亦有,名悬钩子。大小形异,气味、功力同。北土即无悬钩,南地无覆盆,是土地有前后生,非两种物耳。

《衍义》曰:覆盆子,长条,四五月红熟,秦州甚多,永兴华州亦有。及时,山中人采来卖。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樱桃许大,软红可爱,失采则就枝生蛆。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盖,如此取名。食之多热,出#23时五六分熟便可采。烈日曝,仍须薄绵蒙之。今人取汁作煎为果,仍少加蜜,或熬为稀汤,点服,治肺虚寒。采时着水则不堪煎。

樱桃

味甘。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

陶隐居云:此即今朱樱,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与前樱桃相似。恐医家滥载之,未必是今者尔。又,胡颓子凌冬不凋,子亦应益人。或云:寒热病不可食。

《唐本》注云:叶捣傅蛇毒。绞叶汁服,防蛇毒内攻。

《日华子》云:樱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禹锡云:按孟诜云:樱桃,热。益气,多食无损。又云:此名樱,非桃也。不可多食,令人发暗风。东#24根,疗寸白、蛔虫。

《衍义》曰:樱桃,孟诜以为樱非桃类。然非桃类,盖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谓如木猴梨、胡桃之类,亦取其形相似尔。古谓之含桃,可荐宗庙,《礼》云先荐寝庙者是此。唐˙王维诗云:纔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乌衔残。小儿食之,纔过多无不作热。

芰实

味甘,平,无毒。主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名菱。芰音伎。

《图经》曰:芰,菱实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浮水上,花黄白色,花落而实生,渐向水中乃熟。实有二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两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谓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东人曝其实人,以为米,可以当粮。

陶隐居云:庐江间最多,皆取火燔以为米充粮。今多蒸曝,蜜和饵之,断谷长生。水族中又有菰首,性冷,恐非上品。被霜后食之,令阴不强。又不可杂白蜜食,令生虫也。菰音孤。

《唐本》注云:芰作粉,极白润,宜人。

孟诜云:菱实,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粮。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又云:令人脏冷,损阳气,痿茎。可少食。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矣。

《食疗》云:神仙家用,发冷气。人含吴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胀矣。

《衍义》曰:芰,今世俗谓之菱角,所在有。煮熟取人食之,代粮,不益脾。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和合治疗,未闻其用。有食生芰多则利及难化,是亦性冷。

橙子皮

味苦、辛,温。作酱醋香美。散肠胃恶气,消食,去胃中浮风气。其瓤,味酸,去恶心,不可多食,伤肝气。又,以瓤洗去酸汁,细切,和盐、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风。其树亦似橘树而叶大,其形圆,大于橘而香,皮厚而皱。八月熟。

《图经》曰:文具附橘柚条下。

禹锡云:按陈士良云:橙子,暖,无毒。行风气,发虚热,疗瘿气,发瘰疬,杀鱼虫毒。不与槟榔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食镜#25》云:温。去恶心,胃风。取其皮和盐贮之。又,瓤,去恶气。和盐、蜜细细嚼之。

雷公云:味苦、辛,无毒。

《衍义》曰:橙子皮,今人止以为果,或取皮合汤待宾,不见入药。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果部中品

梅实

味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止下痢,好唾,口干。生汉中川谷。五月采,火干。

《图经》曰:梅实,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其生实酢而损齿,伤骨,发虚热,不宜多食之,服黄精人尤不相宜。其叶煮浓汁服之,已休息痢。根,主风痹。出土者不可用。五月采其黄实,火熏干作乌梅。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陶隐居云:此亦是今乌梅也,用当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黄精人,云禁食梅实。

《唐本》注云:《别录》云:梅根,疗风痹,出土者杀人。梅实,利筋脉,去痹。

陈藏器云:梅实本功止渴,令人膈上热。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梅叶捣碎汤洗,衣易脱也。嵩阳子云: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不脆。余试之验。

《日华子》云:梅子,暖。止渴。多痰#26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根、叶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又云:白梅,暖,无毒。治刀箭,止血,研傅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梅核人亦可单用,味酸,无毒。能除烦热。萧炳云:今人多用烟熏为乌梅。

孟诜云:乌梅,多食损齿。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内下部,少时即通。谨按: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内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圣惠方》:主伤寒,下部生?疮。用乌梅肉三两,炒令燥,杵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十丸。又方:治痰厥头痛。以十个取肉,盐二钱,酒半盏,合煎至七分,去滓,非时温服,吐即佳。又方:治痢下积久不差,肠垢已出。以二十个,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食前分为二服。《肘后方》同。

