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小便淋瀝不通方論第一

婦人淋瀝,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蓋膀胱與腎為表裡,主於水,行於脬者,為小便也。著腎虛則小便頻數,膀胱熱則小便淋瀝,甚則不通,腹脹喘急,當速治之。

愚按:前症若膀胱熱結,用五淋散。若脾肺虛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麥冬。若脾經鬱熱,用加味歸脾湯。若肺經鬱火,用黃芩清肺飲。若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血虛,用加味逍遙散。陰虛,用六味丸加柴胡、山梔。大抵不渴而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也,用滋腎丸。渴而不利者,熱在氣分也,用清肺飲。尺脈數而無力者,陰火盛而陽不能化也,用六味丸、滋腎丸為主。尺脈浮而無力者,陽氣虛而陰不能生也,用加減八味丸、滋腎丸為主。

附治驗

一婦人素有前患,內熱體倦。余以為肝火血少,脾氣虛弱,用八珍、逍遙二散,兼服月餘而小便利,又用八珍湯而氣血復。

一婦人患前症,面青脅脹,諸藥不應。予以為肝經氣滯而血傷,用山梔、川芎煎服而愈。

一婦人小便不利,小腹並水道秘悶,或時腹脅脹痛。余以為肝火,用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四劑稍愈。乃去膽草,佐以八珍散加炒黑山梔,兼服而瘥。

石韋湯 治小便實熱,氣滯淋瀝。

石韋 黃芩(炒) 木通 榆白皮 葵子 瞿麥 甘草(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雞蘇散 治血熱淋瀝。

雞蘇葉 木通(各二兩) 生地黃 滑石(各三兩) 刺薊根(一兩)

上每服半兩,淡竹葉三七片,水煎。

桃仁煎 治血瘕小便如淋,臍腹脹痛。(方見血瘕門第七卷第九論)

火府丹 治心經積熱,小便澀及五淋。(加甘草名導赤散)

生地黃(二兩,杵膏) 木通(為末) 黃芩(炒,各一兩)

上加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通煎湯下。

許學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斗許,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余謂心經有伏熱,與火府丹數服。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治渴,可謂通變也。

一方牛膝一合,水煎,入麝香少許服之。鄞縣耿武尉夢得,其內患淋,下砂石剝剝有聲,甚為苦楚,一服而愈。

附方

滋腎丸 治熱在血分,不渴而小便不利;或腎虛足熱,腿膝無力,不能履地;又下焦陰虛,小便不利,肚腹腫脹;或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上各另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湯下。

黃芩分清飲 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藥清之。

黃芩(炒) 山梔(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不利,加鹽鼓二十粒。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血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一錢五分) 赤芍藥 山梔(各一錢) 當歸 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入燈心,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加減八味丸

六味丸(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轉脬小便不利方論第二

婦人轉脬,或內熱傳搏於胞,或忍小便,氣逆於內,以致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

愚按:前症不問男女,孕婦轉脬,小便不利,命在反掌,非八味丸不能救。余參前後論主治。

附治驗

(余見第十五卷)

一婦人小便淋瀝,小腹脹悶,胸滿喘急,諸藥不應。余視為轉脬之症,用八味丸一服,小便如湧而出。

一婦人因鬱怒,小便滴澀,漸至小腹腫脹,痰咳喘促。余用八味丸料煎服,小便即利而痊。

一婦人素善怒,小便淋瀝不利,月經不調半載矣。或兩脅脹悶,或小腹作痛,或寒熱往來,或胸乳作痛,或咽喉噎塞,或兩腳筋攣,或肢節結核,面色青黃不澤,形氣日瘦,左關弦洪,右關弦數。此鬱怒傷肝脾,血虛氣滯為患。朝用加味歸脾湯以補脾氣,解脾郁,祛肝火;夕用滋腎丸、生肝散,滋腎水以生肝血,抑肝火,舒筋膜。兼服月餘而愈。

滋腎生肝飲

山藥 山茱萸(肉,各一錢) 熟地黃(自制,二錢)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七分) 五味子(杵,炒,五分) 柴胡(三分) 白朮 當歸 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蔥白湯 治氣滯小便不通,腹脹欲死。

橘皮(三兩) 葵子(一兩) 蔥白(一莖)

上水煎,分三服。

八味丸 治脬轉小便不通,殊有神效。但世所不用,以致誤人多矣。(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滑石散 治脬轉小便數日不通。

滑石(一兩) 寒水石(二兩) 葵子(一合)

上為末,以水一斗,煮至五升,時服一升,即利。

又方

亂髮(燒灰) 葵子 車前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

石韋湯 治轉脬小便不通。(方見前)

治強忍小便,致脬轉尿不利,困篤欲死。

滑石(二兩) 亂髮灰(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桃白皮一斤,細切熟杵,入水三盞,絞取汁調服。《千金翼》用杏仁二十粒去尖皮、麩炒共嚼細,水送下,立通。

一方,皂角為末,吹鼻內取嚏。

婦人小便數方論第三

小便乃腎與膀胱主之,蓋腎氣通於陰,若二經虛而熱乘之,則小便澀滯,虛則頻數也。

愚按:前症若肝經火動,用逍遙散加龍膽草、車前子。膀胱火動,六味丸加麥門、五味。肝腎濕熱,龍膽瀉肝湯。郁傷肝脾,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肝脾肺氣虛,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肝經血虛,加味逍遙散。腎氣虛敗,鹿茸散,如不應,用八味丸。

附治驗

一婦人患前症,小便頻數,日晡熱甚。此肝脾血虛,氣滯而兼濕熱也。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一婦人患前症,發熱煩躁,面目赤色,脈洪大而虛。余謂此血虛發燥,用當歸補血湯數劑而痊。

