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門

總括

霍亂者,乃風寒暑飲之雜邪為病也,卒然揮霍變亂,心腹大痛,吐瀉交作。其能吐能瀉者,謂之濕霍亂,夫暑飲雖盛,一經吐瀉,邪有去路,其症易治;若欲吐不能吐,欲瀉不得瀉,謂之乾霍亂,蓋寒盛則凝,既不吐瀉,邪無去路,俗名絞腸痧。若喘滿抽搐,不治之症也。分別於下。

濕霍亂

濕霍亂乃因暑飲合邪,其症吐瀉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飲,胸膈痞悶。飲盛者,治以二香飲(見三卷傷暑);暑盛者,治以辰砂益元散(見三卷暑厥門)。若暑濕風寒雜揉而成霍亂,壯熱憎寒,吐瀉腹痛者,當服藿香正氣散;若暑濕相兼,吐少瀉多,脈浮尿秘者,當服五苓散。

藿香正氣散

藿香 蘇葉 白芷 茯苓(各錢半) 陳皮 桔梗 製半夏 炙白朮 炒厚朴 大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 棗(引)

或加木瓜。傷食,加消導藥。加炒研扁豆、姜炒川連、香薷,名二香飲,又名藿薷飲。

五苓散

土炒白朮 豬苓 茯苓(各錢半) 澤瀉(二錢) 肉 桂(五分)

有表,用桂枝。

四苓散 即前方減去肉桂也。暑毒入心,加川連;胃熱,加石膏、竹茹。

乾霍亂

乾霍亂俗名絞腸痧,乃因寒暑凝結,欲吐不能吐,欲瀉不得瀉,治當分別。如煩渴大飲者,為暑盛,服桂苓甘露飲,先清暑熱,便利自減;若絞痛不渴,手足逆冷,脈沉伏者,屬寒凝,服加味理中湯以溫散裡寒。

桂苓甘露飲

滑石末(二錢) 寒水石 石膏末(各一錢) 炙白朮 茯苓 豬苓 甘草 澤瀉 桂心(各五分) 燈草(引)

理中湯

土炒白朮 炮姜 炙草(各二錢) 人參(五分,無參用姜煮萎蕤三錢)

加藿香錢半。寒甚,加附子;寒實結胸,加枳實五分。

凡絞腸痧初起,忌食穀米粥飯、麵食肉糜之類,即米湯下咽亦能助胃邪強盛,邪無去路,內攻越急,雖乳哺亦宜停緩。待服藥後或得吐瀉、腹痛減時方可飲食,切記切記。初起,服後湧吐方最妙。

霍亂轉筋

轉筋者俗名縮陰症,有寒熱二因,皆令陰莖縮入,腎囊縮小,少腹絞痛也。女子則陰器束緊,少腹牽痛,兩乳收縮,治詳《彤園醫書(婦科)》三卷厥陰傷寒門中。但小兒宗筋拘急,腎莖縮入者,急扯出用竹戥盒夾住,將箍扣緊,分別寒熱治之。

陰寒轉筋

寒邪深入厥陰肝臟,牽引宗筋致莖囊縮入,臍腹脹痛,肢冷喘逆,口鼻氣涼,面黑舌短,苔滑無津,時出冷汗,脈微絕或洪弦或沉細,皆屬裡寒症。主以固真湯,或用前理中湯加炮附子、上肉桂、陳皮、茯苓。

固真湯

蜜炙黃耆 土炒白朮 乾薑(各三錢) 人參 茯苓 炮附子 炒良薑 姜炒厚朴(各一錢)

空心煎服。

一方 治陰寒轉筋,炒枯黑豆淬酒,頻頻蕩服。

又方 熱酒調樟腦頓服。

又方 研石硫黃、胡椒末,白湯每下五分。搗爛薑蔥,炒熱,布包,熨臍腹。

陽熱轉筋

寒入厥陰,從陽化熱,致少腹煩滿,循陰器之筋為熱所灼,莖縮囊收,舌焦卷而胎燥裂,大便秘而腹絞痛,飲多尿少,脈數而大,熱氣撞心,皆屬實熱,當服六一順氣湯攻下之(方見三卷陽明傷寒)。若陽熱尚微,脈不甚實,雖見此症,只用四逆散疏通其陰,後服前二香飲。

四逆散

柴胡 炙草 酒炒白芍 麵炒枳實(等分)

研末。白湯每下二錢。心下悸,加桂枝;尿秘,加赤苓,等分煎服亦可。

一方 治陽熱轉筋,枯礬、白礬各五分,研末白湯調服,小兒減半。

又方 滑石末二錢,甘草末五分,薑湯調,頻服自效。

湧吐方

炒枯食鹽二兩,乘熱淬入熱童便中,作三次頓服,必令吐瀉。倘不吐瀉,是邪盛結在中焦也,用前方多與兒服,少頃抱緊兒肚,以指頭或鵝翎探掃喉間,必令或吐或瀉,後服諸藥。

《準繩》曰:鹽調童便,非獨用以降陰之不通也,陰不通血亦不行,用此以行血。

按:絞腸痧初起,毋論寒熱,皆宜用此方。

瘧疾門

總括

瘧疾之症,多因夏傷於暑,其氣舍於榮內,至秋復感寒風,則榮衛合邪而成瘧。發時或寒或熱者,陰陽相併也。每日作者,因初病邪氣尚淺,伏藏於榮,隨經絡而行故也;其間日作者,因邪已深入脊膂間,伏藏於衝脈故也;其晝發者,因邪在三陽之淺;其夜發者,因邪在三陰之深也。瘧將退者,則由夜而晝,由間日而至每日,此為去陰就陽,由深出淺,其病欲已也,分別症治於下。

寒瘧

瘧疾初起,因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脈浮緊,無汗,此為寒瘧。服麻黃羌活湯。

麻黃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嘔,加法半夏。煎湯於將發之先溫服,用被蓋臥,取汗自解,後按附法門調理。

風瘧

瘧疾初起,有因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脈浮緩,有汗,此為風瘧。服桂枝羌活湯。

桂枝 羌活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嘔,加半夏。煎湯照前法服。

此瘧疾初起發散之二法也。

風寒瘧疾

瘧初起,寒熱兩平,不多不少者,此屬太陽未盡之表邪,名風寒瘧,主以桂麻各半湯。

桂枝 麻黃 酒洗白芍(各錢半) 生薑 炙草(各二錢) 去皮尖研杏仁(七粒) 大棗(二枚)

汗少,倍麻黃;汗多,倍桂枝;熱甚,加石膏末,煎湯照前法服。

食瘧

此因食而病瘧,由小兒飲食無節,復受風暑之氣,致寒熱交作,胸腹痞脹,惡食面黃,右關氣口脈來緊盛,或弦數洪實。輕者服柴平湯,重者服大柴胡湯(方見三卷陽明傷寒),加煨研草果、姜炒厚朴、檳榔、芒硝攻下之。

柴平湯

柴胡 法制蒼朮(各二錢) 法半夏 黃芩 陳皮 炙草 姜炒厚朴(各一錢) 人參(五分,無參用蜜蒸萎蕤三錢) 姜 棗(引)

氣實,加煨研草果、檳榔。

痰瘧飲瘧

小兒素有痰飲,復因外邪凝結脾胃,致嘔逆痰涎,往來寒熱,或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赤澀,脈來弦數,宜用清脾飲和之,隨症加味。

清脾飲

青皮 厚朴(俱醋炒) 酒炒黃芩 土炒白朮 薑製半夏 煨研草果 茯苓 柴胡 炙草 生薑

加味法:初起氣實,加檳榔;久瘧不止,再加酒炒常山一錢,烏梅一個;痰盛,倍半夏,加陳皮;大渴,加麥冬、知母;渴而壯熱,再加花粉、石膏;飲盛,倍茯苓,加蒼朮;濕盛,加蒼朮、澤瀉;兼食滯,加炒曲、麥芽、山楂。

諸瘧附法

桂枝白虎湯 見三捲風溫症治。治溫瘧初起,先發熱後惡寒,心煩不眠,汗多脈遲,陽明症兼太陽者。若脈洪大,汗出惡熱,煩渴甚者,只服白虎湯(見三卷陽明傷寒)。

柴胡白虎湯 見陽明傷寒。治癉瘧,陽氣盛,陽獨發,但發熱而不惡寒,煩渴喘嗽,口苦脈弦,陽明熱兼少陽症者。

柴胡桂枝湯 治牝瘧,陰氣盛,陰獨發,但惡寒而不發熱,腰疼足冷,微嘔支結,脈弦而遲,少陽病兼太陽表症者。

柴胡(三錢) 桂枝(錢半) 人參 酒洗白芍 薑製半夏 條芩 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紅棗(一枚)

加減香薷飲 治暑瘧蒸熱自汗,頭痛惡寒,心煩吐逆,肢體倦怠,脈虛浮或下利者。

陳香薷(三錢) 薑製厚朴 炒研扁豆(各錢半) 煨研草果(一錢) 烏梅(一個)

服數劑不止者,再服清暑益氣湯加草果(見三卷暑厥)。

蘇合香丸方 載一卷肛門內合。治鬼瘧,逢夜則發,時多惡夢,心常恐懼,由屍氣注之也,宜開竅辟邪,余詳中惡附方。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合方 治三陰瘧疾,發在夜間,初起憎寒壯熱而無惡夢心悸,法宜汗解之。

桂枝 麻黃 柴胡 人參 當歸 酒芍 熟地 川芎 黃芩 炙草 製半夏 炒研杏仁 姜 棗

柴胡四物湯 治邪在血分,夜瘧不止。

柴胡 白芍(各二錢) 當歸 熟地(各三錢) 川芎(錢半) 人參(五分) 黃芩 法半夏 炙草(各一錢) 姜 棗(引)

柴胡飲子

即前湯去半夏、熟地、川芎,加大黃,治脈洪弦數,積熱瘧疾。

四獸飲

治久患瘧疾,形氣已虛,脾胃不健,倦怠不思食,而無表裡症者。

人參 茯苓 土炒白朮 薑製半夏 煨研草果 炙草 陳皮 烏梅 姜 棗

控涎丹 治痎瘧經年不愈,發時胸背腰項筋骨牽痛,手足拘急時或麻痹,走移不定,氣脈不通,此因痰飲留於上下內外,勿誤作癱瘓,治宜逐痰飲。

去心甘遂 去皮大戟 白芥子(等分)

曬,研極細,米湯糊為丸,綠豆大。臨臥薑湯送下五丸,後漸加至十丸。小兒只服三五七丸。

加味法:驚痰,加全蠍、硃砂;熱痰,加朴硝;腳氣痛甚,加木瓜、檳榔;寒飲涎盛,加乾薑、桂心、丁香、川椒;驚氣成塊,加炙山甲、炙鱉甲、醋炒莪朮、元胡索。

化滯丸 治瘧母,久瘧不已,腹中結成癖塊,時或嘔吐作痛,通治濕熱鬱結,氣積食滯,脈沉有力者。

紙包巴豆肉(捶壓去油取霜,一錢) 三稜 莪朮 青皮(俱醋炒) 川連(酒炒,各三錢) 製半夏 陳皮(各四錢) 木香 丁香(各錢半)

共曬,研極細,麵糊丸,綠豆大。薑湯量下五分或一錢。

十全大補湯 治勞瘧,因久病勞損,氣血已虧,復患瘧疾。

蜜炙黃耆(二錢) 土炒白朮 茯苓 白芍 當歸 川芎(各錢半) 熟地(三錢) 炙草(一錢) 人參 肉桂(各五分) 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如無參、桂,用桂心、蜜蒸萎蕤代)

補中益氣湯 治虛瘧,因久瘧不已,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或喘渴自汗,凡清氣下陷,氣虛不能攝血,脈洪而虛或浮無力,中氣不足者。

蜜炙黃耆(二錢) 炙草 當歸 土炒白朮(各錢半) 陳皮(一錢) 人參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

