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1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今注

1 艮:卦名,止的意思。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这是艮的象征,艮为山。《序卦》云:“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郑玄说:“艮为山,山立峙,各于其所,无相顺之时,犹君在上,臣在下,恩敬不相与通,故谓之艮也。”这是艮所以命名之故。

今译

止于其背,则身在背后就看不到自己本身了,行其庭,则背在他人的前面,而我们也就看不到他人了,这是无咎的。人能止于其所当止,也就没有灾害了。

今释

虞翻说:“观五之三也,艮为多节,故称背。观、坤为身,观五之三折坤为背,故艮其背。坤象不见,故不获其身。震为行人,艮为庭,坎为隐伏,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三得正,故无咎。”这是卦辞的象数说明。按:艮从观来,观九五、六三易位,即成艮。观内卦坤,坤为身,变艮,坤象不见。二至四互坎,三至五互震。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对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今译

彖辞上说:艮,是止的意思。应该止的时候,就停止不进,应该行的时候,就行,动静都不失去时宜,则其道必是光明的。艮其止,是说停止在他自己的本来处所,因为从初至上,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六爻两两相对,阳对阳,阴对阴,没有互相应答与援助的对象,所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呀!

今释

虞翻说:“位穷于上,故止也。时止谓上阳穷止,故止。时行谓三体处震为行也;艮其背,背也,两象相背,故不相与也。”这是从爻位义理去发挥它的意思的。按:上九失位,居艮止之时,故止,三至五互震,震为足为行。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今译

象辞上说:两山兼备,就是艮的象征,君子体察此现象,则其思虑、思想不超出他的职位。

今释

虞翻说:“君子谓三也,三,君子位,震为出,坎为隐伏、为思,故以思不出其位。”按:阳为君子,九三以阳居阳得位居正,故为君子。二至四互坎,三至五互震。

初六1,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今注

1 初六:是指本卦最下一爻*的爻位而言。

今译

初六以阴居阳位,当艮止的时候,有止于其足趾,停止不行的现象,这是无咎的,利于永远守着正道。象辞上说:止于其足趾,停止不行,并未失去正道。

今释

虞翻曰:“震为趾,故艮其趾矣。失位变得正,故无咎,永贞也。动而得正,故未失正也。”此以象与爻位的原则而言。按:初六失位,变正得位,故利永贞。

六二1,艮其腓2,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今注

1 六二:是指本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

2 腓:足肚。

今译

六二柔顺中正,应该可以有为,但居艮止之时,所以有止于其足,不能拯救其随(指初六、趾),因此而其心不快的象征。象辞上说:“不拯其随”,是说不违听的意思。

今释

虞翻说:“坎为耳,故未违听也。”此是说明未违之故。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于二也。

九三1,艮其限2,列其夤3,厉熏心。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今注

1 九三:是指本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2 限:界限,人身的界限在腰。

3 夤:连。

今译

九三当艮止之时,居内卦之极,它有艮止于界限,止隔于他的连属,不能动的现象,因此危厉熏染其心。象辞上说:“艮其限”,是说危厉之事,熏染其心之意。

今释

此爻的解说,部分参考来易,而未取虞氏之说。

六四1,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今注

1 六四:是指本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今译

六四以阴居阴,得阴阳之正位,在艮止的时候它有止于其身的象征,这是无咎的。象辞上说:“艮其身”,是说止于其自身的意思。

今释

此爻自作解释,不根据先儒之说。

六五1,艮其辅2,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今注

1 六五:是指本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2 辅:面颊骨上颊车。即口辅之意。

今译

六五以阴居尊位,当艮止之时,所以有止于其口,言语有秩序,治而不乱的象征,这是没有后悔的。象辞上说:“艮其辅”,是因为在艮止之时能如此,所以有中正之德之故。

今释

虞翻曰:“三至上,体颐象,艮为止,在坎车上,故艮其辅。”这是以象而言。按:艮卦三爻至上爻有颐卦的现象。二至四互坎,坎为车,五在其上,故在坎车上。

上九1,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今注

1 上九:是指本卦最上一爻*的爻位而言。

今译

上九居艮止之极,有敦厚于止的象征,时止则止,这是吉利的。象辞上说:“敦艮之吉”,是说能以敦厚而获得善终的意思。

今释

虞翻说:“无应静止,下据二阴,故敦艮吉也。坤为厚,阳上据坤,故以厚终也。”按:艮自临来,临外卦坤,变艮则上九为阳,以据坤位,艮为山为厚,故以厚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