一婦人久患前症,泥屬於火,雜用寒涼止血之劑,虛症悉具。余曰:此脾胃虧損而諸經病也,當補中氣為主。遂以六君子、補中二湯,兼服兩月餘,尋愈。

桑螵蛸散 治腎氣虛寒,小便數少,或時頻數,或夜間尤數。

桑螵蛸(三十枚,炒) 鹿茸(炙) 牡蠣(煅) 甘草(炒,二兩) 黃耆(炒)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食前空心用薑湯調下,日二服。

縮泉丸 治脬氣虛寒,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小兒尤效。

烏梅 益智仁(等分)

上為末,酒煎山藥末為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

鹿茸散 治腎氣虛寒,便溺數甚、或夜間頻數遺溺。

鹿茸(炙) 烏賊魚骨 桑寄生 當歸 龍骨(煅,各二兩) 白芍藥(炒) 附子(炮,各三錢) 桑螵蛸(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並食前用溫酒調下,作丸服亦可。凡用附子,重一兩二四錢,底平頂圓,周圍有瓣者方是。

附方

當歸補血湯

八味丸

六味丸

加減八味丸(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婦人遺尿失禁方論第四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乃心腎之氣,失其常度也,故有便道澀而遺者,有失禁而不知自遺者,亦有生產傷膀胱不時而遺者,有脬寒臟冷遺而不知者。

愚按:《內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注曰: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竊謂前症,若肝腎虛熱,挺孔痿痹,用六味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陽氣虛憊,膀胱積冷,用鹿茸丸。如不應,用八味丸。若脾氣虛弱,不能禁止,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茱、五味。若肺氣虛寒,前湯加桂、附。此症屬虛熱者多,真寒者少,治宜審察。

附治驗

(附小便遺溺)

一婦人小便自遺,或時不利,日晡益甚。此肝熱陰挺不能約制,用六味丸料加白朮、酒炒黑黃柏七分、知母五分,數劑諸症悉愈。若誤用分利之劑,愈損真陰,必致不起。

一老婦患前症,惡寒體倦,四肢逆冷。余以為陽氣虛,先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三劑,不應。遂以參附湯四劑稍應,仍以前藥而安。附子計用四枚,人參三斤許。

一婦人病愈後,小便出屎。此陰陽失於傳送,名大小腸交也。先用五苓散二劑而愈,又用補中益氣而安。

鹿茸丸 治陽氣虛寒,小便白濁,滑數不禁,或臍腹陰冷,大便不實。

鹿茸(炙) 椒紅 桂心 附子(炮) 牡蠣(煅) 補骨脂(炒) 石斛 肉蓯蓉(酒浸) 雞䏶胵(炙) 沉香(各一兩) 桑螵蛸(炙,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溫酒下。

秘元丹 治陽氣虛,小便不禁,或夜多小便頻數。

白龍骨(煅,三兩) 訶子(十個,去核) 縮砂(去皮,一兩)

上為末,糯米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又方 鹿角鎊,炒為末,每服三五錢,空心熱酒調下。

又方 雞䏶胵炙為末,每服二三錢,空心,酒調下,日二三服。

又方 桑螵蛸酒炒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薑湯調下。

附方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

加減八味丸

八味丸(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參附湯(方見十九卷第六論)

五苓散(方見二十卷第九論)

婦人小便出血方論第五

心主於血,通行經絡,循環臟腑。若得寒則凝澀,得熱則妄行,失其常道則溢滲於脬,則小便出血也。

愚按:前症肝經血熱者,加味逍遙散。怒氣血傷者,加味逍遙散調送發灰。若肝經風熱者,加味逍遙散送子芩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湯送發灰。膏粱積熱者,清胃散加槐花、甘草。風熱傷胃者,四君子加防風、枳殼。胃氣不能攝血者,補中益氣湯。鬱結傷脾,不能攝血者,濟生歸脾湯。

附治驗

一婦人尿血,因怒寒熱,或頭疼或脅脹。此脾血虛而肝火盛,用加味逍遙散而血脹止,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頭痛痊。後鬱怒腹痛尿血,仍用前散加龍膽草,並歸脾湯治之。將愈,又因飲食所傷,復作心忡不寧,徹夜不寐,仍用前湯而痊。

一婦人尿血,面黃體倦,飲食不甘,晡熱作渴。此脾胃氣虛,不能攝血歸經,用補中益氣以補胃氣,用歸脾湯以解鬱結,更用加味逍遙散以調養肝血而痊。

一婦人小便出血,服四物、蒲黃之類,更加發熱吐痰,加芩、連之類又飲食少思,虛症蜂起,肝脈弦而數,脾脈弦而緩。此因肝經風熱,為沉陰之劑,脾傷不能統攝其血,發生諸臟而然也。予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鹿茸散 治勞損尿血,發熱內熱,或寒熱往來,口乾作渴。

鹿茸(炙) 當歸 熟地黃(自制) 葵子(炒) 蒲黃(炒) 續斷(酒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日三服。

發灰散 治起居所傷,小便尿血,或忍尿脬轉,臍下急痛,小便不通。又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舌上出血,用亂髮燒灰。本草云:能療瘀血,通關隔,利水道,破癥瘕癰腫,狐疝刺痛,疰,雜瘡,療脬轉,通大小便,止咳嗽鼻衄。

上每服二錢,以米醋湯調服。

生地黃散 治血熱,小便出血。

生地黃(二錢) 黃芩(炒,五錢) 阿膠(炒) 柏葉(炒,各一錢)

水煎服。

當歸散 治血分有熱,小便出血,或時尿血。

當歸 羚羊角(鎊) 赤芍藥(各半錢) 生地黃 刺薊葉(各一錢)

上水煎服。

又方 治血分有熱,用生地黃杵取汁,每用一小盞,日三服。

又方 治血分有熱,小便尿血,用炒蒲黃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滾湯亦下。

又方 腎虛,鹿角膠二兩,炙黃為末,作二服,長流水調。

附方

八珍散

加味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子芩丸(方見十二卷第六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第一論)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婦人大便不通方論第六