加減法:肺熱,去人參,用沙參二錢;嗌乾,加葛根;頭痛,加蔓荊子;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濕痰,加法半夏;風痰,加膽星;飲盛,加乾薑;寒痰,加煨研草果、砂仁;濕盛,加蒼朮;喘渴,加麥冬;嗽久,加五味。

八珍湯 即十全大補湯去蜜耆、肉桂,乃平補之劑,照前加減。

四物湯

當歸 白芍 川芎(各二錢) 熟地(三錢)

治陰虛似瘧,加柴胡二錢;若兼渴熱,再加條芩;頭痛,加酒炒芥穗。

三解湯 治時行瘧疾,初起形氣實者,用此汗利和三法解之。虛者,內加補藥。

麻黃 澤瀉 柴胡(等分)

煎服。

截瘧要方

凡瘧初起,當按前法審症施治。必待表裡無症,瘧發三五七次仍不解者,方可用截藥。若表裡未清而遂截之,則瘧邪內錮,反復不已。如表裡已清而不截之,則正氣日虛,邪愈進,而難治矣。

柴胡截瘧飲 治久瘧表裡無症者。

柴胡(二錢) 人參 法半夏 條芩 甘草 檳榔 常山 煨研草果(各一錢) 去皮尖桃仁(七粒) 烏梅(一個) 姜(三片) 棗(二枚)

服截藥法,每於點燈時將藥煎熟,連渣傾放大碗內,擱天井中露一宿,次早收貯罐內,俟瘧將發先於一二時,蕩熱頓服,用被蓋臥。倘噁心欲嘔,用白糖拌烏梅,嚥下壓之。

常山飲 截瘧之緩劑。

酒炒常山(二錢) 煨研草果 知母 貝母 甘草 檳榔(各一錢) 烏梅 姜 元棗(引)

半酒半水煎熟,照前法露一宿,於日未出時蕩熱頓服,將藥渣再煎湯,待瘧欲發時取服,被蓋臥。

陀僧散 截瘧之峻劑。

陀僧研末,每用七分,冷酒調糊,臨發之先一時,面向南方,白湯沖服,不愈如法再服。禁葷腥發物。

七寶飲 治實瘧久發並息瘧食瘧,寸脈弦滑浮大,脈沉澀微細者總用。

酒炒常山 醋炒青皮 薑製厚朴 煨研草果 陳皮 甘草 檳榔(等分)

酒水煎熟,照前法露一宿,臨發之先蕩熱頻服。

吳又可曰:凡瘧初起,脈實氣實,均宜汗吐下三法以解表清裡。若表裡俱清,法當和解。和解不愈,方用截藥。如久瘧形羸,可用補劑。

朱丹溪曰:諸瘧不外風、寒、暑、濕、痰飲、食積所感而發,無汗要有汗,以散邪為主;有汗要止汗,以扶正氣為先。

經曰:瘧脈自弦。寒熱為病,多屬少陽半表半裡之界也。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滑痰飲,弦短傷食,弦微為虛,代散則死。

凡瘧正發作之時,不可服藥,最忌遂進飲食,蓋此時服藥反致助熱助寒。要在將發之先,既發之後,服之方效。至若飲食,必須寒熱退盡乃可與之,否則中脘多蓄黃水,久而成癖脅痛,寒熱諸症作矣。

凡瘧發口渴忌飲冷湯,宜切生薑和茶葉煎湯少少與服。

凡瘧後浮腫,初服胃苓湯,次服六君子湯加姜皮、桂心、炒研砂仁、草果。

凡瘧痢並作,主以小柴胡湯加當歸、白芍、檳榔。

以上治幼科瘧疾之要訣也,余法詳《大方脈》。

嘔吐門

總括

嘔吐者,諸逆上衝所致也。或因乳食過多,停滯中脘,致傷胃氣,不能健運而上逆,或因食時觸驚,停積不化而上逆,或痰飲壅盛,阻隔氣道,或蛇蟲擾亂,懊惱不安而上逆也。上逆之因雖不同,而皆能成嘔吐,但有虛實寒熱之辨,分別於下。

傷乳吐

傷乳吐者,因乳哺過飽,停蓄胃中,致運化不及,頻吐乳片,猶如物盛滿而上溢也。身熱面黃,肚腹膨脹,治用消乳丸、保和丸(方見三卷積滯門),化其宿乳,安胃和中,再節乳哺,吐自止矣。初生哯乳,方見一卷吐不止。

傷食吐

傷食吐者,因小兒飲食無節,過食油膩面果,致壅塞中脘,肚腹脹悶,口臭惡食,頻吐痰黏。

三稜丸

煨三稜 炒神麯 法半夏 陳皮(各四錢) 姜炒川連 麵炒枳實 公丁香(各二錢)

曬研極細,煮麵糊丸,黍谷大。薑湯每下二三十丸,以止吐。

和胃湯

炒研砂仁 姜炒厚朴 法制蒼朮 酒炒香附 藿香葉 製半夏 炒神麯 麥芽 陳皮 炙草 山楂 生薑

煎服數劑以化滯。

夾驚吐

夾驚吐者,因小兒飲食之時忽被驚邪所觸,致令頻吐清涎,身體發熱,心神煩躁,臥不得寧。先用全蠍散截其風,次用定吐丸止其嘔。

全蠍散

焙䘌全蠍二錢 煨天麻 羌活 防風 白芷 炙草(各錢半) 沙參 茯苓 蜜炙黃耆 炒扁豆 炒蓮肉(各三錢) 煨木香 薄荷葉(各一錢)

曬研極細。煎薑、棗湯,每調一錢或五分溫服。

定吐丸

姜煮半夏(三錢,細切) 公丁香(二十粒) 制蠍梢(四十枚)

曬研極細,煮紅棗取淨肉,糊藥為小丸。薑湯每下一錢,小兒化服五分。

痰飲吐

痰飲吐者,因小兒飲水過多,停蓄胸膈,積久成痰,痰因氣逆,致令頭目暈眩,面青肢冷,嘔吐涎沫。初服香砂二陳湯,虛者服香砂六君子湯。

香砂二陳湯

炒研砂仁 藿香 陳皮 法半夏 茯苓 甘草 香附 生薑(引)

香砂六君湯

炒研砂仁 土炒白朮 法半夏 茯苓 炙草 陳皮 藿香 人參 姜炒香附 生薑 紅棗(引)

蟲吐

此症有寒、熱二因。如因胃熱熏蒸,令蟲不安,擾亂作吐者,外候面色乍赤乍青,口氣蒸手,口渴飲冷,便秘身熱,氣粗脈實,主治化蟲丸、使君丸。若因胃寒內迫,令蟲不安,胃口時痛時止,頻嘔清涎,面色乍紅白,小便清利,爪甲色白,口氣多涼,四肢逆冷,氣乏脈遲,主治加減理中湯。

化蟲丸

蕪荑(三錢) 檳榔 水粉 鶴蝨草 焙使君肉 炒苦楝根白皮(各五錢) 枯礬(一錢)

共研極細,麵糊小丸。白湯每下五分或一錢。

使君子丸 見三卷腹痛門。治蟲吐反食。

加減理中湯

土炒白朮 乾薑 川椒 人參 烏梅(引)

虛吐

虛吐者,因胃氣虛弱,不能消納乳食,致兒精神倦怠,囟門煽動,睡臥露晴,自利不渴,頻頻嘔吐,主以丁沉四君子湯。

公丁香 沉香 人參(各五分) 炙白朮 茯苓(各錢半) 炙草(一錢) 姜 棗(引)

虛吐兼痰者,服前香砂六君湯,去香附,加丁香。

實吐

實吐者,因兒平素壯實,偶爾停滯,致胸腹脹滿,痞硬疼痛,二便秘結,口渴飲冷,吐多酸臭,宜攻下利,主以三一承氣湯。

酒洗大黃 姜炒厚朴 麵炒枳實 炙甘草 芒硝(等分)

煎服。

沆瀣丹

大黃 黃芩 黃柏(俱酒炒) 川芎(各九錢) 酒炒赤芍 炒黑醜 滑石 連翹 檳榔(各六錢) 麵炒枳殼 薄荷葉(各四錢)

切片曬,研極細,煉蜜為丸,每重一錢。白湯茶酒聽其化服。

寒吐

寒吐者,因兒過食生冷,或乳母當風取涼,寒入乳房,小兒飲之,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之物不臭不酸,面唇色白,手足常冷。治當溫中定吐,輕者服姜橘散,寒甚服丁萸理中湯。

姜橘散

白建姜(二錢) 陳橘皮(一兩) 炙草(錢半)

共研極細。煎紅棗湯,每調一錢,日三服。

丁萸理中湯

公丁香 泡吳萸 人參(各五分) 炙白朮 炙草 乾薑(各錢半)

熱吐

熱吐者,因兒過食煎炒辛熱物,或乳母貪食厚味,熱積胃中,從乳傳兒,俱令食入即吐,口渴飲冷,嘔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短赤。治宜清熱,主以加味溫膽湯。

竹茹 茯苓 陳皮 甘草 去心麥冬 薑製半夏 姜炒川連 麵炒枳實 車前子 淡竹葉 燈心(引)

嘔吐附法

治一切嘔吐兼痰飲、食滯、氣積者,主以二陳湯隨症加味(見三卷痰飲門)。感寒腹痛及犯瘴氣黃沙,濕瘧作吐者,用不換金正氣散(見三卷感冒)。若胃虛久病,見飲食即欲嘔吐者,用前香砂六君湯加補養消導之味。

又方 治見食欲吐,取淨黃土和鹽少許,搓三丸,煅紅白湯淬服,隨進食。

又方 研灶心土,水糊丸,塞兒鼻孔,旋服藥餌不致吐出,水調服治熱吐。

古人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李杲謂嘔吐噦皆屬脾胃虛弱,張潔古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乎諸逆上衝也。

泄瀉門

總括

小兒泄瀉,多因脾被濕侵,土不勝水而成。然致病之原不一,或乳食停滯,或感受寒暑,或外觸驚邪,或臟受寒冷,或脾虛作瀉。更有飧瀉、水瀉等症,或宜分消,或宜溫補,分別症治於下。

傷乳食瀉

因乳食過飽,損傷脾胃,停滯不化,頻瀉酸膿,噫臭腹熱,脹滿疼痛,口渴惡食,小便赤澀。先服保安丸以消滯,次用平胃散和脾。

保安丸

醋煮香附 炒砂仁(各一兩) 青皮 三稜 莪朮(俱醋炒) 炮姜 陳皮 炙草(各一錢)

曬研極細,煮神麯二兩,絞汁糊為小丸。白湯每下一錢。

平胃散

製蒼朮 炒厚朴 陳皮 甘草 生薑(引)

加味法,見三卷感冒。

中寒瀉

因小兒過食生冷,致寒邪凝結,腸鳴腹脹、時常疼痛,所瀉之糞清冷澄澈,面色淡白,四肢逆冷,懶進飲食,初服理中湯溫中(見三卷傷寒),次服訶子散。

煨訶子(取淨肉) 麵裹肉蔻(煨熟) 土炒白朮 煨木香 茯苓 人參(各二錢) 炙草 陳皮(各一錢)

曬研細末。薑湯每下一錢。

火瀉

因小兒臟腑積熱,或外傷暑氣,其瀉暴注下迫,肚腹急痛,口渴心煩,瀉下多黃水,小便色赤。先服玉露散清其熱,次服四苓散利水(見前霍亂)。

玉露散

寒水石 石膏(各一兩) 甘草(三錢)

研極細。白湯調下一二錢。

六一散

滑石(六錢) 粉草(一錢)

共研極細。燈心湯每下二錢。

驚瀉

因小兒氣弱受驚,致夜臥不安,晝則驚惕,糞稠若膠,色如苔,不時下瀉。宜鎮心抑肝,先服鎮驚散定驚,次服養脾丸扶脾。

鎮驚散

土炒白朮 茯苓 勾藤勾(各三錢) 炙草 硃砂 人參(各一錢)