《外台秘要方》:治下部虫啮。杵梅、桃叶一斛,蒸之,令极热,内小器中,大布上坐,虫死。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内大钱二七枚,煮取二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可分之再服。又方:治手指忽肿痛,名为代指。以乌梅人杵#27,苦酒和,以指渍之,须臾差。

《葛氏方》:治赤白痢,下部疼重。以二十枚打碎,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经验方》:治马汗入肉。用乌梅和核,烂杵为末,以头醋和为膏。先将疮口以针刺破,但出紫血,有红血出,用帛拭干,以膏傅上,以帛缚定。

《梅师方》: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盐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简要济众方》:治消渴,止烦闷。以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之。

《鬼遗方》:治一切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傅上,恶肉立尽,极妙。

《衍义》曰:梅实,食梅则津液泄,水生木也。液泄,故伤齿。肾属水,外为齿,故也。王叔和曰:膀胱、肾合为津液#28,此语虽鄙,然理存焉。熏之为乌梅,曝干藏蜜器中,名白梅。

木瓜

实味酸,温,无毒。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图经》曰:木瓜,旧不着所出州土。陶隐居云:山阴兰亭尤多,今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其木状若柰,花生于春末而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尔雅》谓之楙。郭璞云:实如小瓜,酢,可食,不可多,亦不益人。宣州人种莳尤谨,遍满山谷。始实成,则镞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文如生。本州岛以充土#29贡焉。

陶隐居云:山阴兰亭尤多,彼人以为良果,最疗转筋。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亦不可解。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经。又有榠樝,大而黄,可进酒去痰。又,樝子,涩,断痢。《礼》云:梨曰攒之。郑公不识樝,乃云是梨之不臧者。古亦以柤为果,不#30则不入例尔。榠音冥,樝音查。

陈藏器云:木瓜本功外,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又,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徽者更佳。又止呕逆,心膈痰唾。

《日华子》云:木瓜,止吐泻,责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呕逆,痰唾等。根、治脚气。

孟诜云:木瓜,谨按:枝叶煮饮之,亦治霍乱。不可多食,损齿及骨。又,脐下绞痛。木瓜一两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差。又云:樝子,平。损齿及筋,不可食。亦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与木瓜功稍等,余无有益人处。江外常为果食。

禹锡云:按《蜀本》注:其树枝状如柰,花作房生,子形似栝楼#31,火干甚香。《尔雅》云:楙#32,木瓜。注云:实#33如小瓜,酢可食,然多食亦不益人。又《尔雅》注:樝似梨而酢涩。

雷公云:凡使,勿误用和圆子、蔓子、土伏子,其色样外形真似木瓜,只子味效并向裹子各不同。若木瓜,皮薄,微赤黄,香,甘、酸,不涩。调荣卫,助谷气。向里子头尖一面,方是真木瓜。若和圆子,微黄,蒂租,子小圆,味涩、微咸,伤人气。

《食疗》云:主呕啘风气。又吐后转筋,煮汁饮之甚良。脚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差。煮木瓜时,入一半酒同煮之。

《衍义》曰: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铅霜涂之,则失醋味,受金之制,故如是。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为佳,其味和美,至熟止,青白色,入药,绝有功,胜宣州者,味淡。此物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此物不可阙。


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癖不足。

《图经》曰:柿,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柿之种亦多,黄柿生近京州郡;红柿南北通有;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椑柿出宣、歙、刻、襄、闽、广诸州,但可生啖,不堪干。诸柿食之皆善#34而益人,椑柿更压丹石毒耳。其干柿火干者,谓之乌柿,出宣州、越州。性甚温,人服药口苦欲逆,食少许当止,兼可断下。

陶隐居云:柿有数种,云今乌柿,火熏者,性热,断下,又疗狗啮疮。火煏者亦好,日干者性冷。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生柿弥冷。又有椑,色青,惟堪生啖,性冷复甚于柿,散石热家啖之,亦无嫌。不入药用。煏,皮逼切。椑音卑。

《唐本》注云:《别录》云:火柿主杀毒,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软熟柿解酒热,止口干,压胃间热。

陈藏器云:柿本功外,日干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剡县火干者,名乌柿。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蒂煮服之,止哕气。黄柿和米粉作糗,蒸与小儿食之,止下痢饮酒食红柿,令人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

