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熱勞方論第一

婦人熱勞,由心肺壅熱,傷於氣血,以致心神煩躁,頰赤頭疼,眼澀唇乾,口舌生瘡,神思昏倦,四肢壯熱,食飲無味,肢體痠疼,心怔盜汗,肌膚日瘦,或寒熱往來。當審其所因,調補氣血,其病自愈矣。

愚按:前症乃壯火食氣,虛火煎熬真陰之所致也。王太僕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竊謂前症若肝脾血虛,用四物、參、術;肝脾鬱怒,小柴胡合四物湯;脾胃氣虛,補中益氣湯;肝脾血虛,加味逍遙散;肝經風熱,加味小柴胡湯;心經血虛,天王補心丹;肺經氣虛,人參補肺湯;肝經血虛,加味四物湯。大抵午前熱屬氣分,用清心蓮子飲;午後熱屬血分,用四物、參、朮、丹皮。熱從左邊起,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朮、黃耆。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參、朮、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門、肉桂。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主之。

附治驗

一婦人經行不調,飲食少思,日晡熱甚。余以為肝脾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加山茱、山藥、丹皮、麥門、五味而愈。次年秋,寒熱如瘧,仍用前藥而愈。

一婦人生育多胎,月經不調,兩足發熱。年餘,其身亦熱,勞則足痠痛。又年許,唇腫裂痛。又半年,唇裂見血,形體瘦倦,飲食無味,月水不行。此氣血俱衰之症,彼誤用通經丸等藥,復傷氣血,遂致不起,惜哉。

黃耆散 治發熱羸瘦,心躁口乾,不欲飲食,或盜汗晡熱。

人參 黃芩(炒焦) 當歸(各三錢) 柴胡(五分) 黃耆(炒) 地骨皮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白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炒,三分)

上水姜煎。

豬肚丸 治熱勞羸瘦。

柴胡 赤茯苓 人參 黃耆(各一兩) 黃連(炒,三兩) 地骨皮 木香(各半兩) 桃仁(去皮尖) 鱉甲(各一兩)

上為末,用嫩豬肚一枚,入藥縫合,蒸熟研爛,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二服。

附方

清心蓮子飲 治熱在氣分,口乾,小便白濁,夜間安靜,晝則發熱。又治口舌生瘡,或口苦咽乾,煩躁作渴,小便赤澀,下淋下止,或莖中作痛。

黃芩(炒)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半) 石蓮肉 茯苓 黃耆(炒) 柴胡(去苗) 人參(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

補中益氣湯

加味四物散

四物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加味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十全大補湯

加味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育養心神。

人參(去蘆) 茯苓 玄參 丹參 桔梗 遠志(各五錢) 當歸(酒浸) 五味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 柏子仁 酸棗仁(炒,各一兩) 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竹葉煎湯送下。一方多石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此方內天麥門冬、玄參、生地,雖能降火生血化痰,然其性沉寒,損傷脾胃,克伐生氣,若人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者,不宜用。

人參補肺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二論)

加減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客熱方論第二

婦人客熱,由元氣虛而外熱乘之,以致口燥心煩,四肢壯熱,肌肉消瘦。治法當審其因而調補之。

愚按:前症若客邪所侵,用補中益氣加川芎、防風。肝虛血少,六味地黃丸。胃火飲冷,錢氏瀉黃散。胃虛飲湯,七味白朮散。潮熱時熱,八珍湯。晡熱內熱,逍遙散。發熱體倦,補中益氣湯。恚怒發熱,小柴胡湯。鬱怒發熱,加味歸脾湯。寅卯酉戌時熱,升陽益胃湯。

附治驗

一婦人素有胃火,服清胃散而安,後因勞役,燥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行。此胃火消爍陰血,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以清胃熱,用八珍湯加茯神、遠志以養脾血,元氣充足,而經自行矣。

麥門冬散 治四肢倦痛,煩悶不食,或寒熱往來。

麥門冬(去心) 柴胡 赤茯苓 羚羊角(鎊) 赤芍藥 桑白皮(炒) 黃耆(炒,各四分) 生地黃 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水煎。

附方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瀉黃散(方見五卷第三論)

七味白朮散(方見二十卷第二論)

加味歸脾湯

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升陽益胃湯(方見三卷第九論)

清胃散(方見二十四卷首論)

婦人寒熱方論第三

經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皆由勞傷氣血,陰陽不調,寒熱如瘧也,當分氣血虛實而治之。

愚按:前症若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則陰氣上入於陽中,用補中益氣湯。若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則陽氣下陷入陰中,用益陰腎氣丸。若因氣血俱虛,用八珍湯。若因怒動肝火,用小柴胡湯。若陰陽俱不足,則氣血不歸其本部,以致寒熱交爭也。

附治驗

一婦人年六十有四,久鬱怒,頭痛寒熱,春間乳內時痛,服流氣飲之類益甚,時有血如經行,又大驚恐,飲食不進,夜寐不寧,兩乳腫脹,兩脅焮痛,午後色赤。余以為肝脾鬱怒火燥,先以逍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五分,服二劑,腫痛頓愈。又二劑全愈。再用歸脾湯加炒梔、貝母,諸症悉愈。