曬研極細。薄荷湯每調一錢,日三服。

養脾丸

土炒白朮 人參 當歸 川芎(各三錢) 醋炒青皮 酒炒川連 炒神麯 炒麥芽 炒砂仁 山楂肉 陳皮 木香(各二錢)

曬䘌研極細末,米粥糊丸,綠豆大。白湯每下一錢,日三服。

臍寒瀉

此因初生斷臍失護,風冷乘入,傳於大腸,致令寒瀉,糞色青白,腹痛腸鳴。先宜散寒,服和氣飲,次服調中湯溫補之。余按一卷胎寒門。

和氣飲

法制蒼朮 姜炒厚朴 赤茯苓 蘇莖葉 藿香 防風 陳皮 炙草 豆豉 生薑

蔥白引,或加木香。

調中湯

土炒白朮 酒炒香附 炒研砂仁 蜜蒸萎蕤 茯苓 炙草 藿香 木香

煨姜引,煎湯,頻頻溫服。

脾虛瀉

因小兒脾不健運,每逢食後作瀉,腹滿不渴,面黃懶食,精神短少,肌肉消瘦,宜補脾胃,其瀉自止,主以參苓白朮散。

人參 茯苓 土炒白朮 炒山藥 炒苡仁 炒蓮肉 炒研砂仁 炒研扁豆 炙草 陳皮 桔梗 生薑 紅棗(引)

常服自愈。此方等分,研末。薑棗煎湯,每下二錢,每日三服。

飧瀉

因小兒春傷風邪,清氣下陷,脾失健運,致令食入即瀉,完穀不化。治宜補養脾土,先用補中益氣湯升其中氣(見前瘧疾附方),若飧瀉日久,腸滑不禁者,常服四神丸。

酒浸故脂(曬䘌,二兩) 麵裹肉蔻 煨熟五味子(曬䘌,各一兩) 湯泡吳萸(曬䘌,五錢)

共研極細,搗生薑汁,煮熟紅棗取肉,糊藥為小丸。米湯每下一錢。

水瀉

因小兒脾胃濕盛,致清濁不分,變成水瀉,糞溏色黃,身重懶食,小水短澀。先用胃苓湯以除濕,若瀉久不止則服升陽除濕湯。

胃苓湯

蒼朮 白朮 厚朴(俱法制) 茯苓 豬苓 澤泄 陳皮 甘草 桂心 姜 棗(引)

升陽除濕湯

羌活 防風 升麻 柴胡 陳皮 炙草 豬苓 澤泄 製蒼朮 炒神麯 炒麥芽 生薑(引)

諸瀉附法

濕瀉,濕盛也;濡瀉、水瀉,瀉下多水也,三症皆腸鳴而腹不痛,宜燥濕滲利。寒瀉,寒盛也,洞瀉直傾下也,皆如鴨屎之溏,澄澈清冷,腸似雷鳴而腹痛。飧瀉,完穀不化,土衰木盛,清氣不升也。脾瀉,脾虛滿悶,食後即作瀉也。食瀉、胃瀉,糞臭稠黏,噫氣腹痛屬滯熱。腎瀉,腎氣虛寒,每晨行瀉數次。飲瀉,口渴多飲,飲後即瀉,反復如是也。痰瀉,時瀉時不瀉,或多或少也。火瀉,腹痛一陣,下瀉一陣,糞熱暴下也。暑瀉,口渴自汗,心煩面垢也。口糜瀉,上發口瘡,下瀉即止,口糜愈,又作瀉,上下相移,皆屬心經實熱。一卷鵝口附法已載數方,其餘治法詳見《彤園醫書(婦科)》三卷妊娠泄瀉門。

吐瀉門

吐瀉交作

經曰:胃虛則吐,脾虛作瀉,脾胃俱虛吐瀉兼作。按此言亦不可執泥,當詳審所見之症,分別治之。如先瀉後吐,面白神疲,不熱不渴,額冷微汗,脾胃虛寒也,服香砂六君子湯(見痰飲)。吐寒甚,服理中湯加味(見乾霍亂)。如先吐後瀉,面赤唇燥,煩渴尿秘,脾胃有熱也,服四苓散加石膏末、竹茹(見濕霍亂)。若吐瀉交作,因脾胃積滯,不能健化水穀而成者,服消導二陳湯(見三卷夾食傷寒)。至長夏夾暑,腹痛喘嗽,吐瀉交作者,服藿香正氣散(見濕霍亂),輕者服六和湯(見三卷傷暑)。

附法

七味白朮散 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者。

土炒白朮 茯苓(各二錢) 葛根 炙草 藿香(各一錢) 人參 木香(各五分)

薑、棗引,煎湯頻服。

烏梅丸 治寒厥吐蛔及臟府發咳,嘔出長蟲。又治久痢,陰陽不相順接之症。

川連 乾薑(各三錢) 炒川椒(焙) 當歸(各錢半) 人參 桂枝 炒黃柏 炮附子 北細辛(各二錢)

曬研極細,取烏梅十餘個,米醋浸一宿,去核蒸爛,搗膏糊藥,再加煉蜜為丸,梧子大。米湯先下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禁一切生冷油膩。

脈略

吐脈宜浮滑忌澀數,若沉數細澀,肢冷麵青,爪甲黑,內痛甚者凶。瀉脈宜沉小滑弱,若實大浮數,則身必發熱,變生惡候。至若吐瀉交作,難憑脈理,以唇色深紅者為內熱,色久不退、面黑、氣喘、遺尿者凶。

大法:糞色老黃屬心脾實熱,宜清利;淡黃屬虛熱,宜清解;青屬寒,宜溫散;淡白屬脾虛,宜溫補;醬黃屬濕,宜燥濕和脾;酸臭色汙屬滯,宜消導;色青如苔屬驚,宜緩肝理脾;清濁不一,膿水交雜屬痰飲,宜化痰理氣。

痢疾門

總括

痢之為病,裡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裡,屬傷氣也;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裡,屬傷血也;赤白兼下者氣血俱傷也,皆由外受風寒、暑濕,內傷飲食生冷而成也。又曰:初起多屬濕熱,日久多屬虛寒,當從脈症辨之,脈宜沉小滑弱,忌浮洪弦數,分別症治於下。

寒痢

因小兒寒冷傷胃,久痢不已,或臟氣本虛,復為風冷所乘,傷於腸胃,故下痢時腸鳴腹痛,面青唇白,口中雖渴,喜飲熱湯,此裡虛寒痢也。初起服理中湯(見前乾霍亂),寒甚加炮附子、煨訶子、炒研砂仁,日久不止當服真人養臟湯。

蜜拌炒御米殼(錢半) 煨訶子肉 酒炒白芍 土炒白朮 當歸 炙草(各一錢) 麵裹煨肉蔻 煨木香 肉桂 人參(各五分) 烏梅(一個)

熱痢

因濕熱結於腸胃,致腹中窘痛,頻頻下利,尿短色赤,舌赤唇焦,喜飲涼水。重者服當歸芍藥湯,輕者服白頭翁湯、香連丸。

當歸芍藥湯

白芍 歸尾 川連 條芩(各一錢) 大黃 檳榔 炙草 木香 桂心(各五分)

痢甚墜痛,倍大黃;小水赤澀,加滑石末。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 秦皮 黃柏 川連(各錢半)

香連丸

川連(二兩) 吳萸(一兩,水拌濕同炒,去萸取連) 木香(五錢)

共切碎曬研,煮醋糊為小丸。米湯每下一二錢。

噤口痢

乃因火毒沖胃而成,其症脈大身熱,不能飲食,舌赤唇紅,惟喜飲冷,作嘔下痢,急服參連開噤散。若裡熱衝心,噤口嘔逆,關上脈浮者,宜服大黃黃連湯下之。俱用王瓜藤散貼臍,輕者服沆瀣丹(見前實吐)。

參連開噤散

姜炒川連(捶碎) 石蓮肉 人參(沙參代)

等分研末。米湯每調二錢,頻頻咽服。

又方 白蓮子不去心研末,米湯每調二錢,常服效。

大黃黃連湯

大黃(三錢) 黃連(二錢)

酒水煎,溫服,形氣實者方可用。

王瓜藤散

經霜王瓜藤連葉燒灰存性,麻油調作餅,貼臍心,中以布縛定,良久吐痢自減。

又方 搗爛田螺入麝少許,照前法貼臍亦效。

亦有胃虛逆氣上衝,口噤不能食,其症手心冷,面㿠白,痢純白色,當服參苓白朮散。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山藥 苡仁 蓮肉 扁豆 砂仁(俱炒研) 陳皮 桔梗 木香 姜 棗

或加石菖蒲、石蓮肉。夾表,服後倉廩湯。

時疫痢

因患痢之時,復感疫癘之氣,其症身熱無汗,遍身疼痛,熱為邪束,頻作嘔逆。初起脈浮,主以倉廩湯。服前方已經解表,但覺燥渴脹痛,脈實熱盛者,服香連化滯湯以清裡。若表裡俱清,痢仍不止者,宜服和中等湯。

倉廩湯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 薄荷(各三分) 姜(三片) 陳粳米(一合)

煎湯,熱服取汗。

香連化滯湯

木香 川連 川柏 枳殼 檳榔 甘草(各五分) 酒浸大黃 滑石末(各錢半) 歸尾 白芍 條芩(各一錢)

煎服。或服沆瀣丹(見前實吐)。

白朮和中湯 治白痢。

炙術 茯苓 陳皮 炙草 當歸 炒芍 炒連 炒芩 木香

當歸和中湯 治赤痢。

當歸 川芎 炒芍 丹參 炒連 炒芩 升麻 制桃仁

若赤白兼者,加炙朮、茯苓、陳皮、香附;白多紅少者,加炮吳萸、黑姜。

風濕痢

風痢似腸風,下清血而墜痛,由風傷陰絡,血不循經,妄下大腸,脈浮而數,主以胃風湯。濕痢,腹脹身重,足冷痠疼,脈浮緩,而形氣實者,先服香連平胃散,虛者服胃風湯加味。

胃風湯

土炒白朮 酒炒白芍 當歸 川芎 茯苓(各錢半) 人參 桂心(各五分)

粟米、薑、棗引。治濕痢,加製蒼朮、炒苡仁;血痢,加酒炒地榆。

香連平胃散

姜炒川連 木香(各五分) 製蒼朮(二錢) 炒厚朴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姜(引)

水穀痢

其症糟粕與膿血雜下,由脾胃虛,腐化不及也。初服調中益氣湯,數劑後常服加味六君湯。

調中益氣湯

沙參 蜜耆(各二錢) 製蒼朮 炙草 陳皮(各錢半) 升麻 柴胡 木香(各八分)

薑、棗引。氣虛自汗,加炒芍、五味子。

加味六君湯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法半夏 陳皮 蜜耆 炒山藥 炒研砂仁 木香 姜 棗(引)

休息五色痢

休息痢,時痢時不痢也;五色痢,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二症皆因用止澀藥太早,或內停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也,但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下之,用香連化滯等湯(方見前時痢)。若積滯未盡,脾虛不任攻下者,只服保和丸(見三卷積滯門)。二症日久不愈,方服和中丸。

歸身 川芎 茯苓 炙草 澤瀉 車前子 炒神麯 炒麥芽 炒蓮肉 土炒白朮(各三錢) 豬苓 陳皮 酒炒白芍(各二錢) 人參 木香 炮姜 麵煨肉蔻(各一錢)

曬研極細,米湯糊為小丸。白湯每下二錢。

諸痢附法

香連和胃湯 痢疾攻下後,病勢大減,用此調養氣血。

木香 川連 炒研砂仁(各五分) 土炒白朮 酒炒白芍 黃芩 當歸 陳皮 炙草(各一錢) 姜 棗(引)