《日华子》云:柿,冷。润心肺,止渴,涩肠。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亦治吐血。又云:柿,平。润声喉,杀虫。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禹锡云:柿寒。主补虚劳不足。谨按:干柿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又,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又,醂柿涩下焦,健脾胃气,消宿血。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两沸,与小儿饱食,并奶母吃亦良。

《圣惠方》:治耳聋鼻塞。以干柿三枚细切,粳米三合,豉少许煮粥,空心服。

《产宝方》:治产后患咳逆气乱心烦。干柿一个,碎之,以水十分,煮热服。

《衍义》曰:柿,有着盖柿,于蒂下别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饼柿,如今之市买蒸饼。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又一种塔柿,亦大于诸柿,性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极甘,故如是。去皮,挂大木株上,使风日中自干,食之多动风火。干者味不佳,生则涩,以温水养之,需涩去可食,逮至自然红烂,涩亦自去,干则性平。

乌芋

味苦,甘,微寒,无毒。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二月生叶如芋,三月三日采根,暴干。

《图经》曰:乌芋,今?茨也。旧不着所出州土。苗似龙须而细,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厚有毛。又有一种,皮薄无毛者亦同。田中人并食之,亦以作粉,食之厚人肠胃,不饥。服丹石人尤宜,盖其能解毒尔。又《尔雅》谓之芍。

陶隐居云:今藉姑生水田中,叶有桠,状如泽泻,不正似芋。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亦可僎。疑其有乌者,根极相似,细而美,叶乖异,状如苋草,呼为?茨,恐是此也。桠,乌牙切。

《唐本》注云:此草一名槎牙,一名茨菰。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后#35难,衣不出,捣汁服一升。生水中,叶似錍箭镞,泽泻之类也。《千金方》云下石淋。菰音孤。錍,普兮切。

禹锡云:按孟诜云:茨菰不可多食。吴人常食之,令人患脚。又,发脚气,瘫痪风。损齿,令人失颜色,皮肉干燥。卒食之,令人呕水。又云:?茨,冷。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

《日华子》云:?茨,无毒。消风毒,除胸胃热,治黄疸,开胃下食。服金石药人食之,良。又云:茨菰,冷,有毒。叶研傅蛇虫咬#36。多食发虚热及肠风痔漏,崩中带下,疮疖。煮以生姜御之佳。怀孕人不可食。又名燕尾草及乌芋。

《衍义》曰:乌芋,今人谓之葧脐。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谓之猪葧脐;皮薄泽,色淡紫,肉软者,谓之羊葧脐。正#37、二月人采食之。此二等,药罕用。荒岁,人多采以充粮。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卒啘不止,下气。

《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实。故谢眺#38《枇杷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东阳之和气,肇寒葩之结霜,成炎果乎纤露。是也。

《药性论》云:枇杷#39,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

陶隐居云: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饮,则小冷。

《唐本》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

今注: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又云:叶疗妇人产后口干。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皆有黄毛。子样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40。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之。

孟诜云:枇杷,温。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食疗》云:卒呕啘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衍义》曰:枇杷叶,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一剂而愈也。

荔枝子

味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生岭南及巴中。其树高一二丈,叶青阴,凌冬不凋。形如松子大,壳朱若红罗纹,肉青白若水精,甘美如蜜。四五月熟,百鸟食之,皆肥矣。

《图经》曰:荔枝子,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扶南记》云: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划取其枝,故以为名耳。划音利。

《食疗》云: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

崔元#41亮《海上方》:治喉痹肿,以荔枝花并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细细咽之,差。

《衍义》曰:荔枝,药品中今未见用,惟崔元亮方中收之。果实中为上品,多食,令人发虚热。此物喜双实,尤可爱。先#42朝蔡君谟《荔枝谱》,其说甚详。唐˙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是蜀川荔枝,亦可生置之长安。以核熳火中,烧存性,为末,新酒调一枚末服,治心痛及小肠气。

乳柑子

味甘,大寒。主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人脾冷,发痼癖、大肠泄。又有沙柑、山柑,体性相类,惟山柑皮疗咽喉痛效,余者皆不堪用。其树若橘树,其形似橘而圆大,皮色生青、熟黄赤。未经霜时尤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生岭南及江南。

《图经》曰:乳柑性冷,多食亦不宜人。今人但取其核作涂面药,余亦稀用,故不悉载。

禹锡云:按萧炳云:出西戎者佳。

《日华子》云:冷,无毒。皮炙作汤,可解酒毒及酒渴,多食发阴汗。

《食疗》云:寒。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食多令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经验后方》:独醒汤:柑子皮去瓤,不计多少,焙干为末,入盐点半钱服。