夫大便不通者,由臟腑不調,寒熱之氣結於腸胃,或經水過多,內亡津液。宜用三脘散,或四物加青皮,或七宣丸、麻仁丸,選而用之。

愚按:前症或大腸津液乾涸,或血虛火爍,不可計其日期,飲食數多,必待腹滿脹,自欲去而不能者,乃用豬膽汁潤之。若妄服苦寒辛散之劑,元氣愈傷,或通而不止,或成中痞之症。大抵血虛火燥,用加味逍遙散。氣血俱虛,用八珍湯。燥藥傷血,用四物、連翹、甘草。克伐傷氣,用四君、川芎、當歸。內熱作渴,飲湯脈實,用竹葉黃耆湯。內熱作渴,飲冷脈澀,用四物送潤腸丸。肝膽克脾土,而不能輸送,用小柴胡加山梔、郁李仁。腸胃氣虛而不能傳送,用補中益氣加芍藥、厚朴。積熱而秘結,用清胃散加芍藥。其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皆不宜損中氣,治者審之。

附治驗

一婦人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正前所謂血虛火爍也。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湯調理而安。

附方

通神散 治大便實熱不通,其證心腹脹痛,手不得近,心胸悶,而欲飲食者。

大黃(炒) 芒硝 檳榔 桃仁(杵) 郁李仁(湯浸,去皮,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粥飲調。

大麻仁丸 治腸胃風結,大便常秘,而欲飲食者。

大麻仁(別研如膏) 大黃(炒,各二兩) 檳榔 木香 枳殼(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入麻仁,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

皂角丸 治大腸經有風,大便秘結而不堅實者。

皂角(炙,去子) 枳殼(麩炒,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蘇麻粥 順氣滑腸,用紫蘇子、麻子仁,水研取汁,煮粥食之。

潤腸丸 治伏火風熱,大腸乾燥。若因失血,或因腎虛,當滋腎水,最忌此丸。

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一兩) 羌活 當歸尾 大黃(煨) 皂角仁 秦艽(各五錢)

上另研為末,煉蜜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如直腸乾澀,用豬膽汁導之,亦忌前藥。

附方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補中益氣湯

四物湯

四君子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竹葉石膏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三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三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瘡科竹葉黃耆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婦人老弱風人便秘戒用利藥方論第七

初虞世云:肺主氣,肺氣不降,則大腸不能傳送。宜用杏仁、枳殼、訶子等藥。若老弱風人,津液短少,大便秘澀,用胡麻、杏仁、麻仁、阿膠、皂角之類。每見用駃利之藥,大便雖通,精血復傷,反致他病。一男子,病風淫未疾,或用駃藥利之,患肺痿,咯膿血,至大便不通而死,惜哉。

愚按:前症若胃強脾弱,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大便難者,用脾約丸。若陰血枯槁,內火燔灼,脾肺失傳,大便秘而小便數者,用潤腸丸。此丸若用之於熱甚氣實與西北稟厚者,無有不效。若用於東南及虛熱而氣血不足者,則脾愈弱而腸愈燥,反致虛痞矣。此東垣先生之治法也。其搜風順氣丸,中貴及西北人用之多效,東南人用之無不致害。

附治驗

一老婦大便欲去而難去,又不堅實,腹內或如故,或作脹,兩關尺脈浮大。余以為腸胃氣血虛弱,每服十全大補湯加肉蓯蓉,去後始快。若間二三日不服,腹內仍脹,大便仍難。

搜風順氣丸 治痔漏腸風,風熱閉結,元氣充實者。

車前子(一兩五錢) 大麻子(微炒) 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牛膝(酒浸) 郁李仁(湯泡) 枳殼(麩炒) 菟絲子(酒浸,蒸曬,為末) 山藥(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子和脾約丸

麻仁(一兩二錢半) 枳殼(麩炒) 厚朴(薑製) 芍藥(各一兩) 大黃(四兩,蒸)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二錢)

上為末,入杏仁膏,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用滾湯送下。內杏仁研爛。

婦人泄痢秘結方論第八

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木刑土也,土不能滲泄,則木氣勝,故津液燥而秘,不可專以風治。張氏母,年七十,患痢頻數,腰腳拘攣,百方不愈,用蒺藜、酸棗仁治之即愈。黃魯直苦秘結,亦用前藥而愈。故受症有不同也。

愚按:前症若因足三陰虧損發熱作渴,胸膈不利,飲食善消,面帶陽色,脈洪而虛,肢體倦怠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脾肺氣虛,補中益氣湯。脾經鬱結,用加味歸脾湯。氣血俱虛者,八珍加肉蓯蓉。腎經津液不足者,六味地黃丸,胃火消鑠津液,竹葉黃耆湯。肝木侮脾土,小柴胡加山梔、郁李仁、枳殼。膏粱積熱,清胃散加山梔、郁李仁、枳殼。若燥在直腸,用豬膽導之。

附治驗

一老婦人大便月餘不通,痰喘內熱,不得就枕,脈洪大,重按細微。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五十餘劑,計進飲食百餘碗,小腹始悶。此火燥而消鑠也,以豬膽汁潤之,用十全大補而安。後仍不通,用八珍倍加肉蓯蓉,常服而通。

治風人大便或秘

皂莢子(三百粒,破作兩片,慢火炒燥,入酥棗大,又炒燥,又入酥至焦黑為度)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蒺藜酸棗仁湯空心下。良久未利再服。漸加至百丸,以通為度。

蒺藜湯 用蒺藜炒,杵,去刺,三兩,酸棗仁炒香一兩,每用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送下前丸。

大五柔丸 治臟氣不調,大便難利,或為秘結堅硬。

大黃(飯上蒸,焙,末) 枳殼(去穰,麩炒) 白芍藥(炒,為末) 葶藶(炒,為末) 牛脂(熬油) 蓯蓉(酒浸,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研,百枚)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研,炒黃,別杵)