赤多,加酒炒地榆;血多,再加椿根皮;白痢久虛,加人參、炮薑、茯苓。

芍藥地榆湯 治痢下膿血,日久脫肛。

蒲黃 炒阿膠(二錢) 酒炒地榆 法制蒼朮 白芍 卷柏(各一錢)

煎湯溫服。

補中益氣湯 見諸瘧附法。

加煨訶子、炒白芍、五味子,治痢久虛怯、身涼自汗及肛門滑脫,清氣下陷者。

清暑益氣湯 見三卷暑厥。治夾暑熱,痢下赤白,脈弱自汗者。

烏梅丸 見前吐瀉交作後。治痢兼赤白,寒熱不分,日久滑脫。

雲林四制丸 治新久諸痢。

錦紋大黃一斤,切片分作四分,一分煎川連一兩,取湯拌大黃炒焦;一分用乳汁浸透炒焦;一分煎吳萸一兩,取湯拌大黃炒焦;一分用童便浸透炒焦,共研極細,酒煮灰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錢,白痢,煎吳萸湯送下;赤痢,煎川連湯送下;赤白痢,米湯送下。

鐵鏡薑茶飲 治赤白痢初起,用此代茶飲。

生薑 陳茶(各五錢) 車前草(一兩) 黃蠟(二錢) 食鹽(三錢)

共入大罐,水煎湯,頻服可以代茶。

又方 炒黃陳米,入鹽同煮成稀粥,腹飢時任服,可代諸般飯食。

凡痢後足腫,脾氣下陷也,或轉成鶴膝,又當審症施治。痢後胸膈脹悶,脾虛作痞也,身重氣喘,土因濕困,不能生金也。凡痢初起,五色腥臭或如屋漏煙塵,肛如竹筒,至久痢唇紅不退,舌苔如粉,氣促心煩,皆不治。

淋症門

總括

小兒淋症,或因寒冷侵襲,或因濕熱下移,乘入膀胱,致水道澀滯,欲出不出,淋瀝不斷,甚至窒塞莖中,便時痛甚,宜辨其為寒、為熱、為石、為血治之。

寒淋

乃因風寒乘入膀胱,下焦受冷,小便閉塞,脹痛不堪,時或淋漓,少腹悶痛。初服加味五苓散。若寒淋誤服涼藥,致脹滿厥逆,轉成癃閉,脈沉微者,當服加味理中湯。

加味五苓散

炙白朮 炒茴 茯苓 豬苓 桂心 炮姜(各一錢) 澤瀉(錢半)

加味理中湯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乾薑 附片

煎熟,調琥珀末三分服。

熱淋

乃因膀胱蓄熱,致小便不通,淋漓澀痛。初起服十味導赤散。若少腹脹滿,引臍作痛,口渴引飲,大便燥結者,服八正散。若濕熱淋閉,心煩燥渴,脹滿重墜者,服導赤散。

十味導赤散

生地 梔子 木通 條芩 茵陳 瞿麥 甘草 豬苓 去心麥冬 滑石末 淡竹葉(引)

八正散

酒浸大黃 滑石末 車前子 赤茯苓 生梔子 木通 瞿麥 扁蓄 燈心

氣滯,加木香;淋血,加生地、鬱金;大便燥結,加牛膝、鬱金;治膏淋,加法制蒼朮;氣淋,加木香、烏藥、石葦、冬葵子。

導赤散

炒川連 滑石末 石蓮肉 車前子 赤茯苓 甘草梢 當歸 瞿麥 澤瀉 豬苓 梔子 木通 燈心(引)

石淋

乃因膀胱蘊熱,日久而成砂石,正如湯瓶久經火煉,底結白垢也。其症每逢便溺則莖中作痛,常帶砂石之狀。重者服前八正散,輕者服後方冬葵子散。

冬葵子 炒桑皮 車前子 滑石末 赤茯苓 甘草梢 瞿麥 木通 梔子 燈草

琥珀散

琥珀 木香 海金砂(各一錢) 炒葵子 扁蓄 木通 歸尾 鬱金(各二錢) 滑石(四錢)

共研極細。酒調每下一二錢。通治氣淋、血淋、膏淋。

血淋

乃因心熱傷於血分,熱氣傳入胞脬,日久則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莖中時常作痛,主治小薊飲子。莖中痛甚,須服五淋飲。

小薊飲子

小薊 木通 生地 梔子 當歸 藕節 滑石 甘草 淡竹葉 炒黑蒲黃

等分,煎,空心服。

五淋飲

炒葵子 葶藶子 車前子 炒梔子 滑石末 甘草梢 淡竹葉 赤茯苓 當歸 赤芍 條芩 木通(等分) 蔥白(引)

戴氏曰:血鮮者,心與小腸實熱也;血瘀者,腎與膀胱虛冷也。然多有熱極而血凝色黑,未可概以為冷。要之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尿血、淋血已載二卷失血門。

淋症附法

萆解分清飲 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川萆薢 石菖蒲(鹽水炒研) 益智仁 烏藥 茯苓(各二錢) 甘草梢(一錢)

後服琥珀散。

蓮子清心飲 治心虛移熱,小便出時,色白渾濁,倦怠心煩。

炒蓮肉 蜜黃耆 北沙參 柴胡 茯苓(各錢半) 地骨皮 車前子 炒條芩 制麥冬 炙草(各一錢)

或加薄荷,空心煎服。

鐵鏡方 治便濁白如米泔。

蜜蒸萎蕤(一錢) 鹽水炒萆 當歸 赤芍 木通 赤苓(各錢半) 炒青皮 甘草梢(各一錢) 或加海金砂

集成方 治淋症初起作痛。

海金砂 炒香附 川芎 赤苓(各三錢) 滑石(五錢) 炒枳殼 焙石韋 澤瀉 檳榔(各錢半)

曬研極細。鹽湯每下一錢。

八味地黃湯 治膀胱冷氣與正氣交爭,先寒戰而後便溺,多服此湯。

熟地(四錢) 炒山藥 棗皮 茯苓(各二錢) 澤瀉 丹皮(各錢半) 肉桂 附片(各五分)

若系腎熱成淋,用六味地黃湯加萆薢、石菖蒲,腎寒加炒研益智仁。氣淋日久,清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見前瘧疾),加鹽炒萆薢、益智仁。

尿白一症,謂小便黃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此因傷脾所致,久而失治,則成脾疳。初服胃苓湯數劑(見前水瀉),後常服六君子湯。

小兒遺尿

小便自出不禁,謂之遺尿;睡中尿出不自知者,名曰尿床,皆屬腎與膀胱虛寒,宜服加味益智散。若小便頻數,時時遺出,尺脈虛微者,腎氣衰也,宜服縮泉丸。如遺尿日久,服豬脬湯;遺尿夾熱者,服加味四物湯。

加味益智散

益智仁 故紙(俱鹽水炒黃) 茯苓(各五錢) 煅龍骨(三錢) 炮附子 桂心(各二錢)

共研極細。鹽湯每調一錢,日三服。

縮泉丸

炒益智 炒山藥 酒炒烏藥

等分研末,麵糊小丸。鹽湯下一錢。

豬脬湯

豬尿胞洗淨,納入糯米一合,小茴二錢,以線縫定,入砂罐內,水煮極爛,入鹽少許,任意服食。

又方 研紅雞冠花,滾酒每調服一錢。

加味四物湯 治遺尿短赤,虛而夾熱者。

當歸 川芎 熟地 生地 炒芍 炒芩 北五味 去心麥冬(鹽水炒) 黃柏 知母

余法見《彤園醫書(婦科)》四卷。

便閉門

總括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不約為遺尿,膀胱不利為癃閉。大抵遺尿屬虛寒,是火不足、水有餘,故用上諸方。尿閉多屬熱,是火有餘、水不足,治宜瀉心火滋腎水,分別症治於下。

小便不通

有因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塞非痛,腹中脹滿,尿閉難通者,主以五苓散。若小便色赤,脹滿,點滴而出者,主以加味導赤散。熱甚當用八正散(見前淋症),並用外治方法。余見一卷初生門。有因小兒患大病之後,氣虛津液不足致尿閉者,若再利水則中氣愈虛,津液愈竭,當服葳蕤湯、六君子湯;腎虛不化,服地黃湯加牛膝、車前子。

五苓散

澤瀉(一錢) 土炒白朮 茯苓 豬苓(各錢半) 桂心(五分) 燈心(引)

加車前子、滑石末。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等分) 燈心(引)

加車前子、梔仁、澤瀉、片芩、柴胡、赤茯苓。

萎蕤湯

酒蒸萎蕤(四錢) 去心麥冬(三錢) 甘草梢 鹽炒川柏(各錢半)

外治方

大田螺肉(九枚) 豆豉(一合) 生蔥(一把)

搗爛貼臍,外以布包裹。

又方 搗爛薑蔥,炒熱,分作二起,布二塊,輪流包裹,推熨臍腹,鹽熨亦可。

又方 炒鹽淬童便,令兒頓服,旋以指探喉取吐,治尿閉脹滿神方。

外蒸法

紫蘇連葉一斤,封口煎湯,傾小桶內,抱兒赤著下身安坐桶上,齊胸用裙,周圍遮蓋,熏蒸下體,氣透便利,利後急用棉衣包裹,若外傷風冷,尿仍不通也。

又咂五心法,見一卷初生不大小便。

大便不通

飲食之物,有入必有出。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機緘息矣,急宜通之,俾舊谷得出,而新谷得入,然須辨其實閉虛閉治之。如胃強能食,形氣實,脈實者,用承氣諸湯下之(見三卷陽明傷寒),或服前八正散加芒硝、木香。氣實夾滯,脹閉痛滿者,服木香檳榔丸攻之。如胃弱食少,形氣虛,脈虛者,服保和丸加覈實微利之。若小兒血液不足,平素便燥難出者,常服潤燥丸,兼用蜜煎、豬膽二導法(見三卷陽明傷寒)。余法見初生門。

木香檳榔丸

吳萸 湯炒川連 麵炒枳殼 酒炒黃柏 青皮 三稜 莪朮(俱醋炒) 木香 檳榔 陳皮(各二錢) 酒浸大黃(四錢) 黑醜 香附(各八錢)

曬研極細,泡芒硝二兩,去滓取汁,糊為小丸。白湯每下一錢或五分。

保和丸

炒神麯 製半夏 陳皮 茯苓(各一兩) 山楂肉(三兩) 連翹(八錢) 炒蘿蔔子(五錢) 加麵炒枳實(四錢)

曬研極細,蜜為小丸。薑湯每下一錢。

潤燥丸

大黃 歸尾 羌活 防風 秦艽(各五錢) 去皮尖桃仁 去殼火麻仁(各一兩) 皂角子(燒存性,三錢)

曬研極細,蜜為小丸。白湯每下一二錢。

潤燥湯

大黃 歸尾 防風 秦艽 生地 熟地 升麻 紅花 制桃仁 火麻仁(等分)

煎服,治風秘、血秘神效。一方無大黃、升麻,有天冬、麥冬、赤芍、栝蔞、陳皮。

秘結附法

仲景曰: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陰結。

東垣曰:實秘、熱秘,即陽結也,宜清解之;虛秘、冷秘,即陰結也,宜溫散之。

丹溪曰: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氣之品,蓋肺氣不降則難傳送,故用枳殼、木香、杏仁、檳榔之類。若老人、虛人、風人,津液少而秘結者,宜用麻仁、阿膠、當歸、桃仁之類以取滑利。如妄用降氣攻下之品,則津液走散,氣血耗,夫雖暫通而即秘,必變生他症矣。

備急丸 治寒氣冷食停滯腸胃,冷熱不調,大便秘結,腹脹氣急,痛滿不堪,並治中惡客忤、卒死、暴病,脈症俱實者。

巴豆肉(紙包,捶去油,取霜) 大黃 乾薑(等分)