《衍义》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于人,不可不择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极苦,至熟亦苦。若以皮紧慢,分别橘与柑,又缘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紧慢者。脾胃冷人食其肉,多致脏寒或泄痢。

石蜜乳糖

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炼沙糖为之,可作饼块,黄白色。

《图经》曰:炼沙糖和牛乳为石蜜。即乳糖也。

《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块。西戎来者佳。江左亦有,殆胜蜀者。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并作饼,坚重。

今注:此石蜜,其实乳糖。前卷已有石蜜之名,故注此条为乳糖。唐本先附。

禹锡云:按孟诜云:石蜜,治目中热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和枣肉及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润肺气,助五脏津。

《衍义》曰:石蜜,川、浙最佳,其味厚,其他次之。煎炼成,以铏象物,达京都。至夏月及久阴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叶及纸裹,外用石灰埋之,仍不得见风,遂免。今人谓乳糖,其作饼黄白色者,今人又谓之捻糖,易消化,入药至少。

仲思枣

味甘,温,无毒。主补虚益气,润五脏,去痰嗽,冷气。久服令人肥健,好颜色,神仙不饥。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文,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43献数颗。又有千年枣,生波斯国,亦稍温补#44,非此之俦也。

禹锡云:按《尔雅》云:枣,壶枣;边,腰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45;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稔枣。释曰:壶枣者,枣形似壶也。郭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大而腰细者,名边腰枣。郭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枣子白熟者名櫅。实小而味酢者名樲枣。遵,一名羊枣。郭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猪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蹶泄者,味苦之枣名也。皙者,无实之枣名也。还味#46者,短味也。彻、煮,并未详。

陈士良云:苦枣,大寒,无毒。枣中苦者是也。人多不食,主伤寒热伏在脏时#47,狂疡#48烦满,大小便秘涩#49,取肉煮研为蜜丸药佳。今处处有之。


味辛,平,有毒。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一名土芝。

《唐本》注云: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其青芋细长,毒多,初煮要须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正尔。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疗热止渴。其真、白、连禅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鸮#50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也。

《日华子》云: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孕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傅蛇虫咬,并疗肿毒,及罯傅毒箭。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三十五  竟

#1在:原作『作』,据晦明轩本改。

#2如:原作『乃』,据晦明轩本改。

#3即:晦明轩本作『节』。

#4却:晦明轩本作『折』。

#5下:晦明轩本『下』上有『茎』字。

#6叶:晦明轩本作『华』。

#7此:原作『母』,据晦明轩本改。

#8半:晦明轩本作『中』。

#9花:晦明轩本作『藕』。

#10一:晦明轩本作『二』。

#11二:晦明轩本作『五』。

#12此: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疼:晦明轩本作『冷』。

#14硬:原作『哽』,据晦明轩本改。

#15不:晦明轩本作『可』。

#16尖:晦明轩本作『大』。

#17冀:晦明轩本作『吴』。

#18宣:晦明轩本作『特』。

#19彼:晦明轩本作『被』。

#20又:晦明轩本作『火』。

#21大: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2阴:晦明轩本『阴』下有『健』字。

#23出:晦明轩本作『收』。

#24东:晦明轩本『东』下有『行』字。

#25镜:晦明轩本作『疗』。

#26痰:晦明轩本作『啖』。

#27杵:原作『拌』,据晦明轩本改。

#28液:晦明轩本作『府』。

#29土:晦明轩本作『上』。

#30不:晦明轩本作『今』。

#31栝楼:原作『枯髅』,据晦明轩本改。

#32楙:原作『懋』,据晦明轩本改。

#33实: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34善:晦明轩本作『美』。

#35后:晦明轩本无『后』字。

#36咬:原作『交』,据晦明轩本改。

#37正:原作『止』,据晦明轩本改。

#38眺:晦明轩本作『瞻』。

#39枇杷:晦明轩本『杷』下有『叶』字。

#40凋: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41元: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先:晦明轩本作『本』。

#43郡: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4补: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5羊枣:原作『王』,据晦明轩本改。

#46味:原作『宁』,据晦明轩本改。

#47时:晦明轩本作『腑』。

#48疡:晦明轩本作『荡』。

#49涩:原作『啬』,据晦明轩本改。

#50鸮:晦明轩本作『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