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閉門

血滯經閉 一

水脹篇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夫胞者,子宮也。子門者,胞之門也。氣血交通,月以時下。或寒邪外干,或瘀血內壅,氣不宣通,血因遏阻,以當瀉者不能得瀉,衃血凝塞胞中,狀如懷子。若不早為祛除,則必日以益大,其堅如石。故曰石瘕。寒邪既從下襲,溫導奚容寬緩。務期衃留去而元氣無傷,斯為用導之善者矣。

《評熱病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蓋相火居於胞中,心火主乎血脈。陽氣上下交通,陰血隨其灌注,何有不來之虞?第婦人心氣恆郁,欲火時萌,火之發也刑乎金,金之燥也氣上衝,欲不咳嗽,勢不能已。愈咳則氣愈上,致乏下絡之權,故月事斷絕矣。夫病由心生,亟宜速治,否則咳嗽日久,必增息賁而成肺勞矣。潔古曰:宜先服降心火之劑,後蕎脾血。余佩而用之,每奏捷功。先哲之言,信非誣也。

若外邪客犯,致成石瘕者,宜吳茱萸湯溫而散之。裡氣壅瘀而成者,宜琥珀散以攻導之。氣上迫肺,月事不來者,先宜三和湯,後服五補丸及衛生湯。

吳茱萸湯 見月經門三一

琥珀散 見月經門二七

三和湯 本門一

五補丸 本門二

衛生湯 本門三

血虧經閉 二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夫二陽者,足陽明胃也。從生於心,藉化於脾,二者安和,則胃納水穀而化精微。倘女子有隱情曲意,不得舒衷暢懷,則心脾氣鬱不行,胃乏生化,飲食日少,血何由生。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矣,能使心脾和暢,胃職乃司,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庶血海日盛,經斯復下矣。苟或遷延,陰血愈虛,內熱愈熾,肌為熱爍,如風消物,皮膚甲錯,日漸瘦枯,名曰風消。火之化也。火盛無制,必刑肺金,金氣受邪,不能運布水精,留於胸中,津液悉凝為痰,咳嗽晝夜難已。腎失水源,因而氣上不歸,息賁促急。肝無水滋,毫毛焦枯,鬢髮脫落。五臟遍傳,欲望有生,焉可得耶。

若因胃熱爍血,血海乾枯者,玉燭散,泄其熱則經自行;心脾氣鬱者,歸脾湯;氣血虧衰者,人參養榮湯;咳嗽氣急者,此金水不能相滋也,麥味地黃湯,肝失水榮者,六味地黃湯。諸所示盡,詳血枯經閉。宜互參考。

玉燭散 見月經門五三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麥味地黃湯 本門四

六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五

血枯經閉 三

血枯經閉一證,其因多端,有不可一途論治者。夫枯者,涸竭之謂也。原其所致之由,或思慮而傷心脾,或縱欲而損肝腎,或崩漏吐衄,而陰血暴亡,或產多乳眾,而衝任漸涸。蓋思慮抑鬱則心脾氣滯不行,因而胃廢出納之用;縱欲過極則肝腎真精日損,以致筋骨無藉滋榮;崩漏吐衄,隧道乏其灌注;產多乳眾,血海無以充盈,故月事斷絕,面爪黃白,肢體困倦,午後潮熱,種種見證,靡非精血虧竭之候,名曰虛損。於是最當滋補肝腎,培養脾胃。蓋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俾氣血充足,經脈貫通,斯太衝漸盛,月當自下矣。舍此不治,久必陰水愈耗,陽火愈熾,火上爍肺,致使頻咳喘促,繼而骨蒸勞熱,面色枯白,顴若塗朱,肌膚甲錯,甚為寒熱,迭變諸證,皆由真陰枯涸,元陽飛越,變為壯火,勢與元氣不兩立,戕賊氣血,難遏難止。經曰:壯火食氣,氣亦弱矣。此勞瘵中最危最惡之候也。惟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或可冀其萬一。倘妄肆寒涼,危亡立待。醫不識此,安望有濟於他哉。