地骨皮散 治血風氣虛,時作寒熱,或晡熱內熱。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桑白皮(炒) 枳殼(麩炒) 前胡 黃耆(炒,各五分) 白茯苓 五加皮 人參 甘草 桂心 白芍藥(各三分)

用姜水煎服。

柴胡散 治寒熱體痛,口乾心煩,飲食少思,肌體消瘦。

柴胡 黃耆(炒) 赤茯苓(炒) 白朮(各一錢) 人參 地骨皮 枳殼(麩炒) 生地黃 苦梗 桑白皮(炒) 赤芍藥(各三分) 鱉甲(炙,二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甘草(三分)

上用姜水煎服。

益陰腎氣丸 治諸臟虧損,發熱晡熱,潮熱盜汗;或寒熱往來,五心煩熱;或口乾作渴,月經不調;或筋骨疲倦,飲食少思;或頭目不清,痰氣上壅,咳嗽晡甚,胸膈痞悶;或小便赤數,兩足熱痛;或腳足痿軟,肢體作痛等症。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劑也。

澤瀉 茯苓 牡丹皮 生地(酒拌,杵膏) 山藥 茱萸肉 當歸 五味子(炒,杵) 熟地(自制,杵膏)

上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八珍湯

逍遙散

歸脾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寡婦寒熱如瘧方論第四

《倉公傳》與褚氏論,皆雲師尼寡婦獨陰無陽,欲心萌而不遂,是以懨懨成病,以致乍寒乍熱,而類瘧狀,久則為勞。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䵟瘦瘠等證,皆寡婦之病。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皆血盛而致。經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人血盛則懷胎,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愚按:前症若肝脈弦出魚際,用生地黃丸。血虛,佐以四物湯。若兼怒動肝火而寒熱,佐以加味逍遙散。若虧損肝經而寒熱,佐以八珍湯。若虧損元氣而寒熱,佐以補中益氣湯。若郁傷脾氣而寒熱,佐以濟生歸脾湯。

附治驗

一寡婦不時寒熱,脈上魚際,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治之而愈,但畏風寒,此脾胃氣虛,用加味歸脾、補中益氣湯,兼服而止。

一婦人因夫久出經商,發寒熱,月經旬日方止,服降火涼血藥,內熱益甚,自汗盜汗,月經頻數。余曰:內熱自汗,乃脾氣虛弱也;月經頻數,乃血不歸脾也。用歸脾湯、六味丸而愈。

一室女寒熱,肝脈弦長而出寸口,用小柴胡湯加生地、烏梅治之而愈。既嫁而諸症悉痊。

一室女久患寒熱,月經失期,以小柴胡湯加生地治之少愈,更以生地黃丸而病痊。

生地黃丸 許學士云:有一師尼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大小柴胡湯雜進,其病益劇。予診視之曰:三部脈無寒邪,但肝脈弦長而上魚際,服此丸而愈。

柴胡 秦艽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一兩,酒濕杵膏) 赤芍藥(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三服。

附方

補中益氣湯

四物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

加味歸脾湯

歸脾湯(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惡寒方論第五

婦人惡寒,有陰陽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脈浮數,宜解表;發於陰者,脈沉細,宜溫里,凡惡寒不可過覆衣被,及近火熱,若寒熱相搏,令人寒甚。若寒氣入腹,血氣結聚,最難治療。

愚按:前症若怠惰嗜臥,灑淅惡寒,乃陽不能伸發,用升陽益胃湯。若勞傷形氣而惡寒,乃無陽以護衛,用補中益氣湯,若飲食傷脾胃而惡寒,乃元氣虛損,用六君子湯。若加煩躁妄言,或欲飲水,仍進前劑,但加薑、桂。若體倦煩渴,頭痛自汗,用補中益氣加五味、麥門。東垣云:晝則發熱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中惡寒,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海藏云: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症,當舍時從症,治以薑、桂之類。丹溪云:久病惡寒,乃痰鬱於脾,抑遏陽氣,不得外泄,治當解鬱。

附方

升陽益胃湯(方見三卷第九論)

補中益氣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婦人血風煩悶方論第六

婦人血風煩悶,由勞傷氣虛,而風邪乘之,血氣不和,以致肢節熱疼,口乾不臥而煩悶也,當調補元氣為主。

愚按:前症多屬肝脾血虛發熱,當參照前寒熱方論主治。

赤芍藥散 治煩悶不食,體倦頭眩,身體疼痛等症。

赤芍藥(酒炒)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炒) 柴胡(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

