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1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2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以扐3。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今注

1 衍:演。

2 揲:音舌。《说文》:“阅持也。”

3 扐:音力,筮时挂蓍于指间。此教人筮法。

今译

大演天地之数以卜筮,是用五十根蓍草(无则用竹代之,一加至十减五行为五十),其用唯四十九根而已(留一不用放回袋中以象太极)。任意分为二堆以象两仪。从右手堆中取一根挂于左手小指无名指间以象三才。以四根四根分之,以象四时的运行。先以右手取左边的蓍草,以四根四根数之,将其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挂于无名指与中指间,以象农历的三年一闰,再以左手取右手堆的蓍草用四四分之,将其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挂于中指与食指间,以象征农历的五年两闰。如是将挂于左手的蓍草取出,非五即九,即成一变,是谓再扐而后挂。复将左右堆之蓍草(非四十即四十四)合之再顺“分二象两”至“再扐后挂”之序行之,将挂于左手指之数(非四即八)取出,是第二变。再将左右堆之蓍草合之,再顺前面的次序,复将挂于左手的蓍草取出(非四即八),是谓第三变。复将左右堆之蓍草合之,如三十六根则为老阳,记以“”,三十二为少阴,记以“”,二十八为少阳,记以“”,二十四为老阴,记以“×”的符号。由是三变成一爻,十八变即成一卦。占法则以老阴老阳为断,无则以卦辞为断。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今译

天即阳,地即阴,阳数奇,即一三五七九,阴数偶,即二四六八十。阴阳之数各有五个,五个奇数五个偶数各相参合,阳数共有二十五,阴数共有三十。阴阳之数合之共五十有五,如是阴阳十位之数,推而大之,可至百京兆亿,推而小之,可至丝毫厘撮,这就是易道所以成就变化,而推算的神妙莫测如鬼神的了。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今译

乾为阳,策即推算蓍草的根数,阳数九,以四时乘之为三十六,再以六爻乘之为二百一十六。坤为阴,阴数六,以四时乘之为二十四,再以六爻乘之为一百四十四。二策相加凡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日数。《易经》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一百九十二,以阳数三十六,阴数二十四,各乘以一百九十二而加之,总计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字。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今译

所以以“揲之以四”去营求,而构成易筮数的变化,三变而成一爻,卦有六爻,十八变即筮成一卦,圣人作易画八卦以括万事万物之象,仅为小成而已。引而伸之,顺其类而推求之,增长之,即构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方作成一部《易经》,天下的能事皆尽在此《易经》之中了。故《易经》可使道术显明于天下,使德行神妙莫测,所以可以应酬于人间之世,而如获得神明的佑助了。孔子说:“通晓变化的道理之人,他也能知道神明的作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