若因思慮傷脾者,歸脾湯;飲食懶思,時或多痰者,六君子湯;縱欲過極,以致肝腎精血虧損者,歸芍地黃湯,所謂乙癸同源也。崩漏吐衄,產多乳眾,血無以生者,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午後潮熱者,地骨皮飲、六味地黃湯;咳嗽成勞,頻頻不已者,劫勞散;咳而喘促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源也,麥味地黃湯、參麥地黃湯、加味都氣湯,此納氣藏元之治也。骨蒸勞熱,或多盜汗者,地龜都氣湯;身發壯熱,時或乾渴者,此真陰涸竭,元陽飛越也,法當壯水制陽為主,如六味地黃湯加龜膠、青蒿之類;如寒熱似瘧者,此氣血大虛之候也,惟宜培補,如十全大補湯加薑炭、柴胡之類;若咳嗽初起,須審其因,如由外邪,當從疏解,倘驟用補,則邪必留連,久而成勞。《經》曰:勞風發於肺下,正謂此也。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六君子湯 本門五

歸芍地黃湯 本門六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八珍湯 見月經門二三

地骨皮飲 見月經門三

六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五

劫勞散 本門七

麥味地黃湯 本門四

參麥地黃湯 本門八

加味都氣湯 本門九

地龜都氣湯 本門十

師尼室寡經閉 四

夫師,道姑也;尼,女僧也;室系尚未適人之女,寡乃少而亡夫之婦。凡此經閉者,不可同尋常妻妾論治也。蓋寂居深幽,獨陰無陽,情志恆多鬱結,欲念時萌弗遂。欲察其驗,肝脈弦出寸口。其故何也?由相火寄權於肝也。抑其夫宦遊客處者,每患斯疾。業是科者,先須識此。明乎此,則情志錯雜難名之狀,洞徹無餘。調治之法,和肝理脾,開鬱清心而已。然更須病者自移心志,始能寧弭蕭牆之禍矣。

室女多屬氣血凝結者,法當攻破,大黃䗪蟲丸;體弱脈虛,難任攻下者,澤蘭葉湯、柏子仁丸兼服,久之其血自行。師尼寡婦,多屬鬱熱,宜金蘭逍遙散,以和肝理脾,開鬱清心,經自通也。

大黃䗪蟲丸 本門十一

澤蘭葉湯 本門十二

柏子仁丸 本門十三

金蘭逍遙丸 本門十四

婦人經斷復來 五

婦人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當月水不下。倘仍不斷,別無他證,乃血有餘,不可用藥強止。若斷已年餘之外,忽爾夏來者,當審其因,果何干犯,隨證施冶,無不可也。

若因血熱者,芩心丸;血熱甚者,益陰煎;血去過多,衝任虛損,不能固其血者,十全大補湯或膠艾八珍湯;怒氣傷肝,致血不藏者,逍遙散;憂思傷脾,不能統攝者,歸脾湯。

苓心丸 本門十五

益陰煎 本門十六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膠艾八珍湯 見月經門十三

逍遙散 見月經門九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室女經來復止 六

女子二七天癸至,經行數度,仍復不來,無他疾苦,必是避年。蓋緣氣血尚弱,經隧未充,當俟自下,不必求療。倘兼虛損形證,緊數之脈,則為室女血枯經閉,名曰重癆。命屬風燭,斷非享齡之兆。寇宗奭曰: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至有病,未有不先傷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則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則不能榮養子,故不嗜食。脾氣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則水絕,故四肢干。木氣不暢,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五藏傳遏而終死矣。此付癆瘵最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藥力所不可及也。若能改易心志,甲藥善於調理,或得九死一生耳。法詳血枯及室寡經閉,茲不冗贅。

經閉門匯方

三和湯 一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大黃 朴硝 黃芩 山梔 連翹 薄荷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八錢水煎服。

五補丸 二

熟地 人參 牛膝(酒焙) 白苓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衛生湯 三

當歸(二兩,酒洗) 白芍(二兩,酒炒) 黃耆(三兩,蜜炙) 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溫服。如氣虛者加人參一兩。

麥味地黃湯 四

熟地(四錢) 山藥(炒) 山萸(各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 丹皮(酒焙) 澤瀉(各一錢五分,鹽水拌炒) 麥冬(二錢,去心) 五味(八分,蜜制)。

水煎空心溫服。

六君子湯 五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土炒) 白苓錢(五分) 半夏(二錢,薑製) 橘皮(一錢) 炙草(八分)。