婦人血風攻脾不食方論第七

夫脾為中州,意智之臟也,諸經皆賴其養,與胃為表裡。胃主司納,脾主腐化,若勞傷真氣,外邪乘之,諸症生焉。

愚按:經云: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傷胃則脾無所稟受,傷脾則不能為胃運化。是以脾胃為之表裡,藉飲食以滋養百脈者也。竊謂前症若飲食所傷,六君子湯;勞役所傷,補中益氣湯;風寒所傷,用人參理中湯;木旺乘土,六君加柴胡;嘔吐腹痛,或大便不實,前湯加木香;胸膈虛痞,或肚腹不利,六君子湯。鬱怒傷損肝脾,歸脾湯;命門火衰,八味丸。仍審諸經錯雜之症而治之。假如不能食而肌肉削,乃脾胃經本病。右關脈緩而弱。乃脾胃之本脈。若見弦緊,或四肢滿悶,淋溲,便難,轉筋,此肝之脾胃病也。若兼洪大,或肌熱煩熱面赤,此心之脾胃病也。若兼浮澀,或氣短而喘急,咳嗽痰盛,此肺之脾胃病也。若兼沉細,或善恐善欠,此腎之脾胃病也。各當於本經藥中,加兼症之藥。此東垣先生之治法也。

附治驗方藥

一婦人停食飽悶,或用人參養胃湯、木香檳榔丸,而泄瀉吐痰,腹中成塊。又與二陳、黃連、厚朴,反加腹脹不食。余以為脾胃氣虛,不能消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五十餘劑,脾胃健而諸症痊。

一婦人飲食每用碗許,若稍加,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或用二陳、黃連、枳實,反加內熱作嘔。余曰:此本虛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虛症悉至,月經不止。余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數劑,諸症漸退。又以補中益氣加炮薑、木香、茯苓、半夏,數劑全愈。後因飲食勞倦,兼以怒氣,飲食頓少,元氣頓怯,仍用前藥,更加發熱,脈洪大,按之而虛,兩尺如無。此命門火衰,用補中益氣加薑、桂及八味丸兼服,兩月餘,諸症尋愈。此症若因中氣虛弱,用人參理中湯,或六君子加木香、炮姜,不應,用左金丸或越鞠丸。虛寒,加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一婦人飲食後,或腹脹,或吞酸,自服枳朮丸,飲食日少,胸膈痞滿,腿內痠痛,畏見風寒。或用養胃湯,腿痛浮腫益甚,月經不行。余以為鬱結所傷,脾寒濕熱下注,侵晨用四君、芎、歸、二陳,午後以前湯送越鞠丸,諸症漸愈。又用歸脾、八珍二湯兼服,兩月餘而經行。

一婦人胸滿少食,或腹脹吞酸,或經候不調,此中氣虛而不能施化也,用補中益氣加砂仁、香附、煨姜而飲食進,更以六君、芎、歸、貝母、桔梗而經自調。

一婦人年三十餘,忽不進食,日飲清茶、水果,三年餘矣。余謂脾氣鬱結,用歸脾湯加吳茱萸四劑,遂飲食如常。若人脾腎虛而不飲食,當以四神丸治之。

一婦人不進飲食二年矣,日飲清茶、果品之類,肝脾二脈弦浮,按之微而結滯。余謂肝脾氣鬱,用六君、木香、吳茱,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餘,仍服六君之類而康。

越鞠丸 治郁傷氣滯,以致胸膈痞悶,或肚腹膨脹,或咽喉不清,或痰氣不爽,或飲食少思,或吞酸噯腐,宜用此藥清之。若人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為主。大凡中氣虛弱,變症百出,難以名狀,但用四君補其脾胃,元氣漸復,諸症自退。若用治病之藥,則誤矣。

香附 蒼朮(炒) 川芎 梔子(炒) 神麯(炒) 山楂(各等分)

上為末,用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八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人參養胃湯(方見七卷第六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左金丸(方見七卷第十七論)

人參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二方見二十卷第六論)

歸脾湯

八珍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二神丸

四神丸(二方見八卷第八論)

婦人夢與鬼交方論第八

人稟五行秀氣而生,承五臟神氣而養,若調理失節,血氣虛甚,則鬼邪干其正,隱避而不欲見人,時獨言笑,或時悲泣,是其候也。脈息遲伏,或如鳥啄,或綿綿而來不知度數,面顏不變,亦其候也。

愚按:前症多由七情虧損心血,神無所護而然也,宜用安神定志等藥,則正氣復而神自安。若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亦為鬼祟也,宜灸鬼哭穴。以患人兩手拇指相併,用線緊扎,當合縫處半肉半甲間,灼艾灸七壯,若果是邪祟病者,即乞求免灸云:我自去矣。

茯神散 治妄有所見,言語雜亂,時或昏昧痰熱。

茯神(一兩半,炒) 茯苓 人參 石菖蒲(各一錢) 赤小豆(五分)

上水煎服。

桃仁丸 治與鬼魅交通。

辰砂(另研) 檳榔 當歸 桃仁(各三錢) 水銀(一錢,棗肉一個,研令星盡) 麝香 阿魏(麵裹煨) 沉香(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桃仁湯下。