上和勻,煉蜜丸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日三服,以和為度。

二仁丸 安康郡太守苦風秘,予處此方,用之甚效。

杏仁(去皮尖,麵炒黃) 麻仁(別研) 枳殼(去穰,麩炒,為末) 訶子(炒,去皮,為末)

上用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下。未利增之。

蜜導法 用好蜜四五兩,石器中微火熬,不住手攪,候可丸,以蛤粉塗手,捏如指長三寸許,入大孔內,以手掩良久即通,未通再作。文潞公泄利,求速效,用石脂、龍骨等藥,便秘累日甚苦。余告曰:此燥糞在直腸,藥所不及,請以蜜導之。下結糞四五十枚而愈。

通氣散 治虛人憂怒,以致傷肺與大腸,不能傳送。

陳皮 蘇葉 枳殼(麩炒) 木通(各一錢)

上水煎服。

皂角丸、蘇麻粥亦佳。(見前)

附方

補中益氣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加味歸脾湯

八珍湯

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十全大補湯(五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竹葉黃耆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首論)

婦人泄瀉方論第九

論曰:泄瀉之症,因腸胃虛冷而邪氣乘之。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風傷肝,肝木旺而克脾土,屬外因也。若七情不平,臟氣受傷,屬內因也。若飲食生冷傷脾,屬不內外因也。大法寒者溫之,熱者涼之,滑者澀之,溫者燥之。

愚按:前症若生冷所傷,用六君、木香、砂仁。辛熱所傷,用二陳、炒連、山梔。麵食所傷,用六君、神麯。米食所傷,用六君、谷糵。飲食不時而傷,用四君子湯。飲食過多而傷,用六君子湯。飲食停滯,人參養胃湯。脾氣虛弱者,六君、升麻、柴胡。脾氣虛寒,六君、木香、炮姜。肝木乘脾者,六君、柴胡、芍藥。肝火克脾者,六君、芍藥、山梔。中氣虛而下陷者,補中益氣湯。鬱結傷脾者,濟生歸脾湯。腎氣虛者,五味子散。脾氣虛者,二神丸。脾腎虛者,四神丸。命門火衰者,八味丸。真陽虛敗者,固真丸。仍與滯下方參用。

附治驗

侍御沈東江之內,停食腹痛作瀉,以六君加木香、炮姜而愈。後復作,傳為腎泄,用四神丸而安。

待御徐南湖子室,瀉屬腎經,不信余言,專主滲泄,以致不起。

一婦人年逾五十,不食夜飯,五更作瀉,二十年矣。後患痢,午前用香連丸,午後用二神丸,各二服而痢止。又用二神丸數服,而食夜飯,不月而形體如故。

吳江史玄年母,素有血疾,殆將二紀,平居泄瀉,飲食少思,面黃中滿,夏月尤甚,治血之藥,無慮數百劑,未嘗少減。余以為脾腎虛損,用補中益氣湯送二神丸,復用十全大補湯煎送前丸,食進便實,病勢頓退。若泥中滿忌參、術,痰痞忌熟地,便泄忌當歸,皆致誤事。

桂香丸 治虛寒滑泄腹痛,或嘔吐不食,手足逆冷。

附子(炮) 肉豆蔻(炮) 丁香 桂心 白茯苓(各一兩) 木香(炮) 白乾薑(炮,各兩半)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胃苓散 治脾胃所傷,吐瀉不止,水穀不分。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上每服五七錢,用薑棗水煎,空心服,仍節飲食。

木香散 治臟腑虛寒,下泄米穀,口舌生瘡,或嘔吐不食。

木香(煨) 破故紙(炒,各一兩) 良薑 縮砂(炒) 厚朴(制,各三錢) 赤芍藥(炒) 橘紅 桂心 白朮(各半兩) 胡椒 吳茱萸(炮,各一錢) 肉豆蔻(煨) 檳榔(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肝四兩,批薄,以藥摻拌,量入水、醋、鹽、蔥、姜,煮乾,空心頓食,或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粥飲下,日三服。

府傅趙宜人,患泄瀉,諸藥無效。診之曰:此肝腎虛也。服前散而愈。經曰:泄痢前後不止,腎虛也。又曰: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肝氣厥而上行,故下焦不能禁固而泄痢。腎為胃關,門戶不安,故倉廩不藏也。

香連丸 治痢疾,並水瀉暑瀉腹痛,不問赤白,神效。

黃連(淨,二十兩) 吳茱萸(去枝梗,十兩)

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三黃丸 治熱痢腹痛,或口舌生瘡,咽喉齒痛,及一切虛火之症。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炒,等分)

上各另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芍藥湯 治熱痢便血後重。經曰:溲而便膿血,此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炒,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檳榔 木香 甘草(炒,各二錢) 桂(二錢五分) 黃芩(炒,五錢)

上每服半兩,水煎。如不減,加大黃。此症多有因中氣虛弱,脾氣鬱結者,治當審察。

二神丸(加五味二兩,吳茱萸四兩,名四神丸) 治脾腎虛弱,侵晨五更作瀉,或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實,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薑棗,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五味子散 治腎經虛弱,大便不實,或夜間或五更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 吳茱萸(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其效如神。米糊為丸,亦可。

白朮芍藥湯 治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腹滿,形體倦怠,不欲飲食;或暴泄無數,水穀不化。

白朮(炒) 芍藥(炒,各二錢) 甘草(炒,一錢)上水煎服。

茯苓湯 治濕熱泄瀉,或飲食傷瀉。

白朮(炒) 茯苓(各五錢)

上用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等分,名白朮散。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腰冷,如坐水中;或小便秘澀,大便溏。此症多因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而致。

蒼朮(炒) 白朮 甘草(炒,各一兩) 乾薑 茯苓(各二兩) 陳皮(一兩)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四五錢,棗水煎。