加薑棗水煎食後溫服。

歸芍地黃湯 六

熟地(四錢) 山藥(炒) 山萸(各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 丹皮 澤瀉(各錢五分,鹽水浸炒)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錢五分,酒炒)。

水煎,空心溫服。右尺脈微者,加肉桂一錢。

劫勞散 七

白芍(六兩,酒炒) 黃耆(四兩,蜜炙) 甘草(蜜炙) 人參(去蘆) 當歸(酒洗) 熟地(焙乾) 五味 真阿膠(各一兩,蛤粉炒珠)。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七月,棗三枚煎至九分,溫服。

參麥地黃湯 八

熟地(五六七錢) 山藥(炒黃) 山萸(各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 丹皮(酒焙) 澤瀉(各錢五分,鹽水拌炒) 麥冬(三錢,去心) 五味(八分,蜜炙) 人參(一二錢,另煎衝入)。

水煎早晚溫服。

加味都氣湯 九

熟地(自四錢至七八錢) 山藥(炒黃) 山萸(各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 丹皮(各錢五分,酒焙) 澤瀉(一錢,鹽水拌炒) 川牛膝(錢五分,酒焙) 麥冬(二三錢,去心) 遼五味(七八分至一錢,蜜炙) 肉桂(一錢,右尺沉而有力者去之) 黑沉香(三五分末調入)。

水煎空心溫服。

地龜都氣湯 十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炒黃) 山萸(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 丹皮(灑洗) 澤瀉(各一錢五分,鹽水拌炒) 龜板(一枚,醋炙) 地骨皮(一錢,去骨) 五味(一錢)。

水煎溫服。尺脈洪大者,加生地二錢,丹皮加至二錢;肝脈浮弦者,加生白芍二錢。

大黃䗪蟲丸 十一

大黃(酒蒸) 赤芍(酒炒) 生地(酒洗)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 乾漆(炒去煙) 黃芩 甘草 䗪蟲 虻蟲 蛭蟲 蚜螬(各等分)。

煉蜜丸。每服丸數,量虛實增減。

澤蘭葉湯 十二

澤蘭葉(三兩) 當歸(酒洗) 白芍藥(各一兩,酒炒)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柏子仁丸 十三

柏子仁(炒另研) 牛膝(酒洗) 卷柏(各五錢) 澤蘭葉 續斷(各二兩) 熟地(三兩五錢,酒浸透,石曰內杵成膏)。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米飲送下三十丸。

金蘭逍遙散 十四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木(土炒) 茯苓 柴胡 炙草 香附(醋炙) 生地(酒洗) 黃芩(酒炒) 薄荷 鬱金譯

加薑棗水煎溫服。

芩心丸 十五

用黃芩心枝條者三兩(米泔浸七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上為末,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

益陰煎 十六

生地(三錢) 知母(二錢,酒炒) 黃柏(二錢,灑炒) 龜板(四錢,醋炙) 縮砂仁 甘草(各一錢,炙)。

崩漏門

崩經漏血 一

《經》曰:心生血,肝藏血,脾統血。夫血者,陰也,隨氣而為升降。升降調適,則月事下止依時。苟有戾乖,斯崩或漏矣。崩者,血卒大下,若山崩難遏之勢;漏乃不時淋漓,綿綿弗已之謂。致此之由,或思慮傷脾,中氣困餒,則不能統攝歸源;忿恚傷肝,火動於中,迫血無藏納之所;悲哀太過,心胞系損,因而血乏主宰;房欲不謹,腎命日虧,以致閉藏失權。此皆犯其臟者也。更或向有瘀停,因新血沖激而始泄,或熱傷陰結,為火搏擊而妄行。治療之法,在乎詳審。若果有瘀有火,清之逐之為宜。倘涉虛候,當從升補,不得肆用寒涼攻克,反伐生氣之源,為害匪細。《經》曰:血脫益氣。東垣云:大夫血後,須用四君輩以收功,可謂得經旨之奧矣。