闢瘟丹

虎頭骨(二兩) 硃砂 雄黃 雌黃 鬼臼 皂莢 蕪荑仁 鬼箭羽 黎蘆(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係臂上,及用一丸當病人戶前燒之,一切邪鬼不敢近。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夢與鬼交,語言錯亂,先服此補氣血,鎮心安神,然後以前方治之。(方見三卷第十三論)

婦人傷寒傷風方論第九

傷寒之症,若氣口脈緊盛,即下之;人迎緊盛,即汗之,左關浮緊,亦當發其汗。若犯胃熱,譫語喜忘,小腹滿,小便自利,用抵當湯。胃實譫語,用承氣湯。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熱病脈洪大為中暑,用香薷飲;脈細弱為中暍,用白虎湯;胃實用承氣湯。傷寒先服黃龍湯,不分男女。但妊娠用藥宜清涼,不可輕用桂枝、半夏、桃仁、朴硝等類。凡用藥病稍退則止,不可盡劑,此為大法。

愚按:前症當宗仲景先生治法,但胎前產後須以安胎補益為主,須臨症審之。

黃龍湯 即小柴胡湯去半夏。

桂枝紅花湯 治傷寒發熱,口燥舌乾,經脈不來。

桂枝 芍藥 甘草(炒,各一錢) 紅花(二錢)

上薑棗水煎服,良久再進,汗出可解。

黃芩芍藥湯 治婦人內熱,口燥咽乾,腹滿不食。

黃芩(炒) 芍藥(酒炒) 白朮 熟地黃(自制,各一錢)

上水煎,寒加生薑。

當歸湯 治傷寒喘急煩躁,或戰而作寒,此陰陽俱虛,不可下,宜服此藥。

柴胡(一錢) 白朮(炒,七分) 人參 甘草(炒) 赤芍藥 當歸(各五分) 五味子(杵,炒) 木通(各三分)

上用水薑棗煎。

瀉心三黃湯 治傷寒六七日,內有燥屎,大便秘結,譫語目赤,毒氣閉塞。

大黃(煨) 黃芩(炒) 黃連(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取微利。如目赤睛疼,加赤茯苓、竹葉。

燒裩散 治女子病新瘥與男子交者,名曰陰易。其證則裡急胯痛,頭重不舉,目中生花,或頭面烘熱,耳中蟬鳴,胸中煩悶,甚者百節解散。用男子舊裩襠,著左腹者,剪取一塊燒灰,每日三服,白湯下。男子病,則以女人者。如不應,用參附湯。

婦人熱入血室方論第十

婦人傷寒傷風發熱,經水適來,晝則安靜,暮則譫語,有如瘧狀,此為熱入血室。治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宜服小柴胡湯。若脈遲身涼,當刺期門穴,下針病人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凡針期門穴,必瀉勿補,肥人二寸,瘦人寸半也。

愚按:前症若因勞役,或怒氣發熱,適遇經行,而患前症者,亦用小柴胡加生地黃治之。血虛,用四物加柴胡。若病既愈而熱未已,或元氣素弱,並用補中益氣湯。脾氣素郁,用濟生歸脾湯。血氣素虛,用十全大補湯。

附治驗

一婦人經行,感冒風邪,晝則安靜,夜則譫語,此熱入血室也。用小柴胡加生地黃治之,頓安。但內熱頭暈,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愈。後因怒惱,寒熱譫語,胸腹脹痛,小便頻數,月經先期,此肝火血熱妄行,用加味逍遙加生地黃而愈。

一婦人因怒,寒熱頭痛,譫言妄語,至夜益甚,月經暴至,此怒動肝火,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治之,神思頓清,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婦人經行,感冒譫語,或用發散寒涼之劑,前症益甚,月經不止,肚腹作痛,嘔吐不食,痰涎自出。此熱入血室,而寒復傷胃也,用香砂六君及歸脾而痊。

乾薑柴胡湯 治婦人傷寒,經脈方來,熱入血室,寒熱如瘧,或狂言見鬼。

柴胡(一錢) 桂枝(三分) 栝蔞根(五分) 牡蠣(煅) 乾薑(炮) 甘草(炒,各三分)

上水煎,汗出而愈。

海蛤散 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宜服此藥,及針期門穴。

海蛤 滑石(煅,水飛) 甘草(各二分) 芒硝(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雞子清調下,小腸通利,其結血自散。更用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方見前)

附方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四物湯

香砂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歸脾湯

十全大補湯

加味逍遙散(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婦人咳嗽方論第十一

夫肺為四臟之華蓋,內統諸經之氣,外司腠理皮毛,若外邪入於肺中,故令咳嗽。當以脈息辨之,浮而弦者起於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風者散之,濕者燥之,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