曬研極細,蜜糊為丸,綠豆大。白湯每下二三丸。便閉腹脹,痛如錐刺,或卒然昏死,用熱湯化開三四丸,含在醫師口中,以竹管插兒鼻孔,含藥從管中吹入,下咽立蘇,不效再吹入三丸,良久腹中必響動,或吐或利自愈。中惡口噤,或折齒灌入。

溫脾湯 治食滯腸胃,秘結脹痛,冷熱不調。

大黃 乾薑 桂心 甘草 炒厚朴 炮附子(等分)

煎服。

順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宣通,便秘脹滿。

草蔻 益智仁(俱煨研) 炒厚朴 製半夏 製蒼朮 炒青皮 泡吳萸 當歸 木香 陳皮 茯苓 柴胡 升麻 澤瀉 乾薑

隨症加減,煎服。

半硫丸 治寒虛燥結,久不大便,命門真火虧,飲食悉化為痰,流散肢體,便閉雖久,仍不脹痛。凡老人虛秘冷秘,常服自通。

石硫黃(一斤,打成細塊,用豬大腸二尺裝定,線扎兩頭,入砂鍋內水煮極爛,撿黃洗淨,再換大腸,照前法裝煮,如此三次,方取黃洗淨,曬研極細,取淨末十兩 薑汁煮透半夏(一斤,曬䘌,另研極細,取淨末八兩

合研篩勻,搗生薑絞汁,糊為丸,梧子大,蜜為丸亦妙。薑湯每下一二錢,日三服,久自利。

二便秘結

初生便閉,統載一卷。但小兒稍大,有因乳食停滯生熱,結於腸胃,致二便秘結,舌乾口渴,面赤唇焦,小腹滿急,此為熱結,服八正散(見前熱淋)。若屬食積,必腹脹痛硬,不思乳食,噯氣吐酸,大便燥結,小便赤澀,當服神芎丸。若蘊熱太甚,大小便閉,關格不利者,服木通散、紫霜丸(見初生門)。若氣滯血澀,秘結脹滿者,服桃仁散。熱毒壅結,脹痛滿硬者,服黑白散(見一卷肛門內合),余按後方。

神芎丸

大黃 滑石(各二錢) 薄荷葉 黑醜 條芩 川連 川芎(各一錢)

共研極細,水糊小丸。蜜湯每下一錢或五分。

桃仁散

去皮尖桃仁 炒冬葵子 檳榔(各二錢) 滑石末(四錢) 蔥白(五寸,引)

掩臍法

生薑 蔥白 豆豉(等分)

搗爛,入鹽少許,焙熱掩貼臍腹,用布包裹。

通氣散 治秘結脹滿。

鹽水洗陳皮 煨枳殼 蘇莖葉 木通(等分)

煎,頻服。

金鑰匙 治秘結脹痛。

滑石 蒲黃(等分)

研極細。酒水每調下一二錢。

按:清陽出上竅,呼吸是也;濁陰出下竅,二便是也。蓋前陰主氣,後陰主血。倘一息不運,則氣血壅蔽,機緘息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脹、喘急、嘔噦、煩躁者,不可治也。

消渴門

總括

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又曰:三陽結,謂之消。脈宜數大,忌細微短澀。上消屬肺,飲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屬胃,飲水多而小便短赤,多食善飢;下消屬腎,飲水多而小便數,多渾濁。三消雖燥熱為病,然亦有寒熱之分。如飲水多而小便少,色渾赤者,屬熱,為火盛耗水而渾也。若飲水少而小便多,色清白者,屬寒,是火虛不能耗水也。試觀年老人好飲茶水,而夜必多溺,則三消亦有屬寒者矣。

三消症治

調胃承氣湯 治消渴,脈洪大,氣實,便燥,能食,此屬胃腑濕熱,法宜下之。

酒浸大黃 芒硝(各三錢) 炙草(錢半)

熱服取下。

梔子金花湯 治消渴裡熱極深,脈症俱實者。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等分)

俱用生的切片,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消渴不思食,不作瀉,脈雖虛,胃熱猶盛者。

淡竹葉(二錢) 石膏末(四錢) 去心麥冬 製半夏 炙草(各錢半) 人參(五分) 粳米(一合) 生薑(三片,引)

無人參,沙參三錢代,或用蜜蒸萎蕤。

竹葉黃耆湯 治消渴,脈虛燥熱,渴極思飲,形氣弱者。

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去心麥冬 酒炒黃芩 蜜炙黃耆 製半夏 煅石膏 當歸 川芎 白芍 甘草 人參(各一錢) 粳米(一撮) 生薑(三片)

人參白虎湯 治消渴氣虛胃熱渴飲者。

石膏末(八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人參(五分) 粳米(一合,引)

並治消飢。

七味白朮湯 治消渴兼瀉不能食,胃虛脈弱無熱者。

人參 炙白朮 茯苓 炙草 藿香 葛根 木香 姜 棗

煎湯常服。

金匱腎氣湯 治下焦虛寒,脈微而遲,飲一溲二。

熟地(四錢) 炒山藥 茯苓 棗皮(各二錢) 丹皮 澤瀉(各錢半) 酒洗牛膝 車前子(各一錢) 炮附子 肉桂(各五分)

去附、桂、牛膝,加知母、麥冬、蓮肉、芡實、生地、五味,治消濁。

蓮花飲 治消渴初起。

蓮鬚 蓮肉 知母 甘草 花粉 葛根 赤茯 生地 五味子 淡竹葉

若消渴燥甚,服後生津湯。

炒連 炒柏 五味 麥冬 當歸 生地 白芍 知母 花粉 萎蕤 炙草 烏梅

一方 蠶繭煎湯代茶飲,治消渴,豬血煮清湯,不用鹽,常服可治消飢。

一方 洗淨豬肚子,納豆豉二合,縫口煮爛,少加鹽花,任意服食,治消濁。

消渴

因心火動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熱於肺,故渴而多飲,飲而又渴矣。

消飢

因脾火動而消中,中消乎,脾移熱於胃,故多食善飢,飲多尿黃赤。

消濁

因火動消腎,移熱膀胱,故小便渾濁,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日久則腸胃合消,五臟乾燥,治宜養脾、生肺、降火滋陰。

卷前篇

麻疹證治

疹原

疹非一類,有瘙疹、癮疹、溫疹。蓋痘疹、奶麻、風疹皆非正疹也,附錄後篇。惟麻疹則為正疹,系胎元之毒伏於六腑,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眼胞浮腫。身熱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間有類於豆大者,此麻疹初發之狀也。形尖稀疏,漸次稠密,有顆粒而無根暈,微起泛而不生漿,此麻疹見形之後,大異於痘也。須留心調治,始終不可一毫疏忽,雖較痘症稍輕,而變化亦速在頃刻也。分別症治於下。

麻疹輕重

麻疹出時,有輕重之分,臨時須審症。若氣血和平,素無他病者,雖感時氣而正能制邪,故發熱和緩,微微出汗,神氣清爽,二便調勻,見點則透徹,乃至收沒,不疾不徐,此症輕而易治。若素有風寒、食滯,表裡交雜,一觸邪陽火旺之氣,內外合發而正不能制邪,故初起大熱無汗,煩躁口渴,神氣不清,便閉尿澀,見點不能透徹,收沒或太緊速,此症重而難治也。《活幼心法》曰:麻疹初起白睛色赤,聲啞唇腫,狂叫煩渴,腰腹脹痛,口鼻出血者,毒閉於內也,急服宣發藥,疹能透出者或可得生。大抵鼻出血者毒重,口出血者毒尤重,初起手心如焚者,毒亦重。此時若不清解,致毒蘊於胃,口鼻息氣腥臭則生牙疳,身熱不退,流入大腸則成毒痢矣。又有一種奶痧、風痧、斑疹,皆感風寒暑濕而成,不與麻疹同其治法。

麻疹主治大法

凡麻疹,出貴透徹,宜先用表發,使毒盡達於肌表。若過用寒,涼冰伏毒熱,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氣內攻,喘悶而斃。至若已出透者,又當用清利之品,使內無餘熱,以免疹後諸症。且麻疹屬陽,熱甚則陰分受傷,血為所耗,故收沒之後,須以養血為主。此首尾治疹之大法也。所有疹中前後雜病,詳見後篇雜症治法門。

《活幼心法》曰:麻形如麻,痘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痘出五臟,屬陰,臟陰多虛寒,故治痘多溫補;麻出六腑,屬陽,腑陽多實熱,故治麻宜解散也。然麻雖屬腑,而其熱毒之氣上蒸肺臟,肺主皮毛,實受其毒,故初發熱雖似傷寒,而肺經現症居多,如咳嗽、噴嚏、面腫腮赤、鼻流清涕、眼淚汪汪、兩胞浮腫是也。初起熱和緩,身微汗,二便調,能飲食者最吉,若氣喘鼻乾,壯熱驚煩者最重。疹出初形如疥或如米尖,漸次稠密,色潤正紅者順,紫色者險,黑色者逆。

大法:麻初發熱即當發表,疹已出透方用清涼,收沒之後養血為主。又當辨其寒熱虛實,隨症施治,不可用藥失序也。所有雜症,詳見後篇。

忌驟用寒涼。初宜發表使毒透發,若遽服寒涼則毒氣壅鬱,反而內攻。

忌誤用辛熱。如麻桂、羌獨、蒼朮、砂仁、木香、丁香之類,皆能生熱助毒也。

忌妄用補澀。如麻疹多有下痢之症,輕者毒從痢減,不必治,痢重者亦只宜通利小便,痢可自止,忌用參、朮、訶子、肉蔻之類。餘症仿此。

麻疹禁忌比痘疹尤甚,忌食雞鵝羊犬魚腥,恐日後遇時疫斑疹重發也;忌食肥甘醇酒,恐釀濕熱變生惡候也;多食酸鹹,令咳不止;妄食辛辣,令生搐熱;誤食生冷,停滯凝痰。初起固宜禁,收後又當禁一月。

麻疹前後要禁風寒,初起犯之,壅蔽毒邪,疹後犯之,致成傷感而難治。

麻疹發熱症治

麻疹一症非熱不出,故欲出時身先熱也,表裡無邪者,熱必和緩,毒氣鬆動則易出而易透。若兼風寒食熱諸症,其熱必壯盛,毒氣伏鬱則難出而難透,主以宣毒發表湯隨症加減。或有夾雜之症,當於後方選用。

宣毒發表湯

升麻 葛根 芥穗 防風 前胡 桔梗 甘草 木通 淡竹葉 薄荷葉 去心連翹 麵炒枳殼 炒研牛蒡

芫荽引,或用蔥白。

若外感寒邪,加麻黃,夏月勿用;食滯,加山楂肉;內熱甚,加黃芩。

活幼防風湯 治麻疹發熱已三日尚不見出,或系奶痧風疹疑似不分。

防風 葛根 芥穗 桔梗 去皮尖炒研杏仁(各一錢) 麵炒枳殼 當歸 川芎 陳皮 蘇梗 甘草 山楂(各八分) 紅花(四分)

冬月,加羌活八分,蔥白三寸。

引毒方

紫蘇莖葉數兩,切入罐內水浸封口,煎熟揭開,令兒鼻嗅其氣,或以綿蘸湯洗手足心。但忌通身洗浴,恐熱氣內蒸致煩躁不寧也。

發熱附方

升葛桂枝湯 春冬天寒用此發表。

升麻 葛根 桂枝 赤芍 防風 甘草 豆豉 生薑(引)

冬感寒無汗,加麻黃;春,加羌活、蘇葉;咳,加芥穗、桔梗;喘,加杏仁;頭身痛,加川芎、羌活;內熱,加炒牛蒡。

升葛白虎湯 夏秋天熱用此發表。

升麻 葛根 白芍 甘草 知母(各一錢) 石膏末(三錢) 粳米(一撮)