防風芍藥湯 治飧泄身熱,脈弦腹痛及頭痛。

防風 芍藥(炒) 黃芩(炒,各二錢)

上水煎服。

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人參養胃湯(方見七卷第十論)

十全大補湯

《濟生》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東垣補真丸(方見七卷第三論)

婦人協熱下痢方論第十

論曰:下痢赤黃,米穀不化,作渴嘔逆,小使不利,心胸煩躁,脈虛大而數。此胃經虛熱,津液不分,並於大腸所致。先用五苓散,次用玉粉丹、四味阿膠丸主之。

愚按:前症若胃氣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肝木侮脾土,用六君子湯。鬱結傷脾土,用歸脾湯。命門火衰,用八味地黃丸。余參各論主之。

附治驗

一婦人五月間患痢,日夜無度,小腹墜痛,發熱惡寒。余以為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二服漸愈。仍以前湯送四神丸,四服全愈。至七月終,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舌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灑淅惡寒,悽慘不樂。此肺脾腎虛而陽氣不伸也,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玉粉丹

蛤粉 硫黃(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米飲下。

四味阿膠丸

黃連(炒) 赤茯苓(二兩) 芍藥(炒,三兩) 阿膠(炒燥,一兩)

上為末,以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附方

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十十四卷第六論)

歸脾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滯下方論第十一

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蓋風喜傷肝。然春時肝木反克脾土,以致滯下赤白,裡急後重,先服神朮散,次用五苓散之類。煩渴腹痛,小便赤澀,脈洪數為熱,用白頭翁湯之類。脈虛弱為伏暑,用香薷散之類。如風邪下血,用胃風湯。腹痛嘔逆,手足俱冷,六脈微細,為臟腑虛寒,急服四順附子湯,灸氣海、丹田二穴。久痢腸滑,用理中湯加肉果、訶子,或十全大補湯加木香、肉果之屬。若一方一郡所患相類者,乃屬疫症。

愚按:東垣云:太陰經受濕,水瀉變膿血。脾傳於腎者,謂之賊邪,難愈。先痢而後瀉者,謂之微邪,易痊。若厥陰經下痢,脈沉微,手足厥逆,用麻黃小續命湯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脈微嘔吐,用漿水散溫之。若脈疾身動,下迫聲響,用白朮芍藥湯。脈沉身靜,飲食不入,用姜附湯。身體沉重,四肢不舉,用朮附湯。竊謂前症,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消飲食。若胃氣下流,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腎,升元氣。若風傷腸胃,宜用神朮散,以補脾胃,解外邪。若痰積中焦,宜用六神丸,以補脾胃,化痰滯。大凡脾胃虛,宜補中氣,調飲食。

附治驗

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肛門脫下,此脾氣下陷,用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又以飲食失宜,大便不實,四肢逆冷,此脾胃復傷,與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

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後無度,煩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草、附子、升麻各一錢,服之即睡覺而索食,脈症頓退,再劑而安。此取症不取脈也。其時同患是症,服痢藥者,俱致不起,惜哉。

神朮散 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或傷風頭痛,項背拘急,鼻流清涕。

蒼朮(炒,二錢) 藁本 川芎(各一錢) 羌活 粉草(炒,一錢五分) 細辛(五分)

上用姜水煎服,欲發汗加蔥頭。

四順附子湯

生附子(去皮臍) 白乾薑(炒) 甘草(炒) 人參(各一兩)

上每服四五錢,水煎。吐瀉腹痛,加肉桂半兩。小便不利,加茯苓半兩。若體寒自汗,手足逆冷,六脈虛弱,背寒面垢,或面如塗油,齒乾煩悶,躁渴引飲,此為伏暑,宜用小柴胡湯、五苓散、酒蒸黃連丸。

加減參附湯 治寒痢陽氣脫陷,嘔吐不食,手足俱冷。

大附子(炮) 大人參(各一錢) 丁香(十五粒)

上用姜十片,米一撮,水一鍾,煎服。如不應,再加之。

治噤口痢甚妙,石蓮肉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又方 乾山藥半生半炒黃為末,不拘時,用米飲調下。

附方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以致水穀不化,泄瀉注下,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 白茯苓 芎藭 肉桂 當歸 白芍藥(炒) 白朮(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二錢,入粟米數粒,水煎,空心食前熱服。

水煮木香丸 治久痢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其效如神。

罌粟殼(去穰,三兩) 青皮(去白,二兩四錢) 甘草(炒,二兩四錢) 訶子(炮,去核,八兩) 當歸 木香(各六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化,空心服。

戊己丸 治胃經受熱,泄痢不止,或飲食不入,腹痛不止。

黃連(炒) 吳茱萸(去梗,炒) 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真人養臟腸 治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脫肛。

粟殼(蜜炙,三兩六錢) 人參(六錢) 白朮(六錢) 肉桂(八錢) 當歸(六錢) 訶子皮(一兩二錢) 木香(煨,二兩四錢) 肉豆蔻(麵煨,半兩) 白芍藥(炒,一兩) 甘草(炒,一兩八錢)

上每服四錢,用水煎。臟寒加附子一兩。

升陽除濕防風湯 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兼下血,此鬱結而不通也。以此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慎勿利之。

蒼朮(米泔浸,四錢) 防風(二錢) 白朮(炒) 白茯苓 白芍藥(炒,各一錢)

先將蒼朮用水一鍾半,煎至一鍾,內諸藥,同煎至八分,食前熱服。夫飲食入胃,其氣上升,輸精心肺,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不能上升,下流腎肝而成泄利。法宜升補中氣,不可疏下,此東垣發前人所未論也。

調中益氣湯 夫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下不得一澀。其證四肢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夏月飧泄,或便後見血,或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嗜睡無力,飲食少思。(方見四卷第五論)

麻黃續命湯

防風 杏仁(去皮尖,各二兩) 麻黃(去節,二兩) 人參 黃芩(炒) 芍藥 防己 肉桂(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上每服半兩,用姜水煎。