愚按:丹溪云:春是木氣上升,夏是火氣炎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當發散、行痰、開腠理,用二陳湯加麻黃、桔梗、杏仁。痰飲,隨症加藥。勞嗽,宜四物加竹瀝、薑汁。乾咳嗽,難治。此症乃痰鬱火邪也,用苦梗開之。夏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上半日多嗽者,胃火也,用貝母、石膏。午後嗽者,火氣浮於肺也,用五味子、五倍子。五更嗽者,飲食之火流於肺也,以貝母、軟石膏。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氣滯而病,宜養血疏肝清痰,用四物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之類。嗽而脅下痛,宜疏肝氣以青皮。挾痰實者,白芥子之類。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大黃,薑汁丸服。治嗽多用生薑,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陰降火。夜嗽用清陰分之劑。若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去病根,此乃收斂藥也。竊謂前症,午前嗽屬胃火盛,用竹葉石膏湯;胃氣虛,用補中益氣加炒山梔。午後嗽,屬陰血虛,用四物、黃柏、知母(二味酒拌炒黑);腎水虛,用六味地黃丸。黃昏嗽,用四物、五味、麥門,並前丸。五更嗽,用六君子。不得眠及兩脅下痛,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若因氣虛,腠理不密,六淫所侵,當祛外邪而實脾土。若因心火太過,當伐肝木而滋肺金。若因肺金氣虛,當補脾土而生肺氣。若因腎水虧損,虛火炎上,當補肺腎以滋化源。大抵風邪胃火,此實熱為患,易治。惟肺腎虧損,此真臟為患,最難調治。

附治驗

一婦人素勤苦,冬初咳嗽發熱,吐血盜汗,遍身作痛,或寒熱往來,用化痰降火之藥,口噤筋攣,此血本虛而藥復損之耳。余用八味丸為主,佐以補中益氣、麥門、五味、山藥,年餘而愈。

一婦人咳嗽發熱,嘔吐痰涎,日夜約五六碗,喘咳胸痞,燥渴不食,崩血如湧,此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附子理中湯而愈。(全見《女科撮要》)

一婦人不得於姑,患嗽,胸膈不利,飲食無味。此脾肺俱傷,痰鬱於中也。先用歸脾湯加山梔、撫芎、貝母、桔梗,諸症漸愈;後以六君加芎、歸、桔梗,間服全愈。

一婦人咳嗽,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急不寐。余謂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而愈。

一婦人患咳嗽,脅痛發熱,日晡益甚。余曰:此肝脾虛熱而傷肺也。用加味逍遙散加熟地治之而愈。後因怒氣勞役,前症仍作,兼太陽痛,或寒熱往來,或咳嗽遺尿,此肺氣虛而尿脬失制也,仍用前散及地黃丸而瘥。

一婦人久咳嗽,面色萎黃,或時㿠白,肢體倦怠,飲食少思,稍多則瀉。此脾土虛而不能生肺金,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為主,間佐以八珍湯,三月餘漸愈。後感寒邪喘嗽,胸腹作脹,飲食不入,四肢逆冷。此中氣尚虛,不能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之所致也,遂用六君加生薑、桔梗而愈。

附方

法制清氣化痰丸 順氣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尖) 白礬 皂角 乾薑(各四兩)

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卻入半夏二味,浸二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為度,曬乾。

陳皮 青皮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 神麯(炒) 麥糵(炒) 山楂子 香附子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茶湯任下。

茯苓湯 治胸中有痰飲吐水,心胸虛滿,不能進食。

茯苓 人參 白朮(炒,各三兩) 枳實(炒,一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上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加減小柴胡湯 治咳嗽寒熱往來。

柴胡 半夏 黃芩(炒,各一錢) 甘草(炒) 乾薑(炮,各五分) 五味子(炒,杵,三分)

上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一切實火喘咳,脈洪大,或狂言煩躁,口乾飲冷,喘急鄭聲,目睛赤痛。

黃連 黃芩 梔子 黃柏(各二錢)

上水煎服。

梔子仁湯 治喘咳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黃芩 石膏 甘草 杏仁(各二錢) 柴胡(二錢半) 豆豉(百粒)

上水煎服。

麥門冬湯 治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五心煩熱。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炒) 生地黃(各一錢) 半夏 紫菀 桔梗 淡竹葉 麻黃(各十分) 五味子(杵) 甘草(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竹葉石膏湯(方見十三卷第十論)

補中益氣湯

四物湯

六君子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附子理中湯(方見二十卷第八論)

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

八珍湯(三方見十卷第四論)

咳嗽用溫藥方論第十二

(初虞世)

經曰:微寒為嗽,寒甚為腸澼。古人立方,多用乾薑、桂心、細辛之屬。若熱在上焦而嗽,虛則為肺痿,實則為肺癰。或因氣血不足,或因酒色厚味,或因重亡津液,燥氣焚金,故脈數發熱,咳嗽膿血,宜辛溫建中之屬,若用柴胡、鱉甲、門冬、葶藶等藥則誤矣。