喘嗽甚,加芥穗、防風、杏仁、桔梗;熱甚便秘煩渴,加芩,連、梔子、木通。

荊防敗毒散 天氣平和,用此發表。

芥穗 防風 茯苓 川芎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各一錢) 甘草 薄荷(各五分) 生薑(引)

天何采薇湯(《鐵鏡》) 治麻疹初發熱。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升麻 葛根 川芎 陳皮 甘草 茯苓 赤芍 桔梗 炒枳殼 炒厚朴 製蒼朮 製半夏 藿香 姜 蔥

麻疹見形症治

麻疹見形,貴乎透徹,出後細密紅潤則為佳美,有不透徹者,須察所因。如因風寒閉塞,必身熱無汗,頭疼嘔逆,疹色黯而淡紅,宜服加味升葛湯。如因毒熱壅滯,必身熱面赤,譫語煩渴,疹色滯而紫赤,宜服三黃石膏湯。又有正氣虛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㿠白,身體微熱,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紅,宜服人參敗毒散。余法按後附方。

加味升葛湯

升麻 葛根(各錢半) 白芍 炙草 蘇葉 川芎 炒研牛蒡(各一錢) 生薑(三片) 蔥白(三寸)

三黃石膏湯

石膏末(三錢) 蜜炒麻黃 川連 川柏 條芩 梔子(各一錢) 豆豉(二十粒) 蔥白(三寸,引)

有微汗,減麻黃一半。

人參敗毒散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茯苓(各一錢) 炙草 人參(各五分) 生薑(三片,無人參重用沙參代)

見形附方

解毒快斑湯(孟氏) 治發熱二三日,麻方見點,恐出不透,預服此宣發之。

連翹 葛根 芥穗 桔梗 當歸 生地 紫草 炒芩(各一錢) 川芎 防風 山楂肉(各八分) 蟬蛻(七隻,去頭足)

煎服數劑。

化毒清表湯(吳氏) 治麻已出齊,深紅腫大,煩渴便秘,因毒熱壅盛者。

炒研牛蒡 地骨皮 川連 梔子 薄荷 條芩(各五分) 知母 玄參 花粉 桔梗 前胡 連翹 木通 葛根 防風 甘草(各八分)

渴甚,加麥冬、石膏;燥結,加大黃。

《集成》曰:痘疹宜作三四次出,謂之出勻。麻疹貴乎一齊湧出,謂之出透。以紙捻燃火照之,遍身如塗朱之狀,此將出之兆也。出則細密,粒粒成形,微微滯手,或三五相連,界限清而無紅暈,此麻疹見點之形也,非若風斑瘟疹,只皮紅成片,顆粒不清,或如蚊咬之跡也。

要之,麻發於心,正紅為貴。色若淡白,心血虧也,宜服養血化斑湯。色太紅豔或紫赤焮腫,及麻出太甚者,俱服大青湯。色若紫黑乃凶症也,急往東方路邊上尋取幹人糞,燒灰篩末,酒水每調一錢,服二三次,疹變紅色者可生,若仍紫黑不治之症也。見形時所有雜症,統載後篇。

養血化斑湯 治疹色淡白心血虧者。

沙參(三錢) 當歸 生地(各二錢) 酒炒芥穗 紅花 去足蟬蛻(各八分) 姜(三片) 棗(二枚)

解毒大青湯 治疹色紫赤,毒熱太甚。

大青葉 淡竹葉 石膏末 地骨皮 芥穗 元參 生地 熟地 知母 花粉 木通 甘草

煎服。

《鐵鏡》曰:亦有麻疹發熱數日,心火盛極,刑剋肺金,不得透出者,必舌赤苔焦,煩渴便秘,先用川連、木通、梔子、連翹、淡竹葉、燈心草,等分煎服。隨用升麻、葛根、芥穗、防風、枳殼、桔梗、赤芍、木通、柴胡、連翹、甘草、車前子、炒桑皮、炒研牛蒡,煎服,自然出透。

麻疹收沒症治

麻疹見形三日之後,當漸次收沒,不疾不徐,始為無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沒,此為太速,乃因調攝不謹,或風寒所襲,或邪穢所觸,致毒反而內攻,輕則煩渴譫狂,重則神昏悶亂。急服荊防解毒湯,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引疹透出,方保無虞。若三日之後當收不收,其症潮熱煩渴,口燥咽乾,此因內有虛熱,留滯於肌表,不可純用寒涼之劑,主以柴胡四物湯,使血分和暢,餘熱除,疹即收矣。余法按後附方。

荊防解毒湯

芥穗 防風 川連 條芩 連翹 薄荷 人中黃 大青葉 炒研牛蒡 犀角(如無,代以羚羊角末) 蘆根 燈心(引)

胡荽酒

切碎胡荽四兩,酒淹入罐內封口煎熟,乘熱揭開,頻熏其衣被,引疹透出。如無胡荽用鵝不食草代,或用蘇葉、生蔥照法熏之。

柴胡四物湯

當歸 生地 炒芍 川芎 柴胡 條芩 地骨皮 淡竹葉 酒炒知母 去心麥冬 北沙參 姜 棗(引)

收沒附法

《鐵鏡》曰:亦有麻方見點,忽然收沒,審其脈症,非系風寒邪穢所侵,但見唇色慘白,口氣微微,時瀉清水者,此因內虛不能送毒出外也,治宜托裡,用加味八珍湯。若系風寒外襲,蔽毒攻裡者,服前天保采薇湯發之。亦有三日後疹已收沒,但見面色青白,唇淡氣弱者,主以調元保肺湯。亦有疹出綿密,三四日不收沒,面赤煩渴,便秘者,此毒火太甚也,宜服化斑解毒湯,使毒發於外,里無餘邪,免生後患也。

加味八珍湯

土炒白朮 酒炒白芍 當歸 川芎 生地 熟地 茯苓 甘草 芥穗 防風 人參 姜 棗

外用酒煎蔥白,常熏其衣被。

調元保肺湯

蜜炙黃耆 沙參 茯苓 當歸 炒芍 丹皮 陳皮 百合子 炒研苡仁 去心麥冬

瀉白,加木香;瀉黃,加車前子。

化斑解毒湯

玄參 知母 升麻 連翹 人中黃 大青葉 石膏末 淡竹葉 炒研牛蒡 酒炒大黃

便利,去大黃。

《集成》曰:麻疹出沒常以六時為準者,輕症也。假如子後出,午後即收,午後出,子後即收,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旋出旋收,合造化自然之妙。一滿三日,通身收沒,並無他疾,此症最輕,可勿藥而愈。若麻點見出,延纏三四日不收,紅豔煩渴者,當服大青湯(見前見形)。若發熱五六日,不甚見點,或初出即收,當審其或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或曾吐瀉,伏毒難出,或肌膚厚實,腠理不開,輕者服荊防敗毒散發之(見發熱附方),表重者服加減麻黃湯。倘觸犯寒邪,毒氣內攻,裡熱甚者,服涼膈散。

加減麻黃湯

麻黃 石膏 升麻 甘草 去足蟬蛻 蔥白(引)

涼膈散

酒炒大黃 芒硝 梔子 連翹 薄荷 竹葉 甘草 加炒研牛蒡 生蜜(引)

卷後篇

雜證門

身熱不退

麻疹初起,熱不出,但熱貴和緩,微微汗出,方無表裡兼症,可不藥自愈。若初起壯熱無汗,煩渴便秘,是夾雜風寒食熱也,治法已載初發熱門。麻已出透,身熱當減,倘仍大熱者,是毒盛壅結也,宜服化毒清表湯。若疹色紫赤,煩渴悶亂,宜服大青湯(見現形附方)。如熱盛閉結,又宜通里,當服涼膈散(見收沒附法)。若疹紅熱甚,小水赤澀,服連翹湯。有麻初見點,適值時疫流行,反令壯熱僧寒,強痛無汗,症兼表裡壅蔽,疹毒不能透出,如蛇在灰,如蚓在塵之狀者,又當審其所兼之症治之。如裡熱太盛,急服黃連解毒湯。如渴熱悶亂,服荊防解毒湯(見前)。如前症而兼吐瀉、喘逆,服柴胡橘皮湯。表重,服宣毒發表湯(見前),外用胡荽酒,並用後方引疹透出(見收沒症治)。

麻已收沒,身尚微熱,不兼他症者,此屬虛熱,待氣血調和,不藥自愈。如收沒後餘熱留於肌表,身常發熱,惡寒渴飲者,當服柴胡清熱飲。若發熱太甚,日久不退,用柴胡麥冬飲清之。至收沒既久,往來寒熱,或夜則熱甚,發枯肌瘦,此餘熱滯於血分也,服柴胡四物湯(見前收沒)。

有麻後燒熱不除,忽作搐搦,不可誤作驚風,妄用鎮墜之劑,只常服導赤安神湯。

身熱匯方

化毒清表湯

炒研牛蒡 地骨皮 薄荷葉 葛根 防風 川連 條芩 連翹 木通 知母 元參 甘草 桔梗 生薑 燈心

連翹湯

連翹 歸尾 柴胡 黃芩 芥穗 防風 赤芍 木通 車前子 生梔子 滑石末 甘草梢 燈草(引)

黃連解毒湯

川連 條芩 川柏 梔子(等分)

熱服。

柴胡橘皮湯

柴胡 陳皮 法半夏 枯芩 白芍 竹茹 炙草 沙參 赤茯苓 生薑(引)

柴胡清熱飲

柴胡 黃芩 生地 赤芍 知母 甘草 地骨皮 去心麥冬 燈心(引)

柴胡麥冬飲

柴胡 麥冬 玄參 膽草 生地 條芩 沙參 甘草 竹葉(引)

導赤安神湯

木通 生地 當歸 茯神 炙草 枯芩 炒川連 淡竹葉 鉤藤鉤 薄荷葉 去心麥冬 生薑 燈心(引)

煩躁口渴

凡出麻疹,煩躁口渴,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身為熱動則躁,胃為熱鬱則渴,當疹未出時而見煩渴者,用加味升葛湯發表清裡。

麻已見點,心煩躁亂,口渴鼻乾,舌苔枯焦,頭痛惡熱者,當服白虎湯。再煮綠豆湯、炒米湯,頻頻與服,忌飲涼水,前後仿此。

麻已收沒,煩渴不止者,主以竹葉石膏湯。

煩渴匯方

加味升葛湯

升麻 葛根 白芍 花粉 去心麥冬(二錢) 炙草(一錢) 姜(引)

頭痛,加川芎、白芷;身痛背強,加羌活、防風;頭面浮腫,加芥穗、防風;熱甚,加連翹、牛蒡、石膏末;咽痛,再加桔梗、玄參。

白虎湯

熟石膏末(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錢半) 粳米(一合)

竹葉石膏湯

石膏末(四錢) 淡竹葉 去心麥冬 薑製半夏 炙草 沙參(各二錢) 粳米(一合)

或減半夏,加花粉、葛根。

又方 人參 去心麥冬 煅石膏末 生知母 生甘草 淡竹葉

亦治煩渴。

又方 淡竹葉 石膏末 薄荷 木通 桔梗 甘草

治胃熱作渴。

譫語妄言

此症乃因毒火太甚,熱昏心神,致譫語亂言,妄見妄聞,神氣昏憒而然也。麻疹未出而譫妄悶亂者,服三黃石膏湯(見前現形症治)。麻疹已出而譫妄昏憒者,毒熱內壅也,主以加味解毒湯。麻疹收後譫妄,神昏氣弱者,餘毒未清也,服辰砂導赤散。

譫妄匯方

加味解毒湯

川連 條芩 川柏 梔子 生地 連翹 丹皮 銀花 甘草 淡竹葉

辰砂導赤散

蜜蒸萎蕤 去心麥冬 川連 梔仁 木通 生地 甘草梢 淡竹葉

煎湯,臨服調入辰砂末一二分。

喘急症治

喘為惡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發熱惡寒,通身無汗而喘急者,此表實,拂鬱其毒也,服麻杏石甘湯發之,使疹透出,喘自止矣。若有汗而喘急者,此內停表邪也,服桂樸杏仁湯以清解之。

