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 错丰 综节

涣1,亨,王假2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今注

1 涣:卦名。离散的意思,风行水上,有披离解散之意。《序卦》曰:“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

2 假:至。

今译

涣,是亨通的,当天下离散之时,王能以至诚之心,团结人心,如至于庙堂,聚至诚以获神佑般的,就能聚合人心,而利于跋涉大川,行天下险难的事了,这是利于以正道行之的。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今译

彖辞上说:涣卦是亨通的,因为坎刚来居于内,源源而不穷,而巽柔得中正之位于外卦,而与君上同德同心,所以能亨通。王至于宗庙,是说王乃在于众人之心目中,可以聚众而有功。利涉大川,是说乘巽木,而得风顺,可以有济渡之功的关系。

今释

虞翻说:“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也。乾为王。假,至也。否体观,艮为宗庙,乾四之坤二,故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坎为大川,涣,舟楫象,故涉大川,乘木有功。二失正变应五,故利贞。”这是本爻象学的说明。按:否卦四爻与二爻相易,则成涣,上巽下坎。否上乾下坤,二之四,四之二,成涣,故天地交。否初至五互体观。三至五互艮,巽为木,故涉川乘木舟有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今译

象辞上说:巽为风,坎为水,风行于水上,这是涣卦的象征,先王见此现象,即以祭祀上帝,建立宗庙,聚己之精神,以合于天帝祖先。

今释

荀爽说:“谓受命之王,收集散民,上享天帝,下立宗庙也。阴上至四承五,为享帝。阳下至二,为立庙也。”此可供吾人参考。

初六1,用拯2马壮,吉。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今注

1 初六:是指本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2 拯:拯救。

今译

初六在天下涣散之始,如得强大之支持,可救其危,故有拯救散离的局面,用强壮的马救之的象征,这是吉利的。象辞上说:初六的获吉,是因能顺的关系。

今释

虞翻曰:“坎为马,初失正,动体大壮,得位,故拯马壮吉,悔亡之矣。承二故顺也。”此是本爻设辞的根据。按:初六变正,则初至四体大壮。

九二1,涣奔其机2,悔亡。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今注

1 九二:是指本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

2 机:案。

今译

九二当涣之时,处内卦之中,如以事神之至诚迅奔而救之,犹有可救,故有涣奔于庙中机案以祭祀的现象,这是没有后悔的。象辞上说:涣奔其机,是说能得所愿呀。

今释

虞翻曰:“震为奔,坎为棘,为矫,震为足,棘有足,艮肱据之,凭机之象也。涣宗庙中,故设机。二失位,变得正,故涣奔其机,悔亡也。动而得位,故得愿也。”按:二至四互震,三至五互艮,艮为手故为肱。九二失位,变正则得位。

六三1,涣其躬2,无悔。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今注

1 六三:是指本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躬:身。

今译

六三有离其身的现象,这是无悔的。象辞上说:“涣其躬”,是因心志在外的关系。

今释

荀爽曰:“体中曰躬,谓涣三使承上为志在外,故无悔。”此可供吾人参考。按:三四二爻在六爻中,属中,故体中,六三应上九,故使承应于上。

六四1,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2所思。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本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2 匪:非;夷:常。

今译

六四当涣之时,得阴阳之正位,所以有散离小人之私群的象征,这是大吉的,又分散其丘陵土地,以分封有功之人,这不是平常人所能想的。象辞上说:“涣其群元吉”,是为求光大正道之故。

今释

虞翻说:“谓二已变成坤,坤三爻称群,得位顺五,故元吉也。位半艮山,故称丘。夷谓震,四应在初,三变,坎为思,故匪夷所思也。”此可供吾人参考。按:二变则内卦为坤,六四得位上承于五,故大吉。三至五互艮,四在其中,二至四互震,故位半艮山。

九五1,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今注

1 九五:是指本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今译

九五以阳刚处尊,得阴阳之正位,当涣之时,有大为发号施令,改变天下迁居王城,如病之出汗,而病即改变成好的象征,这是无咎的。象辞上说:“王居无咎”,这是居得天下的正位之故。

今释

《九家易》曰:“五建二为诸侯,使下君国,故宣布号令,百姓被泽。若汗之出身,不还反也。此本否卦,体乾为首,来下处二成坎水,汗之象也,阳称大,故曰:涣汗其大号。”按:否上乾下坤,四之二成涣,内卦坎为水。

上九1,涣其血,去逖2出,无咎。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今注

1 上九:是指本卦最上一爻*的爻位而言。

2 逖:忧,一解作远,亦通。

今译

上九以阳刚居涣散之终,有散去其流血之灾,而除去忧患,而远离的象征,这是没有灾咎的。象辞上说:“涣其血”,是说远离灾害之故。

今释

虞翻曰:“应在三,坎为血,为逖,逖,忧也。二变为观,坎象不见。故其血去逖出,无咎。”此是本爻设辞的根据。按:上九应六三,三在坎上,坎为血,九二变则成观,坎象不见,故涣其血,去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