愚按:丹溪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肺脹,不得眠者難治。肺痿專主補氣,養血清金。肺氣有餘者,宜瀉之,以桑白皮為主,半夏、茯苓佐之,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肺燥者,當潤之。屬熱者,桔梗、大力子、知母、雞子清。聲啞者屬寒,細辛、半夏、生薑。肺虛者,人參、阿膠為主。陰不足者,六味地黃為要藥,或知母茯苓湯。陰虛氣喘,四物加陳皮、甘草,以降其氣,補其陰。竊謂前症,嗽而鼻塞聲重,風邪傷肺也,用參蘇飲。面赤喘嗽,火克肺也,人參平肺散。寒熱交作,肝氣不和也,四君加知母、柴胡、桔梗。咳喘短氣,肺虛也,人參補肺湯。體倦少食,脾虛也,參朮補脾湯。口乾咽燥,虛火上炎也,六味丸。大凡發熱喘嗽,或咳唾膿血,飲食不入,急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脈浮大而面色赤者,皆難治。脈浮短澀者可療。

參蘇散 治外感風寒,咳嗽氣逆,血蘊上焦,發熱氣促,或咳血衄血,或痰嗽不止。加黃芩、山梔,名加味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去梗) 半夏(薑汁拌炒) 茯苓 陳皮 桔梗 葛根 前胡 枳殼(麩炒,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金沸草散 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

荊芥穗(一錢) 前胡 麻黃 旋覆花(各七分) 甘草(炙) 赤芍藥 半夏(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

定喘湯 治痰喘胸滿,坐臥不安,聲重鼻塞,頭昏。

半夏曲 明阿膠(炒) 甘草(炒,各五分) 罌粟殼(一錢,制) 五味子(杵,炒) 桑白皮(炒) 麻黃(去節) 人參(各三分)

上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臨臥服。

金不換正氣散 治肺胃虛弱,咳嗽不已,喘滿涎盛。

罌粟殼(一錢,制) 杏仁(制) 甘草 枳殼(各五分)

上生薑、烏梅水煎。

《錄驗》橘皮湯 治肺傷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頭痛。

陳皮 紫菀 麻黃(去根) 杏仁(制) 當歸(各一錢) 桂心 甘草(炒) 黃芩(各五分,炒)

上水煎服。

華蓋散 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目昏眩。

蘇子(炒) 陳皮 赤茯苓 桑白皮(炒) 麻黃(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姜水煎服。

《千全》五味子湯 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脅疼痛。

五味子(杵,炒) 桔梗(炒) 紫菀 甘草(炒) 續斷(各一錢) 竹茹(三錢) 赤小豆(一撮) 生地黃 桑白皮(各半兩)

上水煎服。

知母茯苓湯 治咳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喘促,或肺痿。

知母 茯苓(各一兩) 五味子(杵) 人參 薄荷 半夏 柴胡 白朮 款花 桔梗 麥門冬(去心) 黃芩(炒,各半兩) 川芎 阿膠 甘草(炙,各三錢)

上每服一兩,姜水煎。

小青龍湯 治肺感寒。咳嗽喘息加杏仁煎,有汗去麻黃、細辛。發熱頭疼,脈沉細,或嘔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脹,喘嗽之聖藥。

瀉白湯

桔梗湯

人參平肺散

人參補肺散

參朮補肺湯(五方見二十四卷十二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四物湯

四君子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勞嗽方論第十三

經曰:感於寒,微則為咳,甚則為泄。蓋肺主氣,合於皮毛,邪傷皮毛,則咳為肺病,傳於各臟,以時受邪。肺為嫩臟,邪易傷而難治。其嗽有肺、心、脾、腎、肝、風、寒、支飲、膽之十種。亦有勞嗽者,華陀謂之邪嗽,孫真人謂之注嗽。此因酒色過度,勞傷肺經,重者咯唾膿血,輕者時發時瘥。或先嘔血而後嗽,或先咳嗽而吐血。此又挾邪傳疰,孫真人用通氣丸。夢與鬼交,用四滿丸、蛤蚧、天靈蓋、桃柳枝、安息香之類。若肺中有蟲,入喉癢嗽,須以藥含化,其蟲即死,嗽即止。

愚按:仲景先生云:咳而兩脅痛,不能轉側,兩胠滿,屬於肝臟,用小柴胡湯。咳而嘔苦水,屬膽腑,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狀,甚則咽腫喉閉,屬心臟,桔梗湯。咳而大便失氣,屬小腸腑,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胠痛,陰引肩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屬脾臟,升麻湯。咳而嘔,嘔甚則出長蟲,屬胃腑,烏梅丸。咳而喘息有聲,甚則唾血,屬肺臟,升麻湯。咳而失屎,屬大腸腑,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溺,屬膀胱,茯苓半夏湯。咳而不止,三焦受之,其狀腹滿,不食,涕唾,面目浮腫,氣逆,異功散。用之對證,其效如神。仍參五卷看。

附治驗

一婦人患前證,晡熱內熱,寒熱往來,作渴盜汗,小便頻數,其經兩三月一行,此肝脾氣血虛損,用八珍湯、六味丸各六十餘劑,諸症漸愈。其經兩月一行,仍用前二藥,間以加味逍遙散,各三十餘劑。後恚怒適經行,去血過多,諸症悉至,飲食少思,腹脹氣促,用十全大補湯,數劑漸愈。仍用前藥,調補漸愈。復因喪子,胸腹不利,食少內熱,盜汗便血無寐,用加味歸脾湯,仍兼前藥而愈。