白朮芍藥湯 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或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湯和之。

白朮 芍藥(炒,各一兩) 甘草(炒,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漿水散 治暴利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短難言,甚者吐血。此為惡病,急用此藥,緩則不救。

半夏(一兩,泡,洗)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作乾生薑) 肉桂 甘草(炙,各五錢) 良薑(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煎,和滓熱服。不應,加之。

姜附湯 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或吐逆身冷,脈微急,用此藥救之。

乾薑(一兩) 附子(一兩,生用)

每服半兩水煎。

朮附湯 治下痢脾氣脫陷,肢體不動,汗出身冷,氣短喘急,或嘔吐不食等症,須急用之。

白朮 生附子(須用好者)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棗水煎,和滓服。如不應,倍用之。

六神丸 治食積赤白痢疾,或腹痛不食,或久而不止。

神麯(為糊) 麥芽(麩炒) 茯苓 枳殼(麩炒) 木香(煨) 黃連(炒赤,各等分)

上為末,用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香連丸(方見前)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五苓散(方見二十一卷第十論)

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痢後嘔噦方論第十二

滯下咳逆嘔逆,古人謂之噦,此胃氣虛寒之危症也,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熱證咳逆,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嘗治一痢咳逆,脈沉弱,投退陰散兩服而愈。又一痢後咳逆,灸期門穴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

愚按:東垣云:如泄痢而嘔者,胃氣不和也,上焦不和,用生薑橘皮湯。中焦不如,用芎、歸、桂、苓。下焦不和而寒,治以輕劑,熱甚而治以重劑。亦有胃火上衝而嘔者,有積滯而嘔者,有陰虛而嘔者。丹溪云:下痢吃逆,自下衝上,屬火之象,古方悉以胃弱言之。殊不知胃弱者,脾陰弱也,故久病變之,乃胃弱脾寒之危症。用半夏一兩,生薑半兩,或理中湯加枳殼、茯苓、半夏。不效,更加丁香、柿蒂各十枚。胃熱咳逆,用橘皮竹茹湯。別病忽然而致,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木香調氣散最佳。

附治驗

一婦人痢後嘔噦,服降火化痰劑愈甚,脈洪大,按之虛細,作渴飲湯,諸藥到口即嘔。余以為脾胃虛寒,不能司納,以參、朮、炮薑末各一錢,以飯作丸,米飲不時過三五粒,至三兩許,聞藥不嘔,乃以六君加炮姜,三十餘劑而安。

一婦人患前症,飲食少思,胸腹膨脹,大便不實,所見之症,悉屬虛寒假熱。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木香,夕用六君子送四神丸,漸愈。又用八味丸料,煎送四神丸而痊。

一婦人因怒嘔噦,時或昏憒,口噤,或時舉體肉動,其面色或青或赤。余以為肝火熾盛,脾土受侮,用小柴胡湯加山梔、鉤藤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逍遙二藥,調理而痊。

橘皮乾薑湯 治胃寒嘔噦不食,或吐痰腹痛兼瀉。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炒,一錢) 人參(各一錢)

上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 治噦逆。

橘皮(二錢) 竹茹 甘草(炒) 人參 半夏(各一錢)

上薑棗水煎。

豬苓湯 治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豬苓 赤茯苓 澤瀉 阿膠(炒) 滑石(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半夏湯 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 生薑(切,二兩)

上水煎為二服。

丁香柿蒂湯 治咳逆。

丁香(十粒) 柿蒂(十五個)

上水煎,熱服。

生薑橘皮湯 治嘔噦,手足厥冷。

橘皮(一錢) 生薑(四錢)

上水煎服。

退陰散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或咳逆不止,脈沉細,頭痛腰重,急進三服。若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

乾薑(炮) 川烏(炒黃,等分)

上每服一錢,鹽一捻,水煎。

倉廩湯 治痢疾心煩,手足溫,頭痛,此熱毒上衝,宜用此湯,即敗毒散。每服四五錢,入陳倉米百粒,姜五片,棗一枚,煎。若脈微弱,或胸腹虛脹,手足厥冷,或因服罌粟、烏梅過多,以致作嘔者,宜用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調下,日二三服。

附方

木香調氣散 治氣滯嘔吐,或胸膈不利,心腹刺痛,飲食不思。

木香 白豆蔻 丁香 檀香(各二兩) 藿香 甘草(炒,各六兩) 砂仁(四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

半夏茯苓湯(方見十二卷第三論)

補中益氣湯

竹葉石膏湯

六君子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大便下血方論第十三

婦人臟腑損傷,風邪所入,以致大便下血,或如豆汁,或腹中作痛。若糞後下血,其來遠;糞前下血,其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下也。若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如絲者,是前症也。

愚按:前症或飲食起居,或六淫七情失宜,以致元氣虧損,陽絡外傷。若膏粱積熱,加味清胃散。怒氣傷肝,六君、柴、芍、芎、歸。鬱結傷脾,加味歸脾湯。脾氣虛弱,六君子湯。思慮傷心,妙香散。大腸風熱,四物、側柏、荊、防、枳殼。大腸血熱,四物、丹皮、柴胡。中氣下陷,補中益氣、茯苓、半夏。心脾不能攝血,必補脾肺之源,舉下陷之氣。

附治驗

一婦人下血不已,面色萎黃,四肢畏冷。此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送四神丸,數服而愈。

光祿張淑人,下血煩躁,作渴,大便重墜,後去稍緩,用三黃湯加大黃至四兩方應。後用三黃湯,又二十餘劑而愈。此等元氣,百中一二。

韓地官之內,脾胃素弱,因飲食停滯,服克伐之劑,自汗身冷,氣短喘急,腹痛便血,或用諸補劑,皆不應。余用人參、炮附子各五錢,二劑稍應。卻用六君子,每劑加炮附子三錢,四劑漸安。又用前湯每加附子一錢,數劑乃瘥。