若崩漏去血過多者膠艾四物湯止之;血熱者,知柏四物湯清之;熱微者,荊芩四物湯和之;漏血澀少,間有淤塊者,桃紅四物湯加香附破之。崩血初起,腹脅脹痛,色紫成塊者,屬瘀凝也,琥珀散攻之;崩漏日久,去血過多,而氣隨血去,衝任損傷,因見肢體倦怠,脈息沉弱細濡之類,大虛之候,當恃溫補,宜膠艾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尺脈微加附子。若色黑如豆汁,清稀者,此敗血也,尤宜前藥。思慮勞倦,致脾不能統血歸源者,歸脾湯;脾經鬱火者,加味歸脾湯;忿恚傷肝者,逍遙散加香附青皮;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房勞傷腎,以致衝任失守,當鎮固命門為主,左尺脈細弱者,六味地黃湯加續斷阿膠;右尺脈微細者,八味地黃湯,不可以肉桂動血執泥,此余屢用屢驗者。崩血已多,其色紫黯清稀,腹痛無時者,姜附芎歸湯。悲哀太過者,補中益氣湯,或日久脾傷食少,中氣下陷,不能載血者,亦宜是方。中氣不固,不能提攝者,益胃升陽湯。崩漏夾水,或日水瀉一二次,形氣不甚弱者,調經升陽除濕湯,以風先勝其濕,然後補益中州。形氣虛弱者,補中益氣湯加風藥一二味,如防風桂枝之屬,補中以勝濕也。崩血補之,仍然不止者,須防滑脫,宜地榆苦酒煎以止之。止後隨證施治可也。

膠艾四物湯 見月經門四

知柏四物湯 本門一

荊芩四物湯 本門二

桃紅四物湯 見月經門六

琥珀散 見月經門二七

膠艾八珍湯 見月經門十三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加味歸脾湯 本門三

逍遙散 見月經門九

加味追遙散 見月經門十

六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五

八味地黃湯 見月經門十六

姜附芎歸湯 本門四

補中益氣湯 見月經門四八

益胃升陽湯 本門五

調經升陽除濕湯 本門六

地榆苦酒煎 本門七

殺血心痛 二

崩血而心痛甚者,名曰殺血心痛。由亡血過多,心脾無所榮養,間有淤血凝結不散者,必有形跡可徵。若因小產去血太甚,以致心痛者,緣由雖二,其致一也。

若因血滯不散者,失笑散,先定其痛,後隨證施治。如因去血過多,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乃治此之神劑。

失笑散 本門八

歸脾湯 見月經門十四

人參養榮湯 見月經門二二

十全大補湯 見月經門二四

崩漏門匯方

知柏四物湯 一

生地(四錢,酒洗) 當歸頭(錢五分) 白芍(三錢,酒炒) 川芎(錢五分) 知母(酒炒) 黃柏(各一錢,酒炒)。

水煎溫服。

荊芩四物湯 二

生地(三錢,酒洗) 當歸(酒洗) 白芍(各二錢,酒炒) 川芎 荊芥 黃芩(酒炒) 香附(各一錢,醋炙)。

水煎溫服。

加味歸脾湯 三

人參(一二錢,去蘆)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一錢) 黃耆(二錢,蜜炙) 棗仁(二錢,炒) 遠志(六分,甘草水浸去骨炒) 當歸(錢五分) 木香(三分) 炙草(八分) 龍眼肉(一錢) 柴胡(五分) 山梔子(一錢) 丹皮(一錢)。

加薑棗水煎食遠溫服。

姜附芎歸湯 四

當歸(四五錢,酒洗) 川芎(二錢) 薑炭錢(五分) 附子(錢五分,炮)。

水煎溫服。

益胃升陽湯 五

黃耆(二錢,蜜炙)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土炒) 神麯(錢五分,炒) 當歸(酒洗) 陳皮(炙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黃芩(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只服三錢,或減之,不可多服。水煎去滓熱服。熱者用黃芩,寒者減芩加肉桂一錢,腹痛加白芍,有嗽去人參。

調經升陽除濕湯 六

黃耆 蒼朮 羌活(各錢五分) 防風 藁本 升麻 柴胡炙草(各一錢) 獨活(五分) 蔓荊子(七分)。

水五盞煎一盞,去滓稍熱服,空心服畢,待少時以蚤膳壓之。

地榆苦酒煎 七

地榆(一兩,炒),醋煎露一宿,次早溫眼立止。止後隨證調治之。苦酒即醋也。

失笑散 八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上為末,先用釅醋調二錢熬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熱服,良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