一婦人患前症,不時發熱,或時寒熱,或用清熱之劑,其熱益甚,盜汗口乾,兩足如炙,遍身皆熱,昏憒如醉,良久,熱止方蘇,或晡熱,至旦方止,此陰血虛而陽氣弱也。余朝用六味丸料,夕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諸症稍愈。更兼以補中益氣湯,兩月餘而愈。

孫師四滿丸 治上氣嗽、飲嗽、燥嗽、冷嗽、邪嗽,謂之五嗽。

乾薑(炮) 桂心 躑躅花 芎藭 紫菀(各二兩) 芫花根皮(二分) 蜈蚣(一條,去頭足,炙) 細辛 甘草(炙) 鬼督郵 人參 半夏(泡,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大豆許。每服五丸,米飲下,日三服。未應,加至七八丸。

溫金散 治勞嗽喘悶,咯痰中有血。(方見前勞瘵類)

阿膠丸 治勞嗽並嗽血咯血。(方見前勞瘵類下補遺)

團魚丸 治骨蒸勞嗽,累效。

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 柴胡(各等分) 生團魚(二個)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乾為末,用骨更煮汁一盞,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黃耆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黃耆六一湯調理。

附方

地骨皮散

知母(炒) 柴胡 甘草(炒) 人參 地骨皮 茯苓 半夏(薑製,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紫菀 知母(炒) 貝母 桔梗(炒) 茯苓 阿膠(炒,各一錢) 五味子(杵,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參朮調中湯 瀉熱補氣,止嗽定喘,和脾胃,進飲食。

黃耆(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參 炙甘草 青皮 白茯苓(各三分) 五味子(杵,五分) 白朮(三分) 地骨皮 麥門冬 陳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二陳湯 治脾胃虛弱,中脘停痰,或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異功散(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味丸(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八珍湯

加味逍遙散

十全大補湯

加味歸脾散(四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補中益氣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喘滿方論第十四

岐伯曰: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皆因外邪所感而致。太陽病,則脈浮無汗而喘,用麻黃湯。陽明病,則汗出腹滿,喘而潮熱,承氣湯。表邪未解,喘促汗出,葛根黃芩湯。微喘,桂枝厚朴杏仁湯。汗出而喘,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表邪未解,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感寒伏熱而喘,九寶湯。氣鬱痰盛喘促,四七湯。涎多而喘,千緡湯。不得臥而喘,神秘湯。寒熱喘咳,棗膏丸。上氣喘促,神授湯。上盛下弱,吞黑錫丹。若四肢逆冷,脈息沉細,或寸大尺小,胸脹冷汗,大便頻數,上氣喘促,此虛極挾寒之陰症,急用返陰丹。

愚按:東垣云: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不藥,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治法若肺氣虛弱,用四君、枳殼、半夏;脾虛不能生肺,補中益氣湯;七情氣結,四七湯;脾經鬱結,歸脾湯;脾氣虛弱,人參補肺散;肺經火盛,人參平肺散;腎水敗濁,六味丸;真陽虛損,八味丸。或兼水便不利,為害尤速,非二丸不能救。仍與前十一、十二論互用。

附治驗

一婦人傷風寒作喘,或用表散,愈而復患。仍用前藥,其症益甚,飲食少思,胸腹不利。此因脾肺氣虛也,予先用六君子湯加桔梗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全愈。

一婦人患前症,屬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而痊。後復患,其喘益甚,用前藥不應,遂用黑錫丹二服喘止。仍用前二藥,而諸症痊,凡屬邪氣有餘者,其症易識,治效亦速。其屬元氣不足者,變症不一,效非可以旦夕期也。

神秘湯 治水氣乘肺作喘,或支飲喘滿,痰嗽不食。

陳皮(去白) 紫蘇葉 人參 桑白皮 生薑(各一錢)

上水煎服。

千緡湯

半夏(七枚,炮製) 皂角(去皮尖) 甘草(炙,一寸) 生薑(如指大)

上姜水煎服。

棗膏丸 治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咳。

甜藶葶 陳皮 苦梗(各等分)

上為末,煮棗肉丸桐子大。每服數丸,白湯下。

許學士云:余常停飲水積,食已必嚏漸喘,覺肺系急,服此良驗。

神授湯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橘紅 苦梗 紫蘇 人參(各一錢) 五味子(杵炒,三分)

上姜水煎服。

九寶湯 治伏熱咳嗽喘急。虛勞自汗者不可服。

薄荷 紫蘇 大腹皮(洗)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 陳皮(各一錢)

上姜十片,烏梅一個,水煎。

四磨湯 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滿悶,痰涎上湧。

人參 檳榔 沉香 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白沸湯少許溫服。

五味子湯 治咳嗽,皮膚乾燥,唾中有血,胸脅疼痛。

五味子(杵,炒) 桔梗(炒) 紫菀 甘草(炒) 續斷(各五錢) 竹茹(一錢) 赤小豆(一撮) 生地黃(二錢) 桑白皮(二錢)