一婦人因怒胸痞,飲食少思,服消導利氣之藥,痰喘胸滿,大便下血。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炮姜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八珍加柴胡、炒梔全愈。

一婦人瘀血腹痛,便血。見前。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炒) 荊芥 槐花(炒) 甘草(炒,各五分) 枳殼(麩炒) 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分)

上姜水煎。

腸風黑神散 治腸風下血,腹痛後重,或肛門脫出。

敗棕(燒) 木饅頭(燒) 烏梅(去核) 粉草(炙,各一錢)

上水煎服。

愚按:前二症若病久中氣虛弱者,必用培補脾胃為主。

地榆湯 陰結便血。(駱龍吉方)

地榆(四兩) 甘草(炒,一兩半) 縮砂仁(四十七粒)

上每服三錢,水煎。

防風如神散 治風熱氣滯,糞後下血。

防風 枳殼(麩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煎。

愚按:前二症若胃氣虛,不能統血而下,用四君。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脾氣鬱結,用歸脾湯。氣血虛弱,用八珍湯。氣血虛寒,用十全大補湯。

治久下血成片,頭髮燒灰,每服一二錢,水調下。

妙香散 治心氣下血,溫酒調下。

附方

加味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珍湯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二神丸

四神丸

三黃丸(三方前第八論)

婦人痔瘻方論第十四

婦人痔瘻,因鬱怒、風熱、厚味膏粱所致。其名有五:肛邊如乳出膿者,為牝痔;腫脹出血者,為牡痔;癢痛者,為脈痔;腫核者,為腸痔;登厠出血者,為血痔。治宜審之。

愚按:前症婦人多因胎產經行,飲食起居,六淫七情失調所致。男子多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而患;或入房強固其精,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煿厚味,陰虛濕熱,宜涼血潤燥疏風。潰後,當養元氣,補陰精。不愈,即成痔漏。有串臀、串陰、穿腸者。其腸頭腫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也;便燥者,火也;潰膿者,熱勝血也。大便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導濕。小便澀滯者,清肝導濕。經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症屬肝腎不足,故用加味地黃及六味丸有效。慎勿敷毒藥,及服寒涼之劑。

鱉甲散 治五種痔漏,膿血淋漓,或腫痛,堅硬下墜。

鱉甲 露蜂房 蛇蛻 蝟皮 豬後懸蹄(五味燒存性,各二錢) 麝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生地黃煎湯調下,更敷之。

又方 熱痛,用寒水石、朴硝為末,以津調搽。

附方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加味地黃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婦人脫肛方論第十五

夫脫肛者,大腸之候也。大腸虛寒,其氣下陷,則肛門翻出。或因產努力,其肛亦然也。

愚按:前症若大腸濕熱,用升陽除濕湯。若血熱,用四物、條芩、槐花。血虛,用四物、白朮、茯苓。兼痔痛,用四物、槐花、黃連、升麻。中風虛弱,用補中益氣、芍藥、白朮。中氣虛寒,加半夏、炮薑、五味。腎虛,用六味丸。虛寒,用八味丸。夫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有此症。

附治驗

一婦人脫肛,用補中益氣、加味歸脾各百餘劑而愈。後因分娩復脫,仍以前藥各二百餘劑始愈。

姚和眾以鐵粉傅之良。(《聖惠方》亦治陰脫陰腫。)

《集驗方》以生鐵三斤,水一斗,煮至五升,取水洗,日二次。

孫真人用蝦蟆皮,瓶中燒煙燻,功效玄微。

一方用五倍子煎湯洗,以赤石脂末摻上,托上。或脫長者,以兩床相併,中空尺許,以磁瓶盛湯,令病人仰臥,浸瓶中,逐日易之,收盡為度。

附方

升陽除濕湯 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麯(炒) 澤瀉 豬苓(各半兩)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 大麥糵(各三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錢,薑棗同煎。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陰腫方論第十六

婦人陰腫,因胞胳素虛,風邪客之,乘於陰部,血氣相搏故也。

愚按:前症若氣血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舉而補之。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滲而清之。若陰腫陰癢,陰冷陰挺,當與後論互相參看。

附治驗

一婦人陰中腫悶,小便澀滯,兩脅作腫,內熱晡熱,月經不調,時或寒熱。此因肝脾鬱怒,元氣下陷,濕熱壅滯。朝用歸脾湯加柴胡、升麻,解鬱結,補脾氣,升元氣;夕用加味逍遙散,清肝火,生肝血,除濕熱,各數劑,諸症悉愈。又用四君、芎、歸、丹皮調補肝脾而經水如期。

菖蒲散 治月水澀滯,陰間腫痛。

菖蒲 當歸(各一兩) 秦艽(二兩)

上每服五錢,入蔥白水煎。

白礬散 治陰腫堅痛。

白礬(半兩) 甘草(半錢) 大黃(二兩)

上為末,水和,用棗大綿裹,內陰中,日兩換,以愈為度。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婦人陰癢方論第十七

婦人陰癢,為三蟲在腸胃之間,因臟虛而蝕陰中,微則為癢,甚則為痛也。

愚按:前症屬肝經所化,當用龍膽瀉肝湯、逍遙散以主其內;外在桃仁研膏,和雄黃末或雞肝,納陰中,以制其蟲。

附治驗

一婦人胸膈不利,內熱作渴,飲食不甘,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此鬱怒傷肝脾所致,用歸脾湯加山梔而愈。復因怒,患處並小腹脹痛,用小柴胡加山梔、芎、歸、芍藥痛止,用逍遙散加山梔而愈。又因勞役,患處腫脹,小便仍澀,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丹皮而痊。