麻疹已出,忽胸滿喘急者,此毒氣內攻,肺金受克,服清氣化毒飲清之,若遲延失治,以致肺葉焦舉則難救矣。

麻疹已收,尚有餘毒嵇留肺胃,致令喘急咳嗽,身或發熱者,當用清肺飲清之。至若麻後,氣逆喘嗽,面白有痰,此乃肺金本病,常服清金飲。余法按三卷。

喘急匯方

麻杏石甘湯

蜜炒麻黃(三錢) 熟石膏末(六錢) 去皮尖炒研杏仁 生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

溫服取汗。

桂樸杏仁湯

桂枝 生薑 酒洗白芍 姜炒厚朴(各二錢) 生甘草 去皮尖炒研杏仁(各一錢) 紅棗(引)

清氣化毒飲

前胡 桔梗 連翹 甘草 川連 枯芩 蘆根 元參 制栝蔞仁 蜜炒桑皮 去心麥冬 去皮尖炒研杏仁

煎湯常服。

清肺飲

熟石膏 生地(各二錢) 歸尾 玄參 知母 桔梗 柴胡 片芩 去心麥冬 陳皮(各一錢) 甘草 淡竹葉 炒殭蠶(各五分)

煎服。

清金飲

前胡 柴胡 知母 貝母 炙草 茯苓 陳皮 桔梗 炒桑皮 炒枳殼 薄荷葉 去心麥冬

常服自愈。

咳嗽症治

麻疹發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當分前後施治,不可用藥失序。如疹初發熱及初見點時咳嗽太甚者,此因風邪所郁也。宜服加味升葛湯透發之,輕者服荊防敗毒散加蘇葉、杏仁(見前發熱附方)。麻疹已出透而咳嗽不止者,乃肺為火灼也,宜服清金寧嗽湯。或火灼肺金咳嗽面浮,致麻疹出不透徹者,先服集成甘桔湯以清肺熱,次服荊防解毒湯透發之(見前收沒)。麻已收沒餘毒未解,咳嗽潮熱者,服前清肺飲,咳嗽吐痰者服前清金飲。若喘急咳嗽,身熱心煩者,當服集成清肺湯。

麻收未久,內熱不清,頻頻咳嗽,無有已時,久則心神慌亂,夜臥不安,或脾虛食少,四體生瘡,形羸消瘦者,可常服孟氏大真膏。余法按三卷。

咳嗽匯方

加味升葛湯

升麻 葛根 白芍 前胡 桔梗(各錢半) 炙草 蘇葉 去皮尖炒研杏仁(各一錢) 生薑 蔥白(引)

清金寧嗽湯

陳皮 前胡 川連 桔梗 甘草 貝母 蜜炙桑皮 淨栝蔞仁 去皮尖炒研杏仁 生薑 紅棗(引)

集成甘桔湯

桔梗 熟石膏(各三錢) 甘草 酒炒知母 炒研牛子(各一錢) 薄荷(五分,引)

陳氏清肺湯

去心天冬 麥冬 酒炒知母 干桑葉 地骨皮 片芩 茯苓 生地 前胡 炙草 沙參 薄荷(引)

孟氏天真膏

去心麥冬 沙參 玄參 生地 知母 黃耆 當歸 土炒白朮 桑白皮(各二兩) 茯苓 茯神 丹皮 陳皮 紫菀 棗仁(各一兩)

共切碎末,入砂鍋內,水煮至藥片無味為度,布濾去滓,取汁,再入鍋內,用文武火熬成稠糊,方入白蜜和勻,再熬成膏,磁器收貯。每用一匙,滾湯沖化,日進三服。

咽喉腫痛

疹毒熱盛,上攻咽喉,輕則腫痛,甚則湯水難下,最為可慮,當按法治之。如初起發熱時,表邪郁遏,疹毒不能發舒於外,致咽喉腫痛者,主以元參升麻湯,外吹二聖散,前後皆用此,忌吹寒涼藥及噙涼水。有麻初發熱,便覺咽喉腫痛,喘咳連聲,面目光浮,時臥時起者,此火毒蒸肺也,主以加味甘桔湯,或煮爛綠豆、炒米,少加鹽花,以當飲食。麻疹已出,或裡熱壅盛致咽喉腫痛者,主以涼膈消毒飲,外吹二聖散。《集成》曰:麻痘喉痛本是常症,總因疹毒上蒸,致咽喉乾燥悶痛,甚則紅腫,不似喉痹、蛾風之有形跡,可任針割也,故忌用針灸、寒涼,當按前法。

喉痛匯方

玄參升麻湯

芥穗 防風 元參 升麻 甘草 桔梗 炒研牛蒡

煎湯頻服。

二聖散

切碎苦參薄片,曬研淨末三錢,白直殭蠶曬研淨末一錢,稱足合研,每用竹管吹入二三分。

加味甘桔湯

桔梗 甘草 知母 元參 升麻 葛根 石膏末 炒研牛子 竹葉(引)

涼膈消毒飲

芥穗 防風 連翹 枯芩 樸消 甘草 薄荷 梔仁 炒研牛子 酒炒大黃 燈心(引)

聲啞失音

聲啞失音者,乃熱毒閉塞肺竅而然也。如麻疹初發熱即失音者,主以元參升麻湯(見前喉痛),忌食生冷酸辣油膩之物。麻疹已出,聲啞失音者,當兼清熱,主以加減涼膈散。麻疹收後聲啞失音者,但宜清解餘熱,主以兒茶散。

音啞匯方

加減涼膈散

去心麥冬 炒研牛子 薄荷葉 生梔子 元參 連翹 桔梗 甘草 條芩 蔥白(引)

兒茶散

兒茶(五錢) 硼砂(二錢)

共研極細。每用溫水調服一錢。

麻疹嘔吐

凡麻疹嘔吐者,皆由火邪內迫,胃氣衝逆也,宜和中清熱,服竹茹石膏湯。有麻初發熱便作大吐,而後見點者,本屬輕症,謂毒從吐解也,與平常吐症不同治法,但當微表安胃和中,主以吳氏和中湯。

嘔吐匯方

竹茹石膏湯

竹茹 赤茯苓(各錢半) 熟石膏(三錢) 法半夏 陳皮 生薑(各一錢) 甘草(五分)

吳氏和中湯

土炒白朮 酒炒白芍 當歸 茯苓 法半夏 陳皮 甘草 桔梗 柴胡 丹皮 防風 葛根 姜 棗(引)

麻疹泄瀉

麻疹泄瀉,乃毒熱移入腸胃,使傳化失常也,當分別治之,忌用溫熱諸劑。麻疹初發熱,初見點,即作瀉者,主以加味升葛湯。麻已出透而內熱壅盛作瀉者,主以加味解毒湯。

《集成》曰:麻疹發熱吐瀉,總由火邪內迫而成,須分上、中、下焦隨症用藥。如邪在上焦則嘔吐,宜服芩半湯;邪在下焦則泄瀉,宜服黃芩湯;若邪在中焦則吐瀉交作,宜服柴胡橘皮湯(見身熱不退)。

泄瀉匯方

加味升葛湯

升麻 葛根 白芍 赤茯(各二錢) 豬苓 澤瀉 甘草(各一錢)

加味解毒湯

川連 川柏 條芩 梔仁 赤茯 木通 淡竹葉(引)

芩半湯

枯芩 白芍 甘草 陳皮 薑製半夏 生薑(引)

黃芩湯

黃芩(三錢) 酒洗白芍 炙草(各二錢) 棗(引)

麻疹痢疾

麻疹作痢,謂之夾疹痢,因毒熱未解,移入大腸所致,此症不可輕投澀劑。凡前後腹痛,下痢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熱導滯湯。

彤園曰:麻初發熱即患痢者,法當棄輕從重,先用宣毒發表湯,透發表邪,使疹現出,次用清熱導滯湯治痢,方為合法。疹後患痢,當按前痢疾門隨症施治。

痢疾匯方

清熱導滯湯

吳萸 湯炒黃連 麵炒枳殼 醋炒青皮 炒研牛蒡 檳榔(各五分) 姜炒厚朴 酒炒條芩 當歸 炒芍 連翹 甘草 山楂(各一錢) 生薑(引)

集成方 治麻出下痢,用赤茯、豬苓、澤瀉、草朮、滑石末、甘草梢、淡竹葉。治痢兼赤白,用吳萸、湯炒川連、炒白蓮肉、陳皮、木香,煎服。治麻後赤痢,川連、芥穗、地榆、槐花(俱酒炒)、煨枳殼、側柏葉。治麻後白痢,升麻、地榆(俱酒炒)、泡吳萸、煨枳殼、滑石末、甘草、烏梅。治患痢不已,枯芩、白芍(俱酒炒)、滑石末、甘草、陳皮,薑、棗引。

麻疹腹痛

此因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於外,故不時曲腰啼叫,蹙眉踐腳,治以加味平胃散,使滯消毒解,痛自除矣。麻已收沒,內伏餘熱,致腹痛脹秘,或兼吐瀉者,治以加味四苓湯。

腹痛匯方

加味平胃散

升麻 葛根 防風 甘草 陳皮 山楂 炒麥芽 製蒼朮 炒厚朴 炒枳殼 燈心(引)

加味四苓湯

土炒白朮 姜炒厚朴 赤茯 豬苓 澤瀉 木通 陳皮 丹皮 赤芍 枯芩 車前子

麻疹衄血

肺開竅於鼻,毒熱上衝,肺氣載血妄行則衄作矣。衄中有發散之義,輕者毒從衄解,不必止之。但衄血太過則血脫而陰亡,宜外用發灰散,內服加味犀角湯,並後二方。

衄血匯方

發灰散

壯盛人頭髮,洗淨納滿小砂罐內,瓦片蓋口,鹽泥固濟陰乾,架炭火內煅,令通紅待冷,取灰研末篩細。每用竹管吹入鼻中三五分。

加味犀角湯

生地(三錢) 白芍(錢半) 犀角(如無以川連代) 紅花 甘草(各五分) 當歸 丹皮 桔梗 陳皮(各一錢) 藕汁(兌服)

活幼方 治麻疹前後口鼻出血。

歸尾 連翹 生地 赤芍 丹皮 甘草 花粉 貝母 紫草 薄荷 砂研牛子 酒炒川連 淡竹葉(引)

集成方 治衄血太甚,恐防陰脫。

玄參 生地(各二錢) 桔梗 丹皮 甘草 白芍 當歸 丹參 炒蒲黃 黑梔仁(各一錢) 冬茅根(引)

牙疳口瘡

凡麻後牙齦黑爛,肉腐血出,鼻息氣臭,名曰走馬疳,此因餘毒未解,上攻齒牙,甚則脫落,穿唇破腮,多至不救,主以後三方。

牙疳匯方

清毒涼血飲

知母 連翹 當歸 赤芍 生地 丹皮 芥穗 梔子 大黃 黃連(俱酒炒) 石膏末

孟氏方 治牙疳及口瘡腫痛諸症。

炒殭蠶 炒桑皮 丹皮 甘草 連翹 銀花 生地 川柏 赤茯 元參 淡竹葉(引)

外治方

焙乾人中白(二錢) 硼砂 青黛 兒茶(各一錢) 明雄黃(六分) 冰片(一分)

共研極細。先用米泔水漱淨口,每用數分,頻頻吹搽。

其餘口瘡諸症,詳見一卷牙疳口部。

奶麻風疹

凡初生之兒或在月內忽然發熱,遍身見出紅點者,俗名奶麻子是也。亦有見出白點者,名曰風疹。皆內由胎熱,外觸風邪而發,切不可誤作麻疹施治,主以後二方。

溯源解毒湯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炒連 連翹 陳皮 木通 沙參 甘草

母子同服。

活幼防風湯 見麻初發熱。通治奶麻、風疹疑似不分,母子同服。

瘙疹辨症

兒在胎中受母血熱之氣熏蒸既久,及生後外遇涼風,致身起紅點,狀如粟米,月內見者名爛衣瘡,百日內見者名百日瘡,未出麻痘之前見者名曰瘙疹,俱系皮膚小疾,輕者勿藥自愈,重者治同奶麻。