上水煎服。

附方

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四七湯(方見十一卷第七論)

歸脾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人參補脾散

人參平肺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二論)

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黑錫丹(方見四卷第四論)

婦人風痰積飲咳嗽方論第十五

婦人脾胃虛弱,風邪外侵,以致痰滯咳嗽,眼昏頭眩。經云: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無擇云:凡屬風熱,三生飲、化痰丸。屬寒冷,金沸草散。屬暑熱,消暑丸。屬氣鬱,四七湯。在上,瓜蒂散吐之。在下,控涎丹利之。仍觀人之勇怯,脈之虛實。

愚按:前症若肝經恚怒,用小柴胡湯。肝經風熱,用鉤藤散。肝腎氣虛,用川芎散。脾經鬱結,用濟生歸脾湯。鬱怒傷肝脾,用加味逍遙散。脾虛痰逆,用白朮半夏天麻湯。脾氣虛弱,用六君子益氣湯。肺氣鬱滯,用二陳、貝母、桔梗。陰虧水泛,六味地黃。腎虛陰火,加減八味丸。腎虛火不歸源,八味地黃丸。仍與前按互相用之。

附治驗

一婦人內熱口乾,勞則頭暈,吐痰帶下,或用化痰理氣藥,前症益盛,肢體或麻。又用祛風化痰藥,肢體常麻,手足或冷或熱。此脾土不能生肺金也。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炮姜,二十餘劑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全愈。後因怒,吐痰胸痞,或用清氣化痰丸,食少痰甚,胸脅脹滿,脈或浮大,或微細,余以六君倍用參、術,少加木香而康。

一婦人咳嗽脅痛,或用清肺化痰降火等劑,久不愈,更加內熱晡熱,若兩脅或小腹內熱,其咳益甚,小便自遺。余曰:此屬肝經血虛火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滋腎水以生肝血,用補中益氣生脾土以滋肺金而尋愈。

旋覆花湯 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症。

旋覆花 枇杷葉 川芎 細辛 赤茯苓(各一錢) 前胡(一錢五分)

上水薑棗煎。

大半夏湯 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嗽嘔吐,飲食不入。

半夏 白茯苓 生薑(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胃痞加陳皮,如不應,四七湯亦善。

導痰湯 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噁心,飲食少思。

半夏(二錢) 南星 枳實(麩炒) 茯苓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姜十片,水煎。

附方

川芎散 治肝腎氣虛,頭風眩運。

小川芎 山藥 白茯苓 甘菊花 人參(各五錢) 山茱萸肉(一兩)

上每服一兩,食前空心水煎服。或為末,酒調,日三服。

小柴胡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二論)

鉤藤散(方見四卷第四論)

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二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白朮半夏天麻湯(方見四卷第五論)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二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六味丸

加減八味丸

八味丸(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十一論)

婦人心胸嘈雜方論第十六

婦人嘈雜,此脾胃鬱火,痰滯血液淚汗而成。用豬血炒食之,乃以血導血,而使之歸源爾。旋覆花湯尤善。

愚按:前症若因食鬱,用六君、山楂、山梔。若因胃熱,用二陳湯、炒芩、連。若因六郁,用越鞠丸。若因氣滯,用四七湯、桔梗、枳殼、大抵此症屬病氣元氣俱不足,須用六君為主,少佐以治痰之藥。若以火治之,必變吞酸中滿。

附治驗

一婦人飲食少思,胸中嘈雜,頭暈吐痰。此中氣虛而有熱,用六君子湯加炒黑山梔、桔梗而愈。後因勞碌,頭暈發熱,吐痰不食,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天麻而痊。

一婦人中脘嘈雜,口中辛辣,或咳嗽吐痰發喘,面色或白或赤。此脾氣虛而肺中伏火也。用六君子加山梔、桔梗、柴胡及炒黑片芩治之,尋愈。

一婦人嘈雜吞酸,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此脾氣虛寒而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漸愈,又常服人參理中丸則安。

一婦人飲食後,嘈雜吞酸,此食鬱為痰,用六君子湯送越鞠丸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而痊。後因怒,兩脅脹痛,中脘作酸,用四君湯送左金丸漸安,仍用六君子湯送越鞠丸而瘥。

旋覆花湯 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睡,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旋覆花 細辛 橘紅 桂心 人參 甘草(炒) 苦梗 白芍藥 半夏(五分) 赤茯苓(各三分)

上姜水煎服。

余治婦人心胸嘈雜,用茯苓補心湯治之而愈。(方見前)

附方

補中益氣湯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三方見二十四卷第六論)

二陳湯(方見二十四卷第五論)

越鞠丸(方見前第七論)

四七湯(方見十卷第七論)

歸脾湯(方見二十四卷第四論)

人參理中湯(方見二十卷第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