一婦人陰內痛癢,不時出水,食少體倦。此肝脾氣虛,濕熱下注,用歸脾湯加丹皮、山梔、芍藥、柴胡、甘草主之而安。

一婦人陰內痛癢,內熱倦怠,飲食少思。此肝脾鬱怒,元氣虧損,濕熱所致,用參、耆、歸、朮、陳皮、柴胡、炒梔、車前、升麻、芍藥、丹皮、茯苓而瘥。若陰中有蟲癢痛,亦屬肝木,以桃仁、雄黃研,納陰中以殺之,仍用清脾解鬱之藥。有以雞肝納之者,乃取蟲之法也。

一方,搗新桃葉,綿裹納陰中,日三兩易。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逍遙散(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婦人陰冷方論第十八

婦人陰冷,因勞傷子臟,風冷客之,用五加皮、乾薑、丹參、蛇床子、熟地黃、杜仲各三兩,鍾乳粉四兩,天門冬一兩,地骨皮二兩,酒十五升,漬二宿,每服一盞,空心食前飲之。

愚按:前症屬肝經內有濕熱,外乘風冷所致。若小便澀滯,或小腹痞痛,用龍膽瀉肝湯。若內熱寒熱,或經候不調,用加味逍遙散。若寒熱體倦,飲食少思,用加味四君子。若鬱怒發熱,少寐懶食,用加味歸脾湯。

附治驗

一婦人陰中寒冷,小便黃澀,內熱寒熱,口苦脅脹。此因肝經濕熱,用龍膽湯祛利濕熱,用加味逍遙散調血氣而安。

一婦人所患同前,更寒熱嘔吐,兩股腫痛,先用小柴胡加山梔一劑,寒熱嘔吐頓止,次用龍膽瀉肝湯一劑,腫痛頓消。

一婦人陰中寒冷,小便澄清,腹中亦冷,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虛寒,治以八味丸,月餘,飲食漸加,大便漸實。又月餘,諸症悉愈。

八味丸 治血弱不能榮養臟腑,津液枯澀,風寒客於子臟,以致陰冷。

愚按:此丸果系肝脾腎虛,殊有神效。

附方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加味四君子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婦人陰挺下脫方論第十九

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愚按:前症當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鬱結,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火濕熱,小便澀滯,用龍膽瀉肝湯。

附治驗

一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脾鬱結。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脂和藜蘆末,塗之而收。

一婦人陰中挺出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漓,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症漸愈。再與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後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即愈。

又方 治前症用麻子仁研塗頂中,自吸入,即洗去。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歸脾湯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婦人陰中生瘡方論第二十

竊謂前症乃七情鬱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注。其外症陰中出如蛇如菌,或如雞冠狀,或生蟲濕癢,或潰爛出水,或腫悶墜痛。其內症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飲食無味,晡熱發熱,或胸脅不利,小便痞脹,或赤白帶下,小水淋澀。其治法,腫痛者,四物湯加柴。梔。丹皮。膽草;濕癢者,歸脾湯加柴、梔、丹皮;淋澀者,龍膽瀉肝湯、白朮、丹皮;潰腐者,逍遙散、山梔、川芎;腫悶墜痛者,補中益氣湯、山梔、丹皮。佐以外治之法。

一婦人潰腐,膿水淋漓,腫痛寒熱,小便赤澀,內熱作渴,肢體倦怠,胸脅不利,飲食少思。余以為肝脾虧損,用補中益氣內柴胡、升麻各用一錢,加茯苓一錢,山梔二錢,數劑少愈。又與歸脾湯加山梔、川芎、茯苓,三十餘劑,諸症悉退。惟內熱尚在,再與逍遙散,倍用山梔而愈。

一婦人素性急,陰內痛,小便赤澀,怒而益甚,或發熱,或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用芎、歸、炒梔、柴胡、苓、朮、丹皮、澤瀉、炒芍、車前、炒連、生草,數劑漸愈。又去黃連、澤瀉,又數劑全愈。

附方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逍遙散

歸脾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龍膽瀉肝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八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婦人交接傷丈夫頭痛方第二十一

愚按:前症當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滋化源為主。

來復丹 交接相傷,四肢沉重,頭痛昏暈。米飲下。

上每服五十丸。(方見二十五卷第十論)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女人交接輒血出痛方第二十二

一婦人每交接出血作痛,此肝火動脾而不能攝血,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而愈。若出血過多而見他症,但用前藥調補肝脾。

《千金方》療交接血出:

桂心 伏龍肝(各等分)

上為末,酒服錢許。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濟生》歸脾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婦人交接他物所傷方第二十三

一婦人交接出血作痛,發熱口渴欲嘔,或用寒涼之藥,前症益甚,不時作嘔,飲食少思,形體日瘦。余曰:症屬肝火,而藥復傷脾所致。先用六君加山梔、柴胡,脾胃健而諸症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而形氣復。

一婦人陰腫下墜,悶痛出水,胸腹不利,小便頻數,內熱晡熱,口苦耳鳴,此肝脾火症,用小柴胡加車前、膽草、苓、朮、升麻,一劑稍愈。又用加味逍遙加升麻,數劑漸愈。乃以加味歸脾加升嘛、柴胡,並補中益氣加山梔,數劑頓愈。仍用加味逍遙、加味歸脾二藥調理全愈。

一婦人患前症熱痛,或用寒涼敗毒藥,飲食不入,時欲作嘔,小腹重墜。余謂此脾胃復損,元氣下陷。先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二劑重墜漸愈。又加茯苓、半夏,二十餘劑而愈。乃以歸脾湯少加柴胡、升麻,並六味地黃丸而康。

又方 割雞冠血塗之。以赤石脂末摻之,五倍子末亦良。

附方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

歸脾湯(三方二十四卷第四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小戶嫁痛方第二十四

愚按:前症當從二十一論互相主治。

《千金方》療小戶嫁痛:

甘草 生薑(各五分) 白芍藥(四分) 桂心(二分)

上以酒二升,煎三四沸服。

又方 海螵蛸燒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小麥、甘草等分,煎湯洗,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