辨蓋痘疹

此因痘後餘毒未盡,或恣意飲食,外感風寒,致令痘瘡治愈此疹隨發。其疹色赤作癢,始如粟米,漸成云片,延及遍身,只宜疏風清熱,常服加味消毒飲。

炒研牛蒡 酒炒升麻 芥穗 防風 連翹 薄荷 赤芍 山楂 蟬蛻 甘草 生薑(引)

癮疹症治

先因心火灼肺,又復外受風濕,發時紅赤多癢,隱隱於皮膚之中。先宜疏風散濕,服加味羌活散;次當清熱解毒,服前加味消毒散。

加味羌活散

羌活 防風 前胡 川芎 連翹 赤茯 甘草 桔梗 麵炒枳殼 去足蟬蛻 薄荷葉 生薑(引)

外有瘟斑痧疹,已載三卷瘟疫門。

麻後調理

麻後禁忌,統載前篇主治大法門。書云:麻疹收後,養血為主。茲附數方,惟在醫者隨症加減。

四物湯

熟地黃(三錢) 當歸 白芍(各二錢) 川芎(錢半)

乃養血總方。

六味地黃湯

蒸曬地黃(四錢) 棗皮 山藥 茯苓(各二錢) 丹皮 澤瀉(各錢半)

人參養榮湯

人參 蜜耆 炙術 炙草 陳皮 茯苓 桂心 白芍 熟地黃 酒洗當歸 去心遠志 炒五味子 姜 棗(引)

肥兒六白散

淮藥 芡實 白蓮肉(俱切片,攤炒三次) 茯苓(乳汁蒸曬,各四兩) 苡仁三兩,米泔浸一宿,蒸熟曬) 白扁豆(研去殼,取肉,一兩,炒三次)

六味共研極細,磁瓶收貯。每用滾湯調化三五錢,或加白糖少許。疹後日服二次,能壯脾胃。

痘中雜症

水痘症治

水痘發於脾肺,由濕熱釀成,初起與大痘相似,面紅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噴嚏,唾涕稠黏,身熱二三日而始出,頂尖而圓大,明淨如水,泡形同小豆,內含清水,易出易收,皮薄結痂,中心圓潤,不作膿漿,與大豆迥別,又不似丹毒根腳紅腫時隱時現也。初起宜發表,服荊防敗毒散(見麻疹發熱)。水痘出透,次宜清裡,服加味導赤散。始終忌食姜椒生冷葷腥,外忌沐浴冷水、敷搽涼藥,犯之則成瘡癩水腫等症;又忌過於溫暖,恐痂燥難脫而成爛瘡。所有禁忌,同上麻疹(見前篇主治大法)。

加味導赤散

生地 赤茯 滑石末 去心麥冬(各二錢) 木通 連翹 甘草梢 淡竹葉(各一錢) 酒炒川連(五分) 燈心(引)

痘癰

因出大痘,灌漿不足,致毒不得透發,留結經絡中,小者如李,大者如桃,漫腫不紅,亦無焮痛,身熱心煩。單生者,毒在肌肉,屬順;連發數處者,船小載重,屬險;若結於骨節之間,成對發出者,毒深難潰難斂,屬逆。初起不可強消,內服透膿散,外敷烏龍膏。若膿已熟透,用針刺破,外貼萬應膏(見《彤園醫書(外科)》六卷)。潰後,服保元湯。

透膿散

生耆(三錢) 當歸 川芎(各一錢) 炙山甲 皂刺(各一錢)

酒兌溫服。

烏龍膏

木鱉肉 生半夏(各一兩) 草烏(三錢)

俱切碎,再拌陳小粉二兩,入鍋內炒焦,研末篩細。冷水調糊,自外向內。日敷塗三次。

保元湯

人參(以沙參代) 土炒白朮 蜜炙黃耆 當歸 炙草(等分) 姜 棗(引)

痘里夾癭

此癭結於頸項,或生耳後腋下,形如桃李瓜果,身熱煩渴,由痰氣凝結也。如痘初起即發癭者,當托毒消痰,忌寒涼耗散之藥。若痘發三四日內而作癭者,則毒隨痘漿灌泄,自可挽回,主以三消散。倘癭先紅腫將膿,一潰元氣先泄,痘漿必不能充灌,當乘未潰時,服黃耆衛元湯。若至七八日痘已灌足而發癭者,宜服沖和飲子。至痘已結痂而發癭者,只宜清毒兼保元氣,外治痘癭潰爛,常貼生肌玉紅膏(見《彤園醫書(外科)》六卷)。

三消散

當歸 赤芍 生地 紅花 茯苓 法半 花粉 甘草 陳皮 木通 去足蟬蛻 炒研 牛蒡

煎服。

黃耆衛元湯

人參 生耆 當歸 炙草 炒芍 桔梗 紅花 防風(等分)

煎服。

沖和飲

人參 生耆 當歸 炒芍 柴胡 桔梗 芥穗 防風 花粉 茯苓 連翹 楂肉 去心麥冬 土炒白朮

痘里發丹

丹之形色,當與《彤園醫書(外科)》四卷赤遊丹參考,但夾於痘里,施治尤難,主以加減牛蒡湯。

炒研牛蒡 生地 赤芍 甘草 木通 柴胡 芥穗 羌活 防風

初起服數劑。若毒湊上焦,頭頂丹盛,加炒連、梔子。

外洗化斑湯

升麻 連翹 白芷 元參 知母 甘草 黃連 牛子

煎湯蘸洗。又研京墨,冰片二末,豬膽汁調搽。

痘風瘡爛

由痘後遇風,先發細瘡作癢,次延成片,脂水浸淫,宜搽滲濕救苦丹。若日久瘙癢無度,毒水浸漬,肌無完膚,即成痘爛癩疾,宜服十全大補湯,兼服苦參丸,外塗麥餞散。若痘出破爛,身無完膚者,當用經效方。

滲濕救苦丹

陀僧 滑石(各二兩) 白芷(五錢)

共研細。或干撒或蜜調搽。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當歸 熟地 炒芍 川芎 黃耆 桂心 姜 棗

苦參丸

苦參(二兩) 大黃 川連 條芩 枳殼(俱酒炒) 獨活 防風 元參(各一兩) 炒梔仁 白菊花(各五錢)

研極細,蜜為小丸。茶湯每下一二錢。

麥餞散

炒焦小麥(二兩) 硫黃(四錢) 白砒(一錢) 川椒 枯礬(各二錢) 百草霜(八錢)

共研極細。先煎蔥湯蘸洗,拭乾,麻油調塗,蓋扎油紙,三日一換。

經效方

新茶葉撿去梗,入滾湯中一炸即撈起,再撿去粗葉及硬梗,乘熱鋪平床上,上隔軟料草紙,令兒臥之,一夜膿水即干。

痘後生翳

目病固多,多因風熱而起,症治詳見《彤園醫書(眼科)》書。至痘後生翳,忌用寒涼峻攻。如翳膜遮睛,隱澀羞明者,主以加味龍膽湯,若翳膜遮蔽睛,痛赤腫者,主以清毒撥翳湯。若目翳日久不愈者,常服鐵鏡方。至痘後羞明怕日及流熱淚者,服涼肝明目散。

加味龍膽湯

膽草 防風 川連 白芷 蟬蛻 蒺藜 木賊草 密蒙花 蔓荊子 白菊花

煎服。

清毒撥翳湯

當歸 生地 白芷 川芎 柴胡 桔梗 薄荷 防風 羌活 甘草 炒川連 炒牛子 炒蒺藜 炒梔仁 草決明 白菊花 密蒙花 木賊草 穀精草 姜(引)

便秘,加酒炒大黃。此方功兼表裡,多服自愈。

鐵鏡方

野兔屎焙研篩末,滾湯每調二錢,常服自愈。

涼肝明目散

當歸 膽草 柴胡 川芎 防風 荊子 蒙花 炒連

每味一錢,切豬肝一兩,和入罐內水煎,乘熱服。

痘疔八症

五臟各有痘疔,症治詳見五集《彤園醫書(痘科)》書。再有痘中八疔,附錄於下。

捲簾疔 生舌根底下,小如黑豆,大似葡萄,令兒舌卷喉痛,急用銀鉤鉤破,放去惡血,將茶湯漱淨,隨吹拔疔散。

研白礬、食鹽(各三錢),燒紅鐵繡刀煅枯,又研硇砂、硃砂各二錢半,擇丁日午時,合研極細。每用二三分,竹管吹搽疔上,內服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等分,煎服。

火珠疔 生於鼻孔內,填塞噴火,面紅眼赤,急用銀鉤鉤破,放盡惡血,頻塗黃連膏。

黃連 黃柏 薑黃(各錢半) 歸尾(三錢) 生地(五錢) 麻油(六兩)

浸藥三日,漫火煅焦,去渣,再下黃蠟五錢,攪令溶化,布濾入磁碗中,攪冷成膏聽用。內服川連、牛蒡、生地、紅花、赤芍、桔梗、蘇葉、甘草。

忘汲疔 生於眼沿,腫如蚌蛤,面紫煩熱,急用銀針挑破出血,嚼爛胭脂取汁頻塗。又煎菊花、蒲公英湯蘸洗,再點胭脂汁,服藥同前。

豢虎疔 生於耳內,木悶脹痛,俟膿成之時用銀針挑破,搓綿紙捻拭淨膿血,隨搽拔疔散(見上),服藥同前。

燕窩疔 生於腋下,腫硬煩躁。如疔在左腋潛伏,則右體之痘沉暗失色;右亦如之。急用銀針挑破出血拭淨,頻塗拔疔散方(見上);內服川連、連翹、生地、紅花、赤芍、茯苓、木通、甘草、炒研牛蒡、羚羊角末,燈心引。

注命疔 生於足心,腫硬如鐵,如豆如椒,有紫筋直透足股,用針挑破,取大螺獅,刁起厴,納入冰片末五釐,平放杯中,良久螺竅內滲出涎汁,雞翎蘸點疔上敷次。後用生綠豆、蒲公英搗成膏敷之。服藥同前。

透腸疔 在痘出五六日內生於肛門旁,腫硬如錐,用針挑破,煎銀花防風湯浸洗,研冰片、輕粉、珍珠、白蘞末,麻油調塗,服藥同捲簾疔。

驪龍疔 在痘出之時生於尿孔內,身熱狂躁,腹脹睛翻,肢冷尿閉,用蟾酥、牛黃、麝香、冰片,等分,研細,煎黃連汁,待冷調藥成糊,以細軟稻草心蘸藥吹入尿孔數次,服藥同燕窩疔。

種痘源流

傳聞宋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法傳江右,達於京畿,湖南衡人復得秘訣。此說雖似渺茫,然以理撥之,卻有參贊化育之功,因時制宜之妙。蓋自出之痘,感於得病之後,治於成病之時,病因、病引、變症莫測,而種痘則施於未病之先,調於無病之日。自表傳裡,由里達表,既無諸症夾雜於其中,復有善方引導於其外,熏蒸漸染,胎毒盡出,此誠避危就安之良法也。有宋以來,漢皆口傳心授,未有成書。近代名醫輩出,如劉河間、錢仲陽、張潔古、王海藏、陳文中、朱丹溪,既薛立齋、萬我田、黃西邱諸人,各抒精蘊,著書立說,以行於世。然或主寒涼,或主溫補,或主解毒,或兼活血養氣,執論不一,迄無定評。茲薈萃群言,歸諸折衷,識者幸垂覽焉。